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71课·真三归依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7)《大般涅槃经》讲解779

00:00

各位师兄:

大家好!继续看《涅槃经》第七卷。

佛陀说

【若坏五阴名曰杀生,】

杀生的含义,在这里进行了一个广泛的引申。一般来讲,我们谈到杀生,就是杀掉众生的性命叫「杀生」,杀掉生命。但是佛陀说,其实你在「五阴区宇」的一切恶性造作,都相当于是杀生。

【若有杀生即堕恶趣。以业因缘而有刹利、婆罗门等、毗舍、首陀及旃陀罗、若男若女、非男非女、二十五有差别之相流转生死。】

若有杀生就会堕到恶趣,就是说「色、受、想、行、识」五阴区宇不可以有任何恶性的造作,只要是偏向恶的,那就会产生恶报,就会导致你去恶道。但是众生不懂得这一点,所以「身」即使不犯罪,他的「口」可能也犯罪,「口」不犯罪,可能「意识」也会犯罪。最终修着修着,我们会由「身」的犯罪,改到「口」的犯罪,最后纠正到「意识」的犯罪。首先是粗大的犯罪,「身」的犯罪,行动上的犯罪,初期的修行者要改变粗大的犯罪,然后修着修着,改变「嘴」犯罪,这是中等大小的犯罪,最微细的犯罪,就是「意识」的犯罪。慢慢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粗大到微细,修行过程中我们就一直在改变「身、口、意」。

现在内院的很多师兄已经修到了最后阶段,就是改变意识、意念和念头的阶段。谨慎每一个念头,看它是偏向于自利的,还是偏向于利他的。当然还有一些刚来的师兄,他们刚刚开始准备要持戒,所以他们还处于防止、防范粗大的犯罪的阶段。

所以修行是什么?「防非止恶」,防止一切非,「非」是什么意思?就是「不是」,不合理的、不适当的;止恶,「恶」是什么意思?就是不善的,「防非止恶」四个字贯穿于我们修行的全部过程。

有的师兄皈依了,成为居士了,「五戒十善」做到极致了,接下来又去受了「菩萨戒」,从最微细的地方去纠正自己的偏差,就是对自己真正的高标准、严要求。菩萨戒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念头来讲,这念头一念之差,就说明你是凡夫,还不是菩萨。受了菩萨戒的师兄我们真的应该向他顶礼了,他对自己能如此这般的要求,不管他做到没有,他有这个勇气去受菩萨戒,就值得我们去敬重、去学习。

佛陀说:

【非圣之人横计于我大小诸相犹如稗子,或如米豆,乃至拇指,如是种种妄生忆想,妄想之相无有真实。】

这些谈不上是圣人的人,「非圣之人」,还是凡夫俗子,跟圣人还有极大差距,他们平常为什么跟圣人有极大差距呢?「横计于我」,整天只是为了「我」来考虑,一切一切都要有利于「我」,其他人的感受「我」不管,只要「我」舒服就行了,「我」多得点利益就行了,「我」骂人「我」舒服,自由自在就行了,你也别管我。总之,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他不知道那个「我」是虚妄的、找都找不到,他不知道,还执著,「我执」非常的炽盛。

我执炽盛的人显然不是圣人。你看各个宗教里的圣人、领袖,每一位都是如此的无私、无我,对不对?如果他不无私、无我,也不会被推举为圣人,所以圣人和凡夫的区别就是「无我」的程度上的差异。

同时这些非圣之人还有个极大的弱点是著相。任何的大小诸相,稗子呀、米豆呀、拇指呀,各种各样的相,只要是相他就执著。你看去吧,非圣之人,绝对是著相的,经常被相风吹得东摇西晃的。他们去选师父的时候,一般看重的是这师父长得好不好看啊?有没有名气啊?也不看他到底有没有真功夫,他的品德智慧如何,不看!他也不看他的讲法是否符合佛的讲法,只盯着名气、相貌这两点去看。所以非圣之人,他们选师父也经常选错,因为心不正,「因地不正,果招迂曲」,因就错了,那么果也肯定对不了,是这样子。所以你要了解非圣之人,他自己把自己耽误了,第一,是因为他的自私心,只执著于小我的我执之心,把他给耽误了;再一个是因为著相,非常著相,把他给耽误了。为了求神通拜个师父,结果拜了个魔、或者一个鬼、或者拜一个妖魅做师父了,他们只看神通不看别的,像这样的人总归是要上当的。

