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83课·无处不在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7)《大般涅槃经》讲解754

00:00

各位师兄:

大家好!上节课的最后,佛陀给我们讲了一个偈颂。这个偈颂说:

「谨慎不放逸,是处名甘露,放逸不谨慎,是名为死句。若不放逸者,则得不死处,如其放逸者,常趣于死路。」

这个偈颂里面关键词有四个:一个是「死」,一个是「不死」,一个是「放逸」,一个是「谨慎」,然后我们得出一个公式:「放逸」等于「死」,「不放逸」(谨慎)等于「不死」。再重复一下:「放逸」等于「死」,「谨慎」等于「不死」。

可能很多师兄联想到,过去有大德告诉我们:「若要人不死,先做活死人」。你这个人哪,要是想不死(没有生老病死),那怎么办呢?「先做活死人」。平常就要多多地收摄自己的身心,不犯诸恶。在你周围的人看来,你可能相当的枯燥、乏味、无趣。但是你能够不死,「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你要么因为放逸而死,要么就因为谨慎而不死,这是两条相反的道路。

【若放逸者名有为法,是有为法为第一苦。】

接下来,佛陀又进一步解释:为什么说,「放逸」就等于「死」?因为放逸是「有为之法」。放逸(顺着习气,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种「有为之法」,很著于相,并没有超离于相,它是「有为之法」。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变幻的,都是会「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的,大家是明白的。「有为法」是世间第一苦。你著于相,顺着习气做事情,这是「有为法」,这是世间第一苦。你为什么苦?是「有为法」,陷在「有为法」中造成的。

【不放逸者则名涅槃,彼涅槃者名为甘露,第一最乐。】

但是如果你不放逸的话,就是涅槃。涅槃是「甘露」——第一最乐。不放逸,就是认真地持戒(居士,守好居士五戒;受了菩萨戒的,守好菩萨戒;出家人,守好出家人的戒律)。这样的话,你就能够获证涅槃。涅槃,就像甘露一样,是第一最上妙乐。能够品到「涅槃之乐」的人相当的少,百分之不知道零点零零几的人,才能够品味到涅槃的甘露(第一最乐)。

这里就在强调收摄身心(持戒)的重要性,持戒持得完美的人,这样的人相当的少。但是他能够获证最上的妙乐,不认真持戒的人,有各种各样的苦跟随着他。

【若趣诸行,是名死处,受第一苦。】

有的人著于相,贪著一切「有为之法」,结果导致他就在轮回中出不来。只要是轮回,那就有「生老病死、成住坏空、生住异灭」,这是必然的。所以,「有为法」就是世间第一苦。

【若至涅槃,则名不死,受最妙乐。】

你在「相」的世界,行的一切「有为之法」,都是苦。虽然表面上,你可能在受乐,或者在给别人快乐,但实际上它还是通往一种苦,为什么?因为你还在轮回当中,有乐就有苦。你就算是种了善了,善的果回到你身上,它也是一种缠缚,你没有摆脱它。真正的解脱和快乐是在涅槃当中。所以,涅槃的快乐是「不死」的快乐,可以领受最上的妙乐。

怎样达至涅槃?——要不放逸。

【若不放逸,虽集诸行,是亦名为常乐不死不破坏身。】

如果你觉悟了,你就解脱了。收摄身心、持好戒,又觉悟了。两者:一方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个做到了;另一方面也破迷开悟了,两者兼具了,这样你就能够「常乐而不死」。虽然你还在「相」当中,还看着「相」的幻化,但是你「常乐而不死」。这就是相当于「应化身佛」了。你就证得了「不破坏之身」,就是「金刚不坏」的法身。

【云何放逸?云何不放逸?】

那么放逸和不放逸,具体来讲是什么样子的呢?佛陀说:

【非圣凡夫,是名放逸常死之法。出世圣人,是不放逸,无有老死。】

具体来讲,就是还不是圣人的这些凡夫,就经常在放逸当中随随便便地做事情,不管这个事情有没有伤害到别人,他不想;他就是冲着一己之乐,一时之兴趣做事情,所以这是放逸的人。放逸的人就会走向「死亡」的道路。

