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56课·空而爱,爱而空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8)《大般涅槃经》讲解703

00:00

各位师兄:

大家好!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著名的「四依法」是来自《大般涅槃经》,什么是四依法呢?就是说,修行者,你想要依止某种方式方法来修行的话,要怎么依,依什么。「四依法」由四句话构成:第一句,依法不依人;第二句,依义不依语;第三句,依智不依识;第四句,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这是四依法。

上节课到最后我们也讲了「什么是依法不依人」,这句话相当地关键,因为总是被滥用,被用错。「依法不依人」最初的解释,佛的意思是说,法,就是指的大般涅槃,就是指的真如法性。要依这个,要依这个真如实相本身,这是「依法不依人」。佛还强调说,要是有的人不知不见法性,那就不应该依止。就是说这个人讲了半天佛法,他要是不懂得什么是究竟的佛法,那就不应该依他。

法性其实就代表「究竟了义」的意思。第一义,究竟了义,胜义谛,大概是这个意思。谁要是讲了半天佛法只是停留在文字相上,或者只是停留在世俗义谛上,那样的人你不应该依止。因为,佛法佛法,「佛」代表觉悟,「法」代表觉悟的方法,你要觉悟。一个觉悟者才是值得你依止的师父,一篇能够让你觉悟的文章也是值得你依止的文章;反之,不能够促进你觉悟的,其实只能说是方便法,还不能说是真正的佛法。不要只停留在文字相,说经里讲这个,我就依经。佛陀讲了,依法不依人的「法」,指的不是经里的字,不是指的文字相,指的是什么?真如实相。这是关键中的关键,所以我们反复地强调。

而实际上,这一段落跟《金刚经》也是相当吻合的。《金刚经》里有一段,佛对须菩提说,须菩提呀,要是菩萨的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就好像一个人钻入黑暗的屋子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要是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就好像有一个人,有眼睛,视力正常,正赶上大太阳照得到处很明亮,世间的种种色相他就都能见到了。也就是说,如果你成为经里文字相的奴隶,你就好像进入到黑屋子,什么也看不见;你如果能够透过文字相去领会背后的含义,你就好像一个人有眼睛,而且周围阳光明照,你什么色相都能见到,不被迷惑,你很清楚、明了。

民间有句谚语,叫「浇花要浇根,听话要听音」。大家应该听说过,「浇花要浇根,听话要听音」,什么是那个音儿?就是言外之意。任何的文字相既有言内之意,又有言外之意。你要仔细领会,这句话讲出来是干什么用的,不要只盯着那个字来看。相同的文字太多了,外道也经常借用佛法的词汇,但它描述的方向绝对跟佛法是不一样的,甚至是完全相悖离的。也就是说,品一个人,你要从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品味他,不要只看一个方面,也不要只听他是怎么说的,还要看他是怎么做的,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他每一句话的导向性是什么,尤其看一个法师、一个师父、一个上师,这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一个人还没有真的觉悟,那你不应该去依止他,这是佛所强调的。没有觉悟的人就像盲人一样瞎模索,你也跟着在背后瞎摸索,他一下掉入一个大坑,你也就掉进去了。

佛是真的觉悟者,这是古今这么多年来世间公认的。所以佛的开示你要经常听,这样有利于你的觉悟。如果你不确信一个人已经觉悟,那他的话仅供参考。

【如上所说四人出世护持法者,应当证知而为依止。】

佛陀临走前告诉弟子,你们一定要严谨、要谨慎哪,我前面给你们赞美了四类人,说这四类人能够很好地护持正法、建立正法、忆念正法。比如说,那些烦恼性还没断但认真持戒、广宣妙法的人,还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四类人你们要恭敬、供养,前面提到了,但是这里也要跟你们强调一下,这四类人「应当证知而为依止」,看着好像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好像是虽然还没断烦恼但是修行很精进,对于法布施做出杰出贡献的,但问题是他真的觉悟了吗?你要证实,要确切地了知,然后再作依止。你要是观察了一段时间,感觉他好像还没悟,烦恼多多,而且也不持戒,又贪财好色,这样的人你可要远离啊。

因为佛陀爱护一切众生像爱护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他不希望任何人受到伤害,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里那个调皮的、使坏的总是欺负那个老实的孩子,不希望。所以就跟老实的孩子讲,你们要离那个会伤害你们兄长远一点,知道吗?远一点,这样就相安无事,不要靠得太近。有的时候恶人专门欺负老实人,所以老实人离恶人远一点,老实人跟老实人在一起,就可以确保自己不受伤害了。你要证知这四类人是不是真的觉悟了,然后你再去依止他。

