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08课·佛法和外道法的区别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6)《大般涅槃经》讲解656

00:00

各位师兄:

大家好!

这节课是文殊菩萨发问课。文殊菩萨向释迦牟尼佛问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比较深刻。大家在听这些问题的时候试一试自己能不能回答。作为古佛再来,且未来将会再度成佛的,这样一位伟大的文殊师利菩萨,他问的每一个问题,如果你都有能力回答,那么说明你的境界已经不输于文殊菩萨了。如果你现在还没有回答这些问题的能力,那么以后就继续踏下心来好好的向本师学习,看看我们的本师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是怎样回答的。

看一下经文:

【文殊师利言:如佛所说,若佛所说名为实谛,当知魔说则为不实。世尊,如魔所说,圣谛摄不?】

文殊菩萨问佛说:如果像您讲的一样,只有佛说的才是宇宙间的真理实相,才是真实的真谛,那么魔说的就不是真实的?世尊,如果魔所讲的不是真实的,那么「圣谛」、「第一义谛」也包含着魔所讲的内容吗?如果魔所讲的话不符合真理实相的话,那么难道也被真理实相包含在内了吗?大家想一想这个问题:魔如果讲的话不符合真理实相,那么真理实相有没有包含着这些谬论呢?

释迦牟尼佛说:

【佛言:文殊师利,魔所说者二谛所摄,所谓苦、集。凡是一切非法非律,不能令人而得利益,终日宣说亦无有人见苦、断集、证灭、修道,是名虚妄。如是虚妄,名为魔说。】

释迦牟尼佛没有直接回答文殊菩萨的问题,但是他对于魔所说的观点进行了一个拆解和分析。

释迦牟尼佛说:文殊,魔所讲的一切话,其实主要被「二谛」所摄,不是被「四圣谛」所摄,而是被「二谛」所摄,哪「二谛」呢?「苦谛」和「集谛」。就是魔所讲的话,一切一切都把你导向哪里呢?导向苦和集(苦和集,一切很苦,烦恼的集成),导向这两个方向。

「凡是一切非法非律,不能令人而得利益。」魔所讲的话一般都是倡导你破戒的,倡导你自私自利享受生活、贪恋五欲六尘的。那么对于五欲六尘的贪恋,一定会导致你非常的痛苦。所以说,魔所讲的话呀,「非法非律」,不是佛法,不是正法,同时也不符合戒律,不能够让众生真正地获得利益。暂时的快乐总会带来相应的痛苦,所以魔虽然终日也在讲法,但是却没有人见到魔的讲法能够帮助众生断掉痛苦,断掉人生八苦。魔没有办法帮助众生断苦,也没有帮助众生断掉烦恼,魔的说法是让众生因为贪著而生起了更多更多的烦恼。所以说魔讲的话,被「四圣谛」当中的「苦谛」和「集谛」摄入了。「四圣谛」包含「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集、灭、道)。魔讲的话只是让众生很苦,只是让烦恼再度生起来,越来越多,却没有办法告诉你怎么样断掉苦和烦恼,怎么样证得圣果,这是魔没有办法做到的,所以说魔讲的话是虚妄的。

「如是虚妄,名为魔说。」为什么叫虚妄的,因为行的都是有为法,抓的都是梦里的泡泡。如此执著梦里的泡泡,而他的执著是出自自私而不是出自慈悲。如果你出于慈悲而去享受这个梦里泡泡里的任何体验,那么你的神通能力就得到了锻炼。但是如果你是自私想要抓取泡泡,一切泡泡都会被你抓得当下就破灭,一切乐就变成了一切苦。

【文殊师利言:如佛所说:一道清净无有二者。诸外道等亦复说言:我有一道清净无二。若言一道是实谛者,与彼外道有何差别?若无差别,不应说言一道清净。】

然后文殊菩萨又问:您讲佛法是不二之道,「一道」,一合相,不二之道,一切平等、一切圆融的「一道」,而且又如此的清净无二。但是我听很多外道也在讲,我们的真我到处都在,然后真我是「一道」的,是很清净的,外道也讲这样的理论,如果这个「一道」是真实的真谛的话,那么外道讲的跟佛讲的难道是一致的吗?如果外道讲的跟佛讲了一致,我为什么要信佛呢?不如就信外道好了。如果没有差别,「不应说言一道清净」,如果佛讲的跟外道讲的一模一样,如果没有差别,那您又何必再次强调呢?这些话外道都讲过了,我们就学外道就好了,为什么还要信佛呢?