那么,有一些出世间的圣人,是不放逸的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同时又认真地听经闻法——开智慧,这样的人不放逸,他就在走向一条「没有老死」的道路。

【何以故?入于第一常乐涅槃。】

这些出世间的圣人们,德行是世间的佼佼者(德行方面他们是世间的佼佼者,智慧方面也是世间的佼佼者)。这样的人就能够获得第一的、上妙的快乐,能够达至解脱涅槃。

【以是义故,异法是苦,异法是乐;异法是我,异法无我。如人在地,仰观虚空,不见鸟迹。】

所以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世间著相的人即便是也在谈「法」,甚至也在讲佛法(讲的也是「苦集灭道」,讲的也是「世间无常、苦多乐少」,或者「无我」……),如果他们没有认真地持戒的话,也没有认真地修习禅定,他们只是头脑的知见汉。就好像站在地上仰观虚空一样,看不到真正的鸟的痕迹。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是佛的境界,佛的境界是「戒、定、慧」而得来的。世间的人只是学文字相的经,不持戒,不修禅定,也没有真正的智慧,所以他们跟佛的距离——就好像一个人在地上仰观虚空中,却看不到鸟的痕迹。

【善男子,众生亦尔,无有天眼,在烦恼中而不自见有如来性,】

善男子,众生也是这样的。没有「天眼」,在烦恼中,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佛性。

这里的「天眼」,指的是你的智慧之眼(佛陀的智慧,觉悟的智慧)。一旦你觉悟了,有智慧了,在烦恼中,烦恼就像不存在一样;但是这些没觉悟的众生,就好像凭着肉眼在烦恼中只看到烦恼,却看不到自己内在的佛性,非常的可惜。

所以说「戒、定、慧」是三无漏学。你不持戒,不修禅定,还想有智慧?不可能的事情(无有是处,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佛陀讲:

【是故我说无我密教。所以者何?无天眼者,不知真我,横计我故,因诸烦恼所造,有为即是无常。是故我说,异法是常,异法无常。】

我跟大家讲的这种「无我」之密教,密教里的「无我」,它并不是字面上那么简单。「无我」本身里就含着「戒、定、慧」。这个「戒」里面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就体现着「无我」的精神。一切恶我都不去做,因为「恶」会伤到周围的众生;一切恶我都不做,一切善我都奉行,这才是真正的「无我」。甚至可以在「无我」两个字下面标注一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才叫「无我」。你以为「无我」就是这个字「没有我」吗?这么简单吗?不是的。——这是持戒上。

那么修习禅定,你真正化空了自己,了解到你和万物息息相关,你就是他,他就是你,一切都是心的显化,在禅定中「松松松、空空空」,那个坚固的「小我」化开了,这也是「无我」。「无我」,第一个标注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第二个标注是「化开合一」(跟万物合一),这是「无我」。

然后「无我」的第三个含义就是「慧」的层面,「觉悟」,佛陀悟了什么?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只因「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无我」的第三个含义是什么?放下(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著)。

