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04课·三身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6)《大般涅槃经》讲解655

00:00

师兄们:

大家好!

欢迎继续来学习《大般涅槃经》。前面我们提到了「生老病死」、以及「爱别离」有怎样的苦。那我这边呢,就配合经文生了点小病,耽误了讲经,耽误了三天,很抱歉。虽然说修习不净观、白骨观,我们已经几乎去掉了对于「小我」的一切执著,但是还在利用这个肉身来修习正法,所以这个肉身也不能完全地放弃不管,不然就会生病。如果对于肉身完全地放弃,这也不符合中道。佛陀倡导的「中道」是一种平衡。虽然不再执著这部车子了,但是车子如果在路上行驶突然出了毛病,还是会极大地耽误我们的行程,所以以后大家要多多地锻炼身体,保重身体的健康,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修行。所以网友就讲「你要是不腾出来时间休息,你就一定会腾出来时间生病」,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继续来看《大般涅槃经》十二卷的内容。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大乘《大涅槃经》观怨憎会苦?】

佛陀说: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们修习大乘《大涅槃经》怎么看待「怨憎会」的苦呢?

上节课讲的是「顶生转轮圣王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爱别离」苦,一个人从他生命的巅峰状态跌落下来,导致生了重病就命终了。

那么「怨憎会」——怎么个苦法呢?

【善男子,是菩萨摩诃萨,观于地狱、畜生、饿鬼、人中、天上,皆有如是怨憎会苦。】

佛菩萨放眼望去,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人道、天道,这五道的众生,都被「怨憎会」这种苦所缠绕着。

【譬如人观牢狱系闭枷锁杻械以为大苦;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观于五道一切受生,悉是怨憎合会大苦。】

佛菩萨看待五道,就好像人看监狱里的场景——监狱的门紧闭着,有很多的枷锁杻械(这些刑具),看了就很苦。佛菩萨们如是「观于五道一切受生,悉是怨憎合会大苦」。

这里提到五道众生,不说六道众生,为什么呢?我们讲过多次了,再重复一下。因为六道里的阿修罗道很复杂,在天界也有,人界也有,鬼道也有,畜生道也有。所以当你提到「五道」的时候,其实把阿修罗已经包括在内了。如果当你提到「六道」的时候,就是单个的又把阿修罗拆分出来了,所以「五道」或者「六道」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就是轮回众生的意思(轮回的各类众生)。

佛菩萨看呢,这五道里的众生全都是「不是冤家不聚头」。无论是天界、人界、阿修罗界、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所有的众生全都是业力牵引导致的会合。你要是不欠我的债,或者我要是不欠你的债,咱们就见不了面。醍醐在这里讲经,大家在这里听经,如果过去世我们没有债务债权的关系,我们其实见不了面。这个「五道」或者说「六道」的一切众生不管是哪一道,都是「业力」安排的聚会。

所以佛菩萨感觉众生很苦的,不是我要「还债」所以出现,就是你要「讨债」所以出现,都是这样的关系(债务债权的关系)。佛菩萨已经看透了这一点,所以就不再留恋这种关系网。「业力」就是一种关系,就是债务债权的关系。佛菩萨认识到了关系的本质,所以不喜欢在这个关系网里面生活。

【复次,善男子,譬如有人,常畏怨家枷锁杻械,舍离父母、妻子、眷属、珍宝产业而远逃避。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怖畏生死,具足修行六波罗蜜入于涅槃。】

我们能看到,世间有的人不喜欢见到他的冤家对头,——不喜欢;也不喜欢牢狱里的枷锁,杻械……这些刑具,——不喜欢,所以他就跑了,舍离了父母、妻子、眷属、珍宝、产业,跑远了。其实出家的菩萨们就类似这样子,看透了这个世界,不过就是债务债权,不喜欢了,我出家了,修行去,就放下了。那你放下你的这些枷锁,同时也放弃了你的责任,甚至你的亲情、爱情全都放下了,珍宝、产业……也都放下了。

所以说出家人跟我们在家人相比,他放下了很多东西,一看是出家人,本能地要生起一种恭敬之心,至少人家敢于放弃。为了求道、求法而出家的这些众生是值得赞叹,那么因为逃避责任,因为怕在家很苦而出家的这样的人就有点可笑了,所以我们敬重的是那些真正为了修道而发心出家的人。

菩萨摩诃萨们「怖畏生死,具足修行六波罗蜜入于涅槃」。佛陀讲:菩萨摩诃萨们其实是胆小的,为什么说是胆小的呢?因为他们看到六道轮回很苦,生死很苦,他们想要跳脱轮回和生死,所以就出家修道了,所以他们是胆小的,是害怕生死的。你要是不害怕生死,可能你还在轮回里流转,佛菩萨们害怕生死,怖畏生死,所以不想在生死里转啊转,像个齿轮一样转不停——出家了,修道去!