【佛言:善男子,诸外道等,有苦集谛,无灭道谛。于非灭中而生灭想,于非道中而生道想,于非果中生于果想,于非因中生于因想。以是义故,彼无一道清净无二。】

佛陀说:文殊,这个问题是非常棒,外道可能会跟你讲人生很苦,可能也会讲到你的执著会带来痛苦、带来烦恼,但是具体怎么样去断灭掉痛苦和烦恼,他们讲的不像佛法这样详细。同时,外道不讲「八圣道」(苦、集、灭、道的「道」圣谛里的「八圣道」),外道几乎是不讲的,他们讲的内容可能有一部分是含摄在「八圣道」里面的,但是并不全面。

外道因为没有获得至臻的圆满和解脱,所以他们还没有真正的灭掉烦恼痛苦,他们自以为灭掉了,他们还没有获证「八圣道」,但是他们自以为找到了一条道路,可以解脱。外道还没有证得佛果就感觉已经证得了佛果,没有找到苦的根本因却以为找到了苦的根本因,所以外道讲的「一道清净」跟佛讲的不是一回事。就说他自以为找到了,但是跟佛讲的是不是一回事,你仔细的去分析,外道的这些思想和学说,跟佛陀讲的其实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然个别的点上有共性,但是整个的大方向上还是有差异的。

而且关于自度而度人这一点外道也没有讲,对不对?

【文殊师利言:如佛所说,有常、有我、有乐、有净是实义者,诸外道等应有实谛,】

然后文殊菩萨又再次的问说,像您讲的,有常、有我、有乐、有净(常、乐、我、净),这个是真实义的话,那么外道等他们应该也有这个实谛,因为他们有的时候也讲一点常、乐、我、净相关的内容啊。

【佛法中无。何以故?诸外道辈亦复说言诸行是常。云何是常?可意、不可意诸业报等受不失故。可意者名十善报,不可意者十不善报。若言诸行悉皆无常,而作业者于此已灭,谁复于彼受果报乎?以是义故,诸行是常。杀生因缘,故名为常。】

您讲:最高的涅槃境界是「常、乐、我、净,我们讲「常」,外道也讲常,外道讲常怎么说呢?说诸行(一切世间的现象)都是一直在流动一直在流动的,他们针对相来说,一切现象都是一直在流动的,一直存在的。为什么说一直在流动呢?你看,有业力的存在,外道也承认有业力——个别的外道是承认有业力的。

你看你要是做了十善业,就会有十种善报,做了十恶业就会有十种不善之报,这就证明什么呢?一切相是一直存在的,如果不存在的话,那么我做完了这个事没有了,断掉了,我就不会有果报回到身上了,所以「诸行是常」,一切都是在运转,而且永远不会消失的,外道这样认为。

杀生因缘,故名为常」,你像我杀死了某种生命,未来它就来讨债,来杀我了,所以就证明这个相一直不会变灭,一直有一直有,这是外道讲的「常」。那么我们能够忆起佛讲的「常」,其实不是就着相来说的,但是外道讲的「常」其实还是就着相来说的。

文殊菩萨继续问:

【世尊,若言诸行悉无常者,能杀、可杀二俱无常。若无常者,谁于地狱而受罪报?若言定有地狱受报,当知诸行实非无常。】

您看:世尊,针对着相来说吧,如果您讲说一切相都是无常的话,那么能杀者和被杀之物两者可能慢慢就变灭了,此时在,未来可能不在了。如果不在了,谁去地狱受惩罚呢?如果一定有地狱的果报的话就知道诸行实非无常」,这一切行为、一切相还是会一直存在的,所以这个接受惩罚的主体,(接受果报的主体)他会一直存在。

【世尊,系心专念亦名为常,】

世尊,有的时候我们说「系心专念」某一事物,把你的心放在那儿就永远地放在那儿,这个也说明心念既然可以专一而恒定地落在某一个事物上,就说明这个是常,是恒常的?

【所谓十年所念,乃至百年亦不忘失,是故为常。】

你像我们现在记得的事物,可能十年后还记得,甚至一百年后还记得,就证明心念是常的,心念不是无常的。

【若无常者,本所见事谁忆谁念?以是因缘,一切诸行非无常也。】

如果心念是无常的话,我们刚才见到的事,应该一会儿就忘掉了,为什么有的过了很多年还记得呢?比如说幼儿园的时候,跟谁是好朋友,未来见到他还会想起幼儿园时候的事情,说明心念是恒常的,是可以保留的嘛。如果不能保留,为什么我们还能够记得很久很久之前的事情呢?

「一切诸行非无常也。」外道讲常您却讲一切诸行都是无常的,您说一切相都是无常的。如果无常,为什么我们的心念可以记住过去发生的事情呢?

【世尊,一切忆想亦名为常,有人先见他人手脚头项等相,后时若见便还识之。若无常者,本相应灭。】

世尊,「一切忆想亦名为常」,那么一切的回忆,我们对于过去的这些记忆,感觉好像是常的吧?有人过去曾经见过某人,手啊,脚啊,头啊,脖子啊,什么样的相貌,然后好久不见了还会认出他,就说明我们的记忆也是常的嘛。如果记忆是无常的,我们过去见到某某人的形象应该就立刻忘掉了,未来再见面应该就想不起来了,就好像失忆症者一样啊。

【世尊,诸所作业以久修习,若从初学,或经三年,或经五年,然后善知故名为常。】

您看我们做过的事物,比如说,有的师兄会骑自行车,他是在三年前甚至是在三十年前学会骑自行车的,但是未来多少年过后他摸到自行车还是会骑,这不代表这种记忆其实可以恒常的吗?如果不恒常的话那么学完就忘了,过了很多年应该就忘掉怎么骑车了,对不对?