为什么我们在给一般的师兄回答问题的时候,一般的师兄(不是说水平一般,而是刚学佛的,或者普通的居士,给这些师兄回答问题的时候,面对乞丐我们说,你可以因为善良慈悲而布施给他;或者考虑到背后可能有一个恶性的产业链,所以不布施,这还是在分别、判断的层面,还是第六意识的层面),跟一般的这些师兄我们讲:你两者都是对的。但是《梵网经菩萨戒本》里,跟菩萨讲,菩萨已经没有了妄想、分别之心了,可能最多有一点点「法执」而已。菩萨不会再去「分别」了,他不会去分别善和恶。因为真正的菩萨在他的境界里是没有欺骗存在的,他从高维度下来,在他所在的那个高维度没有欺骗存在,向他乞讨的人就是真正需要的人,所以他本能地只要向他要,他就给。只要不触犯戒律,没有违背戒律,那么向他要,他就如法地给。「他就如法地给」,这个也很重要。他不会想:这是善,还是恶的?这个乞丐有没有欺骗?他不会想。因为菩萨所在的维度根本就没有欺骗存在,而我们凡夫所在的维度就有欺骗存在。所以你给也对,不给也对,看你发心是怎样的。如果是避免恶的继续存在,你不给,这是对的;如果你不给,是因为我就是不想给,我就这点钱,我悭贪、吝啬,那恶还在你这边,不在乞丐那边,对不对?所以跟什么人讲什么话。对于菩萨来讲,他没有分别,他不会去分别,他更不会讲「人我是非」。所以「菩萨戒」里说,对一切的这些出家的师父们,或在家的师兄们,(佛陀的四众弟子)只要看到了,就很有礼貌地去主动打招呼,他们需要供养,我就如法地供养。为什么?因为在菩萨的这个维度没有「欺骗」存在,没有假僧人、假居士,没有骗子,所以他不需要去「分别」。但是在人界(十法界的「人法界」)是有欺骗,有善、恶二元的。所以你站在哪个角度去回答问题,真的很重要。问问题的人,他在哪个维度,哪个法界,你就要在哪个法界回答问题。他在「人法界」,你就回答「人法界」相关的解决方案;他在「菩萨法界」,你就告诉他「菩萨法界」的解决方案。

佛陀讲,我所讲的「无我」的密教,含着甚深微妙的佛法大意,但是谁能懂呢?没有「天眼」的人(就是智慧之眼还没有打开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真我」,什么是「佛性」。他们只是耽著于那个「小我」,是如此的执著。跟一般没开悟的人,我不能说「常乐我净」,我跟他们讲「常乐我净」,他们就误会「小我恒常」。他们的自私会进一步地维持下去。所以佛陀讲的「常乐我净」,是对觉悟者讲的。悟到自己的佛性,常常安住佛性的这些弟子们,佛陀跟他们讲「常乐我净」。还没觉悟到佛性的这批人,就跟他们讲「无我」,无有「我」,你们所执著的「我」是假的,无有「我」,不要执著,一切烦恼都是你的「执著」造成的。

「因诸烦恼所造,有为即是无常」,你贪著于「相」,在「相」里做事情总是有烦恼,而你在「相」里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有为法」,都不究竟,不能让你解脱。所以说,「法」,表面上是一种,其实是无数种。同样的话讲出来,众生的根性不同,他领受进去的内涵就不一样;同样的一个老师引导着大家修习禅定,老师讲的话是一样的,发的梵音是一样的,但是每一个师兄证得的禅定境界都是不同的深度(有的很深,有的很浅)。「法」,是同一种,但是众生对于「法」的领会有无数种,导致一种法就变成了无数种法了。

佛陀说:

【精勤勇猛者,若处于山顶,平地及旷野,常见诸凡夫。升大智慧殿,无上微妙台,既自除忧患,亦见众生忧。】

佛陀讲,众生中有一批在修行路上非常精进的、非常勤苦的、非常勇猛的这批人,慢慢地就处在山顶上了。他们到达了山顶,再俯视平地上和旷野上的这些凡夫们,他就感觉自己已经升到了大的智慧的殿堂,已经到达了无上的微妙宝台(莲花台上)。他们自己除灭了自己身上的一切的忧愁和过患,他们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看到众生的忧愁的根源。

这是指——众生中有修出来的觉悟者,就仿佛到达了高高的山顶的智慧宫殿,坐在了微妙的莲花台上,俯视着下面的一切。而昨天晚上我们练习的这个梵音「郁」,其实就有这种感觉,居高临下,站在了最高处。

【如来悉断无量烦恼,住智慧山,见诸众生常在无量亿烦恼中。迦葉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偈所说,是义不然。何以故?入涅槃者无忧无喜,云何得升智慧台殿?复当云何住在山顶而见众生?】

如来断除了无量的烦恼,住在了智慧山上,看到一切众生,还在无量亿的烦恼中痛苦着。

迦叶菩萨就对佛说:世尊,您这个偈子里边讲,「入到涅槃了,没有忧愁、没有喜悦了」,那既然入到涅槃没有忧愁、喜悦了,为什么还提到「升上了智慧台」呢?入到了涅槃,没有忧喜就看不到「相」了,为什么还说站在山顶上盯着下面的凡夫呢?这样我不能够理解。

如果入了涅槃,那么「相」不就消失了吗?既然「相」消失了,那么处于涅槃的佛们,就没有忧愁也没有喜悦了,为什么还用「相」去形容呢?什么智慧的宫殿呀,什么微妙台呀……这是怎么回事呢?到底涅槃的境界是有相,还是无相啊?

