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72课·大心忍辱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7)《大般涅槃经》讲解820

00:00

大家好!

一起来学习《大涅槃经》第八卷。

上节课讲到「我性及佛性,无二无差别。」迦叶菩萨已经悟到「真我之性」(我的真正自性)就是「佛性」,其实两者没有任何的差别的。悟到这一点,就证明他对于自己成佛是相当有信心的了。

然后讲:

【是道佛所赞,正进安止处,亦名正遍见,故为佛所称。】

真我之性即是佛性,其实这个就是佛法所讲的。你悟啊悟,悟那个宇宙实相,悟到最后发现,原来真我的实相就是那个宇宙实相,原来宇宙实相是我自己而已。心动创造了世界,心念不动就是本源,就是这么简单,简单的不能再简单!

「是道佛所赞。」佛一直所赞美的是什么?你要悟到你的本性就是佛性,这是佛所赞美的。「明心见性」就是通过向内在自我的探索,找到了世界的本源。很有趣,我本来是向内在自我进行探索,但是探索到最深处,发现了世界的本源就存在于我内在的最深处。就好像禅定中愈陷愈深,入定是一个开始而已,有的师兄说「我能入定了,我一心不乱了」,这只是一个开始而已,继续要安住在这里,安住在这里久了以后,宇宙的实相才会像一幅长长的画卷慢慢地向你展开。

「正进安止处。」你找到了「我性就是佛性」,我的最深处就是「首楞严」,你找到这里的时候,要安止在这里,不是说我打个照面,回头就走了,也不交流交流,你要安止在这里。每一次入定都是一个开始,门开了,你要走向更深处去。

「亦名正遍见。」你明了了真我自性是佛性了,你找到这里了,明心见性,见到自己的佛性了。见到这里了之后,大门打开了,走入进去,这就是「正遍见」,也就是「正遍知」、「正遍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入定是一扇门,你必须走进去,要安住的,不能说浅尝辄止,见了一眼,闭上眼睛了,看到了不是这样的。安止在这里,长处在佛性之中,你注意力的重心放在佛性这里。也就是说,背了尘、合了觉,既然找都找到了,生命的重心就不要放在外在的尘相上了,不要放在根尘相上了。放在哪?《楞伽经》告诉我们,真佛没有「根境相」(没有根尘的对照),没有二元对立,没有「能、所」。你的注意力要放在无「能、所」的那个地方,「无能、无所,无主体、无客体」,放在「不二」的那个地方,这才是真正的无上之道,这是佛所称赞的。

【我亦趣善逝,】

「善逝」有两重理解,可以理解为你的肉身生命消失了,然后你去了一个比较好的地方,这个去处不错,叫「善逝」(善道、善趣)。

「善逝」还有一种理解,就是我从这个相的世界超离了、逝去了(我明明在这里,又好像不在这里,超离了,它对我不再影响了)。

【所赞无上道,是最为甘露,诸有所无有。】

这种无上之道,是超离于三界万物的。「诸有」(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不存在的,你必须要超离三界。超离三界,才能到达佛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哪一界你有所着迷、有所停顿,你就无法超离了,所以要无住。

【尔时,佛告迦葉菩萨:善男子,汝今不应如诸声闻凡夫之人分别三宝,于此大乘无有三归分别之相。】

这个时候,佛告诉迦叶菩萨说:善男子,你现在不要像那些声闻弟子和凡夫之人一样,去分别「佛、法、僧」(三宝)。其实,在真正的大乘思想里面,没有「三归依」的分别,佛就是法,就是僧。三而一,一而三,其实不可以拆分开的。在根本意义上讲,「佛、法、僧」都围绕着两个字——「实相」,是不可以拆分出来的。

【所以者何?于佛性中即有法、僧,】

如果离开了佛也就谈不上法和僧了,对吧?没有觉悟者,谁去传承觉悟之道啊?也就没有了法和僧了。

【为欲化度声闻凡夫,故分别说三归异相。善男子,若欲随顺世间法者,则应分别有三归依。】

但是凡夫普遍都没有觉悟,都很著相。随顺凡夫,才把「三归依」给拆开了,佛是什么,法是什么,僧是什么?大家要知道,所有的分别、拆分、对照、对立,都是随顺着著相的众生来讲的,本质里其实都是实相,为了随顺着凡夫,把三归依说得好像很不一样。

善男子,一切的分别都是随顺世间的缘故啊!