【何以故?是人善解如来微密深奥藏故,能知如来常住不变。若言如来无常变易,无有是处。】

要是真正的觉悟者,他肯定能够深刻了解并且善于讲说如来曾讲过的微密而深奥的佛法宝藏的含义,而且他知道,如来的真身(法身,法性,真如实相)是常住不变的,不会变灭的。要是有的人跟你讲,如来是无常的,佛法也是无常的,会灭尽的。这样的人是真的不懂佛,也真的不懂佛法。你要是想学佛,别跟不懂的人去学,对不对啊?你得跟那个懂的人去学。如果有的人真的懂,懂如来的真身常住不变,他是真的觉悟者,这样的人其实可以理解为佛的化身。

【如是四人即名如来。】

他真的「善解如来微密深奥藏故」,他非常善于了解如来的微密、深奥的宝藏到底是什么含义,这个人完全懂得而且完全能够表达出来,这样的人其实就是如来。我们可以理解为就是如来的应化身在这个世间,是如来的分身或者说意生身。

【何以故?是人能解如来密语及能说故。】

真正懂得佛法思想的人,不是说仅仅停留在懂了就可以了,还要能讲出来,「能解」和「能说」加起来才可以。懂是懂了,说不出来,那他只能做一个自了汉喽,就不行。又懂又能完美地讲说清楚,这样的人才可以讲是如来,「即名如来」,这是如来的应化身了。

【若有人能了知如来甚深密藏,及知如来常住不变,如是之人若为利养,说言如来是无常者,无有是处。】

一个人要是真的懂什么是佛、什么是佛法,他要是真的觉悟了,悟到如来的法性层面了,悟到如来常住不变了。这样的人,他基本上不大可能为了名闻利养的缘故诽谤污蔑佛,说佛也是无常的,佛法也是会断灭的。如果他真的懂佛的真身的话,他不会这样讲,除非他跟你讲应化身层面是无常的,那还可以理解。就是,阿弥陀佛是应化身嘛,只要有成住坏空,有生住异灭,那就是应化身的层面,就是「相」的层面。讲如来的应化身无常还是可以的,但是你不能讲如来是无常的,这样是不准确的。

佛也讲,要是有的人,他很懂如来的真身是什么,但是他周围的一圈人都说如来无常,都说佛法无常,这个人为了贪求名闻利养,他偶尔也说,你们讲得对,如来是无常的。他如果真的心里懂,他表面上虽与周围的众生善巧方便地偶尔(说),「对,你们说得对」,他不想争吵。这样的人也可以依止。就是说,他真的懂,他在特定的环境下可能说一些特定的话,这样的人如果他真懂,那也可以依。

【如是之人尚可依止,何况不依是四人也?】

连这样偶尔不得已打个妄语的人(但他是真懂)你都能依止,那么前面提到的四种人,他是不打妄语的,非常了解如来的真身是什么,也能够完美地把佛法经典讲出来,这样的人就更应该依止了。

【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人者即是声闻。】

(这里也是来破迷开悟的。)

依法,大家都明白了,依的是法性,是真如实相,是大般涅槃。依法依的是这个。

那「不依人」指的是不依谁呢?佛陀讲了,「即是声闻」。不依人,指的是不依那些还没开悟的人,也不依那些小乘的阿罗汉们。小乘阿罗汉们,还是想着自了汉的层面呢,有生死可了呢,「我跳出生死我就满足了」。这样的人其实没有真的觉悟,他们只是阶段性觉悟,比如说这个山八千米,他上到四千米就在这儿停住了。小乘人可以帮助那些完全没开悟的人、完全不懂佛法的人,但是小乘人不可以作最终依止。也就是说,你要是想学佛,你不要去跟阿罗汉学佛法。为什么呢?因为阿罗汉还不究竟嘛。不依人,就是说不要依那些声闻乘的、小乘圣果的阿罗汉们,不要依这些人。你要是依真如法性,你就要依证入真如法性的佛,对不对呀?所以不要在中途浪费时间就下车了。

这里大家就了解了,「依法不依人」的最初含义是指的依真如实相,而不是依不究竟了义者。阿罗汉属于不究竟了义者,所以不要依阿罗汉。不要以为我师父是个阿罗汉,我就很沾沾自喜,不要这样子。你既然想学佛了,就要最终觉悟。

【法性者即是如来,声闻者即是有为。】

「依法不依人」,法就是法性,就代表如来的真身。那么,不依人,不依声闻乘的人,这些声闻乘的人他们常常行的是有为法(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证),其实他们还是住于「相」的。只是「无我」了,没有我执了,但是声闻乘还是住于「相」。在《楞伽经》里也讲,声闻乘的人还是经常被「相风所漂激」,随相而转。像喝醉酒的人一样,醉在自以为的觉悟里面了,其实还不是真的觉悟,但是酒醒了以后就真的觉悟了。所以说,声闻乘的人行的是有为之法,不要最终依止他们。

