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93课·佛的角度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7)《大般涅槃经》讲解774

00:00

「一切江河,必有回曲,一切丛林,必名树木,一切女人,必怀谄曲,一切自在,必受安乐。」

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过去曾经讲过这样一个偈颂。但是文殊菩萨反驳他说:世尊啊,并不是所有的河流都是弯弯曲曲的吧?有的河就可能很直很直地入海了;也并不是所有的丛林都是树木构成的吧?我见过金、银、琉璃构成的丛林;并不是一切女人都怀着谄曲之心吧?我见到很多女人修行之后,无比地勇猛精进,心也放大了,不会像过去那样小肚鸡肠;同时也并不是所有人只要获得了神通自在就一定长寿安乐吧?像转轮圣王,帝释天王,大梵天王……他们非常地自在,也有神通,但是却无法脱离轮回之苦。

【佛言:善男子,汝今善得乐说之辩,且止谛听!】

文殊菩萨讲到这里之后,释迦牟尼佛赞美他说:善男子,你的口才实在是非常地棒,不过你先停一下,仔细听一听,继续听我说!

【文殊师利,譬如长者身婴病苦,良医诊之,为合膏药。是时病者贪欲多服,医语之言:若能消者,则可多服。汝今体羸,不应多服。当知是膏,亦名甘露,亦名毒药。若多服不销,则名为毒。】

文殊师利啊,就好像一个大长者,身体被众多的病苦所缠绕着,有非常棒的医生来帮他做诊断,诊断之后,就给这个生病的长者开了一些膏和药。这个时候,(生病的这个长者)他一听说,「啊,这么好的医生给我开了药,这个药我多吃点吧」,但是医生怎么告诉他呢?说,你要是吃了以后能消化,你就多吃点,你现在身体太过瘦弱了,不应该服用过多,你就按照我给你定的量,去服用就可以了。所以佛陀说:医生开的膏、药,可以说是甘露也可能是毒药。如果你贪多(服用得过多),服用了之后不能够消化,那么它就是毒药了。

过去很多师兄,因为来得晚,看我们过去讲了那么多课了,他就紧赶慢赶地,一天听很多课,有的一天听十几、二十几课,像这样的情况都是我们所不赞成的。因为你一天服用的药量过多,你未必能消化,又累耳朵,又累脑子,又累心,也不一定能起到什么效果。我们并不建议大家一天听过多的课。你可以一节课反复听没关系,或者一天最多听两节课,这是我们定的量,剩下的时间好好消化吸收,认真地奉行六度。如果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听课上了,课程内容不但消化不了,你还占用了修习六度的时间,耳朵还相当地疲惫。所以医生开给这个病患者的药,给你定了多少的量,你就按量服用,这样是比较科学的。

【善男子,汝今勿谓是医所说违失义理,丧膏力势。】

佛陀说:善男子,你看,医生不让病人过多地服用药,你不要感觉医生没道理,其实是病人没道理。医生虽然给病人严格地限定了药量,但是这个药量是正好够病人消化吸收的,并没有影响药的效力。

【善男子,如来亦尔,为诸国王、后妃、太子、王子、大臣,因波斯匿王、王子、后妃憍慢心故,为欲调伏示现恐怖如彼良医,故说偈言:一切江河,必有回曲,一切丛林,必名树木,一切女人,必怀谄曲,一切自在,必受安乐。】

善男子,如来也是这样的,有的时候给那些国王,后妃,太子,王子,大臣……给他们讲法的时候,就跟一般的民众不一样。给国王、大臣、后妃、太子……给他们讲,你想想,能跟给大众们讲法一样吗?——肯定不一样。

就好像有一次,给波斯匿王,还有王子、后妃们讲法。当时波斯匿王、王子、后妃,心里都非常地骄慢,为了给他们讲法,调伏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轮回的恐怖,所以我当时才说了这么一个偈颂:一切的江河,都是弯弯曲曲的;一切的丛林都是树木构成的;一切的女人要是不修行,心里都是曲曲弯弯,弯弯曲曲的;一切的自在必受安乐。如果你能够证得跳脱轮回的自在,那才是永远地受安乐呢!当时是给他们讲了这样的偈颂,这个偈颂相当于一个药方。就是医生开出的这味药,只适合于特定的病人,并不是所有的病人。

【文殊师利,汝今当知,如来所说无有漏失。】

文殊师利啊,你今天要知道,如来所讲的法没有漏失;针对特定的病人,如来开的药绝对是最为圆满的,没有什么缺憾、缺失的。

【如此大地可令反复,如来之言终无漏失。】

就算是你脚底下踩的大地颠倒过来了(地面朝下了,地心朝上了),如来的语言也不会有疏漏缺失的呀!

【以是义故,如来所说一切有余。】

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如来所说一切有余」。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如来所讲的法,你要看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给谁听的,不要盲目地站在其他角度去挑剔如来讲法的过失啊!