【世尊,算数之法,从一至二,从二至三乃至百千。若无常者,初一应灭,初一若灭,谁复至二?如是常一,终无有二,以一不灭故得至二乃至百千,是故为常。】

文殊菩萨不愧非常有智慧,他问的问题其实真的挺难回答。你像算术之法,一加一等于二,再加一等于三,像这样的算术都建立在累积的基础上,一直累积到成百上千,如果是无常的,那么有了一个一,它就灭掉了,那又何谈二呢?如果有了一就灭掉了,就没有二,没有三,也就没有未来的成百上千了,对不对?

「是故为常。」所以说,根据算术之法的推算,有一个事物就会有更多事物,所以是常的,是累积法,会一直变多的。

【世尊,如读诵法,读一阿含至二阿含乃至三四阿含,如其无常,所可读诵终不至四,以是读诵增长因缘,故名为常。】

世尊,好像算术法可以累积的,我们读经,读了一部《阿含经》,两部《阿含经》,三部、四部《阿含经》,这样一直可以累积的,对吧?我们可以读很多部《阿含经》,如果是无常的话,我们读完一部《阿含经》,那就没有办法再计算后来读的《阿含经》了,读完就没有了,那就是真正的空了。但是我们明明读完一部经,我们还可以再读一部,再读一部,一直累加下去。所以我认为相是常,它是恒常可以累加的。

那么我们旁观这些问题的人,我们会意识到,文殊菩萨其实是就着相在说相了,是不是?所以现在释迦牟尼佛还没有回答他,就等着文殊菩萨把他的问题全问完。我们看一下文殊继续再怎么问。文殊菩萨肯定不会问这样的问题,他确实也是随顺着世间这些对于佛法有疑惑的众生,随顺着这些众生在发问。

【世尊,瓶衣车乘,如人负债,大地形相,山河树林,药木草叶,众生治病,皆悉是常亦复如是。】

他又发问了,说:世尊,像世间的瓶子呀,衣服呀,车乘啊……好像人要是负了债,欠人家的债很多,又借债又欠更多,这个债务是可以累积的吧?可以。那么一切的像这些瓶子呀,衣服呀,车乘啊,也是可以累积的吧?我拥有一个瓶子、两个瓶子、更多瓶子,一件衣服、两件衣服、更多衣服,一辆车、两辆车、更多车,这都是可以累积的对不对?那么像放眼望去大地上的一切形相,山河呀,树木啊,药草啊,草叶啊,一切一切,这都是可以累积的,甚至众生的病都可以说一种病之外又多了一种病又多了一种病,都是可以累积的,所以我认为相是常嘛,一切有为法是常嘛,因为可以累积嘛。

【世尊,一切外道皆作是说:诸行是常。若是常者,即是实谛。】

外道你看都在讲,这都是可以累积的嘛,所以说明是常嘛,因为都是常,大家没有反驳的意见,所以说明是宇宙间的事实真相。这是关于「常、乐、我、净」的「常」。

【世尊,有诸外道复言有乐。云何知耶?受者定得可意报故。】

接下来,文殊菩萨又开始问关于「乐」的问题。说:世尊,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外道,外道就说有乐,为什么说知道有乐呢?因为接受的时候很快乐。「受者定得可意报故」,我接受这个事物的时候就可以得到享受。比如说我听我喜欢的音乐,我就很舒服很开心,我吃我喜欢吃的食物,舌头上、味觉上也得到了满足。

【世尊,凡受乐者必定得之,所谓大梵天王、大自在天、释提桓因、毗纽天及诸人天,以是义故,名定有乐。】

一些天界的众生,无论是天王还是天人,总之他们也是可以享受他们得到的一切,在他们享受的时候就觉得很快乐,所以说有乐!

【世尊,有诸外道复言有乐,能令众生生求望故,饥者求食,渴者求饮,寒者求温,热者求凉,极者求息,病者求瘥,欲者求色。若无乐者,彼何缘求?以有求者故知有乐。】

外道总是谈到真正的有乐,并且希望众生耽溺在乐中,「能令众生生求望故」,生起渴求和希望之心。像饥饿的人,就想要求得饮食,渴了的人就想要喝水,寒冷的人想要求温暖,热的人想要求凉快,那么「极者求息」,疲惫到极点的人特别想要休息一下,生病的人渴望能够病赶快痊愈,在欲望中困扰的人希望能够满足自己的色欲。如果没有乐的话,为什么这些众生要去求呢?因为有求就说明有乐,在欲望达成满足的时候他们就会快乐,所以有求就说明有乐呀!

