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06课·八合而一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6)《大般涅槃经》讲解696

00:00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的十三卷。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见灭、见灭谛?】

佛陀说:善男子,住于大乘大般涅槃境界的这些菩萨们,怎么看待苦、集、灭、道「四圣谛」当中的「灭」和「灭谛」呢?

【所谓断除一切烦恼。若烦恼断则名为常,】

苦、集、灭、道,灭的是什么?灭的是烦恼。大家注意,灭的是烦恼。所以断除了一切烦恼之后,你就安住于法性的「真常」状态当中了。

【灭烦恼火则名寂灭,烦恼灭故则得受乐。】

烦恼就像大火一样,烧着一切众生,当烦恼的火熄灭的时候,这种状态就是所谓的寂灭。「烦恼灭故则得受乐」,没有了烦恼,那这个人就常处于安宁、舒适、快乐当中了。

【诸佛菩萨求因缘故,故名为净;更不复受二十五有,故名出世;以出世故,名为我常;】

诸佛菩萨已经无所求了,他们只是随着因缘示现救度,做这样的工作。所以诸佛菩萨是处于真正的「净」当中,很清净、很安静。诸佛菩萨也不再受轮回的二十五种形式的困缚了。轮回中的众生,各种各样的姿态,诸佛菩萨的真身已经不再受相的任何控制了,所以说诸佛菩萨已经出离于世间了。因为已经出离于世间了,所以长期的享受真我的恒常。

【于色声香味触、男女、生住灭、苦乐、不苦不乐,不取相貌故名毕竟寂灭真谛。】

诸佛菩萨因为已经跳出了相(离相了),所以相中的一切色、声、香、味、触,男男女女,或者一切相的这些无常、生住异灭,或者苦、乐、不苦不乐……一切一切,诸佛菩萨都已经超离了。所以说诸佛菩萨不取相貌,诸佛菩萨的真身没有相貌。这就是「毕竟寂灭」的状态,这就是「毕竟寂灭」的真谛。

【善男子,菩萨如是住于大乘大般涅槃观灭圣谛。】

佛陀说:善男子,菩萨就这样安住在大乘大般涅槃的境界。他们所感受的「灭谛」(灭圣谛),苦、集、灭、道「四圣谛」当中的「灭圣谛」,就是这样的安静、舒适,非常的安静。在这种安静中,没有任何躁动不安的情绪。

凡夫一旦安静下来,就受不了了,甚至说工作五天,到了双休日了,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平常忙习惯了,突然歇下来,甚至觉得空虚,要么就赶快找点事做,要么邀约一些朋友出去娱乐……但是佛菩萨常处在「离相」的安静当中,没有任何的不舒服、不自在。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观道圣谛?善男子,譬如闇中,因灯得见粗细之物;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于大乘大般涅槃,因八圣道见一切法,】

那么住于大乘大般涅槃境界的菩萨们,怎么看待苦、集、灭、道「四圣谛」当中的「道圣谛」呢?

佛陀说:善男子,就好像黑暗中突然因为灯光而看到了一切粗大的现象,或者微细的现象;菩萨摩诃萨们也是这样的,住于大乘大般涅槃的境界,因为修习「八圣道」的缘故,就见到了一切法。(这里指的是见到了一切实相。)

【所谓常无常、有为无为、有众生非众生、物非物、苦乐、我无我、净不净、烦恼非烦恼、业非业、实不实、乘非乘、知不知、陀罗骠非陀罗骠、求那非求那、见非见、色非色、道非道、解非解。】

菩萨摩诃萨们见到了一切、一切、一切,渐渐获得了一切智、一切种智,那么他们是靠什么方法获得的呢?是靠「八圣道」。「八圣道」刚巧在昨天晚上的禅修课中我们重点讲过了。诸佛菩萨靠着修习「八圣道」,然后就见到了一切、一切、一切……

【善男子,菩萨如是住于大乘大般涅槃观道圣谛。】

所以大乘大般涅槃境界的这些菩萨们,他们去看苦、集、灭、道「四圣谛」的「道圣谛」,其实就是「八圣道」。

「八圣道」非常的重要,很多经里都经常地提到,大家一定要重点做一下笔记。「八圣道」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如果你不修习「八圣道」,你就不会明白什么是苦、集、灭、道的「道圣谛」。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若八圣道是道圣谛,义不相应。何以故?如来或说:信心为道,能度诸漏。】

这个时候,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如果「八圣道」才能代表着「道圣谛」的话,我感觉不对吧?为什么呢?因为您过去讲法这么多年,有的时候说信心很重要,「有信心才能入道」,才能够度脱一切的诸漏和烦恼。

【或时说道,不放逸是,诸佛世尊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是菩萨助道之法。】

有的时候,又说「不放逸是道」。只有不放逸才能够入道,诸佛世尊都是不放逸,所以才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您也说不放逸非常重要,菩萨们要认真地修习不放逸之法(就是严持净戒)。

