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70课·空态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7)《大般涅槃经》讲解715

00:00

各位师兄:

大家好!

非常高兴我们又能聚在一起共修。上节课,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向我们强调了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性:如果众生不懂得亲近善知识的话,就无法识别如来的微密宝藏。也就是说,你要找到宝啊,你要有一个向导,告诉你怎么走,免得你走好多的冤枉路,浪费时间。善知识就像一个好的向导,他对于这片土地特别的熟悉,他知道「宝」具体在哪儿,也知道这一路上你要避免什么,所以一定要亲近善知识。

上节课我们也讲了,在找到适合你的善知识之前,你可以先找到师兄(跟你同路的师兄),找到组织、找到队伍。网友也讲,一个人走路,可能走一段时间就疲惫了。但是一群人走路(一个团队走路),互相帮助的话可以走得很远。我们只要找到组织、找到队伍了,(偶尔)在我们懈怠的时候,或者在我们体力差的时候,也会有人拉我们一把,帮我们一下;或者我渴了,有人给我水喝;我缺食物,有人提供食物。

共修的利益是无穷无尽的,过去在分享《大藏经》的时候,我们强调过共修的重要性。大家聚在一起(来自世界各地、天涯海角的师兄们聚在一起)共修的时候,相互摩擦、相互磨砺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头脑、我们的思想,还有我们的心、我们的性格、我们的人格、我们的生活习惯以及我们讲话做事的方式(方法)。这一切一切都放在一个「大熔炉」里面,相互搅拌、混合,所以共修最方便消掉你的「我执」了。大家不要想着:我单打独斗地修,那样更清净。错了!那样你的「我执」什么时候褪,你都不知道,因为没有人来试炼你。而在这个「大熔炉」里搅拌的时候,这么多的小石子和(huò)在一个大罐子里进行摩擦,每一个单个的小石子,它的棱角是很容易就被磨平的,磨圆的。我们也讲过,众生有各种各样的性格、脾气,各种各样的业力、习气,就好像都是有棱角的石头。佛陀是去掉了一切棱角的石头,磨圆了的石头(磨得很圆滑、很圆润的石头)。所以大家一起共修,不要害怕有摩擦,不要害怕有争执,那是很正常的事情。所有的摩擦、争执都是来帮你消我执的。而且,我们要「以人为镜」,每个人都是我们的镜子。自己很难看清自己,借助别人的「镜子」这么一照,就能看清自己了。那么我们在群里的时候,无论是微信群还是QQ群,有周围的师兄一「照」啊,你就能更鲜明地看清自己的模样了。「我的水平是高还是低呀?我的我执还有没有啊?他犯的毛病、错误,我有没有犯呢」?还有,在个别师兄提出问题的时候,你要想:「我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的能力啊?如果有这个能力,很好啊,说明我修得还行吧。但是,别人问的问题,我一个也答不上来的时候,那我就知道了,我还要继续精进呢」!对吧?所以我们要感谢(感激)一切问问题的师兄,这些问题也在刷新我们的头脑。我们每天都以为,今天的问题解决掉了,可以高枕无忧了;明天到群里一看,噢又有这么多问题产生了。有问题说明我们还有继续探索的空间,毕竟有人在提问,说明我们还有一些空间没有探索到位。就好像挖矿一样,我们每个人头上戴着一个探照灯在地下挖煤矿,已经挖到很多煤矿了;但是往前一看,还有很多未知的煤矿等待着我们去挖掘,所以修行的过程你要去享受它。同时,大家在群内活动,一直要抱着感恩和珍惜的态度。网友讲得好,「习惯了得到,就忘记了感恩」。就好像我们每个人习惯了吃饭,就忘记了米饭的来之不易。那么在群里,你享受这个群环境,享受群里各式各样的信息(虽然信息可能鱼龙混杂,可能参差不齐,但是你享受这一切),你有没有想到背后的付出者——发帖子的人、维护群秩序的人和群的管理员?最近一段时间最辛苦的就是QQ群的管理员。因为我个人精力有限,在QQ群活跃的时间还是相对的少很多,平常在微信群相对的多一些,也是因为微信比较方便。最近一段时间,在QQ群一直帮着我付出极大的精力去管理的一个师兄,是「慧尘」师兄。在喜马拉雅这些课程的保护方面,「慧尘」师兄和「心莲」师兄也一直在付出很多的努力,我非常地感激他们。希望各位师兄在领受课程的时候,在得到mp3下载地址的时候,不要认为这是天上飞下来的,是无始劫以来一直存在这里的。不是这样子,背后都有师兄在努力,在付出的。当我们的课程因为种种原因,被从喜马拉雅上我们的「醍醐学院」的帐号下架的时候,心莲师兄和慧尘师兄新建了账号,去想办法重新上传这些课程,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四遍、五遍……换着各种各样的名字去上传。还有群里乱了,无聊的谈话太多了的时候,管理员就要权衡,是把这个人移出去呀?还是要禁言了?要怎么做?就要一直盯着QQ群,所以说QQ群的管理员是非常辛苦的,这种辛苦程度等于三个微信群的总和,甚至还要多。