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30课·一无量,无量一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4)《大般涅槃经》讲解778

00:00

师兄们: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中对于佛陀十种名号的解释。

【云何正遍知?】

佛陀开始讲什么是「正遍知」

【正者,名不颠倒,遍知者于四颠倒无不通达。】

「正」,代表不颠倒。那么「遍知」,我们一般讲,就说什么都知道。那么佛陀讲「遍知」代表「于四颠倒无不通达」。「正」是不颠倒,自己不颠倒,自己很正同时呢,「遍知」代表对于一切偏邪的四颠倒、一切错误,无不通达。众生错在哪儿,他知道。佛陀批改试卷的时候,哪道题是正确的,哪道题是错误的,他都了解。

【又复正者名为苦行,遍知者知因苦行定有苦果。】

这里的「苦行」,不是说我们修行修苦行,不是那个意思。这里的「苦行」是指导致你苦的行为也就是说一切不理智的行为,一切放逸的行为,一切可能会让你去三恶道的行为,都是「苦行」。这里的「苦」也可以理解成是恶行,因为恶行带来恶果。「又复正者名为苦行,遍知者知因苦行定有苦果」,种下苦行,定有苦果;种下恶行,定有恶果。

【又复正者名世间中,遍知者毕竟定知修习中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正」代表中,中道的意思。我们要修中道,就是适度之道不是说一定要在中间,而是适度,恰到好处,这是中道。中道让你和他人都会感觉比较舒适,这是中道。

「遍知者毕竟定知修习中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遍知」是代表一切佛都了解,你必须修习中道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如果你走极端地去修行,是无法证得佛果的。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它在六个方面去平衡你的心,就使得你会恰到好处地处在中道当中。「六度」,不是说只让你去布施,不干别的,对吧?只让你去打坐,不听经,不放生……不是这样子。「六度」的每一度相互地平衡、相互地制约,它像一个圆满的月亮一样。「六度」,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圆满的月亮,任何方面没有欠缺,所以你修习「六度」就能成佛。「六度」,就使得你处在中道的思维和行为当中。

【又复正者名为可数、可量、可称,遍知者不可数、不可量、不可称,是故号佛为正遍知。】

这个「可数、可量、可称」,「正者」代表可数、可量、可称「遍知者」代表不可数、不可量、不可称。从有限和无限这里也达至一种平衡,相和非相那种平衡,所以说「佛」号「正遍知」。

接下来又讲:

【善男子,声闻、缘觉亦有遍知,亦不遍知。何以故?遍知者名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声闻、缘觉亦得遍知,是名遍知。】

佛陀是「正遍知」,但是声闻、缘觉声闻乘、缘觉乘),只有「遍知」那么声闻乘、缘觉乘他们的「遍知」表现在哪里呢?因为在修行的时候,比如说在修习禅定的时候,你也是要透过五阴区宇的。不管你是声闻乘、缘觉乘,还是菩萨乘、佛乘,修习禅定的时候,都是要透过「色识」五阴区宇的,都是要放下根尘识的。所以说在这个意义上,声闻、缘觉和佛在修行中是有交集的,他们都要修这个。都要修什么呢?都要破除五阴之魔,都要放下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入也叫十二处,就好像六入也叫六处一样。十二入就代表着六根加六尘,这是十二入十八界就是六根加六尘加六识。这是大家了解的,《楞严经》中讲过了。声闻、缘觉,他们在修行过程中也要在五阴、六入、十八界上下功夫,也要这样子,所以说这里有交集,叫「遍知」。

【云何不遍知?】

但是,声闻、缘觉不叫「正遍知」,他还是有不知道的东西。

【善男子,假使二乘于无量劫,观一色阴不能尽知,】

声闻乘、缘觉乘仅仅是在色阴区想要透过的话,哪怕是用了无量劫,都不能完全透过,但是佛却能完全透过。所以说声闻、缘觉有的时候还是在因缘际会的时侯被相所转,就是色阴区宇没有透过的表现,佛是永远不被相转的。

