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113课·梵行之七种善法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6)《大般涅槃经》讲解765

00:00

各位师兄: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看《大般涅槃经》

梵行品第八之一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梵行?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住七善法得具梵行。何等为七?】

佛陀对迦叶菩萨说:善男子,大家都知道「梵行」这个词,一般把「梵行」理解为清净离欲的行为。安住于大乘大般涅槃境界的菩萨摩诃萨们,他们的梵行包括七种善法。哪七种善法呢?

【一者、知法,二者、知义,三者、知时,四者、知足,五者、知自,六者、知众,七者、知尊卑。】

佛陀进一步解释说,迦叶呀,善男子,这七种善法,菩萨摩诃萨安住在大般涅槃境界,他们所行的梵行包括七种善法,这七种善法里的第一种是「知法」——了解法。怎么样算你了解佛法呢?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知法?善男子,是菩萨摩诃萨知十二部经,】

佛陀说,善男子,如果说你了解佛法那你就要对于佛所讲过的十二部经都有所了解。什么是「十二部经」呢?我们提到过,是对于佛陀讲的法进行的十二种分类,根据文体和内容来进行分类,比如说:

【谓修多罗、祇夜、授记、伽陀、优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阇陀伽、毗佛略、阿浮陀达磨、优波提舍。】

这都是梵音,梵文的音译。

佛陀说,这十二部经你们要一一了解。我在这里给大家再解释一下,我们知道《大涅槃经》,就像一个百科全书一样,它把佛陀一生讲法的所有要点都重复了一下,该深化的深化了一下,包括什么是「十二部经」。大家都知道,「三藏(经律论)」,「三藏十二部」。一提「大藏经」,佛陀讲的所有法就是「三藏十二部」。「十二部经」佛陀挨个解释了一下。

【善男子,何等名为修多罗经?从如是我闻乃至欢喜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罗经。何等名为祇夜经?佛告诸比丘:昔我与汝,愚无智慧,不能如实见四真谛,是故流转久处生死没大苦海。何等为四?苦、集、灭、道。如佛昔日为诸比丘说契经竟,尔时复有利根众生,为听法故,后至佛所,即便问人:如来向者为说何事?佛时知已,即因本经以偈颂曰: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生有既已尽,更不受诸有。是名祇夜经。】

什么叫做「修多罗」呢?修多罗——契经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什么叫「修多罗经」呢?

佛陀说,从「如是我闻」,一直到「大众听法欢喜信受奉行」,这么长的文字,「如是一切名修多罗」。只要是这部经,第一句话是「如是我闻」,到最后是「欢喜奉行」,这部经就叫「修多罗经」。

那什么叫「祇夜经」呢?佛陀跟各位比丘讲,过去我和你们哪,愚痴,没有智慧,不能够如实地见到四种真谛,所以就流转在轮回中很久很久。在这个生死轮回的苦海里,一直被这个苦海泡着,不能了解四种真谛代表的是四圣谛「苦、集、灭、道」。就好像佛陀过去,给各位比丘讲「契经」,讲完之后,还有一些利根的众生为了听法,后来到佛所在的地方(就是佛本来在这开法会讲法讲到最后了,有一些众生,听说佛在讲法,就冲着佛的名声而来,虽然他来的晚,但是他的根器是利的),问前面的这些佛弟子说「如来刚才都讲了什么呀?」佛一看,这些弟子来的晚,刚才讲的呢,我给他概括概括。佛有他心通,知道后来的弟子想要知道佛都讲什么了。然后他就根据他所讲的这本经的内容简单地说一个偈颂:

「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生死既已尽,更不受诸有。」

佛陀一开始跟弟子讲,我们大家都是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中浸泡,不了解四真谛的含义,讲到这里的时候后面来了一些弟子,是利根之人。但是来的晚,刚听法,想知道佛陀都讲什么了?佛陀就用很简练的语言,把他刚才讲过的大篇的内容给概括一下,就叫「祇夜经」。大家明白了吧?「祇夜」就是给后来的这些弟子们概括一下前面的内容,这是「祇夜经」。

【何等名为授记经?如有经律如来说时,为诸天人受佛记莂:汝阿逸多,未来有王名曰儴佉,当于是世而成佛道,号曰弥勒。是名授记经。】

那什么叫「授记经」呢?像有的经、律里面讲如来说法的时候,给各位天人授记(给各位天界的众生或者人界的众生授记)。比如说阿逸多,未来有一个国王,叫做「儴佉」国王,在这个国王住世的时候你能够成佛,佛号叫「弥勒」,这个叫「授记经」。「授记」,就是给你授一个记别,说你未来什么时候能成佛,这叫「授记经」。

【何等名为伽陀经?除修多罗及诸戒律,其余有说四句之偈,所谓: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是名伽陀经。】

