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42课·六七八 | 涅盘经白话文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8)《大般涅槃经》讲解1315

00:00

各位师兄:

大家好!

首先我们还是来看一个问题,昨天晚上在QQ上,一个师兄问:真像群里师兄们说的,佛、魔都是「一个」法身吗?但是为什么会示现成魔呢?和佛形成这么大的反差是不是真的因为佛是「正」的极端,所以才显出来魔是「恶」的极端呢?我们看佛、魔是不是一个法身呢?很显然是的!就好像佛身上的佛性和魔身上的佛性都一样,圣人身上的佛性和凡人身上的佛性都一样,都是同一个,尽虚空遍法界共在的。当你发觉到自己身上佛性的时候,在那一刻,你等于窥见了诸佛的真身,这个法身的状态就像虚空一样,很像虚空,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虚空。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讲「法身如同空性」。这个空性,它侧重的不是「相」的层面,而是「本质」的层面。所以说,法身如同空性,并不是说法身是虚空,只是很像而已。那么这个师兄问为什么会示现成魔,跟佛是这么大的反差?是不是真的因为佛是正的极端,所以才显出来魔是恶的极端呢?

这个问题需要大家闭上眼睛去体会,闭上眼睛,你能感受到宇宙中有一种「无形无相」的物质,而且你很确信它存在,但是它「无形无相」。我们在过去的课程上,有的时候把这种「无形无相」的生命力称作隐能量,或者直接就叫它「生命力」,那么在佛学上它就有很多的词汇了,比如「真如」、「佛性」、「法性」、「一合相」、「如来藏」,很多很多都是它的名字,称呼这些名字的时候各有侧重点,但讲的都是它。这个「无形无相」的物质,其实是「非物质」,「假名」为物质。如果「无形无相」的东西化现为「有形有相」的了,那意味着什么呢?「无形无相」本身就意味着没有边缘可以把捉,你也找不到它的边缘,「无形无相」有的时候还意味着「无穷无尽」。那么一旦它显化为一个具象的事物,我们就能找到它的边缘,只要它是具象的,我们就必然能够找到它的边缘,有了边缘就有了「二元」的倾向性,也可以讲叫「二元」的「对待性」。

比如这里本来空无一物,什么都没有(无形无相),突然化现出来一个杯子,只要有一个杯子,我们就知道它必然可以装东西,那就有了里和外的「分别」(有了杯子里面和杯子外面的分别),有了杯子的顶端和杯子底端的分别,甚至还可以比较它是大还是小,是深还是浅,它的质地是硬还是不硬……只要「无形无相」的物质化为「有形有相」的物质,就必然有「二元」的对待性、倾向性,你找到了左边就能找到右边,找到里边就能找到外边……

那么「法身」,祂包容一切万有,祂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一旦显化的话,祂就什么都能显化,这点大家都能理解,如果它有一些东西是不能显化的,就证明祂不是无穷无尽,也没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了。既然无形无相,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那么不管祂显化什么,在祂看来都是没分别的,因为都是祂的显化。

但是当人或者一切的有情众生去「觉知」这个被显化之物的时候,众生的意识不由自主地就作了分别了:左边——右边,上边——下边,里边——外边,好——坏,善——恶,美——丑……这是众生的分别。所以如果你不分别佛和魔,那他就是打成一片的(因为你在分别这个是佛,偏向正,那个是魔,偏向邪),为什么有佛、魔的分别?其实都是你的心在作分别。而你要是站在「无形无相」的「源头」这里,这都是源头的显化,对于源头来讲是无分别的,所以你越靠近源头,你越无分别,越靠近源头,佛、魔本在一体了,黑与白也混淆了,善与恶也没对待了……