【以是义故,声闻、缘觉无有遍知。】

所以说声闻、缘觉,他们的遍知是一定程度上的,不是像佛一样正遍知,所有一切都透过不是的。

云何明行足?明者名得无量善果,行名脚足,善果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脚足者名为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为明行足也。

接下来又讲佛的十种名号当中的「明行足」是什么意思

「明者名得无量善果」「明」,代表佛陀证得无量善果「行」代表脚足。善果具足,行出来的,而且行得具足、圆满了。

「善果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脚足者名为戒慧」,「善果」,佛、如来拥有无量的善果,就代表已经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了「脚足者」,代表戒慧,常修戒定慧,戒慧圆满。

「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因为持戒很严密,智慧很具足,所以佛陀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说「佛」号「明行足」

「明」是指我已经证得了佛果,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足」代表这个善行我行得很圆满了。我以什么形式行的呢?以「戒慧」的形式。持戒很严密,智慧很丰足,这样「明行足」。

【又复明者名咒行者名吉,足者名果。善男子,是名世间义。】

「明者」,代表咒语的咒咒术「行者」,代表吉祥的吉「足者」,代表一切善果成就了,圆满了。

接下来,说世间义:

【咒者名为解脱,吉者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者名为大般涅槃,是故名为明行足也。】

这都是就着名字相、就着文字相来讲的。

又解释这个「行足」。说这个「行足」,「明」代表咒语的咒「咒者」,代表什么?代表解脱。

一般情况下我们说念个咒语就好了念个咒语,妖怪把他捉去了,我们又念个咒语把他救回来了。咒语可以让人解脱。

「吉者」,至臻圆满的吉祥,就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了「果者名为大般涅槃」证得佛果、证入大般涅槃,这就圆满了这是「明行足」。

又复明者名光,行者名业,足者名果。

「明者」,代表光「行者」,代表业「足者」,代表果。

【善男子,是名世间义。光者名不放逸,业者名六波罗蜜,果者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说「明行足」有好多好多的含义,「明行足」的「明」还代表光明的光「行」代表业。就是你既然到相的世界来了,就要顺着因果法则行事,顺着这个业力之流、因果法则顺着它,然后你在修的过程中圆满了,就证得了佛果。

「光者」,代表不放逸。佛陀拥有无限的光明,这个光明是怎么来的?是我随随便便地做事情来的么?不是。是长期收摄身心、不放逸的结果。该做的做,不该做的绝对不做。长期不放逸,你就发光了;你总是放逸,即使有光,你那是黑光,是突突的,很奇怪的,有病色的光。

「业者名六波罗蜜」,那么佛陀化现在世间的时候,他的行为表现是什么呢?是「六度」。诸佛如来在世间的表现都没有超出这「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像弥勒佛每次化现的时候,常常是不起眼的角色,是吧?有的时候他化现为布袋和尚,人家一看,大胖子,人家不理他。他就修忍辱嘛,修忍辱。人家不理他、嘲笑他,他都无所谓的,笑哈哈的,修忍辱。那么文殊、普贤菩萨化现为和合二仙的时候,也是受到了很多的讥笑和不理解他们也是修忍辱的。很多佛菩萨在世间,人家不知道他是佛菩萨,因为他很低调,他也不自我炫耀,也不自我宣称,所以很多人瞧不起他。但是他就正好修了忍辱了,他也不在乎这个,他只是随缘去行善,又三轮体空、不执著。

又复明者名为三明:一、菩萨明,二、诸佛明,三、无明明。菩萨明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诸佛明者即是佛眼,无明明者即毕竟空。

