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81课·涅槃三昧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7)《大般涅槃经》讲解824

00:00

各位师兄:

大家好!

我们继续来学习佛陀的最后一部经《大般涅槃经》,也叫《大般泥洹经》,或者直接简称为《涅槃经》、《泥洹经》。

上节课讲到,念诵梵音可以清净我们的身、口、意。不过佛陀也讲,众生不需要借助梵音来清净,因为本自清净。每个人身上的佛性从来就没有被染污过,是如此地到处遍在,又如此地超离。

同时佛陀还讲,我们清净的佛性虽然在我们的「五阴」、「六入」当中显现,但是却不能够直接跟「五阴」、「六入」划等号。「五阴」、「六入」侧重讲的是染污的层面,而佛性不曾染污,佛性只是在「五阴」、「六入」里起作用而已。在「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当中,佛性一直在起作用,但是本性清净,不曾被染污。如果你能够跳脱「五阴」、「六入」,你就回到了佛性本在的状态,这种跳脱不是说离开,更像是心念的回转,你的心念不住在「五阴」、「六入」那儿了,住在本体的清净上,这就是对于佛性的回归。

【是故众生悉应归依。】

所以佛陀说一切众生都应该归依佛性。

众生平常说「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佛、法、僧」代表的其实也是佛性,「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你真正归依的不是「佛、法、僧」的相,而是佛性。

【诸菩萨等以佛性故,等视众生无有差别。】

菩萨们已经慢慢地入于佛性当中入于佛性的程度跟菩萨们的品位、境界有直接的联系高品位的菩萨们,几乎全身心地融化在佛性当中低品位的菩萨们,可能是接近了佛性。但不管怎样,靠近佛性或者融入于佛性的这些菩萨们,他们对待一切众生是等视的态度。

「等视」,字面的意思就是平等地看。没有觉得你钱多,我就高看你一眼,或者你长得漂亮,我就高看你一眼。

「等视」,佛菩萨看众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一样,甚至人道的众生和鬼道的众生都一样,这是一种「等视」。所以说在佛法中,「等视」这个词,大家一定要注意,等视到什么程度?甚至学佛的众生、不学佛的众生,也要等视(平等地看)。既然一切众生都是孩子,那么学佛的也是孩子,不学佛的也是孩子,这是「等视」。但是很显然,在教化一些不听话的孩子的时候,佛陀有的时候也是很严厉的但严厉并不代表我对他的爱就不一样了,我就不爱他了,就是因为是平等地爱,所以希望所有的孩子们,都能走在最正确的道路上,不会浪费时间。「等视」这个词大家要标注一下,非常的重要

佛陀说,「等视众生无有差别」。很多经文中,佛陀也提醒我们,法师在教化弟子的时候,要平等地教化,不要偏爱那些年轻的、长得好看的,不要偏爱那些权贵的孩子,看众生要无有差别。甚至在亲、疏程度上,不要跟这批弟子走得很近,跟那批弟子很疏离。因缘具足的情况下,如果所有弟子都来到佛陀的身边,佛陀对他们是一律平等的。如果因缘不具足,有些众生是来不了的、见不到的,那就没有办法了。

也就是说,佛陀不会藏着某些高超的技巧,只教给特定的某个人,这是不会的。因缘具足(条件具足)的情况下,假设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所有众生都在这里听经,佛陀给大家的是一样的东西。除非因缘不具足,那就没有办法了。

接下来,佛陀又再次的强调:

【是故半字于诸经书、记论、文章而为根本。又半字义者皆是烦恼言说之本,故名半字。】

「半字」(一半的字)代表什么?我们在经文里,在论著中看到的这些字(文字相),只属于佛经中「甚深含义」的一半,还有另一半你需要去品味,需要去修证。如果你只执著于经文里的文字相,而不进行品味和修证的话,那么你学佛经最多只领会了一半而已,而这一半是你烦恼的根源,为什么呢?你执著文字相,它就成了你烦恼的根源。

【满字者,乃是一切善法言说之根本也。】

什么叫「满字」?圆满。刚才说那是「一半」,那怎么样才圆满呢?