所以六祖慧能也讲:当你静下来不思善、不思恶,善、恶打成一片没有分别的时候,那个是什么?那个是很靠近源头的状态,越靠近源头越无分别,因为它甚至还没有显化出有形有相的可以被你分别的事物,所以它无形无相,也就意味着无分别,一旦有形有相,只要我们的「见闻觉知之性」开始发挥作用,即便是你没有了分别的执著心,但是还有分别的「相」用,这个在课上也讲过,在相里必然有分别,有上——下、左——右、前——后……有对待。所以佛、魔本自一体,是你的「分别」使他们区分开来,从源头来讲,东、南、西、北无所谓东、南、西、北,都打成一片混成一团了,是一种整体性,当整体性化为个体性,就有了对待了。

这个问题就先讲到这儿了。然后我们再引申一下,讲一讲「意生身」,因为我们说「无形无相」幻化出「有形有相」,可能有的师兄就会想到「意生身」。「法身」本身无形无相,祂幻化出有形有相,「法身」起了作用,就幻化出世间万有,这一切万有都可以说是「意生身」。但是这个「意生身」是第六意识吗?不是!过去在禅修课上,甚至佛陀在《楞伽经》中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讲:「意生身」也叫「意成身」,「意生身」就有点儿像你这个意念一动,那个事物就形成了,速度就是那么快(有的时候用「意识」或者「意念」这个词来代表那个幻化的速度之快)。

但事实上「意生身」不是第六意识造成的,因为你在修禅定的时候,如果第六意识还很活跃,那证明什么?证明你的「我执」还很强烈,如果你的「我执」还没有消歇的话,你连罗汉都还不是,你又何谈什么三地菩萨,五地菩萨,八地菩萨呢!八地菩萨可以开始幻化无量无边的「意生身」了,而那个时候他的「我执」是不存在的(也就是他的第六意识是不起作用的),那么是谁在幻化呢?你要是说源头在幻化,可以,或者源头在起作用,也可以,如果你一定要说是意识幻化,那是第七识、第八识合力在幻化,尤其这个主要的力量是来自第八识,因为菩萨的第六意识已经停止作用了,菩萨的「我执」消失了,这个「恒审思量」的第七——末那识,有的时候称之为是「我执」的「代表」,它也消失了,所以就是识性本身的幻化,第八识的幻化!

那么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在禅修课上讲过,第六意识一直在攫取(思维),第七识像个搬运机器人,一直在运送,第八识像个仓库一直在收纳。今天我们换一个比喻,第六意识就好像河流开始流淌了,一直在流淌,第七识就好像是河床,河流在河床上流淌,河床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而且它恒审思量,一直在觉知、观察、照见,它一直在觉知河流在自己这儿流淌,这就是恒审思量。并且河床还把这条河当成是自己(我是这条河,河就是我),而实际上第七识为河床,它不但把这条河当成是自己,又维护了第六意识流淌的功能(第七识它既维护流淌,它又审视流淌,它又执著流淌)。那什么是第八识?那就是大海,海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阿赖耶识)第八识就像大海。这就是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第八意识的关系,大概有点像河流、河床与大海。

那么当菩萨修习禅定,他必须放下六根、六尘、六识才能真正的入定,像《楞严经》中讲的,要透过「色阴区宇」、「受阴区宇」,透过受阴区宇之后,「意生身」才会出来,就好像小鸟从笼子里飞出来一样。「受」是「色相」残存在我们体内的感受,要透过这个感受(也就是说你不被色相与这个色相的残留影响的时候,你的心已经很净了),「意生身」才会出来。那么「意生身」又有点像第六意识的沉积所幻化,而第六意识的沉积就是阿赖耶识,所以「意生身」是从阿赖耶识中幻化出来的,其幻化速度如此之快又好像意识造物一样,所以假名为意识(意念),但它绝对不是第六识,这点大家要了解。第六意识很活跃、很我执的话是不可能幻化的,它妄想、以为它幻化了「意生身」,其实那根本不是菩萨的意生身。这个问题就先谈到这里,大家没事儿还是要多打坐,多打坐就没问题可问了,事实上,这些言语概念都是头脑的分别,你放下头脑就没有分别,就没有问题可问,所有问问题的师兄,一定要多多地修习禅定!