「又复明者名为三明」,「明行足」的「明」还代表「三明」:第一,菩萨明;第二,诸佛明;第三,无明明。

什么是「菩萨明」呢?「菩萨明」就是般若波罗蜜到彼岸,到达智慧、解脱的彼岸,是「般若波罗蜜」。

「诸佛明」代表是佛眼。佛眼能够看透、看清楚一切,用光明照亮一切。

「无明明」代表毕竟空。「无明」也「明」了。无明,在我们的印象里,一提到无明就是染污,就是相,对不对?无明也明了,就证明「相」空掉了,毕竟空。

【行者于无量劫为众生故修诸善业,足者明见佛性,以是义故名明行足。】

那么,诸佛如来来到相世界,无量劫以来都为了众生的缘故修善业,不是为了自己得善报而修善业是为了利益众生,绝对不想自己。

「足者」,代表明见佛性。明见佛性,当你修六度修着修着你就明见了佛性。「以是义故名明行足」所以「明行足」的含义非常多、非常丰富,所以「一法总持一切法」。佛陀在对个别佛法中的名字相进行解释的时候,就能够把佛法的很深的含义都给你概括一下。「一法遍含一切法」。

云何善逝?

接下来,佛陀又讲什么是「善逝」

【善者名高,逝名不高。善男子,是名世间义。】

在世间的文字相上作一个解释的话,「善逝」的「善」代表高。一说「善」,某某善人,上善之人,代表高。

「逝名不高」,这个上善之人离去了,逝去了跟众生一样,也被生老病死束缚着,「名不高」。「善男子,是名世间义」。

【高者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高者即如来心也。】

说「高」形容什么形容佛已经证得佛果,证得究竟圆满的无上正等正觉,非常高,这是善。那么「不高」代表什么?代表如来的心随顺众生,入到相中随顺众生,没有显得自己很另类。比如说众生活八十岁,我就活八百岁、八千岁,佛陀没有这样表现。释迦牟尼佛当时也活了八十岁,随顺众生。让众生感觉噢,佛也有肉身,人家都能够证入涅槃法性,那我也能做个样子。

【善男子,心若高者,不名如来,是故如来名为善逝。】

这里讲「心若高者,不名如来」,就是心如果很高慢、很傲慢的话,就不是如来了。如来是很谦卑、很柔和的。如来,像大地佛,他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众生踩在脚下。很多佛很沉默,在受到辱骂、诽谤的时候也很沉默,很少去作解释。如果心很高,那不是如来。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心若高者不名如来」。如来的心很低很低,虽然境界很高,但是他的心很低、很谦卑、很柔和、也很被动。因为没有我执,没有傲慢,所以非常地被动。这是如来。

【又复善者名为善知识,逝者善知识果。善男子,是名世间义。】

「善者」代表善知识如来、佛是众生的善知识,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引导者、引领者、向导。

「逝者善知识果」,「逝者」代表善知识的结果。

【善知识者即初发心,果者名为大般涅槃,】

「善逝」的「善」代表初发心。这个人初发心是善的,那么证明他善根深厚,初发心是善的。「善知识」代表初发心,所以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善知识,每个人自性都清净,都是至善的,都是清净圆满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关键是你要意识到你用自己内在的好老师去引领自己你内在也有恶知识、也有魔性的,不要让魔性控制了你,要让佛性去引领你,所以说「佛性」就是我们内在的「初发心」。

「果者名为大般涅槃」,当我们重新回到我们的初发心,回到我们的佛性中去,就回到了大般涅槃的境界。

【如来不舍最初发心得大涅槃,是故如来名为善逝。】

如来就从来没有舍掉初发心。如来的初发心跟众生的初发心是一样的,就是本自清净的自性。不要舍掉它,不要忘掉它就算你忘了它,其实它还在的。你不要忘记它。要让你清净的自性去引领你证得大涅槃的境界,就能够证得佛果了,这叫「善逝」。

【又复善者名好,逝者名有。善男子,是名世间义。好者名见佛性,有者名大涅槃。】

「善逝」,也叫好、有。「好」代表你有佛性,你见到了佛性,这是「好」「有者」代表大涅槃,亲证证入了大涅槃。

【善男子,涅槃之性实非有也,诸佛世尊因世间故说言是有。】

涅槃之性不在相中,借着相起作用而已。「诸佛世尊因世间故说言是有」,诸佛世尊,顺着间的相,在相里度梦幻中的众生。「诸佛世尊因世间故说言是有」,诸佛世尊有没有啊?要是在涅槃法性里面呢,可以讲——没有就着相来说——随顺着众生的分别心说「有」,实际上本空。诸佛也是本空的,但是佛性是真实的,真实不虚的,诸佛之相是众生的分别心看到的。