「满字」代表你对于佛法的「甚深含义」中字面和字背后的含义完全地领受、清楚了等于你传承了完整的佛法。完整的佛法是「一切善法言说的根本」大家要注意

一半的佛法停留在文字相上的佛法,是你烦恼的根源,它只能带给你烦恼。不要以为文字相能解决问题,当你执著经文的时候,烦恼是多多的,那也是一种法执。如果你能够品味到完整的佛法,就是「显」、「密」,「性」、「相」完全圆融。如果你能品味到完整的、圆融的佛法,这恰恰是一切善法言说的根本和基础。

一切善法从圆满而生,它是不偏颇的,它是不会陷入文字相的执著的,大家要注意

【譬如世间为恶之者名为半人,修善之者名为满人。

世间人,如果人性不具足,他就不圆满,有的时候我们称说这个人最多算半个人,不算完整的人,为什么呢?人性不具足说还不够称之为人,这是「半人」。那么佛法中,如果你只盯著文字相,那是「半字」

那什么样的人是「满人」(圆满的人呢)?人性具足,修善之者,就是一直行善,人性具足。人家都去赞美他,说这个人是好人。所以说,圆满的人性简称为「满人」。这个人如果总是做坏事,很多人谈起他来都恨不得用「禽兽」两个字来形容他,他怎么能配称之为人呢?「半人」而已,最多算半个人,就长了个人形而已,如果没有人的灵魂,那是非常恐惧,非常可怕的

「修善之者名为满人。」行善的人,是圆满的。但是行善不信佛,能不能去佛国?前几天一个师兄问说有的人做了一辈子善事,一辈子都很善良,这样的人能成佛吗?我说不能很显然不能。他做了一辈子善事,就真的没有贪、嗔、痴、杀、盗、淫了吗?经文里明确讲,不管你怎样地做善事,如果「五戒」持好了,你来世必定还能生为人。如果「十善业道」持好了,来世必定升天。但这一点也是跟你临终的最后一念息息相关的。平常五戒守得好,临终的最后一念如果偏了歪了,那也很糟糕啊一辈子做人做得好,最后一念也很重要如果一辈子都很善良,「五戒」、「十善」都守好了,临终又在念佛,那肯定是去往生去了,这是毋庸置疑的。

如是一切经书记论,皆因半字而为根本。】

这些经书记论,以文字相为根本,都是字嘛白底上写的都是字嘛文字相好比「经书记论」的砖瓦一样,砌起来这座大厦。但是,我们说砖瓦砌成的大厦里边如果不住人,就仿佛没有灵魂,是不是?要住人,所谓的住人就是要有灵魂。你要去品味,它的生命力所在恰恰是灵魂,不仅仅是这个外壳。

一切经书记论的灵魂在于它甚深的含义在于那高深的境界,而不是仅仅字而已。

【若言如来及正解脱入于半字,是事不然。】

所以你要是想去品味什么是,什么是如来,什么是真正的「正解脱」,不能够只在文字相中去了解,那是「一半」,「半字」而已。

【何以故?离文字故。】

为什么呢?因为如来的境界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其实每天晚上跟大家一起打坐的时候,坐在那儿微笑地看着大家,就觉得言语真的很多余。但是没有办法,因为言语的导引对于初期的修行人来讲非常的必要,平常坐不下去的师兄,我们陪他聊天,聊呀聊,能坐半小时了,能坐四十分钟、五十分钟了。有的师兄平常禅定功夫也不怎么样,竟然听着禅修课的导引,一坐坐了几个小时,从八点到十点,有的八点坐到两点,有的八点坐到第二天清晨……很奇怪的这个语音的引导是如此的重要,要是不引导,他是一分钟也坐不下去,一引导,有的师兄坐了一夜。打坐是很容易让人上瘾的,所以有的时候确实要设定一下闹钟,不然打坐过头了,会耽误事。

【是故如来于一切法无碍无著,真得解脱。】

如来的境界已经远远地超离了文字相(文字相属于显教的层面,密教的层面是离开了文字相的。)

比如说我这个手指指着月亮,指月亮的手指就好像显教的内容。而密教呢,就恰恰是追随着你指向月亮手指的这个方向,追随着这个方向去,还不是月亮,这是方向密教是方向。但是你顺着这个方向走走走走……就到了月亮这里了。所以,不能够成为知见上的狂徒,我看经看经……这些经都堆到脑子里去了,砌都是砖瓦块,但没灵魂,那是没用的。