「具足修行六波罗蜜」,菩萨摩诃萨的修道,怎么修啊?再一次提到了,——修六波罗蜜。所有的菩萨摩诃萨只要想跳脱生死,就必须修习「六波罗蜜」(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只要想跳脱生死就必修六度,这个很重要。只有具足修行「六波罗蜜」,也就是说「六度」修习得圆满了,才真正地能够入于涅槃法性境界。如果不圆满,那还是在边缘状态,还没有入到真正的佛的涅槃状态当中。

【迦葉,是名菩萨摩诃萨修行大乘大般涅槃观怨憎会苦。】

这里总结了「怨憎会」——就是「不是冤家不聚头」的意思;就是债务债权的关系网。所以说,你要看透这个关系网,不要对关系网过于执著。

你的亲人不一定是来报恩的,还是来讨债的。周围对你好的人,你也不需要刻意地想要再怎么样去回报他了。不是说「不感恩了」,感恩是感恩,但是你要知道,这个人为什么对我好?——前世我对他好,所以他对我好。我今生可不可以感恩,对他好?——可以。但是要明白这之间始终是「债」的关系。你要是把一切情都替换成一个字叫「债」,看到「爱情」,那就是关于爱的债务;「亲情」,关于亲属关系的这种债务;「友情」,朋友间的债务,一切「情」其实就是一切「债」。有的人一辈子欠了很多债,金钱上也欠了,感情上也欠了,这样的人欠债太多,他就不容易出离轮回。你欠的债太多,讨债的人太多,对吧?

人的本性是忘记感恩,常常忘记感恩,但总是记住伤害,这是人的共性。这个人对我很好,一开始很激动,他对我好习惯了,我就麻木了,忘记了感恩,也忘记了报恩。但是谁要是伤害了你,你可能好久好久还记着,很多年甚至很多世过去了还记得。如果你始终记着别人伤害过你,你记着这个债,你怎么办?你就去讨回债,是不是?所以说,记忆力太好的人不容易出离轮回,你总是想着那个人过去对我很好,我要还债,那个人伤了我,我要讨债,你记忆力太好的话就不容易出离轮回。

如果经常地修禅定,知道了这个世界如梦如幻的本质,对于一切的情(也就是一切的债)都不那么执著,你就容易出来。所以各位师兄:一切情就是一切债。这里讲的其实跟《楞严经》也是非常的吻合,《楞严经》里讲「情深意重」,这样的人虽然值得赞叹(你不是无情之人),但是你过于「情深意重」,就不容易出离轮回。看你到底想要什么?

【善男子,云何菩萨修行大乘大般涅槃观求不得苦?求者,一切尽求。尽求者有二种:一、求善法,二、求不善法。善法未得苦,恶法未离苦。】

接下来,佛陀开始讲「求不得」苦。菩萨摩诃萨们修习《大般涅槃经》,怎么看待「求不得」苦呢?「求」,就是想要,其实众生很贪的,什么都想要。

这些什么都想要的人也有两种:一种是追求善法,一种是追求不善法。追求善法就是喜欢行善,一切正法他都想要学习甚至很贪,成为一种「法贪」。但是他追求的是善法,这样的人还不错。

「善法未得苦」,你只要追求善就会有善报,有善报呢,你就在梦中不那么「苦」,对不对?虽然有的众生着迷于人天福报,但是他多行善,多行善远离苦,虽然还在轮回中,但是生于善道。得到的一般都是比较幸运的这种生活状态,所以追求善法的人基本上不会苦。

还有一类众生,就比较可悲了,他追求恶法。追求恶法就带来恶报,甚至会去恶道。所以追求恶法的众生他就离不开「苦」,不曾离开「苦」,行恶习惯的人,「苦」总是伴随着他。

【是则略说五盛阴苦。】

前面讲的无论是「生老病死」的苦,还是「爱别离」、「怨憎会」,还是「求不得」……这七种苦其实都蕴含在我们的「色受想行识」(五蕴)当中,都出不去我们的五阴,让我们感觉很苦。这七种苦其实都在五阴中起作用,所以说,总的来讲这七种苦就是「五阴炽盛的苦」。「色受想行识」还没有空掉,对不对?还炽盛,装满了东西,很苦。如果五阴空掉了,没有那么多东西,没有什么债务债权的关系,你也不再刻意地想要「求善」,或者想要「求恶」,「苦」就消失了。

所以说,对抗人生八苦很有效的一个方法其实是修禅定。《四念处经》中讲,「色受想行识」一有点东西生起你就很敏感,这个东西消失你也很敏感,你跳出了五阴看五阴,这个时候其实你就离开了种种「苦」。