【尔时,佛赞文殊师利:】

这时,佛赞美文殊师利说: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久知如是之义,愍哀一切,欲令众生得智慧故,广问如来如是偈义。】

文殊,我明白,我讲的法,你完全了解都是处在什么情况下讲给什么人听的,但是你故意去反驳我,向我发难,目的是什么呢?是哀悯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明白过来。很多众生不理解这一点(不理解如来经常地切换角度)。那么你明明理解,却随顺着众生的角度装作不理解,然后来发问,目的是什么呢?——使众生获得智慧啊!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复于佛前而说偈言:】

文殊菩萨听了佛的赞美,不动声色,而又抛出来一个偈颂。说,我记得您还讲过一个偈颂,是这样的:

【于他言语,随顺不逆,亦不观他,作以不作。但自观身,善不善行。】

您说,对于别人讲的话,我们要随顺,不要逆着他们;也不要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不要管别人做这个了、做那个了,做了还是没做。要认真地观照自身,回光返照观自身,要看看自己是否符合戒法,是否在行善,是否在作恶。

【世尊如是说此法药,非为正说。于他语言随顺不逆者,唯愿如来垂哀正说。】

世尊啊,您这偈颂里提到,「对于别人的语言,我们要随顺,不能逆着他」——这句话,大家也不懂,希望您怀着对于大众的哀悯,仔细地讲说一下。

【何以故?世尊常说,一切外学九十五种皆趣恶道,声闻弟子皆向正路。善护禁戒,摄持威仪,守护诸根,如是等人深乐大法,趣向善道。如来何故于九部中见有毁他则便呵责?】

为什么呢?世尊您说,我们要随顺别人的言语,不要去反驳别人,但是您也常说,一切「外学」(心向外求的这一切外学),我们这个地区大概有九十五种外道(有的资料里说佛陀在世的时候,除了佛教之外,其他的道法有九十六种,那这里提到九十五种,数量是差不多的)。一切向外贪求的各种修行方法,个个都是走向恶道的。无论是沉迷于身体的觉、受的,什么光啊,气呀,或者沉迷于修行过程中的境界的,沉迷于外在的任何事物的,拜这个神,拜那个神之类的,这一切都是领你走向恶道的,因为没有办法让你真的解脱。那么声闻弟子,他们都走在正路上,一直认真地持戒,非常具备威仪,而且认真地守护六根,像这样的人「深乐大法」,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大法之上(放在如来的正法之上)。声闻弟子,他们是趣向善道的,因为他们跟着佛学,向内找——向内求——慢慢的——,最终「桶底脱落」而得解脱。所以说,声闻弟子都是走在一条向善的道路上,这个善就是「解脱」。

那么,既然如此,外道向外求,您的声闻弟子们,阿罗汉们,都向内求,阿罗汉们做得很对呀!为什么您在讲各种经典的时候,看到有人在诋毁别人,或者在背后讲人坏话,您就去批评他呢?您也在《菩萨戒》里跟大家讲,不要背后讲人坏话,那么这个偈颂跟您所讲的有些开示又有些矛盾哪?

【如是偈义,为何所趣?】

您讲的这个偈颂是针对谁讲的呢?指的方向是什么样子的呢?

【佛告文殊师利:善男子,我说此偈亦不尽为一切众生,尔时唯为阿阇世王。】

佛就告诉文殊师利说:善男子,我这个偈颂是某些特定情况下,给特定的人讲的,不是给所有众生讲的,大家要明白。这个偈颂里提到说:「于他语言,随顺不逆」。别人讲的话我们不要去反驳他,说错了,难道也不反驳吗?——不是的。这个偈颂是特定地为阿阇世王讲的,当时是什么情况呢?

【诸佛世尊若无因缘终不逆说,有因缘故乃说之耳。】

诸佛世尊(我过去所传承的所有佛们),他们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逆着这个偈颂来说话。是在特定的因缘之下才会切换不同的角度。

【善男子,阿阇世王害其父已,来至我所欲折伏我,作如是问:】

善男子文殊啊,你知道阿阇世王,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继承了父亲的王位。然后阿阇世王,有一次来到我这里,想要折伏我。他当时非常地狂傲,因为他刚把自己的父亲杀掉,他简直是天上天下无所畏惧。听说佛陀已经证悟了,是三界至尊,他非常地不服气,就来到我的面前想要折服我。

阿阇世王来了之后,就问:

【云何世尊有一切智、非一切智耶?若一切智,调达往昔无量世中常怀恶心,随逐如来欲为杀害,云何如来听其出家?】

(阿阇世王过来以后就向我发难,说)世间人都说如来具备一切智慧,我看您不一定具备一切智慧,如果您真的具备一切智慧的话,那么您的表弟,提婆达多过去无量世中,无数次都在怀着恶心来伤害你,想要杀死你,您要是真的具备一切智慧,为什么还任凭他出家呢?这样一个恶性比丘您竟然允许他出家,这岂不是太笨了、太傻了吗?您还是「一切智」,您还被称为「三界至尊」,我一点都不服你。

【善男子,以是因缘,我为是王而说此偈:于他语言,随顺不逆,亦不观他,作以不作。但自观身,善不善行。】

佛陀说,文殊啊,当时就是这样,阿阇世王向我发难的时候,我就回他了这样一个偈颂。我就对阿阇世王说:对于别人讲的话呀,你不要总想着挑刺儿去,因为你的角度不是他的角度;你也不要把你注意力的重心都放在观察别人身上,他做了什么事情,得到了什么荣耀,值不值得得到……你不要把精力都放在他人这里。你要去反观你自身,你做的事情是善还是不善。你——阿阇世王,你竟然杀死了自己的父亲,犯了五逆重罪啊!

