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0

涅槃经1年前 (2022-12-11)《大般涅槃经》讲解713

00:00

270

如是文殊师利,如来清净住大慈悲幢。随众生所乐,现种种身说种种法。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

各位尊者:

大家好!

2017年的最后一天,我们还在学习经,感觉很殊胜,这种殊胜感会从2017年贯通到2018年。在这里也提前预祝各位师兄、各位师父,在2018年都能迅速圆满自己的道业,希望一切众生业障早除、破迷开悟!

接下来,我们还是继续观看《涅槃经》中的辩论会。

上节课提到,外道中有一个纳衣梵志又站出来了,用种种的立论试图驳倒佛的观点。从他抛出的这些立论来看,这个纳衣梵志其实对于佛法思想也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也懂得「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道理。

上节课讲到佛陀是怎样反驳这些立论的,接着看:

【善男子,汝意若谓身不在先,故知无因,是义不然。何以故?】

佛陀说:善男子,纳衣梵志,你提到说身体和烦恼哪个先有、哪个后有,如果身体不是先有的,就说明没有原因,这句话是不对的。为什么?

【若以身先无因缘故名为无者,汝不应说,一切诸法皆有因缘。】

如果你认为你听了佛讲的观点,「众生身由烦恼生」,身体没有在最先。身体即便是在最先,你也认为它就自然生起了,因为自性导致了这个身体的产生,它自然而生起,没有因缘,跟因缘没关系。你认为无因缘,那么你也不应该承认一切诸法、一切诸相、一切存在都有因缘。

【若言不见故不说者,今见瓶等从因缘出,何故不说?如瓶,身先因缘亦复如是。】

如果你说,因为我看不见,所以我不说它有,那么你看看花瓶。比如说,一个花瓶的诞生是不是从种种的因缘而生啊?这个花瓶不是凭空就有的,是不是因缘产生的?那你为什么不说就像花瓶一样,它的身体比因缘出现得还早?你不会这样讲,对不对?

大家都知道花瓶的产生,它是种种因缘会遇的结果。没有前面的因缘,花瓶不会产生,不会凭空从天上掉下一个花瓶来。大家都知道花瓶的瓶身后于因缘,也就是说因缘很重要,你不能不承认它。

【善男子,若见不见,一切诸法皆从因缘,无有自性。】

佛陀说:善男子,不管你能看见还是不能看见,世间的一切元素、一切相、一切存在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都是从因缘这里来的,没有一个注定的(那种)体性说它一直就是这样子的,它自己生出了自己,这是不可能的。

【善男子,若言一切法悉有自性,无因缘者,汝何因缘说于五大?是五大性即是因缘。】

善男子,如果你认为一切法、一切存在都有自己那个稳固不变的自性,跟因缘没关系的话,那你为什么前面还提到地、水、火、风、空「五大」呢?难道你没发现地、水、火、风、空这「五大」之性都跟因缘有关系吗?

【善男子,五大因缘虽复如是,亦不应说诸法皆同五大因缘;】

善男子,虽然「五大」地、水、火、风、空都跟因缘有关系,但是也不能说其他一切「相」都跟「五大」的因缘一样,也不能这样讲,各自是各自。

【如世人说,一切出家精勤持戒,旃陀罗等亦应如是精勤持戒。】

如果你认为「五大」是这样的,跟因缘有关,那么其他一切「相」就跟「五大」划等号,这样讲话就不严谨。

好像世间有人说,一切的这些出家人,你看看他们都在精勤地、认真地持戒,所以旃陀罗也是这样精勤认真地持戒,这就很荒谬!

出家人可能精勤、认真地持戒,但是旃陀罗没出家,甚至在家都没修行,他是杀手、屠夫、刽子手,你怎么能说这些人在精勤、认真地持戒呢?风马牛不相及。

世间人不能提到出家人怎样的时候,随便拽一个杀手、一个屠夫过来,跟出家人相提并论,这是很荒谬的。那么「五大」怎么样,也不能说所有其他的一切存在就复制了「五大」的特性,也不是这样子,各自是各自,都很复杂,都有各自的特色。

【善男子,汝言五大有定坚性,我观是性转故不定。】

善男子,你前面提到,地就是很坚固的;水就是潮湿的;火就是热的;风就是流动的;虚空就是无挂碍的,你感觉这「五大」之性就是很恒定的、很稳固的、不会变的,其实我感觉「五大」之性,它不是恒定的,它也会转变的,也会变化的。