【世尊,有诸外道复作是言:施能得乐。世间之人,好施沙门、诸婆罗门、贫穷困苦,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象马车乘、粖香、涂香、众华、屋宅、依止灯明,作如是等种种惠施,为我后世受可意报。是故当知决定有乐。】

外道有的时候也讲:布施吧,布施以后能得到好的果报,所以世间人就会喜欢布施给修行人,或者布施给婆罗门,布施给穷苦人,给他们衣服呀,饮食呀,卧具呀,医药啊,或者是象马车乘啊,各种香料啊,或者是各种鲜花和屋宅呀,甚至会给他们在这些塑像前点灯等等等等。世间人会广泛地做布施,目的是为了后世可以受到快乐,可以得到好的果报,那么这就说明一定有乐,因为未来可以得到快乐的果报,所以说明有乐。

【世尊,有诸外道复作是言:以因缘故当知有乐。谓受乐者,有因缘故名为乐触。若无乐者,何得因缘?如无兔角,则无因缘。有乐因缘,则知有乐。】

文殊菩萨说:看外道也在讲乐吧,一直在讲乐,说有乐的因缘,因为有乐的因,所以会导致未来的果,这是乐触。如果真的没有乐的话,没有乐的因缘怎么会得到乐呢?就好像兔子如果不长犄角的话就不会谈兔角这个事情了!因为我们做某些事能够未来获得快乐,说明真的有快乐!

【世尊,有诸外道复作是言:上中下故当知有乐。下受乐者,释提桓因;中受乐者,大梵天王;上受乐者,大自在天。以有如是上中下故,当知有乐。】

世尊,很多外道还讲,当然有乐,你看乐还分三六九等,有上、中、下乐。下等的乐就比如说是(忉利天主)释提桓因得到的乐是下等的乐,那么稍微好一点的中等的乐是大梵天王得到的乐,再往上,最好的乐是大自在天王所得到的乐。乐分上、中、下,所以一定有乐!

外道也谈有乐,外道所谈的乐,其实还是针对三界内的相来讲的,我们能够分析出来。

【世尊,有诸外道复言有净。何以故?若无净者不应起欲,若起欲者当知有净。】

接下来,文殊菩萨继续又讲,说:世尊,外道也讲「净」,咱们讲「常、乐、我、净」,外道也讲,为什么呢?

若无净者不应起欲,若起欲者当知有净。说我们的欲望不是一直存在,有的时候没有,有的时候有,既然这个欲望能够生起,那就证明之前没有欲望的时候还是挺清净的,就证明有净。外道就讲,在欲望来临之前你是清净的,生了欲望不清净。既然欲望能够从清净中生起,就证明本来还是清净的。

同时外道也讲,世界上很清净的物质像:

【又复说言:金、银、珍宝、琉璃、玻瓈、砗磲、玛瑙、珊瑚、真珠、璧玉、珂贝、流泉、浴池、饮食、衣服、华香、粖香、涂香、灯烛之明,如是等物悉是净法。】

这些物质我们可以用来供养神,供养天神的造相,供养某某火神……外道认为这些事物都是清净的,所以外道这里也谈清净。

【复次有净,谓五阴者,即是净器,盛诸净物,所谓人、天、诸仙、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诸佛。以是义故,名之为净。】

说其实外道还讲,色、受、想、行、识也是清净的器皿,色、受、想、行、识里面能够承载很多的圣洁清净的物质。色、受、想、行、识挺好的,外道讲,色、受、想、行、识干嘛要空掉呢?挺好的,它可以承载很多的事物!承载人界、天界、仙界、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外道常常不讲要「空掉你的五阴、透过你的五阴」,他们不讲。

【世尊,有诸外道复言有我,有所睹见能造作故。譬如有人入陶师家,虽复不见陶师之身,以见轮绳,定知其家必是陶师;我亦如是,眼见色已,必知有我。若无我者,谁能见色?闻声乃至触法,亦复如是。复次有我,云何得知?因相故知。何等为相?喘息、视眴、寿命、役心,受诸苦乐,贪求瞋恚,如是等法悉是我相,是故当知必定有我。】

世尊,有很多外道「复言有我」。很多外道也谈有「我」,佛陀讲常、乐、我、净讲有「我」,外道也讲有我。外道说,「所睹见能造作故」,为什么说有我呢?因为我能看东西,我能做事情,所以说有我。

就好像有人到了一个制作陶器的匠人的家里,虽然还没有看到那个做陶器的匠人,一看到他的工具了,轮啊,绳啊,做陶器用的工具,然后就能够猜测这一家必定是陶师之家,必定是可以做陶器的。

那么「我亦如是」,外道讲,我也是这样的,虽然我不能够告诉你我在哪里,但是我的眼睛能够看到色相,就说明有我,如果没有我,谁能看到色相呢?我的耳朵能够听到声音,说明有我,没有我谁在听声音呢?乃至身体的触觉,或者意识能够生起法尘,这一切就证明有我,所以有我。外道认为有我,这一切都是我造作的结果。然后怎么样知道有我呢?因为有一切相。「因相故知」,有相的存在,我能感觉到相。

「何等为相?」像我可以喘气吧,可以呼吸吧,我的眼睛可以看东西吧,我还可以使眼色,我的寿命又可以变短,我可以去体验生活中的苦和乐,我的心有的时候会有贪心,有的时候会有嗔恚心。如是一切都证明有我!外道就认为有我,他认为这个小我就是我了,所以「当知必定有我」,外道就认为小我一定是我。