【佛告大王:汝今害父,已作逆罪最重无间,应当发露以求清净,】

你不想想自己,你杀死了父亲,会去无间地狱的呀!你现在还来挑人家的刺儿,你现在不想想你过去的过失,怎么样去发露忏悔求得清净。

【何缘乃更见他过咎?】

为什么过来质问我呢?我也没有杀死自己的父亲,对不对?而且我包容我的表弟(当然有的资料里讲提婆达多是佛的堂兄)。我能够包容提婆达多的存在,他屡次地想要杀死我,我一直包容他,我能够包容他,我没有去杀害他。他出家我也让他出家了,我一直包容他,那么你在怎么做?阿阇世,你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却不忏悔自己这种即将去无间地狱的罪过,反过来还在责难我。

【善男子,以是义故,我为彼王而说是偈。】

所以,释迦牟尼佛就告诉文殊说:就是这样的情况下,单独针对着阿阇世王,我才说的这个偈颂,并不是让所有佛弟子都这样做呀!因为我们讲过:在「布萨」的时候,在「休夏自恣」的时候,大家要互相检举对方的过失,看看哪个师兄的作为不符合戒律,要拿在明面儿上,让大家都来警醒的。所以说,这个偈颂是给阿阇世讲的,而不是给你们这些修行者讲的。文殊啊,你要注意这个偈颂在什么情况下讲的。

【复次,善男子,亦为护持不毁禁戒成就威仪见他过者,而说是偈。】

同时这个偈颂也适用于一批人,哪些人呢?这些人认真地护持正法,永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去毁犯禁戒,他们成就了一切威仪。那么这些人,本身自己做到完美,但是有的时候见到师兄、师父们的过失,背后去讲人坏话,背后讲而不是当面讲。我就给他们讲这个偈颂:说别人怎么做随他去,你要多观照自身,少去观照别人。这是针对有一些弟子们,正法护持得很好,戒律守持得也很好,也有威仪,但是喜欢背后传播人家的小话,针对这些人,这个偈颂也是适用的。就是说你要多多地观照自身,不要总盯着别人。

六祖慧能的那个偈颂我们想一想,「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这个偈颂也是针对个别的情况才适用的,而不是所有情况,大家要注意。《菩萨戒》里规定,无论是四众弟子的过失,还是周围师兄、师父们的过失,我们都可以当面指出,帮助他改过,这是责任,不这样做还犯戒,但是背后讲是错的。

所以佛陀的经,你仔细品味内在的深意,它确实是统一的而不是矛盾的。但是你不能只盯着个别的文字(这个「相」)去判断。

【若复有人受他教诲,远离众恶,复教他人令离众恶,如是之人则我弟子。】

佛陀说,我看到我的弟子们,有些菩萨、阿罗汉做得非常棒。他们接受了我的教诲,接受了诸佛的教诲,自己做得非常棒,守好了戒律,远离了一切的重恶,不再做任何「身、口、意」的恶行;同时他们在做得好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别人纠正自己的恶言、恶行、恶的念头,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我的弟子。

这里就告诉我们:真正的佛弟子绝对不会冷漠,我们不会是背后乱传小话的人,我们的话都放在当面上来说。不是背后去说无用的,而是当面讲有用的。自己接受佛陀教诲,远离了一切恶行,然后再让其他众生都能够远离一切恶行,出于善的目的,去帮助佛陀进行教化的工作,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尔时,世尊为文殊师利而说偈言:】

释迦牟尼佛对着文殊菩萨又讲了一个偈颂:

【一切畏刀杖,无不爱寿命,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

(这个偈颂是过去文殊也听过的)释迦牟尼佛说,一切生命其实都害怕被刀砍,被木头棍子打,一切生命都很爱惜自己的寿命,性命。「恕己可为喻」,你看你是怎样无数次地宽恕自己的,自己犯了一次又一次的过失,大多数人都在袒护自己,给自己找任何各种各样的理由,总之,就是不想悔改,也不想受到别人地惩罚。我们做错事了,别人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总是在找借口、找理由,找借口、找理由……我们总是在不由自主的,怀着本能自然而然地去宽恕自己,但是对于其他人却是非常地严厉。「勿杀勿行杖」,一切生命都畏惧被批评,都畏惧被刀砍,被木头棍子打,所以我们对待一切生命都不要轻易地杀害,也不要轻易地用木头棍子去毁坏它们,这是佛的偈颂里的意思。