佛陀那个年代,长期带着弟子修禅定,几乎每一次法会,都是佛陀在前面打坐,弟子在下面打坐,佛陀在禅定中讲这些法,几乎每一次都是这样子。因为大家都是在禅定中讲法和听法,就很容易离相(入涅槃),入无生法忍。所以说,佛陀住世的时候一讲法,多少多少人证果了,开悟了,或者果位提升了。一方面是佛力加持,磁场好;再一个大家当时都摒弃万缘,放弃了世间一切缘对他的牵绊。已经放下了,放下了对于「相」的执著,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听法、讲法,效果都非常的棒。

【迦葉,是名苦谛。】

接下来,释迦牟尼佛对迦叶菩萨说:迦叶呀,现在我把种种的「苦」给你讲完了,八苦到底怎么个「苦」法,都讲得很详细了。

【尔时,迦葉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五盛阴苦,是义不然。何以故?】

这个时候,迦叶菩萨对佛说:您说的五盛阴(就是五阴炽盛的苦),我感觉不是这样子,为什么呢?

【如佛往昔告释摩男:若色苦者,一切众生不应求色。若有求者,则不名苦。如佛告诸比丘:有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如佛先为诸比丘说:若有人能修行善法,则得受乐。又如佛说:于善道中,六触受乐,眼见好色,是则为乐,耳鼻舌身意思好法亦复如是。】

就好像您往昔告诉释摩男(释摩男也是比丘当中的一个,是一个比丘),迦叶菩萨就反驳佛,佛陀当时他的教学(教育)方法是很开放的,是很人性化的,很尊重一切众生自己的智慧,虽然众生的智慧可能不圆满,但是佛陀尊重他们,所以佛陀讲完法之后经常有弟子来反驳,来诘问。这个时候迦叶就来反驳佛。其实迦叶菩萨也一样是拖延时间,不希望佛陀走,他就故意反驳佛。说,您说五阴炽盛很苦,我感觉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因为您过去告诉释摩男比丘:「若色苦者,一切众生不应求色」,说,这个色相很苦,一切众生不应该去贪恋一切的色相。但是,在贪恋色相的过程中,也有种种的觉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色相带给我们的不止是「苦」,有的时候也有「乐」,有「不苦不乐」,对吧?比如说,你睁开眼睛本能地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心里没有任何想法,没有偏于「苦」或者「乐」的觉受,那么这就是「不苦不乐」的,很中性的。色相有的时候也能愉悦我们,像看到佛菩萨非常的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或者看到佛陀大放光明,众生也会有「乐」的觉受,并不一定说「求色相」就一定「苦」吧?佛陀您过去也跟比丘们说,要是能够认真地修行善法,行善得善报,去善道,在善道还是有「乐」存在的,对吧?您说只要行善,那就会得到「乐」的觉受。

您也讲过,在善道当中,触受有各种各样的美好,六根的触受其实也有美好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外面六尘境界,有的时候也有愉悦产生的。所以不能够讲五阴一旦动用,就一定导致「苦」,您明明讲过也有「乐」,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或者说行善的得善报,这也挺好的,也挺舒服的。那么「眼耳鼻舌身意」见到好的「色声香味触法」,感觉也是蛮享受的。所以迦叶的意思是:佛陀呀,我并不认为五阴只要起作用就一定是「苦」,里面还是有「乐」的。而且,你还说过一个偈颂,我都能背下来给您听。

迦叶菩萨接下来就背了一个偈颂,偈颂是佛讲的,他背下来了,用佛的话去反驳佛,这个偈颂是什么呢?我们看一下。

【如佛说偈:持戒则为乐,身不受众苦,睡眠得安隐,寤则心欢喜。若受衣食时,诵习而经行,独处于山林,如是为最乐。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少欲知足乐,多闻分别乐,无著阿罗汉,亦名为受乐。菩萨摩诃萨,毕竟到彼岸,所作众事办,是名为最乐。】

这是讲「乐」的,在「相」里讲「乐」,怎么个「乐」法呢?佛陀讲过,持戒是很「乐」,持戒能够让你身心清净,远离一切恶。远离了恶,享受善报,那就很好,身就不受众苦,就享受善报。如果你睡得好,「睡眠得安稳」,证明你平常没有亏欠太多人。白天没有亏负谁,所以一睡觉,头一沾枕头就睡着,心里少想事儿,也没有伤害过谁,不欠债,所以睡得好,醒了以后心里还是美美的。

领受衣食的时候,出家人领受了信众的供养,无论信众供养了衣服还是食物,感谢施主们的供养,心里很愉快。认真地加紧修行,是诵经啊,还是温习经论啊,还是经行啊……非常的快乐。这些出家人独处在山林当中,一心修道,没有世事打扰也挺快乐的。