【复次有我,能别味故。有人食果,见已知味,是故当知必定有我。】

当然有我了,因为我能够辨识这个味道是香还是臭啊,舌头也能尝这个菜是咸还是淡啊?然后吃了一个果子就知道果子是酸的还是甜的,就说明肯定有我嘛。

外道认为认知事物的主体就是他的我。

【复次有我,云何知耶?执作业故。执镰能刈,执斧能斫,执瓶盛水,执车能御,如是等事,我执能作,当知必定而有我也。复次有我,云何知耶?即于生时,欲得乳餔,乘宿习故,是故当知必定有我。】

外道还认为有我,为什么呢?我能够造作种种业,我能够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我要是手里拿着镰刀就能够割草,我手里拿着斧头就能够砍人,我手里要是拿着瓶子就能够装水,我要是驾驶着车就能够行走,所以证明一定有我。外道执著一定有一个我,「当知必定有我也」。

外道还认为:当然有我了,为什么呢?比如说孩子出生,生下来就知道找妈妈的奶吃,这种本能是他过去世带来的,外道有的也承认轮回,承认有过去世,说这种孩子的本能是过去世带来的,所以说明一直有一个我没有变,不然我怎么记得生下来以后饿了就知道找妈妈的奶吃呢?

【复次有我,云何知耶?】

还有我,外道坚信有我,为什么呢?

【和合利益他众生故。譬如瓶衣、车乘、田宅、山林、树木、象马牛羊,如是等物若和合者则有利益;此内五阴亦复如是,眼等诸根有和合故则利益我,是故当知必定有我。】

外道认为有我,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可以「和合利益他众生故」。说我做的很多事情还真的能够给其他众生带来利益,无论是我去布施供养瓶子呀,衣服呀,车乘啊,田宅啊,或者是我用意念去供养,说山林树木我都供养给天神,或者用象马车乘、牛羊去作供养,等等等等。这一切我可以去利益别人,那就说明五阴内真正的有一个我,有了我然后可以和合外在的一切物象去利益别人。所以说,一定有我,外道执著一定有我。

外道执著,还有我,说:

【复次有我,云何知耶?有遮法故。如有物故则有遮碍,物若无者则无有遮。若有遮者则知有我,是故当知必定有我。】

如果看到一个事物挡在我的面前,我就没有办法看到远方了,你放一片纸片在我的眼前挡住了视线,我就看不到远方了,既然我的视线能被遮挡,证明有我呀,所以说必定有我。

外道认为,肯定有我!

【复次有我,云何知耶?伴非伴故。亲与非亲非是伴侣,正法邪法亦非伴侣,智与非智亦非伴侣,沙门非沙门、婆罗门非婆罗门、子非子、昼非昼、夜非夜、我非我,如是等法为伴非伴,是故当知必定有我。】

说我能够意识到事物,我能够去拆解事物,事物与事物相伴,但是又不是必定的同时在一起。你像亲人和非亲人,有亲人就有非亲人,有针对性,但是亲人和非亲人并不一定是同一个人。

正法和邪法,有正法就有邪法,正法和邪法是相对的。但是有正法的地方又没了邪法,虽然相对又不总是在一起,所以又是伴侣,又不是伴侣。说是伴侣,因为永远在相对,说不是伴侣,因为不总在一起。那么智和非智也是这样的,沙门和非沙门也是这样的,有相对性,但是未必同时在一起。

这样乃至「昼非昼」,「夜非夜」也是这样的,「我非我」,如是一切即是有着相对性、相照性,相互的对照性,又是不能够同化为一者,所以说,必定有我。外道认为,你看我多么有哲学思辨精神,我能够发现事物有相对性,这种相对性又往往相反所以不能够在一起,你看,肯定有我,是我发现的。

【世尊,诸外道等,种种说有常乐我净,当知定有常乐我净。】

文殊说:世尊,各类外道就是这样的,他们也在讲有常、有乐、有我、有净,当知定有常乐我净

【世尊,以是义故,诸外道等亦得说言:我有真谛。】

您讲常、乐、我、净」,外道也讲「常、乐、我、净」,所以外道就会讲,信什么佛呀!我们讲的跟佛讲的一样,佛陀不也讲常、乐、我、净吗?我们也讲常、乐、我、净。

但是经文读到这里我们能发现,外道讲的常、乐、我、净都是就着相迷于相在说,从来没有说「见诸相非相」,那么佛陀跟外道最大的区别其实就是说「见诸相非相」,佛陀看透了相的本质。佛陀讲的「常、乐、我、净」这四者的含义跟外道其实完全不同。

所以释迦牟尼佛听完了文殊菩萨的发问,外道也讲「常、乐、我、净」这些,跟佛法到底有什么区别。

【佛言:善男子,若有沙门、婆罗门有常、有乐、有净、有我者,是非沙门、非婆罗门。何以故?迷于生死,离一切智大导师故。】

佛就说:善男子,文殊,要是有沙门、婆罗门,他们也在讲常、乐、我、净,他们就不是真的沙门,也不是真的婆罗门,为什么呢?因为「迷于生死,离一切智大导师故」。他们还是沉迷在轮回的相里边呢,像这些沙门、婆罗门要是随顺着外道也去讲这些常、乐、我、净,他们的常、乐、我、净都是对着相在说相,他们就离开了一切智慧,离开了佛陀大导师的指引,他们就不是真的沙门和婆罗门。说你们不要轻易的被外道蛊惑,你们怎么又跟着著相了呢?