【善男子,菩萨应作如是思惟:我今此身归依于佛。若即此身得成佛道,既成佛已,不恭敬礼拜供养于诸世尊。】

菩萨们要了解:我追求的是佛、是宇宙实相、是觉悟实相,我归依的是真正的「佛」。我的真身归依的是佛,那么我的真身从来不会礼拜相上的「佛」。我的真身归依的是什么?是宇宙实相。我的法身就是宇宙实相,所以我的内心,最终不会为「相」去做礼拜,为了随顺世间人,才去礼拜世间的相。

有的大师已经修成了阿罗汉和菩萨了,但是他很低调,他依然见佛就拜,他带领一批弟子去礼敬,说「我们要礼敬我们的老师,要降伏我们身上的傲慢,他带你去礼敬。」实际上,他的真身不需要礼拜佛陀,因为他的真身已经化为法身,他是明了的。但是他的真身化为法身以后,又不介意自己做任何的事情。在相上做任何的表演,是为了教化弟子的缘故,所以他不介意做这些事情。也就是我们讲的,佛还念佛吗?佛还念咒吗?不需要了!但他不介意做这件事情,做这件事情并不会影响他的境界,不会说做了这件事情,他的法身就不是法身了,他的觉悟就掉下来了,不是这样的!

真佛是那个实相。实相是什么?是心的本源(一念不生的那个状态),真正的佛是「一真法界佛」,「一真法界佛」是什么?就是无念的法身状态。无念、无住、无相、无愿的法身状态,这是真佛。那所有相上的佛都是应化身佛(化现的佛)。

【何以故?诸佛平等,等为众生作归依故。】

一旦你成了佛,你就融到了法身里面去了,你就跟其他佛是完完全全的平等,

成为众生归依归向的地方。

【若欲尊重法身舍利,便应礼敬诸佛塔庙。】

如果你认为这里有座舍利塔,为什么会有舍利呢?大师父或者大和尚常修「戒、定、慧」,练就了「金刚不坏之体」,现化出了舍利。他已经证得了「法身境界」,我就是冲着他已经证得了「法身境界」,去朝拜这个舍利,这是对的。而不是说,「哎哟,这儿有舍利,舍利就是佛」,如果你崇拜是舍利之相,那就错了,你还是在著相。

你去礼拜、恭敬诸佛的塔庙,因为塔庙里供奉着舍利。为什么你去恭敬、礼拜这些舍利?因为能够拥有舍利的人,他证入了「法身境界」,他入到了实相当中,你冲着这一点去礼拜他的舍利是可以的,不是因为他仅仅是某某大师的舍利,你就去礼拜,那还是著相的礼拜。

【所以者何?为欲化度诸众生故,亦令众生于我身即起塔庙想礼拜供养,】

所以,为了度化众生的缘故,佛陀作出了榜样,「你看,我证得什么境界了。」像六祖慧能还有肉身不坏,很多菩萨都有肉身佛,他们是已经证出了某种成果的人,出于对他们的尊重和仰慕去礼拜,而不是很著相的去礼拜。「舍利很伟大,还有神通,肉身不坏很厉害,我去礼拜这个相」,不要著相!你礼拜的是相背后的「真身」,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如是众生以我法身为归依处。】

真正懂得我礼拜佛像、礼拜舍利,我拜的是什么?拜的是诸佛法身,这才是真正地归依了佛呢!你归依的不是「某某相」,而是「法身」,法身是宇宙的实相。

【一切众生皆依非真邪伪之法,我当次第为说真法。】

很可悲啊,很多觉悟者看到众生都在著相。他们也有信仰,但信的都不对,各式各样、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都是非真的、邪伪的,都是离实相很远很远的,他们在相里打转转。

所以佛陀出现于世,就为大家讲真正的真法(实相之法)。真法不一定非要离相,「即相而离相」,祂不排斥相,真法就是实相。

【又有归依非真僧者,我当为作依真僧处。】

有的人,归依僧人也归错了,归依了「非真僧」(假僧人)。所以,佛陀不得已就说,「真僧人什么样子?我跟你强调一下,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的是真僧不是假僧。」你要注意,真僧什么样子?前面提到了,要持戒清净、要很庄严、要不愧佛祖,而且要很好地传承佛法,这是真僧。什么是假僧?贪求名闻利养的、自私的、著相、著我的那些人,那是假僧。大家要注意,归依要归依真僧,不要归依假僧。

【若有分别三归依者,我当为作一归依处,无三差别,】

有的人不停地跟你强调「三归依」的不同,说,「我归依了佛了,那是法,这是僧。」

总是强调三者之间的差异的话,佛就过来跟你讲:其实三归依,本质里都是「实相」二字,本质里没有太大差异,只是功用上、妙用上有差异。「体、相、用」,「体」上无差异,「相」上、「用」上有差异。

