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24课·四无碍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5)《大般涅槃经》讲解779

00:00

《大般涅槃经》,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奉诏译。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七

梵行品第八之四

大家好!今天开始学习《大涅槃经》的第十七卷。

【复次,善男子,法无碍者,菩萨摩诃萨善知字持而不忘失。】

佛陀继续讲上节课提到的四无碍,即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

佛陀对迦叶菩萨说:善男子,法无碍是指菩萨摩诃萨们,擅于了解一切之文字,而且能够一直记忆,不会忘记。一部经,它是由文字相构成的,菩萨摩诃萨读完这部经,就能记得这些文字相,能够背下来,能够记下来,而且不会忘失,这就是「持」

【所谓持者,如地、如山、如眼、如云、如人、如母,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菩萨摩诃萨们记得每一部经,并且一直持续记得的那个境界里,或者一直维持着什么境界,好像大地、好像山、好像眼睛、好像云彩、好像人、好像母亲。

【义无碍者,菩萨虽知诸法名字而不知义,得义无碍则知于义。云何知义?谓地持者,如地普持一切众生及非众生,以是义故名地为持。】

什么叫义无碍呢?——含义的无碍,无有障碍。

一般的菩萨可能就知道「法」的名字,但是却不记得含义。比如说,我记得佛陀讲过《金刚经》,但是讲的什么?——忘了。只知道诸法名字,或者大概记得几句话,但是大概意思还是忘记了。刚才指的是一般的菩萨、一般的修行人。

那么菩萨摩诃萨们,既知道「法」的名字,又知道的含义,能够一直受持的含义,这个是义无碍

怎么样算一直知道「的含义呢?像大地一样,大地能够普遍地把一切众生和非众生托在自己身上,并且一直维持着,这就是大地。菩萨摩诃萨们了解「法」,就好像大地支撑着一切众生一样,一切「法」我都领会,我都受持,我都知道,我都支撑!

【善男子,谓山持者,菩萨摩诃萨作是思惟:何故名山而为持耶?山能持地令无倾动,是故名持。】

菩萨摩诃萨们受持「法」的含义也好像山一样。山是怎样的呢?「山能持地令无倾动」,山就像镇石一样压着大地,大地没有山压着它,好像是不稳定的。所以每隔一段距离就有山峰,很重的山峰压着地面,使得地面很稳定不会倾动,山增加了地面的稳固性。

菩萨摩诃萨们受持着一切,无论是文字相还是含义,就使得「法」非常的坚固稳定。也可以讲,佛法是由菩萨摩诃萨们传承下来的。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讲法之后,众多阿罗汉、大菩萨传下来的这些「法」,使得「法」没有大规模的流失。虽然很多也流失了,但是一些重点的核心内容还是流传下来了。所以在传播方面菩萨摩诃萨做了极大的贡献。

【何故复名眼为持耶?眼能持光,故名为持。】

接下来又说,菩萨摩诃萨,受持「法」法的含义像眼睛一样。

眼睛是怎么样的呢?眼睛是光明进入的入口。我们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这里能够进去光明,如果你闭上眼睛,就看不到光明,睁开眼睛就能看到光明。眼睛就如同一扇门一样,光能够进去,所以说眼能持光,眼能够维持的进入,这也很重要。菩萨摩诃萨们能够维持佛法之光的进入,维持佛法之光进入众生,所以这是一种「持」。

【何故复名云为持耶?云名龙气,龙气持水,故名云持。】

菩萨摩诃萨对于佛法的受持又好像云彩一样。云彩怎么样呢?「云」,在佛家讲也叫龙气」(龙之气息。一场雨降下来,需要很多的因缘聚合在一起,需要有龙气作用还可能有风神、雨神、雷电神这些,加一加威力,因缘聚会,一场雨就降下来了。云彩又叫龙气,云彩里包含着水,水气比较多的时候,从地面看上去,就是云彩,白色的、黑色的或者是灰色的。「云」又叫龙气」,——龙之气息。龙气里本身就摄着水,就携带着水,所以说云彩能够维持水的存在。