【或时说言:精进是道。如告阿难:若有人能勤修精进,则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的时候,您又讲「精进是道」。您曾经告诉阿难说:要是有人能够勤修精进,就能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或时说言:观身念处,若有系心精勤修习是身念处,则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您过去也讲:「观身念处是道」非常重要,一定要细心地精勤专修「身念处」,修「身念处」才能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或时说言:正定为道。如告大德摩诃迦葉:夫正定者真实是道,非不正定而是道也。若入禅定,乃能思惟五阴生灭,非不入定能思惟也。】

但是,您有的时候也说:「正定是道」。您曾经告诉大德摩诃迦叶说:一定要修习「正定」,「正定」才是真的「道」。

「非不正定而是道也」,不正定不可能证得圣位的,必须修习正定。如果入到禅定,才能够真正地思惟「五阴」的生灭;如果不入定,就不能够感受到色、受、想、行、识「五阴」到底是怎么生灭的。

【或说一法,若人修集能净众生,灭除一切忧悲苦恼,逮得正法,所谓念佛三昧。】

但是,有的时候您也讲:人要是修习苦、集、灭、道的「集圣谛」,观察苦是怎么来的,烦恼是怎么会合的,就能够清净众生,灭除一切的忧、悲、苦、恼,然后修得正果。

有的时候您又讲「念佛三昧」很重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这样就能够入道。

【或复说言:修无常想,是名为道。如告比丘:有能多修无常想者,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然后,您有的时候又讲修习无常之想,非常的重要,修习无常之想,观一切如梦幻泡影,这样多修无常想,就能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或说:空寂阿兰若处,独坐思惟,能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但是,您有的时候又说:「空寂阿兰若处」,在一个清净的、没有人打扰你的地方,静静地安坐思惟,才能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或时说言:为人演说,是名为道。若闻法已,疑网即断;疑网断已,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但是,您有的时候又说:为人演说,开示大乘的妙法,才是真正的道。如果听到了大乘的妙法,解除了自己所有的疑惑,这个疑惑编织的大网就破了、就断了,疑惑断了之后,就能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或时说言:持戒是道。如告阿难:若有精勤修持禁戒,是人则度生死大苦。】

但是,您有的时候又说:「持戒是道」。比如说您曾经告诉阿难,要是有精勤修习大乘妙法的这些众生,一定要严持戒律。只有严持禁戒,才能够度过生死轮回的大海。我们爱戒律,要胜过爱我们的生命,就算是罗刹鬼向你讨浮囊一样去要你破戒,你都不可以破戒。

【或时说言:亲近善友,是名为道。如告阿难:若有亲近善知识者,则具净戒。若有众生能亲近我,则得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但是,有的时候,你又说:要亲近善知识、亲近善友,这样才能入道。您告诉阿难说:要是亲近善知识,才能够真正地守好清净的戒律,如果众生能够亲近像您这样的善知识,就能够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或时说言:修慈是道。修学慈者,断诸烦恼,得不动处。或时说言:智慧是道。】

但是,您有的时候又说:要修习慈悲,不能吃肉,这样才能入道。修学慈悲的人才能够断除一切烦恼,然后才能够证得不退转的果位。

但是,您有的时候又说:智慧很重要,有智慧才能入道。

【如佛昔为波阇波提比丘尼说:姊妹,如诸声闻以智慧刀能断诸漏、诸漏烦恼。】

像您过去曾经为波阇波提比丘尼说:姊妹们,大家就好像一切诸声闻乘弟子一样,以智慧力断除了一切烦恼诸漏,诸漏烦恼断掉,才能够解脱涅槃。

【或时如来说施是道,如佛往昔告波斯匿王:大王当知,我于往昔多行惠施,以是因缘,今日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但是,您有的时候又讲「布施是道」。您过去曾经告诉波斯匿王说:大王,您一定要知道我在过去无量劫都进行过各种各样的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今天才能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若八圣道是道谛者,如是等经岂非虚妄?若彼诸经非虚妄者,彼中何缘不说八圣道为道圣谛?若彼不说,如来往昔何故错谬?然我定知诸佛如来久离错谬。】

迦叶菩萨就说:世尊,您看,您过去讲这么多,说这个是道,那个是道,这样才能解脱,那样才能涅槃。但是今天您又告诉我们,住于大乘大般涅槃的菩萨们观真正的入道方法是「八圣道」,要修习「八圣道」,才能够证得圣位。

如果「八圣道」才是真正的「道圣谛」的内涵的话,那您过去讲的经难道都是虚妄的吗?都是假话、都是骗我们的吗?如果其他经讲的不是假的,不是虚妄的,不是骗我们的,为什么您在其他经中讲的说法跟您今天讲的不一致呢?今天说「八圣道」才代表「道圣谛」,那么前面讲的那些经里提到的方法,难道不是「道圣谛」吗?「若彼不说,如来往昔何故错谬?」如果过去讲的所有经,讲得都不对的话,您过去为什么犯了这么大的错误呢?但是,我确确实实地知道,诸佛如来久远劫以来就离开了一切错谬,诸佛如来不打妄语,也不讲错话。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尔时,世尊赞迦葉菩萨:】

