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43课·平衡 | 涅盘经白话文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8)《大般涅槃经》讲解1307

00:00

各位师兄:

大家好!

上节课我们讲到,解脱的本质既是空,又是不空,又非是空,非是不空。

你要是说它是空,什么都没有吧,不对的。你明明眼睁睁地看到世间有轮回,有烦恼,有众生,有一切苦,一切相,一切有为之行。但是你要说它不空,这一切又如梦幻一般,稍纵即逝。

其实,涅槃解脱的所谓「不空」,指的是真实、善色、常乐我净。就是透过一切变动的相,你所感受到的那个。那明明是一种存在,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所以世间的这些词汇、语言概念,在形容真正解脱的时候,总是感觉不准确「空」,不对;「不空」,不对,它是超越语言的。

当我们领受这些经典的时候,初期我们还是在利用我们的耳根、我们的意识,当经典的语言藉由耳根,藉由我们的第六意识,进入到我们的阿赖耶识的时候,它慢慢地会探索出一条道路,这条道路恰恰是通往那个非语言。「言语道断」,你一说好像就不准确了,但是你不说,别人又不能理会。所以语言是一条道路,它通往我们要去的地方。有的师兄在听经的时候,感觉既听又没在听,说没在听吧,还在听,陷入到「空」、「无相」、「无愿」当中去。

佛陀说「如来即是涅槃」。一切众生都是怀着对于生死和烦恼的恐惧,慢慢地知道「原来世界上有个大救星就是佛」,「皈依佛」就可以远离生死轮回的痛苦,远离诸种的烦恼。所以很多众生,就归向了佛,也归向了法,也归向了僧,因为佛、法、僧表面上看是三,实际上是一。

皈依了佛、法、僧,众生就远离了四魔带给他的恐惧。哪四魔呢?烦恼魔、五蕴之魔(色受想行识之魔)、死亡之魔、还有天魔(欲界天的魔王波旬,色界天的天魔摩醯首罗)。皈依佛、法、僧就可以远离四魔。

我们学院倡导大家去寺庙里作「三皈依」,当然个别的时候,像盛大的放生活动,上师在一个具体的地点给你授三皈依,这样也可以。更正规的还是去寺庙里去受,那是一种很殊胜的仪式,你的灵魂会得到洗礼。至于网上受,或者电话里受「三皈依」,这种非正规的,你感受不到那个仪式的殊胜。正规的寺院基本上都可以给居士授「三皈依」,或者五戒,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只受三皈依,还是受三皈五戒。

成为居士之后,你就有了一个正式的佛弟子的身份,这种身份认同感就好像你的灵魂找到了精神家园一样,你是漂泊在外多年的游子,流浪儿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这种感觉非常的温暖。

真正的成为佛弟子之后,也就是说你成为居士之后,你学佛跟过去绝对不一样了。

我记得我是很偶然地皈依了,皈依的当天就有一种惊奇和狂喜产生,看到熟悉的人(亲人朋友),我都想告诉他:我皈依了,我成为佛弟子了!是非常幸福美好的感受。

皈依了之后学佛,那是大规模地在学佛,疯狂地在学佛。皈依之前就是蜻蜓点水,我儒家的也看看,道家的也看看,基督教的也看看,佛教的也看看,对于佛法只是知识性的一种了解。

但是皈依之后成为居士了,自己觉得已经是佛弟子了,我就要很懂才可以的。微信上加了很多订阅号,专门是学佛的;朋友圈里有很多大师、师父、上师,天天看他们的开示,看他们在说什么讲什么;每天都在读《大藏经》。那段时间对于佛学知识的了解确实是增加了很多很多。

你皈依了会更有动力,所以感觉皈依对于佛法的信众来讲,有强大的助力。关于皈依之后的功德利益,课下发给大家,暂时就先不详细讲了。因为我们随缘讲经,该讲到的时候会详细地讲。

【受安乐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涅槃,涅槃者即是无尽,无尽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决定,决定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因为你皈依了佛、法、僧,你就能得到安乐,慢慢地就会获证真的解脱,解脱其实就是如来。如来是什么?就是涅槃,涅槃就是无尽,无尽就是法性,法性就是决定(确定无疑的)。决定者是什么?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三皈依」是导向无上正等正觉的一扇门,非常关键的一扇门,不要小看这个仪式,非常的关键。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涅槃、佛性、决定、如来是一义者,云何说言有三归依?】

迦叶菩萨这个时候就代表众生向佛发问,说:「涅槃」、「佛性」、「决定」、「如来」,如果是一个意思,那只皈依佛就行了呗,干嘛还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还要讲三个呢?