因为我发现,QQ群的师兄们都太过活跃了,最近课上的问题大多数也都是来自QQ群的。目前我们的几个院,最安静的、几乎没问题的是一号院。因为建得最早,师兄们也都磨合的差不多了,该了解的都了解了,平常都是几乎无问题可问的状态。所以「放心」师兄说,一号院是「一真法界」,二号院和三号院就像波浪一样,一阵儿一阵儿地有问题,一阵儿一阵儿地有动荡;但是也越来越趋向安宁、平静。现在最活跃的是QQ群,简直是波涛汹涌、波澜起伏、气势恢宏。大家一定要注意珍惜他人的时间,我们在这里活跃,给周围的师兄们带来了什么?大家一起来共修,你给对方带来了什么?是有益的信息,还是无益的信息?你是在浪费他的时间,还是在充实他的时间?有句谚语讲得好:「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大家注意,(「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你是能够做到「话少」呢?还是做到「话好」?仔细地想一想。提问题的师兄,你要尽量把你的问题浓缩化,简约一点提出来,因为看问题的人需要花时间的。一个师兄问问题还好,那一千个师兄问问题,三千人、一万人同时问问题,你们想过那个回答问题者,他所承受的这一切吗?一切没有发生在你身上,你无法理解。或者有的群成员被管理员警告了,或者被管理员移出了,他就心生嗔恨:这管理员一定是我的「冤亲债主」,没招他没惹他,我就说点儿话,竟然让我禁言!或者竟然把我踢出去!无限的嗔恨就生起来了。但是你有没有考虑过,如果你是管理员,你怎样管理一个群?你怎样不辜负你身上的这个重担?大家一定要多多地切换角度,多为别人考虑一下;不要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只要自己开心就可以了。这并不是佛菩萨的所作所为,一定要多多地想想对方的感受。所以,有的时候(问题太多的时候),「醍醐」这边也就不接受闲聊了。有一些师兄发过来类似闲聊的(聊天的)帖子,我也就没时间回复了。真的没时间,问题都答不过来了,哪有时间回复(闲聊的帖子)呢?我们挑着在课上来回答的问题,都是相对典型一点的问题,还有一些不典型的问题,课下解决掉了。解决问题是需要花时间的,所以大家彼此理解。不要一看,「哎呦,现在名气大了,粉丝多了,开始耍大牌了。过去我跟你聊天(你陪我聊天),我跟你聊十分钟,你恨不得跟我聊十五分钟。现在粉丝多了啊,发句话都不回应了?这端午节祝福的短信也没回,今天拍个照片也没回」!就生气了。有的师兄啊,请你们站在「醍醐」的角度想一想,为什么没回啊?是不是她太忙了呀?或者说这个可回、可不回的消息,是不是就不回了?一定多多地切换角度,不然你会被气死的,是不是?前几天还是好朋友呢,今天成了仇人了。网友还讲得好(网友都很厉害),说,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忍受陌生人的飞黄腾达,却无法忍受身边人的飞黄腾达。大家想过这句话的含义吗?一个陌生人,他再有名气、再有名利,跟我没关系;他怎么好,随他去。一个身边人,要是一开始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一个很普通的人,慢慢地混着、混着,混出点儿名堂来了,我们就羡慕嫉妒恨了,心里不舒服了。很正常,是吧?身边的人,你可能太过于了解他了,他一旦发达了,你会想:他发达了我还没发达呢!心里就酸了,就不是滋味了。但是陌生人,他爱怎么飞黄腾达是他的事,不关我事,跟我没有可比性。我们一定要在生活中的任何细节上,观自己的那颗心是否有动荡。我也在观自己,过去我是怎么对这个师兄的,现在我是怎么对他的,为什么(不一样了)?我是内在变得骄傲了(傲慢了)?还是精力不允许了?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师兄在微信群里说:老师你变了,以前你陪我聊天,一聊好久。现在我跟你问个问题,这么简单的几个字就把我给对付了,甚至就干脆不回复我的聊天了,老师你变了啊!好像是我变成陈世美(负心汉)了,他是秦香莲的那种感觉。但是你有没有考虑到为什么「她」变了?如果你一天中接收到几百个问题的时候,你还有时间去聊天吗?师兄们!大家请放心,「醍醐」一直在观自己的心,「粉丝多了、粉丝少了,她的心有没有动荡」?在过去只有一号院的时候,一会儿人多了,这个小我(「醍醐」的小我)就高兴;一会儿人少了,「醍醐」的小我就想,哎呀,这是为什么退群啊?我这是哪儿做错了?就这样经常被相所转。后来慢慢地,对群里的人多、人少没感觉了。也奇怪了,当我对群成员的数量没感觉的时候,群成员爆发式地开始增长了。二号院、三号院就开始起来了,慢慢地QQ群也起来了,就是你越不在乎的事物,它反而涌来了。你过去很在乎粉丝,巴不得多一个、多一个、再多一个……多十个、多一百个,他都还不来呢!为什么?因为你不值得粉丝来。有一天不在乎粉丝的人数多少了,我就尽自己所能,把自己能干的事干好,就想的这么简单。想的很简单的时候,粉丝潮水一般就都来了。有的师兄也反应,我过去追着钱跑,这个累呀(追着钱跑,追不上它,好累啊)!后来不想钱的事了,把自己擅长的事做好、做到位,全心全意地去做,结果不「找」钱的时候,钱来了。

