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00课·各种各样的苦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6)《大般涅槃经》讲解803

00:00

各位师兄:

大家好!

我们继续来学习《大般涅槃经》的十二卷,十二卷里面的专业术语还比较多。

上节课的最后出现了一个名词「四念处」,这个词在佛法中经常提到,它是什么意思呢?拆分一下,其实是心念所安居的四个场所。「四念处」,就是心念经常在哪里停留,四个心念经常居住的地方,这是「四念处」。

「四念处」具体包括:「身、受、心、法」。

你的心念经常集中在哪里?经常集中在:第一、身体上——身体上有没有不舒服呀,有没有很快乐呀,身体上的一切觉受,这是「身」。

然后「受」,我感受到了什么,我的情绪是怎样的,我的潜意识是怎样的。「受」,外界的信息进入了我们之后产生的一系列的反应,以及这一切信息、记忆的留存,这是「受」的层面。

「心」,通常指的是意识心,我的心里想什么,我的潜意识想什么,这个潜意识就有点第七识、第八识的层面了。这个心,第六意识,第七识,第八识。这个心很关键,这是未净化的心,观这个未净化的心。但是修到最后,未净化的心又观到那个「本觉妙明」、「本自清净」的心,观到那里去了。一开始是「妄」,到最后见了「真」了,这「心」的层面。

「法」的层面是法尘。世间一切的——无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它的相状、它的根源、它的来由它为什么这样生起,等等等等。

「身、受、心、法」这就是四念处的四个「处」的层面。「处」,你的意念经常停留在哪里了?「身、受、心、法」无非就是这四个地方。有的时候,个别的经文中对于「四念处」的描述是局限化的一个描述就说「观身不净」——这个身体里有什么一切的肠、胃、已经消化的食物、未消化的食物这些东西,然后很不干净,又是鼻涕、唾液一大堆的……就观这些,这是「观身不净」。

然后观「受」是苦,人的觉受大多数都是不舒服的觉受,观是苦。观无常,这个心一直变化,一直变化,心念无常,当然这指的是妄心的层面。然后「观法无我」,法的本体依相而生,法的本体也是空的,观法无我。

很多资料里对于「四念处」的描述就是这样很局限化的一个描述,而实际上在佛陀的思想中,「四念处」有的时候也是很广阔的概念,看你在什么地方去理解。

「四念处」的修行方法就是对你的「身、受、心、法」进行觉观、觉照,甚至进行哲学思辨,进行拆分到最后发现,「身、受、心、法」的本质是什么?空——本质是空,空又不是什么都没有它是因缘会遇的结果。关于「四念处」先说这么多,以后要是有机会的话,我们再详细地讲说

【迦葉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菩萨未得住不动地净持戒时,颇有因缘得破戒不?】

接下来,迦叶菩萨摩诃萨就问释迦牟尼佛说:世尊,菩萨如果还没有证得八地「不动地」的话,这样的菩萨一直认真地严持戒律,那有没有因缘让他破戒呢?说他还没有到了八地「不动地」,那他可能还会动还会动转,可能还会破戒,是不是这样呢?

【善男子,菩萨未得住不动地,有因缘故可得破戒。】

佛陀说:善男子,菩萨要是还没有证得第八地「不动地」的话,确实有一些因缘会导致他破戒的。

【迦葉言:唯然。世尊,何者是耶?】

迦叶菩萨说:是这样啊,世尊!那什么情况下会导致菩萨破戒呢?

【佛告迦葉:若有菩萨知以破戒因缘,则能令人受持爱乐大乘经典,又能令其读诵通利,书写经卷,广为人说,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如是故故得破戒。】

佛陀就跟迦叶菩萨说:有的菩萨知道什么样的因缘是破戒的因缘,其实他自己本身严持净戒,他不会破戒的,但是有个别情况因为他想要帮人受持爱乐大乘经典,就是说他想要传播大乘经典,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可能会破戒。他希望所有人都能够受持爱乐大乘经典,希望所有人都能够认真地读诵大乘经典、抄写大乘经典、广泛地为他人演说大乘经典,他希望让所有人都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不退转,为了这个崇高的目的有可能故意破戒。(这个让大家支起耳朵了,怎么可能为了崇高的目的去破戒呢?)

【菩萨尔时应作是念:我宁一劫若减一劫,堕于阿鼻地狱受此罪报,当令如是之人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迦葉,以是因缘,菩萨摩诃萨得毁净戒。】

佛陀说:有的时候菩萨就想:我宁可寿命多一劫或者少一劫不在乎我宁可多一劫的寿命少一劫的寿命去阿鼻地狱里呆着,我宁可承受阿鼻地狱的果报,我也要让我面前的这个人认真地受持大乘经典,让他不退转于无上正等正觉。迦叶,有的时候就为了这样崇高的目的,菩萨摩诃萨不得已就要毁掉他的净戒呀。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萨摄取护持如是之人,令不退于菩提之心,为是毁戒,若堕阿鼻,无有是处。】

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就插话了,文殊师利菩萨对佛说:世尊,要是有菩萨,他的目的是为了摄取众生护持众生,使众生不退转于无上正等正觉,为的是这样高尚的目的,那么这个菩萨即便是破戒了,他应该也不会去阿鼻地狱的吧?因为他的目的不是为了小我的自私,而是为了让他眼前的这个众生认真地受持大乘经典,认真地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一直认真地修行。为了这样崇高的目的,如果他破戒了,应该也不会去阿鼻地狱吧?