菩萨摩诃萨们就好像龙气龙之气息,就好像云彩一样包含着水,包含着佛法,然后降佛法的甘霖甘雨甘露的时候,众生都能够受益。

何故复名人为持耶?人能持法及以非法,故名人持。

人怎么样呢?人能持法及以非法,故名人持

所谓的宇宙大道,非道弘人,是人弘道,人才能弘扬大道,人才能弘扬佛法。人是一个载体,我们讲载法之器,一个非常好的载法之器。人,修好了能够维持、传播正法修不好能够维持、传播邪法人是载法之器,所以说「法」靠人传。僧宝或者在家居士非常重要,僧宝以及在家居士,可以帮助菩萨摩诃萨去传播佛法,故名人持

【何故复名母为持耶?母能持子,故名母持。】

为什么说母亲的「母」也能够持「法」呢?

母亲可以生出孩子,不管男孩女孩,促进繁衍生息。菩萨摩诃萨就好像「法」的母亲一样,能够生出很多法王子。法王子慢慢地帮助父母亲传法,长大后又成为法王,所以「法」靠人传。菩萨摩诃萨也像母亲一样,母亲可以生出孩子,菩萨摩诃萨可以传各种佛弟子,一直传法。

【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名字句义亦复如是。】

菩萨摩诃萨就是这样的,能够记忆佛法,又能够了解佛法的甚深含义,又能够传播下去,所以说菩萨摩诃萨非常的伟大。

【辞无碍者,菩萨摩诃萨以种种辞演说一义,亦无有义,】

接下来讲辞无碍」,言辞的无碍,在文字相上无所障碍。菩萨摩诃萨以种种言辞演说同一种佛法深。「亦无有义」,演说的都是佛法,但是佛法毕竟空,本质里是「空」!性空无所有,「相」上说有,「性」上说空。

「菩萨摩诃萨以种种辞演说一义,亦无有义」演说了种种法,又无法可说;「无有说法」的意思。

【犹如男女、舍宅、车乘、众生等名。何故无义?】

比如男的、女的、房舍、屋宅、象马车乘等等这些名字相,有含义吗?一方面,——「相」上代表含义另一方面,——「性」本空,又没什么含义。

接下来这句话非常重要!佛陀说:

【善男子,夫义者,乃是菩萨诸佛境界;辞者,凡夫境界。】

佛法的含义,代表着诸佛菩萨的境界,难以言说。这是含义,要去参,去体会。

「辞者,凡夫境界」要是盯着文字相,那仅仅是凡夫而已。文字相也是「相」,也是意识内的法尘。总是盯着文字相,那仅仅是凡夫而已。所以真正的佛菩萨学法的时候,学的是甚深的内涵、境界,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那个文字相。在初期为了了解这个含义、内涵,可能要背这些文字相,但是领会了内涵之后,文字相就不要执著了。

【以知义故,得辞无碍。】

你只有真正领会了佛法的甚深含义了,才说你是真正证得了辞无碍」(言辞无碍。比如说一位师父,很多经都可以背下来,但是含义不懂,虽然能背下来,这也不叫证得了辞无碍辞无碍是在法无碍义无碍的基础上证得的。必须第一了解法第二了解含义第三文字相使用娴熟,这样才叫辞无碍

【乐说无碍者,菩萨摩诃萨知辞知义故,于无量阿僧祇劫说辞说义而不可尽,是名乐说无碍。】

乐说无碍也是在了解法、了解含义、在辞无碍的基础上讲的。无量劫以来,菩萨摩诃萨一旦有应化身就在讲说佛法,讲了无可穷尽的佛法,数都数不清,这样才叫这个菩萨证得了乐说无碍乐说,一方面能说」;另一方面乐在其中。你要说我能说,但是我讲法的时候很痛苦,这不叫乐说。一方面很懂法,很懂义;另一方面言辞很顺畅,没有障碍;再一方面又喜欢讲,讲了很多不可穷尽的法。这才叫乐说无碍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修行世谛,以修行故,知法无碍;复于无量阿僧祇劫修第一义谛故,得义无碍;亦于无量阿僧祇劫习毗伽罗论,故得辞无碍;亦于无量阿僧祇劫修习说世论,故得乐说无碍。】