【如是沙门、婆罗门等,沉没诸欲,善法羸损故。是诸外道系在贪欲、瞋恚、痴狱,堪忍受乐故。是诸外道虽知业果自作自受,而犹不能远离恶法。是诸外道非是正法正命自活。】

佛说:大家要知道,你要是听信了外道的说法,你就深深地陷在相里边,陷在轮回的欲望当中了,那么你们「善法羸损」,就是你们的善法还是缺少,你们的智慧还是缺乏,所以就陷在贪、嗔、痴的欲望里,就一直承受贪、嗔、痴带来的短暂的快乐,以及无边无际的痛苦。

这些外道虽然也知道好有业力,有业果,我做善事有善果,做恶事有恶果,他们虽然也知道自作自受,但是却不能够远离这种著相的恶法,他们还是在著相,所以说外道不是正法,也不是以「正命自活」!因为他们觉得,我只要短期内利益自己就行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外道渲染这样的思想,所以他们谈的不是正法也不是正命。正命是用利益别人的方式去生活,至少不要去伤害别人。但是你要是认为:我自己只要活得舒服就行了,不管别人。这就是邪命,这就远离了「八圣道」了!

【何以故?无智慧火,不能消故。是诸外道虽欲贪著上妙五欲,贪于善法不勤修故。是诸外道虽欲往至正解脱中,而持戒足不成就故。】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没有智慧,没有智慧之火,不能够消除一切的痛苦和烦恼。所以外道虽然也在贪著上妙的五欲(财、色、名、食、睡)都非常的贪著,他们也在想,我要种善因得善果,我也去布施。他们布施的目的是什么呢?获得一个善报,还是自私的目的。我也去做布施,为的是来世很幸福,所以外道他们的善那不是真的善,根底里是自私,这些外道虽然也想达至正解脱,但是「持戒足不成就」,就是他们持戒不足,他们不持戒,想做什么做什么,不持戒,很多外道都不持戒,或者持戒不严密,不会像佛陀佛菩萨持戒这样的严密。

【是诸外道虽欲求乐,而不能求乐因缘故。是诸外道虽复憎恶一切诸苦,然其所行,未能远离诸苦因缘。是诸外道虽为四大毒蛇所缠,犹行放逸,不能谨慎。】

所以这些外道,虽然想求快乐却不能真正的得到快乐,因为出于一个自私的目的,所以回到自己身上的往往也是恶。因为不善所以导致恶。外道虽然也憎恶一切的苦,但是他们所行的一切却不能够远离一切的苦的因缘。他们也怕苦,但是却出于自私的目的想躲避苦,或者说把苦加设在别人身上,把自己的幸福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样的外道总是被四大(地、水、火、风)的毒蛇所缠着,总是在放逸,不能够谨慎自己的身、口、意,他们怎么可能获得长远的快乐呢?

【是诸外道无明所覆,远离善友,乐在三界无常炽然大火之中而不能出。是诸外道遇诸烦恼难愈之病,而复不求大智良医。是诸外道方于未来当涉无边险远之路,而不知以善法资粮而自庄严。】

所以说,外道还是没有智慧,没有证得自心的佛性。自有的时候代表佛性,有的时候就代表自己身上的属性,大家要注意。

外道还是被无明所覆盖着,远离了善友,他们沉迷在三界的快乐当中,无常的炽热猛火还一直在烧着他们,他们没有办法出离三界。所以这些外道遇到了烦恼之后,就觉得很痛苦,没有办法自己治愈自己。智慧不足的缘故,没有办法自己治愈自己,他们又不求增长大的智慧,他们也不想要去追随拥有着无上正等正觉智慧的佛陀。外道总是认为自己是最棒的,非常的执迷于自我。所以这些外道在未来,就会走上一条非常危险的道路,却不知道去积累善法的资粮,也不知道怎么样通过持戒来让自己变得非常庄严。

【是诸外道常为淫欲灾毒所害,而反抱持五欲霜毒。是诸外道瞋恚炽盛,而复反更亲近恶友。是诸外道常为无明之所覆蔽,而反推求邪恶之法。】

你看看外道们,常常被淫欲的灾毒所伤害,因为他总认为有我,我过得舒服就行了,不管别人。

他们常常广行淫欲。广行淫欲的结果,要么伤害了自己,要么伤害了别人。他们总是牢牢地抱持着五欲(财、色、名、食、睡)的「霜毒」,所以这些外道总是嗔恚心炽盛,反而更加亲近恶友。他们总是纵欲,然后嗔心也炽盛,欲望达不成的时候就会抱怨、憎恨,行很多恶事,然后又进一步地亲近恶友,所以这些外道「常为无明之所覆蔽」,被更深的无明所覆障着,没有办法显发自己本来的觉性。甚至他们进一步地推求邪恶之法,迷恋一些恶毒的咒术等等等等。