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赞美迦叶菩萨说: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欲知菩萨大乘微妙经典所有秘密,故作是问。善男子,如是诸经悉入道谛。善男子,如我所说,若有信道,如是信道是信根本,是能佐助菩提之道,是故我说无有错谬。】

太好了!善男子,你今天是想了解大乘微妙经典的所有秘密,所以才问这样的问题。善男子,过去讲的所有经,其实讲的都是「道圣谛」的内涵,你要仔细地去参。善男子,就好像我所讲的一样,有信心的人才能够入道,这绝对是对的。如果没有「信」作为根本,你怎么可能进入到菩提之路呢?「信」是一切的根本,所以我说「信是道」。「信根是一切的根本」这句话本身没有任何的错误。

【善男子,如来善知无量方便,欲化众生,故作如是种种说法。】

如来就是因为了解太多的善巧方便了,知道众生缺什么,我就给他什么。我跟那些信心缺乏的善男子就讲:必须要有信心。没有信心你怎么可能入道呢?跟那些不精进的、懒惰的佛弟子就讲:你要精进。不精进,你怎么可能入道呢?跟那些放逸习惯的佛弟子就讲:你要守好戒律。像你这样放逸,总是犯戒,你的身、口、意如此的染污,怎么可能获证涅槃的清净呢?众生不同,所以讲法不同。但是我讲的法都没有远离「八圣道」。

接下来,佛陀就开始打比方了。

【善男子,譬如良医识诸众生种种病源,随其所患而为合药。并药所禁,唯水一种不在禁例,或服姜水、或甘草水、或细辛水、或黑石蜜水、或阿摩勒水、或尼婆罗水、或钵昼罗水、或服冷水、或服热水、或蒲萄水、或安石榴水。】

就好像世间的那些医生——非常棒的医生,他们擅于了解众生种种病的根源,随着病的不同,调配的药方就不一样。那么调配药之后,我们在饮食上要禁烟、酒,禁辛辣食物、禁一些抗生素类药,等等等等,有各种各样的禁戒。但是唯有水一般都不会禁的,众生生各种各样的病,医生都会说:你要多喝水。

不管生什么病,好像只有水不会去禁的。不管你是喝姜水、还是甘草水、还是细辛水、黑石蜜水、阿摩勒水、尼婆罗水、钵昼罗水,或者服用冷水、或者服用热水、或者服用葡萄水、或者是安石榴水。

【善男子,而是良医善知众生所患种种,药虽多禁,水不在例。】

善男子,就是这样的,医生在治病的时候,即便是他用的药给到病人的时候,说:你们要忌口,不能吃这,不能吃那。但是一般水是不会禁的,甚至很多药都是需要水配合着服用的,对不对?那么熬中药的时候,也要用很多的水。

善男子,水不管它变换什么样的形态,水是不变的,水是没有禁戒的。聪明的医生擅于了解众生各种各样的病情,药调配成各种各样的,禁这禁那,但是却不禁水。

【如来亦尔,善知方便,于一法相,随诸众生分别广说种种名相。彼诸众生随所说受,受已修习除断烦恼,如彼病人随良医教所患得除。】

如来也是这样的,善于知道一切的善巧方便,对于同一个真理实相,同一个法相,根据众生的不同,讲的法就不一样。在名相上大家注意,是在文字相上有差异。说信心、精进、持戒,等等,文字相上有差异。

那么这些众生,他领受了善知识给他讲的法,按照善知识的指引去修学、去修习,就能够慢慢地断除烦恼,就好像病人根据医生调配的不同药方,按照药方去服用,他的病就能够消除一样。所以我过去讲经,讲了那么多法不一样,是因为众生的病情不一样啊!

【复次,善男子,如有一人,善解杂语,在大众中。是诸大众,热渴所逼,咸发声言:我欲饮水,我欲饮水。是人即时以清冷水随其种类说言是水,或言波尼,或言郁特,或言纱利蓝,或言婆利,或言波耶,或言甘露,或言牛乳,以如是等无量水名为大众说。】

「复次,善男子」,就好像有一个人擅于了解各种各样的语言,在大众中。「是诸大众,热渴所逼,咸发声言:我欲饮水,我欲饮水。是人即时以清冷水随其种类说言是水」,就是说有的人他能够听懂各种各样的语言,像持不同方言的人或者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都说想要喝水。但是同一种水,不同国家、不同方言称呼就不一样,在中国叫水,比如说英文地区叫water(同样都是水,但是不同地区的人称呼它是不一样的)。所以聪明的人,当不同的众生要水的时候,他就知道大家想要喝水,无论众生喊着说:我要水,还是说我要波尼,我要郁特,我要纱利蓝,或者我要婆利,或者我要波耶,我要甘露,我要牛乳,众生不管怎么称呼水,但是聪明人他能够懂众生需要什么。