「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如果出家人对于一切众生常行慈悲,这样也能够获得最长久的快乐。因为你认真地修行利益众生,不会让众生有困惑,有烦恼,有质疑,所以你的内心也是非常安乐的。出家的这些比丘们欲望很少,很容易知足,每天要到一钵饭,吃饱了就很知足了,这也挺快乐的。佛陀讲那么多法,弟子们总是能听到法,听法的时候法喜充满,也挺快乐的。像这些跳出了轮回的阿罗汉,断除了「小我」的执著,他们就更加地「受乐」了。菩萨摩诃萨到达了涅槃的彼岸,他们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时候,这简直是最上之乐、无上之乐呀!

所以佛陀过去曾经赞美过,说持戒,认真修行,听经闻法,放弃对于「相」和「小我」的执著,你就会收获快乐,讲过这些事情。迦叶菩萨这个时候就用佛陀讲的这个偈颂来反驳佛,说看来在轮回中也是有快乐的,只要做到了像您提到的那些,不都挺快乐的吗?也不完全是苦啊?

【世尊,如诸经中所说乐相,其义如是。如佛今说,云何当与此义相应?】

佛您看,您过去一直赞美怎么样怎么样能够很快乐,无上之乐,最上妙乐;今天又在讲苦,说人生八苦,到处这也苦那也苦。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您怎么样去解释呢?您讲的话前后矛盾了。

佛陀真的是有开放的大心,所以敢于接受弟子们的质疑和反驳,我们看看佛怎么说。到了第十三卷了。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三

圣行品第七之三

【佛告迦葉: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能咨问如来是义。】

佛陀并没有生气,首先赞美迦叶说:说得太好了,问得真好,你能够问佛陀这样的问题,值得嘉奖。

【善男子,一切众生,于下苦中,横生乐想,是故我今所说苦相与本不异。】

众生的这个「乐」,都是颠倒之乐,明明很苦的事,他们以为是「乐」。众生也不持戒也不修行,你前面举的我那个偈颂讲的是持戒修行、很精进的人获得这样的乐、那样的乐,是不是?但众生不持戒也不精进修行,往往就把最下等的「苦」当作是「乐」了,自己骗自己。明明导向「苦」的,他还以为「乐」,下一秒还真变「苦」了,自己又在抱怨。

所以说:我今天给大家讲的「苦」,是指众生的颠倒带来的「苦」,我跟大家前面讲的「乐」是不颠倒的「乐」,不颠倒所以「乐」,颠倒所以「苦」,其实两者之间本质里并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

【尔时,迦葉菩萨白佛言:如佛所说,于下苦中生乐想者,下生、下老、下病、下死、下爱别离、下求不得、下怨憎会、下五盛阴,如是等苦亦应有乐。】

迦叶对佛说:众生颠倒,其实明明是导致自己堕落的这一切,众生当作是「乐」了,众生著于「相」,把「苦」当成「乐」了。把一切的老啊,病啊,死啊,爱别离呀,求不得啊,怨憎会啊,五盛阴啊……,众生把这些「相」都当成「乐」了,其实是看不清。虽然众生颠倒了,但实际上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炽盛……,这里面应该还是有「乐」的吧,不应该全都是「苦」吧?

【世尊,下生者,所谓三恶趣;中生者,所谓人中;上生者,所谓天上。】

迦叶对佛说:「下生者,所谓三恶趣」,说我们看来最不好的,最下等的一种生命存在形式就是三恶道的众生了,他们实在是太苦了,相状本身就很苦,还要忍受各种各样的实际的苦。中间状态的,像人道的人还行,不像三恶道那么苦,这是中间状态。最好的当然是上道了,就是天上了,天上的人几乎没什么苦,除非是福报尽的时候才感受到苦,平常都是在享受快乐的。既然如此,您看,六道里有比较苦,还有不太苦的,还有极为乐的,「六道」不能整个的都概括为「苦」吧,还是有「乐」的嘛!

【若复有人作如是问:若于下乐生于苦想,于中乐中生无苦乐想,于上乐中生于乐想。当云何答?】

迦叶对佛说:世尊啊,要是有人反驳您,说,对下乐感觉苦,对于三恶道的众生那种生活状态,确实他觉得是「苦」的;他觉得当个人在中间状态还可以,「无苦乐想」,不算太苦也不算太乐,做人还可以;「于上乐中生于乐想」,那么天人们还是比较快乐的。要是有人这样认为的话,您怎么回答他们呢?