大家要注意,三归依,「体」上是一致的,「相、用」有差异。就好像不同的宗教,「体」上都是对于宇宙实相的认识,但是「相」上、「用」上有极大的差异。你看不同的宗教的时候,为了避免跟其他宗教打架,总是要想到那个「体」(共性),要看共性,少看差异性。

然后「无三差别」,三归依,相、用上有差别,根本上无三种差别。

【于生盲众为作眼目,复当为诸声闻、缘觉作真归处。】

这个世间的众生,不知道实相,就好像盲眼人一样,看不见实相。所以佛出现于世了,告诉大家实相,开悟的人就好像盲人的眼睛睁开了一样,看到了实相。

然后佛陀说:「复当为诸声闻、缘觉作真归处。」声闻乘、缘觉乘的人,对于这个世界有所悟,也有所解脱,但是并不究竟。所以佛是声闻、缘觉乘努力的方向,声闻乘、缘觉乘的人如果想继续修证实相的圆满,还是要归依佛的,还是要成佛的。

【善男子,如是菩萨为无量恶诸众生等及诸智者而作佛事。善男子,譬如有人临阵战时,即生心念:我于是中最为第一,一切兵众悉依恃我。亦如王子如是思惟:我当调伏其余王子,绍继大王霸王之业】

菩萨们,你们要有深刻的自信心。你为什么要存在于这个世间?你作为一个觉悟者,是为了度化无量的恶性众生,也是为了度化那些有智慧的、有慧根的人而存在于世间,来广作佛事的。你们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自我,而是为了众生,要切切实实地为众生服务,这是真菩萨。

真正的菩萨你要非常有信心,就好像有一个人在战场上杀敌的时候,心里就生起个念头:「要相信自己,我们这个队伍是世界最棒的队伍,敌方的队伍是将被我击败的队伍,一切的兵众最终都会倒在我的脚下。」你要有这样的信心,战争才能取胜,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

你的信心就好像你是一个必胜的王子,即将承继霸业一样,要非常的有自信。

【而得自在,令诸王子悉见归依。是故不应生下劣心。】

因为你对自己有深入的信心,所以一切那些孱弱者(不自信的人),就会不由自主地归向于你了。

在战场上,你去打仗了。你说「这个人好强啊!」哆哆嗦嗦的,「这个枪,我能打中他吗?这炮我能打中他吗?」你要是这样地不自信,如此地卑惭下劣,那这场战争肯定是会输掉。信心很重要,有信心就先赢了,首先从心理上就先战胜了对方了。信心是如此的重要,所以千万不要怀疑自己。「我能度他吗?我能成佛吗?」颤颤巍巍、哆哆嗦嗦,这样的人很可悲了,不要生这样的下劣之心。

【如王、王子,大臣亦尔。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作是思惟:云何三事与我一体?】

要像所有的国王、王子、大臣一样,在战场上充满信心。其实战争,有的时候也是心理战争,心理上的胜利往往会导致最终的胜利,就好像有天在助你、有神在助你一样,这场战争以少胜多了,以弱胜强了。

虽然世界上的觉悟者很少,你要相信所有的觉悟者都放出万丈光芒,可以度脱无量的众生。众生的数量虽然多,但是觉悟者的光芒无限大。你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使得你觉悟的佛法充满信心。但是这种信心不意味着我见到其他宗教的人我就跟他去打架。不信我、诽谤我的众生我就跟他去生嗔恨,不是这样的!你要允许众生随着他的因缘而得到度化,无缘之人,佛都不能度。佛在世的时候也没有把所有众生都度尽,佛临走的时候还说,「地藏啊,在弥勒来临之前,阎浮提剩下的这些众生,我交给你了。」地藏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个接班人。为什么释迦牟尼佛那么伟大,还没把所有众生都度尽呢?因为众生各自有因缘,业障有轻有重,而且有的众生听佛讲法不开悟,听佛的弟子讲法却能开悟,这也是常有的事情,过去世因缘的原因。佛来了,他见了佛一躲,不听,因为过去世跟佛结了恶缘;佛的弟子舍利弗去讲法,他一看舍利弗来了,看舍利弗哪儿都长得都好看,「你长得那么好看,你说什么都对」,他就信了、就听了、就觉悟了。有的没被舍利弗度化的,地藏菩萨的分身去了,他就被度化了。众生的业缘不同,所以导致他跟某位特定的佛菩萨有因缘,这尊佛没度掉的众生,那位佛菩萨度了。所以大家不要着急,「哎呀,全宇宙的使命都在我身上,今天我要不把他度了,恨不得自杀。」不可有这样的心理。一切一切随缘,因上努力就可以了,果上就随他去了,不要太在意,不然又著相了。度众生明明是「无为法」,你又弄成了「有为之法」。

