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92课·越学越活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7)《大般涅槃经》讲解681

00:00

各位师兄: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陀所讲的最后一部经《大般涅槃经》。

上节课的最后我们提到一个工匠的儿子——在家居士纯陀,因为给了佛最后的供养,所以圆满了布施波罗蜜,已经跻居在十地菩萨的行列里面了。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如佛所说。纯陀所修,成菩萨行,我亦随喜。】

迦叶菩萨说:太好了,师父,像您说的一样,纯陀现在已经是十地菩萨了,我们这些人都跟着随喜赞叹呢!

【今者如来欲为未来无量众生作大明故,说是大乘大涅槃经。】

我知道,今天在您涅槃前跟我们讲大乘《大涅槃经》,目的是什么呢?是要让《大涅槃经》的光明照耀未来的无量众生。

《大涅槃经》的光明,这里提到是大明,极大的光明。

【世尊,一切契经说有余义、无余义耶?】

迦叶菩萨问释迦牟尼佛说:师父,您讲了这么多经,已经把您想要表达的意思全都表达清楚了吗?还有什么剩余的含义没有表达吗?

【善男子,我所说者,亦有余义,亦无余义。】

佛陀对迦叶说:善男子,可以讲,我该表达的内容全都表达完毕了,但是也可能还有一些内容没有完全表达出来。

【纯陀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所有之物,布施一切,唯可赞叹,无可亏损。】

纯陀就对佛说:世尊啊,我记得您曾经讲过一个偈颂:「所有之物,布施一切,唯可赞叹,无可亏损。」

您说世界上所有的物态、物类,只要去行布施的话,他们的行为就是可以赞叹的,他们的功德就是无可亏损的。

【世尊,是义云何?持戒、毁戒,有何差别?】

世尊,这个偈颂我还是有一点不理解。为什么呢?因为我看到在您的弟子中,有一直认真持戒的,还有随便毁坏戒律的(明知而故犯)。持戒的这些佛弟子和那些毁犯戒律的佛弟子同行布施(都去做布施),他们的功德上有什么差别吗?

【佛言:唯除一人,余一切施皆可赞叹。】

佛陀说:只有一类人要排除在外,除了他们,剩下的一切布施的人都是应该被我们赞叹的。

【纯陀问言:云何名为唯除一人?】

纯陀问:为什么非得排除一类人不可呢?

【佛言:如此经中所说破戒。】

佛说:就是这部《涅槃经》中曾经提到过的那些破戒的佛弟子,要把破戒的人排除出去。

【纯陀复言:我今未解,唯愿说之。】

纯陀又说:我还是不太明白,您这个偈颂里说:所有那些进行布施的人都应该值得被赞叹,他们的功德都无可亏损,而此时您为什么单独把这些破戒的人给剔出去呢?

【佛语纯陀言:破戒者,谓一阐提。其余在所一切布施皆可赞叹,获大果报。】

佛告诉纯陀说:那些破戒的佛弟子——破了戒,却又不懂得忏悔,已经不算是我的弟子了,他们跟一阐提是同一类别的。(在学佛的时候,明明了解了戒律,但是又不去遵守的这些人,跟一阐提有什么区别呢?这些人严格意义上讲,已经不算是我的佛弟子了。)其余那些佛弟子、一切众生,如果去做布施了,就值得被赞叹,他们的功德无可亏损,他们会得到极大的果报。

【纯陀复问:一阐提者,其义云何?】

纯陀继续问:您前面倒是提到过一阐提,在这里竟然把破戒的这些佛弟子跟一阐提相提并论,我不能理解。

【佛言:纯陀,若有比丘及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发粗恶言诽谤正法,造是重业,永不改悔,心无惭愧,如是等人名为趣向一阐提道。】

释迦牟尼佛说:纯陀啊,要是有比丘或者比丘尼,或者优婆塞、优婆夷(就是出家的男女二众,或者在家的男女二众),如果他们发粗暴的、恶劣的言语去诽谤正法,造下了这样的重业,而且没有丝毫的改悔之心(心里一点都不觉得惭愧),这样的人,可以说他们就跟一阐提是一个道上的了。

就是说随便地恶言恶口去伤人,而且诽谤正法,造下了重业,还不知道改悔、没有惭愧,这样的人就跟一阐提是一伙的。

【若犯四重、作五逆罪,自知定犯如是重事,而心初无怖畏惭愧,不肯发露,于佛正法永无护惜建立之心,毁呰轻贱,言多过咎,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阐提道。】

如果众生犯了「杀、盗、淫、妄」四重罪,犯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样的五逆重罪,明知故犯,心里没有丝毫的恐怖和惭愧心,也不肯把自己犯过的错误公示于众(隐藏自己过去的罪恶,不肯显发出来告诉大家,更不肯去忏悔),这类人对于正法是永远不可能去护持、去珍惜的,也不可能建立正法,他们对于正法,一直就有那种毁坏和轻慢的心态(很让人遗憾的)。