【尔时,文殊师利复于佛前而说偈言:非一切畏杖,非一切爱命,恕己可为喻,勤作善方便。】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在佛前说:师父呀,在我看来,并不是一切生命都害怕被刀砍、被木头杖子打,也并不是所有的众生都爱惜自己的性命。

「恕己可为喻,勤作善方便」。确实,倒是很多众生都是无数次地原谅自己,不停地宽恕自己,大家都善于宽恕自己,却不善于宽恕别人。「勤作善方便」,但有的时候,佛菩萨的某些做法也可能仅仅是善巧方便吧。

【如来,说是法句之义,亦是未尽。】

所以我猜呀,您讲「一切畏刀杖,无不爱寿命,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我猜您讲这个偈颂,肯定也是在特定情况下讲的,不是适合于所有情况的。

【何以故?如阿罗汉,转轮圣王、玉女象马、主藏大臣,若诸天人及阿修罗执持利剑能害之者,无有是处。】

为什么呢?像阿罗汉啊,转轮圣王啊,玉女啊,象马啊,主藏大臣啊,还有那些天人和阿修罗们……他们手里拿着利剑,「能害之者,无有是处」。像这些阿罗汉、转轮圣王、玉女、象马、主藏大臣、一切天人和阿修罗,他们有很强大的勇气,他们也有能力去反对和抵抗那些害他们的人,所以即便有人拿着刀,拿着木头棍子来到他们的面前,他们也不害怕,谁也害不了他们。因为他们不害怕,所以他们也不显得很惜命的样子。

【勇士、烈女、马王、兽王,持戒比丘虽复对至而不恐怖。】

像一些勇敢的勇士,烈女,还有马中的王,还有百兽中的大王,像狮子王,还有那些持戒的比丘(这些持戒清净的比丘)问心无愧,走到哪里什么都不害怕,钻入到深林(深深的密林)里去走夜路,不管有什么样的鬼哭狼嚎,他们也不害怕,因为问心无愧。所以说,任何危险的情况到了这些勇士、烈女面前,到了马王、兽王面前,到了持戒的比丘面前,不管有多么恐怖的现象来到他们面前,他们都不会害怕。

【以是义故,如来说偈亦是有余。】

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您所讲的偈颂,还是有特别情况的。

【若言恕己可为喻者,是亦有余。何以故?若使罗汉以己喻彼,则有我想及以命想;若有我想及以命想则应拥护,凡夫亦应见阿罗汉悉是行人;若如是者即是邪见;若有邪见,命终之时即应生于阿鼻地狱。】

您还讲「恕己可为喻」,大多数人都是对自己要求得不高,都是一再地宽恕自己,善于宽恕自己,给自己无数次地找借口、找理由,但是却不能够轻易地原谅别人。这句话其实也有特殊的情况,那么像您的这个偈颂里提到的这句话,说大家都很自私(都想着自己),但是阿罗汉不是这样子的。只想着自己的这些「我执」未退的人,他们当然贪爱自己肉身的性命了,对于自己任何的行为,即便非常不妥,他们也非常地宽容,对于自己是这样的。但是阿罗汉已经没有「我」了,没有「自私」了,阿罗汉已经「无我」了,所以阿罗汉是个特例。如果有人认为阿罗汉还是贪恋「小我」,贪恋自己寿命的话,那就属于邪见了,要是抱持这种邪见的话,命终以后会堕落到阿鼻地狱去的。

【又复罗汉设于众生生害心者,无有是处。无量众生亦复无能害罗汉者。】

阿罗汉「无我」了,他一般最多的弊病就是沉空守寂,不想回到轮回中。他就是偏于「空」,不喜欢「有」,偏离「有」,喜欢沉空守寂,这是阿罗汉的一个弊病,但是阿罗汉却不会对众生生起怒害之心,这是不会的。阿罗汉会沉醉于「无为之法」,而且是彻底的「无为」。那么,要是站在众生这边的话,倒是也没有任何人能够害阿罗汉的,阿罗汉不会惜命,因为他「无我」。当然也没有任何人能害阿罗汉,没有人有能力害阿罗汉。

【佛言:善男子,言我想者,谓于众生生大悲心无杀害想,谓阿罗汉平等之心。勿谓世尊无有因缘而逆说也。】

文殊啊,聪明的文殊啊,「言我想者,谓于众生」,其实诸佛菩萨都没有「我」了,当他们提到「我」的时候,还是随顺众生在讲这个词的,诸佛菩萨基本上也很少谈到「我」这个词,甚至讲「常乐我净」的时候,也是为了让众生感受到内在「佛性」的真实性,不得已说了「我」这样一个代词。一提到「我」,其实就是在随顺众生,是怀着大悲心随顺众生,所以才谈「我」的。那么,阿罗汉确实他不会对于一切众生,兴起这种杀害的想法,因为阿罗汉「无我」了,是非常平等的。