「无为法」是实相之法;「有为法」是什么?相中之法,著相之法。不要把实相之法弄成了有为之法,那就得不偿失了。本来你安住在实相中,一度众生,反而陷到相里面了,还起了种种嗔恨了,那就糟糕了,你绝对不是「阿惟越致」菩萨,你绝对不是「七地」、「八地」以上的菩萨,你必须是「不退转」的才可以。怎么样地「不退转」?该做的就做,做了不执著,该做的,做到位就可以了,剩下的不执著,这是如如的,这是自在的,只要你一挂碍、一粘著在那,你就不自在了。

然后,佛陀说:

【善男子,我示三事,即是涅槃。如来者名无上士,譬如人身,头最为上,非余肢节手足等也。佛亦如是,最为尊上,非法、僧也。】

佛、法、僧本质里都是一,你要知道佛、法、僧本质里都围绕着「实相」二字,是一体的。在「相、用」上有差异。如果一定要分一下,佛、法、僧哪个最厉害的话,「佛」肯定是最上的。就好像一个人,他的头长在他身体的最上面一样。佛、法、僧如果一定要分个高低上下,那肯定「佛」是排第一的,因为「佛」代表觉悟实相,「法」和「僧」跟着「佛」而来的,对吧?有觉悟了实相的人,才有觉悟实相的方法,才会有传播这些方法的人。所以说,佛、法、僧,「佛」为最上,就好像头在人的身体上是最上的一样。

【为欲化度诸世间故,种种示现差别之相,】

佛其实是无分别的,本性佛(法身佛)也不跟你分别什么是佛菩萨、阿罗汉,也不跟你分别什么七地、八地、一地、二地、凡夫还是圣人、愚痴人。法身是不分别的,但是在「相、用」里面,对着相来说他必须分别,不然怎么度众生呢,以必须讲佛和菩萨的区别,一地菩萨和八地菩萨的区别,一定一定要意识到佛是没有分别心的,只有分别「相、用」而已,针对着相而起分别之用而已。

佛不也跟你分别什么是佛、什么是魔吗?有的众生就迷惑,说,「佛不是没有分别心吗?怎么《涅槃经》和《楞严经》等等经总是讲,这样的说法是佛说的,那样的说法是魔说的。佛的分别心如此炽盛啊,二元对立的心如此炽盛啊!」你要知道,真佛(法身佛)根本无念,哪来的分别?因为你还没成佛、没进入法身状态,是对着你这样的凡夫说的。

然后说:

【如彼梯隥。是故汝今不应受持如凡愚人所知三归差别之相。】

佛适应着众生的根器来讲法,众生的心充满了分别,佛也充满了分别,是适应着众生来讲的。不要因为你而拉低了佛,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要以凡夫之心度佛菩萨之腹,就像梯隥一样,像梯子、像石头做的台阶一样,有一级一级的差别,都是就着相来说的。

【汝于大乘,猛利决断,应如刚刀。】

佛陀对迦叶说:你呀,一定要深刻地体会到你内在的「真我」(佛性)像钢刀一样猛利,可以切断一切相,切断一切「色、受、想、行、识」对你的干扰,切断一切「色、声、香、味、触、法」对你的干扰。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我知故问,非为不知。我为菩萨大勇猛者,问于无垢清净行处,】

然后,迦叶菩萨对佛说:其实我真的知道,您也知道我是知道的,我是随顺众生在发问的,我一直百般地刁难您,问这个、问那个,简直成了问题大王了,您是知道我为谁问的这些问题?是为那些菩萨(这里的菩萨是概称、尊称,尊称所有那些志心于求佛道的众生。),我为这些大勇猛的、志求佛道的,很有决心、很有信心的这批人问的这些问题,我问怎么样到达您所在的无垢清净之地。

【欲令如来为诸菩萨广宣分别奇特之事,】

我问您这一切的目的是为了让您广泛地给大家讲,我要是不问,您也不知道要讲什么,是吧?我一问,您就讲了。您这样一讲(这些奇妙的奇特的事情),大家就都明白了。

【称扬大乘方等经典。如来大悲今已善说,】

在我不停的发问当中,我其实也很喜悦,你已经讲到了大乘方等经典的无量甚深的微密之处了,您是如此的慈悲啊!已经给我们讲如此的清楚了!