佛陀就是这样的,众生需要什么他最懂,所以他给众生最需要的法。

【善男子,如来亦尔,以一圣道为诸声闻种种演说,从信根等至八圣道。】

其实如来讲的法都是佛法,但是众生不同,所以说法不同。「从信根等至八圣道」,就是讲「信是道源功德母」,你一定要有信心,「信」是入道之门,从「信」讲起,一直讲到「八圣道」,都是因为众生不同,所以讲法不同。

【复次,善男子,譬如金师,以一种金随意造作种种璎珞,所谓钳、锁、环、钏、钗、珰、天冠、臂印,虽有如是差别不同,然不离金。】

「复次,善男子」,就好像打造金子的这些匠人(这些金师),他们用同样的金子就可以塑造成不同的形状,把金子塑造成璎珞,塑造成各种各样的钳、锁、环、钏、钗、珰一切的这些饰品,或是天冠、臂印,「虽有如是差别不同,然不离金」,都是金子做的,你戴的金耳环、金项链、金镯子,或者手上、腕上戴的各式各样的饰品,一切都是金子做的,但是形态上不同。

【善男子,如来亦尔,以一佛道,随诸众生种种分别而为说之,或说一种,所谓诸佛一道无二。】

如来也是这样的,同样都是佛法深奥的大意,随着众生的种种分别而不同地讲说。有的时候讲一种,「所谓诸佛一道无二」,说所有众生修习「八圣道」就能解脱。因为讲一种和讲多种其实是一样,讲的都是佛法,都是同一个境界的东西。其实佛道它是「一」,而不是「二」,都是「无二」的,你去剖析佛陀过去讲的所有法,与今天在涅槃法会上讲的法,其实本质里是「无二」的。有的时候跟大家讲说一种,就说修「八圣道」就能解脱。

【复说二种,所谓定、慧。】

有的时候,又说:众生你们要修两种法,靠着两种方法能解脱,就是修习「定」和「慧」——「正定」、「正慧」。

【复说三种,谓见、智、慧。】

有的时候又讲三种,说众生你们要拥有「正见」、要有「正智」、要有「正慧」。

【复说四种,所谓见道、修道、无学道、佛道。】

有的时候又讲四种,说你们要有「正见道」、要有「正修道」、要有「无学道」、最后证得「佛道」。

【复说五种,所谓信行道、法行道、信解脱道、见到道、身证道。】

有的时候又讲五种,说众生你们修习佛法的时候,要有「信行道、法行道、信解脱道、见到道、身证道。」

【复说六种,所谓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辟支佛道、佛道。】

有的时候又跟众生讲六种,说怎么证得须陀洹的方法、怎么证得斯陀含、怎么证得阿那含、怎么证得阿罗汉、怎么证得辟支佛、怎么证得佛。

【复说七种,所谓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

有的时候又讲七种,比如说「七觉支」——「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

【复说八种。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有的时候又讲八种,「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复说九种,所谓八圣道及信。】

但有的时候又讲九种,所谓「八圣道」之外再加上一个信心,这个信心加上「八正道」(「八圣道」),你就能够解脱了。

【复说十种,所谓十力。】

有的时候,众生不同,所以又讲十种,十种就是「十力」,「十力」就是佛陀具备的十种境界,十种伟力,十种神通能力。

【复说十一种,所谓十力、大慈。】

有的时候又讲十一种,就是「十力」之外再加上大慈悲,要修习大慈悲,不吃一切众生肉,不要杀生。

【复说十二种,所谓十力、大慈、大悲。】

有的时候又讲十二种,就是「十力」之外再加上大慈和大悲。(慈,是给予众生快乐,悲,是拔除众生痛苦。)

【复说十三种,所谓十力、大慈、大悲、念佛三昧。】

有的时候又讲十三种,就是在「十力」之外再加上大慈、大悲和「念佛三昧」。佛陀在很多经中就说,念佛法门非常的殊胜,走的是捷径,祈求佛力加持你,靠佛的力量来提拔你,一下子就上去了,念佛要身、口、意都念佛,一直念到一心不乱,功夫成片,进入到「念佛三昧」。

【复说十六种,所谓十力、大慈、大悲、念佛三昧及佛所得三正念处。】

但有的时候又跟众生讲十六种,就是「十力」之外,加上大慈、大悲、「念佛三昧」,还有佛所得的三种「正念处」。

【复说二十道,所谓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念佛三昧、三正念处。】

有的时候又讲二十种,就说通往涅槃解脱的道有二十种,除了「十力」之外,还要有「四无所畏」,还要有大慈、大悲、「念佛三昧」以及「正念处」。

然后大家就能发现了,佛陀是把同样的药方进行了不同的调配。如果说佛陀(佛法的)至高圆满的境界,就是同样一种药的话,那么众生不同,佛就用不同的方式去调配,有的时候用这种药为主,有的时候用那个药为主,有的时候又把所有药加在一起进行调配,对吧?所以说佛法,很多经讲的好像有差异,好像不一致。但是你仔细品味其中的内涵,其实都是一致的,都是同一个境界的东西,都是来自真如法性的东西,只不过是进行了不同的形式上的转换而已。