【佛告迦葉:善男子,一切众生怖畏生死故求三归,以三归故则知佛性、决定、涅槃。善男子,有法名一义异,有法名义俱异。名一义异者,佛常、法常、比丘僧常,涅槃、虚空皆亦是常,是名名一义异。名义俱异者,佛名为觉,法名不觉,僧名和合,】

佛就对迦叶菩萨说:善男子啊,一切众生都非常恐怖、畏惧生死轮回,所以来求、获受「三皈依」。获受了「三皈依」之后,慢慢地、完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佛法思想的海洋当中,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佛性」,什么是真正的「决定」、「涅槃」。

另外,佛陀还讲说:善男子,有的法,名字是一个,但是意义有很多个;有的法,意义很多个,名字也很多个。

「名一义异者」,名字是一个但是意思很多,像「佛」、「法」、「比丘僧」、以及「涅槃」、「虚空」其实指的都是同一个名字,都是对于「佛」这个词的展开化,名字是一个,意思有很多个,侧重点不同。

「是名名一义异」,明明指的是这个事物,但是意思上有差异,因为意思上有差异,这个名字就相应地根据意思来改换了,而实际上是一样的,「佛」、「法」、「僧」、「涅槃」、「虚空」都是「常」,都是宇宙间恒常的最真实。

有的情况下名字很多个,意思也很多个。像「佛」代表觉(觉悟);「法名不觉」,法是一种客观规律、真理规律总结出来的,它具有客观性,不会因人而改变,它是非常稳固的、客观化的,这是法;「僧名和合」,僧是什么,学佛的人聚在一起叫做僧,代表「和合」。如果僧与僧不能完美地「和合」,那么大家也会对于佛产生质疑,对于法产生质疑。所以佛、法、僧三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哪一个环节做得不好都不行。

「佛」,已经是觉悟者,至臻圆满,不需要再做什么,无修无证;「法」,客观规律、客观存在,你去探索,了知它,获证它就可以了;「僧」,要努力,最需要下功夫的就是僧这里。

「僧名和合」,一方面代表肉身相上大家都聚到一起来学佛,在家居士有在家居士的团体,出家人有出家人的团体,这是相上的「和合」;那么在本质里,在你的精神思想上,佛陀曾经倡导出家人要修「六和敬」,就是大家在一起,这个关系要融洽,要和睦。所有人把劲儿往一处使,这样才可以,不能四分五裂搞对立,搞争斗,所以僧就代表「和合」。

我们在家人也可以称自己为在家「僧」,加引号的僧。我们既然是佛的真弟子,聚在一起来学习,我们要以团结和睦为目的,共同探索正道,而不能陷于「小我」的分别对立当中去。僧有出家僧,有在家「僧」,只要你是清净的认真学佛者。但是要注意两个字「和合」,即要和平又要融和,这点很重要。

当然我们会发现,出家人有很多小团体,很多的道场,在家人也有很多不同的小团体,至少你保证你这一个团体内是「和合」的。也许你跟其他的团体因为修行观点上有差异,所以没有聚在一起,但是对他们要彬彬有礼,不要相互的诋毁打压,除非感觉他有严重的问题,背离了佛法思想,这个时候你可以勇敢地指出来,这是对于佛法的一种护卫。前面讲过,释迦牟尼佛过去世曾经是国王,他也不会武功,但是为了保护一个正法的师父,他就被打得遍体鳞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护法功德无量,护法是我们的责任。如果这个人也是认真学佛的,他细枝末节上犯点小错误,那是可以原谅的,你可以友好地去跟他沟通。