现在,不求供养的时候,供养「追」着我来了,我还要拒绝。

谈到供养这个事情,有的师兄总是说:老师,收了这个红包吧。哎呀,我这一番心意啊,你不收,我心里也不舒服,都发出去了。为了不惯坏自己的贪心,目前醍醐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不收私包的。在播经机方面,有师兄个别的赞助,我都记好账了。但是,你要是给我红包,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呢?醍醐就需要在这么忙的同时,还要去Excel表格里再建一个文档来记账,「这个师兄红包多少,那个师兄红包多少」。如果不记账的话,我一收红包是惴惴不安的,我担心有一天用错了,这钱不知道用到哪儿去了(用做私用了,没有为众生服务)。所以我如果没有时间记账的话,我也不想再收红包,如果有时间记账还行。所以师兄们就不要再为难我了,红包你就自己揣着,心意我都领了。如果我需要化缘的时候一定会张口的,暂时不需要化缘,师兄们就别再发红包了。心意真的领了,红包暂时还用不到。你们把这红包布施给一些穷苦人啊、残疾人啊,那不更好吗?

这些师兄们都是来帮助我们修行的大善知识,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再看一下一些问题:QQ群上一个师兄问如果众生全都成佛了,会是什么景象?接下来一个师兄回答说众生要是全成佛了,没有众生了,那么佛也没有了,十方世界就一同消失了。这个回答还是有点问题——我们必须这样指出啊。我们来打个形象一点的比方,假设众生(迷的,还没有觉悟的众生),是还在做梦的人;佛(觉悟的众生),是已经醒来的人。你不能说,众生原来在做梦呢,后来都醒了,(都醒了)就没有做梦的人了。那么没有做梦的人了,醒的人也不存在了,整个世界一起就消失了,这肯定不对嘛!大家本来都做着梦,后来都醒了,(都醒了)那就是醒了的人在存在着,对不对?不能说醒了以后,这整个世界就毁灭了(消失了),很显然不对的。再拿翘翘板来打个比方,本来众生(这些迷的众生)都在翘翘板的左端,悟的人都到了右端去了;慢慢地,左端的人消失了。因为众生都觉悟了(都成佛了),就到了翘翘板的右端去了。那么众生就作为觉悟者都在右端了,你不能说翘翘板没了,众生也没了,对不对?众生都修成佛,大家就在高维度生活——作为佛而存在着,世界并没有消失,大家注意这一点。我们过去在课上也讲,佛是觉悟者,众生是迷失者,「觉悟」是相对着「迷失」而言的。如果没有人迷失,也就谈不上觉悟了。就好像羊堆里站了一个人,我们说:「看啊,那里站着个人」!如果这里没有羊堆,只有人,大家还会特别提出吗?(看啊,那里站着个人!)都是人嘛,就不需要再去做分别了。都是觉醒者,都是觉悟者;就无所谓谁觉醒,谁觉悟了。所以说,觉悟是针对着迷失而言的(是从这个角度讲),而不是说觉悟了之后世界就消失了,这是不对的。「能量守恒」,你不是在低维度生存,就是在高度生存,在高度生存还存在呀!如果说,大家(众生)全成佛了,佛消失了,世界消失了,那谁还敢修佛?修到最后宇宙都化为乌有了,这样是不对的。不过,从性上讲,当众生都成佛的时候,妄念编织的世界粉粉碎的时候,大家融为觉明一体的时候,这个「相」是消失了,但是这个「觉明」还没消失啊,对吧?所以你要知道,不是说都成佛了就什么都没了,那样就成了虚无主义(虚无观)。

还有师兄说,僧人在乞讨食物的时候,要是乞讨到了肉食,佛陀说让僧人们用清水再三地洗干净,直到肉味一丁点儿都没有了才可以吃。这个说法是来自《涅槃经》的,佛在临走之前讲的这番话。然后这个师兄问:为什么?诸位师兄、大德有没有想过为什么?

为什么?再来做一个类比你就明白了。一个人特别爱喝酒,一闻到酒味就控制不住,像犯了毒瘾一样地受不了,就一定要喝,那怎么办?不让他闻到跟酒有关的一切味道,对不对?既然想要断除酒瘾,就不让他到喝酒的场合去了。家里的这些杯子呀,碗呀,就不要有酒味的,不要去刺激他。目的是什么?给他戒除酒瘾。吸烟的人也一样,有烟瘾的人一闻到别人抽烟的烟味就受不了了,抓耳挠腮的(受不了了),就自己想抽。那就不让他闻到烟味,任何烟味都不让他闻到。有的时候犯烟瘾的人,甚至从地上捡起来烟头闻一闻,或者捡起来扔掉的烟盒来闻一闻,你就知道这个味道是多么地刺激他了。就是这样的,他只要感觉能在某种形式或者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从意识上想象一下,或者是从鼻子这里闻一下),可以满足一下他身体内五脏六腑对于这个「瘾」的需要就好。那么洗掉肉上面的气味,也是为了帮助大家解除对肉的瘾,这不是很简单吗!为了帮你戒除肉食,所以跟你讲,即使有肉食被你乞讨到了,你也要洗干净,没肉味儿了再吃,你就不想那个肉了嘛!本来正想着戒肉呢,施主给了你块肉,大口一嚼——太香了!口水继续地流啊,流……「施主再给一块肉吧」!那你什么时候戒除肉呀?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

有师兄问:众生是否有数量?从佛法看,众生妄失本心,都在找到「自心」的路上,那么这颗「妙明本心」是否可以数啊?如果可数,可有数量?还是说找到这颗心以后就和其他的佛心大团圆了,所谓的「不二」?