【善男子,是道一体。如来昔日为众生故,种种分别。】

佛陀讲到这里就总结说:迦叶,善男子,你能够感受到「是道一体」,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达证究竟解脱呢?你好像隐隐约约感觉到这么多的药方中有一种共性。对吧?这种共性是来自真如同一实相。虽然文字相上有差异,但是表述的内涵都是一致的。如来过去为了众生的缘故,就用不同的形式去讲法。

【复次,善男子,譬如一火,因可燃故得种种名,所谓木火、草火、糠火、䴬火、牛马粪火。】

善男子,就好像火焰(这一团火焰),因为点燃它的引燃物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名字,同样都是火,如果是通过木头和木头燃烧引起的火,我们就说这叫木火;如果是草燃烧引起的火,就叫草火;如果是一堆糟糠点燃的火叫糠火;一堆麦子点燃的火叫麦火;牛马的粪便点燃的火叫牛马粪火。

【善男子,佛道亦尔,一而无二,为众生故,种种分别。】

善男子,佛道也是这样的,「一而无二」,本身无二、无三,无有无量。其实本质里都是一,它是幻化,显得形式上有差异,所以不一样。你看不同的佛经,一会儿我说这个经排第一,那个经是「经中之王」,一会儿说这个经最殊胜,功德利益最强大,到最后你旁观这个经、那个经,这个经、那个经不都是同一个佛讲的经吗?都是同一个佛讲的,而且这个佛继承了过去诸佛的讲法。经表面上有差异,实质上没有不同啊!

【复次,善男子,譬如一识,分别说六,若至于眼则名眼识,乃至意识亦复如是。善男子,道亦如是,一而无二,如来为化诸众生故种种分别。】

善男子,又好像同一个识性,「分别说六」,如来藏里既有眼睛的功能,又有耳朵的功能,又有鼻子的功能,又有舌头的功能,又有身体的功能,又有意识的功能,同样的识性的一个来源,但是却「分别说六」,显化在众生身上的时候,就变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变成了六种功能了,实际上源头是一种功能。这种识的功能在眼睛上,我们说这叫眼识;在耳朵上耳识;在鼻子上鼻识;在舌头这里是舌识;在身体上是身识;在意识上是意识。同一个识性在不同的器官就显现的不一样了,是不是?都有各自的侧重点了,在功用上不一样了,分工上精细化了。

善男子,道也是这样的,「一而无二」。这句话很关键,道也是这样的,同样的道「一而无二」。如来为了化导众生的缘故,种种的分别,讲说上就有差异了。

【复次,善男子,譬如一色,眼所见者,则名为色;耳所闻者,则名为声;鼻所嗅者,则名为香;舌所尝者,则名为味;身所觉者,则名为触。】

善男子,就好像一种色,其实同样都是色相的层面。眼睛看上去就叫做色;耳朵听上去就叫做声;鼻子闻一下,就说是香的味道;舌头一尝,是舌头的味觉器官;那么身体一感觉,说这是触受。

【善男子,道亦如是,一而无二,如来为欲化众生故,种种分别。善男子,以是义故,以八圣道分名道圣谛。】

善男子,道也是这样的,「一而无二」。

我们去感知这个世界,用眼睛去感知,我们就说眼睛在看,(看什么?看外面的色相。)用耳朵去感知,(耳朵在听,听什么?听外面的声尘。)鼻子在感知(闻外面的气味),舌头尝味道,身体去触摸(感受这种触感),意识感受法尘。其实我们感受的是「同一无二」之物,大家能理解「同一无二」之物,在不同的感觉器官这儿,感受上不一样,名字上有分别,而实际上是「同一无二」之物。如来为了化导众生的缘故,作种种、种种的分别。

善男子,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说「八圣道」代表着「道圣谛」。并不是说「信」就不重要了,「持戒」就不重要了,修习「念佛三昧」就不重要了,不是这样的。其实我过去讲的所有法,仔细想一想都包含在「八圣道」当中,你仔细体味,是不是?比如说「念佛三昧」,它难道不属于「正定」吗?它难道不是「正念」吗?难道不是「正思」吗?难道不是「正精进」吗?「念佛三昧」里,其实它就包含着「八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所以我们看,「一法含摄一切法」,一切法其实都是一法,对吧?大家仔细体味内涵,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善男子,是四圣谛,诸佛世尊次第说之,以是因缘,无量众生得度生死。】

