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28课·严厉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4)《大般涅槃经》讲解612

00:00

各位师兄:

大家好!

有师兄私下里讲,说:听经本身就是一种禅修。当我们安下心来静静地听经,确实很容易证得三昧,所以很多师兄都是在打坐的时候,边打坐,边听经的,然后听完了之后再坐一会儿。这样是很好的。

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的第十七卷。

【迦葉复言:云何菩萨修持净戒,心无悔恨,乃至明了,见于佛性?】

迦叶菩萨还是替众生来问释迦牟尼佛,说:为什么菩萨们认真地修持清净的戒律,心里就会慢慢地没有悔恨了,然后慢慢地甚至能够明明了了地见到自己身上的佛性呢?难道戒律真的这么重要吗?戒律看上去是禁止我们做一些事情,或者提倡我们做一些事情,戒律真的是可以帮助我们见到自己的佛性,然后证得佛果吗?

释迦牟尼佛说:

【佛言:善男子,世间戒者不名清净。何以故?世间戒者,为于有故,性不定故,非毕竟故,不能广为一切众生,以是义故,名为不净;】

佛陀首先讲的是世间人理解的、针对世间相的一些戒律,比如说法律、法规,在相的世界的一些规则、规章制度这些。世间的戒律,佛陀讲,它是针对着相而生的,「世间戒者,为于有故」,有就代表着三有,就代表着轮回之相,世间的这些规章制度、游戏规则、法律法规,它是为了维持这个相的世界的有效运行而设定的,所以说「性不定故」,它是针对着相来做的。那么针对着相来做,相变化它也变化,它随相而生,所以它不定,不稳定的。本质上,相里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游戏规则也都是相的一部分,大家能理解。「非毕竟故,不能广为一切众生」,所以非毕竟,它没有办法让你跳脱出来,很著相,让你一直著相。比如说我上班去,几点上班,几点下班,上班打卡,下班打卡这些,为相服务的,那么它能让你出离轮回吗?不能。对于出离轮回而言是毫无意义的。「不能广为一切众生」。相的世界,大范围、小范围,大圈子、小圈子,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这些,都是为轮回服务的,他不是为了众生的解脱而服务的。「以是义故,名为不净」,所以它不是真正清净的。有的时候相世间的这些规章制度、游戏规则,反而让众生更加的头痛,觉得好繁琐,本来这个相就够繁琐,够复杂,这些规章制度有的设置得还不合理或者不人性化,就使得众生增加了自己的烦恼,心就更加的不清净。

【以不净故,有悔恨心;以悔恨故,心无欢喜;】

这里的悔恨,就说无奈。这个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服务于相的世界,我就受制于它,我心里是不舒服的,有悔恨是不舒服的,无奈的。「以悔恨故,心无欢喜」,我无奈地很被动地去接受这些东西,我心当然不欢喜。

【无欢喜故,则无悦乐;无悦乐故,则无安隐;无安隐故,无不动定;】

不欢喜也谈不上什么喜悦,快乐。没有喜悦快乐,「则无安隐」(很多资料都说古代的安隐就通现在的安稳,但是安隐这个词本身比安稳又多了很多幽隐的、神妙的寓意在里面,所以我们还是读安隐,感觉这个词汇比安稳更具有吸引力)。说你的心里不喜悦,不快乐,你怎么会有安隐的情绪呢?我安安稳稳地,安安静静地在这里生活,你得不到这种真正的安稳和安静,得不到。

【无不动定故,无实知见;无实知见故,则无厌离;无厌离故,则无解脱;】

因为相世间的这些游戏规则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都为相服务,它让你的心没有办法得到安隐,所以你的心就没有办法定下来,「无不动定」,就是你没有办法获得那个不动,获得那个定。既然你得不到这种不动之定,那你也见不到实相。因为实相必须是你极其静、极其定,到极致,才能见到的。你定不下来总是乱动,你怎么可能见到实相呢?所以说「无实知见」,没有对于实相的一个准确的了解,所以「则无厌离」如果总是受着相的控制去做事情,总是在相中,你就没有办法对于轮回之相生起厌恶和超离之心。你没有这种厌恶和超离之心,所以你得不到解脱。

【无解脱故,不见佛性;不见佛性故,终不能得大般涅槃。】

其实解脱不是说我从这个圈子里跳出去,我们知道其实真正的解脱是放下,是无住,是不执著,这个是真解脱。但是你总是在相里被相所转,你怎么可能有解脱呢?你没有放下,你依然很执著,所以这里讲无解脱,没有得到解脱所以见不到佛性。怎么见到佛性?佛陀讲,放下六根,放下六尘,放下六识,都放下了,最后把那个「放下」这俩字儿,这个强意识的思维也放下了,松松松空空空,这就见了佛性了。

「如是等事忆而不忘,因修定故得十一空」,你只有真的放下了才能有真的定,才能证得十一空,才能解脱。如果你不放下,不解脱,就见不到佛性,所以不能得到大般涅槃,大般涅槃就是涅槃法性。