【善男子,酥蜡胡胶,于汝法中名之为地。】

佛陀开始举例子了。

善男子,像酥蜡、胡胶在你们的法中(在你们的思想体系中、在你们的信仰里边),认为酥蜡和胡胶就属于地性的物质,因为有一定的硬度的。

【是地不定,或同于水,或同于地,故不得说自性故坚。】

但是你会发现,酥蜡和胡胶好像是有地性的,但是也不一定。有的时候可以跟水融合,有的时候可以跟大地融合,所以说它的自性不是一个恒定的、一直不变的。它是会变化的。

「自性故坚」,「坚」指的是恒定的意思。

【善男子,白镴铅锡铜铁金银,于汝法中名之为火。】

善男子,像白镴、铅、锡、铜、铁、金、银这些金属,在你们的信仰中、在你们的思想体系中,认为白镴、铅、锡、铜、铁、金、银它们是火性的。

【是火四性,流时水性,动时风性,热时火性,坚时地性,云何说言定名火性?】

你可以发现,这些金属都是有自己的熔点的。当给它们加热到一定程度,它们的状态就变了。原来是固体可能就熔化了,很像液体了;加热的过程中有很强的热度的时候,又好像有火性;要是给这些金属加热到一定程度,它流淌的时候又好像有水性;在它运作的时候好像又有风性。热的时候又是火性,坚固的时候(温度冷却恢复到坚硬的原始状态)又好像是地性的,一直在变化。

比如说金子,加热到一定程度它就化开了,冷却后它又变成了金子。一会儿好像是通过火性加热变成水性,后来又恢复到地性,一定的条件下一直在变,是不是?

所以你不能讲它是恒定的一种状态,它是火性就永远火性。

【善男子,水性名流。若水冻时,不名为地,故名水者,何因缘故,波动之时不名为风?】

接下来又举例子。

善男子,水性是会流淌的。但是,若水结冰了,冰冻的时候,有一定的硬度,它就很像地性,但是我们依然叫它是水。

我们说结冰的水是水,最多叫做冰。水结冰了,你也没有把它当成大地,还是认为它是有水性的,为什么?水流动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把它叫做风?水不是也有波动性、流动性吗?

【若动不名风,冻时亦应不名为水。】

如果水流淌、波动的时候你不把它叫做是风的话,那么它冰冻的时候,你没有把它叫做大地,你却把它当成水——不应该叫它水,它动的时候不叫风,那冰冻之后也不应该叫它水了。

【若是二义从因缘者,何故说言一切诸法不从因缘?】

刚才提到金属熔化的问题,它的性是一直在变的。地性、火性、水性……我们通常看到的水,温度很低的时候结冰了,好像是地性的,但是我们还是叫它水。它又有流动性,你还没有把它当作风。这不都是跟因缘有关系吗?

既然这样,善男子,你看,我举出了好几个例子,证明你所谓的稳固不变的那个自性是不存在的。其实一切诸法都是从因缘生的,你为什么不承认呢?

【善男子,若言五根性能见闻觉知触故,皆是自性,不从因缘,是义不然。何以故?】

针对前面纳衣梵志的立论,佛陀又再一次地去反驳。

善男子,前面你也提到了眼、耳、鼻、舌、身「五根」的功能:能看、能听、能闻、能尝、能触摸,你认为这是注定的、一直就存在的,跟因缘没关系,其实也不是的。为什么?

【善男子,自性之性,性不可转。若言眼性见者常应能见,不应有见、有不见时。是故当知从因缘见,非无因缘。】

善男子,「自性」这个词代表它就注定了一直如此,不会变化,其性不可转的,不会转变。

你要是认为眼就有这种见性,是不会变化的,眼睛就能看见。「常应能见」,应该一直能见,但是你会发现,眼睛不是一直能看见的,就算你睁着眼睛,并不是一直能看见的。如果生病了,甚至可能会失明,原来能看见,后来看不见了。再说,眼睛睁起来、闭起来都不一样的?睁开能看,闭起来看不到。如果注定眼睛之性就能看,那应该睁眼、闭眼、或者得不得病都没关系,都能看,是不是?很显然,眼睛这个看的功能也是受因缘影响的。不是说没因缘的!