苦、集、灭、道「四圣谛」,诸佛如来都在讲,每一次佛化现都在讲,任何佛讲的法都离不开「四圣谛」。苦、集、灭、道「四圣谛」,内涵上是非常丰富的。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昔佛一时在恒河岸尸首林中,尔时如来取其树叶告诸比丘:我今手中所捉叶多?一切因地草木叶多?诸比丘言:世尊,一切因地草木叶多,不可称计,如来所捉少不足言。诸比丘,我所觉了一切诸法,如因大地生草木等;为诸众生所宣说者,如手中叶。世尊尔时说如是言。如来所了无量诸法,若入四谛则为已说,若不入者应有五谛。】

接下来,迦叶菩萨又问佛说:世尊,过去有一次,我记得您在恒河边尸首树林当中,当时您就拿起了一些树叶,问各位比丘们说:我现在手里的树叶多吗?我手里的树叶多,还是一切大地上那些草木的叶子多呢?然后诸位比丘就回答说:世尊,当然是一切大地草木的叶子多了。您手里的叶子才有多点儿,但是大地上一切草木的叶子却多的数不过来呀。您手里的叶子,要是跟大地上的叶子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啊!您当时就说:诸位比丘,我所觉了的一切诸法,就像大地草木的叶子一样的多呀!但是我给大家所讲出来的法,就好像我手里的叶子这样的少啊!

这个段落我们概括一下就是——「我所知法如树上叶,我所说法如手中叶」。如来遍觉一切诸法,就好像世间一切草木的叶子那么多,数都数不过来。但是如来讲法讲了四十九年,讲的法就好像手里的叶子那么少,非常的少,少得可怜。

迦叶继续说:我记得当时您就这样讲,您所知道的无量的诸法真的是数都数不清了,但是无量的诸法内涵,都不出离「四圣谛」(都在「四圣谛」中),「四圣谛」包含着您所讲的一切法。如果说您讲的法还有出离于「四圣谛」的,那不就成了「五圣谛」了吗?实际上都没有出于「四圣谛」。

【尔时,佛赞迦葉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所问,则能利益安隐快乐无量众生。善男子,如是诸法,悉已摄在四圣谛中。】

这个时候,佛赞迦叶菩萨说: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所问,则能利益安隐快乐无量众生。」你问的太好了!你这些问题问完之后,我一回答,所有众生就没有疑惑了,就都明白了。

接下来,佛陀就进一步地强调说:善男子,迦叶,我所讲的一切法,它的内涵都包括在「四圣谛」当中了。

【迦葉菩萨复作是言:如是等法若在四谛,如来何故唱言不说?】

迦叶菩萨再一次地说:如果说一切法都在「四圣谛」当中,「如来何故畅言不说」?您为什么过去没有跟我们强调,说一切法都蕴含在「四圣谛」当中呢?

【佛言:善男子,虽复人中犹不名说。何以故?善男子,知圣谛者有二种智:一者、中,二者、上。中者,声闻、缘觉智;上者,诸佛菩萨智。善男子,知诸阴苦名为中智;分别诸阴有无量相悉是诸苦,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

佛陀就告诉迦叶:善男子,为什么在大众中,我不直接说一切法的含义都在「四圣谛」中呢?因为大家的智慧不一样,境界不同,有的人具备「中智」,有的人具备「上智」。像声闻、缘觉乘,他们的智慧就属于「中智」,那么诸佛菩萨,他们的智慧就是「上智」。

善男子,像了解一切色、受、想、行、识「五阴」当中的苦,这是有「中智」的声闻、缘觉乘就能了解的。但是要是分别五阴当中无量的这些苦之相,这必须是声闻、缘觉之上的佛菩萨才会知道的。

声闻、缘觉他们的智慧是「中智」,不是「上智」,所以有些东西他们不明白。我过去讲法的时候,给声闻、缘觉乘讲的法跟与诸佛菩萨讲的法其实是不一样的。因为「中智」不能够了解「上智」。

善男子,所以说过去这么多深刻的含义,我在其它经中就没有讲,在涅槃法会这最后一次法会上讲的法,在过去有一些经中就没有讲,因为大家根器不同。

【善男子,知诸入者,名之为门,亦名为苦,是名中智;分别种种有无量相悉是诸苦,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

「六入」,也叫「六根」,就是外在信息进入我们的六个渠道。「六入」就像六扇大门一样,其实「六根」本身它的存在就是苦的,因为它开始吸纳,吸纳领受了就会起作用,你就受影响,「六根」本身让你苦的。了解「六根」让你苦(声闻、缘觉他们了解「六根」让我很苦),这是「中智」。但是怎么个苦法,苦包含无量的相,这些声闻、缘觉就讲不出来了,必须诸佛菩萨——「上智」才能讲出来,就是这样的。

【善男子,知诸界者,名之为分,亦名为性,亦名为苦,是名中智;分别诸界有无量相悉是诸苦,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

与这类似,像谈到十八界的时候,「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名之为分」,也可以叫「十八分」,也可以叫「十八性」,也可以叫「各种苦」。那么声闻、缘觉乘只了解了「十八界」带给我们苦,但是具体这无量的苦之相,他们未必能够讲出来,他们懂都不懂,就别说讲出来。只有具备「上智」的诸佛菩萨才能够懂,才能够讲出来。同样的道理,很多经中我就没有讲这些「上智」,因为过去大家的根性还不足够,所以我就没有讲。