那什么叫「伽陀经」?也叫「伽他经」呢?除了「修多罗」以及其他的戒律之外的,剩下的讲四句偈的经,就叫做「伽陀经」,也叫「伽他经」。比如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类似这样的四个句子组成像一首诗一样的,这叫「伽陀经」。

【何等名为优陀那经?如佛晡时,入于禅定,为诸天众广说法要。时诸比丘各作是念:如来今者为何所作?如来明旦从禅定起,无有人问,以他心智即自说言:】

那什么叫「优陀那经」呢?就好像佛在晡时(晡时就是申时,即下午三点到五点),佛陀在下午三点到五点打坐入定了,入定之后到天界,给天界的众生去讲法。

这个时候,各位比丘们就在想,如来现在在干什么呢?师父入定了,也不知道师父去哪儿了?做什么去了?然后,佛陀在第二天的清晨,出定之后从禅定起。

「无有人问,以他心智即自说言」,没有人问他问题,但是他知道,佛陀在禅定中都有他心通。他虽然去其他维度讲法了,但是对于他的肉身所在的这个维度,这些弟子们的一些问题,他还是有所了知的,他知道弟子们奇怪他去哪儿了?干什么去了?没有人问,他出定之后在第二天早晨就告诉各位比丘说:

【比丘当知,一切诸天寿命极长。汝诸比丘,善哉为他,不求己利!善哉少欲!善哉知足!善哉寂静!如是诸经,无问自说,是名优陀那经。】

这些比丘们想知道,但是还没有问,没有真正地发问,没有像大慧菩萨一百零八问这样子,没有问世尊问题,但是心里有疑惑,想知道。释迦牟尼佛就主动给大家讲,这种经就叫「优陀那经」。

这里提示我们什么呢?佛陀证悟前和证悟后都是经常打坐,也经常入定的,也经常在禅定中去其它的维度讲经说法。这个我们要了解,尤其是一些不爱打坐的师兄你要了解,佛陀证悟前证悟后都是整天在打坐的,所以你就想想你怎么修吧。

【何等名为尼陀那经?如诸经偈,所因根本为他演说。如舍卫国有一丈夫,罗网捕鸟,得已笼系,随与水谷而复还放。世尊知其本末因缘而说偈言:莫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是名尼陀那经。】

接下来,佛陀又讲,十二部经里什么叫做「尼陀那经」呢?「尼陀那经」就好像很多经里边儿的「偈颂」,偈颂为什么产生?他有一个原因,佛陀是因为某个原因才给别人讲这个偈颂的。比如说,有一次舍卫国有一个丈夫(就是有一个男子),他「罗网捕鸟」,织了一张网去捕鸟,捕完了鸟之后,就把这个鸟儿关在笼子里,关了一段时间,喂它水喂它粮食,喂了一段时间后,又把它给放走了。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这个男子,张着网捕了鸟,捕完了关到笼子里一段时间,喂养了一段时间又放了,这到底有什么因缘呢?

「世尊知其本末因缘」,释迦牟尼佛知道这个男子和这个鸟前世的一些因缘。然后他就讲这个因缘,讲完之后,顺便又说了一个偈颂:「莫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这个偈颂是总结前面的这个故事包含着一个怎样的道理。大家要注意,像这样的情况就叫「尼陀那经」,就是讲某某人和某某众生过去世的因缘,然后又总结一个道理。

就好像寓言故事,很多师兄看过《伊索寓言》,一个故事讲完,然后总结一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中心思想做一下总结,像这样的就叫做「尼陀那经」。从这个偈颂我们可以推断出,这里面提到的这个男子,他和这个鸟到底有怎样的因缘,这个偈颂讲的是千万不要轻视小小的罪恶,以为这点小过失没事的,千万不要这样想。「水滴虽微,渐盈大器」,一滴水看上去很微小,但是一滴水一滴水一滴水……慢慢地一个大大的器皿就被装满了。所以说,可以推断过去世这只鸟啊,做过什么事情,它可能锁困过这个男子,所以投胎转世之后,这个男子就锁困了这只鸟一段时间,喂了它一段时间又把它放飞了。这只鸟过去如果没有锁困过这个男子,这男子就不会锁困它一段时间,一切一切都有因缘。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要觉得这件事很微小,无伤大雅,骂个脏话诅咒一句没关系的。其实并不是这样子,你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都在造业。我们也讲过,一个男人骂他的妈妈,诅咒他的妈妈,后来他就连着好多生变为畜,去践行他对妈妈的诅咒,明明他诅咒了别人,结果诅咒回到自己身上了。所以你千万不要在生气的时候,对你的亲人、爱人、朋友,讲一些很恶毒的话,诅咒式的语言千万不要讲,讲了之后,早晚有一天回到你身上,你自己亲自去品尝!

【何等名为阿波陀那经?】

佛陀说,我们要了解法,知法、了解法,十二部经里,有部经叫「阿波陀那经」,什么是「阿波陀那经」呢?