【善男子,汝言非因五尘生贪、解脱,是义不然。何以故?】

善男子,前面你反驳我们佛法思想的时候提到,有的众生接触了「五尘」也没有生贪、嗔、痴;有的不接触「五尘」也生了贪、嗔、痴。贪、嗔、痴或者解脱跟「五尘」没关系,跟因缘没关系,这句话也不对。为什么?

【善男子,生贪、解脱,虽复不同五尘因缘,恶觉观故则生贪欲,善觉观故则得解脱。】

善男子,并不是说「五尘」一定导致一个人生贪、嗔、痴,或者一定导致一个人生解脱,关键是他的心!就是环境可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关键还在于你的心!你的心有两种可能:要么生起恶觉观,要么生起善觉观。

恶觉观又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厌恶觉观、讨厌觉观。缺乏了对于自己的观照,随着业力、习气顺流而下,这就是恶觉观。贪吃,就顺着那个贪欲了;贪睡,就顺着那个贪睡欲了,是这样子。还有一种是恶性的觉观,它是偏向恶的,它是袒护自己的。恶觉观也就是代表贪、嗔、痴了。

善觉观也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善于觉观,善于观照自己的每个念头,观照自己的身、口、意,或者是自己的身、口、意都是善的。众生如果身、口、意都是善的,善于观照自己的身、口、意,他就能够得到解脱。所以说跟因缘有关系。他可以有恶觉观或者有善觉观,这不是因缘吗?

【善男子,内因缘故生贪、解脱,外因缘故则能增长。是故汝言一切诸法各有自性,不因五尘生贪、解脱,无有是处。】

善男子,生起贪、嗔、痴的,或者是自己究竟解脱的,根本还是你的心啊!心就是内因缘(内在的因缘),外因缘就是周围的环境(色、声、香、味、触)。这些环境可以增长你的善觉观或者恶觉观,对你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

所以,佛陀也一直强调:我们要亲近善友、亲近善知识,远离恶友、恶知识。善友可以让你的善根增长,恶友可以让你的恶根增长。

是故一切法各有自性就不成立了,一切法都受因缘条件的影响。

【善男子,汝言具足诸根,乏于财物,不得自在;诸根残缺,多饶财宝,得大自在。】

善男子,你说:我看到有的人长得挺好看的,眼、耳、鼻、舌、身都具足,但是却很贫穷、不得自在;有的人眼、耳、鼻、舌、身可能哪里有残缺,但却是大富豪,得到了经济上的大自在。(他也认为有自性。)

【因此以明有自性故,不从因缘者,是义不然。何以故?】

以此认为有自性,跟因缘无关。你不能用这两个例子来证明有自性啊!那个残疾人是富豪,他就注定了一直是这样,不是这样的。为什么?

【善男子,众生从业而有果报。如是果报则有三种: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贫穷巨富,根具不具,是业各异。若有自性,具诸根者应饶财宝,饶财宝者应具诸根。今则不尔,是故定知无有自性,皆从因缘。】

善男子,众生命运不同,是自己造的业的结果——「从业而有果报」。这个人为什么残疾?比如说前世诽谤三宝了,从地狱道、畜生道还完债刚上来,就容易「诸根不具」;或者他曾经伤害过别人的诸根,他也可能今生就「诸根不具」……很多原因。那为什么有很多财富呢?可能他前世做了大布施了,尤其财布施做得比较多,所以今生就很富裕。

一般情况下,众生不会纯粹地只做善或者只做恶,都是善恶交杂的,所以众生很复杂。你看,有的大富豪家里也有痛苦、烦恼,甚至家里有人卧病在床,或者有人早夭等等,就是因为众生造的业有善业、有恶业,都形成了果报。

有的人长相很俊美,「诸根完具」,他可能前世在佛前供过花果、礼拜过佛菩萨的形象,或者赞美过别人的美貌,今生长得还可以。但是,为什么他那么贫穷?因为他过去很吝啬,这不都是自己造业的结果吗?都是跟因缘有关系的,他不是注定如此的!