实践证明,我们白天闻、思,再进行一些下的修行,晚上进行上的实修,效果是非常棒的对于师兄们状态的改变,简直是非常彻底的脱胎换骨的所以这种学法的形式,我们会延续。第二期的禅修课是四十九天,四十九天之后休整一段时间,可能还会有第三期。也就是说禅修将伴随我们学法的全过程,这样我们的真功夫才能够真正地锻炼出来。

「如来于一切法无碍无著。」因为如来的境界已经「无碍无著」,所以对于文字相也是「无碍无著」。如来放下了一切,最终甚至放下了文字相,就是跟弟子一起打坐。大家的磁场融合在一起,这是非常美妙而神圣的。这种无言的加持胜过千言万语。所以应该讲我们早晨学习经法,虽然是必须的、必要的,但是气场绝对绝对没有晚上的禅修课足,这是绝对的!大家也能感受到。

「如来于一切法无碍无著」,仔细体味经文里的话——「无碍无著」,体味的时候,大家闭上眼睛去品,它就能够适当消化吸收,成为你的东西。而不要睁着眼睛东看西看的,听到这句话放到大脑里了,这是一种知见。「知见立知」是无明之本,如果你只是停留在法理上的知见,那它也是无明之本,甚至慢慢地会助长你的傲慢。

谈到傲慢,昨天晚上我也是仔细去品味,我重听自己讲的课,仔细去品味里面是不是有傲慢。后来发现了一个窍诀,也推荐给大家,一个法师如果讲话的语速过快的话,就会显得傲慢,不由自主地显得好像有一丝傲慢藏在里面。如果这个法师的语速慢下来就显得诚恳,傲慢就显得少,甚至没有……这是我试着听了几节课之后的感受。所以,如果有人说你傲慢了,说明你的语速过快了,需要慢一点。所以今天的课很显然语速慢了一些。

「真得解脱」,如来于一切法「无碍无著」,所以才真正地得到了解脱,「无碍无著」。

【何等名为解了字义?有知如来出现于世能灭半字,是故名为解了字义。】

什么样的人真正地懂如来的法呢?真正懂的这批人,是能够灭掉半字的,大家要了解的。就好像我们《圆觉经》中提到的,我们学一部经烧一部经,学一部经消一部经,这个是一种比喻,你虽然学了这部经,但是你学的过程中,消化吸收了,它不见了。好像眼前有一个馒头,你边吃边咀嚼,边消化边吸收,馒头不见了,化为你自己的东西了。——这就是学一部经消一部经。

如来在这里讲,真正会学佛法的人是学一些字灭一些字,学文字相灭文字相,就是消掉了,没了,没了去哪里了?来到你身上了,成为你本身了,这个很重要。灭半字,不是说我真的放火把经书烧了,而是说吃掉了,消化了,吸收了。这样的人才真正地解了字义,才真正地懂了佛法。不是说我学了,记在头脑里了,都记住了,我跟别人讲法去,哗哗哗涌出全是文字相,对大家没有任何的好处,只是让大家的头脑更乱、更乱了。那样的人不是真正懂佛法的。

【若有随逐半字义者,是人不知如来之性。】

所以这里强调了,那些着迷于文字相的人,是真的不懂佛法,是真的不懂如来之性啊!这样的人跟那些完全不了解佛法的人又有什么两样呢?你不懂佛法的时候,你感觉自己很无知,学了点佛法,开始有智慧了有知识了,再学,学多了又陷入一种法执,「所知障」,又成了无知者了。那还不如不学呢

【何等名为无字义也?亲近修习不善法者,是名无字。】

有一类人亲近了佛法又好像没有亲近,他们学的不是「半字」,不是「满字」,是「无字」。「亲近修习不善法者,是名无字。」不善之法(就是邪法,非正法)他学到了,这样的人呢,就相当于没学,学了个,学了个没有