【世尊,若下苦中生乐想者,未见有人,当受千罚,初一下时,已生乐想。若不生者,云何说言于下苦中而生乐想?】

世尊,您要说有的人把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最下等的「苦」,还当作是快乐的话,我们也没有看到有的人因为感觉「这地狱道太快乐了,砍我几刀,或者是火鹰来吞吃我的眼睛,太快乐了!」因为他觉得快乐,他就多受很多惩罚吗?——没有看到。就是说,他即便是觉得他所在的那一道快乐,他也没有多得到什么。

其实六道的众生,尤其三恶道的众生,接受惩罚的那一刻,他就感觉「苦」,没有觉得「乐」,也没有因为「我觉得很乐,我的惩罚就更多一些」——没有。所以说,不能说这些众生把「苦」当「乐」,他们也不觉得「乐」,只不过不得已存在于那里而已。因为他们并没有把「苦」当作「乐」,所以您怎么能说他们颠倒了呢?其实「苦」就是很苦,地狱道的众生,像有的众生舌头被铁犁去耕的时候,或者被像橡皮筋一样拽得很长,然后又弹回来的时候,他很苦很苦,他也没觉得快乐,所以他们没有真的颠倒。您要说他们颠倒了,把「苦」当「乐」了,这样是不对的。

【佛告迦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以是义故,无有乐想。何以故?】

佛就对迦叶说:迦叶,你说的其实是对的。我们说六道很「苦」,是跳出「相」来看。我们作为解脱者,我们脱离了六道轮回来看「轮回」很苦,那么轮回中的众生,在他们当下那种觉受当中,他就不一定是「苦」是「乐」,还是「不苦不乐」了。对于「轮回很苦」这个概括的说法,是佛菩萨跳出轮回之后对于「轮回」的概括,并不是众生对轮回的感觉。像新婚燕尔的这些善男子、善女人,他们也很快乐,是不是?刚生个baby也很快乐。他们只看眼前,所以快乐,但是下一秒就不一定变成什么样子。众生在「相」中,针对着「相」来感受,佛菩萨跳出「相」去看「相」,所以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要站在「相」里说「相」,肯定有「苦」的时候,有「乐」的时候,有「不苦不乐」的时候。但是跳出来,整个的「相」就是苦。因为它生灭变化,你无法操控,所以就「苦」。

所以佛陀说:迦叶,你说得对,是这样的。在「相」里边说「相」,确实是像你说的;但是跳出「相」,就感觉「相」没什么可乐的。为什么呢?

【犹如彼人当受千罚,受一下已,即得脱者,是人尔时便生乐想。是故当知,于无乐中,妄生乐想。】

比如说,举个例子,有一个众生下了地狱了,应该受到一千种惩罚,各式各样的刑具去折磨他,其实他只受第一个刑具折磨的时候,他立刻就想解脱,「太苦了!我不想受苦了!」——想解脱。这个人当下便生「乐」想,他就想:受刑结束之后实在是太快乐了,受刑期间实在是太苦了。受刑时很苦,这个刑具对我的惩罚一结束我就觉得很快乐了。

而实际上,在地狱道,这个刑具对你的惩罚刚刚结束,又有其它的刑具对你进行惩罚,你没有真的解脱,你只是解脱了当下那个刑具对你的惩罚,然后你就感觉很快乐,所以不是颠倒吗?明明整个的状态还没有转变,只是暂时性的「不苦了」一下,你就感觉是快乐,就是无上妙乐。「是故当知,于无乐中,妄生乐想」,你不受刑具的惩罚,本身没有什么欢乐可言,因为你受刑罚的时候太苦了,当刑罚突然停止的时候,一解脱这个刑罚,你就感觉快乐了。这个快乐是虚妄的快乐,它是对比而来的快乐,因为极苦,那「苦」的消失你觉得是极乐。实际上无乐可言,在佛菩萨看来无乐可言,因为你这个刑罚结束了,下一个刑罚又紧跟上,你又感觉好苦,刑罚结束又有一些「乐」。所以众生是很可笑的,在「相」里的众生,如果跳不出来,是很可笑的。

【迦葉言:世尊,彼人不以一下生于乐想,以得脱故而生乐想。】

迦叶说:所以我知道,世尊,这个人其实一直就没有在快乐里面,他受刑的时候多苦啊,他只是脱离此时此刻的刑罚(这种刑罚刚刚结束)的那一瞬间生出来一点解脱,一点快乐的想法而已,他不是真的解脱者。

【迦葉,是故我昔为释摩男说五阴中乐,实不虚也。】

佛陀说:迦叶,所以我跟释摩男比丘等等人讲五盛阴中,持戒呀,修行啊,修得好啊,自觉觉他,这样才有真的「乐」。如果你不持戒、不修行,那你的「乐」是假的「乐」,就是暂时的「离苦」,你就以为是「乐」,实际上并不是真的「乐」,下一个「苦」又会来,又会跟上的。

