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38课·火中莲花 | 涅盘经白话文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8)《大般涅槃经》讲解1353

00:00

《大般涅槃经》,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奉诏译。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看《大涅槃经》。

上节课讲到,真解脱者就好像太阳、月亮一样,向众生奉献光芒,但是不会逼切众生,让众生感觉不舒服。也就是说真解脱者,因为他的「我执」消失了,「法执」消失了,「空执」消失了,三执全都消失了,所以他既绽放光芒,又不会让众生感觉不舒服。这个舒服很重要。尤其是「我执」深重的人,会让人感觉不舒服——个性太过强烈了,控制欲太强了,想要主导一切,这样的人往往让人有压迫感、有侵损感,是不舒服的。但是一个真正的解脱者,他不会压迫别人,不会强力地左右别人,他只是温和地引导。他的引导,又好像行云流水一样很自然。如果他的存在让众生感觉不舒服,那这样的人绝对不是一个解脱者。

接下来看:

【又解脱者,名无动法。犹如怨亲,真解脱中无如是事。】

「又解脱者,名无动法。」解脱者是无动法。

我们先来看什么是「动法」?这里有个比喻,就好像怨亲(就是结了怨的亲戚。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亲戚,你跟哪个亲戚结了怨,你见了他就很反感,他也反感你,可能见面就吵架,「话不投机半句多」)。但是真正的解脱者没有怨亲,就看谁都舒服。你们觉得我舒服,我看你们也都舒服,不管你是魔王波旬,还是大自在天摩醯首罗……不管你是饿鬼道、地狱道的……你不会伤害到我一丝一毫,我始终是松松松、空空空。

真正的解脱者就叫「无动」了。我们说八地菩萨「不动地」,怎么个无动?外在的一切境、一切相都无法真正地影响他了。他的境界始终就是那么高,你想尽办法都不可能把他拉下来。非常稳定、非常不动,真解脱者已经在「不动地」了。所以说「解脱者,名无动法」,不会再动摇、不会再颠倒、不会再上来下去,不稳定。

真解脱者中没有怨亲,在这个世界上,他没有敌对者,他没有看不顺眼的人。一切都是梦,好与坏都是梦里的,对与错都是梦里的。他如此的超脱,他还跟谁去计较啊。如果你又计较,说明你又把梦当真了。

真解脱者是如此的无为无作,是真的不计较,所以说真解脱者是诸佛如来的法身,到处遍在却不轻易地显现自身,因为祂看谁都舒服。那么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真解脱者(就是如来法身的应化身),针对着某些事情的层面,比如说持戒方面,法理(法之道理)方面,他还会有较真的时候,目的也是为了众生解脱。因为持戒和法理要是犯错误的话,那就你不可能解脱。他为了让你解脱,所以在这两个方面会比较较真,其他方面全都是无所谓,随他去!怎么都行!我让着你……实际上是没有「我」,也谈不上「我让着你」。看上去,你我「一如」(一样的),是一个整体。

【又不动者,如转轮王更无圣王以为亲友,若更有亲则无是处;解脱亦尔,更无有亲,若有亲者,亦无是处。彼王无亲喻真解脱,】

真正的解脱者,好像转轮圣王一样。他可以统摄所有国家的国王,他是王中之王。每一次转轮圣王化现于世的时候,世界上就这么一个转轮圣王,没有第二个,找不到另一个可以跟他相匹配、相匹敌的人。他的智慧是如此的无穷无尽,他的善德也一样,没有人跟他相匹配。转轮圣王是真的天下无敌手啦。真解脱者也是这样,没有谁可以跟他相匹配。

上节课也提到,对于一尊佛而言,没有谁可以跟他相比拟,除非是另一尊佛。如果不是另一尊佛,单一的只讲一尊佛的话,那他下面就是菩萨,菩萨下面「声闻」、「缘觉」,再下面是众生,佛是在最高处的。

【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法也。】

这里又提到「法」,你可以理解为方法、办法,如来就是无穷无尽的方法、办法的象征。「法」,你也可以理解为规则、规律、真理。「如来者即是法也」,宇宙大道,靠着法来运行,暗含着某种规则、真理实相。

【又无动者,譬如素衣易受染色,解脱不尔。】

怎样说解脱者无动了呢?他稳定、金刚不坏、首楞严大定。为什么说他无动了呢?就好像素色的衣服,比如说你穿一个浅色的衣服(白色的衣服),它很容易被染脏,染上各种颜色。吃个西红柿,红色汁可能崩在上面;吃个橘子,黄色汁崩在上面;写个书法,黑色墨汁崩上面。「素衣易受染色」,颜色浅的衣服就是容易脏,也容易被染色。但是解脱不是这样的,解脱已经不会受任何万物影响了。就好像空一样,包容一切却不受影响。又即又离,我们说如来不即不离,其实是既即又离。「即」就是靠近的意思,靠近一切万物,在万物当中同时又超离,「既即又离」这是真解脱。