文殊,你也一定了解:任何的如来,任何的世尊,他们在讲法的时候,都是在特定的因缘下而讲的。有的话很奇怪,是针对着奇怪的人来讲的。这个「药方」很奇怪,因为有个人生的「病」很奇怪,就是这个样子。

所以《涅槃经》这一段落一直在讲,佛法是很灵活的,它不是死法,你不能把佛法学死了;也不能够随意地去套用佛经,因为佛经就算是佛讲的话,它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情况。

【昔日于此王舍城中有大猎师,多杀群鹿,请我食肉。我于是时虽受彼请,于诸众生生慈悲心如罗睺罗,而说偈言:】

接下来,佛陀又举了一个例子:我记得过去,有一次在王舍城里有一个猎人,他简直是猎人中非常出名的一个人,所以大家都叫他大猎师(就是猎人们的师父,猎人中的大师)。这个人,经常去捕杀鹿,杀了一群一群的鹿。有一次,这个大猎师请我去吃肉(吃鹿肉)。我本来是不吃肉的,所以这个大猎师请我去吃鹿肉的时候,我虽然受了他的邀请到了那儿,但是我跟他讲了一句话,我怀着对于众生的慈悲心,我看待一切众生就像罗睺罗一样,所以我对这个大猎师说:

【当令汝长养,若久住于世,受持不害法,犹如诸佛寿。】

我来赴你的宴,你邀请我接受供养,我就接受了。我接受你的供养,代表你供养我的心,我领了,但是你供养我的鹿肉,我是不会吃的。为什么?因为我看待众生像看待我的亲生儿子罗睺罗一样,我又怎么可能吃我儿子的肉呢?这一切森林里的鹿,对我来讲都是我的孩子,我根本无法下口去吃他们的肉啊!所以说,我接受你——大猎师的邀请,我是希望你能够长养善根啊!我希望你能够加入修行者的队伍,不再广造杀业。因为你总是杀生的话,你今生可能多病而且可能短命,很多多病的人、短命的人是过去世的杀业过重导致的结果。你现在作为猎人,而且是猎人中的大师,一杀,杀一群鹿啊!——这样非常的危险。我来赴你的邀请(我来赴宴),目的是向你传法,我希望你的寿命能够变长,能够活在世界上久一点,我希望你不再伤害众生了,就好像过去的一切诸佛一样,因为不伤害众生,所以能够最终证得法身的真身不灭。法身的寿命是无穷无尽的,你这个肉身的寿命如此地短促,你又不珍爱自己的寿命,你总是杀生(广造恶业),我为你担忧啊!所以我来赴你的邀请。

【是故我说是偈:一切畏刀杖,无不爱寿命,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

所以说,文殊菩萨呀,上次我去王舍城,赴这个大猎师的邀请,就在当时的宴会上,我就给他继续又讲了一个偈颂。这个偈颂就是:一切生命都害怕被刀砍,都害怕被木头棍子打,没有一种生命不爱惜自己的命,人总是无数次地宽恕自己,总是那么地珍爱自己,总是想着长生不老之类的,既然如此,你再想到一切生命也都像你一样,都爱自己的生命,所以千万不要去杀他们,不要再用木头棍子去轻易地打它们。这个偈颂是当时给大猎师讲的话,所以你就明白这个偈颂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情况。所以,文殊,你就能够找到这个偈子的漏洞,然后你来反驳它,因为你站在其他角度,你不知道我给谁讲的。

【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为诸菩萨摩诃萨故,咨问如来如是密教。】

接下来,释迦牟尼佛又继续赞叹文殊菩萨说:文殊,我知道你明白——明白一切,但是,你是为了利益在座的所有各位,所有菩萨们、大菩萨们,所以才这样地问我的,才故意地让我把如来密法的深层含义揭示出来的。

听了释迦牟尼佛的表扬之后,文殊师利菩萨依然不为所动,他继续又想起来一个偈颂。为什么呢?为什么文殊菩萨不停地在问呢?大家知道,因为纯陀所奉的供养,释迦牟尼佛也已经品尝完了。但是文殊师利菩萨一直拉着佛问个没完没了,就想着:我问这些问题你总要回答我吧,你回答我就不入涅槃了吧,其实文殊菩萨心里还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我们会感觉文殊菩萨真的充满智慧而且非常地可爱,他拉着佛一再的,没有问题也硬去问问题,就是让佛不要走嘛!

【尔时,文殊师利复说是偈:】

所以接下来,文殊菩萨又抛出来一个偈颂,又是过去释迦牟尼佛讲过的话,说:

【云何敬父母,随顺而尊重?云何修此法,堕于无间狱?】

为什么有的人孝顺父母亲,非常地随顺父母亲,非常地尊重父母亲,就这样认真地修行,修着修着还去了无间地狱了呢?这是怎么个情况呢?