【又无字者,虽能亲近修习善法,不知如来常与无常、恒与非恒及法僧二宝、律与非律、经与非经、魔说佛说,若有不能如是分别,是名随逐无字义也。】

还有一类人,也在学习善法说是学习善法,但是他不懂听不懂,无法领受。学是学了,无法领受,这经念了一万遍不知道讲什么,就跟没学一样啊

「不知如来常与无常」不知道如来讲的什么是「常」,什么是「无常」什么是「恒」,什么是「非恒」法、僧二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什么是戒律「五戒」、「十善」指的是什么「菩萨戒」指的是什么?……他都不知道,全都不懂。什么是经,什么不是佛经什么是魔说的,什么是佛说的他全不懂,一点智慧都没有。这样的人呢,学了像没学一样,学了个「无字」

就是说在文字相上懂点的人学了「半字」完全地把文字相上、相背后的含义都领受了的人,学了「满字」(圆满的字)学了半天什么都不懂的人,学了「无字」,相当于没学什么都没有。

【我今已说如是随逐无字之义。善男子,是故汝今应离半字,善解满字。】

有的人学了像没学一样,这样的人可悲可叹。又有那么多人着迷于文字相,迷在文字相里就出不来了,在经书里面,搭了个房子住下了,来世变成书虫子了。

真正的善男子们,你们要善解「满字」,一定要将佛法应用成为你自己的东西。

所以这里佛陀其实在批判两类人:那些被「所知障」、被文字相困住的人,以及那些学了半天不懂什么意思的人。

佛所赞美的是那些完美地受持佛法大义的,字面的、背后的意思全都受持了,真正知行合一的这类人,是佛所赞美的。

本师释迦牟尼佛,他的胁侍菩萨恰恰也是文殊和普贤,知行要合一啊!只知不行等于不知,甚至还不如不知,徒增傲慢而已。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我等应当善学字数。今我值遇无上之师,已受如来殷勤诲敕。】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听了您的教诲,我们一定会认真地学习字的深意的。「善学字数」,就是字背后隐藏的玄妙的含义,我们都会掌握清楚,也会应用的。

多么幸运啊!我们现在能够遇到无上的大导师,能够亲自听、受如来殷勤的教诲。

【佛赞迦葉:善哉!善哉!乐正法者,应如是学。】

佛赞美迦叶菩萨说:太好了迦叶真正地喜欢、爱护、护持正法的人,就应该像你这样地去修学——认真地听认真地用,而且永远懂得感恩和尊重老师。「乐正法者,应如是学」要这样学。

【尔时,佛告迦葉菩萨:善男子,鸟有二种,一名迦邻提,二名鸳鸯,游止共俱不相舍离。】

接下来,佛又告诉迦叶菩萨说:善男子,有两种鸟,一种叫迦邻提鸟,一种叫鸳鸯鸟,你看迦邻提鸟(这是一种水鸟),还有鸳鸯(也是水鸟)。他们游在水面上的时候,都是成双成对的,你不离开我,我也不离开你。「游止共俱不相舍离」,向前游的时候一起游,停止的时候一起停止,总是成双成对的在一起。

【是苦、无常、无我等法,亦复如是不得相离。】

佛陀说迦叶,你看水面那些鸟,迦邻提鸟和鸳鸯鸟都是成双成对的,永远在一起。

我讲的法中「苦」、「无常」、「无我」这些法理,其实经常也是像迦邻提鸟、鸳鸯鸟一样,都是绑在一起的,讲这个必然会讲到那个,总是这样相互紧密的联系。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是苦、无常、无我,如彼鸳鸯、迦邻提鸟?】

迦叶菩萨就对佛说:世尊啊,您为什么说「苦」、「无常」、「无我」这些法理思想就像鸳鸯鸟和迦邻提鸟一样呢?

【佛言:善男子,异法是苦,异法是乐;异法是常,异法无常;异法是我,异法无我。】

佛说:表面上看上去,讲「苦」啊,讲「乐」啊,讲「常」啊,讲「无常」啊,讲「法」呀,讲「我」呀,讲「无我」啊,这一切好像在文字相是有差异的。

【譬如稻米异于麻麦,麻麦复异豆粟、甘蔗。如是诸种,从其萌芽乃至叶华,皆是无常;果实成熟人受用时,乃名为常。】

就好像你看稻米跟麻麦就不一样,麻麦和豆粟(豆类)、甘蔗就不一样,是不是?表面上看是不一样的从萌芽到它们长出叶子,开出花这个过程中,看这些相都是不一样的,都是无常的,这个相一直在变换。但是等果子成熟了之后,人统一地都拿来用,这个时候就感觉它们中有一种共性,对不对?(无论是稻米还是麻麦,还是各种豆类,还是各种粮食粟类或者甘蔗,表面上各各的形态,开的花不一样叶子不一样果实也不一样。但是人类统一都拿来用的时候,你又感受到它们有一种共性,对不对?)这种相上的不同,我们可以称之为是「无常」,那么它们在用处上的相同可以称之为「常」。