「众生是否有数量」?众生无穷啊!「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没有数量,数不过来的,是无量无数(无边)的。

从佛法看,众生都在找到自心的路上,那么这个「自心」是否可数?找到自心——找到佛性本身,「佛性」并不是很具象的一个东西,很难数祂。一个非空非有、无形无相的东西,怎么样计算祂是一个、两个、三个或是四个呀?很难数,不可说、不可说,很难数。

「如果可数,可有数量」?不可数,无法言说数量。妙明真心(如来藏、佛性),无形无相,到处遍在。你怎么能说一个、两个……?还数一数,这很难哦。

「还是说找到这个妙明真心之后,就跟其他的佛心大团圆了」?这个倒对。当我们明心见性之后,就跟其他诸佛的觉明妙心团圆了,合在一起了。「这个」无形无相的和「那个」无形无相的重叠在一起,融汇在一块儿了,就好像河流入海了一样的,这就是所谓的「不二」。

还有师兄说:昨天晚上我做梦的时候,把一个小蚂蚁给按死了,还清晰地听见了「那个」声音,我忘记了是故意地,还是不小心地把那个蚂蚁弄死了。它死了以后,我一下子就很惭愧(我不记得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会不会是因为我昨天晚上供地藏菩萨时,我一直让自己谨慎小心持戒,别不小心杀生了;还是我自己意识内的魔刚刚一下子想起来了?

梦有多种情况,有一些是过去世记忆的一个显化,你可能过去世有按死过蚂蚁的经历,这样的经历很多人都有,我记得小时候我好像也按死过蚂蚁。这些我们过去世的一切的造作,都成为信息储存在阿赖耶识的仓库当中了,所以有的时候它会在梦境中显化。梦有的时候是一种预兆性的梦(有的时候是佛菩萨在梦里点化你,有一些提示),还有一些梦是你身体不舒服,比如说吃得过饱了(睡前吃了很多汤圆啊,糯米呀),或者是睡觉姿势的不正确,导致神经系统的反应产生的幻觉。梦有很多种原因,你不需要过于纠结,只要你在清醒状态下不会故意去杀生就可以了,这个不用纠结了。

又一个师兄问:「六道」是因为众生的共业幻化出来的,这个我能理解,但是为什么又说石头呀,瓦块啊,桌椅板凳啊什么的,都是佛化现的?佛不就是要我们跳出这个虚幻的世界吗?难道说佛化现出石头、瓦块这些来度众生吗?

「六道」是众生的共业幻化的,这个能理解。那么石头、瓦块、桌椅板凳等等,你所看到的这些「相」是怎么来的?你要意识到,是你的「眼、耳、鼻、舌、身」前五识汲取信息累积下来,然后第六识进行分别(第六意识进行分别),你就知道了这个是桌子,那个是板凳;这个是石头,那个是瓦块。这个相的世界是众生造出来的(幻化的)一个场景,然后众生又在分别这个是桌椅板凳,那个是石头、瓦块。但是佛已无分别,你要真的成了佛,觉得这个相是不存在的,你明白吗?就像六祖慧能讲的「本来无一物」。佛也没有说去刻意地化现个石头、瓦块来度众生,佛都没有起心动念了,他还哪有这样的想法?所以说佛只是存在于你的心中。众生在分别这个迷了,那个醒了;这是人,那是佛;一切都在分别中。在真佛那里,法身状态无分别、无对待、无幻象(无石头、瓦块,无桌椅板凳)。无所谓这些,所以不能说是佛化现出来的。

那么,为什么有的时候又说这些都是佛的示现呢?讲的是「如来藏」这种能力的示现。为什么会有妙有啊?「真空」,本来真空,为什么生出妙有啊?这个「生命力」,静极生了动,化现出来这些妙有。生命力化现出来的,如来藏化现出来的(如来藏有的时候就意味着生命力),而不是说佛刻意来化现的。对于「真佛」(一真法界的法身佛)来讲,佛国都不存在。你看佛国存在,有这、有那——「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八功德水」,你看这有没有分别?有相的分别,是就着众生来讲的。众生从低维度到高维度,从苦里到乐里,这是在分别中玩游戏呢。对于众生来讲,有这、有那(有六道、有佛国);实际上,对于一真法界的佛来讲(就是对于源头的佛来讲)是没有这些的。佛国都不存在,任何的幻化都没有(佛国也是幻化),你要切换角度啊。有的时候我们说,我看一切都是佛(都是佛的示现),那也是站在「相」里对着众生来讲的。你要是切换到佛的角度,你不会问这个问题的。你就会去感受自己的觉明——美好、幸福。仅仅感受,其他什么都没有。所以说低维度的众生看到低维度的相,高维度的众生看到高维度的相,源头的众生——那里「无相」啊,无有相!