【是诸外道常为邪见之所诳惑,而反于中生亲善想。是诸外道悕食甘果而种苦子。是诸外道已处烦恼闇室之中,而反远离大智炬明。是诸外道患烦恼渴,而复反饮诸欲咸水。是诸外道漂没生死无边大河,而复远离无上船师。是诸外道迷惑颠倒言诸行常,诸行若常,无有是处。】

这些「外道常为邪见之所诳惑」,因为心不正所以也经常会被邪知邪见所欺骗,又陷入到更大的邪知邪见当中去。看到邪知邪见,还感觉真好真好,这就是大善知识。

所以非常的可悲,我们看到外道也在渴求甘美的果子,却种下了苦痛的果子,想要得到甘美的乐果却种下了苦痛的苦果。这些外道处在种种的烦恼集成的闇室当中,远离了大智慧的火炬的照耀。

这些外道总是被种种的烦恼所缠缚着,非常的焦渴,却吞饮种种欲望的咸水,当他们渴的时候却去喝海水,那海水越喝越渴,所以外道们漂没在生死无边的大河里面,他们远离了无上的大导师,远离了佛陀,他们怀着增上慢之心(傲慢之心),不相信佛陀能够救离自己出离轮回,所以仅仅是信自己,越信自己,越颠倒越迷惑。总是说:一切都是长存的,你看一些都是长存的,我能够记得过去的事物证明我一直在,我一辈子又一辈子能够继续受果报,就证明我是恒常的!总是盯相来说。

「诸行若常,无有是处。」诸行无常,相明明就是会生住易灭的,他在短期内就凭着那种小我的感觉就说「是常的,恒常的」,实际上真正让他有觉性的是真我佛性啊,但他以为是那个小我,所以总是执著小我。

【善男子,我观诸行悉皆无常。云何知也?以因缘故。若有诸法从缘生者则知无常。是诸外道无有一法不从缘生。】

善男子,文殊,我们都知道「诸行无常」,一切都是因缘会遇的结果。因为是从缘而生,所以知道是无常的,因在这儿缘没来,它就不显化。种了苹果种子,如果因缘不具足,它就无法长出苹果树,所以说,一切都是无常的,都是因缘会遇的结果,但是外道呢?这些外道「无有一法不从缘生」,明明一切法都是缘生他们却看不到,就认为是本有的,一直在的。

【善男子,佛性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因所作非无因作,非作非作者,非相非无相,非有名非无名,非名非色,非长非短,非阴、界、入之所摄持,是故名常。】

佛陀说:文殊善男子,真正的真我,我们身上的佛性是这样的状态,你很难描述,祂才是本真存在的,祂是无生无灭,无去无来的,无所谓过去、现在、未来,祂不是因所作,也不是说远离了因就能够存在的,祂不是作出来的,但是又不能够远离作出来的作者,祂非相又不是绝对的无相,祂非有名字又不能说没有名字。「非名非色」,祂不是我们对祂冠以的称呼,但是又离不开这些称呼,祂不能说多长、多短,也不能说是在阴界入当中的,但是又不能远离阴界入,这就是真正的常,这就是佛性的

佛陀说:

【善男子,佛性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法,法即是常。善男子,常者即是如来,如来即是僧,僧即是常。】

这里很重要,佛性就是如来,如来就是佛性,如来是真正的常,所以佛陀讲的常、乐、我、净的「常」是指「真常佛性」的意思。

【以是义故,从因生法不名为常。是诸外道无有一法不从因生。】

所以说,如果有因有缘的,那指的是相还不是常。

那么外道「无有一法不从因生」,外道们所针对的相,没有一法不是从因生的。

【善男子,是诸外道不见佛性、如来及法,是故外道所可言说悉是妄语,无有真谛。诸凡夫人,先见瓶衣、车乘、舍宅城郭、河水山林、男女、象马牛羊,后见相似便言是常,当知其实非是常也。】

善男子,外道不见佛性,不见如来不见法,所以外道他们所言说的都是妄语,没有真谛。就着妄相在谈妄,没有真谛。

那么一切的凡夫人见到瓶子呀,衣服呀,车乘啊,舍宅等一切相,都说是常,其实非是常,也都是相而已。

【善男子,一切有为皆是无常,虚空无为是故为常,佛性无为是故为常。虚空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无为,无为者即是常,常者即是法,法者即是僧,僧即无为,无为者即是常。】

文殊,善男子,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虚空是无为的,所以是常的。佛性是无为的,所以是常的。

「虚空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无为,无为者即是常,常者即是法,法者即是僧,僧即无为,无为者即是常。」

【善男子,有为之法凡有二种:色法、非色法。】

善男子,有为之法大概分为两种,色法和非色法。

【非色法者,心、心数法;色法者,地水火风。】

一切的有为法,包括色法和非色法,非色法不是用色相去展现的,这是你的心念,是非色法。但是心念也一直在变换,对不对?那么色法就是一切地、水、火、风构成的山河大地,种种相状。