【迦葉,有三受、三苦。三受者,所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三苦者,所谓苦苦、行苦、坏苦。】

佛陀又说:有三受,就是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这是觉受,我们给它的分类。平常我们只要有觉受,它都是这三者,跳不出去这三者,要么是让你感觉「苦」的,要么是感觉「乐」的,要么是「不苦不乐」(中性)的。

那么三苦呢?所谓苦苦、行苦和坏苦。

【善男子,苦受者名为三苦,所谓苦苦、行苦、坏苦;】

「苦苦、坏苦、行苦」我们解释过,再稍微重复一下。「苦苦」,就是「苦」的状态本身就很苦,就好像你吃了黄连,就是「苦」那种感觉,像地狱道的众生饱受折磨的时候他就是「苦」,这是苦本身的「苦」。还有一种「行苦」,就是一切万物的流转,轮回中的流转,这个大的齿轮你没有办法左右它,你只能顺流而下,顺着业力,受你该受的罪,没有办法阻挡这个业流(业的流淌),这是行苦(在变化的,在行动中的)。「坏苦」就是我此刻的「乐」突然变异了,此刻很「乐」变成「苦」了,这是坏苦(衰减,变坏的苦)。

【余二受者,所谓行苦,坏苦。】

有的时候,人同时忍受「行苦」和「坏苦」,这种「坏苦」就是由好的状态转到不好的状态的这种变化,它就是业力之齿轮的推动,它就是「行苦」的一部分。因为一切在变异、变化,所以导致「乐」变成「苦」了,所以「行苦」和「乐苦」有的时候也连起来讲。

【善男子,以是因缘,生死之中,实有乐受。】

要是在「相」上讲的话,在生死轮回中也有「乐」,只是暂时性的「乐」。如果你在生死轮回中认真地修行,你的「乐」就越来越多了。

【菩萨摩诃萨以苦乐性不相舍离,是故说言一切皆苦。】

菩萨摩诃萨谈到「一切皆苦」的时候,感觉世间有苦就有乐,有乐就有苦。在「相」上讲,这个二元的状态它永远是捆绑在一起的,「乐」都会变成「苦」,暂时性的「乐」意味着早晚有一天是「苦」的,所以菩萨摩诃萨跳出「相」,就说「一切皆苦」,概括来讲「一切皆苦」。

【善男子,生死之中实无有乐,但诸佛菩萨随顺世间说言有乐。】

在轮回里,哪有真正的「乐」呢?「乐」是会变化的。你年纪轻轻、非常健康——很快乐,是吧!衰老了,总是生病——不快乐。现在地位很高,财富很多,万一有一天没了高地位,没了那么多财富,「苦」就来临了。所以说「生死之中实无有乐」。

《法华经》里也讲「生死轮回」就是着火的大宅,智慧的人看来没有什么「乐」。像你平常处在顺境的时候挺快乐的,但是你要知道,这一段时间是顺境,那么逆境早晚会来的,这个「相」的世界是二元的,你不会总是这么幸运的,总会有你倒霉的时候。所以几乎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起起伏伏的,很少有一条直线的那种人生,都是曲线似的人生。诸佛菩萨有的时候随顺着世间人,就说:「有的时候、个别时候也挺快乐的」。如果佛菩萨讲,「人生也有快乐」,那就是随顺着世间的「相」在说「相」而已。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诸佛菩萨若随俗说,是虚妄否?】

迦叶菩萨又对佛说:世尊啊,诸佛菩萨要是随顺着世俗人讲的话,那么诸佛菩萨是在打妄语吗?他讲的话是不是虚妄的?明明这个「相」很苦,轮回很苦,诸佛菩萨有的时候还随顺众生说有「乐」,那么诸佛菩萨是在打妄语吗?

【如佛所说:修行善者,则受乐报;持戒安乐,身不受苦;乃至众事以办,是为最乐。如是等经所说乐受,是虚妄否?】

您还提到:在轮回中,修习善法就能够得到快乐;持戒就很安乐,身就不会受苦了;甚至诸佛菩萨所作已办,不受后有,那就是涅槃的最上之乐。这些「乐」不都是在「相」的世界里说的吗?您一会儿说「苦」,一会儿说「乐」,这不是虚妄的吗?是不是打妄语呢?

【若是虚妄,诸佛世尊久于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菩提道已离妄语。】

按理说佛菩萨不打妄语呀,诸佛菩萨,诸佛世尊,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无量劫)都修习菩提之道,已经不再打妄语了呀。

【今作是说,其义云何?】

那么一会儿说「苦」,一会儿说「乐」的,这不是自己在打自己的嘴吗?