「如是种种妄生忆想,妄想之相无有真实」,沉醉在自我麻痹的幻觉当中,他有一个标尺去衡量世间的师父、世间的种种相,但他的标尺本身就是错的标尺,标尺都错了,那它量出来的一切也就错了,没有任何的参考价值了,非常的可悲。他所执取的一切无有真实,因为标尺错了嘛,所以它所量出来「我认为这个最长、那个最高,这个最短、那个最重」,所有一切没有任何的参考价值。你去判断一个人的时候,看他聪明不聪明,有道还是无道,看他什么?看他的我执重不重,看他是否还著相,主要看这两点,如果他几乎没有我执了,也不著相了,那他绝对是个高人,不管他是不是学佛的,他绝对是个高人,你可以把他当做善知识来学习。

我们学习善知识的优点,避开他的缺点,这是大家知道的。任何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你不能学习他的优点,同时把他的缺点也拿来了,不要这样!要懂得抉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如果你有一双智慧的眼睛,「慧眼」,你懂得抉择,懂得学一个人该学的地方,舍掉那些不该学的地方,那么任何人,即使是魔鬼,也能成为你的善知识,因为你只学他的长处,而避开他的短处。魔鬼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什么呢?不放弃的执著心。屡败屡战,有的时候魔鬼,在给修行人捣乱的过程中还是挺有智慧的,智慧频出,你要学他的智慧,学他的灵活,学他屡败屡战的执著。那只灰太狼,一次不行,我还会回来的,两次不行,我还会回来的。不管在达成目的的过程中多么地遍体鳞伤,他还是不放弃!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所以如果你有慧眼,魔鬼也能成为善知识。问题是你有慧眼没有?

【出世我相名为佛性,如是计我,是名最善。】

佛陀说:「出世我相名为佛性。」真正的「佛性」,不会是让你著相的,是出世我相,是离开世间相的,离开我执之相的,这是佛性。佛性遍一切处皆在,又超离一切处,这是佛性。如果你遇到哪儿就粘到哪儿,见到谁就爱谁,那你的佛性真的是被「贪、嗔、痴」深深地染污了。

「如是计我,是名最善。」如果你意识到我的佛性到处都在,祂入于一切相,不离一切相,又不在一切相,超离一切相,你要是把祂当作是佛性,那么说明你到达了最善境界,你把佛性本来面目挖掘出来了,完完全全认识到佛性是怎么回事,你把佛性当做自己的真我,当作是自己,这说明你是处在最善境界的人,你是最棒的,你很快就能成佛。佛性的特质是什么?「常、乐、我、净」!

这里提到,每个人的真我其实都是佛性,你跟任何佛没有任何的差别,不需要去自卑和不自信。我们说我们做人要谦逊,但是谦逊和自卑是两回事,大家也都懂的。自卑还是小我、假我层面的;谦逊是因为你学得多懂得多,才知道世间的智慧无穷尽,万物皆可为师,所以我不骄傲,这是谦逊。那什么是自卑啊?自卑是觉得我什么都不行,一无是处,我哪能成佛呢?我这么笨、这么愚痴,我都没上过几天学,或者我业障深,成不了佛,这样的人是真的愚痴。自卑是属于愚痴的层面,而谦逊却属于智慧的层面。

大家一定要记住:自卑的人是愚痴的人,谦逊的人是智慧的人。谦逊绝不等于自卑。

【复次,善男子,譬如有人善知伏藏,即取利钁斵地直下,磐石沙砾直过无难,唯至金刚不能穿撤。夫金刚者,所有刀斧不能沮坏。善男子,众生佛性亦复如是,】

佛陀说:佛性是每个人的真我,祂是如此的强硬、坚定、坚固不坏,像金刚一样。就好像世间有人知道,埋在地里的宝藏在哪里,他就拿了一根很锋利的镢头(镢头是工具,在农村生活过的师兄可能会了解,它就是一种工具,有一根长长的木杆,杆头这里有很锐利的金属,可以刨地的。),就向地底下使劲地刨、使劲儿地砍。这样顺着地一直往下刨,然后就可以把一切的磐石啊、沙砾啊,全都给刨出来。因为这个镢头很锋利,把石头、沙砾,大砂块,全都给刨碎了,但是只有遇到金刚的时候,却不能够穿彻,因为金刚是世界上最坚固的,这锋利的镢头无法刨坏金刚,所以遇到金刚在这儿阻拦的时候,镢头就刨不下去了。金刚就是这样的坚固不坏,世界上再锋利的刀或者斧头都不能够把金刚打坏,善男子,众生的佛性也是这样的呀!