有人问,如来藏是多个,还是我们共有一个?我们刚才提到了,如来藏本身无形无相,没有边际,不可把捉。谈到如来藏就是这样子,你没有办法数祂是一个还是多个,你可以讲祂是一个,也可以讲祂是无量个合为「一」了。说一,说很多,都不是很准确。总之,祂就是无形无相、到处遍在的,祂是这样的状态。

还有人说:师兄啊,我去年睡着的时候,梦境中肚子里发出的声音很洪亮。

又是在著相啊!肚子里发出的声音很洪亮?是不是饿了呀?肚子「咕咕」叫。这个不需要太过执著,肉身相上一切事情不需要太过执著。我们看这么多问题,这么多问题……

佛陀讲:

【不知亲近善知识故,修学无我,亦复不知无我之处。尚自不知无我真性,况复能知有我真性?】

真正悟了的人是无问题可问的(没有问题,没有疑问),还没悟的人,问题是多多的,多到无穷尽的。经文里的菩萨、阿罗汉是随顺众生——因为众生有问题必须要解决,所以他们就一直在帮着问。佛陀说,要亲近善知识,慢慢地解决掉问题。怎么样解决问题呢?了解实相了、明心见性了;或者说你觉悟了,你就没问题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让你没问题可问。所以你要把宇宙的真理实相贯穿在问题里面去。

【善男子,如来如是说诸众生皆有佛性,喻如良医示彼力士金刚宝珠。是诸众生为诸无量亿烦恼等之所覆蔽,不识佛性,】

众生就好像那个金刚大力士,跟别人打架(摔跤)的时候,一个金刚宝珠嵌到自己的皮肉里面去了,他就找不到宝珠了(就看不见了)。覆盖金刚宝珠的大力士的皮肉,就相当于众生的无量亿烦恼。

不停地发问的这些师兄,他们在生活中烦恼绝对是很多的,为什么呢?他们很著相,也不怎么禅修打坐。很著相,所以相就成了烦恼,覆盖他的妙明真心,覆盖他的金刚宝珠。他看不见金刚宝珠,就认识不到自己的佛性,就总是在著相地问这个、问那个……相是无穷无尽的,你要是著相去发问,问题是无穷无尽的……

【若尽烦恼,尔时乃得证知了了;】

哪一天你断了烦恼了,没有问题了,你就算证得差不多了。

至少能证得一个「阿罗汉」——没烦恼了,就是阿罗汉了。什么时候烦恼断尽了,就成「阿罗汉」,为什么?阿罗汉不著相了,无我了(我执断掉了)。但是偶尔还被相风吹动,他不稳定(阿罗汉不稳定)。不过他已经没烦恼了,他知道是「相」(虽然不稳定,但是他知道是相),他不会经常地被相转,但个别情况下可能还被相转。所以阿罗汉还要继续修,修成菩萨。阿罗汉的这种(稳定的)「定功」,是靠离相(大多数情况下是修习禅定,通过离相)来实现的。「这是相,我不在相里玩了,我关闭六根,我打坐去;或者我去深山老林里,我找个山洞闭关去」。这样他就不被相转,这样证得的「阿罗汉」;但他一到红尘中就不稳定。所以阿罗汉只是一个初级阶段(小学毕业),后面的路还很长。

【如彼力士,于明镜中,见其宝珠。善男子,如来秘藏如是无量,不可思议。】

你要是终于找到一个镜子,照一照,让你知道原来宝珠就在自己这儿,这个镜子就是你的「善知识」。

师兄们其实也是我们的善知识,这个师兄提的问题你能不能圆满地解决掉就直接让你看到自己现在处在什么样的水平状态了。所以师兄们都是善知识。大家要彼此恭敬对待,要互相感恩珍惜,个个都是我们的善知识,没有「他」你怎么看清自己啊。这个大力士身强力壮却看不清自己,名医把镜子拿来一照,他知道了(明白了),啊,这个宝就在我这里。所以,我们一方面表扬和赞美这些提问题的师兄,另一方面也要批评一下这些师兄,你们一定是打坐太少了,所以问题如此之多。要多打坐、多听经,问题会消失的。所以说凡事都有两面,一方面赞美你们,一方面批评你们;你们要知道自己的强项强在哪儿了,弱项弱在哪儿了。

在众多的问题中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我们要重点来说一说。QQ群里的「夏至的阳光」问,醍醐师兄,「神识」和「灵魂」是两个概念吗?