那么接下来,大段的经文,佛陀就讲声闻、缘觉作为「中智」,他们能了解什么,诸佛菩萨作为「上智」能够了解什么。「中智」和「上智」还是有区别的。

大段文字都是在这样讲,我们就把经文过一遍,含义很容易理解。

【善男子,知色坏相,是名中智;分别诸色有无量坏相悉是诸苦,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善男子,知受觉相,是名中智;分别诸受有无量觉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善男子,知想取相,是名中智;分别是想有无量取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善男子,知行作相,是名中智;分别是行无量作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

【善男子,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善男子,知识分别相,是名中智;分别是识无量智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善男子,知爱因缘能生五阴,是名中智;一人起爱无量无边,声闻、缘觉所不能知,能知一切众生所起如是等爱,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善男子,知灭烦恼,是名中智;分别烦恼不可称计,灭亦如是不可称计,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善男子,知是道相,能离烦恼,是名中智;分别道相无量无边,所离烦恼亦无量无边,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善男子,知世谛者,是名中智;分别世谛无量无边不可称计,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

等等等等,这里都在强调,就说声闻缘觉跟佛菩萨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声闻缘觉证得的智慧是中智,而不是上智,诸佛菩萨才证得了上智。

【善男子,一切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灭,是第一义,是名中智。知第一义无量无边不可称计,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

接下来,一直到这个地方有一个重点,就说「一切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灭,是第一义,是名中智。」什么是第一义?禅宗的祖师们经常问你什么是第一义?什么是佛法大义?《涅槃经》中这里讲,「一切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灭」,这个就是「第一义」了。但是声闻、缘觉乘只能够了解说这个是「第一义」,但是「第一义」的具体再具体一点,无量无边不可称说的内涵他就讲不出来了,他只是到了边缘,还没有证入,所以他讲不出来。但是一切诸佛菩萨证入了这种涅槃,所以能讲出来。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说,从达摩祖师传到慧可,从慧可之后的禅宗是有中国特色的佛法。因为过去释迦牟尼佛他在讲法的时候,很多东西他讲得是很确切的。除了有一些超越言说的,他说非这非那,非这非那,让你陷入到那种冥冥中,你去用直觉把握它。除此之外(除了非这非那之外),佛陀讲任何法都是很确切的,就像板子上钉钉子一样——非常确切。但是当达摩祖师把佛法传到了中国之后,从二祖慧可开始发挥,佛法就变得越来越玄,禅宗就开始走向一条偏于玄的道路。这个玄其实已经开始跟释迦牟尼佛最初讲的法有所偏差了,释迦牟尼佛讲的法是并不玄的,大家能感受到,只是深奥,只是微妙,但是并不玄。

中国人有可能受道家的影响,就走上了玄,爱上了玄,越走越玄,导致到最后,禅宗几乎什么都不讲了,只是说让你去参,参「念佛的是谁」?打禅七的时候,也是去参就好了(给你个话头让你去参),这就是禅。有的祖师教化弟子干脆连句话都没有,直接打你一下,咳嗽一声,或者扬扬眉毛、动动眼睛,这就是禅。这绝对是有中国特色的佛法,已经不完全是本师的东西了。本师最初他唯一的一次玄就是表现在他对着迦叶菩萨微笑了一下。因为他在这里不讲法,迦叶当时不是迦叶菩萨(是迦叶阿罗汉),迦叶阿罗汉在底下一笑,他就知道迦叶懂了。唯一一次玩玄就是这一次。(对着迦叶阿罗汉笑了一下,就那么一次,算是玩玄。)其他时间本师就不玄,绝对的不玄!所以什么是「第一义谛」?他讲得很清楚。

什么是「第一义谛」?「一切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灭」就是「第一义谛」。但是你用这句话去回答禅宗的大师,他们就会讥笑你,会把你贬得一文不值,就会说:「说破不名为禅」。说破不值半文钱,千万不能说破,就那个玄才好呢!一旦说破了、说透了,落到白纸黑字上,就是板子上钉了钉子了,就没意思了。中国的禅宗祖师就不喜欢了。所以说,禅宗是有中国特色的佛法,并非是纯粹的释迦牟尼佛的佛法,这一点大家必须要了解。

如果你回答说:「一切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灭」,要是把这句话直接亮出来说,这就是「第一义」,所有人也都觉得兴味索然,没意思的,「第一义」这么简单的。不对!所以大家宁可迷恋《楞伽经》中讲到的就是说不出来的,「言语则道断」,说不出来的东西,那个才是「第一义」,你能说出来的它就是第二义了,这依然是中国式的理解。因为中国人特别爱玄,甚至在中国的禅宗祖师们这里,玄就意味着禅,不玄不叫禅。这点很有趣,不知道我们的本师看中国的这些佛弟子把禅宗玩到了玄里面去,然后乐在玄中不能自拔,本师看到这一点,是不是也会苦笑一声。这是怎么回事呢?怎么都爱上了玄呢?而佛法其实不是玄学,你可以玩一玩玄,你要是完全地沉醉在玄中,那么对于世俗中人有什么样的助益呢?