【一切论者、天魔波旬及诸人天所不能坏。】

这个比喻里面讲的锋利的镢头,就代表天魔外道、天魔波旬,或者一切人界、天界的恶性众生,对我们的佛性搞破坏,但是我们的佛性却不会被天魔外道和一切人天所破坏。

有的师兄不是怕魔吗?怕鬼吗?其实你真的不用怕,你要知道你身上的佛性,任何人都伤不了。欲界天、色界天的大魔王下来都伤不了你的佛性,因为你的佛性像金刚一样坚固不坏,所以师兄们,只要你平常把「十善业道」做好了,平常都是问心无愧的这样的状态,那么生活中、工作中,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让你恐惧。

【五阴之相即是起作,起作之相喻如石沙可穿可坏。佛性者,喻如金刚不可沮坏。】

接下来又讲,我们的五阴也有点像前面比喻里讲的。有人不是想掘出自己埋藏在地底下的宝藏吗?就拿来这个很锋利的镢头去往地里刨,那么石头啊、沙砾啊,都被刨出来了。这个石头、沙砾就代表五阴,就是我们修行过程中不是要透过五阴区宇吗?透过「色、受、想、行、识」五阴区宇的覆盖、干扰,一些沙石就象征着五阴区宇。这个沙石(五阴区宇)都是「相」构成的,或者「相的留影」构成的,所以这五阴区宇就像沙石一样,是可以被穿破的、破坏的。但是,你的真我佛性就像金刚一样,当你把五阴区宇的石沙都打扫干净,佛性就大放光芒了。佛性是不可能被任何锋利的工具所沮坏的,也不可能被天魔外道、恶性比丘,或者一些恶性的人破坏掉的。我们的佛性坚固不坏,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人人都是佛,而且你身上的佛性,任何人都毁不烂、砸不破、烧不坏。

【以是义故,坏五阴者名为杀生。】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杀生有两种:一种是坏的杀生,一种是好的杀生。

坏的杀生,就是我们杀掉众生的性命,或者我们所做的一切恶事,一切「身、口、意」方面的一切恶性的造作,这都是叫杀生,这是不好的杀生。

但有好的杀生是什么呢?是破掉你的五阴区宇的这种杀生。就好像破掉石和沙一样,为了找到宝藏,把石、沙都刨除干净,这种破坏五阴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杀生,就是杀掉已经顽固的五阴,这是好的杀生。破掉了五阴区宇,你就看到了佛性大放光芒。

所以佛陀说:

【善男子,必定当知佛法如是不可思议。】

佛法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同一个词汇有好的含义,也有坏的含义,看你怎么用。同样是「真我」这个词,外道也在用,佛也在用,含义上大有不同,一定要意识到。

文字相是特别灵活的东西,一定不要把文字相当成一种很具象的,砖块一样的,死的事物,文字相是非常活的。你看,就连「杀生」这个词,都有两重含义,有好的含义,有坏的含义。所以在学习经文的过程中,你的头脑会变得越来越灵活,而不是越来越死板。如果死板的话,你还不如不学经呢?一句佛号念到底就行了。

接下来,到了《大般涅槃经》的第八卷,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奉诏译。感谢翻译师伟大的昙无谶师父,没有他的话,我们手头就无法研究这个版本了。

大般涅槃经卷

如来性品第四之五

佛法真的是越学越觉得神奇微妙,为什么呢?

【善男子,方等经者,犹如甘露,亦如毒药。】

佛陀又对迦叶说:迦叶呀,善男子,大乘方等经典,一方面是甘露,另一方面又是毒药。

你能理解吗?大乘方等经典又是甘露又是毒药!

【迦葉菩萨复白佛言:如来何缘说方等经,譬如甘露,亦如毒药?】

迦叶菩萨就对佛说:奇怪呀,师父,您怎么能说大乘经典又是甘露又是毒药呢?您说是甘露我能理解,能救度一切众生,让众生觉悟,您说是毒药,这难道不是在谤法吗?不是在诽谤大乘经典吗?

佛怎么回答呢?

【佛言:善男子,汝今欲知如来秘藏真实义不?】

你想知道如来神秘宝藏的真实含义吗?

【迦葉言尔:我今实欲得知如来秘藏之义。】

迦叶菩萨说:是啊!我当然想知道如来最神秘的宝藏到底是什么含义了。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说了一个偈子:

【或有服甘露,伤命而早夭,或复服甘露,寿命得长存,或有服毒生,有缘服毒死。】

世间有的人服了甘露,结果还死掉了,寿命很短,「早夭」,早早地夭折了,但是也有的人服了甘露,寿命就可以长存了,因为甘露是不死之药嘛,服用了甘露寿命就得以长存。

也有的人服了毒药了反而维持了性命,以毒攻毒的那些人,我们在武侠小说里也见过。一个人中毒了怎么办?要找到另一种同类的毒药把这种毒的毒性给攻克了,「以毒攻毒」。有的人服了毒药了反而活下来了。