「言多过咎」,你去观察——他们说的话越多,诽谤正法的话就越多。「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阐提道」,这一类众生就跟一阐提算是一个道上的了。

【若复说言无佛法僧,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阐提道。】

还有一类众生在世间宣扬说:哪有佛?哪有法?哪有僧?那些妄言世间上没有法、没有佛、没有僧的这批人,(如果他不是一个修禅的人,想要破你对于「相」的执著的话。)也都是一阐提一伙儿的。

【唯除如此一阐提辈,】

所以说,世上布施的人那么多,每一个布施的人都值得我们去赞叹,但是像以上提到的这些人跟一阐提是一伙的,就不需要我们去赞叹。因为他们没有善心,怀着一颗恶心、一颗邪心去布施,他们布施的目的,显而易见,都是为了自己得到利益,不可能是为了利益众生(在布施的时候,老想着布施的回报)。这批人其实就是一阐提呀。

【施其余者一切赞叹。】

除了这些人之外的其余的那些施主们,可以被我们去赞叹。

【尔时,纯陀复白佛言:世尊,所言破戒,其义云何?】

这个时候,纯陀又对佛说:世尊,您提到的破戒者,大概指的是什么呢?

【佛言:纯陀,若犯四重及五逆罪、诽谤正法,如是等人名为破戒。】

佛对纯陀说:如果犯了「杀、盗、淫、妄」四重罪,或者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犯了这样的五逆重罪,而且还诽谤正法,这样的人就叫做「破戒者」。

【纯陀复问:如是破戒可拔济不?】

纯陀又再一次地问:像这样破戒的人我们可以救济他吗?可以得到我们的救赎吗?

「如是破戒可拔济不」:「拔」,是从原来的状态给他提升上来,让他远离原来的状态,「济」是教化他。

这一类犯了「杀、盗、淫、妄」和「五逆重罪」,并且诽谤正法的这批人,还能够得到我们的救赎吗?

【佛言:纯陀,有因缘故,则可拔济。】

佛就说:纯陀呀,除非是在特定的因缘之下,才能得到我们的救赎。

就是说这一类人也能得到我们的救赎,但是要有一些特殊的条件,必须满足这些条件,才能得到我们的救赎。

【若被法服,犹未舍远,其心常怀惭愧恐怖而自考责:】

「若被法服」,有一类人穿着袈裟,但是他的心却不正,「犹未舍远」,对过去的恶劣的习气还没有完全地断除干净。这样的人心里常常怀着惭愧、恐怖之心。这一类穿着袈裟但是习气未断,不知不觉就造恶的这批人,造完恶之后,他心里还是很惭愧的。对照戒本进行布萨的时候,他的头低得很低,抬不起头来,他也知道自己是错的。但是过去的恶习太严重,一时断不了,所以总是犯错。在布萨的时候,把自己的身子弯成像虾米一样的,自己责备自己。

【咄哉!何为犯斯重罪?何其怪哉!】

佛陀感慨地说:这样的弟子们啊,明明知道「杀、盗、淫、妄」以及「五逆重罪」不可以犯,你们为什么要去犯呢?犯了以后还这样的惭愧,为什么还要去犯呢?「何其怪哉」,太奇怪了,就真的管不好自己吗?

【造斯苦业?其心改悔,生护法心,欲建正法,有护法者,我当供养。】

犯了「四重罪」和「五逆重罪」的人心里惭愧至极,造作了恶业,他也明白因果,知道造了恶业感召来的果报是非常可怕的。他怀着对果报的恐惧之心,怀着对所造的恶的惭愧之心,他的心里慢慢地还是会忏悔,想要改正。忏悔之余,他就生起了护法之心。

他想:我要帮助大家,帮助各位师兄们更好地守持戒律,我要守护如来的正法。布萨已经结束了,师兄们都没犯什么错误,人家都去休息了,我要在这长夜不睡、在佛像前忏悔。我要发誓:我以后要更加努力地护持正法、护持戒律。

像这样的人,他们有望重新建立正法(能够认真地发誓护法),我们就可以去供养他。

就是说他不小心犯了过失,但是他懂得忏悔,忏悔的时候非常地虔诚。像这样的人,我们就可以去护持他、去供养他。

【若有读诵大乘典者,我当咨问受持读诵。既通利已,复当为他分别广说。】

如果我们看到周围有师父、师兄或有信众,认真地读诵大乘经典,我们就可以向他请教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跟着他学,我们也认真地去受持、读诵大乘经典,甚至把大乘经典读得非常的流畅通利。我们自己受持、读诵大乘经典,我们获益了。(有的众生说:我读经读得心很静;或者我感觉都飘起来了;或者我觉得甚至一些神通都显现了。)自己受益的这些人,就可以广泛地为其他人去分别演说大乘经典,去认认真真地推广大乘经典。

【我说是人不为破戒。何以故?】

像这样的——自己能够认真读诵、受持大乘经典,又能够广泛地讲给其他人听的这些人(虽然曾经犯过「四重罪」、「五逆重罪」,但他们懂得忏悔,然后又生起了强烈的护法之心),所以佛陀说:这样的人,我不认为他们是破戒者。

佛陀说:造作了业又能立刻忏悔,然后加倍用功地去修行的这些人,不被称为是破戒者。为什么呢?