【如来者即是常住,有为者即是无常。】

如来的真身是法身,是常住的、不生而不灭的,但是行有为法的人他是无常的。因为一切有为法都是不稳定的,都是会变灭的,这个是大家了解的。所以说声闻乘行的是有为法,不要作为你的最终依止。

【善男子,若人破戒为利养故,说言如来无常变易,如是之人所不应依。】

佛陀说,你要是看到有些人明明是佛弟子却破戒了,不要去依止这样的人,任何破戒的人你都不要去依止他。除非他不小心破戒又赶快忏悔,你也知道他改了,后不在造了,那还行。难保说一个人什么错误都不犯,要是说犯了错也不去忏悔、也不改过,这样的人绝对要远离,绝对要远离啊。

要是有的人,你看他贪求名闻利养,这样的人,你也不能依。贪求名闻利养,他是多么地著于色相啊,他连初果都没有证。《金刚经》里讲了,须陀洹要做到什么样子?要见到色声香味触法都不动心,都不生心了,那才叫初果。

昨天还是前天三号院有师兄说,我以我的能力来判断一下,这三号院很多师兄都是初果了。其实并非如此。三号院有的师兄是大菩萨、大阿罗汉,这个没问题。但是很多师兄连初果都不是。因为还是住于色声香味触法,住于自己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触摸到的、鼻子闻到的、意识想到的、感受到的。如果你还住于色声香味触法,那你连初果(须陀洹)都还不是呢。大家要注意!

所以佛说,善男子们,你们要是看到有破戒的人,有那些贪求名闻利养的人,或者说为了周围的人能认可我,他们不懂,我也装不懂,就是为了他们能给我供养。要是看到这样的人呢,他们竟然讲如来是无常的,是变易的,佛法也会灭尽,这样的人你千万不要去依止。他一点都不懂,根本就不懂。有一部经叫《佛说法灭尽经》,在那部经里,你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佛讲的是什么含义,不要一听着佛说法会灭尽哪,就盯着这几个字以为佛法会灭尽。那你太不懂了,太不懂。

【善男子,是名定义。】

所以说,你要注意文字背后的含义啊,这就牵扯了四依法的第二句出来——依义而不依语。第一句是依法而不依人,大家了解什么意思了,第二句「依义而不依语」。这句话其实是从第一句话推导而来的,你要依文字的含义,而不是只盯著文字相。你在看佛经的时候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佛经的意思,不要单个地把这佛经里的一句话拆出来就用于所有地方、所有情况,这样肯定不对。那你就好像把佛陀开的这一副中药(一副药里包含好多种类的中药)单独拿出一个大黄,然后就想用于所有病的医治。这不是很愚蠢吗?我们说中药讲究什么君臣佐使,它要搭配的。这个药用多少的量,它是直接放进去煮还是炒一炒,是用盐炒还是用醋炒、用酒炒,这都有讲究的,都搭配好了、设计好了。然后要烹煮多长时间,告诉你;要什么时间来吃、吃多少,都告诉你。这么复杂。你单独从这一副药里抓出一味单个的药,然后就让所有人去服用。那不是想杀人吗,是不是啊?这不是很可笑吗?

你一联想到中药的使用你就知道,佛法,你不可以直接找到一个经抽出一句话就想用于所有地方。这是非常愚蠢和可笑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是想引用一句经文,最好是找到这句经文的出处,就是说这句经是出自哪部经?我找一找。现在百度佛也是帮了我们大忙了,你一搜搜到了,它出自这部经。整个这部经,你看下来、浏览下来,它在讲什么呀,结合上下文就了解了,噢,它是这个意思。然后你就明白了,你就不能乱用了,就不会乱用了,是不是啊?佛陀讲「依义而不依语」,不要单个看着文字相、就着文字相就去解释半天,误导了大家了。有的时候这句话要是不在相应的语境里,它表达的内容可能跟在相应语境里那个含义是完全相反的。

大家了解,语言这个东西是很复杂的,语言依照着语境而生,语境是语言的母亲,没有语境就没有相应的语言。文字是怎么来的?在相应的境况下要描述一个特定的事物,我怎么说它呢?噢,创立了语言。语言是来自于语境的,没有脱离于语境的语言存在。如果你把一个语言生生地从语境中剥离出来,它有的时候其实是没意义的。就好像地球上有各式各样的万物,那火星上暂时没发现有地球上类似的万物,除了水之外(据说科学家发现火星上有水了,其它的东西还没有发现)。就人类的科学检测手段而言,到2017年好像还没有发现火星上有什么其它地球上有的东西。如果你在火星上谈鸡蛋、谈狐狸,有意义吗?毫无意义,因为那里没有。你不能够剥离语境去谈语言。所以大家在引说佛经的时候要注意,这句话来自哪儿,我看一看,佛陀的原意是什么。我用的是那句话吗?不是,我用的是佛陀那句话的意思,我用的是佛陀的思想观点,而不是文字相。这相当重要!