「有缘服毒死」,但是也有的人,不幸机缘下服用了毒药,结果死掉了。

【无碍智甘露,所谓大乘典,如是大乘典,亦名杂毒药。】

迦叶呀,你知道吗?能够让你获得无碍智慧的大乘经典就像甘露妙药一样,但这种甘露妙药(大乘经典)里又杂了一些毒性。

【如酥醍醐等,及以诸石蜜,服消则为药,不消则为毒。】

就好像生酥、熟酥,还有醍醐这些奶类的提炼品,是奶类中最精华的部分。像这些酥类和醍醐类,还包括世间的石蜜、蔗糖这些,如果你服用了,完全消化吸收了,就能够有利于你的身体,如果你服用了,不能够消化吸收,就成了毒素、成了毒药。

【方等亦如是,智者为甘露,愚不知佛性,服之则成毒。】

大乘方等经典也是这样的,智慧的人,服用了就像甘露一样,保证不死不老、超脱自在、成佛作祖。但是那些愚痴的,不了解佛性的人,学习大乘方等经典越学心越乱,消化不了,成了毒瘤了,所以说服用了就成了毒了,因为消化不动了,消化不了嘛。

【声闻及缘觉,大乘为甘露,犹如诸味中,乳最为第一。】

对于一切的声闻弟子和缘觉弟子来讲(这些声闻弟子、缘觉弟子已经打下了一定的修行基础),大乘方等经典就像甘露妙药一样。就好像一切味道中乳的味道是最香甜的(乳汁、牛奶、奶类制品,味道是最香甜的)。

有的时候我们路上遇到一家面包店、西点店,那种香味就飘出来了,非常非常地香。佛陀说,就好像一切味道中奶类是最为香的,大乘方等经典对于有了一定的修行基础的人而言,就是甘露妙药,是非常棒的、最上的味道。

【如是勤进者,依因于大乘,得至于涅槃,成人中象王。】

有了一定的修行基础,又能够继续地精进,辛辛苦苦地精进的这些修行者,靠着大乘经典的指引,就一定能够达至涅槃解脱之境。

这些大乘经典带着你通向涅槃、解脱、自在无碍的境界,让你变成人中的大象之王。人中的大象是无比的伟岸高大了,成为人中的大象之王,你会非常的特别,你在人群中就像鹤立鸡群一样,你像一只仙鹤站在一群鸡之间。

学习了大乘经典的师兄,只要能够完美地消化、吸收、为己所用,你就成为了人中之鹤、人中象王,你会成为人中的圣人,圣贤中的圣贤,所以大乘经典非常的重要,但是对于适合学习大乘经典的人来说才是这样子的。

【众生知佛性,犹如迦葉等,无上甘露味,不生亦不死。】

现在大家都了解了,人人身上都有佛性,都能够成为未来的迦叶佛(因为过去七佛中离我们现在最近的一尊是迦叶佛,迦叶佛之后是释迦牟尼佛)。

「无上甘露味,不生亦不死」。成佛作祖了,你就感觉到我不生也不死,死亡是个幻灭,是水泡似的幻灭,并没有影响我的真我,我的真我永远在这里,不管我换什么存在形式,我永远存在,你是很快乐的,也就不生不死了。

【迦葉汝今当,善分别三归,如是三归性,则是我之性。】

所以佛陀对迦叶菩萨说:迦叶啊,你要知道「善分别三归,如是三归性,则是我之性」。你要了解什么是「三归依」,既然学佛了,就知道什么是「三归依」,一定要「善分别」,分清楚三归依是什么意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若能谛观察,我性有佛性,当知如是人,得入秘密藏,】

了解了三归依的深刻含义,时常谛观你身上的佛性,把你的生命的重心不要放在世间的妄相上,放在你内在的「常、乐、我、净」的佛性这儿,你就永远地脱离了烦恼。要知道你的真我就是佛性,佛性就是你的真我,这样的人就能够入到如来的秘密藏当中去了。

关于过去七佛大家还记得吧?离我们现在最近的七尊佛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你对于诸佛的名号了解的越多,你越觉得宇宙是无穷无尽大、无穷无尽广博,过去、现在、未来有无量无边的佛,你对于自己成佛也会深具信心了。在学习《法华经》的时候,也会完全地相信《法华经》讲的是真的,众生早晚都成佛。为什么呢?因为宇宙中已经有无量无边的佛给我们做了榜样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经常地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必定成佛!