【尔时,佛赞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我念往昔于此阎浮提作大国王,名曰仙豫,爱念敬重大乘经典,其心纯善,无有粗恶嫉妒悭吝,口常宣说爱语善语,身常摄护贫穷孤独,布施精进无有休废。】

然后,佛就赞叹文殊菩萨说:善哉!善哉!就像你说的一样,确实是的。我记得过去很久以前,我在阎浮提这个地方作一个大国王,当时我的名字叫仙豫,那个时候,我特别的喜欢大乘经典,特别的爱念敬重大乘经典。当时我作为国王的时候,心还算是比较纯善的,没有任何的粗恶也没有嫉妒没有悭惜吝啬,我经常讲说爱语、善语让众生感觉非常舒服的语言

「身常摄护贫穷孤独」,我经常去摄受和保护那些贫穷孤独者,我也经常把我的财物布施给那些精进修行的人。

「无有休废」,我甚至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没有休息厌倦的时候,就一直这样做。就是说过去世释迦牟尼佛有一世作为国王,名字叫仙豫,他非常的爱念敬重大乘经典,心很纯善,不作诸恶,而且经常地帮助那些贫穷孤独者,还经常地布施给那些精进修行者。这个国王的修行简直是可嘉可叹

【时世无佛、声闻、缘觉。我于尔时爱乐大乘方等经典,十二年中事婆罗门供给所须。过十二年施安已讫,即作是言:卿等今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个时候在这个仙豫国王在世的时候,世间没有佛,也没有声闻乘的人,也没有缘觉乘的人。

仙豫国王就在那个时候,非常的爱乐大乘方等经典,爱到什么程度呢?他连着十二年为婆罗门服务,供给给婆罗门所需要的一切。

因为在古印度大家知道,最高地位的是婆罗门,婆罗门是僧侣、学者,他们的地位是最高的,第一位是婆罗门,然后才是刹帝利。刹帝利就是国王、武士,国王的位置是仅次于婆罗门的,所以国王要为婆罗门服务的。

仙豫国王他为婆罗门服务的时候,连着服务了十二年,婆罗门要什么他给什么。这样十二年过去之后,使一切婆罗门都过得非常的舒适,基本上国王想要什么,他们也会提供给国王了,国王有什么愿望,婆罗门也会去配合,因为关系处得非常好。

十二年过后,仙豫国王就对这些婆罗门说:「卿等今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意思是我向你们服务了十二年,尽心尽力,诚诚恳恳,你们要什么我给什么。十二年过去了,我也想提一个要求希望你们能够答应。他所提的要求是什么呢?希望所有婆罗门能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婆罗门是信印度教的,信古代印度教,古代印度教就叫婆罗门教,那么释迦牟尼佛当时作为仙豫国王他是信佛教的,他跟信印度教的婆罗门讲,你们要信佛!那意思是你们要追求无上正等正觉,你们要追求至臻圆满的觉悟,也就是说你们开始信佛吧!

婆罗门怎么说呢?

【婆罗门言:大王,菩提之性是无所有,大乘经典亦复如是。大王云何乃令人物同于虚空?】

婆罗门不了解佛教,就知道佛教讲空啊空的,所以婆罗门拒绝了,婆罗门说:「菩提之性是无所有」。什么是真正的菩提?什么是觉悟?什么智慧?佛教讲的那些东西空无所有,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大乘经典也是空无所有,什么都不是。大乘经典能教给人什么呀?到最后都让人空空空了,也厌世了,也非常的消极,我们才不学大乘经典呢!

「大王云何乃令人物同于虚空?」您为什么当国王当得好好的,非得要学这个空无一物的、空无所有的大乘经典呢?难道您想让所有人民、所有国家都入到虚空里面去吗?这是婆罗门的反驳。

【善男子,我于尔时心重大乘,闻婆罗门诽谤方等,闻已即时断其命根。】

国王当时听了很生气,仙豫国王说(这个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文殊的):文殊,我当时听了这番话太生气了,我作为仙豫国王听到婆罗门竟然如此地误解大乘经典,我太生气了,他们竟然诽谤大乘方等经典。生气的时候,然后一怒之下断了婆罗门的命根。

【善男子,以是因缘,从是已来不堕地狱。】

佛陀对文殊说:文殊,按理说我断了人家的命根,要是正常来讲,要是为了自私的目的,比如说抢一些金银财宝,或者抢美色,如果是为了财、色、名、食、睡,我断了人家命根的话,我应该去阿鼻地狱受苦,对不对?但是,我当时是出于什么目的?当时断了他的命根,是因为他诽谤大乘经典,我是为了护法的缘故断了他的命根,结果从那以来无数世过去了,我一直都没有堕到阿鼻地狱。

所以说:

【善男子,拥护摄持大乘经典,乃有如是无量势力。】

我当时是出于维护、保护、护持大乘经典的目的,把那个诽谤正法的人的命根都断了,但是我也没有去阿鼻地狱。大家就知道护法的功德无量,护法的人拥有无穷的力量。护持正法,全宇宙都保护你,就算你不得已行了暴力的话,你也不会受恶果,因为你的发心是至纯至善的。

这个地方不是说佛陀倡导我们行暴力,而是告诉我们护法的重要性。为了护持正法,有的时候不得已可能会采取一些暴力的行为,但没办法。如果当时仙豫国王不采取暴力的行为,本身婆罗门地位就比他高,他作为国王,辛辛苦苦服侍人家十二年,要什么给什么,到最后提出一个要求,说你们追求无上正等正觉觉悟吧,学学佛法吧。婆罗门却诽谤大乘经典,所以国王当时一怒之下就断了婆罗门的命根。虽然如此,他却没有去地狱。这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个国王当时护法是非常的虔诚,他绝对不是出于自私的目的去断人家命根的。

接下来,佛陀又讲:

【复次,迦葉,又有圣行,所谓四圣谛,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谛。】

迦叶,我讲法以来,多次讲过「四圣谛」,那么现在涅槃法会是我给大家开的最后一次法会了。这次法会之后,我就要入涅槃了,这是最后一次法会。我们曾经讲过「四圣谛」,非常的重要苦、集、灭、道「四圣谛」。

【迦葉,苦者逼迫相,集者能生长相,灭者寂灭相,道者大乘相。】

苦、集、灭、道的「苦」,代表什么?逼迫相。只要谈到苦,大家就感觉很难受了,是吧?逼迫相。

「集」是什么?能生长相,烦恼集成在生长。你一切的苦也再汇聚到你身上,使你生长出更多的烦恼,「集」是生长相。

「灭」是什么?灭掉苦和烦恼,寂灭相。

「道」是什么?代表大乘。「道」代表灭掉这个苦和烦恼的方法,真正的灭掉苦和烦恼的方法就是大乘经典大乘相。所以大家要爱乐大乘经典,不可以让人轻易地毁谤大乘经典。

【复次,善男子,苦者现相,集者转相,灭者除相,道者能除相。】

「苦」,是表现出来的样貌。无论是人生很苦,活着很苦,还是「苦苦」、「行苦」、「坏苦」各种各样的苦,苦表现出来的是形貌就是很苦。

那么「集者」转相,「集者」,苦云集到这里让你生烦恼了,它是一种苦的转相,本来苦好像是外相的,到你这里成了转入你的「受」的层面,「身、受、心、法」,受的层面,转到你的内在去影响你,这是转的层面。

「灭者除相」,「灭」除掉一切苦,除掉一切烦恼,灭者,除掉。

「道者能除相」,这个道,大乘经典告诉你怎么除,怎么样能够除掉苦,除掉病,除掉烦恼,「能除」。

【复次,善男子,苦者有三相:苦苦相、行苦相、坏苦相;】

大家都知道,我们过去讲过,苦者有三相:「苦苦相、行苦相、坏苦相。」

「苦苦」,就是苦本身就是苦的,不用说了,苦本身就是苦的,就是难受得让人不舒服的,就是非乐的,「苦苦」。

「行苦」,一切无常,一切运作,你却无法阻碍这种运作,好像河水,高处的水向低处流淌,你却无法停止这种流淌,这是「行苦」。

「坏苦」,就是本来这个事物可能是美好的、舒适的。比如说婚姻和爱情让人感觉很美好,很幸福舒适,但是后来变了,它变了,婚姻和爱情到最终由乐导向了苦,世间很多乐慢慢都成了苦,这是一种变坏的苦。衰败了,变坏了,转化了,这种苦,我们没有办法阻挡它的变异,这是「坏苦」。

【集者,二十五有;灭者,灭二十五有;道者,修戒、定、慧。】

苦、集、灭、道的「集」,「集」代表什么?二十五有。众生就是众多妄想,因缘会合而成的身形,这是众生。那么一切轮回中的二十五种形态都是种种妄想汇集的结果,这是「集」。

「灭者,灭二十五有」,灭除了所有妄想,安住自性本体的时候,你就灭除了生死轮回。

「道者,修戒、定、慧」,大乘之道,解脱生、老、病、死,解脱一切的苦难烦恼。「大乘之道」,概括为三个字:「戒、定、慧」。

大家注意,大乘之道,概括为三个字:「戒、定、慧」。还是还是排在最前面,然后要修「定」,要修「慧」。

【复次,善男子,有漏法者有二种,有因有果。无漏法者亦有二种,有因有果。】

有漏法、无漏法分别都是有因有果、有两种的。

【有漏果者,是则名苦;有漏因者,则名为集;】

「集」,烦恼的集成,这是因,导致的结果就是你的苦。因为烦恼,所以苦。烦恼是因,结果是苦。

【无漏果者,则名为灭;无漏因者,则名为道。】

无漏的因是什么?你修习了大乘佛法,修习戒、定、慧,慢慢地就灭掉了一切苦,一切烦恼。所以说你修学大乘佛法,这个是,是证得无漏的因。灭掉了一切烦恼,灭掉了一切苦,这是