【是名世间戒不清净。】

所以说世间的这些戒律、戒条,比如说:此处禁止游泳,那里禁止钓鱼,这里禁止采花采草,禁止采摘公园里的瓜果(水果),禁止这禁止那,都是在相里说相的,是不是?所以世间的这些戒律不能够让你清净。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清净戒者,戒非戒故,非为有故,定毕竟故,为众生故,是名菩萨戒清净也。】

说世间的戒律不能让众生获得真正清净的正定。那么佛陀制定的戒律却可以帮助众生获得净定,证入佛性。为什么呢?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他们受持得清净戒律「戒非戒故」,明知本性空,本性是空,一切相亦空。当你放下对于相的执著的时候,这一切戒律无所谓戒律,自然就生成了。你的戒体从什么时刻生成,不是说我受了三昄依、受了五戒、受了菩萨戒,有师父给我授了,戒体就生成,不是的。你真正金刚不坏的戒体的生成,是你真的放下的时候,真的不执著任何事物的时候,你的戒体就形成了。这个时候你「戒非戒故」,你无所谓戒律,你不需要戒律去约束自己,你都不会再执著于世人所执著的一切。

「非为有故」,所以佛陀制定的戒律跟世间相上的戒律的不同是,世间相为了「有」为了三有三界的相而服务,佛陀制定的戒律让你离相。某种意义上,其实佛陀的经文也是戒律,因为你读经读着就知道,我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我要离一切相才能见真佛等等等等。经文其实也是戒律的一种表现形式,目的就是让你超离于这个虚妄。「定毕竟故」,你证入毕竟清净的一种正定。

然后佛陀的这个戒律是真正为众生考虑的。像有的公园把一片梨树圈起来说,这里梨长成熟了很好吃,但是我禁止你们采摘,为什么呢?说我公园的管理人员或者我承包者我要去享用,不可以大众去享用,所以他制定一个规则,它不是无私为众生的,但是佛陀制定戒律是无私为众生的,不是说众生你们的钱,不要捐给别人只捐给佛,佛从来没这样讲对不对?《地藏经》里甚至讲,你们有钱人、你们贵族,有钱了先捐给那些最需要的那些贫穷的人,比供养给佛功德还大呢!佛甚至这样。佛是不是一心一意为众生啊?佛陀制定的每一条戒律都是为了众生在考虑的。有的感觉很奇怪的戒律,是因为过去发生了相关的事,因事而制戒。所以说,如果不制定这条戒律的话,有些风险可能会出现,为了规避这些风险,然后制定一个戒律,不可以这,不可以那。其实都是为了众生好,了解的人是知道的。那不了解的人就说:信佛可真麻烦呀,这不能那不能,我不能吃香菜,不能吃大蒜,我不能吃葱,有的人说学佛好麻烦,我也不能吃肉了。其实都是为了你好,你要是知道为什么,你就会感恩佛陀,不会抱怨的,因为你不了解为什么,所以就抱怨。

「是名菩萨戒清净也」,佛所制定的一切的戒律都是为了众生考虑。当然有的时候也是权衡的,这个事情我如果不制定戒律的话可能会使一批人受伤,如果制定戒律可能使一个人受伤,这样一权衡还是制定一下吧,还是需要权衡的。

接下来佛陀又讲: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净戒中,虽不欲生无悔恨心,无悔恨心自然而生。】

前面提到说世间相上的那些规章制度和戒律,让人受持起来有的时候是不舒服的,心里是很无奈的,但是佛所制定的戒律,如果你是真菩萨你去守的时候,你没有刻意地说,我一定要在守戒的过程中很快乐,法喜充满,你没有刻意的这种心,但是你守着守着,你自然而然的一种舒适、愉悦、清净就产生了。这就是无悔恨心,就是没有那种不舒服的感觉。你一开始没有刻意地说,我要高高兴兴地守戒,守戒的时候不要不高兴,你没有提醒自己,但是当你真的认真去持佛陀制定的戒的时候,很奇妙,就是心会很舒服了,就没有守世间一些戒律的那种悔恨心,没有,是非常舒适的。「无悔恨心自然而生」,这种无悔恨心就是清净的法喜,持戒清净的法喜自然而然就生起来了。

【善男子,譬如有人执持明镜,不期见面,面像自现;】

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就好像有人拿着一个明亮的镜子,他也没想着说我这个镜子我刻意地想照到我的脸,结果他对着自己一照,自己的面孔就自然而然就呈现在镜子当中了。他没想说这个镜子拿过来一定要照到自己的脸,要照到清晰到什么程度,没有想。但是拿过来镜子一照,脸清清晰晰地就在这个镜子里面显现。就是说,一切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你守持佛制定的戒律,你的清净是自然而然的,舒适是自然而然的,你不需要预设很多想法啊期待啊,不需要的,一切自然而然的,该来的都来了。

【亦如农夫种之良田,不期生芽而芽自生;】

然后又好像「农夫种之良田,不期生芽而芽自生」,农夫认真地种了一片地,撒了种子,也没又说我地里的这些种子一定要发芽,他没有自己很期待,说我期待固定的一个时间都发芽,但是该发芽的时候就都发芽了,对不对呀?