菩萨摩诃萨怎么证得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这四无碍的呢?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数不清的年头,首先修习世谛(世俗法),世间法是为六道轮回服务的法,对世间法很了解。世间法也有很多有指导性的文字,比如说种花的技巧,怎么养宠物,怎么做菜,这些都属于世间法——世俗义谛。菩萨摩诃萨修习世间法,研究这些能跟众生靠拢,也属于四摄法里面的同事摄。菩萨摩诃萨们对于世间法也是要了解的,比如怎么样治病,怎么样防病,怎样锻炼身体,这些都要了解。菩萨摩诃萨们无量无边阿僧祇劫都修习世间法,因为修习世间法就了解了世间法,得到了法无碍

然后菩萨摩诃萨又于无量阿僧祇劫修第一义谛,这是指佛法(出世间法),出世间法也不能够完全脱离世间法,得义无碍。一直修习怎么样出离六道轮回的方法,这是第一义谛,修习这个慢慢得到了义无碍

然后菩萨摩诃萨又在无量阿僧祇劫修习毗伽罗论,得到了辞无碍。这个辞无碍,我们在《大般涅槃经》上册里面讲过,辞无碍是怎么证得的呢?是菩萨摩诃萨们修习毗伽罗论证得的。(《毗伽罗伦是什么呢?是非常难非常难的印度文法书,里面主要讲音韵、语法,非常的复杂,枯燥乏味,研究这个。你要是想证得辞无碍,你必须会用词吧,对不对?你不能用错了词吧,比如这个字是什么含义,那个字什么含义,怎么用,什么语境什么含义,什么读音这些都要了解的。菩萨摩诃萨其实对于文字、语法、音韵方面都是很懂的,学习了无量阿僧祇劫,所以修习毗伽罗伦这种非常难非常难的印度文法书,学会了,学通了,得到了辞无碍

然后菩萨摩诃萨们又在无量阿僧祇劫修习说世论,得乐说无碍。练习演讲与口才,后来获得了乐说无碍

【善男子,声闻、缘觉若有得是四无碍者,无有是处。】

佛陀说迦叶呀,菩萨摩诃萨这四无碍是如此难修出来,所以说,声闻乘、缘觉乘要想证得菩萨们的四无碍是不可能的,简直无有是处」(不可能的

【善男子,九部经中我说声闻、缘觉之人有四无碍,声闻、缘觉真实无有。何以故?】

善男子,在我过去讲的九部经佛陀讲法的九种分类)当中,我曾经说声闻缘觉之人也能证得「四无碍」,但是今天在我临走前必须告诉大家,声闻缘觉其实没有证得菩萨所具备的「四无碍」。

【菩萨摩诃萨为度众生故,修如是四无碍智。缘觉之人修寂灭法,志乐独处,若化众生但现神通,终日默然,无所宣说,云何当有四无碍智?】

这里是讲,菩萨摩诃萨的「四无碍」是非常难的,像以上提到用无量阿僧祇劫的时间修出来的。所以一般的缘觉声闻乘,他们没下这样的功夫,就证不到菩萨所具备的「四无碍智」。像缘觉之人,是因为某个因缘而开悟的人,或者是修习十二因缘而开悟的人,这些人长期修寂灭法,喜欢打坐入定,而且喜欢一个人独处。在教化众生的时候,他们最多就是现化一些神通来教化众生,但是不会讲法缘觉乘不会讲经说法,他最多就是示现神通来征服众生,然后让众生跟着他去学

「终日默然,无所宣说」缘觉乘的圣人一般都是喜欢打坐的,在那儿入定打坐,不爱讲话,口才也不怎么样,讲法讲不了的。所以说讲法讲不了他怎么可能有什么辞无碍乐说无碍呢?所声闻缘觉证不了四无碍智」。

【何故默然而无所说?】

为什么说缘觉乘的人整天沉默,爱在那独处打坐不愿意说话呢?