众生造业受果报有三种:一种是现报、第二种是生报、第三种是后报。我们可以理解为:现报就是马上就报,有的果报来得很快;生报就是今生会受到这种果报;后报就是后身,未来世受到果报。

佛陀一解释说为什么众生是这个样子,大家都明了了,跟自性没有关系,是跟因缘有关系、跟前世自己的造作有关系。

所以说「定知无有自性,皆从因缘。」

【善男子,如汝所言,世间小儿未能分别五尘因缘亦啼亦笑,是故一切有自性者,是义不然。何以故?】

善男子,你前面提到说世间的那些小婴孩,还不能够分别色、声、香、味、触种种因缘的时候,他们就会哭了、就会笑了,所以注定有自性,这句话也不对。为什么?

【若自性者,笑应常笑,啼应常啼,不应一笑一啼。若一笑一啼,当知一切悉从因缘。是故不应说一切法有自性故不从因缘。】

如果注定有自性,这个自性是如此地稳固不变,那么小孩子要笑应该一直笑、经常笑、恒常笑,要哭应该没完没了、一直哭。不应该一会儿笑、一会儿哭。如果一会儿笑、一会儿哭,就说明都跟因缘有关系,不是注定他要笑、要哭的。孩子哭是不舒服了……种种原因,笑是开心了、满足了、舒服了,都是有因缘的!

讲到这里的时候,这个纳衣梵志也改口了,叫「世尊」。刚开始来的时候气势汹汹,叫「乔达摩」,好像质问他一样。现在改口了叫「世尊」。

【梵志言:世尊,若一切法从因缘有,如是身者从何因缘?】

纳衣梵志说:世尊,如果一切存在物都是从因缘而生的,那么我们这个肉身是从什么因缘而来呢?

【佛言:善男子,是身因缘,烦恼与业。】

佛陀说:善男子,为什么会有这个肉身?跟烦恼和业有关系的。

【梵志言:世尊,如其是身从烦恼、业,是烦恼、业可断不耶?】

梵志说:世尊,如果我们的肉身是从烦恼和业而来,这个烦恼和业可以断掉吗?

【佛言:如是,如是。】

佛陀说:可以,可以的。

【梵志复言:世尊,唯愿为我分别解说,令我闻已,不移是处,悉得断之。】

梵志又说:世尊,请您给我仔细地分别解说一下,让我听了以后,不要再移动地方了,当下(就在这里)断掉烦恼和业吧!

【佛言:善男子,若知二边,中间无碍,是人则能断烦恼业。】

佛陀说:善男子,如果你能够懂得「二边」和「中间」的思想,无有障碍地懂得的话,你就能够断掉烦恼和业。

【世尊,我已知解,得正法眼。】

这个纳衣梵志非常聪明,上根利器。

他说:世尊,我明白了,我感觉已经抓到了佛法的核心思想了,我已经得到了正法之眼。

就是「我悟了,并且我悟对了。」

【佛言:汝云何知?】

佛陀说:你怎么知道你就了解清楚了?

【世尊,二边即色及色解脱,中间即是八正道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纳衣梵志说:世尊,我知道了,您说如果我能懂得「二边」和「中间」的含义,就能够断了烦恼和业,我懂了。

佛陀赞美他说,你悟对了!

那么他悟了什么了呢?

「二边」就是一边是色相(色);另一边是超越相,解脱色,对于色的超脱,不受色相的影响。受、想、行、识也是这样的,一边是受、想、行、识,另一边是对受、想、行、识的解脱。

怎么样从色、受、想、行、识到达色、受、想、行、识的解脱呢?「中间」就是「八圣道」,也叫「八正道」。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善知二边,断烦恼业。】

佛陀赞美他说:非常好!非常好!善男子,你已经悟对了。你了解了「二边」和「中间」了,你能够断掉烦恼和业了。

【世尊,唯愿听我出家受戒。】

纳衣梵志说:世尊,让我跟随您出家修行,让我受戒吧!

这个纳衣梵志也想跟随佛出家修行。

【佛言:善来比丘。】

佛陀说:非常好,过来吧,比丘。

【即时断除三界烦恼,得阿罗汉果】

就在当下——佛陀允许纳衣梵志跟随他修行的当下,纳衣梵志就断除了三界的烦恼,证得了阿罗汉果。

只是一念之转而已!所谓的开悟、顿悟,就是一个念头而已啊!角度一切换,一切都变了。本来还在三界内的,突然跳出三界,证阿罗汉了。

到这里为止,佛陀就又度化了一个阿罗汉了。

【尔时,复有一婆罗门,名曰弘广,复作是言:瞿昙,知我今所念不?】

接下来,又有一个婆罗门(外道)出现了,名叫弘广。弘广对佛陀说:乔达摩,你知道我现在的念头是什么吗?