【善男子,譬如日出,能除一切尘翳闇冥;是大涅槃微妙经典出兴于世,亦复如是,能除众生无量劫中所作众罪,是故此经说护正法得大果报,】

善男子,就好像太阳出来的时候,能够除掉世间一切的尘土、一切的翳障、一切的幽闇、一切的暗冥;《大涅槃》微妙经典一旦出兴在世间,就好像一个大太阳一样,能够除掉一切众生心中的尘埃。

「能除无量劫中所作众罪」,众生无量劫中所造作的一切重罪都被《大涅槃经》洗刷干净了,所以说这部经「说护正法得大果报。」

经的重要性就像光明驱散黑暗和一切尘翳一样,所以说《大涅槃经》值得被大家护持,所有这些护持正法的人都将得到大的果报啊。

【拔济破戒,若有毁谤是正法者,能自改悔,还归于法,自念所作一切不善,如人自害,心生恐怖惊惧惭愧,除此正法更无救护,是故应当还归正法。】

佛陀说:我们靠着这部经就能够拔济一切破戒的众生,如果有毁坏、诽谤这部「大涅槃」正法的人,他们如果能够自己悔改,重新回到正法的怀抱里,自己经常想着:我过去做的一切不善之业,我要去忏悔。好像自己造了不善之业,自己害了自己一样,心里生起极大的恐怖,一直去忏悔,而且永远不再造过去的这些过失了。像这一类人,《大涅槃经》就能够救护他。除了《大涅槃经》,没有其他的正法能够救护他,「除此正法更无救护」。《大涅槃经》可以洗涤你过去世的罪过、罪障,可以救护你回到正法的怀抱里。

「是故应当还归正法」,所以一切众生,不管是不是犯过错误、犯过罪过,都应该回归到正法的怀抱里。

【若能如是如说归依,布施是人得福无量,】

回到正法怀抱里的佛弟子们,你们如果能够奉行菩萨的「六度」(广行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就可以得到无量无边的福报。

谈到布施,最近师兄们不是在印经吗?印经,也是同时兼具了「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你所印的经,它一旦传播出去就是「法布施」,对不对?你印经出的钱等于「财布施」。同时,你所印的正法经典传播出去,可以驱散一切众生的忧愁苦恼,让他们得到幸福快乐,得到无穷无尽的智慧,甚至开悟,这就属于「无畏布施」的层面。所以无论是如法地放生,还是如法地印经,都同时兼具了菩萨「六度」里布施波罗蜜的「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所以有无量多的福报和功德。当你做这一切的时候,「三轮体空」——随缘而做,又不贪著于功德,那么你的功德反而更是无量无边的。

【亦名世间应受供养。】

佛陀说:犯了过失能够勇敢地忏悔,永远不再造,而且认真地受持大乘经典,又能够推广大乘经典,还能够如法广行布施的这批人,他们值得被供养。

就是说人难保不犯错误,但是犯了错误勇于改过,这样的人,你们的戒体就已经修复了,所以值得被继续地供养。

【若犯如上恶业之罪,若经一月或十五日,不生归依发露之心。若施是人,果报甚少。】

如果有的佛弟子,也犯了「杀、盗、淫、妄」四罪,也犯了「五逆重罪」,犯了之后,一个月或者十五天过去了,他根本没想要忏悔,也不想把自己造作的过失显发、显露出来,反而藏起自己的过失,他对于正法没有重新的皈依之心。(信众们,你们听好了!)像这样的人不要去布施,如果布施了,你们得到的果报也非常非常地少。

这种破戒的佛弟子——破了戒还不知道忏悔,你去供养破戒的佛弟子,你的果报甚少。

所以,大家注意:我们去供养僧人的时候,最好把我们的供养给那些值得被供养的人。即便是犯了过失也能马上忏悔的这些人,布施给他们,果报无量,获福无量。要是布施给破戒了还不知道忏悔的人、破戒了还隐藏自己罪过的人,就等于我们的功德就打水漂了(我们的供养就浪费了)。

【犯五逆者亦复如是,能生悔心,内怀惭愧:今我所作不善之业,甚为大苦!我当建立护持正法。是则不名五逆罪也。若施是人,得福无量。】

有一些佛弟子犯了「五逆重罪」,能够生起忏悔之心,非常地惭愧。「今我所作不善之业,甚为大苦!」他能够感觉到,因为学了佛,明白因果了,知道自己造了五逆重罪,未来的果报非常的严重,自己未来会很苦。然后他们就发起了更加殷重的建立正法、护持正法的心。像这样的人即便犯了五逆重罪,因为他忏悔了,也改过了,更加精进勇猛的修行、护法,所以这样的人也不叫「破戒者」(不叫做犯了「五逆重罪」的人)。