【缘觉不能说法度人令得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摩诃萨,不能令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个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楞严经》中我们讲过,这是四加行」(四种加功用行里面的内容。缘觉乘不能讲说四加行的法,也不能讲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个小乘四果的法,也不能讲辟支佛法,也不能讲其他法。缘觉乘的人讲法有障碍,他只是喜欢独处打坐,没有证得四无碍智,所以不能够顺顺利利讲法。若是向他问法,他虽然也解脱了,也能够不再轮回了,但是不会讲法,这个非常的遗憾。所以说菩萨摩诃萨的」,他们也不会讲,连前面提到的四加行的法都不会讲,小乘四果的法不会讲,辟支佛法,还有菩萨法,他都不会讲。既然不会讲,缘觉乘的这些圣人就不能够让众生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果师父没有证得最高位置,那他能够把他的徒弟教成什么样子呢?自己都没有证得最高位置,最多能把手下的弟子教成他那个样子就不错了,没有办法再上升了。缘觉乘的人最多教出缘觉乘的人,没有办法教出菩萨和佛,因为他位置达不到,不会讲法,所以不能让人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大家要明白讲法也是很重要的。诸佛证道都讲经说法,很多师父没有证道也在讲经说法,师父所证得的果位,决定了他徒弟的果位。所以过去佛陀在经中讲,无论如何尽量找果位高的人去听法,不要听阿罗汉讲法,阿罗汉讲小乘法,所以你要找的话,就找缘觉,找菩萨,找佛这些人。那现在没有佛怎么办呢?——找经啊!经是佛讲的。宁可深入经藏,哪怕看不懂,一遍两遍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几遍大概的也就明白了,再加上现在也有很多的参考资料。宁可深入经藏,哪怕读不懂,一再地深入经藏,反复地深入经藏,也不要随便地找一个世间能听懂的师父去听法。这师父讲的虽然你能听懂,但他讲的不是佛法,你知道他是什么果位啊?可能连须陀洹初果都不是,那你想证得什么呀?他不是把你给耽误了吗?世界上最好的书就是佛经,大家要了解。因为佛经是佛讲的话,后被弟子整理的结果,而且不是一个弟子整理的。如果是一个弟子整理的,容偏颇!在整理佛经的过程中很多阿罗汉聚在一起相互纠正,所以佛经可信度是可以的。虽然不排除在传播过程中有一点点的谬,但是在比例上还是占很小的。

【何以故?善男子,缘觉出世世间无有九部经典,是故缘觉无辞无碍、乐说无碍。】

接下来,佛陀就对迦叶菩萨又解释说善男子迦叶呀,缘觉乘的人虽然已经证得出轮回了出世间了。缘觉乘的人以出世间为目的以跳脱轮回为目的,而佛陀讲的九部经典大部分都是出世间法,没有涵盖世间法,所以世间无有九部经典。那缘觉乘的人讲法,即便是能讲一点点九部经(一点点出世间的方法,若众生向他提问世间法,他可能也讲不好。缘觉乘的人懂的还是很局限的,没有证得乐说无碍。要么懂出世间法就不懂世间法,要么出世间法也讲不好,讲不全的,所以缘觉乘的人是甚为可惜的。

【善男子,缘觉之人虽知诸法,无法无碍。何以故?法无碍者名为知字,缘觉之人虽知文字,无字无碍。何以故?】

懂佛法还得懂含义。但是缘觉乘的人能够认得文字,却不了解文字的含义。为什么呢?

【不知常住二字故,】

因为缘觉乘的人并没有完完全全地证得佛性。佛性是「常住」,他没证得,所以他讲不好。

【是故缘觉不得法无碍。虽知于义,无义无碍。】

即使大概地了解一点含义,了解得也不全面,不透彻,所以说他讲法你听不懂,云里雾里的,觉得很困惑,有种越听越糊涂的感觉。

【真知义者,知诸众生悉有佛性。】

真正了解佛法甚深含义的这些圣人们,是知道众生都有佛性的。

【佛性义者,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让人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的心其实就是佛性之心,就是觉悟实相,实相就是不生不灭!——觉悟这个。但是要是不了解佛法的内涵,容易在上去分别,讲的就比较偏颇了,就,讲不很深,让众生也听不清楚。