接下来我们再回到《大般涅槃经》第五卷。

上节课讲到,解脱的味道是一切味道中最美好、最殊妙的味道,解脱的味道是世上最美的味道。如果你还不曾获证它,你是无法理解的,但是它确实是一切味道中最胜、最妙的味道。

接下来又讲:

【又解脱者,名曰不动。譬如门阃,风不能动,真解脱者亦复如是。如是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不动」。解脱是一种很稳定的状态,一旦解脱了,就是稳定的,不会再遭受束缚了,也不容易被相吹动了。这种不动的感觉就好像门槛一样,「门阃」就是门槛。这种不动的稳固性就好像门槛一样,没有人讲说刮大风了,庙里的门槛被吹动了,这是不可能的,除非那是极破的一个破庙。这种不动,就好像风吹过来,吹着门帘在动,和尚们的袈裟在动,幢和幡在动,但是门槛不动,解脱是非常稳固不动的。

「如是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在这里就好像不在这里,世间的万相不容易把祂吹动,所以说我们提到的「意生身」,是作为菩萨的时候有「意生身」在起作用。真佛是法身,祂是不动的,祂的「意生身」已经化为「无为无作」的状态,就是说居于能量的最高层,层次越高就越稳定,类似不动,但实际上又是能量的源泉。就好像台风的中心,非常的稳定,那个轴心它是不动的,如来就好像轴心一样,是稳定不动的。

接下来又讲说:

【又解脱者,名无涛波。如彼大海,其水涛波,解脱不尔。如是解脱即是如来。】

例如大海里的水经常地泛滥,汹涌澎湃,一浪高过一浪,涨潮、落潮,大海里的水是一直在这样地变动着,但是解脱它是不变动的。然后又讲:

【又解脱者,譬如宫殿,解脱亦尔。当知解脱即是如来。】

宫殿给人什么感觉?很高大、很稳定、很宽敞、富丽堂皇,这是宫殿,一个窄小的房屋我们不会把它称之为宫殿,对吧?一提到宫殿就是很宏大、雄伟,而解脱就像宫殿一样宏大、雄伟又稳定,乍进去感觉非常富丽堂皇,因为解脱的感受很美妙、很明亮。

【又解脱者,名曰所用。如阎浮檀金,多有所任,无有能说是金过恶;解脱亦尔,无有过恶。无有过恶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阎浮檀金我们讲过,是一种上乘的金子,这种上乘的金子经常会被用来做成很精美的饰品。例如国王、大臣、王公贵族之类的会用这些饰品,它有很多的用处,可以用于很多方面,却没有人讲这个金子有过错,它只是在发挥它的作用而已。解脱也是这样的,没有过错,「过恶」就是过错,解脱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用处,但是你不能讲它有过错,无有过错是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尽其所用,具备无量无边的能力,尽其所用,没有过错,你无法指责它,因为它能力巨大、能力无穷,所以用处就大,用处就无穷,显化的用处就是无穷无尽,各式各样。

【又解脱者,舍婴儿行。譬如大人,舍小儿行;解脱亦尔,除舍五阴。除舍五阴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真解脱是什么样子呢?解脱的人舍离了婴儿的无知的行为,就好像大人一样很懂事,不会像小孩儿什么都不懂,那是一种非常成熟的状态,非常有智慧。

那么解脱是除掉了、舍掉了五阴区宇对它的控制的,除掉了、舍掉了五阴区宇的控制,这才是真解脱。这里就跟《楞严经》完全地吻合了,所以我们从《大般涅槃经》的这里就可以推测,《楞严经》不是伪经,《楞严经》讲的确实是真相,因为《大般涅槃经》没有人质疑是伪经,对不对?没有人讲它是伪经,那它就是一部真经。这部经里讲,你透过、舍掉了五阴区宇,就是真的解脱,这里不是跟《楞严经》完全吻合吗?透过(色、受、想、行、识)五阴区宇。我们猜那些质疑《楞严经》是伪经的人,一定没有认真地读过《大般涅槃经》(这是非常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楞严经》真实不虚)。