【善男子,心名无常。何以故?性是攀缘,相应分别故。】

我们的心念是无常的,它总是在攀缘,攀缘外在的境相,又总在取各种各样的分别,所以说,心念是无常的。

【善男子,眼识性异乃至意识性异,是故无常。】

我们眼睛的功能,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的功能都是无常的,都是攀缘的。

【善男子,色境界异乃至法境界异,是故无常。】

色、声、香、味、触、法,每一种境界都是在变幻的,所以是无常的,对于一切色、声、香、味、触、法的认识的功能也是一直在变异的,所以是无常的。

【善男子,眼识相应异乃至意识相应异,是故无常。善男子,心若常者,眼识应独缘一切法。善男子,若眼识异乃至意识异,则知无常。以法相似念念生灭,凡夫见已计之为常。】

善男子,心如果是常的话,我们的眼识应该能够认识到一切法,(我们的心,我们的觉知之心,如果是常的话,那么我们通过眼睛能够认识到一切法才对)。但是眼睛认识色相的过程中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差异,说:这是白色,那是蓝色,这是黑色,眼睛的功能总是随着相在变化,所以说明是无常的。

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的功能都随着外面尘相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说是无常的。我们可以感觉到我们的心念也随着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的心念一直在变化。凡夫认为心念是常的,说我能记起我过去的事物,证明是心念是常的,而实际上心念分分秒秒都在变化,你记起的只是极少的事物,绝大多数你经历的事物你都忘记了,所以心念也是无常的。

【善男子,诸因缘相可破坏故亦名无常,所谓因眼、因色、因明、因思惟生于眼识,】

佛陀又讲:善男子,一切的因缘会遇导致的相都是可破坏的,所以说是无常的,因为眼睛,因为色相,因为明亮,因为思惟生于眼识。

这里讲:你的眼睛为什么能看到色相呢?因为有光明,然后你有能觉之心,所以看到了。

【耳识生时所因各异,非眼识因缘,乃至意识异亦如是。】

那么你的耳朵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因为耳朵的功能是正常的,然后外面有动,所以听到了声音。然后用你的思惟又去翻译它,等等。

六识的功能都是由六根作为一个基础——这是因,然后外面又有色相作为缘,因、缘会遇,然后加入你的觉知之心,就产生了六识的功能。所以六识的功能是因缘会遇的结果,如果因跟缘不会遇,眼睛不看色相,你就看不到任何东西,就没有六识的功能,所以说六识的功能因为因缘各异,所以六识各异,所以一切一切都是无常的。

今天就先讲到这里。佛陀就拆解了,外道认为这个常那个常,因为外道总是在盯着相,从来没有出离相。佛法跟外道思想不同,因为佛法时刻看到相的本质——生灭、流住、变化。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82.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08课·佛法和外道法的区别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3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3

第273课「文殊师利,菩提者,不可以身觉,不可以心觉。何以故?身是无知,如草木故;心者虚诳,不真实故。」——《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各位尊者: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到,阿难依照佛陀的吩咐,把做过自己五百世父亲的梵志须跋陀带到了娑罗树林中佛陀的面前。这个一百二十岁的梵志须跋陀已经证得了五种神通,来了之后...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9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9

第269课「文殊师利,众生见佛亦复如是,以其心净故见佛身。佛身无为,不生不起,不尽不灭,非色非非色,不可见非不可见,非世间非非世间,非心非非心,以众生心净见如来身。」——《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各位尊者:大家好!今天开始学习《涅槃经》的第四十卷——憍陈如品第十三之三。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十憍陈如品第十三...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8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8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陀住世时所讲的最后一部经,号称经中之王、王中之王的《大般涅槃经》。已经到了第三十七卷,首先依然感谢一下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法师的翻译。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七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五上节课佛陀最后对迦叶讲到:善男子,凡夫的色相是从烦恼生的,如来的色相是远离了烦恼的。...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3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说修到第四禅的圣人可能有两种倾向性:一种「乐三昧」,另一种「乐智慧」。就是一种比较喜欢或者贪爱三昧,另一种是比较喜欢或者贪爱智慧。喜欢智慧的这些圣者会进入到五净居天,喜欢三昧的这些圣者会进入到无色界。【如是二人:一者、修第四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1 | 涅盘经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各位尊者、各位菩萨:我们继续来学习佛陀住世所讲的最后一部经《大般涅槃经》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告诉我们:修行人修得了「四加行」之位,慢慢断了烦恼就证得了(初果)须陀洹果,证得初果的这些众生就好像恒河中的鱼出离水面,安住水面遍观四方。遍观...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6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又到了晚间的听经兼禅修时间。上节课我们讲到:佛陀说,迦叶呀,我有的时候为了讲一法而用无量的法,我为了阐释一个道理可能讲很多话。就好像经中说,一切清净离欲的梵行怎么修,怎么持戒,怎样获得真正的梵行,佛陀讲了很多话,但是也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善知识」。佛陀也曾经对阿难尊者说: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