【以是义故,缘觉之人不得义无碍。是故缘觉一切无有四无碍智。】

所以说缘觉之人非常的遗憾,没有证得义无碍。哪怕认得字,也不是很懂。所以缘觉之人没有证得菩萨摩诃萨的「四无碍智」。

【云何声闻无四无碍?声闻之人无有三种善巧方便。何等为三?一者、必须软语然后受法,二者、必须粗语然后受化,三者、不软不粗然后受化。声闻之人无此三故,无四无碍。】

接下来又讲,为什么说声闻乘的人也没有证得四无碍因为声闻之人「无有三种善巧方便」。哪三种呢?佛所具有的善巧方便

、什么情况下必须说温言软语。说了温言软语众生才能听进去,才能够接受佛法,消化吸收佛法。

第二、什么时候必须说粗暴、粗劣的语言,众生才能听进去。

第三、什么时候要说这种不软不粗、不软不硬的话,众生才能听进去。

还有菩萨摩诃萨们是非常了解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比如对待大力鬼王说什么话,对待罗刹鬼说什么话,对待畜道的众生说什么话,对待人说什么话,这些是非常了解的。但是声闻乘的人就不了解这三种善巧方便,比如这个人性格脾气很好,对谁都温言软语,那也不行。有的人你不粗暴点儿还起不到效果,像提婆达多这种恶性比丘,温言软语没用的,必须粗暴。但是声闻乘的人不懂得变化,该粗暴的时候可能太温柔了,该温柔的时候又太粗暴了,有的时候不应该太温柔,不应该太粗暴,但是他们又讲得过于温柔或过于粗暴,总是把握不好度,掌握不好善巧方便。所以说声闻乘就没有证得菩萨摩诃萨的「四无碍」。

谈到说法时「善巧方便」,前几天我逛一个菜市场买点水果,在旁边一个笼子里看到一只灰色的小兔子被关起来了,幼年的小兔子趴在那儿很沮丧的样子。然后我一看,看到这小动物就想起来要履行《梵网经菩萨戒》,见到畜生道的众生要讲「是畜生发菩提心」。于是对它讲「是畜生发菩提心」,它像没听见一样,还是趴在笼子里不为所动。我又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它像听不懂一样还是没用。然后我突然想起来「梵文大悲咒」,就念了两句试试,刚念「礼敬三宝、皈依三宝」的时候,小兔子就站起来了,然后我继续念「大悲咒」,念的是「梵文大悲咒」,哎!这小兔子非常精神,的两个小前腿就开始扒笼子,头就往前探,眼睛就显得非常激动,然后还发出某种声音,很奇妙。有的时候说中文没用的时候,说梵文反而是管用的,你就知道为什么这世界上要有这么多语言。佛经也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文字在世界各地流通。这小兔子你看它不懂中文它懂梵文,所以大家有能力的情况下多学点其国家的语言,说不定你这个语言没用那个语言就管用。

菩萨摩诃萨们说软语没用就说硬的,硬的不行来软的,不然就是不软不硬的。

接下来回到《涅槃经》。

【复次,声闻、缘觉不能毕竟知辞知义,无自在智知于境界,无有十力、四无所畏,不能毕竟度于十二因缘大河,】

佛菩萨都有平等心,不会去刻意地分别。这里提到的「声闻、缘觉乘」跟「菩萨摩诃萨」的差距,是讲给众生听的,众生习惯了「分别」,那么佛陀随顺众生就说「分别」了。

声闻乘、缘觉乘虽然已经是圣人,但是跟菩萨摩诃萨,跟佛还具有很大的差距。这一方面是在客观描述,另一方面在刺激佛陀座下的声闻、缘觉乘继续努力。因为听法的人很多还没有证初果,很多还是初学佛的人,但也有很多是学佛很久的,也有很多是声闻、缘觉乘。「声闻、缘觉乘」——只要跳离了轮回,有的就不想再前进了,所以佛陀在这里强调说「声闻乘、缘觉乘算什么呀!四无碍智都没证得」意思是在「激将法」,旁敲侧击自己的弟子,让大家更精进,是这个意思,并不是说以「贬低」和「批评」为目的,大家要了解,是以「刺激精进」为目的的,这也是善巧方便了。所以说「声闻、缘觉乘不能毕竟知辞知义」声闻、缘觉乘不能够获得「辞无碍」,不能够获得「义无碍」,没有真正的自在智。对于境界来讲,没有获得真正的大自在。

「无有十力、四无所畏」,没有证得佛陀具有的十种神通能力,也没有证得「四无所畏」,「不能毕竟度于十二因缘大河」。所以说「声闻、缘觉」为自己已经超离于轮回了,但是当习气上来的时候,很难保证不再造业、不去造业,——很难保证!所以说「不能毕竟度于十二因缘大河」,「十二因缘」代表着「轮回」,声闻、缘觉之人以为出离了轮回,实际上不一定真出了轮回。