【佛言:善男子,涅槃是常,有为无常,曲即邪见,直即圣道。】

佛陀说:善男子,涅槃是恒常的,一切有为都是无常的,歪曲事实、悖离真理,那就是邪见。符合事实、实事求是,这就是圣道(神圣之道)。

【婆罗门言:瞿昙,何因缘故,作如是说?】

婆罗门说:乔达摩,你为什么这样讲?

【善男子,汝意每谓乞食是常,别请无常,曲是户钥,直是帝幢。】

佛陀说:善男子,你刚才不是问我、也是在考我。问我「知不知道你此刻心里在想什么?」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你当时心里在想:乞讨这个事情是恒常的,要是能够特别地受到某某施主的邀请,这个事儿挺好,但是是无常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碰见一次。弯曲的是门上的钥匙(古式的钥匙);帝释天的这个幢倒是挺直的,举得高高的。你刚才想的都是这些事情,都是「相」里的这些事情。

【是故我说涅槃是常,有为无常,曲谓邪见,直谓八正。】

所以我针对着你的心思,反过来讲:涅槃是恒常的,不要总想着有为法,有为法都是无常的。真正弯曲的不是「相」上的这个、那个,而是邪见。如果你没有正知正见,那才是真的弯曲!真实的直是什么呢?是「八正道」。不要只盯着「相」说,帝释天的那个幢(圆筒形的旗子)举得高高的很直,不要盯着「相」,真正直的是「八圣道」啊!

【非如汝先所思惟也。】

你刚才想的一切我知道是知道,但是真相并不只是「相」里边的,也许真正的相并没在「相」里边啊!

【婆罗门言:瞿昙,实知我心,是八正道悉令众生得尽灭不?】

这个婆罗门倒是挺佩服释迦牟尼佛。

婆罗门说:你还真懂得我的心思,别人都说你有「他心通」,看来是真的!要是人人都修「八圣道」了,众生会不会灭尽?

很多师兄也问这个类似的问题,大家都修行了,也不结婚、不要孩子了,甚至都出家了、都禁欲了,那人会不会灭绝呀?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这时,释迦牟尼佛沉默没有回答。

【婆罗门言:瞿昙,已知我心。我今所问,何故默然而不见答?】

婆罗门说:乔达摩,你都了解我的心思了。我今天问你的问题,你怎么不回答我?怎么沉默装着看不见?我等着你的答复呢!

【时憍陈如即作是言:大婆罗门,若有问世有边无边,如来常尔,默然不答。】

这个时候,憍陈如尊者就对这个婆罗门说:大婆罗门,您可能不太了解我们的本师,他有一种习惯,当有人问他「这个世界有边无边,会不会灭亡」这样的问题,他经常就是沉默不回答的。

【八圣是直,涅槃是常。若修八圣即得灭尽,若不修习则不能得。】

(憍陈如尊者说)既然我们的师父不想回答你这个问题,我作为弟子就试着回答一下吧。

「八圣道」它是符合真理实相的,所以讲它是直的,涅槃是恒常的。如果你修「八圣道」就能证涅槃,证涅槃就能灭尽轮回之相。你要是不修习「八圣道」,你就不能够得证涅槃。

【大婆罗门,譬如大城,其城四壁都无孔窍,唯有一门。】

憍陈如尊者也很有智慧,他就开始举个例子说。

大婆罗门,就好像一座大城,这座城四面的墙壁都没有孔洞,只有一扇门。

【其守门者,聪明有智能善分别,可放则放,可遮则遮,虽不能知出入多少,定知一切有入出者皆由此门。】

这个守门者非常聪明有智慧,能够分别该进城的人就让他进来,不应该进城的人就不让他进来。虽然这个守门人可能算不清进进出出大概都多少人了(因为人数太多了),但是一定知道只要有人进出,一定是经由此扇门。