【如戒律中所说譬喻,是名阿波陀那经。】

就是在讲戒律的时候,讲了种种的比喻,打比方,种种的比喻这叫「阿波陀那经」,打比方的这种经。

【何等名为伊帝目多伽经?如佛所说:比丘当知,我出世时所可说者名曰戒经,鸠留秦佛出世之时名甘露鼓,拘那含牟尼佛时名曰法镜,迦葉佛时名分别空。是名伊帝曰多伽经。】

「何等名为伊帝目多伽经」?有的地方也叫「伊帝目多迦经」,它是梵文的音译。

「如佛所说,比丘当知,我出世时所可说者名曰戒经。」

「鸠留秦佛出世之时」这里,「拘留孙佛」翻译成「鸠留秦佛」,他是同一尊佛。鸠留秦佛出世的时候叫做「甘露鼓」;拘那含牟尼佛出世的时候叫做「法镜」;迦叶佛出世的时候叫「分别空」;「是名伊帝目多伽经」。什么叫「伊帝目多伽经」呢?就是说名字相上有差异,但是讲的内容、内涵是一致的。比如说,有的时候把「真如」叫做「如来藏」,有的时候叫做「法性」,有的时候叫做「涅槃」,其实讲的是同一个事物。

佛陀说,我释迦牟尼出世的时候,把某些经叫做「戒律之经」,叫做「戒经」。但是拘留孙佛出世的时候呢不叫「戒经」,叫「甘露鼓」(甘露做的鼓)。拘那含牟尼佛出世的时候把这种关于戒律的经叫做「法镜」(正法的镜子)。迦叶佛出世的时候把戒律之经叫「分别空」,明明是空性在相上还做一些分别,这叫「分别空」。「是名伊帝目多伽经」。所以「伊帝目多伽经」代表同一个事物不同的文字相。

【何等名为阇陀伽经?如佛世尊本为菩萨,修诸苦行,所谓:比丘当知,我于过去作鹿、作罴、作獐、作兔,作粟散王、转轮圣王、龙、金翅鸟。诸如是等行菩萨道时所可受身,是名阇陀伽经。】

什么叫做「阇陀伽经」呢?「阇陀伽经」或者说「阇(du)陀伽经」,「阇(zhe)陀伽经」,这也是音译。什么叫「阇陀伽经」呢?就像佛陀世尊讲的,释迦牟尼佛在过去因地作为菩萨时修各种苦行。比如说佛陀过去世,又是作鹿啊,作罴呀(罴是棕熊,熊的一种),或者作獐啊,或者作兔子呀,作粟散王啊,或者是作转轮圣王,龙,大鹏金翅鸟,等等等等……,就是释迦牟尼佛或者某某佛过去世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作种种的行为,然后有不同的受身之相,一会儿作这个一会儿作那个,讲这些的叫做「阇陀伽经」。

【何等名为毗佛略经?所谓大乘方等经典,其义广大犹如虚空,是名毗佛略。】

什么叫做「毗佛略经」呢?「毗佛略经」,是指「大乘方等经典」,内涵非常地广大丰富,就像虚空一样,所以叫「毗佛略经」。

【何等名为未曾有经?】

什么叫「未曾有经」呢?

【如彼菩萨初出生时,无人扶持即行七步,放大光明,遍观十方。】

比如讲释迦牟尼佛的传记,说释迦牟尼佛刚出生的时候,刚生下来就会走路,没有人扶着他就会走路。向十个方向,各行走了七步,或者说向四个方向,或者是向一个方向,都有讲。刚出生就会走路,没有人扶着他就走了七步,然后大放光明,遍观十方,讲这些的叫「未曾有经」。

【亦如猕猴手捧蜜器以献如来。如白项狗,佛边听法。如魔波旬变为青牛,行瓦钵间,令诸瓦钵互相撑触无所伤损。如佛初生入天庙时,令彼天像起下礼敬。如是等经名未曾有经。】

「未曾有经」讲一些奇迹,从来没有发生过,世界上没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没听说过,没有出现过。

像佛经里讲,有的猕猴手里捧着装蜂蜜的器皿,来到如来面前,向如来进行供养;或者是白项狗(白脖子的狗,脖子那儿很白,有一圈像项链一样是白色的),来到了佛的身边去听法,这种情况很少见;或者是魔王波旬变成了一头青牛,然后他走到瓦钵间,使这些瓦钵互相碰触,但是又没有相互碰坏;或者是讲佛陀刚出生,爸爸妈妈就把他带到祭拜天神的庙宇,天神一看佛来了,「啊!未来的释迦牟尼来了!」他们就从被人供养的高高的位置下来,然后向佛礼敬等等,这些经讲的都是奇迹,叫做「未曾有经」。