【何以故?性真实故。】

从相上来讲都不一样,但是用处是差不多的,都属于粮食类的。无论是稻米麻麦豆粟,还是甘蔗,总体来讲都是粮食类的,都是入口的,人可以吃的。

【迦葉白佛言:世尊,如是等物若是常者,同如来耶?】

迦叶菩萨就对佛说:世尊,这些东西有共性,共性就是都可以拿来用,那么跟如来的法性类似吗?

【佛言:善男子,汝今不应作如是说。】

佛陀说:善男子,我们讲粮食类对人类有用的时候,你不能够直接跟「如来之性」划等号。说「如来之性」也是可以吃的,入口的,可以拿来应用的,这样还是不准确的。

【何以故?若言如来如须弥山,劫坏之时须弥崩倒,如来尔时,岂同坏耶?善男子,汝今不应受持是义。】

为什么呢?因为如来「非相,非非相」。如来法性是常存的,「如来之性」是常存的,就算须弥山在劫坏的时候,须弥山崩倒了、灭尽了,但是「如来之性」也没有跟着一起坏呀!善男子,你现在不应该把「如来之性」跟一切相去做类比,知道吗?

【善男子,一切诸法唯除佛性涅槃,更无一法而是常者。】

我们讲的所有法,文字相里的法,其实也是在变幻的,而且文字相跟文字相都是不一样的,这个字那个字这个词那个词,差异是很大的。一切诸法如果是文字相的层面的话,他讲的就是相的层面,就不是佛性的层面。

而「佛性涅槃」不是相。「佛性涅槃」才是真正的「常、乐、我、净」的恒常,才是「常」。相是无常的,怎么会是「常」的呢?只有法性(涅槃之性),这个才是「常」的呀

【直以世谛言果实常。】

所以说,我们看一切这些粮食稻米、麻麦、豆粟、甘蔗,它们的相都是无常的吧?但是它们有同一种用处——那个「性」,你仔细体味,是「常」的。就好像我们讲过,善事也是无常的做一件是一件,做完了就没有了,善事也是会变化的,是无常的。但是善之性——善性,本身是常的,所以不要用去比喻「性」,这样是不准确的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佛所说。】

然后迦叶就对佛说:世尊,您讲的对确实是这样子的,「相」和「性」不可以做类比的,是不一样的。

【佛告迦葉:如是,如是。善男子,虽修一切契经诸定,乃至未闻大般涅槃,皆言一切悉是无常;闻是经已,虽有烦恼,如无烦恼,即能利益一切人天。】

然后佛又继续跟迦叶说:善男子,不管你学了我讲的多少经,我一辈子讲这么多经,讲了四十九年,你学习这些经,也去修习禅定如果你还从来没有听过《大涅槃经》的话,那么你可能还会著于相,还会认为这个是无常的,那个是无常的,法也是无常的。但是你只有听到了《涅槃经》之后,你才真正懂得什么是佛性,你即便还有烦恼也像没有一样。因为你注意力的重心不在这些变幻莫测的无常的相上了,你的注意力的重心在「性」上安住(「常、乐、我、净」)。在「性」上安住的话,有烦恼也像没有烦恼一样,彻底无挂碍了。烦恼无法挂碍你,你也无法挂碍烦恼。烦恼是烦恼,你是你,烦恼如幻一般,而你是实存的、永住的,你是「常、乐、我、净」本身了。