【复次,善男子,八相名苦,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

又讲:这个烦恼的集成呈现出来的这些苦相,你看——「生」,很苦吧孩子出生了,从孕育到出生很苦,然后变老,人在衰老的时候,行动不方便了,年轻时候有力气去做的,年老不能做了。然后人体的机器老化了,有各种各样的零件失灵了,总是给你找麻烦,是吧?老很苦。生病了很苦,不用讲了。死很苦,四大分离,生龟剥壳一样,非常的痛苦。「爱别离苦」,我们最爱的人离开我们了,这是很苦的。「怨憎会苦」,我们讨厌的人,不是冤家不聚头,讨厌的人偏偏聚在一起了,看见他就讨厌,他看你也讨厌。你们相处的时候,争执或者是郁闷就全都滋生起来了,这是怨憎会。「求不得苦」,你想要的东西得不到,也很苦。「五阴炽盛」,这里讲的是「五盛阴苦」,五阴炽盛也很苦。

【能生如是八苦法者,是名为集;】

这样的「八苦」,是则名,这导致你烦恼都集会在一起了。

【无有如是八法之处,是名为灭;】

如果说没有这「八苦」了,没有生、老、病、死苦,没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没有这些苦了,那就是苦消灭了。怎么样能够苦消灭掉呢?佛这里就没有这些苦这「八苦」的任何一苦都没有了。

【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悲,是名为道。】

佛具备「十力」。

「十力」是佛陀具备的十种神通能力,包括:「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永断漏尽智力」。这是佛的十种神力,佛具备十种神力,所以没有这「八苦」。

佛还具备「四无所畏」:「正等觉无所畏、漏永尽无所畏、说障法无所畏、说出道无所畏」。

「十力」、「四无所畏」,又加上「三念处」。三念处和四念处讲的是不一样的,大家要注意「四念处」是指的「身、受、心、法」,我们知道了。

「三念处」,是佛陀在说法的时候,毕竟无减退之相,众生虽然不是一心听法,但是亦不以为忧。就是说佛陀讲法的时候众生都在听,虽然众生的根器不同,但是佛陀并不为这个事而懊恼,就是很平静地去讲法,讲法的时候好像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一样去讲法,所以没有忧愁烦恼,这是第一念处。众生虽然不一心听法,但是佛陀没有忧愁烦恼,这是第一念处。

第二念处是:法界平等中没有增进之相,毕竟不可得。众生虽然认真地在听法,佛陀也不感觉特别的很喜悦,这是第二念处,就是在「空」里面讲法,虽然众生都在听,但是也没有特别的喜悦。

第三,法界平等中毕竟生死涅槃。常常想着利益一切众生,其实又无有利益众生之念,就是在无念无住的情况下利益众生,这是第三念处。

佛陀的「三念处」代表佛陀常处在空性的觉明当中,「三念处」和「四念处」是不一样的。这节课的专业术语非常多,但是这些专业术语还是要稍微了解了解。

佛陀还具备大慈悲心,要是没有大慈悲,他就不从无余涅槃里又重新用应化身去示现种种形了。因为大慈悲,所以才回来。佛陀灭除了八种苦,又拥有着十种神通力,拥有着四无所畏,以及三念处,以及大悲,所以这就是「道」的层面。讲的就是佛陀觉悟了正道,无上正等正觉——正道。「道」,也代表究竟圆满的大乘思想。

佛陀说:

【善男子,生者出相,所谓五种:】

众生出生了,出生了有五种相。

【一者、初出,二者、至终,三者、增长,四者、出胎,五者、种类生。】

关于生、老、病、死的「生」,「生者」,生出来了之后就会有五种相状。比如说刚从妈妈肚子里出来,这是初出,刚出来。

第二、至终。只要是出生了,有生就有死,他必然会走到生命的尽头,有起点就有终点。

第三、增长。从初出,从生出来到生命的终点,他的各个器官一直都在成长,身高也在增长,体重也在增加……一切都在增长。

第四、出胎。就是已经出生的这些生命体一般还会再次孕育新的生命还会生产出新的生命

第五、种类生。他生长出新的生命,慢慢地化现为种类的不同,世间众生的种类非常的丰富,出生了以后他进行繁衍,繁衍的时候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种类出生了。

【何等为老?老有二种:一、念念老,二、终身老。】

关于「老」又有两种,一、念念老,二、终身老

「老」有两种,一种是心念的衰老,你这个心念到老了以后激情就不像年轻的时候了,心念上的衰老,激情的减退,心念的更替变化;然后还有身体的衰老。这是两种「老」。

【复有二种:一、增长老,二、灭坏老。是名为老。】

「老」还有两种,一个是增长老。增长到极致,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就是你长着长着就迈向老年了,是不是?身体长到一定程度盛极而衰,就开始衰微了,这是增长老。还有灭坏老,就是说从衰微开始越来越衰微这个阶段。开始衰退的过程中,一点一点的越来越老坏,越来越老坏,这是灭坏老