【佛言:善男子,智慧殿者即名涅槃,无忧愁者谓如来也,有忧愁者名凡夫人。以凡夫忧故,如来无忧。须弥山顶者,谓正解脱。勤精进者,喻须弥山无有动转。】

佛陀就说:善男子,智慧殿代表着涅槃的境界,没有忧愁的人代表着如来。这个「智慧殿」是一个比喻,不是真的在一个智慧的殿堂(有形有相的殿堂)里面,不是这样的。这个「智慧殿堂」是一个比喻,代表涅槃。涅槃里有无量的智慧,只要你达至了涅槃,就真正地解脱,没有任何的困惑和疑问了,你不需要再问问题了。

「无忧愁者谓如来也」,证得了佛果,成佛了,你就真的没有忧愁了。有忧愁的人就是凡夫,因为凡夫还在忧愁当中饱受痛苦;如来无忧,如来已经离相了,没有忧愁了,而「相」里的凡夫还是有忧愁的。如来仿佛站在须弥山的顶上,高高在上,这是「正解脱」(真正的解脱了)。

那么如来是怎么获「正解脱」的呢?是靠无数世、无数劫,精勤地、勇猛地修行,这样才证得的解脱。所以如来的境界虽然高,但是人家有付出,不是白白得来的。

「喻须弥山无有动转」,说如来站在高高的山顶,像须弥山之顶一样。须弥山代表很稳定,不会再动转。「七地、八地」开始就不退转了,到了「如来佛地」更是不会动转了,就很稳定了。

【地谓有为行也,是诸凡夫安住是地,造作诸行。】

但是,你站在如来的境界看凡夫,就是「相」里迷转的这些凡夫,他们都在行「有为法」,安住在「烦恼地」当中,造作了一切恶行。

「造作诸行」,这里连善行也成了恶行,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有为皆是苦,「有为法」就是苦。

【其智慧者则名正觉,离有常住故名如来。如来愍念无量众生常为诸有毒箭所中,是故名为如来有忧。】

破迷开悟的这些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所以《金刚经》里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就是收摄身心,认真持戒,这样的人行的是「无为法」。我这个也不做,那个也不做;这个也不想,那个也不想,这不是「无为法」吗?这个也不做,那个也不做,修习无为之法,证得了最终的解脱。那么那些修习「有为法」,这个也做,那个也做,什么都干——「杀盗淫妄酒,贪嗔痴慢疑」,——说四众弟子的过失,——诽谤佛、法、僧,——悭惜、吝啬又骄慢……这批人什么都做。他们所造作的一切诸行,就是苦的根源。你要想离开苦,就必须行无为之法,认真地持戒。

这里讲的「无为法」,不是说什么都不干了,而是认真地持戒。不合乎佛菩萨的思想的一切行为都不去做。这样,你就离开了那个无常,你就能够成佛。

那么成佛之后,如来哀悯无量的众生,看到一切众生都被毒箭所伤,他哀悯众生,众生的苦,就成了如来的苦。如来以众生心为心,以众生忧为忧。如来本身,无忧亦无乐。但是因为众生忧,所以如来忧;众生乐,所以如来乐。如来因为慈悲的缘故又到处遍在(法身到处遍在)。所以在他所在的任何地方,众生的苦就是如来的苦。为什么如来都解脱了,还要入到「相」里来?就是因为他的慈悲才来的。

然后迦叶菩萨就对佛说:

【迦葉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使如来有忧慼者,则不得称为等正觉。】

如来还会忧愁吗?还会悲戚吗?如果如来还会忧愁和悲戚,他就不叫「等正觉」了吧?「无上正等正觉」,他不就彻底地解脱了吗?怎么还有忧悲呢?