这里就在强调《大涅槃经》的重要性了。你不管学习了佛讲的多少经,最后一部经你一定得听。听了最后一部经,就是一个圆满的句号点下来了,你就能够利益一切的人、天大众了。

【何以故?晓了己身有佛性故,是名为常。】

听了《涅槃经》你就确确信信、确凿无疑地知道了我的佛性就在我这里,虽然我没有办法具体地拿个笔,画给你看佛性在哪里,我没有办法标注,但是我知道佛性就在这起作用了。这就是一种「常」,这是真正的「常」。

【复次,善男子,譬如庵罗树,其华始敷,名无常相;若成果实,多所利益,乃名为常。】

接下来,佛陀又说善男子,就好像庵罗树(也叫庵摩罗树),它的花刚刚开的时候,花是无常的吧?是无常!花开了一段时间不就枯萎了、败灭了吗?所以花「相」是无常的。但是庵罗树长成了果实以后,摘下来就可以利益很多很多的众生。果实利益众生的这种「利益之性」,(庵摩罗树它有用)这种有用」、这种「性」,它就是「常」的。也许花是无常的,果实也坏灭,但是这种有用之性它就是「常」的。

【如是,善男子,虽修一切契经诸定,未闻如是大涅槃经时,咸言一切悉是无常;闻是经已,虽有烦恼,如无烦恼,即能利益一切人天。何以故?晓了自身有佛性故,是名为常。】

如是,善男子,虽然你学了一切的佛经,也在修习诸种禅定,如果你不曾听闻《大涅槃经》的话,你可能还是会着迷于相。只有听了《涅槃经》之后,你的烦恼才会像没烦恼一样(烦恼会消失掉),你才能真正地利益一切人界和天界的众生,为什么呢?因为听了《涅槃经》,你才确凿无疑地感受到自己的佛性。

《涅槃经》太重要了!!!

【复次,善男子,譬如金矿,销融之时是无常相;融已成金,多所利益,乃名为常。】

善男子,又好像金矿,金矿里边藏着真金,但是需要去提炼,提炼的过程中需要去融化、需要去分离,在炼金的过程中,金矿的销融的过程是一直在变幻的,它是无常的。但是金矿提炼出真金以后,真金就可以以各种形态广泛地利益一切众生了,这种纯金就好像是「常」一样。

「夫至极则归于无变」,众生修啊修,修啊修……一路上一直在变着各种各样的品位、境界,但是真正成佛之后,这个境界就稳定了,就永远稳定在成佛后的境界了。就好像纯金,在金矿中提炼的过程中形态一直在发生变化,但是当纯金提出来之后,纯金就不变了。纯金就可以做成金项链、金耳环、金镯子或者金元宝……炼成纯金(至纯的金),金性就不变了。

所以说,你身上的佛性,就好像从你身上的这种烦恼性、愚痴性、人性中提炼出来的。当你把你的佛性真正地提炼出来,就不变了,是恒常的,这就是「常」的含义。

我们提炼我们的真金——佛性,一再地提炼,提炼中,这一路上不知道要有多少个变化。很多师兄反,我每一次听课都有收获,我每一次听课都在净化自己,我每一次听课就像蛇蜕皮一样,或者我每一天进行一次禅修,生命又大不一样了……一直在变,为什么在变?因为你在提炼你内在的佛性。有一天成佛了,就不再变了,完完全全就是纯金,你就不再变了,再怎么去听课,再怎么去做禅修,也不再变了,就稳定了。

就好像蝌蚪,在变成青蛙的这一路上,先长出两条腿,又长出两条腿,然后小尾巴消失,然后变变变变……变成青蛙就不变了。人也一样,从一个受精卵开始发育,发育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像小鱼一样,慢慢地像爬行动物,慢慢地像人形了出生了,出生了就是个人形了,然后还要继续成长,继续变化……直到有一天成为成年人,身高不再增长了,耳朵也没有再长了,基本上就那么大了,眼睛也就那么大了,长到一定程度就不变我们说他是一个成年人,类似这样子。所以我们每一次的修行就是在炼金,每时每刻我们都在炼金,听课的过程在炼金,打坐的过程在炼金,在生活中帮助利益一切众生,那都是在炼金,直到有一天我们成佛。