【亦如燃灯,不期灭闇而闇自灭。】

又好像在黑屋子里,你点燃了一盏灯。一开始你点灯之前也没有刻意地想说我一定要用我的灯驱散黑暗,就好像晚上下班回到家一打开灯,习惯性动作,进门先开灯,习惯性动作,你没有想:好黑呀!我要用光明驱散黑暗。没想!就是下意识地一按开关一开灯,屋子里就明亮了。屋子里一明亮了,黑暗就被驱散了,就是自然而然的这种,水到渠成、行云流水,这样很美好的感觉。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坚持净戒,无悔恨心自然而生亦复如是,以净戒故心得欢喜。】

说菩萨摩诃萨守持清净的戒侓,他这个舒适自在自然就生起来了,上座后也没有太多妄念了,这一切都是如此的自然,是非常舒适的。所以持戒清净的师兄他是很奇怪的说,你怎么那么痛苦啊?我感觉挺舒服呀!你怎么那么痛苦啊?看着别人不持戒,心里那么乱也定不下来,他觉得你蛮奇怪的,我感觉我状态很好,因为我持戒!形成了习惯。我们不吃肉也习惯了,也没觉得不舒服,是吧,自然而然。「无悔恨心自然而生亦复如是,以净戒故心得欢喜。」

那么持戒久了的师兄,像我们刚学佛是持五戒的,后来知道了十善业道,后来知道了八关斋戒,慢慢学,学学学,学到菩萨戒,菩萨戒很细,学完之后,没事就对着戒本看一看,慢慢地有些事一开始做不到,慢慢也做到了,这样持着持着戒,心很清净很欢喜。

【善男子,如端正人自见面貌,心生欢喜,持净戒者亦复如是。】

持戒清净的这些师兄们,你们的欢喜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就好像一个相貌很端正的人一个美女,帅哥,一照镜子就挺开心的,看到自己好美,心里就挺开心的。那么守持清净戒律的这些佛弟子也是这样的,他的开心是不由自主就冒出来的。

【善男子,破戒之人见戒不净心不欢喜,如形残者自见面貌不生喜悦,破戒之人亦复如是。】

下面就做对比了,说有一些经常破戒的人,见到戒律就不开心。他总是破戒也守不好,「别跟我谈戒律!最近应酬太多,别跟我谈戒律,你谈戒律我跟你急!」有的师兄是这样的,违缘障碍特别多,这也是过去世福报不够的结果,就是想持戒持不了的这些,「别跟我谈戒律!」很生气。

「破戒之人见戒不净心不欢喜,」知道自己破戒了,心里还是有善根的,但是福报不够,总是处在一个染污很重的环境,总是要同流合污,总是要演戏,演着演着把自己演黑了,演脏污了,自己又对自己不满意,所以心里很愧疚、难受。这种情况下就好像是「形残者」,一个残疾的人,长相也不好看不端正,照镜子的时候都懒得照,不想照,一照镜子,很痛苦。看我的这个鼻子也歪,这个眼睛也斜,然后头发也白了或者是秃顶了,或者是身上有什么白癜风,各种各种,就是看到这一切心里就很不开心。已经受戒的佛弟子,证明是有善根的,但是他又总是不得已破戒,破了戒他就很难受,就好像这种残疾人,或者是面貌不端正的人照镜子那种痛苦似的,非常痛苦。

【善男子,譬如牧牛,有二女人,一持酪瓶,一持浆瓶,俱共至城而欲卖之,于路脚跌,二瓶俱破,一则欢喜,一则愁恼;持戒、破戒亦复如是,】

持戒的这些佛弟子,和有点善根但总是破戒的佛弟子,这两者做一个对比。佛陀又打了个比方,说,有养牛的两个女人,两个女人都去城里卖自己的产品,他们拿着酪瓶或者浆瓶卖自己的产品。有一个女人她养牛的,她卖的是奶酪,她装在一个瓶子里,奶酪我们知道它是固态的,它是凝固态的。那么还有一个女人拿的是浆瓶,豆浆的浆,一看这个字大家知道,带个水字的,就是液态的(液体的),都装在瓶子里去城里去卖。这俩女人,一个瓶子里装了奶酪,一个是装了这个像浆水一样,就是牛奶,液态的,就去卖,结果在路上的时候脚一滑就摔跤了,摔跤了之后两个瓶子全都摔到地上去了,瓶子就碎了。瓶子碎了以后,谁悲伤?我们想一想,肯定是那个瓶子里装了牛奶的女人她很悲伤,因为牛奶是液态的,瓶子一碎牛奶就淌出来了,就很脏了没法卖了,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她很悲伤。那谁欢喜呢?那个瓶子里装了奶酪的女人,她还是比较欢喜的,一看,我的奶酪还好好的,擦一擦还可以继续卖,最多就是表面的皮去掉一点,里面还可以卖,她是欢喜的,她是庆幸的。但是那个瓶子里装了牛奶的人,瓶子一坏她就很痛苦,很愁恼。持戒破戒也是这样的,这两个女人,瓶子里装奶酪的象征着那个持戒清净的人。然后瓶子里装了牛奶的就象征着那个破戒的人,瓶子破的时候,持戒清净的人她始终没有破戒,她很开心的。但是破戒的那个人,她是悲伤的,是这样的。