【何等名为优波提舍经?如佛世尊所说诸经,若作论义,分别广说辩其相貌,是名优波提舍经。菩萨若能如是了知十二部经,名为知法。】

什么是「优波提舍经」呢?有一些经号称是「经中之论」,阐述的法理非常的详尽、严密,逻辑性很强,你看了甚至有点头大,充满哲学思辨的,这些经叫「优波提舍经」。讲一些论啊、义啊,仔细地剖析一些法理啊、含义啊,讲论,「经中之论」,这叫「优波提舍经」。

讲到「优波提舍经」,佛陀就把他所讲过的经,按照类别大概解释了一番,这一段其实也非常重要,大家注意,是在《大般涅槃经》的第十四卷的末尾部分。因为其它很多经中都提到过佛陀的十二部经,《法华经》里也提到过,我们当时就简单地说了说,并不详细。佛陀亲自来对十二部经作解释,这里非常详细,大家注意,可以标记一下,甚至你在备忘录上,在小本子上,在手机备忘录上写一下,关于十二部经,道理讲的是什么?在《大般涅槃经》的第十四卷的末尾部分,这样方便你以后查找。

如果菩萨能够「如是」——像这样了解十二部经,大概都讲什么,这样的菩萨,才叫做「知法」的菩萨,就是了知佛法。了知佛法——明白到底佛陀讲的三藏十二部的「十二部」是指什么?分别代表什么内涵?如果都了解了,这就叫「知法」,这是七种善法当中的第一种叫「知法」。安住大般涅槃境界的菩萨们,他们的梵行包括七种善法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五

梵行品第八之二

【云何菩萨摩诃萨知义?】

「知法」讲完了,下面就讲什么叫「知义」,含义的义。知法了但是也要知义呀,佛陀讲:

【菩萨摩诃萨若于一切文字语言广知其义,是名知义。】

任何的法你拿过来都懂它的含义,这个就叫做「知义」。安住在大乘大般涅槃的菩萨摩诃萨必然知法又知义,你知道法没用啊,含义你要了解清楚的。

【云何菩萨摩诃萨知时?】

什么叫菩萨摩诃萨「知时」呢?(时节的时,时间的时。)

【善男子,菩萨善知如是时中任修寂静,如是时中任修精进,如是时中任修舍定,如是时中任供养佛,如是时中任供养师,如是时中任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具足般若波罗蜜,是名知时。】

就是说,菩萨摩诃萨你要知道,你一天的什么时间?适合怎么修?修什么?这很重要。现在很多师兄有固定的早课,比如说早晨读诵「大悲咒」「楞严咒」,中午听经,晚上打坐,这是大家通用的、共修的时间设定。但是真正的菩萨摩诃萨根据自己的情况、根据众生的情况,明白什么时间适合修什么?这段时间适合修寂静,这段时间适合修精进,这段时间适合修舍定,这段时间适合去供养佛,或者这段时间去放生,一天中的任何时间或者说一年中的任何时间,他知道怎么样去调配。这段时间适合怎么修?修什么内容?他都了解。这段时间适合去供养师父,这段时间适合去做布施或者持戒、或者忍辱、或者精进、或者禅定,具足般若波罗蜜,这叫「知时」。

你修了一段时间,如果成为安住涅槃境界的菩萨,你就要对于什么时间上什么课,自己懂得怎么调配。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有的师兄在过去,禅定功夫已经修到一定程度了,一修一下子入定了,就了悟实相了,接下来,他的重点就是「六波罗蜜」的其他;有的师兄在过去世布施,已经圆满了,他今生的重点就在修「六其他几度。所以你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设置课程,也设置这个课程的时间。并不是所有的师兄都适合早晨起来就念咒语,有的适合早晨起来打坐,有的适合早晨起来听经,你要因人制宜。做为老师也一样,不要整齐划一,众生根性不同,你整齐划一不合理。佛陀在那个时候讲法,每天讲的内容不同,不同的众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不同的修习方法,是这样子的,并不是说硬性的规定,没有硬性的规定。

【云何菩萨摩诃萨知足?】

安住于大涅槃境界的菩萨摩诃萨,所修的梵行包括七种善法,七种善法里什么叫做「知足」呢?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知足者,所谓食饮衣药、行住坐卧、睡寤语默,是名知足。】

佛陀说:什么叫做「知足」?首先你所需要的饮食大概是多少?你需要的衣服和医药大概是多少?心里有数,只要够了就不再贪求了,这点很重要,很多人够了还贪求,攒了很多还在继续贪,这说明你不是真正的佛弟子,贪心如此炽盛怎么可能是佛弟子?真正的菩萨摩诃萨是知足的,够了够了,谢谢大家!够了,已经够了!「行住坐卧」,我「行」行在哪?「住」住在哪里?坐怎么个坐法?卧怎么个卧法?

「睡寤语默」,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醒来?我一天睡几个小时?从几点到几点?自己会把握地很好,不会陷入任何形式的懈怠懒惰。「语默」,什么时候该讲话?讲多少?什么时候该保持沉默?沉默多久?