佛陀就对迦叶说:

【佛言迦葉:皆有因缘,随有众生应受化处,如来于中示现受生。虽现受生而实无生,是故如来名常住法,如迦邻提、鸳鸯等鸟。】

一切都有因缘。为什么有的佛入于法身境界就不再化现出来了?但是有的佛却化现出来呢?跟过去世的因缘有关系。这个佛在过去世发愿的时候,他就发愿说,「我要广度众生」,那他就必然会回到众生所在的地方来度众生。

地藏菩萨说:众生还没有成佛我就不成佛,我就先不走。那么众生还没有成佛的时候,地藏菩萨就依然在众生所在的地方。这一切都有因缘,跟愿力有关系的。有的佛菩萨还真的没有发愿,有那些不发愿的佛菩萨,一个「愿」都没有发,慢慢地——他证得解脱涅槃了,他就安住在法身境界了,他就不再来这个「相」的世界了。因为他不想来,过去就不想来;有的想回来,那这些佛菩萨就会回来。这是由因缘导致的结果。因为有因缘的缘故,就在有需要的众生那里,他就会有「应化身」,化现出来了。

「如来于中示现受生」,那么这些佛菩萨的应化身,他是示现来受生的,可能示现有父母啊,有妻子啊……这是示现而已。在「相」的世界示现为一个角色(我入戏了,我挑一个角色去扮演一下而已,这是示现;如果我不入戏呢,我就不要演这些角色了,也不用听从编剧和导演的分配了,是这样子)。

那么如来,虽然他来示现了,但是他的真身是无生的。如果他证得了如来的这种果位(他成佛了),他的真身就是法身了。真身是无生也无灭;示现的是应化身,应化身是有显化、有消失,有出生、有涅槃的。所以说「应化身」和「法身」不是一个层面的事情。

所以,在「法身」层面上,如来是一直常住的,就好像迦邻提鸟和鸳鸯鸟一样,只要是「法身」,他就常住。「法身」这个词和「常住」这个词简直是连在一起的,就好像成双成对的水鸟一样。

讲到这儿,《涅槃经》的第八卷就结束了。

接下来,看一下第九卷。

大般涅槃经卷第九

如来性品第四之六

【复次,善男子,譬如有人见月不现,皆言月没而作没想,而此月性实无没也;转现他方,彼处众生复谓月出,而此月性实无出也。何以故?以须弥山障故不现,其月常生,性无出没。】

复次,善男子,就好像有人看到月亮不见了,就说:「哎呀,月亮消失了!」他就觉得月亮没了。但是大家都知道,尤其是学过地理、学过天文的师兄都知道,月亮没了,不是月亮消失了,只是被遮挡了而已,对不对?月亮,我们看到月亮,是因为月球反射了太阳的光,反射过来,我们看到月亮也在发光。实际上月亮不是恒星,它不会发光,恒星才会发光,月亮不是恒星,它是反射的这个太阳的光而已。所以月亮的月光消失的时候,月球消失了吗?没有,月球还在的。但是有一些愚痴的人盯着月亮看,「哎呀,月亮没了!」他就觉得月亮消失了。而实际上「月性实无没也」。

大家遥想一下:两三千年前,那个时候天文学并不发达,也没有什么天文望远镜让佛陀去看——这个月亮是真的在还是不在。但是佛陀就知道,月亮没有消失,只是被遮挡了,在其它的世界还会示现出来的,其它的地方的众生就能看到,「哦,月亮又出来了!」其实月亮也没有真的出来。这个月球本身哪,无所谓出,无所谓消失不见,是因为须弥山障碍的缘故。这里讲须弥山障碍(就说地球挡住了月球的光),所以看不到月光了。其实月球是一直在的,没有来没有去,没有出来没有消失。

【如来应正遍知亦复如是,出于三千大千世界,或阎浮提示有父母,众生皆谓如来生于阎浮提内;或阎浮提示现涅槃,而如来性实无涅槃,而诸众生皆谓如来实般涅槃。喻如月没,善男子,如来之性实无生灭,为化众生故示生灭。】