所以修行者一定要打开你的视野,广学经律,这是佛所倡导的。佛在无数的经文中倡导我们深入经藏、广学多闻,眼界打开了、心界放大了,你才会对自己成佛有深入的信心,才真的相信我能成佛。所以,所有有机缘在我们学院学习的师兄们,我们个个都以「成佛」为最高目的。无论你了生死做个阿罗汉,还是天做个天人,都不是最终目的,「成佛」为最终目的,你走了捷径了。你觉得天上生活很好,但是佛国的生活岂不是更好,何必要留恋天人的生活?天人的生死是自己无法做主的,到最后,无常鬼早晚还是会去抓天人的,是不是?所以要以「成佛」为最高目的。学了《涅槃经》更应该相信,佛陀反复地强调人人身上都有佛性,就是让你相信你能成佛,学好了这部经、学完这部经,你就成佛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涅槃经》的功德利益里讲了,《涅槃经》学完,很多人都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讲任何一部经都没有像讲这部经这么慢,非常慢,一点儿也不着急,因为学完这部经你就成佛,所以必须要慢。这不是我们打妄语,经文里明确提到的。

【知我及我所,是人已出世。】

所以入到甚深秘密藏中的那些人,懂得自己的真我是佛性,不是那个假我、小我,他们已经出离世间了。

【佛法三宝性,无上第一尊,如我所说偈,其性义如是。】

你既然成为了佛弟子,一定要了解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什么是僧。佛,代表觉悟,觉悟实相;法是什么?觉悟实相的方式、方法和路径;僧是什么?传承这些路径方法的人。这是「佛、法、僧」的真正含义,一切围绕着两个字——实相。你明了了「佛、法、僧」三宝的真实性,无上含义,你就会成为「无上第一尊」。大家注意,你会成为无上的(在你之上没有再上的),成为最顶端的人——第一尊(三界至尊),人人都可以成为无上第一尊。

《涅槃经》是真的给你信心的一部经,有的师兄学完了《法华经》还是不自信,觉得我还是抄吧、读吧,等着升个天吧……那么《涅槃经》学完你必定自信。佛陀讲完《法华经》(法华时期过去之后),才讲的《涅槃经》嘛,对吧?《涅槃经》讲完了,佛就走了。佛把最珍贵的东西、压箱底的东西都在最后一节课告诉给你了,所以《涅槃经》是一切经中的「王中之王」,重中之重,大家一定要认真学,反复地学!

【尔时,迦葉复说偈言:】

这个时候,迦叶菩萨也说了一个偈子,迦叶对佛说:

【我今都不知,归依三宝处,云何当归趣,无上无所畏?不知三宝处,云何作无我?云何归佛者?而得于安隐?云何归依法?唯愿为我说。】

迦叶菩萨还是在问问题,他说:师父啊,我现在还是不知道怎么「归依三宝」?在我成为您的弟子的时候,你也为我授了「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归依),甚至也给我摩顶了,但是我还是有点迷糊。

「无上无所畏?不知三宝处」,这个佛、法、僧(三宝)真的能够带我们到达那个无上的、无所畏惧的境界吗?能够带我们到达那个最终的解脱吗?

「云何作无我?云何归佛者?」我们怎么样能够把自己的「小我」完全地消除干净,怎么样地修「无我」,最终证得「真我」呢?我知道为了掉小我而修无我是一个开始,目的是证得「真我」,「无我」不是目的,「真我」才是目的。路是知道了,但我怎么过去呢?路好像有点难走啊!

「云何归佛者,而得于安隐?」为什么说归依了佛就能够最终获得安隐呢?(安隐就是安稳,就是舒服自在的意思。)我们看,学佛学对的师兄都是越来越快乐,轻松而自在,又充满智慧,无穷无尽的善良。那我们怎么成为这样的人呢?

「云何归依法?唯愿为我说。」关于法,您也讲,要「依法不依人」,关于法,我怎么去归依呢?

【云何得自在?云何不自在?云何归依僧,转得无上利?】

怎么样才算是,我修着修着,证得大自在了?怎么样才算是不自在呢?

「云何归依僧,转得无上利?」僧人们参差不齐,有真有假,我要怎样去归依僧人呢?

【云何真实说,未来成佛道?未来若不成,云何归三宝?】

您不打妄语,您说我们未来都能成佛,如果我们未来不成佛的话,我们肯定就不再信三宝了,不再信佛、法、僧了,所以您千万不要欺骗我们哦?您说的我们一定都能成佛,您一定要告诉我们,怎么才能成佛?

【我今无预知,当行次第依。云何未怀妊,而作生子想?】

我现在虽然也是您座下的弟子了,但是对于未来,感觉一片渺茫,看不清未来的道路,我现在没有办法像您一样看透未来,没法知道我未来什么时候成佛?成佛之后佛国是什么样子?佛的寿命是什么样子?我只能「次第依」,一点一点地依、慢慢地依,先依佛,再依法,再依僧,次第按顺序地来吧。就好像一个还没有怀孕的人,怎么可能想着自己生的孩子是什么样子呢?我就一步一步来吧,不要跳跃式地跳太多了。