我们知道《无量寿经》里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说:这样的众生、那样的众生都能来,但是「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就是除了那些犯了「五逆重罪」的人、诽谤正法的人之外,其他众生我都收。)这些人我不收,为什么不收?因为他们犯了「五逆重罪」,还不去忏悔、不去悔改,还隐藏过失,这样的我不收。如果犯了罪,敢于忏悔、悔过,然后更加努力地精进修行,这样的人我收。阿弥陀佛是这样的,那么一切佛也是这样子。你可以犯过失,但是你要懂得忏悔。如果犯了过,不忏悔,佛就不要你了,你就被逐出僧团的行列了。甚至佛陀讲,信众们都不要供养那些犯了罪,还不忏悔的人。

如果信众们把你的供养布施给犯了「五逆重罪」,又敢于认真地去忏悔的、敢于认真地建立和护持正法的这些人,你的福报是无量,「得福无量」。

【犯逆罪已,不生护法归依之心,有施是者,福不足言。】

那些犯了重罪,不去忏悔,也不去护法,也不重新皈依佛法僧的人,信众们要是不小心供养给这些人,那你就白供养了,几乎是没什么福报可言的。

【又善男子,犯重罪者,汝今谛听,我当为汝分别广说。应生是心,谓正法者,即是如来微密之藏,是故我当护持建立。施是人者,得胜果报。】

善男子,关于犯了「杀、盗、淫、妄」四重罪、以及「五逆重罪」的这类人,我刚才讲了已经很清楚了,你要仔细地听好了,听了之后,要传播出去(我走了之后,你要传播出去)。

什么是正法?真正的正法就是如来所讲的微密之藏。每一个如来(每一个佛),他所讲的法都是传承了过去诸佛的思想,所以大家要认真地护持和建立正法。把你的供养布施给这样护持正法的人、认真持戒的人,你得到的果报就是非常殊胜的。

【善男子,譬如女人,怀妊垂产,值国荒乱,逃至他土,在一天庙,即便产生,闻其旧邦安隐丰熟,携将其子欲还本土。】

善男子,接下来讲个故事吧:就好像一个女人怀孕了,临产的时候,正好自己的国家闹饥荒、有战乱,(在自己的国家没有办法养活孩子)她就逃到其他国家去了。在他国,有一天,在一个庙里,她生出了自己的孩子。生完孩子之后,听说自己的国家现在好了(自己的国家「安隐丰熟」,已经安稳了,天下太平了,而且庄稼长得都非常的丰盛,也都成熟了),然后她就带着孩子,想回到自己的国家。

【中路值河,水涨暴急,荷负是儿,不能得渡,】

回国的路上遇到了一条大河(大河拦住了去路),正赶上大河涨水,下暴雨了,水涨得非常的高。这女人一看,水流如此之急,也没有船,该怎么样把我的孩子带回去呢?

【即自念言:我今宁与一处并命,终不舍弃而独渡也。念已母子俱共没命,命终之后寻生天中,以爱念子欲令得渡,】

如果我自己一个人有可能能游过去,但是我的孩子这么幼小,我怎么能舍掉我的孩子呢?就算我跟我的孩子一起死掉在渡河的过程中,我也不能舍了我的孩子,自己走。

就这样想着,这个母亲把孩子裹在身上就开始游泳渡河,结果没游好,水流实在是太急了,而且水太凉了,这对母子「倶共没命」。

母子同时淹死了,因为这个母亲在命终之前一直想的是救护孩子的命,所以命终之后,到了天上去了。为什么?因为她太爱她的孩子了,不舍得扔下自己的孩子,想要孩子与自己一起渡过河。

【而是女人本性弊恶,以爱子故得生天中。】

而这个女人本性弊恶(这一辈子没少造恶业——「杀、盗、淫、妄」),但是她临终的最后一念是护念孩子,因为这个缘故,她生到了天上去了。

其实这个女人本性是弊恶的,她并不是一个善良的人,但是她临终的最后一念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而舍命,她宁可舍了性命,也不能丢下孩子,因为这个善念,所以生到天上去了。

【犯四重禁、五无间罪,生护法心亦复如是,虽复先为不善之业,以护法故得为世间无上福田,】

佛陀说:纯陀啊,犯了「四重罪」和「五逆重罪」的这些人,生了护法之心也是这样子。他们虽然做过非常大的恶事,凭他们的行为来讲,并不是善良的人,但是他们悔过了,又生起了护法之心。所以这样的人,他们悔改了,改过了,又开始护法了。

所以你别老揪着人家过去做的恶,不要总提这个人从监狱里出来的,这个人过去怎样怎样,杀过多少人,放过火、烧过山……种种种种,不要讲人家过去的过失。他只要悔改就是一个新人了,就是世间无上的福田了。