【涅槃名解脱,虚空名非善,亦名无碍,是为名义俱异。】

涅槃就代表解脱,解脱就是涅槃。「虚空名非善」,虚空为什么叫「非善」呢?虚空本身是个虚空相,它非有情识的众生,它的所作所为,其实也是无所作为。虚空是一种客观存在,非善非恶,中性的存在。虚空叫做「非善」,也叫「无碍」,因为是虚空,所以万有可以在它体内来来去去不受影响。所以虚空既是非善的,又叫无碍的。

「是为名义俱异」,所以一方面佛陀讲「佛」、「法」、「僧」、「虚空」、「涅槃」,其实都是对于「佛」这个词的一个扩展,名字其实是一个意思,略有侧重。因为名字略有侧重,所以导致名字差异,差异在哪儿呢?他就分别讲了,还是要重复一下:佛代表「觉」,法代表「不觉」,是客观存在,那么僧代表「和合」,涅槃代表「解脱」,虚空代表「非善」也叫「无碍」。

【善男子,三归依者亦复如是,名义俱异,】

接下来,佛陀又讲说:「三皈依」看上去佛、法、僧,名字不一样,确实含义上也是各有侧重点。「名义倶异」,名字不同,内涵也不一样。

【云何为一?是故我告摩诃波阇波提:憍昙弥,莫供养我,当供养僧。若供养僧,则得具足供养三归。摩诃波阇波提即答我言:众僧之中,无佛无法,】

你们别看佛、法、僧这三个字不同,但是根底里是一样的,侧重点的不同,导致名字的差异。所以我经常跟摩诃波阇波提(憍昙弥,就是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也就是佛陀出家前的姨妈)讲:你不要只供养我,你应该去供养僧。不要因为我成正觉了,我是佛了,你只供养我,不要忽略了僧人们,他们跟我是一体的。当你去供养僧人的时候也就相当于供养我了,你对我的弟子都如此尊重的话,那你对佛更是尊重了。所以供养僧,如果佛并不需要那么多供养,你把你的这些供品供养给僧人,你也能够具足供养三宝的功德。供养僧,全身心地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这些物质,也相当于你在维护佛、法、僧(三宝),这点也比较重要啊!

因为有的师兄对于供佛很感兴趣,设个佛堂,安放很多佛像,前面有好多好多上妙的贡品。我看到有很虔诚的佛教信徒说:我要把最贵的、最好的东西用来供佛,非常虔诚。但是一说供僧,没兴趣了。在他们心里:僧人都未必觉悟,未必开悟啊,我供僧干嘛,他真的能保佑我吗?

但是《涅槃经》里讲,供养僧其实就是供养佛,供养僧就能够「具足供养三归」,供养僧就相当于在供养佛、法、僧(三宝)。因为佛、法、僧(三宝),每一个都可以代表整体,单个的每一个都可以代表整体。所以大家要重视这一点,供养僧也相当于是在供养佛和法。

因为僧人在寻求至臻圆满的觉悟,在传播佛法的过程中,也是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包括我们现在讲的很多佛经都是「三藏沙门」、「比丘」翻译的。我们知道这本《涅槃经》是「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奉诏译」。在初期的佛经,绝大多数都是出家人翻译的,所以你能不供养出家人吗?

你会质疑说僧人里有的好一点,有的行为表现差一点。但是你去给你田里的禾苗浇水的时候,你不会是挑挑拣拣的:哦,这儿有野草我就不浇了,那有禾苗我才浇,基本上都是普泛的浇水,对不对?你一浇水,禾苗得到了水的滋润,野草也得到了滋润,后来你慢慢的会把野草拔掉,是吧?所以该浇水时就浇水,不要想太多,不要很纠结,做的时候怀着恭敬心,赤诚心去做就可以了。

关于供养僧,因为目前末法时期世界上存在假僧、假和尚,佛教协会也提出过,人大代表也指出过。我们要注意,要供养尽可能地去供养真的,假的是骗子,你去助长他的欺骗,其实帮他造业,没好处,所以擦亮眼睛。我们讲「伟大常常形成于细节当中」,其实你去看一些细节就能够判断出这个僧、这个道场是真是假,细节是不会说谎的。所以供养僧,其实就是在供养佛和法。

【云何说言供养众僧则得具足供养三归?我复告言:汝随我语,则供养佛;为解脱故,即供养法;众僧受者,则供养僧。善男子,是故三归不得为一。善男子,如来或时说一为三、说三为一,如是之义,诸佛境界,非是声闻、缘觉所知。】