所以昨天一个师兄在微信里问:我已经知道了我有佛性啊,也已经明白了如来藏是怎么回事了,为什么我还有烦恼呢?我就回答说众生看上去是烦恼,但是诸佛看上去是菩提。为什么你还有烦恼啊?你感觉你都懂了,我有佛性啊,佛性是什么样子?不生不灭。我也懂了。如来藏,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我还有烦恼?因为你还在粘著。染污之所以是染污,不是因为它脏,而是因为你粘著。对你来说是染污,对佛来说是清净啊;对你来说是烦恼,对佛来说是菩提啊。为什么呢?你粘著,佛不粘著;你感觉实有,佛觉得是幻有。你说我知道是梦幻泡影,但是你还是感觉它是真实的你是理论上把它理解成梦幻泡影,但是你意识又把它当真了,所以它又影响你了,所以你又有烦恼了。

【善男子,譬如世人实无有子说言有子,实无有道说言有道;涅槃亦尔,因世间故说言为有。】

世间人有的时候说谎明明没有孩子,他怕别人瞧不起他,他说我也有孩子,有好几个孩子。明明没有证道,他说我证得了,我证道了,我是一个证道者。他就怕别人瞧不起他,爱面子没有证涅槃,他说我证入涅槃了。这是世间人。

那么佛在世间就随顺世间了。明明没有涅槃,佛说有涅槃,为什么?有没有涅槃都是就着相来说的,你有轮回那就有涅槃,实际上轮回是空的,涅槃也是空的但是佛随顺着世间说哦,来,我领你出轮回、入涅槃。有没有涅槃?真性里没有。没有轮回、没有涅槃,没有佛、没有众生无法形容但是呢,随顺着众生又得说有,因为众生觉得有轮回呀,所以佛陀说有涅槃。

「因世间故说言为有」,都是随顺着众生的分别心来讲法。诸佛与佛之间还用讲法吗?不需要了。你懂的我都懂,相视一笑什么都明白了。同时,一个佛就是无量佛,证入法性的时候你到处遍在。那文殊、普贤、弥勒,他们的法身跟你合为一体,一佛就是无量佛,无量佛其实本质里就是一佛,就是法身佛。所以说,从法身的层面讲,一切佛就是一个佛,一切佛、无量佛就是一佛但是从相、从应化身的层面来讲,就是无量了。这个大家能理解。

【诸佛世尊成大涅槃故名善逝。】

「善逝」,最上最善的逝去——就是入涅槃,入实相,回归源头如来藏,回归佛性、法身,这个就是「善逝」。

接下来就到了《涅槃经》的第十八卷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八

梵行品第八之五

【善男子,云何世间解?】

佛陀的十种名号里还有一个名号叫「世间解」,对于这个「世间解」,佛陀也进行了解释。

善男子,世间者名为五阴,解者名知,诸佛世尊善知五阴故名世间解。

善男子,「世间者」代表五阴,「解者」代表了知。诸佛世尊善于了知五阴,所以叫「世间解」。「解」就是明白的意思,明白、了解。能够明白、了解五阴,代表「世间解」。

「世间」就是色识给你编织的幻影,大家是了解的。色识联合在一起给你编织了一个梦幻泡影,这个梦幻泡影就是「世间」了那么「出世间」就是出离于梦幻泡影,知道它是梦幻泡影,不被它所影响、控制,这就是「出世间」了。

世间者名为五欲,解名不著,不著五欲故名世间解。】

说「世间」代表五欲,众生都为了财、色、名、食、睡而忙碌着,每个众生都是这样的,都为了五欲而忙碌。但是佛陀不著于五欲,不再执著不再贪财色名食睡,所以叫「世间解」。是世间的解脱者,五欲中的解脱者。我越狱了,不再受捆绑了,不再受束缚了。