每天晚上QQ群是九点以后禁言,到第二天慢慢地放开,这段禁言的时间是让各位师兄安静下来回归内心,尤其能打坐的话最好是打坐。为什么群内要禁言?三号院现在就是晚上八点禅修课的语音,发完之后就禁言,为什么要禁言?你仔细体会管理员的用心良苦。

什么时候该讲话,畅所欲言,什么时候保持沉默安静,回归内心,放下对于六尘境界的执著。这些都要有所了解,这就叫「知足」。足是「度」,知道那个度,知道把握那个度,这叫「知足」。什么叫够了?我睡几个小时算睡够了?这也是「知足」的表现。我说多少话?说到什么程度算够了?说得再重可能就刺伤别人了,我又成了恶语了,说得太轻没有效果,所以讲话讲尺度、轻重,这一切都要把握好,这叫「知足」,这个「足」代表度。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自知?】

「自知」就是「知自」——明白地了解自己,自我了解。「七种梵行」里有一项叫「自知」,也叫「知自」,自己了解自己,明白自己。

在学佛前很多师兄说,我看不清自己,我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性格,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程度,在人类中我是什么层次,我完全不了解。学佛学了一段时间,自己按照经文的指导,就知道我现在处在什么水准。我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我修得怎么样?自己对照经文,不用问别人自己就明白,跟佛菩萨一比就知道自己是什么水平。所以昨天QQ群,有师兄就问怎么对治傲慢。其实傲慢的人往往是了解太少的缘故,他只跟周围的一些人比,胜出了周围的人就骄傲了,实际上他如果跟佛去比呢?他就没法骄傲了,对吧?所以我们讲,常常地深入经藏跟本师去作比较,你的骄傲就荡然无存了,哪还有傲慢存在呀,本师的这个境界你证得了吗?「智慧慈悲」,你跟他比一比!「神通」,你跟他比一比!一比,「哎呀!自己什么都不是!」你的傲慢就荡然无存,所以菩萨对自己了解。

【是菩萨自知我有如是信、如是戒、如是多闻、如是舍、如是慧、如是去来、如是正念、如是善行、如是问、如是答,是名自知。】

你对自己了解到什么程度呢?我有「如是信」,我信佛信到什么程度?信心是很坚固还是很容易动摇?很散乱?我是不是信?我信到什么程度?自我了解。「如是戒」,我现在正在持「居士戒」还是「菩萨戒」,戒律我持得怎么样?有没有经常犯?自己了解。「如是多闻」,佛陀在无数经中倡导大家多闻,广泛地学习经律,那么你学了多少?学了几部经?你懂的有多少?佛学上大家问的问题,你是否都能够回答?自己心里有数。「如是舍」,对于五欲六尘的舍,放下,不执著,你做到了什么程度?自己最了解。「如是慧」,自己拥有怎样的智慧?是否能通达明了、辩才无碍?自己最了解。「如是去来」,我行住坐卧,是在清净中?还是在染污中?是安住在佛性的本体?还是完全在著相?自己最了解。「如是正念」,我是否一直保持正念?是否经常被相所转?被外境牵着走?「如是善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我是怎么做的?哪里还有欠缺?做的时候做到什么程度?都是去做财布施,我根据自己的能力,布施了百分之多少?都是去做放生,我放掉的生命是活下去了还是死掉了?放的时候我是敷衍了事还是认认真真、诚诚恳恳?一切一切!我做义工的时候,是偷懒拣最轻松的活去干?还是什么活最脏,最累,最重,我去抢着干?自己了解。你的善行,你是怎么行的善?「如是问」,问问题的时候,我问的这个问题是幼儿园水平、小学水平、大学水平、博士生水平?还是说没有水平?我自己了解。「如是答」,我回答别人的时候回答得准确吗?符合佛的本意吗?这一切,如果菩萨对于以上这一切都完全的了解这叫「自知」,「知自」,完全地了解自身的程度。

【云何菩萨摩诃萨知众?】

菩萨摩诃萨行梵行,梵行中包括的七种善法中的「知众」,了解大众,知道大众,是什么含义呢?

【善男子,是菩萨知如是等是刹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应于是众如是行来、如是坐起、如是说法、如是问答,是名知众。】

佛陀说:什么叫「知众」?了解大众、了解众生。怎么叫「了解」?首先他是什么身份啊?他是干什么的呀?他的社会地位是高还是低啊?他是刹帝利呀?还是婆罗门啊?他是王公贵族?还是学者啊?还是宗教人士啊?他是居士啊?还是沙门出家人啊?面对他不同的身份,我应该怎么样去跟他交往啊?行、住、坐、卧我应该怎么表现呢?他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社会角色、不同的地位,这样的人我怎么样去给他因人制宜地讲经说法呀?跟不同的人怎么讲法呀?让他能够听进去。怎么样采取善巧方便呢?怎么样问?怎么样答呀?这个叫「知众」——知众生,了解众生、了解大众。