接下来佛说:「佛」、「法」、「僧」三就是一,一就是三,有的时候我会侧重于佛、法、僧的差异,把一说成了三,有的时候又侧重于佛、法、僧本质里的相同,把三说成了一,这是诸佛如来的境界。

什么时候把三说成一,什么时候把一说成三,这种境界是诸佛如来的境界,是随缘善巧方便地去讲法,并不是声闻、缘觉所能了解的。声闻乘和缘觉乘,有时在理解佛义的时候还是会产生偏差。因为声闻缘觉有的时候不会像佛一样完美地做到善巧方便。

佛是经常变换自己讲经的手法、讲经的语言。有的时候他的讲法,前言后语甚至貌似矛盾,但是他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这样的话,什么时候该说那样的话,而声闻、缘觉有的时候把握不好。

【迦葉复言:如佛所说,毕竟安乐名涅槃者,是义云何?夫涅槃者,舍身舍智。若舍身智,谁当受乐?】

然后迦叶菩萨又对佛说:您刚才讲「毕竟安乐」就是「涅槃」。这个意思到底是什么呢?涅槃里就绝对的安乐了吗?我感觉要说佛涅槃,他就舍掉了自己的肉身,舍掉了这个肉身所含藏的智慧,他也不再讲经说法了。他既然舍掉了身体也舍掉了自己的智慧,谁去受这个「毕竟安乐」呀?众生都开始悲伤,那佛去哪儿受安乐呀?其实这里迦叶菩萨是在旁敲侧击地希望释迦牟尼佛不要马上入涅槃。

【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食已心闷,出外欲吐。既得吐已,而复回还,同伴问之:汝今所患,竟为瘥不?而复来还。答言:已瘥,身得安乐。如来亦尔。】

然后,佛就举个例子说:善男子,我知道你不希望我走。但是我给你举个例子形容一下,这个涅槃为什么说就是「毕竟安乐」的解脱。比如有一个人吃完饭,吃得过饱了,心里堵得慌,发闷,憋得慌。这个人就去外面吐,把一些多余的食物吐出来了。吐完之后回来,同伴就问他说:你刚才的不舒服,已经痊愈了吗?然后这个人就告诉同伴:我现在很舒服了,我的病症已经痊愈了,我现在感觉非常的安乐。然后释迦牟尼佛就讲,如来也是这样的。

【毕竟远离二十五有,永得涅槃安乐之处,不可动转,无有尽灭,断一切受,名无受乐。如是无受,名为常乐。】

涅槃解脱,就好像如来出去了,把这个「二十五有」,就是把轮回里包藏的这一切都吐出去,心里很清净、很干净、很舒适,就得到了安乐,这种安乐是不可动转、无有穷尽的安乐,永远地断除了一切受,「名无受乐」。因为你只要在轮回的相里泡着,你就会有受,有色相就有受。受、想、行、识慢慢地相互牵动,一旦你不在色相当中了,离相解脱了,你就不再受相的干扰了。

究竟意义上的解脱是你在相里面也不受相的干扰,断除了一切受。就好像虽然有六根,也在起作用,但是六尘却进不来了一样。有六根,我也能看,也能听,也能说,也能闻,也能尝,也能想,但是又无可看,无可听,无可说,无可尝,无可想,是一种空空的状态。

涅槃解脱就是这样的,虽然还有六根,但是六尘好像进不来了,六识的功能好像消失了,灭了一切受。然后获得的是无受之乐。色相还存在吗?爱存在不存在,存在跟不存在也没太大区别。无受之乐,我已经不被这些影响了。

「如是无受,名为常乐」。总是处在空的这种状态里,就是一种恒常的快乐,恒常的安乐。六根好像还在起作用,但是又好像彻底地消歇了自己的作用,真的不再被八风吹动了。

【若言如来有受乐者,无有是处。是故毕竟乐者即是涅槃,涅槃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你不能讲,如来在相中还经常受相的干扰,根、尘、识还很活跃,不是这样的。这个六根好像在起作用,又好像消失了一样,因为六尘进不来了,六识好像不存在一样,那六根也好像消失了一样。明明能觉,又好像未觉,就是这种空明的状态,这是佛陀的快乐。这是一种「毕竟安乐」,这种状态就是「涅槃」。

所以真正的涅槃不是说你死了之后才能够得到,在你活着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当你成为一个真正的觉悟者,你就能够感受到这种涅槃的快乐。

【迦葉复言:不生不灭是解脱耶?】

然后迦叶又说:不生不灭是解脱吧?