所以说,佛弟子如果你能够认真持戒,

【持净戒者心则欢喜,心欢喜故则便思惟:诸佛如来于涅槃中说,有能持清净戒者则得涅槃,我今修习如是净戒亦应得之。以是因缘,心则悦乐。】

持戒清净的佛弟子,看到佛经也没有惭愧心,觉得这个我也做到了,那条也做到了,心是很开心的。很多师兄一对照戒本一看,这个也做到了,那个也做到了,都没犯,很开心,真的是很开心。「心则欢喜」,心欢喜故就在想:诸佛如来都证得了涅槃解脱的境界,那么诸佛如来都在强调持清净戒的重要性,只要认真地持戒,甚至说菩萨戒持到圆满,那你就很快就成佛了,所以我今天是这样认真地在持清净的戒律,我应该很快就能证得佛果了吧?想着想着,心就非常的喜悦和快乐,这是持戒清净的人。

然后迦叶「复言」,迦叶菩萨就又问释迦牟尼佛说:

【迦葉复言:喜之与乐有何差别?】

有的时候众生很喜悦,有时候说众生很快乐,喜和乐这两者有什么差别吗?迦叶菩萨问的问题实在是太细了,喜和乐有什么差别呢?然后我们看看佛陀怎么回答的。

佛陀说: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不作恶时名为欢喜,心净持戒名之为乐。】

菩萨摩诃萨都是大菩萨了,不作恶的时候心就挺开心挺欢喜的,就不作恶,坦荡荡的,很舒适很欢喜的。那么什么时候乐呢?乐比喜的程度要加强一点,说持好了清净的戒律的这些菩萨摩诃萨是非常快乐的,有大乐的,仅仅不作恶呢还行,还可以,比较舒适,不亏欠谁,半夜不怕鬼敲门,这样的感觉。但是持禁戒者,比如说菩萨戒每一条都持好了,这样的菩萨摩诃萨,一对照戒本他是很快乐的,他这个快乐的程度是很强的,有的师兄有过这样的感受。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于生死则名为喜,见大涅槃名之为乐。下名为喜,上名为乐。】

这里我们就知道了,乐的开心程度是比喜要强很多的,所以菩萨摩诃萨看生死看着生死轮回,我跳出来了,不受影响不受后有了,是比较喜悦的,或者是时间长了比较平静,因为我周围都是佛菩萨,都是跳出轮回的,都是解脱者,就是比较愉悦,愉悦成了习惯了,就没有那种激情在了。但是菩萨摩诃萨如果是证入了大涅槃——诸佛所在之地、一真法界,那就是大乐、极乐了,「名之为乐」。所以下名为喜,上名为乐,所以说靠下一点的,靠低一点的是喜,那么靠上一点,靠高一点的是乐。

【离世共法名之为喜,得不共法名之为乐。】

「离世共法名之为喜」,说喜呀,我已经解脱了,我跟其他的这些菩萨也达成了共识,我们几乎拥有着相似的行事作风,有着相似的思想,这个是菩萨们的喜。那什么是菩萨们的乐呢?「得不共法」,我终于证得佛果了。这个不共法,不是与所有人都共的,这是罕有的、少数人才能得到的佛果,我证得了,这是大乐、极乐,简直是惊喜和狂喜,是类似这样的。

【以戒净故,身体轻柔,口无粗过。菩萨尔时,若见若闻,若嗅若尝,若触若知,悉无诸恶;以无恶故,心得安隐;以安隐故,则得静定;得静定故,得实知见;实知见故,厌离生死;厌生死故,则得解脱;得解脱故,得见佛性;见佛性故,得大涅槃。是名菩萨清净持戒,非世间戒。】

这是一连串,我们逐字逐句地来看一下。

「以戒净故,身体轻柔」,我们学院有一批师兄是在受持菩萨戒的,因为持菩萨戒,持戒很清净,所以这些菩萨们感觉身体非常的轻柔。我也不杀生,我也不贪、嗔、痴,也不抱怨,也不憎恨,没什么烦恼,身体很轻柔,很舒适,「口无粗过」我也不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所以嘴里说出的话都是温言软语。

「菩萨尔时,若见若闻,若嗅若尝,若触若知,悉无诸恶」,菩萨不管做什么,见什么,闻什么,鼻子嗅到什么,或者舌头尝到什么,身体触摸到什么,或者意识知见到什么,一切一切都是善的,都是清净的,最差也是那种非善非恶中性的。因为没有恶来染污我,所以菩萨心得安隐,得了安隐之后就能得到静定。得到安隐了就得到了静定,得到了静定就能得到「实知见」,就能如实知见一切。如实知见一切,厌离了生死轮回,不过就是梦幻泡影而已,不再被相转了。厌离了生死了,就得到了解脱。得到了解脱,就见到了佛性。见到了佛性就等于是得到了大涅槃。「是名菩萨清净持戒,非世间戒。」