【依义不依语者,义者名曰觉了,觉了义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满足,满足义者名曰如来常住不变,如来常住不变义者即是法常,法常义者即是僧常,是名依义不依语也。】

依义不依语,大家明白了,要依那个意思、那个含义。那个含义是什么呢?如来讲的话是觉悟者讲的话,你要知道一个觉悟者怎样讲话。所以我们经常跟大家讲,遇到什么事你都不要在「相」里,你要跳出来。你要是佛,你会怎么处理这个事情?你如果是佛,你站在佛的角度怎么说话,怎么办事?你就明了了。为什么呢?佛代表觉悟啊,那么佛讲的话的意思就是「觉了」,一个觉悟者、一个彻底了达的人所讲的话。你依的是什么?是佛的觉悟,是他看问题的角度。这个很重要,不然你就成了文字相的奴隶了。

「觉了义者名不羸劣」,既然觉悟了、了达了,那意味着什么?至臻的圆满和究竟了是不是?至臻圆满和究竟的话就不羸劣(羸是羸瘦,很孱弱,身子骨很瘦;劣呢,长得不好,有缺陷)。至臻圆满了,它就不是瘦弱的、孱弱的、无力的,又不是有缺陷的,它就是非常圆满的。

佛陀的觉悟是非常圆满的。圆满的,所以也可以讲是满足。这个依义,依的是觉了,依的是满足。因为很圆满了,所以你也就满足了嘛,而且满足还可以拆开——圆满和足够,圆满到一定程度,足够了,恰到好处了,这是佛的觉悟。

「满足义者名曰如来」,如来就是这样的,究竟圆满的觉悟而且恰到好处,不多也不少。如来常住不变,如来法性常住不变。

「常住不变义者即是法常」,所以你就知道,常住不变嘛,就是说法性是恒常的,常乐我净。

「法常义者即是僧常」,如果如来的法是常的(恒常的),那么受持如来正法的僧人们,他们的生命也将是常的。只要他受持如来的正法,他的生命就是常的;如果他不受持如来的正法,他的法身慧命就断掉了,就灭干净了,就夭折了。所以如来的法是常的,完美地受持如来正法的僧人们,他的寿命也是恒常的。所以你要依的是什么?依的是如来的觉悟,依的是如来讲话背后的含义,依的是文字的手指指向的法性——真如的月亮。这就是说「依义不依语」的意思。

【何等语言所不应依?所谓诸论绮饰文辞】

佛陀也讲,什么样的语言不可以依呢?你要看,一个语言特别地矫揉造作,有很多虚浮的形容词在里面,这样的语言你要打问号。因为真理真相是赤裸裸的,简单、干净而直白,它不需要太多的矫揉造作在里面。如果很矫揉造作,就有问题了。

很多的女孩子在上初中的时候就会收到男孩子的情书,我小的时候也收到过情书,要是收到的情书多了,就会有所选择了,什么样的会打动自己呢?有的男孩写情书写了好几页,但全都是华丽的辞藻,你的眼睛像什么样子,你的嘴巴像什么样子,你头发怎么样,我见到你怎么样……用了很多华丽的辞藻来堆砌成一封情书。这封情书可能是让别的会写作文的好朋友、死党帮他写的。这样的情书基本上不会打动人的,都是华丽的辞藻,没有什么真诚在里面。有的人写情书没几个字,但很关键,把他的真诚心全都体现出来了,这样的情书就容易打动人。当然最打动人的情书是无字情书,连「我爱你」都不讲的情书,就是默默地帮助你、照顾你、关心你,不要求任何回报,默默地付出;或者在关键的时候用他那个充满情感的眼神来看看你,那个眼神,你一看就被融化了:那是最高明的情书,不需要文字语言。所以莎士比亚讲,如果我能够描述出我有多么爱你,那么我的爱就是有限度的。至臻至极的情感,它是没有办法描述的。

有的师兄家里亲人去世了,悲恸欲绝,他没有废话了,哪有时间在群里废话?悲痛欲绝,说也说不出来。如果他说,我妈妈去世了,我很难过。感觉真诚吗?感觉「他妈妈去世了」这件事情好像都是编的。你在极致的痛苦中你会用这样的词汇——「我很难过」?倒是我们在劝别人的时候说,哎呀,节哀顺便吧,谁都有这一天的,别难过了。劝别人的时候你可以用「难过」这个词。但是你很难过,你要是极度地难过的时候,你没有办法用词汇来描述。就好像你在狂喜当中,你也不会跟别人讲,「我开心死了,我很喜悦」,不可能的,你直接就笑,笑得已经没有语言了。最极致的东西没有办法用语言来描述。所以佛陀讲,依义而不依语。