「是则名为老。」

【云何为病?病谓四大毒蛇互不调适,】

关于生、老、病、死的「病」,佛陀又解释了,「病」一般都是四大地、水、火、风毒蛇互不调适造成的。

众生各种各样的疾病都是地、水、火、风不调适构成的。地、水、火、风这里形容为毒蛇,证明它让你不安稳、不安分,给你带来烦恼,所以说是毒蛇。

【亦有二种:一者、身病,二者、心病。身病有五:一者、因水,二者、因风,三者、因热,四者、杂病,五者、客病。客病有四:一者、非分强作,二者、忘误堕落,三者、刀杖瓦石,四者、鬼魅所著。】

然后众生的病大概又分成两种:一种是身体的疾病,一种是心理的疾病。身心的病,身病和心病。

身体的疾病又有五种:第一、因为水,第二、因为风,第三、因为因缘,第四、因为各种各样杂病的干扰,比如说,外在的这些细菌病毒染著你,第五、客病,就是外来的病,客人式的病。

「客人之病」又有四种:第一、非分强作,第二、忘误堕落,第三、刀杖瓦石,第四、鬼魅所著。就是说众生生病了,有一种病叫客病(客人之病),就是没来由的、突然而到的这些病。

比如说「非分强作」,你去给人打工,老板突然说加班加点,今天大家得一直加班加到几点呢?十二点钟。有的人突然过劳死了。「非分强作」,不合理的要求之下,你去强做工作,结果突然抱病而亡之类的这种情况。

第二、「忘误堕落」,什么重要的东西忘记了,误事了,堕落了,这样的情况,或者说工人在楼上正在进行施工,突然掉下去了,结果又没有戴安全绳,下面有没有安全网,堕落下去了,这样导致摔伤了,这种病。

第三、「刀杖瓦石」,就是别人在旁边玩刀杖、玩瓦石,或者是打球,没有想打你,但是不小心的刀杖瓦石落到你这里了,结果头上被砸了个大包或者头破血流就住院了,这样的病。刀杖瓦石属于意外,或者走在某个高楼之下,花盆突然被猫弄下来了,砸到了你的头,结果住院去了,刀杖瓦石这些意外伤害。

那么第四、「鬼魅所著」,阳气不足,正能量不足,持戒又不严密的这些众生,个别情况下跟某些鬼有一定的渊源,就附着在你的身体上。

被鬼附体的人也都是没有偶然事件,都是必然。就是因缘会遇的结果,你跟这个鬼本身有一些渊源,无论他是讨债的还是还债的,或者你过去你家里很多人都是给人看事之类的,都有附体,这个鬼魅跟你有渊源,就附在你的身上,这也属于「客病」的一种。

所以佛陀其实是承认了有附体现象的存在。个别法师讲经的时候说,佛门不宜谈附体,佛经里不讲附体,而实际上在《涅槃经》里讲过好几次了,鬼魅附体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确实有,这是一种客病,就是意外来的一种病,本不属于你的,它突然从外面来了,可能在你这儿呆一段时间又走了,所以是客病

佛经里明文已经承认了鬼魅附体现象的存在,所以说以后对于附体的现象,需要谈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谈论,并非是不可以谈论的。认为不可以谈论的法师,他是没看《涅槃经》,所以如果我们见到他,可以推荐这部经给他看一下。

【心病亦有四种:一者、踊跃,二者、恐怖,三者、忧愁,四者、愚痴。】

众生的病不是身病加心病吗?心病也有四种,哪四种呢?

第一、踊跃。有的人你看他总是很激动,时时刻刻都是很亢奋的状态,这个不是好现象,这属于心病的一种。时时刻刻踊跃而亢奋,总是亢奋的状态这样的人不正常,大多数正常人平静居多,不会说亢奋居多。正常人一般都是比较平静的,偶尔亢奋偶尔低落,对不对?就好像心电图的那个线基本上还是一条直线,然后偶尔上去,偶尔下来,类似那个样子的,但不会一直是很亢奋、很高扬的。这个音乐总是高音就很奇怪了,这是一种病,心病的一种。所以我们周围要是有众生一直很亢奋,你要知道他非正常,可能有点躁狂。

第二、恐怖。有的人非常胆小,走到哪里都害怕,也不敢跟人打交道,甚至自闭,这是一种病——恐怖症。

第三、忧愁。这就是忧郁症了,有的人总是担惊受怕的,忧愁、忧郁,看什么都提不起精神,看什么都往负面去想,任何好的新闻到他这里,他都往负面去想,患了忧郁症了,佛教里讲叫忧愁,这是心病的一种——忧愁。

第四、愚痴。愚痴也是心病的一种,有的人愚痴,没有智慧,很笨的,跟他讲法他也听不进去,就认自己的死理,就是盯着眼前的那个相,这种人愚痴。

心病的四种大家记住:「踊跃之病、恐怖之病、忧悉之病和愚痴之病,这是心病四种。

身病我们再回顾一下。身病有五种:一种是因为水引起的,一种是因为风,然后是因为热、因为杂病、因为客病。然后客病又分非分强作病、忘误堕落病、刀杖瓦石病,以及鬼魅所著病。这里都比较重要

《涅槃经》的十二卷,需要做笔记的地方比较多,有兴趣的师兄,可以做一下笔记,或者再进一步地查一查资料。

【复次,善男子,身心之病,凡有三种。何等为三?】

接下来佛陀又讲了,有的人不仅身病,不仅心病,身心同时得了病。身心同病大概有三种情况。哪三种呢?