接下来。

【如是,善男子,虽修一切契经诸定,未闻如是大涅槃时,咸言一切悉是无常;闻是经已,虽有烦恼,如无烦恼,即能利益一切人天。何以故?晓了自身有佛性故,是名为常。】

佛说,善男子,我讲了一辈子经,讲了四十九年,你听了那么多,如果没有听到《大涅槃经》的话,你可能还会有烦恼,你可能还会著相的无常。但是听了这部经,有烦恼也像没有一样,因为它无法影响你了。所以有的师兄非常的幸运,听的第一部经就是《大涅槃经》,听了还非常上瘾,非常爱听。这样的师兄都不是凡人,因为《涅槃经》太难得了,学佛的佛弟子那么多,有几个学习了《涅槃经》呢?有几个学了还真正地逐字逐句地去消化、吸收呢?非常少,非常少……

【复次,善男子,譬如胡麻,未被压时,名曰无常;既压成油,多有利益,乃名为常。】

善男子,又好像胡麻,胡麻还没被压榨的时候,是无常的,但是胡麻被炸成油了,变成胡麻油的时候,这个油态就不变了,就可以利益各种各样的众生了。我们修行的过程就好像给自己榨油一样,如果你没有见过胡麻,你可能见过黄豆,见过花生,见过芝麻,黄豆、花生和芝麻榨油之前,这个相是无常的吧?榨出油来就稳定了,就可以多有利益众生了。

【善男子,虽修一切契经诸定,未闻如是大涅槃经,咸言一切悉是无常;闻是经已,虽有烦恼,如无烦恼,即能利益一切人天。何以故?晓了己身有佛性故,是名为常。】

所以,不管你听了多少经,《大涅槃经》都是必听的,听了这部经,晓了自己身上的佛性了,你才真正知道什么是「常、乐、我、净」的「常」,生命就不虚无了。活着就要多多地利益众生,然后要照着戒律去审视自己。

你刚刚学佛,就先了解一下「五戒」、「十善」是什么。如果皈依成为居士了,五戒、十善是一定要做到位的然后进一步地,五戒、十善都做完美了,再看看「菩萨戒」,学一学菩萨戒,先学戒,再受戒。学一段时间的菩萨戒,慢慢地训练自己,感觉我几乎都可以做到了,你就去受菩萨戒。受了菩萨戒,你就会觉得受了菩萨戒了,以后为人处世要像个菩萨的样子了,不然对不起戒律,你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这样就方便你迅速地圆满自己的报身。

所以有的经中讲,不受菩萨戒而成佛者,无有是处。如果你不受菩萨戒还想着成佛,无有是处。没有说「带业成佛」,「即身成佛」那么迅速的,不受菩萨戒就能带业成佛的,无有是处。

至少你受了菩萨戒,现行的这些习气消失了,你不会再造作业了,过去的业可能还带着,没有关系。你现在只要活着,身、口、意就不再造作任何业了,你就能圆满报身,带着往昔的业成佛。而不是说现在我还造着业我还能成佛,那是不可能的往昔的业可以带着,可以成佛。成佛后如果还来世间的话,慢慢地还那些债,遇到哪个债还哪个债,慢慢地还……

成佛之后,你属于高维度的这种存在体,化现在低维度的时候,你可以转变那个缘。因缘具足,业才会显形。有的时候,如果转了缘,业就不显形了,你就避开了那个业。相当于就好像消了、没了一样,实际上是避开了。我们现在是低维度的众生,我们就是被动地在遵守高维度设定的程序而已,如果你成为高维度的众生,你的自由就无限宽广了。

所以有的众生就问,为什么中阴身最多要停留四十九天?为什么我们修习禅定要修四十九天?我说这个就有点像圆周率是3.1415926……,又好像完美的黄金分割是0.618,科学家不知道为什么,只能测出这个规律,却不知道为什么因为原因在高维度那里,不在低维度这里。

高维度设定的轨则低维度来用。超高维度设定全宇宙的轨则,低维度用就好了。你不知道原因,你只是测出来了,很多科学家、物理学家测出的种种公式、种种定律,为什么这个定律是这样的,而不是别的样子,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不等于三,不等于四……没有人知道。所以说维度的众生最多最多就是探测到一些规律和轨则,但是你不知道为什么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你不知道为什么因为秘密藏在最高维度。而有些秘密,你现在还不够资格去了解,你只要知道一个结果就行了。事实、过程、原因,你暂时还不需要了解,该了解到的时候自然会了解。所以说高维度制定轨则,低维度来用,超高维度源头那里制定一切的轨则。源头是什么佛弟子都知道,仔细地想吧