【我亦如是安住其中,所说菩萨清净行处,即是宣说大涅槃经。】

在您讲法期间,我也完全地住在甚深微妙法性境界当中了;在您讲《大涅槃经》期间,我就甚深地领受了什么是菩萨的清净行处,走着走着就走到佛那里。

所以说《涅槃经》,你听着听着,就听到佛的真实法身状态当中去了。

然后,迦叶菩萨发个愿,说:

【世尊,我今亦当广为众生显扬如是如来秘藏,亦当证知真三归处。】

在您的教化之下,我对于大乘的究竟了义思想完全透彻地了解了,我以后也会为无量无边的众生去显扬(显示、传扬)、去阐发如来的微密宝藏的,我相信我也能够证得真正的「三归依」所在之处(宇宙的实相之处)。

【若有众生能信如是大涅槃经,其人则能自然了达三归依处。】

若有众生能信《大涅槃经》的话,这个人则能自然了达三归依处。

要是有谁能够听《涅槃经》,听着听着,都能够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三归依,而不会归依错了。名义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结果归依了外道了,归依了非佛了,或者归依了非法、邪法了,归依了非僧、假僧了这是不可能的!只要你去领受《大涅槃经》的深义,你就能够真正地归依「佛、法、僧」。

【何以故?如来秘藏有佛性故。其有宣说是经典者,皆言身中尽有佛性。如是之人则不远求三归依处。】

为什么听《涅槃经》你就能够证得真正的三归依呢?因为《涅槃经》反复地在讲如来的深密之藏——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让你意识到佛性就在「我」身上,大家都没有怀疑了。所以宣扬、宣说《涅槃经》的人都会跟你讲,佛性就在你这儿,不要向外去求。

「如是之人则不远求三归依处。」只要你跟大家讲:佛性在一切众生中,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然后你也是听到了这样的话,并且信受奉行了,那么你一定能够证得真正的三归依(你一定能够证得宇宙实相)。

【何以故?于未来世,我身即当成就三宝,是故声闻、缘觉之人及余众生,皆依于我,恭敬礼拜。】

然后,迦叶菩萨说:在未来世,我相信我一定能够成就三宝(佛、法、僧),也就说我一定能成佛,我相信这一点。声闻、缘觉之人,以及一切众生都会归向我、恭敬我、礼拜我,因为我必定成佛,他们恭敬、礼拜的是佛而不是我,我已经由「假我」、「小我」变成了「真我」。

【善男子,以是义故,应当善学大乘经典。】

佛陀对迦叶说:迦叶呀,你说的都很对,一切的众生都要认真地学习大乘经典。

大乘经典能够让你成佛,大乘是佛乘,所以一定要学大乘经典,不要理会世界上对于大乘经典的诽谤。任何正确的事物,都有人来诽谤。他抱持的路是错的,他认为错的对,那么他就认为对的不对,所以任何的正法都会遭受诽谤,任何行正法的人也必然遭受诽谤。这个人总是在传正法,他就触及到了那些传邪法的人的利益了,所以他必然遭受诽谤。所以大家要心里有数,就是说,我相信我的师父传的是正法,但是我预料到早晚有一天,有人会去反对他、诋毁他,这是必然的。佛法是正法,当反对佛法的人出现的时候,我要明白是怎么回事。因为不抱持正法的人,他抱持的是邪法,认为邪的对,就肯定认为正得不对,所以在这个二元的世界里,争执是必然会出现的。你要放轻松,心态要放宽,「宰相肚里能撑船」,求佛求道的人,肚里更能撑船。

世间的差异性决定了大家的认识不同,必然会有争执,在争执中怎么样顺遂争执却不生烦恼,这是大智慧了。争执是必然存在的,你甚至也可以适当的时候陷入争执,但是绝对不要生烦恼,这是大智慧。如果一争执,你就起了「贪、嗔、痴」了,你仔细地观一观你的修行境界吧,差远了!

迦叶菩萨对佛说:

【迦葉复言:佛性如是不可思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亦不可思议。】

迦叶感叹,佛性太不可思议了,遍一切处,包容一切,祂就是一切的实相!认真地入到佛性状态的这些人,慢慢地就修出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了,这也是不可思议!

当你的心圆满的时候,你的肉身相就会慢慢地来配合你的心。因为一切都是心的显化,你的肉身相就会成为你的心的显化,周围的世界也会成为你的心的显化。所以你以一颗佛心看世界,一切都有可取之处;你以一颗佛心去包容一切,持不同信仰、不同意见的人,甚至还有着种种习气的人,你在他们身上都可以看到可取之处,你要去挑优点来看,不要只盯着缺点,你就舒服自在了。

【尔时,佛赞迦葉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成就深利智慧,我今当更善为汝说入如来藏。若我住者,即是常法,不离于苦;若无我者,修行净行,无所利益。若言诸法皆无有我,是即断见;】