如来的「应正遍知」也是这样的。就是如来的本性——这个佛性,这个法身本身是不变化的,是众生感觉有变化而已。如来的「应化身」好像出现在三千大千世界,或者是出现在阎浮提内,好像有父母,众生就说:「哎呀,这边又出现了一个佛!三千年,每三千年,优昙波罗花三千年开一次,世间又出现了一个佛!」众生就盯着这个「相」。而实际上如来的真性没有出生,也无所谓涅槃,众生就盯着「相」,才说如来有出生、有涅槃的。

【善男子,如此满月余方见半,此方半月余方见满;阎浮提人若见月初,皆谓一日起初月想,见月盛满,谓十五日生盛满想,而此月性实无亏盈,因须弥山而有增减。】

所以佛陀又讲:善男子,你看,月亮有的时候显得很圆满,是吧?有的时候你只能见到一半的月亮。但是在这个世界,你看到一半的月亮;另一个世界可能看到是整个的、满满的月亮,圆满的月亮。在阎浮提这个地方,在我们地球这里(阎浮提其实也不是地球,是须弥山南面的这个洲,我们说地球呢,大家容易理解),我们在地球上的人看到,「哎哟,月亮刚出来,这么一点点呀!这是初一的月亮」;然后看到月亮很圆满,说,「这是十五的月亮」。实际上,月球这个月性本身,它没有亏盈,就是月亮本身没有变成小小的,也没有变成大大的圆(它本身没有任何的变化,没有说一会儿亏损了,一会儿盈满了,没有变化)。是因为须弥山的遮挡,你感觉这个月亮,一会儿圆了,一会儿缺了,月圆、月缺这个「相」,并不能代表月球的真性啊!

【善男子,如来亦尔,于阎浮提或现初生,或示涅槃。现始生时,犹如初月,一切皆谓童子初生;行于七步,如二日月;或复示现入于书堂,如三日月;示现出家,如八日月;放大智慧微妙光明,能破无量众生魔众,如十五日盛满之月;或复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自庄严而现涅槃,喻如月蚀。】

如来也是这样的。在阎浮提,刚刚出生的时候,就会有人讲,「啊,这就好像月亮刚刚出来了」;然后这个在阎浮提这儿示现的这个佛陀,他幼年的时候,童子的时候,走了七步,大家就说「这是初二的月亮」;然后这个小佛长大了,去学堂读书去了,人家又讲,「这是初三的月亮吧」;到最后,这个小佛又长大了,又示现出家了,大家又说,「这是初八的月亮吧」;等着佛陀证悟了,放大智慧光明了,能够照破无量的众生了,还能够让所有的天魔外道都退得远远的,这个时候大家就说,「哎呀,佛陀放大光明了,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了,就仿佛十五的月亮一样」。众生用「相」去盯着「相」,去作比方,而实际上,真正的佛就像月亮的本性——无出无没,没有显化出来也没有消失掉,真正的佛性它一直是如此的稳定。如来的法身状态也没有:我真的出生了,真的走了七步了,真的去学堂读书去了,或者我真的出家了,证悟了。——没有这一切!这一切都是在「相」里的幻化而已,如来的真身没有这一切的变化。那么如来的「应化身」,甚至还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非常的庄严。然后讲说佛法讲了那么多年,后来还示现涅槃。就好像月亮月食,大家知道月食——月亮明明是很圆的、很大的,突然好像消失不见了,隐没了一样。

【如是众生所见不同,或见半月,或见满月,或见月蚀,而此月性实无增减蚀噉之者,常是满月。如来之身亦复如是,是故名为常住不变。】

众生盯着月亮看,一会儿圆了,一会儿缺了,一会儿月食了。但是他们没有看到这个「月性」,月球本身没有增减哪!如来之身也是这样的,你要是体会如来的真身,就不要盯着「相」,一定要感受:这个如来一会儿示现,一会儿灭度;一会儿示现,一会儿灭度……,这个多宝如来灭度了无量劫,他还能够再次示现,这就说明什么?佛的涅槃不是真的死亡,不是真的消灭,而是藏起来了。《法华经》也讲,如来的涅槃是藏起来了(能量由显化到不显化,由显能量到隐能量,藏起来了),这是涅槃。