依义是依什么?佛陀的觉悟,佛陀看问题的角度,佛陀的思想,依的是手指所指向的月亮。那么不依语指不依什么?不依华丽的、矫揉造作的词藻。你问他一句话,他要是也能用很简单的话来回答你,证明他明白、清楚,不需要很复杂。如果他回答了一大套,长达几千几万字来回答你,证明他不明白,他自己云里雾里的,知道吗?他自己都云里雾里的,所以他回答你用云里雾里来回答,把你绕到云里雾里去了,你也不知道他回答问题了还是没回答。所以真正开悟的禅宗大师,他们的语言是相当简洁的,就几个字,很简单的,但是你去参吧,有的可以参一辈子,参个几十年。

有一次一个小和尚去问他的师父——一个大禅师。他说师父呀,我什么时候才能开悟啊?他问师父他什么时候才能开悟。这个师父看着这个小和尚没说话,突然风吹过一张纸片,就吹到了他的面前。这个师父就问小和尚说,这地上是纸吗?小和尚说,是纸啊,师父,是纸。师父又问他,是纸么?小和尚有点儿疑惑,他说,是纸啊,是纸片啊,师父,是纸啊。他师父停了停又问他,是纸吗?小和尚突然呆住了,突然间就好像悟了,他就走了,就离开了。

真正有力度的词语绝对是相当简洁的,甚至就完全没有词语,不要词语。所以说,古来的很多禅宗大德,有的时候你问他法的时候,他就做几个表情而已,或者咳嗽一声,打你一下,踹你一脚,也有这样的。有些东西真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述。如果这个人的辞藻过于华丽,精雕细琢,往往是有问题的。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非他是跟你玩禅宗公案,让你匪夷所思,但是他只有一个目的,刺激你开悟。有力量的绝对都是简洁的,越简洁越有力量。大家必需注意这一点!

【如佛所说无量诸经,贪求无厌,多奸谀谄,诈现亲附,现相求利,经理白衣,为其执役,又复唱言:佛听比丘畜诸奴婢不净之物,金银珍宝、谷米仓库、牛羊象马,贩卖求利。于饥馑世怜愍子故,听诸比丘储贮陈宿,手自作食,不受而啖。】

下面就讲,有一类人你是绝对不可以依止的,都知道吗?什么样的人绝对不可以依止呢?前面讲,废话太多的、矫揉造作的词汇太多,倒是旁征博引,转引的好像都是佛经里的话,要么就是什么论著,但是内里透着自己的空虚和不真诚。其实,一个自信的富翁,出门前不用在意是不是浑身上下名牌,是不是带着金链子、戴着钻石戒指。真正自信的富翁出门,很随意的。有的大富豪,你真的看不出来的,他穿得很简单,有时候地摊上买个八块钱的T恤就穿在身上出发了。真正的富人轻易也不露富,因为他没有自我的这种不自信的心理,没有自卑心理。但是恰恰浑身上下名牌手机、名牌手表,钻戒戴好几个,浑身上下都必须是名牌,打扮得这样很精致的、很矫揉造作的人,往往还不是真的大富豪,最多是个中产阶级或者中上而已。真正的富豪,他没有这种自卑心的,很随意的。你要单凭穿着打扮去判断一个人是否有钱,绝对错了。

同样的,一个真正的觉悟者也是挺随意的,他可能在有的场合,比如说要参加会议了,要见重要的贵宾了,精心地穿一些适合那个场合的衣服,平常是很随意的。如果一个人总是让你感觉:这么精致,时时刻刻都是那么精致,花了那么多心思在打扮上,那他内里其实是很空虚的。

佛陀讲,有一些人绝对不可以依止,什么样的呢?就是看上去对于佛陀讲的无量诸多的经典都贪求无厌。佛陀讲的这个经、那个经,贪求无厌哪,贪心,明显地感觉到那种贪心。然后,在他讲话的时候很多的奸谀谄屈,就是觉得那么不真诚,假模假式的,不真诚。「诈现亲附」,装出来很平易近人,装出来的,其实自己挺清高的,装得平易近人。「现相求利」,看着对于名闻利养非常感兴趣,对于名气、对于信众的供养非常地感兴趣。「经理白衣」,他掌握的经多为的是什么呢?显得我知识懂得多,目的是什么呢?这些白衣居士赶快来供养我,你看我这么有才华,什么都懂,你们赶快来供养我。「为其执役」,就成为了名闻利养的奴隶。他也很爱学习,但他学习的目的是名闻利养,而不是利益大众,也不是什么觉悟,真正的觉悟者绝对不会如此。