迦叶呀,你非常棒,你已经拥有了深利的智慧,佛的深利的智慧你都获得了,今天我再更进一步地为你讲述一下怎样深入如来藏当中。

「若我住者,即是常法。」想到这个「真我」是永恒的,这就属于一种常法。「真我」的永恒「不离于苦」,这种「真我」,祂并不是刻意地逃离相的,祂是包纳着相的,相又不会让祂生烦恼。不离于苦,却不苦,「苦相」明明存在,但是祂不觉得苦。真正的觉悟者,他在相里玩,体验这个相,相里的苦明明存在,但他不觉得苦,未觉悟者觉得苦,他不觉得苦。

但是有一些人修偏了,只修「无我」,修到「断灭空」里。这些人名义上好像在修「清净」、在修「无我」,但是他对众生无所利益,只顾自己的修行,只顾自己念经、拜佛、念佛,或者打坐,周围有众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他都不帮助,这样的人是修了一颗冷酷的自私心了。

「若言诸法皆无有我,是即断见。」所以修行修到冷酷的人,绝对是修到「断灭见」、「断灭空」里去了,所以他很冷酷,他不会帮助别人。修到「断见」里的人是冷酷的人,所有冷酷的修行者都是走了邪路了,走偏了!

【若言我住,即是常见。】

有的人跟你讲:真我恒住,佛心到处遍在,慈悲、智慧到处遍在,所以到到处处都要践行慈悲、智慧。

这样才是对的。

【若言一切行无常者,即是断见;】

但有的人跟你讲:做什么善事,善事也无常,善事做完了一会儿就没了,我给乞丐钱花,下秒钟我也照顾不到他了。

这样的人都是断见,都很偏很偏的。

【诸行常者,复是常见。】

有的人就会跟你讲,善行无常,但善是常的,这是对的。善行无常,善行这件事情,这个有为法本身做完了,它就会变异,它是无常的。但是善是永存的,你这颗善心永存,善事无常,善心永存,这样说的人是对的,这是符合佛的思想的。

所以,我随缘做善事,做了就放下了,这是对的。而不是说遇到了我也不做,反正有为法,做了干嘛?那就是「断灭见」。

【若言苦者,即是断见;】

有的人跟你讲:「人生八苦」,这个苦、那个苦,一切都是苦,不要做了,一切有为法都会幻灭的,你做了善事,它也会幻灭的,你帮完了他,下一秒他不一定干嘛去了,所以不要做,反正都是苦。

跟你讲这些话的人,都是抱持「断见」的人。

其实佛陀讲「人生八苦」,让你意识到相,是为了让你出离,一般是跟小乘人讲的,因为小乘人著相太严重,无法出离于世间,佛陀就说,「哎呀,世间有什么好啊?苦啊,都是毒啊,放下放下。」当你彻底放下以后,如果连慈悲和智慧都不去践行,佛又跟你讲,「你这是陷入了断见,这不对,走偏了,佛不是这样的!」

不执著,但是该做的善还是要做的。慈悲、智慧还是要显现的,你拥有的如果你显不出来,等于就没有,所以不能陷入任何形式的「断见」。

【若言乐者,复是常见。修一切法常者,堕于断见;修一切法断者,堕于常见。如步屈虫,要因前脚得移后足;修常、断者亦复如是,要因断、常。】

你修行中要保持一种「中道」和平衡,千万不要走偏了,走偏了就很糟糕了。

「若言乐者,复是常见。」有的开悟者,他知道一切是幻化,但他享受幻化,在幻化中又不迷失,在任何的幻化中都不会「贪、嗔、痴」,不会「杀、盗、淫」,不会「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这才是真正的觉悟者,是非常自在、快乐的觉悟者。要是在快乐中还轻易地造业的,还著相,被相所染的修行者,都不是真正的觉悟者。

「修一切法常者,堕于断见;修一切法断者,堕于常见。」常见可以纠正断见,断见其实也可以纠正错误的常见。有一种常见是错误的常见,认为小我、假我是永恒的,宇宙中有一个恒存的「神」存在的这样的常见。错误的常见可以被断见来纠正,但是断见又要被正确的常见来纠正,正确的常见就是「常、乐、我、净」,认识到佛性是常的,假我是假的、是无常的。所谓的「神」是心念的幻化之物,也是无常的。「真我」(产生神的这个根源),祂才是永恒的。所以要以正确的观念去纠正偏差和错误的观念。

「如步屈虫」,就好像你走路,前脚走一步,后脚再跟上,你后脚跟上的时候,前脚就成了垫脚石了,就要放弃前脚所在的位置,你才能够往前进,所以常见、断见彼此相互纠正,要用正确的常见去纠正错误的断见和常见。常见有两种啊,有正确的,有错误的,我们要抱持正确的常见,正确的常见讲的是法性之常、如来藏之常、真身佛性之常,而不是相里的某某事物之常。

【以是义故,修余法苦者皆名不善,修余法乐者则名为善。】

你要是不保持一种不二和平衡的话,你修其他的法,总是容易走偏。

你要是修啊修,觉得这修行太苦了,学佛之后觉得怎么这么累呢?那就修错了,肯定修错了,「皆名不善」!