大家如果想到所有诸佛的「涅槃」,都不是真的涅槃,大家就应该能够领受到:一切诸佛就在我们的周围——包绕着我们,围裹着我们……,任何一处都有无量的诸佛。那过去世、过去劫,所灭度的、所涅槃的一切佛,其实都在我们周围一直陪伴着我们。所以在祂们的加持下,我们就能够成佛。过去庄严劫千佛、现在贤劫千佛、未来星宿劫千佛,你怎么知道你就不是这「贤劫」或者是「星宿劫」千佛中的一位呢?你怎么知道你就不会成佛呢?我们周围始终有无量的佛在加持着我们,一定要想到这一点。

接下来,各位师兄可以闭上眼睛了。感受你周围有无量无边的诸佛——无量无边的诸佛,你感受啊!甚至因为每一个都是无形无相,而且每一个佛都到处遍在,所以任何一个角落,都有无量的佛。你要去感受无量的佛,甚至你的身体内部都有无量的佛。我们每个人其实是被诸佛充满的,里里外外,到到处处,任何一个细胞都被诸佛充满,大家仔细地去体味这种感觉。其实每一句话里面——我们讲的每一句话里,其实都被诸佛充满;我们吸的每一口气,呼出的每一口气都被诸佛充满;我们身体的四大——地水火风,都被诸佛充满。

十方世界的佛其实同时都在我们的体内。大家想着:

月光佛,阿閦佛,大庄严佛,多伽罗香佛,常照曜佛,栴檀德佛,最上佛,莲花幢佛,莲华生佛,宝聚佛,阿伽楼香佛,大精进佛,栴檀德佛,海佛,巨海佛,幢德佛,梵德佛,大香佛,大生佛,宝网佛,阿弥陀佛,大施德佛,大金柱佛,大念佛,言无尽佛,常散花佛,大爱佛,师子香胜佛,养德佛,帝释火炎佛,常乐德佛,师子华德佛,寂灭幢佛,戒王佛,普德佛,普德像佛,无忧德佛,优波罗香佛,大地佛,大龙德佛,清净王佛,广念佛,莲花德佛,舍花佛,龙德佛,花聚佛,香象佛,常观佛,正作佛,善住佛,尼瞿嚧陀王佛,无上王佛,月德佛,栴檀林佛,日藏佛,德藏佛,须弥力佛,摩尼藏佛,金刚王佛,威德佛,无坏佛,善见佛,精进德佛,大海佛,覆娑罗树佛,跋蹉德佛,佛天佛,师子幢佛,毗头德佛,无边德佛,德智佛,厚德佛,花幢佛,象德佛,精进德佛,龙德佛,德生佛,宝聚佛,德婆瑳子佛,论义佛,普见佛,宝多罗佛,普舍佛,大供养德佛,大网佛,断一切众生疑王佛,宝德佛,普盖佛,大盖佛,胜德佛,千供养佛,宝莲花奋迅佛,厚德佛,智幢佛,宝月德佛,尼瞿嚧陀婆瑳王佛,常德佛,普莲花佛,平等德佛,龙护救济佛,等等等等……

十方世界的无量诸佛,时时刻刻充满我们的内内外外……,我们的身体被诸佛的佛光照亮、照透,一切的佛光早已把我们照亮、照透。请大家去感受!所有你看不见的佛,不是不存在,只是藏起来了。他们无处不在,到处遍在,你呼唤哪位佛,哪位佛立刻就在你身边,因为他的法身是无处不在,无论你在哪里,你呼唤哪位佛,他都陪着你。你所未曾呼唤的佛,祂也在你的里里外外,你的每一个细胞都被诸佛充满,每一个呼吸都被诸佛充满。我们就浸泡在、浸透在佛的海洋当中。

当你多多地感受佛的存在,那么一切相,就变成了虚无的,变成了虚妄的,好像消失了一样。如果你看到哪里,都看到佛的存在;你听到哪里,都听到佛的存在;闻到哪里,都闻到佛的存在;尝到哪里,都尝到佛的存在;触摸到哪里,都触摸到佛的存在;意识到哪里,都意识到佛的存在,那你就真成佛了。所以多多地去感受佛,感受佛性,感受诸佛法身的到处遍在。