【若必在胎中,则名为有子,子若在胎中,定当生不久,是名为子义,】

要是一个人已经有身孕了,医生给她检查了说,「已经有孩子在你的体内了」,这说明她有孩子了。既然已经怀着孩子在体内了,肯定早晚有一天得生出来呀。

迦叶菩萨很谦虚,说:我现在才刚刚开始,就好像一个还没怀孕的人,怎么敢想以后生的孩子什么模样呢?我现在还是一个初学者,我怎么敢想我未来成佛之后佛国是什么样子呢?我还是一步一步慢慢来吧。

【众生业亦然。如佛之所说,愚者不能知,以其不知故,轮回生死狱。】

很多众生,业很重,就像我一样,虽然开始学佛了、开始信佛了,但是对于自己成佛一点信心都没有。佛陀说,「你未来一定成佛」,他也不信、也不知道,因为不知道,还是随着业,再造更多的业,随着习气,再造更多的业,所以一直在生死轮回的监狱当中。很多众生业比我还重呢,我现在在您座下听经,每天都觉悟一点,感觉自己的智慧也慢慢地开了,但是很多众生与佛无缘,对佛法一点都不了解,所以在生死轮回的监狱里,还觉得监狱挺好的,还在那儿忙着吃、喝、玩、乐呢!

【假名优婆塞,不知真实义,唯愿广分别,除断我疑网。】

我看到有一些居士,名义上是居士,但是也不了解「佛、法、僧」的真实含义。所以说,希望您,释迦牟尼佛世尊,希望您「广分别」,广泛地详细地给大家讲一讲吧,讲清楚吧,除断掉我的疑惑之网吧。

【如来大智慧,唯垂哀分别,愿说于如来,秘密之宝藏。迦葉汝当知,我今当为汝,善开微密藏,令汝疑得断。】

如来身具无量无边的智慧,希望您能够慈悲地哀悯众生,为我们讲一讲这些吧!

迦叶菩萨这样一祈请,释迦牟尼佛就在这里回应他了,说:好吧,迦叶,你的心这么诚,我就给你讲一讲吧。迦叶,你仔细听,我一定把你的疑惑给消除,我要让你能够看到我所打开的如来的微密宝藏,让你的一切疑问全都断掉。

【今当至心听,汝于诸菩萨,则与第七佛,同其一名号。】

你今天听课,我知道你很认真,值得嘉奖,你和各位菩萨听课都如此地认真,你不愧为跟第七佛是同样的名字。

因为宇宙中有无量无边的佛和菩萨,很多佛菩萨都是同名同姓的,所以这个「迦叶」菩萨,他跟那个修苦行的,传承佛陀衣钵的阿罗汉「迦叶」是同名的,过去七佛当中最后一尊佛也叫「迦叶」。

所以释迦牟尼佛就跟迦叶菩萨说:你不愧跟迦叶佛同名啊,你在听法的时候如此地认真,我断定你未来肯定成佛。

【归依于佛者,真名优婆塞,终不更归依,其余诸天神;】

所有已经受了三归依的这些弟子们,你们要听好,到底什么是三归依?你们一定要做到三归依,只要归依了佛了,你们就是居士了,既然你们是居士了,是佛的四众弟子之一了,那你们就不要再归依其他的诸天神了,其他的宗派、宗教、天神你就不要再去归依了,知道吗?

有的师兄问,「我去一个寺庙,看那寺庙,也供奉老子、孔子,也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那我作为佛弟子该怎么做?」你如果只向本师顶礼,对其他两位圣者好像不够恭敬,所以你也可以礼拜他们,礼拜的时候称他们为菩萨或者圣人,这样的礼拜是可以的。因为你是佛的弟子,所以就不要再归依其他宗教的这些导师、天神之类的了。你遇到财神、关公也是一样的,可以称他们为菩萨,这样进行礼拜就没有问题。

像有一些东北的师兄,家里除了供着佛菩萨的形像,还供着大仙的,也可以称大仙为菩萨,愿他们能早日圆成佛道,这样去礼拜也可以的。虽然老子、孔子嗔心不重,但是大仙儿嗔心重,如果后来你信佛了,请了尊佛像在家里,只礼拜佛,不礼拜大仙,他们有的心就生嗔恨了,所以把他们当作菩萨,称他们为菩萨,他们就很高兴,你既礼拜了他们了(在礼节上照顾到他们),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他们(「叫我为菩萨,那我总得向菩萨学习吧」),你帮了他们,同时也没有违背本师的教导。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属于佛法体系当中的名号嘛,对吧?你没有违背本师。

你要知道,你真正归依了佛了,佛是觉悟者(觉悟实相的人),就要把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要见了太上老君,就觉得他是宇宙第一;见了基督教耶稣,他是宇宙第一;见了佛又觉得他是第一。不停地动荡,那就不对了。你既然归依了佛,肯定认为佛教是最好的、最圆满的,就可以包容其他的宗教,佛弟子绝对是包容,而不是排斥的态度。观想他们也是菩萨的示现,在世间不同的领域行使不同的使命,只要他们为人类做着贡献,就值得我们去礼敬、礼拜和学习。