【一者、业报,】

第一、业报导致的结果。业报,过去世广造恶业,导致他投胎为人了还不安生,各种各样的身心疾病,身体上有病,一查都是囊肿、都是结石、都是结节。然后心理上也有忧郁症或者躁狂症,身心都有病,这是业障导致的结果。

【二者、不得远离恶对,】

第二、不得远离恶对。就是说有的人身心的疾病表现在哪里?他所讨厌的那个人总是跟他在一起,他走到哪里都无法离开那个他所讨厌的人,他的那个死对头天天都跟他在一起,这个死对头可能恰恰就是一个家人来讨债的,天天一个屋檐下生活,或者甚至是夫妻。

谈恋爱的时候感觉挺好的,结了婚发现是死对头,甚至一个打另一个,一个骂另一个,非常的不公平,但是想离婚离不掉,身心皆苦,身体上遭受他的打骂,心灵上遭受创伤,但是身心皆病却无法远离,这个死对头就是天天陪着你,这属于什么情况?这是身心都病,其实也是业导致的结果。

【三者、时节代谢。生如是等因缘、名字、受分别病。】

第三、时节代谢。有的人气候一变他就过敏,身心都不舒服,这属于时节代谢病。就是气候更替会影响你。或者是月圆之日他就不舒服,月亮不圆还没事,有一些众生比较奇怪,这些众生也是奇怪的众生了。

这里讲身心都有病有三种,主要是业障导致的结果。如果是业障病导致你身心都不舒服,怎么办?消业!怎么样消业障呢?讲过多次了,拜佛、诵经、布施、放生,广做善事,都能够消业,诵某些经典,像《涅槃经》《地藏经》,消业都很快,然后配合拜忏,二十一天,每天一零八拜,那样拜忏,消业也非常快,一定要消业。

佛陀说就是这样,如上各种各样的因缘,结果导致各种各样的病,名字上也有种种的差别。

【因缘者,风等诸病;名字者,心闷肺胀、上气欬逆、心惊下痢;受分别者,头痛、目痛、手足等痛。是名为病。】

各种各样的病症,这里列举了一些症状,我们就不详细讲了。

【何等为死?死者,舍所受身。舍所受身亦有二种:一、命尽死,二、外缘死。】

什么叫?就说我们这个肉身坏灭了,要舍掉这个身体了,这就叫。这是佛学意义上的死亡。

像医学意义上死亡,可能说什么心脏停止跳动了,呼吸也停止了,大脑也死亡了,那叫死亡,那是医学科学意义上的死亡。佛学意义上的死亡就是说,你要舍离你所用的这个身体了,这就是死亡。这个神识需要离开了,不能再用这个身体了,这就是死亡。

舍掉你所受的身体,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命尽而死,一种是外缘死。命尽而死,就是说命数已尽,该死了,无常鬼来找你了,说:走吧,咱们不要再停留了!命数已尽了,这是一种死亡的情况。还有一种外缘导致的结果,就是意外身亡,突然而来的意外导致你身亡,其实命数还没尽呢,结果死掉了,外缘导致的死亡。

然后讲:

【命尽死者亦有三种:】

命数已尽,然后这个人死掉了,他的神识不得不离开身体,也有三种情况:

【一者、命尽非是福尽,】

第一、福报还没尽,但是命数已尽。命尽而死,福报还没尽,按理说还应该继续享福的,结果死掉了。

【二者、福尽非是命尽,】

第二、有的死亡,福报尽了,其实命数没尽,但是福报尽了,突然意外来了,他就死掉了。

【三者、福命俱尽。】

第三、就是福报也尽了,命数也尽了,同时都尽了,然后死掉了。

【外缘死者亦有三种:】

外缘死,就是意外死亡也有三种情况:

【一者、非分自害死,】

第一、自杀身亡的。不知道怎么回事,自杀了。自杀身亡,这也是属于一种意外。

【二者、横为他死,】

第二、就是被他人突然杀死了,不是自杀,是他杀,也是一种意外。

【三者、俱死。】

第三、这种外缘而死,就说他的神识和他的身体同时都已经尽了,突然就必须死掉了,外缘而死,意外身亡。「三者、俱死」,有的时候他想要杀人,杀了人了,结果自己也被人砍死了,就同时两个人(杀人者和被杀者)在互相杀的过程中同时都死掉了,这种情况也算作是一种意外吧。

【又有三种死:一、放逸死,二、破戒死,三、坏命根死。】

然后又谈有三种死:一种是放逸死,一种是破戒死,一种是坏命根死

【何等名为放逸死也?若有诽谤大乘方等般若波罗蜜,是名放逸死。】

什么叫「放逸死」呢?有的人诽谤大乘方等般若波罗蜜,这是放逸死。你诽谤大乘带来的死亡,这是放逸死。以为我随便讲讲话没事的,这个嘴就没管好,诽谤了大乘方等般若经典,诽谤到极致结果死掉了,这是放逸死。嘴没有管好,你的嘴太放肆了,太放逸了