我跟居士讲话,与跟出家人讲话肯定不一样,对吧?对于出家师父我们要非常的尊敬,不能够嬉笑,总是开玩笑,非常的不正经,那肯定不行。对于出家人你要尊重、尊敬,讲话要小心翼翼,不可以乱开玩笑,也不要有太多的语气词,撒娇、耍赖之类的,不可以。「宁搅千江水,莫动道人心」——宁可把一千条江的水都搅得浑浊了,也不要去动道人之心(修道人之心)。他是一个修行者,尤其是出家人,你还是在家人,你是一个学佛爱好者或者是居士,你跟出家师父讲话,一定要注意尺度,用词等等等等……

如果过去做错了,在此刻我们就一起来忏悔一下,因为过去没有学《涅槃经》。学到此时此地,过去做错了我们就要及时忏悔,要及时改过。有的人因为跟出家人很熟,过去就是好朋友,跟他讲话的时候完全不顾忌,什么话都讲,乱开玩笑,这其实是不妥当的。如果你是居士,是学佛爱好者,你所面对的是一个居士,相对来讲就轻松多了,没有太多戒律、戒条,只要守好十善业道就可以了。或者你奉行「菩萨戒」,守好「菩萨戒」就可以了。跟世间的俗人讲话,完全的世俗之人,(俗人不是贬义,世俗之人简称「俗人」)跟他们讲话,他们贪著财、色、名、食、睡,问的问题都是很功利性的问题,我想要发财呀,我怎么样啊,想我肚子里的孩子由女孩变成男孩,我怎么样生个孩子,堕胎了怎么办,问这样的问题,就着相去回答她,所以众生不同,讲法不同,这个叫「知众」。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知人尊卑?善男子,人有二种:一者、信,二者、不信。菩萨当知信者是善,其不信者不名为善。】

那什么叫「知人尊卑」呢?七种善法里还有一条叫「知人尊卑」,知道人的尊(尊贵)、卑(卑下)。

「善男子」,首先你对于人要有了解。人呢,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信佛法的,一种是不信佛法的。

对于我们这些安住在涅槃境界的菩萨来讲,我们就知道这个信佛法的众生,过去世种过善根;不信的人,过去世善根缺乏,甚至是「一阐提」,过去造作重业,业障深重。

信的人就好办了,我们可以跟他尽情地讲说佛法,感觉有了共同语言;不信佛法的人我们怎么对待他,心里要有数,不信嘛,我们就敬而远之,不要讲过多佛法,他明明不信,你还讲他就更反感,他一诽谤,还造他的业对不对?你刺激他造了业,你也有连带责任的。对于信的人,我们怎么讲说佛法?怎么行为处事?对于不信的人,我们怎么做,自己心里要有数,要把握得很好。

【复次,信有二种:一者、常往僧坊,二者、不往。菩萨当知,其往者善,其不往者不名为善。往僧坊者复有二种:一者、礼拜,二、不礼拜。菩萨当知,礼拜者善,不礼拜者不名为善。】

信佛法的人也有两种「一者、常往僧房,二者、不往」

一种经常去寺庙去道场,去亲近佛、法、僧三宝,经常去拜佛,经常去上香,经常去供养,或者去做义工。另一种呢,不去寺庙,寺庙一无是处,贬得一文不值。哪种好?对于充满三宝信任的这些菩萨未必不知道,也有一些地方有一些不如法的现象。但是他是冲着佛菩萨去的,冲着佛、法、僧三宝去的,而不是冲着染污的现象去的。经常去进行布施啊,供养啊,支持啊,做义工啊,这样肯定好一些。完全否定的人绝对是陷入偏颇的人。怎么可能完全否定呢?只要在相中就有二元的倾向性,任何地方,都有好人有坏人,怎么可能说一个地方只有坏人呢,对吧?这是不理智的行为,所以菩萨你要知道,「其往者善,其不往者不名为善」。经常亲进寺庙道场的这批人是「善的」,善根深厚;总是不去的,很厌恶去的这些人有业障,「不名为善」。你以为你独善其身,其实《涅槃经》讲「不名为善」。你的眼睛不擅长去发现周围的优点闪光点,却总是去抠一些垃圾来看,这说明你心里的染污过于严重,总是抠垃圾去看,慢慢地就成了垃圾桶了,心里装的全是垃圾了。所以说经常亲近寺庙道场是好的、是善的,绝对的不去,全盘否定的这批人,你要仔细地反省一下。