【如是,如是,善男子,不生不灭即是解脱,如是解脱即是如来。】

然后佛就回答说:对,不生不灭,就是解脱。所以「中道」不偏于这儿,不偏于那儿,哪儿都不偏于,不偏于两边,也不偏于中间,也就是说,无所住、无所著。

「中道」根本意是无所住、无所著,我不偏在这儿,也不偏在那儿,无所著、无所住、无所偏、也无所正,就是一种本在的状态。真正的「中道」是不著、不住。当你不著、不住,你感觉小我化空了,小我化空的时候,你就在涅槃解脱的不生不灭的境界当中了。

因为不著、不住的「中道」是如来的代名词,所以你学佛学到最后,就是一种很舒适的,也让周围人感觉很舒适的、中道的、没有任何攻击性的状态。如果你的存在让周围的人感觉有压力,有攻击性,那证明我执未退。

个别师兄学佛学得越来越亢奋了,大段大段地讲话,然后后面全是感叹号,就是这种亢奋。也不是说错,但是你要有所「觉知」,这种亢奋跟中道是不匹配的。中道是不亢奋的,因为只要有亢奋,就会有另一个反面就是低落,你只要亢奋就会低落,因为亢奋是偏于一端去了。你只要狂喜,对面就是极致的悲伤。

真正的「中道」是一种平衡。不著、不住所以平衡。真正的解脱者安静、寂静,不让周围的人有压力,也不会让人感觉他好像拿着武器(剑)在进攻一样,很冲动。怎么学佛学得还冲动起来的呢?还亢奋起来了呢?一定要对这种状态有所「觉知」,你这是乍开悟,处在狂喜当中啊?还是跟师父跟错了,怎么还是这个样子呢?

「不生不灭」即是解脱。它是不偏的,它是平衡的,阴阳平衡的,它是让人感觉舒服的存在,不是不舒服的。佛是让人感觉极其舒服的。

【迦葉复言:若不生不灭是解脱者,虚空之性亦无生灭应是如来,如如来性即是解脱。】

接下来,迦叶又说:如果不生不灭就是解脱的话,那么虚空也不生不灭,一直存在,那虚空就是如来了,虚空就是解脱了。

【佛告迦葉:善男子,是事不然。】

佛说:迦叶,你刚才说的不对,你说虚空就是如来,因为虚空也表现得像不生不灭,你这样的讲法不对呀。

【世尊,何故不然?】

然后,迦叶就反问说:为什么说我讲得不对呢?明明虚空看上去也是不生不灭的嘛,您讲不生不灭不就是解脱吗?所以虚空就是解脱,虚空就是如来。

【善男子,如迦兰伽鸟及命命鸟,其声清妙,宁可同于乌鹊音不?】

佛说:不对,善男子,就好像迦兰伽鸟,或者命命鸟,这个声音非常的清妙、美好,是不是啊?你怎么能把他们的声音跟乌鹊的声音相类比呢?

【不也,世尊。乌鹊之声,比命命鸟,百千万倍,不可为比。】

迦叶说:对,世尊,确实不能,迦兰伽鸟和命命鸟的声音那么清妙、好听,跟乌鹊的声音确实不一样,不可以类比的。乌鹊的声音要是乘以千万倍,百千万倍,都不能够跟命命鸟的声音相媲美,完全不一样的。

【迦葉复言:迦兰伽等,其声微妙,身亦不同,如来云何比之乌鹊?无异葶苈比须弥山。】

迦叶又说:迦兰伽鸟啊,命命鸟啊,还有乌鹊,他们虽然都是鸟,但是声音却是有极大的差异,迦兰伽鸟和命命鸟的声音确实非常的清净、微妙,身相上也是不一样的。迦兰伽鸟、命命鸟无论是声音还是身相都跟乌鹊有严重的不同,您怎么可以将两者相类比呢?要是将两者相类比,就好像您用中药葶苈子那么细的小粒粒去跟须弥山相对比。