【于是如来复以偈答文殊师利:】

于是释迦牟尼佛又以偈颂来回答文殊师利,说:

【若以贪爱母,无明以为父,随顺尊重是,则堕无间狱。】

你要知道,我那个偈颂,是一个比喻!有的人非常地孝敬、随顺、尊重父母亲,怎么还去了无间地狱了?因为他们把「贪爱」当做了自己的母亲,把「无明」当作了自己的父亲,就这样一直随顺自己身上贪爱的习气,随顺自己无明的习气,这样一直随顺一直尊重,所以就去了无间地狱了。这里面的父母亲是比喻,母亲是比喻众生的贪心和爱欲之心,这种贪心、爱欲之心,从无始劫以来一直就没有断,我们甚至「生于」父母的贪爱,所以母亲指的是贪爱,父亲指的是无明。如果你随顺你自己身上的贪爱和无明,你就会去无间地狱,是这个意思。不要单看父亲母亲,不知道代表什么,就去说佛陀讲这句话毫无道理。

【尔时,如来复为文殊师利菩萨重说偈言:】

然后,释迦牟尼佛对着文殊菩萨又说了一个偈颂,说:

【一切属他,则名为苦,一切由己,自在安乐。一切憍慢,势极暴恶,贤善之人,一切爱念。】

一切属于别人的东西可能都会带给我们苦难,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可能就会让我们很自在、很舒服、很安乐,就好像我们到其他人家里做客,到陌生人家里作客,就会不自在、不舒服,但是在自己家里就非常地舒服自在。一切的骄慢发展到极致的时候,这个骄慢者就可能会行一些残暴的恶行,因为他目中无人。所以说,他有的时候利用自己的权力地位,就可能会行一些暴恶的行为。我们要爱念那些贤人和善人。这个偈颂的表面含义是这个样子的。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然后,文殊师利菩萨听了之后,就对佛说:

【世尊,如来所说是亦不尽,】

您讲的这个偈颂,我还是能够挑出来漏洞,

【唯愿如来复垂哀愍说其因缘。】

希望您还是能够详细地解释解释您这个偈颂,是在什么样的因缘下讲的?不然单看这个偈颂我又能挑出毛病来。

【何以故?如长者子从师学时,为属师不?若属师者,义不成就;若不属者,亦不成就;】

您这个偈颂里说:「一切属他,则名为苦」,属于别人的物质往往带给我们痛苦,或者说我们到了别人的地盘往往会觉得苦。那么我反驳您一下,比如说,大长者有个孩子,这个孩子跟着一个师父去学习了。那么跟着这个老师学习的过程中,他是属于这个老师还是不属于这个老师呢?说这个长者子学习的时候属于师父的话,这句话也不对,因为长者子属于大长者,他是长者的儿子,他不属于他的师父。那么如果说他不属于这个老师也不对,因为他跟着这个老师学,没跟着别的老师学。

【若得自在,亦不成就。是故如来所说有余。】

您说「一切由己,自在安乐」,如果这长者子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吧,我不想上学,不去上学了,也不去拜老师了,他就真的自在安乐了吗?——也未必呀!

【复次,世尊,譬如王子无所综习,触事不成,是亦自在,愚闇常苦。如是王子若言自在,义亦不成;】

世尊啊,就好像一个王子,他从小什么也不学,结果什么也不懂,那么他自在吗?并不是真的自在吧?因为他什么也不学,什么也不懂,就非常地愚笨,就好像没有智慧的光照到他,他就非常苦。那这个王子不可能讲「他是自在的」,虽然王位在那里,虽然他是属于王族的,有很大的权力,但是因为他不学习导致很愚笨,心里没有智慧的光芒照耀,所以他未来也无所成就。

【若言属他,义亦不成。以是义故,佛所说义名为有余。】

这个王子,他虽然跟着师父学,也不能够完全地讲,他就是属于师父的人。就是跟着师父去学,他如果学得有智慧了,他才能自在。所以您这个偈颂,要是仔细去剖析,还是可以挑出毛病来的。

【是故一切属他,不必受苦;】

您这个偈颂里讲,「一切属他就是苦」,那么王子要是拜了一个师父跟着老师学,表面上受点儿苦,其实学了智慧,增长了智慧以后就不受苦了,而且他是王子,在王宫里也逍遥自在,也不用受苦。所以您这句话讲:「一切属他,则名为苦」,这句话就不对。

【一切自在,不必受乐。】

王子如此地自在,他也不一定就真的安乐。

【一切憍慢,势极暴恶,是亦有余。】

您说,很多骄慢的人,骄慢发展到极致就可能会行一些非常残暴的恶行,这句话也不一定对。

【世尊,如诸烈女憍慢心故出家学道,护持禁戒,威仪成就,守摄诸根不令驰散,是故一切憍慢之结不必暴恶。】

就好像一些烈女,我看到世间有些烈女,也有「骄慢心」,但是她们的「骄慢心」却让她们不贪恋世俗间的这一切,她们却出家修道去了。而且在修学道法的过程中,认真地持戒,威仪成就,摄六根,不让六根轻易地奔逸驰散,不去轻易地攀援。所以说,这些烈女本来在女人当中被世人称之为是「骄慢」的,但是这些烈女竟然出家学道了,而且她们没有广造恶业,出家学道一直持戒,而且守护六根,修得非常好。所以说「一切憍慢之结不必暴恶」,所以我看来,有骄慢之心的人发展发展,不一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不一定就会去行恶行,也可能会去修行。