【又世间解者,东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一切声闻、缘觉不知不见不解,诸佛悉知悉见悉解,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是故号佛为世间解。】

这里又跟声闻、缘觉作对比,说东方世界无量阿僧祇佛世界里面的声闻乘、缘觉乘,他们不知道佛性,见不到佛性,无法彻底了解佛性,但是诸佛都能够彻底地知道、见到、了解到佛性。那么南方世界、西方世界、北方世界、四维世界、上下世界都是这样的声闻、缘觉乘,没有办法知道、见到、了解到自己的佛性,只是知道点皮毛而已,但是诸佛完全了解,所以说佛是「世间解」。佛能够彻知、明明了了地彻见自己身上的佛性,所以说是「世间解」。

世间者一切凡夫,解者知诸凡夫善恶因果,非是声闻、缘觉所知,唯佛能知,是故号佛为世间解。】

说「世间代表凡夫、一切凡夫「解者」代表了解一切凡夫的善恶因果。这个人今生为什么爱出国?为什么喜欢换一个国籍?也许他前世就是那个国家的人,他今生在这里住就是不舒服,他过去无量世可能都是美国人。所以他到了美国不想回来了,移民了。你不要去骂他说哎呀,你不爱国,你不爱中国,你生在中国怎么你就不爱国,你都换了国籍了不要去骂他人家可能无量世都是美国人。那有一些美国人到了中国也不想走对不对?甚至也有很多的外国朋友,到了中国就换成了中国国籍,他在这里非常舒服、自在,是不是?因为他过去世就在这里生活,他很习惯这里的一切。所以你要明了三世因果,明了三世因果你就没有批判心。

为什么这个国家跟那个国家打架?宿世的因缘,业力、债务债权的关系。所以,佛陀了解一切凡夫的善恶因果,但是声闻、缘觉有的时候还不了解,总是还被相转,是不是啊?但是佛了解一切,所以他不批判,他只是理解。包括我们讲过的有一些异常的或者非常态的一些众生,有特殊的癖好啊,因为都有原因的。你要找到那个原因以后,你可能会怜悯他、同情他、理解他,不会再去讥笑他、谩骂他。

现在有的时候电视上或者是网络新闻上也曝光有一些色狼,是不是?有一些色狼埋伏在公交车上、地铁站里或者人群中,经常进行性骚扰。他为什么有这个癖好啊?你要是找到根源之后,你可能就觉得他也挺可怜悯的,也就不那么恨他了,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其实还有一些众生,因为他是畜生道转世的,小猫、小狗转世的,宠物猫、宠物狗转世的,它已经被摸习惯了,它就喜欢别人摸它。其实有一些众生,他是喜欢被人性骚扰的,只是他不讲而已。有一些人喜欢,所以就了有一些人喜欢去骚扰他。一切一切都有原因的。像宠物猫、宠物狗,你摸摸它,它好开心的;不摸它,它很悲伤,是吧?前几天我看,在微信群里也有师兄发一个小狗,主人在抚摸它的脖颈附近的时候,好美好美主人放下手,它用小爪子就摸摸主人的手,又把主人的手拿起来继续摸自己的脖子……你就看,众生这个业呀,它是无法自控的它在这里得到了快感,它是无法自控的。众生是可怜悯的,真正是可怜悯的,一切都是业而已。