【是护法者有如是等无量果报。】

你悔改之后,你要加倍地护持正法;如果你护持正法,你就成为世间的无上福田了。所以说,护法者有无量的果报。

这里告诉我们护持正法的重要性。每一个师兄学佛之后,回顾自己人生的前半段,一般都是捶胸顿足的、非常地悔恨,说:我过去怎么这么无明,造作这么多的恶业啊?然后一提到忏悔,他很认真。《圆觉经》里讲,忏悔最好能够维持二十一天。(你的忏悔、你的拜忏维持二十一天,清一清过去世的罪业,然后就是一个新人了。)过去的罪业洗刷干净,就重新做人。不要总想着过去,忏悔没完没了,这也是不对的,浪费了时间,活在过去当中。最多二十一天忏悔完毕,就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个当下,然后改变你的未来,就可以了。如果你忏悔了恶业,又能够认真地加入到护持正法的行列中,你的果报就是无量无边的。

【纯陀复言:世尊,若一阐提能自改悔,恭敬供养赞叹三宝,施如是人得大果报不?】

这个时候,纯陀突然心生一念地说:世尊,一阐提因为业障太重的缘故,对于佛法总是完全听不进去,甚至还诽谤三宝。像这些一阐提要是有一天悔过了,他们也开始恭敬供养赞叹三宝了,要是信众把供养布施给一阐提,果报大不大呢?

【佛言:善男子,汝今不应作如是说。善男子,譬如有人食庵罗果,吐核置地,而复念言:是果核中应有甘味。】

佛说:善男子啊,你今天实在不应该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呢?就好像有一个人吃了庵罗果子,把果核吐在了地上了,之后,他又想:这个果核里应该有果肉,说不定是甘甜味美的。

【即复还取,破而尝之,其味极苦,心生悔恨,恐失果种即还收拾,种之于地,勤加修治,以酥油乳随时溉灌。于意云何?宁可生不?】

他又把果核捡回来,砸破了,开始尝,结果一尝(果核里边的果肉太苦了,苦得受不了)赶紧吐掉了,太苦了,他心生悔恨,说:我现在把庵罗果的果核砸破了,没有办法种到土壤里再长出树来了,一个果树的种子就被我给破坏了。「即还收拾,种之于地」,他想:怎么办呢?我还是得把它种到地里去,然后认认真真地去保护它,甚至给它浇点儿酥油、浇点牛奶,经常地灌溉它。

纯陀,你说这个人所种下的庵罗果核还能够长出庵罗果树吗?

【不也,世尊。假使天降无上甘雨,犹亦不生。】

纯陀说:不能啊,世尊。就算是天上降下无上的甘露雨,也没有办法让这个庵罗果核再长出果树来了。

为什么呢?因为果核都被这个人砸开、砸烂了。他都尝了尝果肉,这个果核已经坏掉了,种到土里,浇浇水、浇浇牛奶,它怎么可能长出来庵罗果树?不可能的!种子都被破坏了嘛。

【善男子,彼一阐提亦复如是,烧燃善根,当于何处而得除罪?】

佛陀说:善男子,纯陀呀,一阐提也是这样的啊,他的善根都被破坏了,他怎么可能又会发起忏悔之心呢?

【善男子,若生善心,是则不名一阐提也。善男子,以是义故,一切所施所得果报非无差别。何以故?】

如果一个人有善根、发善心,能够听得懂「佛、法、僧」三宝的教化,认真地行善不作恶,这样的人就不叫一阐提了。一阐提就是坏死的种子。善男子,因为这个缘故,「一切所施所得果报非无差别。」讲到现在为止,纯陀你就明白了,一切众生都去广行布施,但是得到的果报确有差别。

不是没有差别,看你布施给谁了。你是布施给僧人了——他是一个破戒者,又不懂得忏悔,还隐藏自己的罪恶,你把自己的供养给他了,等于白布施了(你的供养就浪费掉了)。你要是把你的供养给那些认真持戒又护持正法的佛弟子,那你的果报就是无量无边的。所以,一切行布施的施主们,你们一定要想好了,把你们的布施给谁?

【施诸声闻所得报异,施辟支佛得报亦异,唯施如来获无上果。】

你所供养出去的这些布施之物,你布施给谁了?如果你布施给声闻弟子了,你会得到一种果报;布施给辟支佛了,你的果报就更好一点、更大一点。如果把你的供养布施给如来了,那么你就会获得无上之果。

像纯陀,他在如来灭度之前,把自己的供养布施给如来了,他立刻成了十地菩萨(还没怎么修呢)。这就是机遇,为什么其他人没这个机遇呢?一切皆有定数。纯陀过去世给自己打了良好的基础了,就好像八岁的小龙女瞬间成佛,过去世的基础你不可忽视的。为什么说这个人幸运,那个人不幸运呢?一切一切的跟过去世都有因缘、都有联系的。所以,如果你能把你的供养布施给如来,那么你获得的果报是最大的、是无上的。