因为这座城四面的墙壁都没有孔洞,只有这一扇门可以进进出出——只要有人进出就一定是走这扇门。

【善男子,如来亦尔,城喻涅槃,门喻八正,守门之人喻于如来。】

善男子,如来也是这样的。这座城就代表是涅槃之城,门就代表「八正道」。你要想证涅槃,只有一扇门——「八正道」。守门的人就代表如来,如来非常有智慧。

【善男子,如来今者虽不答汝尽与不尽,其有尽者要当修习是八正道。】

有一些问题我们弟子就可以回答你,所以师父就不用再动口了。

善男子,我们的师父今天虽然没有回答你的问题,但是我刚才已经回答你了。你要是想断尽轮回之相,就必须修习「八正道」。

【婆罗门言:善哉!善哉!大德憍陈如,如来善能说微妙法,我今实欲知城知道,自作守门。】

婆罗门很惊讶,佛陀的弟子都这么厉害吗?

婆罗门说:了不起,了不起,大德憍陈如!如来真的是很擅长讲说微妙的佛法,讲说宇宙实相,我今天确实也想了解涅槃之城,也想了解「八圣道」,我也想像佛一样做一个守门人。

【憍陈如言:善哉!善哉!汝婆罗门,能发无上广大之心。】

憍陈如赞美说:真是不错,真是难得!您这个婆罗门竟然此时能够发起无上广大之心,对涅槃感兴趣,想要了解「八圣道」了,甚至想要成佛了,真是了不得,真是值得赞叹啊!

【佛言:止!止!憍陈如,是婆罗门非适今日发是心也。憍陈如,乃往过去过无量劫,有佛世尊,名普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这个时候,沉默的释迦牟尼佛说:好了,憍陈如,不要说了,不要说了!你眼前的这个婆罗门,他不是仅仅今天才发了这个无上广大之心的。

憍陈如,向前追溯,过去无量佛之前,那个时候有一个佛出现于世间,(也是十号具足)叫普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是人先已于彼佛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贤劫中当得作佛,久已通达了知法相,为众生故现处外道示无所知。】

过去无量佛之前,普光明如来住世的时候,你面前的这个婆罗门就在普光明如来所在的地方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你不要小看他哦!他在我们的贤劫当中会成佛的。他对于诸法实相早就通达明了了,他是为了众生的缘故,现在才化现成一个外道,处在外道当中,甚至来向佛进行挑衅,装作自己什么都不懂(其实都是装的)。

【以是因缘,汝憍陈如不应赞言:‘善哉!善哉!汝今能发如是大心。’】

所以憍陈如,你刚才说「真难得,你作为婆罗门,今天竟然能够发起无上广大之心了,对涅槃有兴趣了」。你这样赞美他,说明你不了解这个婆罗门的过去世。

他在普光明如来在世的时候,就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他已经通达明了一切诸法实相了,为了度化众生示现出一个外道的模样,其实人家相当于是古佛再来,而且在贤劫中还会再次做佛的!

今天到这里我们就知道,原来佛也会化现为外道的。其实我们这样的思想也讲过多次了,外道中不是就没佛了,佛有的时候连屠夫、妓女都能化现,连畜生道的众生、饿鬼道的众生、地狱道的众生都能化现,他难道不会化现为外道吗?

真正的觉悟者对于一切众生都有平等心,不会因为他是外道瞧不起他、讥笑他、把他贬得一文不值,没有必要。因为众生的需要和喜好都不一样,你让他信佛他没兴趣,让他信基督教他有兴趣,那就从那个角度先度一度他。先把众生度到天堂,度到天上去,到了天上再想办法再进一步的教化不是也可以嘛?就好像佛陀度众生的时候,一开始给他讲大学生的课程,他也听不懂,先讲讲小学、初中、高中的不是也可以?总比没文化好,就是这样子。

佛是无处不在的,所以要有平等心!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众生都多看他的优点,多向人家学习,不要只盯着人家的缺点。你要是盯着缺点只能助长你的傲慢之心,你能得到什么?多看优点,以一切万物为师。从谁身上都能学到一些知识和智慧,那你的智慧就无敌了。从一切万物中学习,你到最后就拥有了关于一切万物的无量的智慧,有了无量的智慧,那不就是佛吗?干嘛把心绷得那么紧,排斥这个、排斥那个?