所以佛陀知道一切的善恶因果,看到一切都是看到因果。这个人对我好、对我坏,都是因果,他还生什么气、抱怨什么呀?有的师兄说我爸爸妈妈总是吵架,爸爸经常打我妈妈。其实你要学了佛也知道,都是过去世造成的因果,你不会很恨你爸爸了,也不会很同情你妈妈了。为什么呢?那过去可能你妈妈也总打你爸爸,人家来讨债了那你怎么办呢?当你不恨也不怨的时候,也不去同情的时候,你很空是不是?这个时候你再去想办法,就很理智了。冲动是魔鬼,如果你不理智,你想的办法有的时候是不妥当的办法,对吧?你看,我爸爸打我妈妈,我去打我爸爸。那你这办法妥当吗?不妥当啊,不孝顺,就违背了纲常,违背了伦理道德。所以要想办法,要跟他们讲一讲,就说为什么你们之间是这样的关系?在一起总是不开心。也是自由恋爱结的婚,但是在一起总是这样的,又吵又打的,为什么?跟他们讲一讲,有轮回的科学家都证明了有轮回的,轮回真实不虚那么前一世不一定什么样的关系,今生走在一起了。我们怎么样去化解过去的债务关系,去化解它?你今生如果不懂得去化解的话,你看你又生在嗔恨里面了然后妈妈恨爸爸,我打不过他,用其它形式去伤害他。然后这样只会使得这个家庭的恶性关系是愈演愈烈呀。所以说,佛陀的这个「三世因果」的讲法真的是可以解释世间的一切刀兵劫、一切战争、一切不和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也是如此,也都是因果,对吧?

接下来,

【又世间者名曰莲华,解名不污。善男子,是名世间义。莲华者即是如来,不污者如来,不为世间八法之所染污,是故号佛为世间解。】

「世间解」也可以理解为世间的解脱者,像莲花出于污泥不被染污,解脱者。

刚刚咱们提到因果,我听到这个小区里狗和狗遇到一起又吵起来了,又汪汪汪叫起来,有的狗简直就冲上去互相撕咬。都是债啊,都是因果。大家了解了之后就不容易激动了,你的心就不容易被世间八法所染污了,始终很空净、很空净的。

相里的众生互相捆绑,靠着业互相捆绑,当你的心空掉的时候,你就从相里出来了,就好像业也空了一样。这就是所谓的说「我们学经也能消业障」,为什么?思维方式改变了,脱去缚了,不受控制了,所以业就好像消了一样。

【又世间解者,诸佛菩萨名世间解。何以故?诸佛菩萨见世间故,故名世间解。】

诸佛菩萨,见到了世间,明了世间,所以能够解释世间的一切现象。世间发生什么?你问问诸佛菩萨,他都能很淡定地给你作一番解释。解释完了,你的心也就松绑了,也就放下了。你还纠结在那儿你就放不下,只有松绑了才能放下所以先要松绑,明白都是业。

【善男子,如因食得命,名食为命。】

民以食为天,食物就是我们的命不吃东西都会饿死,肉身靠着食物来维持生存。

【诸佛菩萨亦复如是,见世间故,故名世间解。】

诸佛菩萨随顺众生,有肉身,有肉体凡胎,表现得好像也要去吃点食物,同时众生靠着诸佛如来的法食而延续自己的这个法身的慧命。肉身的生命靠着物质态的食物去延续,法身慧命靠着诸佛菩萨的讲法——法食,法身慧命靠着法食来延续。佛陀了解这一切,所以说「世间解」。

【云何无上士?】

佛陀的十种名号里还有「无上士」——无上之士。

【上士者名之为断,无所断者名无上士,诸佛世尊无有烦恼故无所断,是故号佛为无上士。】

这个「上士」代表断,能断一切烦恼,断除一切染污,这是「上士」。

「无所断者」,断无所断,到了最高处了,证入空性了,无可断。明明是空,我断什么呀?这是「无上士」。

「诸佛世尊无有烦恼」,不需要再去断烦恼,无所断,所以说佛是「无上士」。

文殊菩萨,大家都知道,文殊菩萨手里一柄智慧剑,要斩断一切的烦恼。这个是就着众生的相来讲,表演给众生看的。实际上文殊菩萨也是古佛再来,未来也会再次成佛。他其实没有烦恼可断,他是表演给众生看的啊,我要断烦恼。诸佛没有烦恼可断,无所断,所以说「无上之士」。