【何等名为破戒死也?毁犯去来现在诸佛所制禁戒,是名破戒死。】

你都已经成为佛弟子了,还不严持戒律,随意地犯戒,毁谤了过去诸佛制定的净戒,就是毁谤了诸佛,对诸佛严重的不尊重,把戒律当儿戏,结果死掉了,这是破戒而死。

【何等名为坏命根死?舍五阴身,是名坏命根死。】

「坏命根死」,舍掉了五阴之身,舍掉了色、受、想、行、识构成的身体,这个就是坏命根死

【如是名曰死为大苦。】

所以说,死,各种各样的死,非常的苦。

【何等名为爱别离苦?所爱之物破坏离散。所爱之物破坏离散亦有二种:】

你所爱的人或者物破坏了,你所爱的人离开你了,无论是需要远行出国了,或者说他背叛了你不要你了,这都是「爱别离」。还有一种,就是我最爱的这个文物,这是元代的青花值多少多少钱,突然地碎了坏了,你很难过,这都属于「爱别离」的层面。「爱别离」包括人、包括物,人、物的离散,都叫做「爱别离」。

那么所爱之物的破坏和离散也有两种:

【一者、人中五阴坏,二者、天中五阴坏。如是人天所受五阴分别校计有无量种,是名爱别离苦。】

爱别离人中五阴坏,或者天中五阴坏。

人中五阴坏」,你这个身体,色、受、想、行、识任何的坏灭,人中五阴坏

「天中五阴坏」,天赐于你的「生」,今生带来的,比如说,这个神识的层面色、受、想、行、识的坏灭,天中五阴坏。「人天所受五阴」都坏了,「分别校计有无量种」,这是爱别离苦。

【何等名为怨憎会苦?所不爱者而共聚集。】

就说你所讨厌的那个人偏偏跟你聚在一起,你讨厌的人,你换个单位,他还在那里,总是甩脱不了他,或者他就在你的家庭当中,在你的家属里面。这个亲人里有一个人就是跟你是死对头,但是你却不得不跟他相见,还经常地看见他,非常的不舒服,这属于怨憎会。

「所不爱者而共聚集」,这就是怨憎会

【所不爱者而共聚集复有三种,】

怨憎会也有三种:

【所谓地狱、饿鬼、畜生。如是三趣分别校计有无量种,如是则名怨憎会苦。】

怨憎会苦,也有可能,你下了地狱,你讨厌的那个死对头也在地狱,你看到他了。你去饿鬼道,他也是在饿鬼道;你去畜生道,他还在畜生道。所以有的狗遇到有些狗就咬起来,狂吠不停,这都属于怨憎会不是冤家不聚头,结果冤家聚头了。

在网上看过一个视频,一个狗和另一个狗撕咬在一起,撕咬了几个小时,人拉架都拉不开,咬的那个狠……这种事真的是有深仇大恨聚到一起了,怨憎会。在畜生道还是相见了,所以非常的苦难。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本来这些众生在那里就要受苦,已经够苦的了,还要遇到冤家,冤家对他的报复和怨恨又是难以想象的,这是怨憎会苦

【何等名为求不得苦?求不得苦复有二种:一者、所希望处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报。如是则名求不得苦。】

接下来又讲什么是求不得苦求不得苦也有两种:一种是你所希求的地方和境界去不了。比如说我想去国外生活,我就是没有能力去国外,这是一种求不得吧,是吧?还有我想证得神通境界,我想证得什么天眼开、宿命通,我想证得,证不了,这属于求不得,这很苦的,很郁闷。

「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报」,求不得,就是说我在一个公司打工,我应该月薪一万,我感觉我付出这么多辛劳和努力,但是只给我了三千,多求求不得了,我多多地被人役使,那个人利用我做种种的工作,我给他卖力,但是我却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多役功力不得果报」,这也是一种求不得。我应该得那些工资,我得不到,这也是求不得。「如是则名求不得苦」。

【何等名为五盛阴苦?五盛阴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贪苦、求不得苦,是故名为五盛阴苦。】

五阴炽盛,五盛阴苦,生、老、病、死都很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种种的苦加在一起搅扰着你的色、受、想、行、识不得安宁,所以叫五阴炽盛苦。五阴炽盛其实是前面的七种苦加在一起搅扰你,让你不得安宁,睡梦中都不得安生,这就叫「五阴炽盛苦」。

【迦葉,生之根本,凡有如是七种之苦,老苦乃至五盛阴苦。】

佛陀说:人生来以后就要遇到八苦,八苦里前面七种汇合在一起构成了第八种——五阴炽盛。所以说每个人活着都不容易,都要忍受这种种八苦。

【迦葉,夫衰老者,非一切有。佛及诸天,一向定无。人中不定,或有或无。】

但是迦叶,衰老这种情况并不是所有众生都有的,像佛就没有衰老的情况。在佛国净土中的佛,像「无量寿佛」,也叫「阿弥陀佛」,像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以及众香佛国的所有佛,一切佛只要在佛国净土当中,他就没有老,他就不老,他示现灭度突然就消失了,然后另一个候补佛就上来了,他没有老。那么天界的众生也没有老,天人们长相一直非常俊美,从化现的那一天一直到最后一天,长相都很俊美,如果他的福报享尽了,他立刻该堕落去哪儿,比如说立刻下地狱,突然一下就下去了,就在地狱里示现出来了天人们是不老的虽然说有衰相现前感觉自己身体有臭秽的味道,身上的花冠掉下来了,衣服也变得脏污了……种种虽然外形上有变化,但是他的身体没有变化,身体不会衰老,福报享尽立刻就去堕落,就向下走,是堕落成人还是堕落到地狱道、饿鬼道。