修佛之后觉得越来越轻松自在和快乐,智慧增多,烦恼变少,这是修对了的表现。

【修余法无我者,是诸烦恼分。修余法常者,是则名曰如来秘藏,】

你要是修「无我之法」,修到最后烦恼生起来了,说,「我要舍掉小我为大家,但是我很痛苦」,那还是没有修对,你还是著小我,证明没觉悟。你说,「哎呀,我布施一点如同割肉啊,我去做义工好累呀。」你明明修的是「无我之法」,结果让自己的小我如此痛苦,为什么呢?你没有真的觉悟啊,你不知道「真我」是什么?你还是著那个小我,所以你累啊、苦啊,生起了种种烦恼。有的人去寺庙里住一段时间,结果觉得人我是非比江湖中、红尘中还复杂,就生起诸多的烦恼,这也错了。

你还在生烦恼、还在计较我,你要无我了,就绝对无烦恼了,因为你有我,所以走到哪里都烦恼。你名义上在修「法无我」,实际上你根本就没有做到无我。没有无我的标志就是你有烦恼,只要无我就没烦恼。所以说不要抱怨周围的环境、不要抱怨红尘,也不要抱怨寺庙,是你自己没修好的原因。你自己修好了,在哪里都是快乐自在的。环境其实是你心的显化,环境中充满烦恼是因为你的心充满烦恼,你的心根本就没有化开、散开,你我执炽盛,所以有烦恼。

什么样的人修的才是如来的秘藏呢?他修得很快乐,感受到自己的佛性,感受到自己的真我,感受到自己的不生不灭,感受到自己的永恒稳定,同时小我是化开的。别人怎么做都好,怎么说我都行,嘴长在他身上,他爱怎么说就怎么说。我要是个好人,他说我坏,我就坏了吗?我要是个聪明人,他说我笨,我就笨了吗?我要是真聪明人,他说我笨,证明他笨,他不认识到我是聪明人。

所以,真正的觉悟者是永远快乐自在的,不可能因为别人诽谤就生了烦恼,倒是那个诽谤他的人可能有烦恼。所谓的诽谤就证明不真,证明是错误的。无中生有的、无事生非的批评叫诽谤。既然他诽谤你,他在做错误的行为,证明他本身就是错的,他的心是错的,所以烦恼在他那儿,不在你那儿。

有的师兄说,「我尽心尽力地为大家做事情,竟然有人还误会我、诽谤我」,你只要面对佛菩萨没有一丝一毫的愧疚,那么你就不应该生任何的烦恼。根据因果法则,回到你身上也都是善报,那个诽谤你的人会造恶业的,恶果会存在于他身上,不是你身上,你烦恼什么呀?所有的修行人,我们做事就一个原则,只要不愧于佛菩萨,那么任何事你都可以做。

过去不学佛的人说,「我不愧于良心就可以了」。但是学佛之后你知道了,「小我」的良心往往还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未必靠得住的,真正靠得住的是佛菩萨……这些「无我」的觉悟者。所以,我们做任何事、说任何话、想任何意念,只要不愧对佛菩萨,我们就不愧对任何人。任何人不管怎么打击我、污蔑我、嘲笑我、诽谤我,随他去,该有的恶果,他会承受的。