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你摆正了位置,知道我心中佛最大,其他宗派的领袖,也都是圣人、伟人、菩萨的示现。你只要心里这样想,你就不会陷入任何形式的偏颇了,你不会陷入与其他宗派、宗教的打架了,也不会陷入对它们的着迷,因为你心中最高的始终是佛,所以「归依于佛者,真名优婆塞。」你的心里真的把佛摆在最高的位置了吗?如果是这样,你才是真正的居士。

如果你受了三归依,也成了居士了,但是见了哪个宗教,都被那个宗教所转,听着听着就入进去了,就把佛抛到脑后去了,那证明你又著相了,所有宗教中最让你离相的不是佛教吗?你看看哪个宗教能告诉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哪个宗教做到了?只有佛教。哪个宗教告诉你,你也能成佛,你也跟诸佛等同,你能跟你宗教的创始人等同,哪个宗教告诉你了?但是佛教告诉你,你最终能修得跟宗教的创始人等同,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所以佛教是完全平等的,即然如此的平等,那么面对其他宗派的人士,其他宗派的领袖塑像,或者大仙、鬼神之类的,都要有平等心才对。虽然有平等心,但是谁最高、谁最大、我归依了谁,心里始终要有数。要有一根准绳是在心中的,不要东摇西晃的。

刚才讲的是归依佛,那么

【归依于法者,则离于杀害;】

你归依了法,法是什么?让你觉悟的方式、方法。一个觉悟者不会随便地杀生造业,不会随便地在五阴区宇犯任何的错误,「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五阴区宇,任何的错误都不会犯。

修到极致的人绝对是一个完美到极致的人,要么一念不生,要么万善相随。你修到最后要观你的念头,是不是善的?每一个念头都要观,它有没有不良的倾向性?你的念头可以是中性的,非善非恶,叫无记之念。中性的、善的念头可以的,恶的念头是不可以的。

对自己严格要求的菩萨们,恶念是一丝一毫都不可以有的,所以昨天我转载广钦老和尚的开示说,「有的众生就意识不到自己贪的习气」,有的人平常好像是不贪、不嗔、不痴了,也不骂人了,十善业道做得也不错,但是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他总挑那道最好吃的菜,一直去夹那道最好吃的菜,那道最好吃的菜几乎都被他吃光了,他从来没有照顾其他人的感受。如此微细的地方你都要观,你言谈举止的任何细节都要观,你是只为自己考虑的,还是为周围的众生考虑的?这是很细致的。高人到最后比的是什么?比的是细节甚至在你意念的细节上。

一代大德广钦老和尚为什么高,高在哪了?大家可以搜他的开示录、传记来看一下,看一看人家是怎么修的。广钦老和尚很少去议论别人的过失,或者跟其他宗派去打架,他觉得这些宗派都在为众生作着贡献,只不过层次不同而已,不需要再去诋毁。你是只苹果,你有营养,橘子、香蕉也有特定的营养。你要多去看众生对于这个世界的贡献,少去看众生给世界带来的麻烦,看一切人,或者其他宗派的时候你要盯着优点去看,不要只盯着缺点去看,如果总盯着缺点,你会被气死,你的阿赖耶识里收集的都是人家的缺点,对你没有任何好处。

所以网友讲的好,你要是把周围的人都当成一根根草,你就是一个草包,你被草包围了,你就成了草包。那你要是把周围的人都当成宝,只看优点,你就成了聚宝盆了,你在中间,周围都是宝围着你,你不就是聚宝盆吗?所以你想当草包,还是当聚宝盆?你只看别人的缺点、垃圾,那就是垃圾桶啊;只看宝,就是聚宝盆。不要做垃圾桶、不要做草包,要做聚宝盆。

所以归依于法的人离于杀害,这个杀害是五阴区宇的任何恶性造作。修得好的人绝对会严格要求自己,不严的人,以后我们学就不收了,以后要严格控制人数了,只收那些力争今生成佛的人。

【归依圣僧者,不求于外道。】

既然你归依了僧,僧传承的是佛法,你就不要再对外道的典籍感兴趣了。你归依佛、法、僧之前,可能对外道书籍感兴趣,归依之后要慢慢地放下,可能立刻放下做不到,但要慢慢地放下。

有一些僧人也要注意,即然你都是僧人了,都出家了,就不要总搞外道的东西了,不要把外道的思想掺杂进来了。如果是好的思想,也可以拿来所用,如果它未必是好的,你不要轻易地拿到佛法里面来,因为你要认真地传承佛法。

佛陀讲的经,单单是《大藏经》经部都如此的浩瀚,你用一辈子都传不完,又何必去传外道的东西呢?它究竟圆满吗?你也不知道。所以僧人们不能学会了《金刚经》,《心经》,《无量寿经》,《地藏经》就满足了,其他经也不学了,开始学外道的东西了,这就不配称之为僧人,僧人主要以传承佛法(正法)为目的,少牵扯外道的东西,优点可以拿来所用,但是你不能不辨真假也不去考量就拿来,万一用错了呢?