除掉、舍掉五阴区宇,其实是通过修习「禅定」来透过的,修习禅定透过五阴区宇就是真解脱。禅定又是六度(六波罗蜜)里面重要的一度,而六度的讲法几乎在所有的大乘经典里都有提及,你要是翻《大藏经》的话,经常看到修习大乘就必修六度,六度里「禅定波罗蜜」非常重要,《楞严经》也一再地强调禅定的重要性。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已经透过(色、受、想、行、识)五阴区宇了,如来也经历过无量无边的应化身了,这里讲的如来已经是「法身」境界的如来,「无余涅槃」的如来,不动了,透过一切。

【又解脱者,名曰究竟。如被系者从系得脱,洗浴清净然后还家;解脱亦尔,毕竟清净。毕竟清净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说解脱就意味着究竟圆满了,就好像被系缚的人(被捆绑的人)终于解放了一样,解放了之后他把自己的身体洗得很干净,他的心很清净,然后他就回家了。解脱就像这样的,这是一种毕竟清净的、没有系缚的状态,很自由、很舒服的状态,这种毕竟清净才是真解脱。所以真解脱者,毕竟清净,非常清净,清净到了极致。

【又解脱者,名无作乐。无作乐者,贪欲、瞋恚、愚痴吐故。喻如有人误饮蛇毒,为除毒故即服吐药,既得吐已,毒即除愈,身得安乐;解脱亦尔,吐于烦恼诸结缚毒,身得安乐,名无作乐。无作乐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接下来有一个比喻,就好像有的人误饮蛇毒(就是不小心,不知道怎么回事,就饮了蛇的毒),所以非常的难受,为了除掉他所服用的毒,他就去服一些药把这个毒吐出来,吐出来之后,蛇毒消失了,他就舒服多了,身体就得到了安乐。解脱就好像这样子,把所有的烦恼、一切的诸结缚之毒全都吐出来了,然后身体就得到了安乐。这种安乐就好像「无作之乐」(不需要再做什么了,因为已经把所有的毒都吐出来了,就不需要再去吐毒了,进行正常的工作、生活就可以了)。所以解脱就是一种「无作之乐」,就好像把该做的都做完了,到了现在已经「无为无作」、「无修无证」了,这个是真解脱,真解脱者是「无为无作」、「无修无证」的至臻圆满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如来的状态。

【又解脱者,名断四种毒蛇烦恼。断烦恼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真正的解脱者,把一切像毒蛇一样的各种各样的烦恼全都断干净了,彻底没烦恼了,这就是如来的境界。

【又解脱者,名离诸有,灭一切苦,得一切乐,永断贪欲、瞋恚、愚痴,拔断一切烦恼根本。拔根本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真解脱者离开了诸有,离开了轮回的束缚,灭掉了一切的苦痛,得到了一切的快乐,永远地断除了贪、嗔、痴的烦恼根本,不是仅仅把草铲除了,而是把根都拔除干净了,这才是真的解脱。

也就是说,色、受、想、行、识完全彻底毫无遗留地透过了,烦恼的根本就拔除了,这才是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所以如果总是去玩阿卡西记录的话(阿卡西记录相当于阿赖耶识的层面),识心并没有透过,所以那并不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断一切有为之法,出生一切无漏善法,断塞诸道,所谓若我无我、非我非无我。唯断取著,不断我见。我见者名为佛性,佛性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这里讲,解脱者断了一切有为之法,就是它安处于「无为无作」的状态,又能够在这种「无为无作」中出生一切无漏善法。

这一点跟这个佛过去世的发愿有关系,他曾经发过这个愿,愿就有圆满的时候,在他成佛后,所有的愿就都实现了,就幻化出来了相应的佛国,或者相应的佛国内的景象、众生……这样的。