【不能善知众生诸根利钝差别】

不能够了解众生的根器是利根还是钝根,众生适合说「软的」,还是「硬的」,还是「不软不硬的」,声闻、缘觉无法了解。

【未能永断二谛疑心,不知众生种种诸心所缘境界,不能善说第一义空,】

「二谛」,是指的「世俗义谛」,还有「第一义谛」。声闻、缘觉不能够真的断掉对于「世俗谛」和「第一义谛」的疑心,不能够了解众生种种的诸心所缘境界,「不能善说第一义空」。

「不能够了解诸心所缘境界」,就是说「色识」方面,其实没有真的断,没有空,没有完全放下执著,所以对于众生的心所攀缘的境界,攀缘在哪儿呢?哪儿是众生的「结」,这个众生生病了,病的根源、症结到底在哪?声闻、缘觉不能够完全了解。众生此时攀缘外境,他攀缘的是「色阴区宇」,还是「受阴区宇」、「想阴区宇」、「行阴区宇」,声闻、缘觉不能够完全了解。

声闻、缘觉乘也不能善说「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只有菩萨摩诃萨和佛才懂,但是声闻、缘觉还不能够完美地讲说,总是喜欢沉默,喜欢打坐,并不是佛倡导的。有的众生你可以通过「沉默」来救度,但有的众生你必须「讲经说法」来救度,所以佛陀在世的时候,有的时候入定沉默不讲话,有的时候就微笑一下,有的时候就讲很多「法」,因为众生不同,需要的「法」也不同。有的众生真的就需要「沉默」来度,师父用眼睛看着他,看一会儿他就「觉悟」了。有的看一万年都不会觉悟的,必须说话——说一万劫的可能他才能「开悟」,众生和众生是不一样的。

【是故二乘无四无碍。】

所以说缘觉乘,也包括声闻乘(声闻乘是三乘),没有证得菩萨摩诃萨的「四无碍」,没有证得「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和「乐说无碍」。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声闻、缘觉之人,一切无有四无碍者,云何世尊说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揵连神通第一,摩诃拘絺罗四无碍第一?】

接下来,迦叶菩萨就有点困惑了,就问释迦牟尼佛说:世尊,如果像您说的一样,这一切声闻乘、缘觉乘的人,都没有证得「四无碍智」的话,那为什么还夸声闻乘的舍利弗,说「他是智慧第一」呢?他是阿罗汉,您夸他是「智慧第一」目犍连他也是阿罗汉,而您夸他是「神通第一」摩诃拘絺罗他也是阿罗汉,您夸他是「四无碍」第一。您说声闻乘根本就没证得「四无碍」,你为什么还夸这些声闻乘的弟子呢?

我们都知道,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的,大目犍连是「神通」第一的,摩诃拘絺罗是「四无碍」第一的。既然佛陀讲说声闻乘根本没证得「四无碍」,那为什么又夸他们呢?

【如其无者,如来何故作如是说?】

如果他们根本就没证得「四无碍」,您夸他们,难道是在打妄语吗?

【尔时,世尊赞迦葉言:】

看看释迦牟尼佛是怎么回答的。释迦牟尼佛称赞迦叶菩萨,每一次弟子质疑的时候,佛陀都称赞的。

【善哉!善哉!善男子,譬如恒河有无量水,辛头大河水亦无量,博叉大河水亦无量,悉陀大河水亦无量,阿耨达池水亦无量,大海之中水亦无量,如是诸水虽同无量,然其多少其实不等;】

这里比喻非常的美妙,佛陀讲经非常的美妙、非常的巧妙。用比喻说:迦叶呀,善男子,你想一想恒河里边是不是有无量的「水」呀?辛头大河「水」也是无量的,博叉大河这条大河「水」也是无量的,悉陀大河「水」也是无量的,阿耨达池「水」也是无量的,同时大海的「水」也是无量的。同样都是「水」,「水」都无量,但是多少还是有分别吧?这条河「水」无量,那条河的「水」无量,大海的「水」无量,有分别吗?——有。哪个「水」最多?大海的「水」最多,是不是?