「神识」和「灵魂」,我们知道佛教几乎不提「灵魂」这个词,一般讲「神识」或者「阿赖耶识」,很少提到灵魂。什么是灵魂呢?在其他的宗教里面一般来讲,跟肉体对照的那个精神体就是灵魂。肉身有一种动能,模模糊糊的、很神秘的「那个」,可能像鬼吧又不是鬼,像魂吧又不是魂,像灵吧又说不清;就那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精神体,叫做灵魂,这是在其他宗教里讲的。「灵魂」这个词,两个字要是单独拆开来看,「灵」(靈),在古汉语里的写法(繁体字的写法),上面一个下雨的雨,中间三个口排列在一起,最下面一个巫术的巫(巫师的巫)。也就是说,靈在古汉语里的含义是巫师去祈雨(摆三个桃罐,念咒啊,跳舞啊,跳大神啊,乞求天下雨),这是「灵」(靈)。有巫师的参与(巫,神秘力量),有神秘力量的参与,同时使得某个目的达成了,这叫「灵」。所以我们会讲:「很灵验」、「这个方子很灵」。怎么个灵呢?有神秘力量的参与,所以使得事情达成了,这是「灵」。那么魂呢?你看一下「魂」,一个「云」字旁,一个「鬼」,就是像云一样的一种鬼(说不清、道不明、很神秘,像云雾一般的)。事实上鬼道众生是风态的(「地、水、火、风」,他以风大为主),所以像气、像云、像雾,这是灵魂的「魂」。就是以「风大」为主的一种生命存在形式,这是「魂」。那么两个字合在一起,「灵魂」,就是很神秘的一种存在体,说不清是什么,这是灵魂的含义。「神识」,在佛家来讲,拓展开就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侧重指我们过去世的所有造作(「身、口、意」一切的造作),这些信息的累积,它是一个「仓库」。提到阿赖耶识,侧重的是「仓库」以及里面丰富的内容。那么提到神识,有的时候是阿赖耶的一个简化。我们形象点来讲,比如说看电视里的综艺节目,红队和蓝队一起比赛,红队的队员和蓝队的队员各自有多少,报个数就知道了。那么这时谈到红队的队员和蓝队的队员,就是在讲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一般侧重的是里面含着的内容:红队的队员、蓝队的队员具体的人数等等情况)。那么红队和蓝队开始比赛了,「大家注意,红队冲到前面去了」,或者「蓝队落后了」,这样讲的时候,就把红队、蓝队作为整体来讲,这就好比佛教用的词——神识。大家要明白,把阿赖耶识当作一个整体来讲的时候、简化它来讲的时候,就是神识(就是「红队」、「蓝队」,就不侧重里面的众多的队员了,侧重的是整体)。「神识」,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名称。人去世后四十九天之内,如果还没有投胎的话,这个期间的神识叫「中阴身」。并不是说所有人必须四十九天之后才能投胎转世,不是的,有七天的、有十四天的、二十一天的。每七天为一个周期,(开始)去投胎转世或者去往生。如果往生的话就没有中阴身了,上天堂、下地狱也没有中阴身了。有中阴身的是「不上不下」的这批人一般会有中阴身,或者说他过去世造的业有点复杂,阎王爷还没判断好他应该去哪道呢,这期间的神识人去世后四十九天之内,叫「中阴身」。过了四十九天了,神识就投胎了。如果投到鬼道了,那就不叫神识,那叫鬼了。投到哪一道就叫哪一道的名字了,是这样子。所以我们就知道神识和灵魂有类似的地方,但是也挺不一样的,是吧?侧重点不同。当你跟其他宗教的人去谈论:人去世后如果还存在叫什么?其他宗教就叫灵魂了,你就说佛教不叫灵魂,叫神识。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名字。我们平常(现在)身上都有神识在的,这个时候所说的神识就是阿赖耶识,所以说每个人都是「附体」。有的时候,你说:祈求本尊加持我,我念佛,祈求佛力加持我。你是在祈求佛力对你的一种灌注、一种灌顶、一种洗礼,其实也是请求佛把他的一个分身附在你身上——你也可以这样理解。「我念本尊、念释迦牟尼佛,我乞求他的分身住在我身上(他的分身、他的应化身住在我身上),跟我合一;我希望跟佛陀的应化身合一,然后成为他的应化身之一」,这是一种修行方法,「观本尊」,并且观与本尊的合一。其实就是修成本尊的一个分身,一个应化身。这样关于「阿赖耶识」和「神识」、「灵魂」大家都了解了,基本的概念是一定要了解的,因为你对于概念的了解有助于你去了解实相。

「善男子,如来秘藏如是无量,不可思议」。如来的秘藏就是这样的不可思议啊!

【复次,善男子,譬如雪山有一味药,名曰乐味。其味极甜,在深丛下,人无能见。有人闻香,即知其地当有是药。过去往世有转轮王,于此雪山,为此药故,在在处处造作木筒以接是药。是药熟时,从地流出,集木筒中,其味真正。王既没已,其后是药,或醋、或咸、或甜、或苦、或辛、或淡,】

(这里音乐的乐,读洛,洛阳的洛。)乐味,有一种药叫乐味。乐味的味道是极甜极甜的,但是这个药很难找,它一般藏在深深的丛林里面,一般人都见不到。但是,有很懂行的人一闻到乐味的香味(这种甜味),就知道这个地方肯定有乐味。过去往世有转轮圣王在世(转轮圣王统摄四大洲),他就为了得到这种奇妙的乐味,在雪山,「在在处处」(到到处处)让人放了很多的木桶子,接这个药。乐味一遇到热就熔化,它就从地里流淌出来了(从深深的丛林里流淌出来),被收集到木桶里面了,这味道是真正的乐味的味道。