这部经的主题是大般涅槃。什么是大般涅槃?就是了了明见佛性的时候,证入一真法界的时候你就获证大般涅槃了。

所以佛陀总结说:迦叶,讲到这里我就把菩萨持清净戒与世间人持世间戒做了一个对比了。

【何以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所受净戒,五法佐助。】

菩萨摩诃萨你要是想完美地受持清净的戒律的话,你要注意有五种方法可以帮到你。大家可以做笔记,你要想完美地持戒,圆满地持戒,不轻易犯戒,有五种方法能帮到你。

【云何为五?一、信,二、惭,三、愧,四、善知识,五、宗敬戒。离五盖故,所见清净;】

哪五种方法呢?第一、信,第二、惭,第三、愧,第四、善知识,第五、宗敬戒。我们逐个地看一下,五种方法帮助你持好戒。

第一、信。你对于佛、法、僧要有深入的信心,要相信佛陀是一个至瑧圆满的觉悟者,了解宇宙实相,相信佛讲的话,相信如说去修行你也能成佛,对于佛、法、僧,对于自己都要有信心,要相信不要怀疑。有缘接触到的法门,如果你觉得跟自己的根性很契合,你要相信不要轻易地怀疑和动摇。这是信。

第二、惭。这里把惭愧分开了,惭的感觉是有点不好意思,就说我见了人不好意思了,比如说我犯了什么过失了见了人不好意思,什么样的是惭?是不好意思。

第三、愧。那什么是愧呢?愧侧重的是你内在的愧疚、内疚,就是因为你做错了某些事,你有缺点错误,你感到不安或者羞耻,这是愧。

所以我们知道这个愧的程度上是比惭要重一些的,惭就是表面上可能面子上过不去,不好意思,对待别人。那么愧是对待自己,我愧对于谁,我内在有愧,这是对他自己。

第四、善知识。你要想完美地持戒的话,除了要有信心,对于佛法僧、对于自己,对于法门,对于师父有信心,除了经常有惭愧心,懂得审视自己、纠正自己之外,还要亲近善知识。这个善知识如果持戒持得很完美,他能引领你,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有的时候,像有的师兄告诉我说:醍醐师兄,我是一个很紧张很怕事的人,什么都怕的,但是我当时学开车的时候我就想,比我笨的人都能学会开车难道我就学不会吗?我肯定能学会,这其实也是榜样的力量。人家能学会,我也有眼睛,四肢健全,我怎么就学不会?我肯定能学会,后来她学会了还开得很好。所以说榜样的力量很重要,你找一个善知识,如果找不到就找一个修得还行的师兄,如果能找到,就找一个就是公认的大德做为你的善知识。当然有的善知识已经离世了,已经圆寂了,他也是我们的善知识,像我们学院很多师兄喜欢元音老人,喜欢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也是我特别爱戴的,非常崇敬的大德,然后广钦老和尚,也是我个人非常欣赏的。像我们所喜欢的善知识,他可能目前在世,也可能已经圆寂,这个不重要,关键他是榜样,我们跟他去学,他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怎么修的,我们跟他去学,这很好。那么平时,在道场里面,在群里面,有修得相对好一些的师兄也可以把他看作善知识。我先追上这个师兄,再想办法追上老师吧,是不是?阶段性地先取得一个小小的成果,然后再追求更大的成果,这样可以的。要有善知识,亲近善知识,要远离恶知识,大家注意。

第五、宗敬戒。宗,就是把戒律看得很高;敬,敬重这个戒律。佛陀制定的戒律一定都有他的原因,哪怕你暂时还不知道内在的原理,但是你要尊敬一切的戒律。要尊敬,然后要信受奉行。

前面提到的信、惭、愧、善知识和宗敬戒,这五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持好戒。你身边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他修得比你好,他也能帮到你。你看他早晨几点起床、平常怎么做,我要跟他学,他从来不骂人,那我也不骂人,他从来不杀生,我也不杀生,跟他学就好了。