【是故说言一切所施非无差别。】

所以说纯陀呀,布施的人那么多,得到的果报都不一样,要看他布施给谁了。

有的人竟然把自己的果报(自己能够得到的善的果报)都毁掉了,为什么毁掉了?因为他布施错对象了。他把自己的供养(节衣缩食攒下来的这一切财物)布施给恶魔了——魔子魔孙。那他成了魔子魔孙的眷属,成了那一派的人了,他还有什么果报?他把自己的果报毁掉了,他还以为我在进行布施。布施的时候没有选择性,结果就白布施了,甚至还把自己带向了魔道。

《涅槃经》一再地强调,你要有理性、有智慧,无论做什么善事都要有理性、有智慧,不要盲目地去做。什么叫盲目去做?瞎了眼睛去做,不调查、看不清就去做。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

【纯陀复言:何故如来而说是偈?】

然后纯陀又说:既然都是做布施得到的果报都不一样,那为什么您前面又讲这个偈颂呢?说:「所有之物,布施一切,唯可赞叹,无可亏损。」

您的偈颂里说:只要是做布施就值得被赞叹,功德就无可亏损。实际上,像您讲的,布施者因为布施的时候可能缺乏智慧,所以导致他的果报有这样严重的差异。但您的偈颂里没有讲这种差异性啊,您为什么会说这样一个偈颂,岂不是误导了大家吗?

【佛言:纯陀,有因缘故,我说此偈。】

佛说:纯陀啊,为什么讲这个偈颂,也是有缘故的。

【王舍城中有优婆塞,心无净信,奉事尼乾,而来问我布施之义,以是因缘故说斯偈。】

我讲这个偈颂,当时是给谁讲的呢?王舍城里有一个居士(优婆塞,就是在家居士)。

这个居士本来信佛,但是他信的不纯净、不纯粹,总是被外道影响,甚至在信佛的同时,还信外道。然后来问我:佛陀,我去布施的话,果报怎么样啊?果报大不大啊?

一个不忠诚于佛法思想的人来问我,说:我去布施果报大不大呀?针对他,我怎么讲?我就说:只要你做布施,就比不做强,只要你做布施,就有功德,不会亏损。这是针对特定的、心无净信的居士讲的。他又信佛又信外道,心不稳定。他不是纯粹的信佛,他去做布施就不一定布施给谁了,有可能今天的供养给了三宝,明天的供养给了外道。

对于他,我就说:你布施肯定比不布施好了,布施就值得赞叹。我是针对单个人讲的这个偈颂。

【亦为菩萨摩诃萨等说秘藏义。】

这个偈颂也适用于菩萨,菩萨们布施的时候,选择对象没有错,他们一布施就布施对了,布施准了。所以给菩萨们讲这个偈颂也没问题,就是说只要你布施,就值得被赞叹,同时你的功德无可亏损。针对王舍城里这个优婆塞,以及特定的菩萨摩诃萨们讲说这个偈颂是没问题的。

【如斯偈者,其义云何?一切者,少分一切。当知菩萨摩诃萨,人中之雄,摄取持戒,施其所须,舍弃破戒如除稊稗。】

菩萨摩诃萨们(登地以上的菩萨)作为人中的英雄,他们布施的时候不会随便去布施的。他们布施给谁啊?布施给那些认真持戒的佛弟子,哪怕仅仅一点点,功德都是无量的。他们布施的时候会舍掉那些破戒的人,就好像拔除掉庄稼里的杂草一样(那些破戒的人又不懂得忏悔,菩萨摩诃萨不会向他们做布施的。所以菩萨摩诃萨的一切布施,功德都是无量无边的)。

这里是提示我们,如果你布施对了,你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那些破戒又不懂得悔改的人,你就把他们当做庄稼里的杂草,可以舍弃掉,你要节约你的供养给那些值得的人。

【复次,善男子,如我昔日所说偈言:一切江河,必有回曲,一切丛林,必名树木,一切女人,必怀谄曲,一切自在,必受安乐。】

善男子,就如同我过去讲过一个偈颂:「一切江河,必有回曲,一切丛林,必名树木,一切女人,必怀谄曲,一切自在,必受安乐」。这个偈颂也是适用于特定的情况,而不是所有情况,因为万事万物皆有例外。

当我们描述一种情况的时候,未必把其他所有情况都涵盖了。所以佛陀讲的经,佛陀讲的偈颂,有的是针对单个人讲的,有的是针对一类人讲的,有的是针对所有人讲的。你们在受持佛经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并不是每句话就适合于所有的情况。