「断塞诸道」,真正的解脱者,断塞了一切轮回。导致轮回的常常是自己的「我执」,把「我执」断干净了,这个时候就是一种不存在「我」但是又不是绝对消失的状态,这种:不存在「我」,又不是绝对消失,就是「非我非无我」。没有我执了,但又不是彻底在生命的体系中泯灭、在宇宙中不见,不是这样的。如来的状态就是「非我非无我」,无法形容,那是一种没有我执的、完全化空的状态,那是如来的状态。

「唯断取著」,就是在这种空明中完全没有任何的执取和执著。如来的状态「不断我见」,这个「我见」指的是「真我之见」,就是「佛性之见」。这个时候你完全地合于佛性本身了,你的真我就是佛性,常、乐、我、净的「我」就是指「真我佛性」,这个时候你就是真解脱,也就是说,真解脱者时时刻刻都是与佛性相合一的状态。

有的师兄特别爱读《金刚经》,其实读《金刚经》读久了,你就是与这种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佛性合一的状态。所以我们说《金刚经》是「佛性经」、「法性经」、「自性经」,它讲的状态就是这种无分别、无对待、无妄想分别执著的状态,这是佛性的本来面目。禅宗参话头参到最后,所入的那个境界其实就是《金刚经》的境界。所以说从六祖慧能开始,禅宗的人也是经常通过《金刚经》来印心的,当然你也可以通过《楞伽经》去印心,两部经差不多的。

【又解脱者,名不空空。空空者,名无所有;无所有者,即是外道尼揵子等所计解脱;而是尼揵实无解脱,故名空空。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故不空空。不空空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不空空。」就是解脱者的状态是一种不空的空。大家能了解,如果是空的空,那就是什么都没有了,解脱者是一种「不空之空」。它是空性,它存在,包容一切,又不执著,是这样的。不空之空,它是与万有、妙有圆融的空,所以叫「不空之空」。如果说解脱者什么都没有,从轮回里跳出去了,不在这里了,不存在了,那就是无所有了,无所有就是空空。空空就是外道,像尼键子这些外道所讲的解脱就是空,什么都没有了,一了百了了,那是一种外道的思想,不是佛的思想,佛的思想是「不空之空」,「不空之空」才是真的解脱,真的解脱才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空不空。如水、酒、酪、酥蜜瓶等瓶,虽无水、酒、酪、酥蜜时,犹故得名为水等瓶,】

就好像有一些瓶子,这个瓶子叫水瓶子,那个叫酒瓶子,那个是装乳酪的瓶子,那个是装酥蜜的瓶子,这些瓶子,就算里面没有装着水呀,酒呀,乳酪呀,酥蜜呀,它还是叫相关的这些瓶子对不对。

【而是瓶等不可说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则不得有色香味触;若言不空,而复无有水酒等实。解脱亦尔,不可说色及以非色,不可说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则不得有常乐我净;若言不空,谁受是常乐我净者?以是义故,不可说空及以不空。空者,谓无二十五有及诸烦恼、一切苦、一切相、一切有为行。如瓶无酪,则名为空。不空者,谓真实善色,常乐我净,不动不变,犹如彼瓶色香味触故名不空。是故解脱喻如彼瓶。彼瓶遇缘则有破坏,解脱不尔,不可破坏。不可破坏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不能说这些瓶子什么都没有,因为它能装,它存在,即便它没有装东西它还是那个瓶子,你不能讲这个瓶子不存在,不能说瓶子是空的不存在。「及以不空」,这个瓶子本身是能装的状态,你不能说它不存在。

「若言空者,则不得有色香味触」。如果你说因为没有装水,没有装酒,没有装乳酪,没有装酥蜜,这个瓶子就不是瓶子了,这是不符合逻辑和道理的,因为瓶子还在,对吧?因为瓶子还在,你就不能说它是绝对的空无,如果是绝对的空无,它就不会显化出色、香、味、触这些形状的。