我们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有排斥「相」的阶段,也有跟外道划清界限的阶段。但是,最终佛陀临终遗言告诉大家,竟然有一个婆罗门一直在外道堆里混了很久了,他是一起到阿阇世王的宫殿去起哄的,还去骂乔达摩·悉达多是一个大恶人的,对不对?他混到外道的队伍里这么久,到最后发现是个卧底。让我们大吃一惊——原来外道中也有佛的化现啊!

所以真正的佛门的觉悟者,对于一切外道没有仇视的态度,他是尊重的态度。当你真的了悟了实相,其实你接触任何信息都不会被任何信息所染。如果你能守持好「八正道」,每天听听佛经、打打坐,那么你就算看两本外道的典籍,你也未必就被勾了去,也可能反而增加了你的智慧、增加了你的善巧方便。所以,佛经充满了智慧,这种智慧不仅仅是超离于现实的,其实也可以帮助我们的现实生活的,佛法是无处不在的。

有的师兄可能也问:很多佛经不是说禁止接触外道典籍吗?「菩萨戒」里有规定,外道典籍和声闻乘、二乘的内容都要少接触。你要看看背后的目的是什么,在你一接触,你的知见就被引了去、勾了去,你就没有办法拥有正知正见的时候;在你的心根本就不净、不定的时候,佛陀说你少接触。当你的心已经正定到极致的时候,什么你都可以接触,因为你不会被一切万物所染。什么都可以接触,在什么阶段说什么阶段的话。

所以,《涅槃经》告诉我们,佛陀绝对是一个真正的觉悟者,他没有任何一丝一毫的自私心、狭隘心。佛陀是永远不会很偏激的,他的偏激肯定是针对很特别的「相」,那是一种权宜方便。

文殊师利,如诸草木依地增长,彼地平等离诸分别,如是一切众生善根,依如来增长。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乃至裸形尼乾子等,一切外道善根,亦依如来增长。如来平等无有分别,亦复如是。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

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诸佛如来以众生心为心。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充满善巧方便的诸佛!

南无史上最伟大的「经中之王、王中之王」——《大般涅槃经》!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20.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0”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81

《大般涅槃经》讲解 281

第281课各位尊者:大家好!上节课讲到佛陀最后已经在无数次「出定」「入定」之后入涅槃。【其拘尸那城娑罗林间纵广一二由旬,天人大众皆悉遍满,尖头针锋受无量众,间无空缺,不相障蔽。】这个时候,拘尸那城的娑罗双树林里,纵广(方圆)一二由旬的地方,一切天人大众都已经遍满了。就连针头那么点儿的地方,都有无量大...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7

第277课「文殊师利,云何诸菩萨行菩萨行?文殊师利,菩萨不思惟,不为灭不为生,是为行菩萨行。复次,文殊师利,菩萨过去心已灭不行,未来心未到不行,现在心虽有亦不行。何以故?不著过去、未来、现在故。」——《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陀涅槃前的遗言,接着上节课的内容。【阿难,...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3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3

第273课「文殊师利,菩提者,不可以身觉,不可以心觉。何以故?身是无知,如草木故;心者虚诳,不真实故。」——《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各位尊者: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到,阿难依照佛陀的吩咐,把做过自己五百世父亲的梵志须跋陀带到了娑罗树林中佛陀的面前。这个一百二十岁的梵志须跋陀已经证得了五种神通,来了之后...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8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8

第268课无上甚深大涅槃,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诸佛真实义。各位尊者:大家好!不知不觉第三十九卷也到了最后一课了,我们来看一下。【犊子梵志复作是言:瞿昙,我今欲问,能见听不?如来默然。】在外道的大众当中,又有一个人名字叫「犊子」,这个人也是个梵志(外道中的出家人),这个犊子梵志也对释迦...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0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0

第260课「法本为空无,欲有则为著;不得脱勤苦,常立于愦恼。法为不可得,是谓为定止;亦尽亦无尽,彼为悉无有。空者不智习,亦不无有习;彼若无因缘,何从有所缘。」——《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在《涅槃经》的第三十八卷,佛陀说,如果菩萨摩诃萨们,如果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们,想要证得大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1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1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容易造成众生烦恼的三个字:「受」「爱」与「触」。我们接着来看:【复次,善男子,智者当观受、爱二事何因缘生?知因想生。】佛陀说:迦叶,善男子,有智慧的人去观察「受」和「爱著」这两件事的时候,他会去找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的受,什么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