六祖慧能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坛经》里的话),它也不是释迦牟尼佛讲的,就算是释迦牟尼佛讲的,也是有条件的。就像菩萨戒说「不可以讲四众弟子的过失」,指的是不可以背后讲。当面布萨的时候,你是必须检举的(在休夏自恣的时候,大家互相要检举的),你不检举,还犯了包庇罪。所以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是什么情况下六祖讲的话,你必须要了解,不然就等于在进行「文字狱」,奴役大家。只要学了佛,别人有过失不可以讲,孩子有过失不可以讲,老公、老婆有过失不可以讲,这就是一种奴役的教法,不是佛法。这是奴役。所以,大家一定要了解,佛陀讲的话有针对性的(开的药有针对性的),不要随便拿来一味药用于所有病人,这样就害了病人也害了佛陀。谁还信佛啊?佛陀开的药方总是不灵、不准确,谁还信他呢?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臂,右膝著地,前礼佛足而说偈言:非一切河,必有回曲,非一切林,悉名树木,非一切女,必怀谄曲,一切自在,不必受乐。佛所说偈,其义有余,唯垂哀愍说其因缘。】

接下来,文殊师利菩萨从座位上起来,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前礼拜了佛祖,然后说了一个偈颂佛陀并非一切河流都有弯曲的,并非一切的林都叫做树木的,并非一切女人都怀着谄曲之心的,也并非一切自在都不必受乐的(就是说并非一切自在都要受安乐,有的自在可能并不安乐)。佛您刚才讲的偈颂,这个意义我了解,它只针对某些特别的情况,并不是所有的情况。所以佛您怀着对于大众的哀愍之心,讲一讲您为什么讲说那个偈颂吧!

您说「一切江河,必有回曲,一切丛林,必名树木,一切女人,必怀谄曲,一切自在,必受安乐」,您为什么讲这个偈颂呢?肯定是有条件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您才会这样讲,对不对?

【何以故?世尊,于此三千大千世界,有渚名拘耶尼,其渚有河端直不曲,名娑婆耶,喻如绳墨直入西海。如是河相,于余经中佛未曾说。】

文殊菩萨说:世尊啊,在您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有渚名拘耶尼」,(「渚」,就是水里的小块陆地,像小岛一样,我们姑且称之为小岛。)就像有一个小岛叫「拘耶尼」,岛上有一条河非常的直,一点都不弯曲。这条河叫做「娑婆耶」,它笔直的程度就好像是绳墨一样,可以让人拿来做标尺了(太直了),直直地入到西海里面去了。像这样的河,在「余经」中您没有讲过。(在您的其他经典中没有提到过娑婆耶河,它是如此地直,直直地入海了,这条河一点都不弯曲。)

【唯愿如来,因此方等阿含经中说有余义,令诸菩萨深解是义。】

所以佛陀,在您讲说偈颂的时候,我知道有一些特别的情况您没有讲,您只是讲了大多数的情况。(就是说世界上大多数的江河都有弯曲,但不代表没有特例。像娑婆耶河它是如此的直,在小岛上直直地就入了海,没有任何的弯曲,您不曾提到它。)因此像大乘《阿含经》中,有一些讲法也是有一些额外的含义的,您讲的是大多数的情况,而不是所有的情况,所以您真的要提醒一下各位菩萨们,在深入了解佛陀经典的时候,不要太过于执著「文字相」。

你要是执著文字相,那就会挑经典的错误,这样是不对的。佛陀开的药是适用于哪一类人,你要找准那类病人去给他这个药方,给他服用这个药方就可以了,而不能说这个药方不完美,能治感冒不能治心脏病,你这是无理要求。

【世尊,譬如有人先识金矿,后不识金;如来亦尔,尽知法已,而所演说有余不尽。】

世尊,就好像有人一开始认识金矿,后来又不认识金矿里的金性了;如来也是这样的,知道一切法,然后演说一切法。「有余不尽」,就是一切法,有的时候有一些含义不能完全地表达出来,需要众人去参的。

【如来虽作如是余说,应当方便解其意趣。】

如来您描述了大多数的情况,有些特别的情况您没有提到,您要提示众生千万不能让他们执著「文字相」。

【一切丛林必是树木,是亦有余。何以故?种种金银琉璃宝树,是亦名林。】

就好像您说一切丛林一定是树木吗?不一定。为什么呢?因为我(文殊)曾经见过金子排列成的森林,银排列成的森林,琉璃和宝树排列成的森林。

像极乐世界,金银、玛瑙、砗磲组成了森林,但不是树木,对吧?不能说一切丛林都是树木,不能够这样说。

【一切女人,必怀谄曲,是亦有余。何以故?亦有女人善持禁戒,功德成就有大慈悲。】

「一切女人,必怀谄曲」这句话也是有条件的,不修行的女人一般都是心里「弯弯绕」,不知道在想什么,小肚鸡肠、诡计多端。但是,如果这个女人开始修行了,她认真地持禁戒,慢慢地,她的功德就成就了,就有了大慈悲,她能够获得一切的自在。

像这样的女人——认真地持戒、认真地修行,她的心放大了,甚至已经空掉了她的心,空掉了她的执著。不再执著于她的「小我」,也不再自私,那么这个女人就没有谄曲之心了,她过去的「小肚鸡肠」消失不见了。所以「说一切女人,必怀谄曲」这句话也是针对特定的情况而讲的。