但是这些瓶子「若言不空,而复无有水酒等实」。你要说这个瓶子不空,也不对,因为瓶子确实没有装水、酒、乳酪、酥蜜这些东西,但我们可以叫它空瓶子,对不对?解脱就有点儿类似空瓶子,明明可以装水、酒、乳酪、酥蜜等等,它却没装,可以装却没装。解脱就是这样的,可以承载这一切,但是又没有承载,这种没承载其实就是「无著无住」的状态,所以就不可以讲它是「色」还是「非色」,不可以讲是「空」还是「不空」。如果你说这里是空的,没瓶子,那是不对的,如果说有瓶子,它又没装东西,它也不满,所以说解脱是什么样的状态呢?不得说「有」,不得说「无」,「非有非无」。它要是无的话就无法享受常、乐、我、净了,对吧?要是说有,它有什么呢?讲不清楚,因为它「无形无相」。所以解脱不可说「空」,也不能说「不空」,你说它「空」不对,说「不空」也不对,它是「非有非无」,「非空非不空」的状态。如果你讲它是空的,就好像轮回完全不存在,烦恼也不存在,一切都不存在,那就陷入了「断灭空」,那不是解脱者的境界。这个瓶子里边虽然没装东西但它依然是瓶子,我们叫它空瓶子,空瓶子是不是瓶子?是,而且它还存在。

解脱者的存在状态很空,但是又不空,不空又空,非空非不空,不动不变,所以说解脱是一种不可破坏的状态,不可破坏是真解脱。你说它有,是幻有;说它无,也不对,它是一种不可破坏的状态,你不能够单一的讲是空或者不空,是有或者没有,这都不对。

【又解脱者,名曰离爱。譬如有人,爱心悕望释提桓因、大梵天王、自在天王;解脱不尔,若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无爱无疑。无爱无疑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这里讲,没解脱的就像三界内天界的天王们,他们经常有所悕求,有所盼望,他们小我的意识心相当的活跃。但是如来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后,他是一种无念的状态。六祖慧能也讲了,「无念为宗」,无念的状态就是没有特别的贪爱和悕求了,无念了,他也没有怀疑、疑惑,没有贪爱。没有怀疑、疑惑的这种状态,是真解脱的状态,真解脱就是如来。

无念就是脑子常常是空空的,空空如也的状态。他不会刻意地想做什么事情,他是随缘地去做,这是无念的状态。做什么事他也不会粘著在他所做的那件事情上,一切一切完全的随缘,这是真正的解脱者。

【若言解脱有爱疑者,无有是处。】

真正的解脱者,没有贪爱、疑惑和怀疑了。

【又解脱者,断诸有贪,断一切相、一切系缚、一切烦恼、一切生死、一切因缘、一切果报。如是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涅槃。】

作为如来,已经断了一切相,断了一切系缚(捆绑),断了一切烦恼,断了一切生死,也断了一切因缘,因为因缘是就着相来讲的,既然断了一切因缘,不再造业,也就没有一切果报。远离了一切因缘、一切果报,这样的解脱就是如来的解脱。

所以过去佛陀在世讲法的时候,很多弟子听着听着佛陀的讲法就入定了(入禅定),就解脱了,因为这些经文教法直接把如来的境界搬在了你的面前,你认真地听,就化在了里面,至少在你听经的那一刻,你已经入于听经三昧了。很多师兄听经可以入定,当然也有的师兄听经可以睡着,我们不建议你很困倦的时候去打坐,也不建议你很困倦的时候去听经,这样真的很容易睡着,因为睡着和禅定也很像。只不过睡着了以后,你的意识就不清明了,你就不醒觉了,睡着的状态好像一个喝醉酒的人,昏沉了,晕过去了,完全无觉知了。禅定很像睡着,但是它却了了分明,它很清醒(意识还很清醒)。所以说,意识是否清醒这个很关键,你的觉明是否还很清澈,这个很关键(睡着了你就等于把自己的觉明按住了,埋没了,上锁了,锁住了)。