其实所有的僧人把一生的精力放在学习正法上都不够用,哪有时间再去学习外道呢?所以佛陀在临走前告诉我们「归依于佛者,真名优婆塞。」

你真的归依于佛了吗?你真的对于其他的天神、外道、大仙,不感兴趣了吗?真正做到了吗?这是归依佛。

归依于法,你真的五阴区宇控制好自己的意念了吗?不再造作任何的恶了吗?身、口、意都不造作了吗?真的做到了?这是归依法。

归依僧,你要像僧人一样,不要再求外道的东西了,专心一意地学佛法就够了,佛法绝对够你吃了,够吃十辈子了。

【如是归三宝,则得无所畏。】

如果你做到这样的三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那么你将无所畏惧,必成佛道。成了佛绝对无所畏惧,你成为三界至尊,大魔头见了你都顶礼的,大自在天(摩醯首罗天)见了你都顶礼的,那你还怕什么?所以怎么样无所畏惧啊?勇敢成佛呀!

有的师兄还问,「醍醐师兄,修哪个咒语好啊?哪个咒语最棒啊?最灵验啊?」我说「最好的咒语就是觉悟。」当你觉悟了之后,你跳出三界了,魔王、魔头都向你顶礼了,还需要什么咒语吗?不需要了。你成佛了就可以以心转物、以心转世界了。所以最好的咒语是成佛、觉悟,觉悟是无咒之咒,无经之经,无心之心,无为之为。

天下无敌是觉悟,什么样的咒语都不如觉悟。所以一个觉悟者他还需要念咒语吗?其实是不需要了。佛陀还念咒、念佛吗?不需要了,他已经成佛了。那他想念呢?也可以念,也不会使他的境界掉落下去,但是他不需要再念了。

【迦葉白佛言:我亦归三宝,是名为正路,诸佛之境界,
三宝平等相。】

然后,迦叶对佛说:看来我是真的归依了三宝了,我相信我走在正路上了,我一定能到达诸佛的境界。佛、法、僧(三宝)其实充满了慈悲、智慧和平等。

【常有大智性,我性及佛性,无二无差别。】

我相信我像诸佛一样具备大智慧性。我的真我之性就是佛性,真我和佛性无二无别。

今天就先讲到这里了。我们每个人都要向迦叶菩萨一样,相信真我必定成佛。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219.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71课·真三归依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7

第257课「菩萨有三法行。疾得阿惟越致无上正真道。何等为三。一者种种深觉。二者入无数意。三者念要句三昧。是为三法行。菩萨疾得阿惟越致无上正真道。」——《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的第三十八卷。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八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六【迦葉菩萨言:世尊,根本、因、增,...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0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0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又到了晚间的学经时间,我们继续听一下《涅槃经》第三十七卷中佛陀给我们的开示。上节课佛陀说:就好像雪山上有毒草,也有妙药王一样,众生身上有烦恼这种毒草,但是也有清净的梵行这种妙药之王。【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众生有清净梵行?】接下来迦叶菩萨就问佛说:世尊,为什么说众生能...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8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8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陀住世时所讲的最后一部经,号称经中之王、王中之王的《大般涅槃经》。已经到了第三十七卷,首先依然感谢一下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法师的翻译。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七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五上节课佛陀最后对迦叶讲到:善男子,凡夫的色相是从烦恼生的,如来的色相是远离了烦恼的。...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5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讲了阿罗汉的特点,「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已经解脱于轮回了。接着佛陀说:【如阿罗汉,辟支佛亦复如是,】就是说辟支佛也跟阿罗汉一样,也已经解脱轮回了,「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接下来讲:【菩萨及佛具足成就六波罗...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2 | 涅盘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学习《涅槃经》的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初果)须陀洹人所具有的一些特点,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接着看经文:【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是须陀洹,先得道故名须陀洹,以初果故名须陀洹。若先得道名须陀洹者,得苦法忍...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8 | 涅盘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个偈颂大家都知道,都会背诵,但是什么时候我们真的能够完全透彻地了解佛陀真实的想法呢……继续来看《涅槃经》第三十四卷。【善男子,我于一时复作是说:施者施时以五事施。何等为五?一者、施色,二者、施力,三者、施安,四者、施命,五者、施辩。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