南无月光佛,阿閦佛,大庄严佛,南无多伽罗香佛,常照曜佛,栴檀德佛,南无最上佛,莲花幢佛,莲华生佛,宝聚佛,阿伽楼香佛,南无大精进佛,栴檀德佛,海佛,巨海佛,幢德佛,梵德佛,大香佛,大生佛,南无宝网佛,阿弥陀佛,大施德佛,大金柱佛,大念佛,南无言无尽佛,常散花佛,大爱佛,师子香胜佛,南无养德佛,帝释火炎佛,常乐德佛,师子华德佛,南无寂灭幢佛,戒王佛,普德佛,普德象佛,无忧德佛,优波罗香佛,大地佛,大龙德佛,南无清净王佛,广念佛,莲花德佛,舍花佛,南无龙德佛,花聚佛,香象佛,常观佛,正作佛,善住佛,南无尼瞿嚧陀王佛,南无无上王佛,南无月德佛,栴檀林佛,南无日藏佛,德藏佛,须弥力佛,南无摩尼藏佛,金刚王佛,南无威德佛,无坏佛,善见佛,精进德佛,大海佛,覆娑罗树佛,南无跋瑳德佛,佛天佛,师子幢佛,毗头德佛,南无无边德佛,德智佛,厚德佛,花幢佛,象德佛,精进德佛,龙德佛,德生佛,宝聚佛,德婆瑳子佛,论义佛,普见佛,宝多罗佛,南无普舍佛,大供养德佛,南无大网佛,南无断一切众生疑王佛,南无宝德佛,普盖佛,大盖佛,胜德佛,千供养佛,宝莲花奋迅佛,南无厚德佛,智幢佛,宝月德佛,南无尼瞿嚧陀婆瑳王佛,南无常德佛,南无普莲花佛,南无平等德佛,南无龙护救济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207.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83课·无处不在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2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2

第272课「如来法身平等,离心意识无分别故。文殊师利,一切诸法悉皆平等,平等故无住,无住故无动,无动故无依,无依故无处,无处故不生,不生故不灭。若能如是见者,心不颠倒,不颠倒故如实,如实故无所行,无所行故无来,无来故无去,无去故如如,如如故随法性,随法性故不动。」——《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各位尊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8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8

第258课 「阿难起莫忧,观于法非法,法为不可得,何缘当有灭?如诸佛生时,得道亦如是,如佛转法轮,泥洹亦如是。生不生于生,佛道亦无灭,于无生之法,阿难何为啼?观我身毛孔,诸所讲说业,佛说空无有,法界亦如是」。——《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大家好!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菩萨们怎么观无常,有粗无常、细无常、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4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4

无上甚深大涅槃,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本师真实义。各位尊者,各位菩萨们:大家好!上节课的最后,佛陀又再一次强调:我们手头的这部微妙的《大涅槃经》的重要性,佛陀说《大涅槃经》是一切善法的宝藏,也就是说一切善法的精髓在《涅槃经》中都能找到。佛陀说,《涅槃经》就是这样,好像大海里藏着各种各样...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9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9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七卷。【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无明即漏。云何复言因无明故生于诸漏?】迦叶菩萨说:世尊,如果像您讲的无明本身就是一种漏,一种漏失,一种烦恼,那为什么又讲因为无明又产生了诸多的烦恼呢?【佛言:善男子,如我所说无明漏者,是内无明。因于无明...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6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6

「尔时世尊故在师子座,入师子游戏三昧,以神通力感动三千大千国土。六种震动——东踊西没,西踊东没,南踊北没,北踊南没,边踊中没,中踊边没,地皆柔软,令众生和悦。」各位尊者、各位菩萨: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说,虚空无法被时间所限制,虚空没有挂碍,佛性就像虚空一样。接着迦叶菩萨对佛说...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5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讲了阿罗汉的特点,「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已经解脱于轮回了。接着佛陀说:【如阿罗汉,辟支佛亦复如是,】就是说辟支佛也跟阿罗汉一样,也已经解脱轮回了,「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接下来讲:【菩萨及佛具足成就六波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