【贤善之人,一切爱念,是亦有余。如人内犯四重禁已,不舍法服,坚持威仪,护持法者见已不爱,是人命终必堕地狱。】

您的偈颂里还提到说:一切的贤人、善人会得到世间一切人的爱念,我们要爱念那些贤人和善人。——这句话我也能够挑出来漏洞。比如说,有一个人,他犯了「杀盗淫妄」四重罪,他还披着袈裟,他披着袈裟却犯了四重罪。

这个人明明是出家了,却轻易地犯了四重罪,表面上装着好像具足威仪,好像在护持正法。那么这个人是表面上装的,他内在并不是真正的贤善之人,所以很多人见了他,也无法去敬爱他。这个人命终之后就堕到地狱里去了。

【若有贤人犯重禁已,护法见之即驱令出,罢道还俗。】

所以说,在我们修行者的队伍中,我们要是看到,有哪一个表面上看着是贤人、善人的人,他要是犯了「杀盗淫妄」四重罪,犯了以后还不知道悔改,还装模作样的话,那么大护法们见到他,就会把他赶出去。「罢道还俗」,让他停止修道了,让他还俗,因为他都犯了「杀盗淫妄」四种重罪了。犯了以后不去悔改,不去忏悔,还装模作样,装着好像自己在守戒,装着自己威仪具足,像这样的人,护法们就把他赶回去,让他还俗了。

【以是义故,一切贤善何必悉爱?】

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世间的这些贤人、善人,有真有假,有真唐僧有假唐僧。所以您说:「贤善之人,一切爱念」,这句话我也挑出毛病来了,就说假的贤人和善人,我们不要去爱念他们。

文殊菩萨,辩才无碍,那佛陀是怎么回答文殊菩萨的呢?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一

一切大众所问品第五之二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有因缘故,如来于此说有余义。又有因缘,诸佛如来而说是法。】

释迦牟尼佛对文殊说,前面你一直在驳斥的这个偈颂,确实也有它的因缘。我们这偈颂里讲说:「一切属他,则名为苦,一切由己,自在安乐。一切憍慢,势极暴恶,贤善之人,一切爱念」,这个偈颂是我什么时候讲的呢?我跟你说一下。

【时王舍城有一女人,名曰善贤,还父母家,因至我所,归依于我及法、众僧,】

王舍城里有一个女人,她的名字就叫善贤(就是善人、贤人的那个意思)。她有一次回到了父母的家里,就来到了我所在的地方,就来皈依我,皈依佛、法、僧(三宝)。

【而作是言:一切女人势不自由,一切男子自在无碍。】

她来到我这里皈依我的时候,这个叫做善贤的女人对我说:一切的女人都很不自由,一切的男子都是自在无碍的。

【我于尔时知是女心,即为宣说如是偈颂。】

我在这个时候,知道这个女人心里想的,然后就说了上面这个偈颂给她。

这个善贤来皈依佛、法、僧,想要出家的时候,来到佛这儿抱怨说:一切的女人嫁给了男人之后,就要听男人的,真是不自由,那么一切的男人,都是自在无碍的。

面对这个女人的这番话,释迦牟尼佛就说:「一切属他,则名为苦」,就随顺着这个女人,就说,确实确实,嫁给别人的女人确实很苦。因为你做不了主,什么都要听婆婆家人的,这个比较苦。而且古印度有严重的性别歧视,女人要听男人的,她没有地位。所以说「一切属他,则名为苦」,这句话就是随顺着这个叫做「善贤」的女人来说的。

那么「一切由己,自在安乐」,这是指的什么?因为善贤说,「我看见男人都自在无碍,很安乐,地位也很高」。所以佛陀也是随顺她,安慰她,就说,「对对对,你说得对,这个男人一切自己说了算,所以他就很自在、很安乐」。——是这样子,所以才说的这个偈颂。因为这个叫做「善贤」的女人来到释迦牟尼佛这儿,想要皈依。她结婚之后受了很多的苦,佛陀为了安慰她,就什么都随顺着她来说。

然后佛陀又说:「一切憍慢,势极暴恶」,说你嫁到婆婆家之后,可能婆婆对你不好,丈夫对你也不好,他们很骄慢。很骄慢有的时候就会导致一些残暴的恶行、恶言、恶语的出现。

那么「贤善之人,一切爱念」,这个叫做「善贤」的女人你不要难过,不要哭泣了,虽然你结婚之后受到种种的苦难,但是此时你来皈依了「佛、法、僧」了,就会得到一切众生的爱念。你这个叫做「善贤」的女人,认真地修,你就会成为贤人或者善人,也会得到一切众生的爱念。