如果菩萨摩诃萨能够在以上提到的五种方法的帮助下持好了清净的戒律的话,佛陀说:你就能够离开「五盖」。在《安般守意经》中,佛陀讲,修习禅定的修行者,你们经常面临「五盖」对你们的一个障蔽,五盖分别是贪欲、嗔恚、昏沉睡眠、掉举和疑五盖经常搅扰你,让你没有办法顺顺利利地修禅定。但是如果你能够在前面提到的五种方法的帮助下,持好了戒律的话,你自然而然地发现,五盖消失了,不见了。我怎么修禅定没有遇到什么障碍,这么顺利,进步如此神速,为什么?因为持戒太清净了,我五盖消失了。我持好了戒,不贪、嗔、痴,所以你看,五盖里的贪、嗔没有了吧?消失了!昏沉睡眠,你总是很清净很清净,慢慢的睡眠也变少了,不是那么贪睡了,不那么昏沉了,上座后不容易困了,也知道了一些窍门了,亲近一些修得好的师兄或者亲近善知识的结果,知道了一些对抗昏沉睡眠的窍诀,五盖的这一盖也消失了。然后掉举,上下不定,总是想找东西一样这种心也没有了,通过观呼吸,安般安般,数十次这样,慢慢地找东西的那种躁乱,上下攀援(猿猴似的)那种心也没有了。然后怀疑的疑也没有了,因为前面提到的五种方法里就有信嘛!信佛、法、僧,信法门,信经,信师父,信周围的师兄。信,也对自己充满信心,疑也没有了,五盖消失了。所以说持好戒能够帮助你消灭五盖,五种障碍。五盖,其实它盖的是什么?盖的是你身上的佛性。你把掩盖你佛性的这些障碍物排除了,佛性不就大放光明了吗?所以就「所见清净」,就非常清

【离五见故,心无疑网;离五疑故——一者、疑佛,二者、疑法,三者、疑僧,四者、疑戒,五者、疑不放逸。】

然后你总是持好戒律,佛陀说:你还能离开五种邪见。前面提到,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楞严经》里我们讲得比较详细,这里就不讲了。忘记的师兄可以百度一下,请教一下百度佛。这样慢慢地,持戒清净的菩萨们离开了五种邪见,离开了一切疑惑之网。他总是保持正知正见,什么都明白,什么都懂,任何事、任何问题他几乎都能回答,他都明白怎么回事。哪怕他现在没有回答给你,他心里是很明白,很清楚的。离开了五种疑惑,也离开了各种疑惑、各种怀疑,这五种疑惑和怀疑我们看看是什么?第一、怀疑佛;第二、怀疑法;第三、怀疑僧;第四、怀疑戒律;第五、疑不放逸。怀疑,难道不放逸就这么好吗?难到节制就那么好吗?这是五种怀疑。如果你总是持戒,你的五种怀疑(一般众生有的五种怀疑),在你这里也不存在。一般众生会怀疑佛,怀疑法,怀疑僧,怀疑戒律,怀疑不放逸的好处,但你不会。你不放逸习惯了,已经得到了无穷无尽的益处了,所以你根本不会怀疑,说不放逸有什么好处,不会怀疑!但是有的人他放逸习惯了,吃、喝、玩、乐习惯了,他就说,不吃喝玩乐就真的那么好吗?他就怀疑,是不是?但菩萨们,持戒清净的菩萨,不会怀疑。

【菩萨尔时即得五根,所谓信、念、精进、定、慧;得五根故,得五种涅槃,谓色解脱乃至识解脱。】

所以自然而然就证得了五根:信根、念根、精进根、定根和慧根。得到了五根,就得到了五种涅槃,色、受、想、行、识分别都解脱了,就说只要你持戒清净,那么一切一切顺顺利利,顺风顺水。你看,只要持戒清净,那么你就顺利地消灭了五盖,消灭了五种邪见,消灭了五种怀疑,你就证得了五根,就获得了五种涅槃。五种涅槃是指的色阴区宇的解脱、受阴区宇的解脱、想阴区宇的解脱、行阴区宇的解脱、识阴区宇的解脱,色受想行识五阴区宇的解脱。这是五种涅槃,就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往上上。

【是名菩萨清净持戒,非世间也。】

所以菩萨持的戒律是佛所制定的清净的戒律,不是世间的那些规章制度,当然如果菩萨把佛制定的戒律都守好的话,世间那些也很轻松了。菩萨没有贪心,他也没有杀心,他不想去钓鱼,所以说禁止钓鱼这一条对他来说,这条戒律好像不存在一样。我本来就不想钓,你还说禁止钓鱼。那里写禁止游泳,本来也没想着去游泳,就是这样子。所以守好了佛制定的戒律,你再来守世间的戒律也很轻松,因为佛制定的戒律使你的小我融化掉,当你无我的时候,别人制定什么规章制度,哪怕是不人性化也不合理的,但你守起来也很轻松,没感觉,很轻松,因为你已经无有我执了。

所以我们看,戒律是多么重要!无数的经中都在强调戒律的重要性,《涅槃经》又是一次一次又一次,再一次无数次地强调戒律的重要性。戒律是成佛的根本,不持戒是不可能成佛的,这是大家都已经了解的。

所以佛陀说:

【善男子,是名世间之所不知不见不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

你就知道世间人只守世间相上的游戏规则、规章制度,不守佛制定的戒律,所以世间人见不到佛性、不知道佛性、感觉不到佛性,但是菩萨能够知道、能够见到、能够感觉到佛性,因为菩萨照佛说的做。

【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读诵书写演说《大涅槃经》有破戒者,有人呵责轻贱毁辱而作是言:若佛秘藏《大涅槃经》有威力者,云何令汝毁所受戒?若人受持是涅槃经毁禁戒者,当知是经为无威力。】