【又上士者名为诤讼,无上士者无有诤讼,如来无诤,是故号佛为无上士。】

「上士」代表诤讼。有的时候说「树大则招风,枪打出头鸟」,大家都知道,你站得很高的时候,就有人羡慕嫉妒恨,有的时候就招一些不好的事,有的时候招争吵、报复,甚至招官司,是不是啊?那么「无上士无有诤讼」如来已经高到你都快看不见了,入到空里面去了如来这里就没有官司可打,没有架可打,没有争吵可争吵,「无有诤讼」,如来这里无有诤讼,所以说是「无上士」。已经高到你看不见了,你想羡慕嫉妒恨呢,找不到对象了,入涅槃、入法性了。没有人去羡慕嫉妒佛,但是有人忌妒阿罗汉,有人嫉妒辟支佛。为什么呢?因为阿罗汉、辟支佛断烦恼这方面还没有很彻底。对吧?修行,只是还没有到达最高阶段,所以有的时候被人嫉妒。有的时候这个阿罗汉也嫉妒那个阿罗汉。那是修得不好的时候,或者一定的因缘触发之下又被业所转过去就是仇人,见面了,此生都修成阿罗汉了,两个阿罗汉见面,也是互相看着对方不顺眼。都是业。但是佛是真正的超脱者,佛这里「无有诤讼」。

【又上士者名语可坏,无上士者语不可坏,如来所言一切众生所不能坏,是故号佛为无上士。】

说「上士」代表「语可坏」。「上士」为什么说「语可坏」呢?你站在高处,当你成名了,成为名人了,你说的每句话再普通,人家都说是名人名言,对吧?你是一个市井小民的时候,说一句很伟大的话也没人理你;成了名人,你说的每句话都是名人名言了。但是名人名言句句对吗?不一定啊,不一定句句对啊也可能有个我的局限性啊,只是你的粉丝追捧你,感觉你很厉害,但是你未必句句都是对的。

那么,「无上士者语不可坏」,「无上士」,佛呀,佛讲的一切都是究竟圆满的,他是在不同的角度讲的,都是究竟圆满的。同时,佛证入法性的时候他不说话的,你挑毛病挑不出来。

「一切有为皆有漏」,一切有为法,一切有形有相的,你都能挑出毛病来。佛陀证入涅槃法性,无话了,无话可说,「言语则道断」,以无声去讲法,以万物一切众生去讲法,这个时候你怎么挑毛病?挑不出来了。所以「诸佛之语无可坏」,不可坏,所以佛是「无上士」。

诸佛讲的话,你没有办法挑毛病,坏也坏不了,因为无为之法,无形无相,无生无灭,你怎么去挑毛病啊?怎么让坏灭?不可能的,是吧?想要破坏诸佛如来,不可能的。魔王也是一时的嚣张而已,早晚还是要投降的当地狱的果报来临的时候,魔王在地狱受苦,那么苦,然后哀嚎,然后忏悔,之后就改过自新了。未来魔王也能成佛的。

所以没有人能破坏佛的真实语。真实语其实就是法性之语啊,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形容,已经泯灭了一切语言文字了,这是最无上的,无敌的。所以,你身上最无敌的其实是你的佛性,看不见,摸不着,打不死,烧不烂,你的佛性是无敌的。安住佛性,你就是无敌的。不在相里,你安住佛性,那相里任何人对你的任何伤害,都对你真身造不成任何的影响。

又上士者名为上座,无上士者名无上座,三世诸佛更无过者,是故号佛为无上士。

接下来又「无上士」「上士」代表上座,高座。那么「无上士」代表无上之座,高到不能再高,我就看不见影了怎么高啊?高到极致了就不能再高了,「无上士」——「无上座」。

「三世诸佛更无过者,是故号佛为无上士」,三世诸佛,修成佛是非常不容易的,修成佛不退转了,不再犯任何的过失了,他在无上之座上永远下不来。

在相中,我们说你站得越高摔得越惨,一不小心就摔下来,无常是时刻都在的。起起伏伏是人生的常态,没有一个人从小到大一直顺到底,任何挫折都没有。没有,不可能。这个相的世界就像心电图、脑电波一样起起伏伏,上下动荡,每个人的一生都是这样。但是佛已经离开了相了,在那个离相、非相、非非相的世界里,在那里面,无所谓上下起伏,到处都是,哪有上下?上边也在、下边也在,到处都在。左边也在、右边也在,里面也在、外面也在,到处遍在。那种法身的状态,大家要仔细地领会。在这种状态也就谈不上起伏了,它是一种凝然不动的状态,很安静,不起伏的所以说是「无上士」。在这种状态里哪有什么过失可犯呢?没有。也没有功可去建立,没有功可建立,没有过失可犯,所以说佛是「无上士」。