【佛与虚空亦复如是。迦兰伽声,可喻佛声,不可以喻乌鹊之音。】

然后佛就说了:「佛」这个词和「虚空」这个词,也是这样的,差异是非常大的。迦叶,你知道,你不能够用乌鹊的声音去跟迦兰伽鸟、命命鸟的声音相对比,就如同你不能够用葶苈子和须弥山去作对比一样,那么虚空你也不能去跟佛作对比,虚空跟佛很像,但绝对不是一个。

【尔时,佛赞迦葉菩萨:善哉!善哉!汝今善解甚深难解。如来有时以因缘故,引彼虚空以喻解脱,如是解脱即是如来。真解脱者,一切人天无能为匹,而此虚空实非其喻,为化众生故以虚空非喻为喻。当知解脱即是如来,如来之性即是解脱,解脱、如来无二无别。】

佛说:迦叶,其实你很聪明的,你也知道此非彼,虽然像但不是。既然你都明白迦兰伽鸟、命命鸟,它们的声音如此的好听,你不能用乌鹊的声音跟它们作对比;你也知道,须弥山如此的高大,你不能用最微小的葶苈子去跟须弥山作对比,那么你也就知道了,「虚空」虽然很像佛的存在状态,但是你不能直接把虚空和佛划等号。如来讲法的时候,就着相上的因缘,有的时候拿「虚空」来类比一下,来比喻一下解脱的那种「松松松空空空」的状态。

因为众生比较了解虚空的状态,用虚空去作对比,但虚空并不是那个事物本身。佛陀说,真正的解脱者,其实我们用一切人界和天界的众生都没有办法跟他比。「而此虚空实非其喻」,虚空本身是我们做比喻的时候用的一个参照物,它并不是我们所比的对象本身。为了教化众生,方便大家的理解,所以我们经常讲,如来就像虚空一样,解脱、不生不灭,就像虚空一样。但是虚空不是佛,佛也不是虚空。

虚空不是佛,不是如来,那什么是如来呢?佛陀说了,解脱是如来,真正的解脱者、真正的觉悟者才是如来。虚空本身你看着像如来,你让它给你讲点儿法试试,谁能听到虚空的讲法呢?它讲不出来吧,虚空什么都没有,智慧、慈悲也都没有嘛,虚空也不善良嘛,对吧?所以说虚空不能够直接跟佛划等号。

【善男子,非喻者,如无比之物不可引喻,有因缘故可得引喻。如经中说:面貌端正犹月盛满,白象鲜洁犹如雪山。满月不得即同于面,雪山不得即是白象。善男子,不可以喻喻真解脱,为化众生故作喻耳。以诸譬喻,知诸法性,皆亦如是。】

接下来,佛陀又打个比方说:你用来打比方的事物,不能够等同于你所比拟、你所试图去描绘的那个事物本身。这个喻体不能够直接等同于本体。

有的时候我们说一个人相貌端正,尤其经文里讲佛菩萨,面貌端正像「满月」一样,圆满、殊胜、清净、微妙。有的时候又说,大白象白得像「雪山」一样。但是你不可能说一个人的脸就是「满月」本身,「雪山」也不等于白象,这只是比喻,喻体不能够等同于本体。

所以我们说,虚空的状态很像如来,但是虚空能等同于如来吗?不能的。你要知道,一切法性,亦皆如是,不要混淆啊,不要混淆。

【迦葉复言:云何如来作二种说?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执持刀剑,以瞋恚心欲害如来,如来和悦无恚恨色,是人当得坏如来身成逆罪不?】

然后,迦叶又说,为什么「如来作二种说」?为什么如来不直接就讲本体,还要比喻呢?为什么有时说法的时候还要总是分类别呢?总是有侧重点呢?总是要变呢?

佛对迦叶说:善男子,如果有一个人拿着刀剑,怀着极大的嗔恨心想要杀害如来,但是如来这边和颜悦色的,一点嗔恚心没有。这个人真的能够坏掉如来的身体,成就他的「五逆重罪」吗?