所以到这里,我们感觉如梦初醒一般,是吧。你要是单单看佛经里的一段经,你不知道佛陀是讲给谁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讲的。有的时候你就仔细猜这句话什么意思,还理解偏了、理解歪了,结果佛陀一告诉你,我是给谁讲的,你一听就明白了。这个偈颂里包含着释迦牟尼佛的慈悲和哀悯,他看这个受伤害的女人想要出家,他接受她成为自己的弟子,就去安慰她说:确实,嫁给别人了,就很苦,说了不算,那么你家里说了算的人就显得很自在安乐,他们很骄慢,可能有的时候就恶言、恶语、恶行来伤你。那么放心吧,善贤,你出家以后认真地修,修成大贤人、大善人,一切众生都会护念你的,连诸天、龙神、鬼神都会保护你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佛陀才讲了这么一个偈颂。

今天就先说到这里。所以我们就知道,佛陀真的是大医王,因病而授药。众生病不同,所以佛陀药不同,不要盲目地去研究单个的某个药方,你要想办法查到出处,想办法查到佛经某一部经的某一句话是在什么样的场景下讲的,一定要做到这一点,你才能够完完全全地了解佛,了解佛经,不然你就容易谤法。很容易曲解、误解佛陀的意思。

我们也了解到:佛陀的很多话是讲给不同众生的。这就给我们理解佛经增加了很多的难度,因为我们未必能够查到佛所讲的每一句话的出处。——这样怎么办呢?你要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你就无法理解你手边的佛经,那怎么办呢?你又不可能说,我一直有「时空穿梭」的能力,我看到一句话就回到那个场景去,那怎么办?大家想一想,你必须站在佛的角度,你要相信,佛任何一句话都是针对特定的人讲的,一定站在佛的角度去体味经文,而不是仅仅站在众生的角度去挑毛病,这个很重要!比如说:我们看到一句话,这个偈颂非常容易让人起争执,就说,「为什么孝敬父母亲,随顺父母亲,尊重父母亲,为什么这样一直做,还下到了无间地狱去了?」你一定要想,正常来讲,孝顺、尊敬、供养父母亲不可能下地狱,只可能往上升,那么什么情况下会导致你下地狱?两种情况:你的孝顺是假的,要么就是这「父母」两个词代表了不同的含义,代表了很重要的其他含义,只有这两种可能。所以在理解经文的时候,一定一定不要去挑佛的毛病,你要站在佛的角度去理解,他为什么讲这番话。

从此以后,各位师兄学经、听经、念经之前,最好先打会儿坐,想着我站在佛的角度,我从源头过来,然后再看一切经,你就能明白了,就好懂了。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所有众生都能够站在佛的角度去学习每一部佛经,不要以「小我」去揣测佛陀的「大心」!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诸天菩萨!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97.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93课·佛的角度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6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6

第266课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观看《涅槃经》中的辩论会。我们都知道这个辩论会是外道发起的,佛陀是被动参加的,因为佛陀本身并没有好辩、好斗之心。好辩、好斗之心其实也是「我执」的体现,但是被动参加还是可以的。为了阐明宇宙实...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1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1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容易造成众生烦恼的三个字:「受」「爱」与「触」。我们接着来看:【复次,善男子,智者当观受、爱二事何因缘生?知因想生。】佛陀说:迦叶,善男子,有智慧的人去观察「受」和「爱著」这两件事的时候,他会去找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的受,什么造成了...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6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6

「尔时世尊故在师子座,入师子游戏三昧,以神通力感动三千大千国土。六种震动——东踊西没,西踊东没,南踊北没,北踊南没,边踊中没,中踊边没,地皆柔软,令众生和悦。」各位尊者、各位菩萨: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说,虚空无法被时间所限制,虚空没有挂碍,佛性就像虚空一样。接着迦叶菩萨对佛说...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5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讲了阿罗汉的特点,「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已经解脱于轮回了。接着佛陀说:【如阿罗汉,辟支佛亦复如是,】就是说辟支佛也跟阿罗汉一样,也已经解脱轮回了,「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接下来讲:【菩萨及佛具足成就六波罗...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2 | 涅盘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值此感恩佳节,向我们的本师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表示我们的感恩。从今天起,醍醐也进一步地向本师学习,在讲法的时候以盘腿打坐的姿势来讲,因为想起若干年前我们的本师讲法的时候都是这样的姿势,所以又找到了一点禅修课的感觉。我们接着来看《涅槃经》的第三十四卷。【善男子,善有三种,...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1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大般涅槃经》第三十四卷。上节课佛陀告诉我们,说迦叶呀,众生中有一批人不是不聪明,不是没智慧,不是不狡黠,也不是钝根,反而是利根,但是就是这些貌似相当聪明有智慧的人,就是因为他们远离了善友,也不听闻正法了,也不认真地花时间去思惟正法,也不如法地修行,他们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