这样的人甚至还高声地呼喊说,佛陀允许比丘们蓄养奴婢,允许比丘们蓄养八种不净之物,允许比丘们蓄养金银财宝,允许比丘们蓄养谷米,让大家的仓库装得满满的,允许大家去牧养一些牛、羊、象、马,也允许大家做生意……他跟你讲这些。完全不符合佛意,但是他就这么讲,说这是佛允许的。说因为佛怜悯众生,觉得不想让我们饿着,出家人也是孩子,不想让孩子饿着,所以允许我们这那这那。他跟你这样讲,说佛陀允许比丘们储备这么多的东西,允许比丘们自己耕种,允许比丘们自己不工作就去吃信众的供养。

【如是等语所不应依。】

这样的话一定一定不是我说的,你们要相信,佛不会说出这样的话。这都是假佛弟子说的,你们一定不要相信这样的人哪。

【依智不依识。】

你要有智慧啊。就牵扯到第三句话就是「依智不依识了」。你要有智慧啊,什么是识呢?依智而不依识,识者所言分别。分别,让你的心动乱不安的那个一般都是识了。什么是智呢?智者即是如来啊。真正的智,——你要是依一个宗派依对了,你越修越清净,越清净无染,像佛菩萨一样,看到经文一对照,感觉讲的就是自己,那说明你修对了;你要是越修心越乱、越不清净,那你修错了,你一定要好好调整自己修行的方式。

【依智不依识者,所言智者即是如来。若有声闻不能善知如来功德,如是之识不应依止。】

要是有的声闻弟子,他说我听佛讲法开悟了,我已经是阿罗汉了,我已经断了轮回了,但是他却「不能善知如来功德」,他根本不懂佛法的甚深含义。他跟你讲的是他所知道的,而不是佛所知道的。他去蛊惑你贪求名闻利养,「如是之识不应依止」,你不要依这样的人。

不懂佛经、不能讲经的人,基本上不要去依止。如果他真的开悟了,他绝对能把佛经讲得很准确;如果他连经都不能讲,这样的人不要去依止。因为你要很懂并且能讲,这才是完美的大乘。只懂了,自己懂了,但是讲不出来,那还是小乘呢,还是自了汉呢,所以不要依止。所以说,声闻乘的阿罗汉,不要轻易地去依止,更不要依止那些不懂佛法的人。「不能善知如来功德的」,一定一定不能依止,这是佛陀的劝诫啊!

【若知如来即是法身,如是真智所应依止。】

要是一个人跟你讲,讲着讲着让你悟到法性法身的状态,让你的心无比地平静,烦恼消失,痛苦不再,越来越快乐、自在。这属于真智。如来的真智就是这样的,让你超脱、自在、清净,无比清净,不再贪恋五欲六尘。那你可以依止。

【若见如来方便之身,言是阴、界、诸入所摄,食所长养,亦不应依。】

要是一个人总是跟你讲如来的善巧方便说法,如来在某些情况下就相说相,讲一些善巧方便、人天善法之类的。跟你讲种善因得善果呀,怎么样改变命运哪……如来在有些时候为了利益众生,因为慈悲哀悯众生,不希望众生在这个梦境中受苦,所以让众生的梦过得好一点,但是这种情况下讲的法都是善巧方便法,这样的法你不要作最终的依止。

人天善法相关的内容,某个阶段了解了解可以的,但你不要作最终的依止,因为最终佛希望你成佛,不仅仅是说,我在梦里继续做梦,只要舒服一点就可以了。佛陀希望你成为一个觉悟者,你依然可以来到梦境中行使自己的使命,践行自己的慈悲、哀悯之心。真正的如来是空性和慈悲的结合,不是只有空性,是空性和慈悲的结合。空性和慈悲结合才是如来,出去了又回来这才是如来。你要先出去,一个人跟你讲了半天法,讲了几十年法,只是让你在这个「相」的世界里过得更好一点,或者给你批批八字、改改风水,就是让你这个梦里好一点。这样的人,适当的时候你可以参考参考,他能帮你舒服点,但是这不是佛法,佛法是让你觉悟的。让你觉悟的才可以最终依止。

所以说,一切的识不可依止,就是说「依智不依识」。识是跟什么有关?跟分别有关,跟「相」有关。一切的识都是跟「相」有关,没有「相」就谈不上识了,你一著相就陷入识的层面了(识别判断的识)。一著相就陷入识的层面了,所以不要依识,要依什么?依智,要依那个跳出相的「智」,那样你才解脱、自在。