其实最聪明的人是不会随意去恶性批评别人的,某位法师讲了很多的法,他不会只听了一句话,就去诽谤那位法师,他会去全面地进行调查,如果没有进行全面地调查,他会就事论事来说,「这句话好像不太妥当」。他不会因为一句话而诽谤一个人,因为他没有经过全面的调查。比如说一位法师告诉你,说,「我不介意弟子讲是非,弟子们可以讲是非。」然后有的人听到了这句话就说,「那位法师告诉弟子可以讲是非,那位法师肯定也很是非,他竟然允许弟子讲是非。」但是,他没有注意到,或者没有听到下面的紧跟着的一句话。法师的原话是这样的:「我不介意弟子讲是非,我认为大家可以讲是非,但是我们不要成为那个是是非非之人。」你可以去评论某些现象,但你不要成为你所评论的现象里那些犯错误的人。明明就有错,为什么怕大家讲,可以讲是非,但你不要犯那些是非,这是可以的。然后你讲是非的心也很重要,你不是挖苦、嘲笑的心,而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这样的心态可以讲是非。这种错误存在于我身上吗?如果存在,我赶快改掉;如果不存在,我要注意,以后不要犯,怀着这样的心可以讲是非。但是有些人听这位法师讲法,就只听了半句,「我们可以讲是非」。他就认为这位法师是一个爱讲是非的人,他没有听完后半句。有人听济公讲,「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他就没有注意到下面的后半句,「世人若学我,必定入魔道。」断章取义的结果是你常常会完完全全地误解一个人。所以,任何时候不要断章取义,但是无论哪位法师讲法,你也不一定全都听个遍的,对吧?他每句话你都听一遍几乎不可能,那怎么办?不要去对人进行恶意的攻击,如果攻击就针对着讲的某句特定的话来说,这句话错了就是错了,对了就是对了,我们可以讲。不要进行人身攻击,因为他所有的经你没有都听完,你所下的判断未必完全准确。今天听到半句话,就把这位法师完全否定了;明天又听到后半句,觉得人家是圣人,我错了。你何必给自己找麻烦呢?所以批判任何事物,只针对着现象说现象,对事论事,对事不对人,这是我们佛弟子应该做到的。

同时我们佛弟子还要做到什么呢?我们可以包容别人对我们的误解,但是我们尽量地不要去误解别人;我们可以包容别人对我们的诽谤,但是我们不要去诽谤别人;我们可以包容一切人对我们的伤害,但我们不要主动地伤害别人。这就是修忍辱,这是我们佛弟子应该做到的。

如果你是佛了,你的心可以包容一切,你意识到你的「真身」尽虚空、遍法界,既然你尽虚空遍法界,那么整个虚空法界的一切万有,不管是好的、赖的,你都应该包容,这才叫你有一颗大心,尽虚空、遍法界。你不能说,「我有佛性,我也开悟了,知道我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可这件事儿我就是看不惯。」你应该包容一切,但是对的还是错的,是应该鼓励的还是应该被禁止的,你心里是有数的。一个真正的觉悟者,他是知道对错,知道善恶的,他是行善不行恶,行对不行错的。但是,他不会陷入种种的争执当中。不会陷进去,可以针对一切相来应对,但是完完全全地不粘

今天就先讲到这里了。谢谢大家的聆听,再见!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218.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72课·大心忍辱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0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0

第260课「法本为空无,欲有则为著;不得脱勤苦,常立于愦恼。法为不可得,是谓为定止;亦尽亦无尽,彼为悉无有。空者不智习,亦不无有习;彼若无因缘,何从有所缘。」——《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在《涅槃经》的第三十八卷,佛陀说,如果菩萨摩诃萨们,如果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们,想要证得大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9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9

第259课 「佛道亦无得,阿难何为悲?所合会为空,慧慧亦复空。若念若不念,一切法无念,无获空无有,譬若如野马。又如化象马,园果树木华,巧幻师所现,佛弟子如是」。——《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佛陀说,如果想要证得涅槃的境界,我们就要修习十种想(十种观修、观想的方法)。前面我们已经讲了「无常...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2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2

今天的这个音乐挺好,我闭上眼睛坐在这里听着这首曲子,就好像看到不停地有更多的尊者和菩萨们络绎不绝地过来,加入到我们的队伍,来一起聆听本师的开示。其实我们都知道学习本师的开示,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开拓我们的眼界,更开拓我们的心界,可以让我们过去坚硬的「我执」和「法执」都渐渐地融解掉。有的人认为学的法多...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9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9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七卷。【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无明即漏。云何复言因无明故生于诸漏?】迦叶菩萨说:世尊,如果像您讲的无明本身就是一种漏,一种漏失,一种烦恼,那为什么又讲因为无明又产生了诸多的烦恼呢?【佛言:善男子,如我所说无明漏者,是内无明。因于无明...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6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6

「尔时世尊故在师子座,入师子游戏三昧,以神通力感动三千大千国土。六种震动——东踊西没,西踊东没,南踊北没,北踊南没,边踊中没,中踊边没,地皆柔软,令众生和悦。」各位尊者、各位菩萨: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说,虚空无法被时间所限制,虚空没有挂碍,佛性就像虚空一样。接着迦叶菩萨对佛说...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9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接着上节课的内容,佛陀说有一种众生,进入到涅槃之河就沉没了,借着一些光明的因缘又浮上了水面,但是没有支撑多久又沉没了。这样的众生是因为「信不具足、戒不具足、多闻不具足」。就是在「信」上、在「戒律」方面、在「多闻」方面都出了问题。【是人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