善男子,要是我的弟子当中有谁受持、读诵、抄写、讲说《大涅槃经》,但是他却破戒……有的人一看,这个人也在受持、读诵、抄写,也在讲《涅槃经》,但是他还破戒,让别人看了别人就会讥笑你、呵责你、轻贱你、辱骂你。他们就会说:如果释迦牟尼佛的秘藏《大涅槃经》有无穷的威力的话,为什么你受持了这个经还在毁戒律?你受持这部经、学这个经、讲这个经、抄这个经、读这个经,你怎么还去破戒呢?人家就会质疑这部经。若人受持《涅槃经》,又去毁犯戒律的话,那么这部经就会显得没有威力了。你明明受持这个经,你的行为上还没有改善,别人就会说这部经肯定没什么用,肯定没有那么大的功德利益,没有那么大的威慑力。你看!那个人学着这个经还在犯戒,说明这个经没用,我才不学呢!

【若无威力,虽复读诵为无利益。缘是轻毁《涅槃经》故,复令无量无边众生堕于地狱。】

所以他们才不想学呢,你让他抄他也不抄,让他读他也不读。然后他们就会去轻毁《涅槃经》。如果你学了《涅槃经》,你要做得很好才行,如果你做得不好,人家就会觉得《涅槃经》肯定不怎么样,你看这个人学了跟没学一样,所以人家就会去轻蔑和毁骂《涅槃经》。如果轻蔑和毁骂《涅槃经》,但是这部经明明是经中之王、王中之王,就会导致这个误解《涅槃经》的众生(无量无边的众生),堕到地狱当中去。因为《涅槃经》能量太强了,它也不是说仅仅佛讲的,是无数诸佛讲过的,是佛受持下来的。几乎所有的佛涅槃前都会讲《涅槃经》。那么释迦牟尼佛也讲这部经,你学这部经你还做得不好,别人一看,做得那么差,说明这个经没用,他也不学,他还去诋毁这个经,下了地狱了,结果你有没有连带责任?肯定有,是不是?

所以佛陀说:

【受持是经而毁戒者,则是众生恶知识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属。】

你明明学了这部经,如果你还毁犯戒律,还不好好持戒,你就是众生的恶知识、恶榜样。你是恶知识不是善知识。所以学了《涅槃经》一定要好好地守戒,别人一看,他原来不怎么样啊,言行举止都不怎么样,但是学了《涅槃经》变得这么好,那大家就开始重视《涅槃经》。他也想去学习,也想去推广,无量众生就想来学习,来受益。所以你的行为如果不好,你就影响了佛法的传播,还让很多众生会造下谤法的罪业。佛陀说:如果有谁受持了《涅槃经》却依然在毁犯戒律的话,这样的人是恶知识,「非我弟子」,你不是我的弟子,你是魔的眷属,你是魔子魔孙。

【如是之人,我亦不听受持是典,】

既然你是魔子魔孙,我宁可不让你学这部经。魔子魔孙我不希望你来学,你学了也用不上,然后还让别人以为《涅槃经》没有威力。所以魔子魔孙我不希望你们来听受这部经典,你们不要来受持《涅槃经》,这部经跟你们没关系。

【宁使不受不持不修,不以毁戒受持修习。】

我宁可不让这些魔子魔孙去学这个经,我宁可不让他们受持和修习,也不希望他们学了以后还去继续地毁犯戒律。

【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读诵书写演说《涅槃经》者,当正身心,慎无掉戏轻躁举动。身为掉戏,心为轻动。求有之心名为轻动,身造诸业名为掉戏。】

善男子,如果真的是佛弟子,是我的弟子的话,你受持、读诵、抄写、讲说《涅槃经》,你一定要「正身心」。一定要正你的身心,「慎无掉戏」,千万不要随随便便地做事情,言行举止一定要稳重,要一直想,你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释迦牟尼佛是你的师父。所以很多师兄问我,说醍醐师兄,你师父是谁,我说是释迦牟尼佛,我相信我是佛陀的弟子。师兄们!我们的师父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有高僧大德也都是跟着本师学的。虚云老和尚、元音老人、广钦老和尚也都是跟着本师学的。我们的根本上师是释迦牟尼佛,我们要时刻记得我们是他的弟子,我们不是魔的眷属,不是魔子魔孙。所以如果我们受持、读诵、抄写、讲说《涅槃经》,那我们一定要正好我们的身心,千万不要放逸,千万不要随便破戒,不要轻躁举动,不要让世人瞧不起。

「求有之心名为轻动」,你不要太著相,不要再执著相里的任何事,不要再求有。如果你还在贪著相,你肯定会不由自主地造作诸业。造作各种业,就是你使你掉到轮回的陷阱里越陷越深。

佛陀讲:

【若我弟子求有造业,不应受持是大乘典《大涅槃经》。】

说我的弟子中,如果你宣称你信佛了,如果你还是贪著相里的财、色、名、食、睡任何事情,如果你还在贪著,还在造业,你就不要受持这部伟大的大乘经典《大涅槃经》,千万不要给它丢脸了,不要给它抹黑了。学了这部经就要做好,做不好就别学了。佛讲得是非常严的,「若我弟子求有造业,不应受持是大乘典《大涅槃经》。」如果你还在贪著相的世界的任何,如果还在造身、口、意的业,你就别学这个《涅槃经》,你不配来学这部经。

【若有如是受持经者,人多轻呵而作是言:若佛秘藏《大涅槃经》有威力者,云何令汝求有造业?】

如果你学了这个经还做不好,那么别人就会去轻蔑你,就会呵责你,就会说如果真的《大涅槃经》是佛陀的神秘的佛法宝藏,那么有威力的话,为什么你学了以后还造业呀?