佛陀讲,经常去寺庙道场的人也有两种一种是去了会礼拜佛像的,一种是不礼拜的。

菩萨们你们要了解,「礼拜者善,不礼拜者不善」。去到寺庙道场,一开始如果你仅仅是观光游客,完全不信佛也就罢了,如果你信佛了,知道了佛、法、僧三宝有多么的神圣和尊贵,你去了以后会去礼拜啊,上香啊,供养啊,认认真真、诚诚恳恳,这是「善」的。去了寺庙,像大爷一样,东看看、西看看也不做礼拜,明明法理懂了很多了,却不做礼拜,说明有傲慢心,「我执」未退,不礼拜的这些佛弟子「不名为善」,这是佛讲的。不是说游客不礼拜不叫善人,不是这意思,是佛弟子,是菩萨,你都已经了解了那么多佛法,修了这么长时间了,去了寺庙还不礼拜,这「不名为善」。

像有个别修禅宗的,容易陷入狂禅的一种趋向性,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像是木头做的,石头雕的,不礼拜,甚至烧了它,我骑上去,其实这样的行为并不妥当。如果按照我们本师的思想来看的话,这种行为并不妥当。过去有一些禅师做了类似的行为,是在特定情况下,有特定的目的。如果不是特定情况下有极其特定的纯善的目的的话,那么这样的行为是非常不妥当,会造作重业,是对佛、法、僧的严重的亵渎。

所以我们要了解,我们学佛这么长时间了,去了寺庙要恭敬,能礼拜要礼拜,你可以不上香,不布施,但是你要礼拜佛像,把佛像观想成佛,观想成我们的本师,我们的导师,善知识,这样怀着恭敬心、感恩心去礼拜,这是善的。「不礼拜者不名为善」,为什么不礼拜,要么你觉得「我都成佛了,我还拜什么佛呀!」佛不拜佛;要么说「都是塑像,都是相,佛就是我的心,我不拜。」这都是有问题的。那么拜佛的就一定好吗?也未必。

【其礼拜者复有二种:一者、听法,二者、不听法。菩萨当知,听法者善,不听法者不名为善。】

佛陀讲,礼拜佛像的人也有两种一种「听法」,一种「不听法」。

菩萨们你们要知道,爱拜佛又爱听法的人(拜佛是对于师父的礼敬感恩,又听法,开智慧)是善的。爱拜佛,拜佛的目的呢?求什么?不爱听经闻法,这样的是不善的。他很自私、很有功利心,他是不善——「不名为善」。

【其听法者复有二种:一、至心听,二、不至心。菩萨当知,至心听者是则名善,不至心者不名为善。】

听法的这批人也分两种有的是听的时候认真听、至心听,至心恭敬地听法,有的是不至心听这边听着经,一会儿打个电话跟别人闲聊几句,或者经放在这里,放在桌子上,一会儿跑远了,不知道干嘛去了,一会儿回来听两句,一会儿又跑远了,这叫「不至心听」。菩萨要知道,至心听是「名为善」,不至心听「不名为善」。

你虽然都在听法,你总是思想溜号,不知道跑哪儿去了,或者说总是在做一些亵渎佛法的行为,边听法边剪脚趾甲,这样对于法就是不够恭敬。所以台湾的成观法师倡导,听经闻法的人,你甚至家务都不要做,你就是在那儿端身正坐,双手合十来听法,那样的效果肯定比你随随便便的做任何事情要好。但是现在考虑到很多学佛的在家居士,很忙、非常忙,你让他再找出来一个时间,为了听法而端身正坐,很难。找个时间打坐已经非常难了,要在听法的时候再坐在那儿什么都不做,然后还双手合十,这个非常难,所以这个地方我没办法,只能说随顺众生。有的师兄,做家务的时候还不忘听法,总比做家务不听法要好,对吧?但是严格意义上讲,如果你的时间允许的话你试一下:端身正坐甚至双手合十,或者结着法界定印,在这里听法,效果跟你平常随随便便的听法效果又不一样。

佛陀说「至心听者是则名善,不至心者不名为善。」

你听法时候用了多少的心,你就有多大的收获,一般都是成正比的。有的师兄,听法虽然也在做着家务听法,但听得极其认真,走到哪里把手机带到哪里,甚至放到口袋里,走到哪里听到哪里,听得极其认真,这是可以的,关键在是否至心?是否诚恳?这很重要。「至心」代表你完全听进去了,佛法的精髓完全领受了并且能够用出来,这是「至心」。

【至心听法复有二种:一者、思义,二、不思义。菩萨当知,思义者善,不思义者不名为善。其思义者复有二种:一、如说行,二、不如说行。如说行者是则为善,不如说行不名为善。】

佛陀说,「至心听法」又有两种一种「思义」,一种「不思义」。

就是有的人边听边思维、边记忆,边思维这个法的含义,边记忆甚至能够瞬间因为听法而开悟;有的人听的时候,听是听了不知道听哪儿去了,也不想想,也不思考,这样的人,「不名为善」。听是听了,好像听到风声,听到鸟叫一样什么也不想,没有真正地受用,没有听到心里去,只听到耳朵这儿了,这个耳朵听,那个耳朵冒出去了,所以这「不名为善」。