但是后来,转轮圣王过世之后,没有人再去找这种药了,也不知道乐味到底什么是味道了。有的人找到一种酸味的、醋味的,有的找到咸味的、有的找到甜的、有的找到苦的(但是跟真正的乐味相比,差得十万八千里了),甚至有的人找到了有辛辣味道的,或者很淡的。(都当作是乐味,而实际上没有几个人知道真正的乐味是什么味道。)

【如是一味随其流处有种种异。是药真味,停留在山犹如满月,凡人薄福,虽以钁斵加功困苦而不能得。】

真正的乐味的味道只有懂行的人才知道,转轮圣王福报甚大,他能够得到,也想了很多办法让人去寻找。但是转轮圣王一过世,就几乎没有人知道乐味的真正味道了。所以乐味的真正味道就留在山里了,就好像满月(满月是很稀有的,月亮有的时候缺、有的时候圆,圆的时候没几天)。一般人找不到神妙乐味,只有非凡的人才能找到,凡人的福报太薄了(福薄,福报太少)就找不到。

「虽以钁斵」,难以从地里挖出来,或者从树上砍出乐药来,很难。

「加功困苦而不能得」,大家不管怎么地费劲、费功夫,不管怎么努力都得不到这种妙味的妙药。

【复有圣王出现于世,以福因缘,即得是药真正之味。】

只有转轮圣王出现于世的时候,因为他福报大(只要有转轮圣王出现),乐味就会在世间出现,如果转轮圣王消失了,乐味的真味,就没几个人知道的。

佛陀说:

【善男子,如来秘藏其味亦尔,为诸烦恼丛林所覆,无明众生不能得见。一味药者喻如佛性,以烦恼故出种种味,所谓地狱、畜生、饿鬼、天、人、男女、非男非女、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

乐味是非常地难得,如来的真正的秘藏也是非常地难得。大多数人都说学佛、学佛,没有几个学到了如来的真正秘藏,这个「武林秘笈」很少有人得到。佛门的「武林秘笈」,本来应该众生都能得到,但是众生都被烦恼覆盖了,就好像乐味藏在丛林中,怎么也找不到,无明的众生是怎么也看不见自己的佛性。乐味就象征着众生身上的佛性,(众生)你只要是不修习「戒、定、慧」,你的心不清净,你读经也无法契入,猜也猜不到的,猜的也是离题万里的。所以无论是讲经者,还是听经者,还是学经者、读经者、抄经者,你一定要身心清净,才容易跟经文契入。所谓地狱道、畜道、饿鬼道、天人、男、女、非男非女、刹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罗以及旃陀罗,这些种种的不同和差异怎么来的?都是众生的妄念(染污)造出来的。

【佛性雄猛,难可沮坏,】

而真正的佛性一直清明、洁白,透亮透亮,什么都没有,没有任何的烦恼和染污,也无法被任何的烦恼所摧毁。

【是故无有能杀害者。】

没有谁能够断掉真正的佛性。

【若有杀者,则断佛性,如是佛性终不可断。性若可断,无有是处。】

佛性是不可能坏掉的,「无形无相」,没有办法被摧毁。

【如我性者,即是如来秘密之藏。如是秘藏,一切无能沮坏烧灭。虽不可坏,然不可见,】

我们用「金刚」、「金刚不坏」、「金刚般若波罗蜜」,或者「楞严」、「首楞严」,这种金刚性、坚固性来形容佛性,不管发生什么都坏不了。就是说(众生)你造了再多的业,你身上的佛性还存在,不会因为你造业而不存在。但是你却看不见,也显发不出来,你必须把你的恶心息灭干净。

所以,提婆达多未来不也成佛了吗?当他因为自己的恶业遭受了极苦,然后就觉悟了;觉悟了,放下了,当下就解脱了——就成佛了。所以有的人讲,放下就是解脱,这样讲是对的。放下你的执著、你的「贪、嗔、痴」,放下一切的染污和烦恼,你就成佛了。

【若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乃证知。】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叫什么?「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彻底圆满的觉悟。你一旦彻底圆满地觉悟了,你就跟你的真我、佛性完全地合一了。如果你现在(在修行过程中),还没有证得正遍知(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你能感受到你的佛性,但是你还没有完全地与祂相合。什么时候与祂相合呢?「我」没了的时候,你那个小我完全空了,没了,化开了;生起的每个念头都是利他的、为众生而考虑的,这个时候你就成佛了。

【以是因缘,无能杀者。迦葉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无杀者,应当无有不善之业。】

迦叶菩萨问佛说:佛性既然不会断灭,不会被破坏的话(不会被伤害的话),应该世界上不存在恶业呀?恶业为什么会存在呢?(佛性是如此的金刚不坏。)

佛告诉迦叶说:

【佛告迦葉:实有杀生。何以故?善男子,众生佛性住五阴中,若坏五阴名曰杀生,若有杀生即堕恶趣。】

众生的佛性透过「色、受、想、行、识」五阴来起作用,如果你在五阴里捣鬼,就等于在染污佛性。佛性的本体还在,但是你在染污祂,在覆盖祂。

「若有杀生即堕恶趣」,所以「色、受、想、行、识」五阴里只要犯错,你就会墮到恶趣当中。如果五阴「色、受、想、行、识」里,你不再造恶了,断除了业的因缘了、去掉了染污了,佛性就永在,你就一直看见祂大放光明。