【佛言:善男子,如上所说诸受乐偈,即是菩提道之根本,亦能长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看佛陀是怎么回答的,佛陀说:前面你所引用的我那个偈颂,这个偈颂里提到要持戒,要认真地修行,要知足,要自觉觉人,觉行圆满等等等等,「如上所说」,这一切是菩提道的根本。就是说菩提之道,智慧解脱之道也就是这么回事,从「持戒」开始一直到「觉行圆满」结束,这就是解脱的路线了。要是按照我们推荐的这个路线去行走,就能够长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要你认真地持戒,认真地修,认真地自利利他、自觉觉人,你就能够长养无上正等正觉。

【以是义故,先于经中说是乐相。】

所以为了鼓励大家修行,我就讲,修行有多么快乐,目的是什么呢?通过修行,跳出了「相」,就得到了究竟圆满的快乐。

【善男子,譬如世间所须资生,能为乐因,故名为乐。】

世间人需要各种各样的资生之物(我们维持生计、维持生命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事物),只要我们得到了我们所需要的,我们暂时就会得到快乐,那也是「相」里的快乐。

【所谓女色、耽湎饮酒、上馔甘味、渴时得水、寒时遇火、衣服、璎珞、象马车乘、奴婢僮仆、金银琉璃、珊瑚、真珠、仓库谷米,如是等物世间所须,能为乐因,是名为乐。】

站在「相」里讲,无论是女色,还是饮酒,还是上妙的饮食,还是各种衣服璎珞,还是各种金银财宝,或者说奴婢呀,僮仆啊,等等等等,一切一切,只要暂时性地满足了世间人的需要,世间人就认为快乐了。

【善男子,如是等物亦能生苦。】

但是这些著相的众生却不知道,以上的无论是女色、饮酒、上妙的饮食,还是衣服璎珞,还是象马车乘、奴婢僮仆,还是金银琉璃……那些珍宝,这些东西能带给你快乐,也就能够带给你痛苦。

【因于女人生男子苦,】

因为有了女人的存在,男人的痛苦才开始。女人对于男人来讲是一种诱惑,男人见到女人痛苦就开始了。因为有女人,所以男人有痛苦。这个意思是讲,你有欲望所以你会痛苦。

【忧愁悲泣乃至断命。】

有的男人甚至因为一个女人陷入到忧愁、悲嚎、哭泣当中,甚至连命都断了。世间为情自杀的人很多很多,一个男人追求一个女人得不到,自杀了。或者自己的女人、自己爱的人背叛了自己,他自杀了,这样的事件经常会在新闻中看到。欲望有的时候甚至让人断命。

【因酒甘味,乃至仓谷,亦能令人生大忧恼。以是义故,一切皆苦,无有乐相。】

饮酒的人,因为酒也带来很多烦恼,也有人喝酒喝多喝死的,是不是?有人喝酒,或者劝酒,劝别人喝酒,喝死了一个人,这个劝酒的人就去监狱里关了一段时间,所以酒给人带来很多忧愁烦恼。粮食方面也带给人很多的忧愁烦恼。所以说「一切皆苦,无有乐相」。你要是站在「相」的外面去旁观,一切的「乐相」都会变成苦,所以说「一切皆苦,无有乐相」。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是八苦,解苦无苦。】

真正的菩萨摩诃萨们看清了生命八苦的本质,就从「苦」中解脱出来了,所以他们就没有「苦」了。

【善男子,一切声闻、辟支佛等,不知乐因,为如是人于下苦中说有乐相。唯有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乃能知是苦因、乐因。】

善男子,一切的声闻、辟支佛,他们不知道「乐」的根本原因在于持戒,认真地修行。有的时候声闻乘和辟支佛乘,讲法讲得不究竟,让众生感觉轮回还是挺好的。只有住于大乘《大涅槃经》这种境界的菩萨们才能够「知是苦因、乐因」,住于大乘大涅槃境界的菩萨们,才能够知道这个「苦」的根源和「乐」的根源(苦的根源和乐的根源到底都在哪里)。「苦」的根源其实是在于你的著相、你的执著;「乐」的根源其实是在于你的放下、你的解脱。

今天经文部分,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我们再回顾一下佛陀讲的那个偈颂,就是迦叶菩萨前面提到的这个偈颂。