接下来就讲:

【声闻、缘觉及诸菩萨四无碍智亦复如是。】

相对于凡夫来说,声闻乘、缘觉乘也有「四无碍」。相对于凡夫来讲,声闻乘、缘觉乘对于「法」的含义的了解、在「演说佛法」方面、在「乐说」方面,肯定比凡夫要胜出了很多,所以声闻、缘觉针对于凡夫来讲也是有「四无碍」的,但是要跟菩萨的「四无碍」比,那就无法比了。

【善男子,若说等者无有是处。】

这个「四无碍」,勉强说声闻、缘觉也有点吧,但是跟菩萨是没法比的。这里所讲的,是声闻、缘觉没有证得菩萨摩诃萨的「四无碍」,但是他们有自己的「四无碍」,他们的「四无碍」比凡夫强很多,看跟谁去比了。

【善男子,我为凡夫说摩诃拘絺罗四无碍智为最第一,汝所问者,其义如是。】

摩诃絺罗的口才还是不错的,对于佛法的了解也是不错的,讲法讲得可以,也比较喜欢讲。摩诃拘絺罗这位阿罗汉跟凡夫比,肯定他的「四无碍」是第一的。但是不能跟菩萨摩诃萨比,也不能跟佛去比。

所以迦叶呀,你所问的问题要想一想,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针对谁来讲的呀?又开始佛经跟佛经去打架了,佛法跟佛法去打架。但是要记得,佛法都是在特定情况下针对特定的人讲的话,不要用这句话去打那句话,千万不要这样子。

【善男子,声闻之人或有得一,或有得二,若具足四,无有是处。】

接下来,释迦牟尼佛又补充说:迦叶呀善男子,声闻乘的人有的得到了一种无碍,有的得到了两种无碍,有的得三种无碍,有的得四种无碍,但是他们的无碍跟菩萨是没法比的。要是想证得菩萨摩诃萨的「四无碍」,无有是处,只能说跟凡夫比要好一点。

因为后面的内容也是比较连贯的,所以今天就先讲到这里。

愿生佛国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66.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24课·四无碍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2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2

第272课「如来法身平等,离心意识无分别故。文殊师利,一切诸法悉皆平等,平等故无住,无住故无动,无动故无依,无依故无处,无处故不生,不生故不灭。若能如是见者,心不颠倒,不颠倒故如实,如实故无所行,无所行故无来,无来故无去,无去故如如,如如故随法性,随法性故不动。」——《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各位尊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9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9

第259课 「佛道亦无得,阿难何为悲?所合会为空,慧慧亦复空。若念若不念,一切法无念,无获空无有,譬若如野马。又如化象马,园果树木华,巧幻师所现,佛弟子如是」。——《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佛陀说,如果想要证得涅槃的境界,我们就要修习十种想(十种观修、观想的方法)。前面我们已经讲了「无常...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7

第257课「菩萨有三法行。疾得阿惟越致无上正真道。何等为三。一者种种深觉。二者入无数意。三者念要句三昧。是为三法行。菩萨疾得阿惟越致无上正真道。」——《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的第三十八卷。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八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六【迦葉菩萨言:世尊,根本、因、增,...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4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涅槃经》已经讲到了第三十六卷,有几个师兄跟我讲,自己都有依依不舍的感觉。不过还好,我手头的这部《涅槃经》是河北省佛教协会出版的版本,在第四十卷之后还有几卷后分,我们也是要跟大家分享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多学一段时间,让《涅槃经》无限宏深的思想印入到我们的心海中。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看一下...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5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上节课的最后,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当你谈到牛奶中是不是有奶酪的时候,当你谈到奶酪是不是能生出生酥的时候,你绝对不能忽视种种外在的条件。【善男子,智者不可见离方便从乳得酪,谓得生酥亦应如是离方便得。善男子,是故我于是经中说,因生故法有,因灭故法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4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上节课,佛陀讲「佛性即是中道」,还没讲完。【复次,善男子,或有说言:佛性即是内善思惟。何以故?离善思惟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佛性即是内善思惟。】佛陀说:迦叶,我有的时候也讲,佛性指的就是「内善思惟」,就是内观,向内看。观照你的心念,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