远离了一切相、一切系缚,远离了一切烦恼、一切生死,远离了一切因缘、一切果报,这样的解脱就是如来,如来即是涅槃,涅槃即是解脱。

【一切众生怖畏生死诸烦恼故,故受三归。譬如群鹿,怖畏猎师,既得免离,若得一跳则喻一归,如是三跳则喻三归,以三跳故得受安乐;众生亦尔,怖畏四魔恶猎师故受三归依,三归依故则得安乐。】

佛说一切众生都非常地恐怖、畏惧生死等等诸种烦恼,所以就跑到如来这里作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好像一群鹿害怕猎人去捕杀它们,非常害怕,就逃到了佛、法、僧那里寻求护佑,希望能够免离被捕杀的祸患。这群鹿想要摆脱猎人,它们就会奔跑,鹿在奔跑的时候都是一跳一跳的,有的时候就跳一跳,有的跳两跳,有的跳三跳,这种奔跑、这种逃离,是在逃向解脱,这第一跳就代表「皈依佛」,第二跳代表「皈依法」,第三跳代表「皈依僧」。众生皈依佛、法、僧,是因为畏惧诸种烦恼和痛苦,所以寻求佛、法、僧的庇护。就好像鹿群三跳一样,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众生受了三皈依之后,就得到了安乐了,因为有烦恼、痛苦可以找佛、法、僧(三宝)来帮忙解决了。

这个意思是讲,要想获证真解脱,就去受三皈依。有很多师兄都跃跃欲试,想要皈依佛、法、僧了,所以机缘到的时候真的可以去寺庙里进行正规的一个皈依仪式,受了三皈依,你就会获证安乐。

【受安乐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涅槃,涅槃者即是无尽,无尽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决定,决定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获证安乐,就是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涅槃,涅槃即是无尽,成为尽虚空遍法界!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248.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42课·六七八 | 涅盘经白话文”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5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5

第265课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最近「喜马拉雅」上主播评选投票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我看每天都有师兄在群里发,要给我们学院投票。我一直也没怎么在意,今天课前有点时间,我就去看了一下主播评选的总榜,就是怀着好奇心去了解一下,看看排在前几名的都是谁呀。大概看了一下前十名,大部分都是讲鬼故事,还有讲历...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5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5

「爱法者卧安,得喜志念清。真人所说法,贤者常乐行。法护行法者,如雨之润生」——《般尼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七卷。【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众生五识亦是有漏,非是颠倒,复非一念,何故不名清净梵行?】迦叶菩萨问释迦牟尼佛说:世尊,众生的「眼、耳、鼻、舌、身」的功能,「眼识、...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0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0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又到了晚间的学经时间,我们继续听一下《涅槃经》第三十七卷中佛陀给我们的开示。上节课佛陀说:就好像雪山上有毒草,也有妙药王一样,众生身上有烦恼这种毒草,但是也有清净的梵行这种妙药之王。【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众生有清净梵行?】接下来迦叶菩萨就问佛说:世尊,为什么说众生能...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8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8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陀住世时所讲的最后一部经,号称经中之王、王中之王的《大般涅槃经》。已经到了第三十七卷,首先依然感谢一下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法师的翻译。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七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五上节课佛陀最后对迦叶讲到:善男子,凡夫的色相是从烦恼生的,如来的色相是远离了烦恼的。...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3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说修到第四禅的圣人可能有两种倾向性:一种「乐三昧」,另一种「乐智慧」。就是一种比较喜欢或者贪爱三昧,另一种是比较喜欢或者贪爱智慧。喜欢智慧的这些圣者会进入到五净居天,喜欢三昧的这些圣者会进入到无色界。【如是二人:一者、修第四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3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又到了晚间,又再一次地坐在水晶莲花上的本师面前。很高兴,很多师兄也都坐在这里了。我们继续学习《涅槃经》的第三十五卷——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三。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五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三这一卷的内容跟第三十四卷息息相关。【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云何名因亦是过去、现在、未来,果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