【上者名新,士者名故,诸佛世尊体大涅槃无新无故,是故号佛为无上士。】

上者代表新,士者代表故。当你入到涅槃法性的境界,新和旧融为一体,无所谓新旧过去、现在、未来打成一片,无所谓过现未来。所以诸佛、任何佛、诸佛如来的真身,他都可以超越过去、现在、未来,他同时在过去,同时在现在,同时在未来。因为过去、现在、未来打成一片,就是凝然的一个所以时间就是这样被超越的。当你成为全体,到处遍在的时候,过现未来就是同一个事物了,就打成一片了,所以你就可以随时去过去,随时去现在、去未来。过现未来就空掉了,完全空掉了,当完全空掉的时候就打成一片了。就好像,你空掉、我空掉、他空掉,我们都空掉时候,我们也打成一片,我们都是同一个,又是无量个。就是这样子。

在「空」中,在完全、彻底的「空」中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你就是佛,我就是佛;你就是所有一切佛,我就是所有一切佛。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请大家闭上眼睛来感受,在「空」中,当你完全空掉,我也完全空掉,在「空」中,我们就是「一」,我们就是「无量」。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60.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30课·一无量,无量一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4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4

第274课「佛告舍利弗,菩萨行者具足四法得陀罗尼。何谓为四?不著秽欲,于诸众生不起嫉妒,施诸财物心无悔吝,昼夜常乐修习善法。菩萨行者具足如是四法,得陀罗尼。」——《佛说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来看一下《涅槃经》第四十卷的最后一课。上节课,佛陀对一百二十岁的须跋陀长老讲,盲...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3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3

第273课「文殊师利,菩提者,不可以身觉,不可以心觉。何以故?身是无知,如草木故;心者虚诳,不真实故。」——《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各位尊者: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到,阿难依照佛陀的吩咐,把做过自己五百世父亲的梵志须跋陀带到了娑罗树林中佛陀的面前。这个一百二十岁的梵志须跋陀已经证得了五种神通,来了之后...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9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9

第259课 「佛道亦无得,阿难何为悲?所合会为空,慧慧亦复空。若念若不念,一切法无念,无获空无有,譬若如野马。又如化象马,园果树木华,巧幻师所现,佛弟子如是」。——《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佛陀说,如果想要证得涅槃的境界,我们就要修习十种想(十种观修、观想的方法)。前面我们已经讲了「无常...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4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涅槃经》已经讲到了第三十六卷,有几个师兄跟我讲,自己都有依依不舍的感觉。不过还好,我手头的这部《涅槃经》是河北省佛教协会出版的版本,在第四十卷之后还有几卷后分,我们也是要跟大家分享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多学一段时间,让《涅槃经》无限宏深的思想印入到我们的心海中。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看一下...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9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接着上节课的内容,佛陀说有一种众生,进入到涅槃之河就沉没了,借着一些光明的因缘又浮上了水面,但是没有支撑多久又沉没了。这样的众生是因为「信不具足、戒不具足、多闻不具足」。就是在「信」上、在「戒律」方面、在「多闻」方面都出了问题。【是人无有...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1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大般涅槃经》第三十四卷。上节课佛陀告诉我们,说迦叶呀,众生中有一批人不是不聪明,不是没智慧,不是不狡黠,也不是钝根,反而是利根,但是就是这些貌似相当聪明有智慧的人,就是因为他们远离了善友,也不听闻正法了,也不认真地花时间去思惟正法,也不如法地修行,他们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