【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身界不可坏故。所以者何?以无身聚,唯有法性,法性之性,理不可坏,是人云何能坏佛身?直以恶心故成无间。以是因缘,引诸譬喻,得知实法。】

迦叶说:世尊,不能。为什么呢?因为如来的真身不可坏。如来的真身无形无相,法身无形无相,这个人是不可能破坏掉如来的身形。如来的真身、法身就是「法性」的代名词。「法性」像虚空一样,不可坏的。所以没有人能真正地伤害到佛,或者毁坏佛的身体。

但是我们说凡是出佛身血的人就会造了重罪,下到无间地狱去,他造了「五逆重罪」指的是什么?因为他有杀心,他的杀心给他招引来的果报,他去了无间地狱。其实他未必真的能够伤害到佛的真身,没有人能伤害佛的真身,就算是提婆达多,从山顶滚下一个大石头把释迦牟尼佛的脚跟儿磨出血来,就算是这样,释迦牟尼佛的真身也是不变、不坏的。但是提婆达多,他却犯了「五逆重罪」,到最后下地狱了。

众生的罪报是自己给自己感召来的。你要是怀着杀心去做一件事情,或者怀着极重的「五逆重罪」之心去做一些事情,即便是那个相并没有完成,结果并没有完成,但是你的心感招来了实际的地狱之相,就把你引向了地狱。所以真正的佛法讲的是你要慎你的心念,心念几乎就等同于事实。

所以一定要谨慎你的心念,你恨一个人恨得咬牙切齿,但是还没爆发出来,绷着嘴在心里恨他,再设计些阴谋诡计去害他,你感觉我只是在设想,这事儿还没成呢,但是你的罪报已经等着你了。起心动念都在给你造作罪业,非常的严重。

【尔时,佛赞迦葉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我所欲说,汝今已说。】

接下来,佛就赞美迦叶菩萨说:你理解得很对,如来的真身是不可破坏的,肉身并不是真身,伤害佛陀肉身的人,实际上伤害不了他的真身。这些你都理解得非常棒。

【又善男子,譬如恶人欲害其母,住于野田在谷积下。母为送食,其人见已,寻生害心,便前磨刀。母时知已,逃入中。其人持刀,绕遍斫,斫已欢喜生已杀想。其母寻后从谷出,还至家中。于意云何?是人成就无间罪不?】

接下来(佛)又讲了一个比喻,说:善男子,就好像一个非常恶的恶人,想要杀死自己的母亲。他的母亲住在这个田地里的一个谷垛下面。母亲给自己送食物的时候,这个恶子就想杀死自己的母亲,就去前边磨刀去。母亲知道孩子准备杀死自己,她就逃到了谷垛当中去了。然后这个恶子就拿着刀,绕着这个谷垛乱砍,砍完了以后心生欢喜,他就觉得这谷垛我这扎一刀那扎一刀,母亲藏在里面肯定死掉了。他就心生欢喜,觉得我已经杀完她了。其实他并没有真的捅死自己的母亲,他的母亲从这个谷堆中出来了,(之后)就回到了家中。

然后佛说:迦叶菩萨,你想一想,这个人是不是已经成就了无间的重罪了呢?他想要杀母亲,而且刀也攮出去了,捅了那么多刀,那他是不是犯了「五逆重罪」了呢?

【世尊。不可定说。何以故?若说有罪,母身应坏,身若不坏,云何言有?若说无罪,生已杀想,心怀欢喜,云何言无?是人虽不具足逆罪,而亦是逆。】

然后迦叶就回答说:世尊,这个还真是不好说,也不一定啊。为什么呢?你要说他有罪吧,他妈妈到最后也没死,又回家了;你要说他无罪也不对,因为他确实是真的想要杀母亲,而且已经付诸于行动了,而且他还以为他妈妈被他杀死了,还心怀欢喜。所以说这个人到底有没有犯无间重罪呀?你要说他犯了罪吧,他母亲还活着;要说没犯吧,他心如此之恶,行为也已经造成,所以说真的不好讲。

【以是因缘,引诸譬喻,得知实法。】

然后迦叶菩萨就总结说:确实,对于真理实相的描述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有的时候我们借助一些比喻去比喻它,大家又著于这些比喻,就忘了我们想要描述的真理实相本身了。