世俗的相是很具体的,充满分别的,不能够用玄去解决的,很多问题无法用玄解决,只能说暂时的思维的麻痹,可以用玄来满足一下。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你必须对着相说得很具体,就好像佛针对众生不同的需要,他就讲得极其的具体,这才是佛学。所以学习本师教法,必须要把佛学和玄学区分开。

在过去,我在学习禅宗的时候,有那么两年时间非常迷恋那些玄而又玄、玄之又玄的东西。但是后来有一天就发现,我的路好像走错了,爱上玄这不是佛法,这是玄学,这是玄法。佛法里有玄妙的东西,但是只占很少一部分。因为世尊当时讲法的时候,听法的弟子根器不一样,很多人问的都是世俗法,佛陀讲了很多世俗意义上的东西,那么世俗法和非世俗法和「第一义」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先透露一点:

【善男子,世谛者,即第一义谛。】

佛陀明确地讲:「世谛者,第一义谛」。这是回答文殊菩萨的发问的,具体我们下节课再说。

「世谛者,即第一义谛」,也就说「第一义谛」离不开「世谛」。就像六祖慧能其实他可能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你只是玩玄,离开了世间,问你南,你说北,问你这边的水涨了吗?你说那边的马吃饱了。你玩这个有什么意义吗?「世谛者,即第一义谛」。六祖慧能就开始回到了「世谛」,知道「世谛即第一义谛」,「第一义谛」不能离开「世谛」而言,一切的出世间法,你都不能够完全割离于世间。割离于世间,你还有什么所谓的出世间呢?没有世间作对照,你叫什么为出世间呢?所以说,「玩玄」的人就会「偏空」。

「偏空」,就觉得生命的意义不存在了,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了,我干吗度人呢?干吗救众生?就觉得一切人都很可笑——你修什么修啊?还认为有佛可修,有涅槃可证?就会贬低一切一切,那是一条偏颇之路。重点内容下节课再说,今天先说到这里。

所以感谢我们的六祖慧能祖师,有人就称他为东土的释迦佛,证明慧能大师把佛法又纠正过来了,把禅宗又纠正过来了。但是很遗憾的是未来的弟子们(慧能之后的弟子们),有一部分依然又偏了「玄」了,又迷「空」了,这些人学的又不是佛法了,而是中国特色的佛法。

所以我们再一次地强调,佛教的八大宗派,千万不要抬高这个,贬低其他,必须把佛教的八大宗派这些思想都融汇贯通,才能体会到完整意义上的佛法,这才是纯正的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也是纯正的过去诸佛的教法和开示。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84.html

“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06课·八合而一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3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3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很感谢大家又挤出时间坐到这里,我们继续学习佛陀在《涅槃经》中的开示。【复次,善男子,智者观业、观烦恼已,次观是二所得果报。是二果报即是苦也。】佛陀说:迦叶菩萨,善男子,智者观业、观烦恼。到最后发现无论是业还是烦恼...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0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0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又到了晚间的学经时间,我们继续听一下《涅槃经》第三十七卷中佛陀给我们的开示。上节课佛陀说:就好像雪山上有毒草,也有妙药王一样,众生身上有烦恼这种毒草,但是也有清净的梵行这种妙药之王。【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众生有清净梵行?】接下来迦叶菩萨就问佛说:世尊,为什么说众生能...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5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讲了阿罗汉的特点,「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已经解脱于轮回了。接着佛陀说:【如阿罗汉,辟支佛亦复如是,】就是说辟支佛也跟阿罗汉一样,也已经解脱轮回了,「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接下来讲:【菩萨及佛具足成就六波罗...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3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说修到第四禅的圣人可能有两种倾向性:一种「乐三昧」,另一种「乐智慧」。就是一种比较喜欢或者贪爱三昧,另一种是比较喜欢或者贪爱智慧。喜欢智慧的这些圣者会进入到五净居天,喜欢三昧的这些圣者会进入到无色界。【如是二人:一者、修第四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3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又到了晚间,又再一次地坐在水晶莲花上的本师面前。很高兴,很多师兄也都坐在这里了。我们继续学习《涅槃经》的第三十五卷——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三。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五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三这一卷的内容跟第三十四卷息息相关。【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云何名因亦是过去、现在、未来,果亦...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1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三卷。上节课到最后,佛陀告诉我们,如来对于众生的预言都是准确无误的。如来当众给谁授记的话,那么对于他(她)未来什么时候将成佛、佛国是什么样子、佛国将存在多长时间等等,都会讲得很准确。如果佛陀当众告诉大家,谁将下地狱,那这个预言也会是相当准确的。但是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