【是故知识不可依止。若复有人作是说者,及其经书,亦不应依。】

要是有的人总是让你在这个「相」的世界里打转转,你要意识到,这个人好像没有真的觉悟,他讲的一切好像都是在「相」的世界打转转,这样的经书你也不要依止。个别的经书确实是就着相说相的,不要把这部经就奉行到底,你要受持究竟了义的大乘经典。像《金刚经》和《圆觉经》啊,《解深密》啊,《楞伽经》呀,《涅槃经》啊,《法华经》呀,《楞严经》呀,这些究竟了义的大乘经典,你要去受持这些。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不了义经者谓声闻乘,闻佛如来深密藏处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犹如婴儿无所别知,是则名为不了义也。】

下面又顺次来,刚才提到「识」,不要依止,不要依那个了别判断的「识」,不要依「相」。接下来就推导出了第四句话,就是说,经书,你要依了义经典,不要依不了义经典。不了义的经典是什么样的呢?「谓声闻乘,闻佛如来深密藏处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就是说,声闻乘的这些经典,就是给阿罗汉们讲的经。小乘的这些经,你不要作为最终的依止,因为这些经并不是究竟了义经典。甚至有些声闻弟子阿罗汉们听到佛讲甚深微密的大乘经典就开始疑惑了、奇怪了,甚至还诽谤,说大乘不是佛乘。这是错的。佛陀的临终遗言告诉我们,大乘就是佛乘,你不学大乘就等于不学佛。

很多声闻弟子得少为足,就不想学大乘经典,学点小乘经典就知足了。不知道大乘经典是从如来大智慧的圆觉性海里流淌出来的,就好像婴儿无法辨别,「是则名为不了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指的是什么?你要依了义的经典,而不要依不了义的经典。不了义的经典无法让你真的觉悟,无法让你跳脱「相」,还是在「相」里说事。

【了义者名为菩萨,真实智慧,随于自心,无碍大智,犹如大人无所不知,是名了义。】

你要依这些了义经典,然后你才能成为真实的菩萨,才有真实的智慧。你才慢慢地能够入到自性的、无边无际的大智慧海洋当中。就好像大人无所不知,这个小孩子就问妈妈,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十万个为什么,每个小孩子小的时候都是十万个为什么,问这个、问那个,是不是?但是大人基本上都知道了,他不会再问了。正常来讲,大人们,尤其二三十岁之后,他不会见一个什么东西就问,不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常识性的知识他基本上都了解了。所以说学习大乘的人就像大人一样,无所不知。这个事出现了,立刻知道,相里的事,梦里的事,心意识的幻化,立刻超脱。这是大乘人。

小乘人想的是什么?噢,这是「相」。不执著,不动心,不分别,我不理它,我关闭六根。这是小乘人。小乘人还是觉得有这个「相」,我要想办法远离它,不粘著,观六根,放下六根、六尘、六识,这是小乘人讲的。大乘人呢,可以让六根、六尘、六识都存在,发挥作用,但是他的心如如不动,这是大乘究竟了义者,真正的觉悟者。一切「相」都可以发生,在他这儿没有不可以发生的事情,但是他不执著。

从觉悟的角度讲,并不是说只有佛弟子才能觉悟,我们确实看到有一些人没有学习佛法,她学的是某种灵性课程,但是她真的也觉悟了,殊途同归了,有这样的。我的一个好朋友,哈尔滨的玉龙雪山师兄,非常聪明。什么法师讲经她几乎都听一听,即使讲得不够纯正,她也去听,她听那个对的地方,糟粕她就过滤掉了,她听精华的部分。真正从一切事物中学习,从一些法师这里学习。哪个人讲得好她就去听一听,她明显地感觉到「那个部分不应该依止」,她就会自动过滤掉。甚至有时候她也听一些修道人或修其它宗派人的开示。她能够判断出这个人开悟了没有。能够判断出别人开悟没有的这个人绝对已经开悟了,不然他无法判断。

所以我一直讲,玉龙雪山师兄就像伯乐一样,她的群里聚集了好多个开悟者。她很敏锐地能够判断出谁是开悟者、谁是解脱者。有很多的开悟者、解脱者还真的不是学佛的,我们不要心很狭隘,说只有学佛才能觉悟,不是这样子。有一些修道家的,修其它宗派的,各式各样法门的,也有开悟者,我个人也见过不少。

从觉悟的层面来讲,只要他觉悟了,他就是佛。那么他所在的领域如果不在佛法体系当中,他就是佛菩萨的应化身在行使使命,在度相应人群的众生。因为佛菩萨无量无边应化身,什么都可以化现,有的时候他化现了一个道士、一个道长,有的时候化现了一个灵性导师。这是很正常的,大家要知道。从觉悟的角度讲,只要觉悟了就是佛,哪怕他没有披袈裟,也没有皈依成为居士。