所以为什么《楞严经》讲,要透过「色阴区宇、受阴区宇、想阴区宇、行阴区宇、识阴区宇」,因为众生造的一切业都出不去这「五阴区宇」。你想一想(分析一下),众生作的「身、口、意」的业都在五阴区宇里面,都在五阴区宇不同的层次累积着。就好像搞卫生,你先把一楼(色阴区宇)的卫生搞干净,然后再搞二楼、三楼、四楼、五楼的卫生(色阴区宇、受阴区宇、想阴区宇、行阴区宇、识阴区宇,「色、受、想、行、识」这五阴区宇),每一层楼的卫生都打扫干净的时候,佛性透透亮亮,大光明就展现了。所以,如果你还没有感受到自己是佛在放大光明,那说明五阴区宇的染污尚未打扫干净,也就是所谓的未透过。你要在禅定中透过,就是你在极度的放松、不执著中透过,其实是什么?以「空」的形式透过。你怎么透过?只有空才能透过,你要彻底空掉,才能透过。所以,任何执著于自己在禅定中境界的人,他就没有空,只要有所执著就没有空。所以我们一再讲,禅定中,「放松」两个字要从头坚持到底,见到一切相、一切声音、一切味道不执著、放松,就透过了。在放松中你是空态的,放松,散开;化开,放松。你是空态的,能量没有凝聚,因为你是空态的,你就能够渗透到一切事物当中去。大家能理解的,「你是空态的,你是无形无相的,就能够渗透到一切事物中(也就是透过了一切)」。保持空态,就透过了五阴区宇。空态,空到极致就空到佛那里,佛性就大放光明,这就成佛了。但是保持空态,并不是陷入冷漠、陷入虚无、陷入断灭空,不是的。是做一切事(随缘而做一切善事),而不执著,三轮体空地去做。菩萨可以做一切,但是不执著;做了就做了,做了就放下了。甚至很多菩萨都忘了(刚才做什么都忘了),无挂碍啊!你无挂碍于世界,世界才无挂碍于你,大家仔细体会。怎么样无挂碍?空嘛!你不空就有挂碍,你空了还有什么挂碍?你挂碍不到世界,世界也挂碍不到你。所以,前几天我跟文英师兄讲,学佛前,你去珍惜万物、领受万物的时候,去感受它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一珍惜你就粘著在上面。但是学佛后,尤其是当你觉悟之后,你也能感恩啊,珍惜啊,觉知啊,但是它跟你是无法粘连的,想粘都粘不到你的。你成为空态了,你也在珍惜,但是它粘不住你(胶水都不知道往哪儿抹),你粘不到万物,万物也粘不到你,这就是空态。修佛就是修这种空态,无挂碍就是这种空态。当无挂碍,也就彻底自在。

佛陀就是至臻圆满的大自在者。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220.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70课·空态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3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3

第263课「我今于此大众中,演说令彼明空义,当知此身如空聚,六贼依止不相知,六尘诸贼别依根,各不相知亦如是,眼根常观于色处,耳根听声不断绝,鼻根恒嗅于香境,舌根镇尝于美味,身根受于轻软触,意根了法不知厌,此等六根随事起,各于自境生分别,识如幻化非真实,依止根处妄贪求。」——《金光明经》各位尊者:大家...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2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2

今天的这个音乐挺好,我闭上眼睛坐在这里听着这首曲子,就好像看到不停地有更多的尊者和菩萨们络绎不绝地过来,加入到我们的队伍,来一起聆听本师的开示。其实我们都知道学习本师的开示,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开拓我们的眼界,更开拓我们的心界,可以让我们过去坚硬的「我执」和「法执」都渐渐地融解掉。有的人认为学的法多...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9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接着上节课的内容,佛陀说有一种众生,进入到涅槃之河就沉没了,借着一些光明的因缘又浮上了水面,但是没有支撑多久又沉没了。这样的众生是因为「信不具足、戒不具足、多闻不具足」。就是在「信」上、在「戒律」方面、在「多闻」方面都出了问题。【是人无有...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0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看《涅槃经》的第三十四卷。上节课佛陀提醒我们,修行者不要过于执著法相。如果执著法相的话,「不名为善」,那是不好的,也不能摧坏各种疑惑之网,可能还增加更多的疑惑。【迦葉复言:世尊,如是人者,本自不疑,云何说言不坏疑网?】迦叶就问说,世尊啊,像那些执著法相、执著某些...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6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涅槃经》。今天已经到了第三十四卷,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二。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四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二【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实义,二者、假名。】佛陀对迦叶菩萨说:迦叶呀善男子,菩萨那么多,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真实的,一种是徒有虚名(一种是名实相符,一种是名不副实)。【...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1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三卷。上节课到最后,佛陀告诉我们,如来对于众生的预言都是准确无误的。如来当众给谁授记的话,那么对于他(她)未来什么时候将成佛、佛国是什么样子、佛国将存在多长时间等等,都会讲得很准确。如果佛陀当众告诉大家,谁将下地狱,那这个预言也会是相当准确的。但是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