【佛赞迦葉:善哉!善哉!善男子,以是因缘,我说种种方便譬喻以喻解脱。】

然后佛就赞叹迦叶说:所以,你就知道了,真理实相它难以描述,我用比喻去描述,大家又容易著于比喻,你们要从比喻中跳脱出来,要看我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

【虽以无量阿僧祇喻,而实不可以喻为比。或有因缘亦可譬说,或有因缘不可喻说。】

所以,如来在讲法的时候用无量的、阿僧祇的、数不清的比喻来讲那个本体本身,但是实际上「不可以喻为比」。其实这些比喻跟实体相比,太苍白无力了。当因缘具足的时候,我也直接就讲本体;有的时候因缘不具足我就讲比喻,所以你们要分清。

【是故解脱成就如是无量功德趣涅槃者,涅槃如来亦有如是无量功德,】

前面我用了无量的比喻来描述涅槃者、解脱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涅槃、如来有无量的功德,我是说不完的。

【以如是等无量功德成就满故,名大涅槃。】

真正的大涅槃就是无量功德具足。我前面讲真解脱者什么样子,真正的解脱是什么样子,你们要注意,具足、圆满以上所有比喻的,才是真的「大涅槃解脱」。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始知,如来至处,为无有尽。处若无尽,当知寿命亦应无尽。】

然后迦叶菩萨就对佛说:今天,世尊,我终于了解了,如来的境界不可思议、无穷无尽,解脱的微妙无穷无尽,如来的寿命也是无穷无尽。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能护持正法。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断烦恼诸结缚者,当作如是护持正法。】

然后,释迦牟尼佛就说:「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能护持正法。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断烦恼诸结缚者,当作如是护持正法」。

到这里,《大涅槃经》的第五卷就讲完了。这个第五卷里无数的比喻来形容什么是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要以上所有特点都具备才是真解脱。

所以,所有想要获证真解脱、想要成佛、想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师兄,对于《涅槃经》的第五卷,一定要多加的留意!这是一个标准,衡量你是否已经真解脱了。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247.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43课·平衡 | 涅盘经白话文”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6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6

第266课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观看《涅槃经》中的辩论会。我们都知道这个辩论会是外道发起的,佛陀是被动参加的,因为佛陀本身并没有好辩、好斗之心。好辩、好斗之心其实也是「我执」的体现,但是被动参加还是可以的。为了阐明宇宙实...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2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2

今天的这个音乐挺好,我闭上眼睛坐在这里听着这首曲子,就好像看到不停地有更多的尊者和菩萨们络绎不绝地过来,加入到我们的队伍,来一起聆听本师的开示。其实我们都知道学习本师的开示,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开拓我们的眼界,更开拓我们的心界,可以让我们过去坚硬的「我执」和「法执」都渐渐地融解掉。有的人认为学的法多...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7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很高兴我们又一起坐在这里了,水晶莲花台上的本师也坐在这里,闭上眼睛,时空穿梭回到了二千五百年前,我们的本师总是这样的讲法,跏趺而坐。有的经文里讲,他是处在狮子座上,或者处在金刚狮子宝座上,佛陀继续在跟迦叶菩萨讨论关于虚空的话题。【善男子,若有人说虚空无碍与有并合,又复说言...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5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上节课的最后,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当你谈到牛奶中是不是有奶酪的时候,当你谈到奶酪是不是能生出生酥的时候,你绝对不能忽视种种外在的条件。【善男子,智者不可见离方便从乳得酪,谓得生酥亦应如是离方便得。善男子,是故我于是经中说,因生故法有,因灭故法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1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大般涅槃经》第三十四卷。上节课佛陀告诉我们,说迦叶呀,众生中有一批人不是不聪明,不是没智慧,不是不狡黠,也不是钝根,反而是利根,但是就是这些貌似相当聪明有智慧的人,就是因为他们远离了善友,也不听闻正法了,也不认真地花时间去思惟正法,也不如法地修行,他们总是...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6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涅槃经》。今天已经到了第三十四卷,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二。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四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二【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实义,二者、假名。】佛陀对迦叶菩萨说:迦叶呀善男子,菩萨那么多,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真实的,一种是徒有虚名(一种是名实相符,一种是名不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