边听边思考含义的,这些众生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能够「如说修行」,一种是「不如说修行」。

一种是听了马上用,菩萨戒有这条,我注意以后不要自赞毁他了;有这条不要毁谤三宝了;当师兄有过失的时候要直接指出来,也不能包庇纵容——这一切后,明白了就去做,这叫「如说修行」。什么叫「不如说修行」呢?听是听了,做还是老一套。如果听了也思考了,但是「不如说修行」就「不名为善」,你听了用不上等于白听、没听。

【如说行者复有二种:】

那么「如说修行」,听了去用的这批人又有两种。

【一、求声闻,不能利安饶益一切苦恼众生;二者、回向无上大乘,利益多人令得安乐。菩萨应知,能利多人得安乐者最上最善。】

一种是求「声闻阿罗汉」的小乘果位就满足了,我自己解脱了,跳出轮回了就满足了,不想着利益安乐一切苦难的众生,这是自私的人。这样的不叫「善」。有一些人,听了也应用了,如法去修行,然后又能够回向无上大乘,想要利益一切众生,有的师兄已经发了大愿要利益一切众生,不管是以怎样的方式去利益,这都是大乘之心。菩萨要知道,能够利益多人,使大家得到安乐的这些人才是最上、最善的人。

【善男子,如诸宝中,如意宝珠最为胜妙;如诸味中,甘露最上;如是菩萨于人天中,最胜最上不可譬喻。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涅槃经》住七善法。菩萨住是七善法已,得具梵行。】

佛陀又打个比方说,善男子,你们要知道,就好像一切珍宝当中,「如意宝珠」最为殊妙,要什么有什么。只要有如意宝珠在手里,你就什么都有了,一切珍宝中「如意宝珠」最为胜妙;又好像一切味道中「甘露」的味道是最上、最胜的。像这样的菩萨在人界和天界,如果能够广发大乘之心,利益一切众生,这样的菩萨就是人中天上,最上、最胜的人,甚至难以用比喻去赞美他。

以上七点,七种善法,就是菩萨摩诃萨,安住在大乘《大涅槃经》的境界所具备的「梵行」。所以说,如果是学了《涅槃经》的菩萨,你的思维又拓开了,心量也拓开了,智慧又增加了无穷无尽,你就知道「梵行」这个词啊,原来有七种含义。并不仅仅是「清净离欲」,(清净行清净法,持好戒,不行淫欲)那么简单,其实梵行包括以上七种内涵

所以这里大家也可以标记。在《涅槃经》的第十五卷开篇部分讲了,梵行的七种含义,七种善法,这里也很重要啊!有一些师兄以后会做法师的,这些重点内容以后就可以用到了。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悉发大乘心,

尽此一报身,速证如来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诸天菩萨!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77.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113课·梵行之七种善法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0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0

第260课「法本为空无,欲有则为著;不得脱勤苦,常立于愦恼。法为不可得,是谓为定止;亦尽亦无尽,彼为悉无有。空者不智习,亦不无有习;彼若无因缘,何从有所缘。」——《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在《涅槃经》的第三十八卷,佛陀说,如果菩萨摩诃萨们,如果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们,想要证得大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4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涅槃经》已经讲到了第三十六卷,有几个师兄跟我讲,自己都有依依不舍的感觉。不过还好,我手头的这部《涅槃经》是河北省佛教协会出版的版本,在第四十卷之后还有几卷后分,我们也是要跟大家分享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多学一段时间,让《涅槃经》无限宏深的思想印入到我们的心海中。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看一下...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0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已经到了第三十六卷,依然是感谢一下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法师。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六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四【善男子,智不具足,凡有五事。是人知已,求近善友。如是善友,当观是人贪欲、瞋恚、愚痴、思觉,何者偏多。】佛陀继续对迦叶菩萨讲:迦叶,善男子,这些智慧不具足的众生...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0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看《涅槃经》的第三十四卷。上节课佛陀提醒我们,修行者不要过于执著法相。如果执著法相的话,「不名为善」,那是不好的,也不能摧坏各种疑惑之网,可能还增加更多的疑惑。【迦葉复言:世尊,如是人者,本自不疑,云何说言不坏疑网?】迦叶就问说,世尊啊,像那些执著法相、执著某些...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5 | 涅盘经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大般涅槃经》的第三十三卷。【善男子,罗阅耆王频婆娑罗,其王太子名曰善见,业因缘故生恶逆心,欲害其父而不得便。】这个地方是佛陀继续在对迦叶菩萨讲他所经历的很多事情。佛陀说:迦叶,善男子,「罗阅耆...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0 | 涅盘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了善星比丘的故事,很多师兄也很惊讶,竟然不知道佛陀身边除了提婆达多之外,还有一个反面角色。我们继续来看《涅槃经》第三十三卷。【善男子,我于一时与善星比丘住王舍城。尔时,城中有一尼乾名曰苦得,常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