【一切自在,必受乐者,是亦有余。何以故?有自在者,转轮圣帝,】

「一切自在,必受安乐」也有特殊情况,就好转轮圣王很自在了吧,转轮圣王真的自在吗?世人认为他很自在,应该受到永远的安乐了吧,但不是这样的。转轮圣王也要受轮回之苦,他就不是真的安乐。

【如来法王,不属死魔,不可灭尽。梵释诸天虽得自在,悉是无常。若得常住无变易者,乃名自在,所谓大乘大般涅槃。】

如来您作为诸法之王(法王),您不被死魔所障蔽(您已经跳出了轮回,您是自在的),是无穷无尽的自在。但是大梵天王、帝释天王、一切天王,他们也很自在(神通自在——想幻化什么幻化什么,想到哪一道就到哪一道),但还是无常的。只有常住不变,证得真身的常住不变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自在者,「所谓大乘大般涅槃」才是真正的自在。

【佛言:善男子,汝今善得乐说之辩,】

佛陀赞美文殊菩萨说:善男子,你辩才无碍,非常的聪明。

今天我们先讲到这里,文殊菩萨辩才无碍,非常的聪明,而且他知道佛陀讲的很多法,是适用于特定的情况,而不是所有情况。

所以,所有的修行者们,我们学经的时候一定要学得越来越活,而不能学死了。千万不能学死了!有很多学经学死的人,就放弃了佛教,改信其他宗教了,觉得佛教管得太严了——佛教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连个过失都不能讲,嘴都被封住了,觉得这不合乎道理,放弃了佛教。有的说佛教限制太多了。如果你不触犯戒律的话,你还需要被限制什么呢?

很多众生对佛教、佛法有误解,就是因为他们没有通透,把经文学死了。所以,这些佛弟子需要增长智慧,有智慧的人越学越灵活,越学越幸福快乐而自在。没有智慧的人拿来一部经,指引自己一辈子,这部经好像成了「牢笼」,自己被关押在这个经文的「牢笼」当中。

佛经不是牢笼,佛经是助你飞翔得更高、更远,让你更加安乐自在的翅膀。

佛经不是牢笼,《大涅槃经》像一场顺风,使你速速地从轮回的海上到达涅槃解脱的智慧彼岸。

佛经不是牢笼,大家要记住!学佛经,只会让你越来越自由而舒适,而不是越来越痛苦和拘束。

佛经不是牢笼,佛经是让我们成佛的助力(是发动机)。

佛经不是牢笼,是让我们探测到内在安乐和自由的导师,是老师,不是牢笼!

借助指向月亮的手指能够看到月亮,借助佛经能够成佛。

佛经,绝对不是牢笼!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198.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92课·越学越活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81

《大般涅槃经》讲解 281

第281课各位尊者:大家好!上节课讲到佛陀最后已经在无数次「出定」「入定」之后入涅槃。【其拘尸那城娑罗林间纵广一二由旬,天人大众皆悉遍满,尖头针锋受无量众,间无空缺,不相障蔽。】这个时候,拘尸那城的娑罗双树林里,纵广(方圆)一二由旬的地方,一切天人大众都已经遍满了。就连针头那么点儿的地方,都有无量大...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8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8

第278课「文殊师利,若菩萨不行色空是菩萨行,不行色不空是菩萨行。何以故?以色自性空故。如是菩萨不行受想行识空,不行受想行识不空,是菩萨行。何以故?心意识不可得故。」——《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的《后分》部分。【阿难,我入涅槃,如转轮王经停七日,乃...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5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5

第275课「文殊师利,无生灭者,不起心意识,不思惟分别,若有分别则成无明,不起此无明则无十二因缘,无十二因缘即是不生,不生即是道,道是了义,了义是第一义,第一义是无我义,无我义是不可说义,不可说义是十二因缘义,十二因缘义是法义,法义是如来义。是故我说,若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法,见法即是见佛,如是见无所见...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2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2

第272课「如来法身平等,离心意识无分别故。文殊师利,一切诸法悉皆平等,平等故无住,无住故无动,无动故无依,无依故无处,无处故不生,不生故不灭。若能如是见者,心不颠倒,不颠倒故如实,如实故无所行,无所行故无来,无来故无去,无去故如如,如如故随法性,随法性故不动。」——《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各位尊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3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3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很感谢大家又挤出时间坐到这里,我们继续学习佛陀在《涅槃经》中的开示。【复次,善男子,智者观业、观烦恼已,次观是二所得果报。是二果报即是苦也。】佛陀说:迦叶菩萨,善男子,智者观业、观烦恼。到最后发现无论是业还是烦恼...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1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1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容易造成众生烦恼的三个字:「受」「爱」与「触」。我们接着来看:【复次,善男子,智者当观受、爱二事何因缘生?知因想生。】佛陀说:迦叶,善男子,有智慧的人去观察「受」和「爱著」这两件事的时候,他会去找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的受,什么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