【复次,善男子,譬如众流,皆归大海;一切契经,诸定三昧,皆归大乘大涅槃经。】

接下来佛陀又讲,善男子,就好像一切众流(一切的小溪大江大河,一切的水流),都会归向大海。一切的契经、一切的佛经、一切的禅定三昧,都会归到大乘《大涅槃经》这里。

所以说在学《涅槃经》期间进行禅定的话,这个效果是相当好的。因为《大涅槃经》的能量简直是一切经中能量的最集成。就好像大海收拢了一切河流,《涅槃经》收拢了一切佛经。

佛陀的最后一部经,收拢了过去讲的所有经,一辈子讲的所有经,今天做一个总结,就是《大涅槃经》。如同大海收拢一切河流,《大涅槃经》收拢了一切诸经、一切诸种禅定的三昧境界。所以学习《涅槃经》期间进行禅修效果最棒。佛陀的原话:「一切契经,诸定三昧,皆归大乘大涅槃经」。

【何以故?究竟善说有佛性故。】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究竟善说有佛性故。」

你修了一辈子修到哪里去了?目的就是跟你的佛性合一。而《涅槃经》从头至尾讲的就是涅槃佛性如来藏这个境界。所以说学《涅槃经》你直达本源。

今天就先学到这里,有的时候听经你也可以入禅定。你就会感受到一切的河流不管是多么粗大的,多么细小的,都归入大海。弯弯曲曲不管经过多少磨难都归向大海。而大海水不增不减,佛性就是这样的。《大涅槃经》就是这样的。一切诸经的精华、一切禅定的三昧境界,都归向《大涅槃经》。《大涅槃经》代表法性、代表佛性,入进来不增不减,你就跟着好像从一切的「妄」中入到了最真的「真」中,然后「常、乐、我、净」,不增不减。

无上甚深《大涅槃经》,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209.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81课·涅槃三昧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1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1

第271课「文殊师利,如虚空平等无下中上,如来平等亦复如是,众生自见有下中上。」——《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相」上的时间已经跨入了二零一八年。今天的课也会充满希望和色彩。到上节课为止,《涅槃经》中的辩论会就已经告一段落,随着最后一个上场的外道——叫做弘广的婆罗门——他身...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6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6

第266课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观看《涅槃经》中的辩论会。我们都知道这个辩论会是外道发起的,佛陀是被动参加的,因为佛陀本身并没有好辩、好斗之心。好辩、好斗之心其实也是「我执」的体现,但是被动参加还是可以的。为了阐明宇宙实...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2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2

第262课「无明自性本是无 藉众缘力和合有于一切时失正慧 故我说彼为无明行识为缘有名色 六处及触受随生爱取有缘生老死 忧悲苦恼恒随逐众苦恶业常缠迫 生死轮回无息时本来非有体是空 由不如理生分别我断一切诸烦恼 常以正智现前行了五蕴宅悉皆空 求证菩提真实处」——《金光明最胜王经》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5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5

「爱法者卧安,得喜志念清。真人所说法,贤者常乐行。法护行法者,如雨之润生」——《般尼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七卷。【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众生五识亦是有漏,非是颠倒,复非一念,何故不名清净梵行?】迦叶菩萨问释迦牟尼佛说:世尊,众生的「眼、耳、鼻、舌、身」的功能,「眼识、...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8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8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陀住世时所讲的最后一部经,号称经中之王、王中之王的《大般涅槃经》。已经到了第三十七卷,首先依然感谢一下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法师的翻译。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七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五上节课佛陀最后对迦叶讲到:善男子,凡夫的色相是从烦恼生的,如来的色相是远离了烦恼的。...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8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若人修习如是四事,是名没已还出,出已还没。何故名没?】上节课,佛陀打比方,用恒河来比喻涅槃之河,说有的众生进入到涅槃之河先沉下去了,被水淹没了,不久之后又出来了,出离水面了,结果没呆多长时间又沉下去了,又被水淹没了。为什么呢?明明都遇到了涅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