【若持经者求有造业,当知是经为无威力;若无威力,虽复受持为无利益。缘是轻毁《涅槃经》故,复令无量无边众生堕于地狱。受持是经求有造业,则是众生恶知识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属。】

别人就会讲,你看你学了这个经还在造业,说明这个经没有用,没威力嘛!所以既然没有威力,我们还学了干嘛呀?我们学了也没用啊?所以不学了。就会轻蔑这部经,就会使无量无边的众生堕到地狱当中去。所以佛陀再次强调说:你如果学了《涅槃经》,受持这部经,你还在继续贪著相,还在造业的话,你就是众生最恶劣的榜样,你就是恶知识,「非我弟子,是魔眷属」,你不是我的弟子,你是魔的眷属,你是魔王的帮凶。在这个二元的世界里,你不偏向佛就是偏向魔。所以《涅槃经》其实是非常严厉的一部经。非常严,前面提到出家人不要受持八种不净之物的时候,我们就了解是多么的严。这部经有的时候甚至可以讲是「戒律」的代名词,从头至尾地强调戒律。

诸佛如来,身语意业,无不清净。而诸佛如来的这种清净不是普通的清净,我们知道的,已经是到达了极致,已经是走了极端的一种清净。你只有走了极端,到达了至臻圆满的清净,成了佛,才能获得极致的自在,那个时候再谈什么是中道,再谈什么是任运如如、随顺。所以到什么程度讲什么话。如果想要成佛,这是不容易的,大家是了解的。你一定要逆着众生共业的业流逆流而上,这是不容易的。但是成了佛,就真的至臻圆满地解脱,当然该有的一切也都有,要什么有什么,想什么有什么,一切神通也都具足。你付出多少努力就决定着你将证得什么果位,大家也了解。因为内院的师兄也是参差不齐,我们就根据自己的情况,根据自己的向往,根据自己对于自己的期待来去修行。你想证得什么果位,你就付出什么样的努力,这就是因果,因果真实不虚!

愿以此功德,回向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

愿一切众生早日明见自己身上的佛性!

南无《大般涅槃经》!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62.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28课·严厉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8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8

第268课无上甚深大涅槃,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诸佛真实义。各位尊者:大家好!不知不觉第三十九卷也到了最后一课了,我们来看一下。【犊子梵志复作是言:瞿昙,我今欲问,能见听不?如来默然。】在外道的大众当中,又有一个人名字叫「犊子」,这个人也是个梵志(外道中的出家人),这个犊子梵志也对释迦...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7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很高兴我们又一起坐在这里了,水晶莲花台上的本师也坐在这里,闭上眼睛,时空穿梭回到了二千五百年前,我们的本师总是这样的讲法,跏趺而坐。有的经文里讲,他是处在狮子座上,或者处在金刚狮子宝座上,佛陀继续在跟迦叶菩萨讨论关于虚空的话题。【善男子,若有人说虚空无碍与有并合,又复说言...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1 | 涅盘经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各位尊者、各位菩萨:我们继续来学习佛陀住世所讲的最后一部经《大般涅槃经》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告诉我们:修行人修得了「四加行」之位,慢慢断了烦恼就证得了(初果)须陀洹果,证得初果的这些众生就好像恒河中的鱼出离水面,安住水面遍观四方。遍观...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2 | 涅盘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值此感恩佳节,向我们的本师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表示我们的感恩。从今天起,醍醐也进一步地向本师学习,在讲法的时候以盘腿打坐的姿势来讲,因为想起若干年前我们的本师讲法的时候都是这样的姿势,所以又找到了一点禅修课的感觉。我们接着来看《涅槃经》的第三十四卷。【善男子,善有三种,...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8 | 涅盘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个偈颂大家都知道,都会背诵,但是什么时候我们真的能够完全透彻地了解佛陀真实的想法呢……继续来看《涅槃经》第三十四卷。【善男子,我于一时复作是说:施者施时以五事施。何等为五?一者、施色,二者、施力,三者、施安,四者、施命,五者、施辩。以...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6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涅槃经》。今天已经到了第三十四卷,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二。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四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二【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实义,二者、假名。】佛陀对迦叶菩萨说:迦叶呀善男子,菩萨那么多,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真实的,一种是徒有虚名(一种是名实相符,一种是名不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