「持戒」,从你持戒的那天起,你就开始走向了「乐」。「有所为有所不为」,符合正法的,我们可以去做、去为;不符合正法的就不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走向了「乐」。如果持戒清净的话,守持十善业道,或者受持菩萨戒,你慢慢地就离开了各种各样的「苦」,你的睡眠也会得到安稳,醒了之后很开心,整个的心都是很阳光的。如果你能够认真地修行,常常听经闻法,开智慧,了解了「相」的本质,开始少欲知足,慢慢地证得阿罗汉,那就很快乐,阿罗汉都很快乐,没有悲伤苦恼。所以世间有很多罗汉的像,雕塑得都是非常的鲜活可爱的,阿罗汉跳出轮回,很自在的。那如果又能够回小心向大心成为菩萨,帮助众生也快乐起来,慢慢地自己的觉道就圆满了,就获得了最上的「乐」。

所以说,修行之路是从「持戒」开始的,从对于自己的审视开始,你持戒的时候就是开始对于自己一切的「身、口、意」开始审视了,这就是修行之路。修行其实就意味着「持戒」,审视自己的「身、口、意」,直到有一天「身、口、意」没有任何的过失,这就是修行。《涅槃经》非常重视持戒,总是提到持戒。众生对自己的要求不同,所以持戒持的戒条多少也不一样,总归「持戒」就是一种修行。

那么成佛难不难呢?经文里总提到要修习「六度」才能成佛,六度圆满才能成佛。可能很多师兄都感觉我今生不可能圆满,禅定(四禅八定)太难证,那怎么办呢?有一条捷径——念佛。如果平常守好了十善业道,就很简单了。守好十善业道,又能多念佛,比如说往生某个佛国,去了以后就是不退转的菩萨,这就很快。所以念佛法门始终是一条捷径,在你觉得修行很难的时候,一定要想到念佛;靠自己的力量很难的时候,要想到靠佛的力量来提升我一下,来加持我一下。平常我们学习这些经论的时候,学的是「应化身佛」的智慧;我们学习律藏的时候(学习戒律的时候),学的是「报身佛」的智慧;我们在学禅定的时候,学的是「法身佛」,怎样契入「法身佛」的状态。其实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念佛,只是修习禅定时念的是「法身佛」;学习经论的时候念的是「应化身佛」;学习律藏的时候念的是「报身佛」。所以「法身、报身、化身佛」——我们始终在念,这个「念」就是「心里想着」的意思,就是「契入」,此时此刻的念头就是佛。真正的修行者,他的一切念头都跟佛相关:或者跟「法身佛」相关;或者跟「报身佛」相关;或者跟「应化身佛」相关。只要是修行者,他一切的念头都跟佛相关,——「法、报、化」三身,佛一直都陪伴着我们。因为有佛的「法、报、化」三身的陪伴,天天与佛在一起,慢慢地修——慢慢地修——,我们就会契入佛的境界。

希望所有众生都能够在「应化身佛」的指引下,学习「报身佛」的圆满,最后成就自己「法身佛」的状态。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86.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04课·三身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6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6

「众生心者,犹如于境,境若有垢,色相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故。」——《大乘起信论》大家好!在《起信论》上讲,众生的心就好像镜子一样,镜子上要是有污垢,色相就没有办法顺顺利利地显化在镜子里了。众生的心也是这样,心上要是有污垢,诸佛的法身你是想看也看不见的。所以净心很重要,清净我们的心很重要。...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5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讲了阿罗汉的特点,「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已经解脱于轮回了。接着佛陀说:【如阿罗汉,辟支佛亦复如是,】就是说辟支佛也跟阿罗汉一样,也已经解脱轮回了,「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接下来讲:【菩萨及佛具足成就六波罗...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2 | 涅盘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值此感恩佳节,向我们的本师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表示我们的感恩。从今天起,醍醐也进一步地向本师学习,在讲法的时候以盘腿打坐的姿势来讲,因为想起若干年前我们的本师讲法的时候都是这样的姿势,所以又找到了一点禅修课的感觉。我们接着来看《涅槃经》的第三十四卷。【善男子,善有三种,...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8 | 涅盘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个偈颂大家都知道,都会背诵,但是什么时候我们真的能够完全透彻地了解佛陀真实的想法呢……继续来看《涅槃经》第三十四卷。【善男子,我于一时复作是说:施者施时以五事施。何等为五?一者、施色,二者、施力,三者、施安,四者、施命,五者、施辩。以...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3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讲,诸佛在讲法的时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有的时候同一种含义可能会换无量的名称去形容。比如说,「涅槃」这个词,可以用其它很多词来代替;帝释天王「憍尸迦」,他也有很多的名称。前面这里讲的就是「一义说无量名」,同一个事物有无量的名称。接下来,...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2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三卷,接着上节课的内容来看。【善男子,佛观众生具足善法及不善法。】佛陀说:迦叶,用佛眼看众生,一切众生都有深刻的二元性,就是每一个众生本身既具备善法,又具备不善法。很多众生都是做过很多坏事的好人,也可能是做了很多好事的坏人。没有完全单一的只做好事的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