大家注意天人和佛都是不老的。所以说,成佛是非常好的,因为天人福报享尽他会堕落而成佛只是示现涅槃而已,涅槃只是一个隐退隐身而已,随时化现还是会出现的。

「一向定无」老相,佛和天人是不老的。「人中不定」,那么人里边就不一定了,有的人八十岁能够修得容颜看上去还像三十岁一样,或者注射了羊胎素之类的,好像是不老的。人中不一定个个都是会很衰老,衰老的程度上也有差异。我们同时看都是八十岁,有的人显得非常的老,有的还很年轻像六十岁,对不对?这个老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或有或无」,人中有一些像修仙、修道的,好几百岁了还很年轻还像三十多岁的也有,真的有。所以说,人中并不是说人人都会非常的衰老。

那么佛陀还讲:

【迦葉,三界受身,无不有生,老不必定,是故一切生为根本。】

总结一下:)欲界、色界、无色界,因为都是在欲界,他还没有出离生死轮回,都有受身,都有,但是不一定都有。我们已经讲了,三界里的天人他是不老的,人中有一批人也能修得不显老,或者是不老。有些仙人就能够修得几百岁还是看着像几十岁的样子。

「是故一切生为根本」,你就知道了三界内一切生为根本,三界是有生死轮回的,所以为根本。

【迦葉,世间众生颠倒覆心,贪著生相,厌患老死。迦葉,菩萨不尔,观其初生,已见过患。】

迦叶,世间的众生就很颠倒,被颠倒覆盖了他的真心,覆盖了他自性的智慧,他就贪著于生,厌患老死。

大家都喜欢出生,我的花开了,我的小草长出来了……都很激动,我的孩子出生了,都喜欢,但都不喜欢,不喜欢

迦叶呀,菩萨不是这样的。菩萨看到一个事物出生了,就能够看到他未来将会衰老,将会变化,将会有灭的一天,只要有就有呀。菩萨一看到,他不会像世间人一样狂喜,他会知道下一步会怎样,下一步会怎样,未来会怎样……所以菩萨的心是平静的心,不是容易激动的心。

菩萨的心是平静的心,观一切如梦幻,如影如响,如乾闼婆城,如水上露,如空中电,这是菩萨的心。长期的如如不动,不会因为生、老、病、死而有任何著相的情绪。

愿以此功德回向所有在欲界、色界、无色界受苦的众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广发菩提心,认真地修行,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90.html

“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100课·各种各样的苦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1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1

第261课「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各位尊者:大家好!很高兴我们能够一起继续学习《涅槃经》。可能有的师兄感觉奇怪,明明是讲《涅槃经》,怎么放《心经》曲呢?因为今天我们讲的《涅槃经》等于是「涅槃经版的心经」。憍陈如品第十三之一这里有一段(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0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0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又到了晚间的学经时间,我们继续听一下《涅槃经》第三十七卷中佛陀给我们的开示。上节课佛陀说:就好像雪山上有毒草,也有妙药王一样,众生身上有烦恼这种毒草,但是也有清净的梵行这种妙药之王。【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众生有清净梵行?】接下来迦叶菩萨就问佛说:世尊,为什么说众生能...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0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已经到了第三十六卷,依然是感谢一下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法师。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六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四【善男子,智不具足,凡有五事。是人知已,求近善友。如是善友,当观是人贪欲、瞋恚、愚痴、思觉,何者偏多。】佛陀继续对迦叶菩萨讲:迦叶,善男子,这些智慧不具足的众生...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7 | 涅盘经

各位尊者、菩萨:大家好!就在今天上午,听闻一个消息:我一直非常敬重的大德——梦参老和尚,已经示寂。从昨天晚上到今天早晨,感应也是相当的明显。在这里,如果说醍醐这几年讲法有一点点微薄功德的话,把这些功德都回向给伟大的梦参老和尚。其实,不管梦参老和尚去到哪里,哪里都是净土,我们也不需要特定地、特意地祝他...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6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又到了晚间的听经兼禅修时间。上节课我们讲到:佛陀说,迦叶呀,我有的时候为了讲一法而用无量的法,我为了阐释一个道理可能讲很多话。就好像经中说,一切清净离欲的梵行怎么修,怎么持戒,怎样获得真正的梵行,佛陀讲了很多话,但是也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善知识」。佛陀也曾经对阿难尊者说:阿难...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4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上节课,佛陀讲「佛性即是中道」,还没讲完。【复次,善男子,或有说言:佛性即是内善思惟。何以故?离善思惟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佛性即是内善思惟。】佛陀说:迦叶,我有的时候也讲,佛性指的就是「内善思惟」,就是内观,向内看。观照你的心念,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