那么,从觉悟的角度讲,即便你就是佛弟子,修了很多年,很认真,很辛苦,但是还没觉悟,而且还不认真地受持戒律,还不听佛的话,那你还不算佛弟子。就算你在佛门当中,你也不是佛弟子,佛都不认可你是他的弟子。你要是认真地受持佛法,按照佛所说的去做,认真地修、认真地学,那你是佛弟子,即便没开悟也是。你要是在佛门当中不干佛门的事,或者做的事完全不如释迦本师的教法,那你不被认为是他的弟子,披着佛的外衣也没用。说,我打着佛的名号,但没用,你讲的不是本师的倡导,是外道。附佛外道很多很昌盛,很多魔子魔孙也披着佛的外衣,讲的话不是佛的话,是魔的话,言行举止完全不符合佛法。所以大家要判断,我们要依止的是真的佛,真的觉悟者,是佛的觉悟。

【又声闻乘名不了义,无上大乘乃名了义。】

「无上大乘」,但是声闻乘的人一般不明了什么是无上大乘,就好像小婴儿什么都不懂一样。「无上大乘乃名了义」,佛陀讲得好,无上大乘才是究竟了义呀。要是有人讲如来是无常的、变易的,(这种说法)明显不了义,就不用听了。

【若言如来无常变易,名不了义】

有人讲法性的本质给你听,讲你身上也有佛性,你的佛性跟佛身上的一样,只不过你需要挖掘出来,你这个金矿里含的金跟佛陀的真金(紫磨真金)一模一样,但是你要把你的杂质去掉。这属于究竟了义。

那么声闻乘的阿罗汉们所证的还不叫究竟了义。声闻乘要是悟到了「一切都是心的幻化,我在梦中度着如梦如幻的众生」,这就算究竟了义了,并且他要去「度」。证得了空性不是终点,还要回归慈悲;出去了不是目的,还要回来。如果空性和慈悲结合了,那就是究竟了义的大乘菩萨之道了,就可以依止了。

今天就先讲到这里。

所以说,如来讲的空不是绝对的断灭空,空里还有爱、还有慈悲。空和爱怎么样圆融起来呢?即爱又要空。就是说既爱又要不执著,即不执著还要爱,还不能不爱,不爱就冷漠了,就断灭空了,是不是?空而爱、爱而空。其实这几个字非常有智慧:空而爱,爱而空。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234.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56课·空而爱,爱而空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7

第277课「文殊师利,云何诸菩萨行菩萨行?文殊师利,菩萨不思惟,不为灭不为生,是为行菩萨行。复次,文殊师利,菩萨过去心已灭不行,未来心未到不行,现在心虽有亦不行。何以故?不著过去、未来、现在故。」——《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陀涅槃前的遗言,接着上节课的内容。【阿难,...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1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1

第271课「文殊师利,如虚空平等无下中上,如来平等亦复如是,众生自见有下中上。」——《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相」上的时间已经跨入了二零一八年。今天的课也会充满希望和色彩。到上节课为止,《涅槃经》中的辩论会就已经告一段落,随着最后一个上场的外道——叫做弘广的婆罗门——他身...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9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9

第259课 「佛道亦无得,阿难何为悲?所合会为空,慧慧亦复空。若念若不念,一切法无念,无获空无有,譬若如野马。又如化象马,园果树木华,巧幻师所现,佛弟子如是」。——《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佛陀说,如果想要证得涅槃的境界,我们就要修习十种想(十种观修、观想的方法)。前面我们已经讲了「无常...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3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3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很感谢大家又挤出时间坐到这里,我们继续学习佛陀在《涅槃经》中的开示。【复次,善男子,智者观业、观烦恼已,次观是二所得果报。是二果报即是苦也。】佛陀说:迦叶菩萨,善男子,智者观业、观烦恼。到最后发现无论是业还是烦恼...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6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又到了晚间的听经兼禅修时间。上节课我们讲到:佛陀说,迦叶呀,我有的时候为了讲一法而用无量的法,我为了阐释一个道理可能讲很多话。就好像经中说,一切清净离欲的梵行怎么修,怎么持戒,怎样获得真正的梵行,佛陀讲了很多话,但是也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善知识」。佛陀也曾经对阿难尊者说:阿难...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7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其实从上节课开始一直到接下来的好几节课,这个课程的题目都应该叫做「佛陀的无奈」。佛陀讲法那么多年,误解他的弟子如此之多,实在是非常无奈的一件事情。所以佛陀临走前就特意地跟迦叶菩萨澄清了很多自己想要强调的佛义,而不是弟子们广为传诵的所谓佛义。很多人学佛,学了很久很久,可能学的只是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