【又无动者如婆师华,欲令有臭及青色者,无有是处;】

据说「婆师华」是一种非常香的白色的花。这种非常香的白色的花,你要是想让它变臭,或者想让它变成青色,那是不可能的。

【解脱亦尔,欲令有臭及诸色者,亦无是处。是故解脱即是如来。】

真的解脱也是这样的。没有任何人能够让真解脱者变臭,或者染上别的颜色,让他变化。所以「至极则归于无变」,他已经到了极点了,就稳定在圆满的状态,没有办法再退转,没有办法变臭,或者被染污。

【又解脱者,名为希有。譬如水中生于莲华非为希有,火中生者是乃希有,有人见之便生欢喜;真解脱者亦复如是,其有见者,心生欢喜。】

「解脱者,名为希有」,什么样的才是真正的解脱者呢?很稀有是真的解脱者。众生讲的解脱,好像是「我」在相中,我没烦恼了,我解脱了!没烦恼了——这是解脱,众生一般理解的就是这样的。但是这里讲:解脱者是很稀有的,「名为稀有」,简直是稀有的代名词,稀有到什么程度呢?就好像大家平常都看到的——莲花是从水里生长出来的,这就不叫稀有了,这是天下普闻、尽人皆知的事情。那么有一种莲花是在火里生出来的,火里生出来的莲花才是稀有的!

前段时间二号院有师兄问,既然大家都是佛菩萨再来,为什么不带着这个过往的记忆过来呀,还都要有入胎之迷(要迷一下)。有的今生迷得彻底都忘了自己是怎么回事了。经文里就给你做解释了:如果莲花统统是都是生于水中,那就不珍贵了,不稀有了;偏偏在火中生出来的莲花,这才叫稀有呢!所以说,「磨难是塑造天才的,伟大常常生于苦难」,没有苦难,谁去历练你?谁知道你伟大?火中生出莲花才是稀有的,人们见了以后就会生出极大的欢喜之心,真解脱者就像这样的火中生出的莲花。他是种种的磨难所塑造出来的,你也可以理解为:他是红尘中的染污所验证出来的真解脱。

所以真正开悟的大师,必须重新深入红尘感受一下「财、色、名、食、睡」,「杀、盗、淫、妄、酒」,是不是真的再也无法影响他了。你要是在山洞里打坐一辈子,如果不去试炼的话,那很难讲你是水中生出的莲花,还是火中生出的莲花?《永嘉证道歌》里就提到:「在欲行禅知见力。」在欲望中,「行」你的禅法,「行」你的超脱,「在」而不染。火中生莲,就类似「在欲行禅」。

你可能深入世俗,深入一切事相,但你又是如此的超脱,你手里的一切一切,你都可以当下完全放下,放下得很彻底,没有一丝的留恋和挂碍,这是真解脱者!无论你拥有十套别墅、十辆豪车,还是多少多少奴仆……你当下就可以完全放下,立刻往生(精神上的往生),还是怎么样的……超脱自在,好像自己没有这些东西一样。

如果你很贫穷,你只拥有一件破衣服,你还很执著这件破衣服,因为这件破衣服跟别人争吵个没完没了的,那肯定不是真解脱者。所以说破衣烂衫者未必是真解脱者,锦衣玉食者也未必不解脱,关键是看你的心是否还执著。维摩诘居士不是大富长者吗?他的金银财宝是数不尽的,而且他有妻子、有儿女,没有什么能阻挡他的解脱,这才叫稀有!

【彼希有者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其如来者即是法身。】

所以你刻意地压抑自己的某种欲望,那还是修行的初级阶段。到了高级阶段,不需要压抑任何东西,你也不会触犯任何戒律,永远都是舒服自在的,这是真的解脱了。

「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其如来者即是法身。」你要永远感受自己像法身一样的超脱,这样才可以。

【又希有者譬如婴儿,其齿未生,渐渐长大然后乃生;解脱不尔,无有生与不生。】

下面又做比喻了:世间的婴儿刚出生的时候,都没有牙齿。慢慢地长大了,牙齿也就生出来的,这是有为之法,这是「相」。只要是相就有变化,但是解脱是法身、是如来。真解脱没有相,所以也没有这些变化,你看不到解脱本身,他还慢慢地长出牙齿。真正的解脱,没有生与不生,是如此的凝然却不禁锢。禁锢是死的,凝然是松松的、活的,大家可以闭上眼睛去体会。虽然是凝然的状态,本自不生了,凝然的安静,但它又不是死的,它是活的!注意这一点。

【又解脱者,名曰虚寂,无有不定。】

虚寂,其他宗教也讲「致虚极,守静笃」。「解脱者名曰虚寂」,经常修行、打坐的师兄们,他们的状态就越来越靠近这个虚寂的状态(虚,若有若无。寂静,不张扬的,很低调)。「无有不定」,这里是很稳定的,虚寂不是说这一秒钟是虚寂的,一会儿又乱了,不是这样的。时时刻刻都是这样的虚寂的状态,没有不定的时候。

【夫不定者,如一阐提究竟不移,犯重禁者不成佛道,无有是处。何以故?是人若于佛正法中心得净信,尔时即便灭一阐提;若复得作优婆塞者,亦得断灭于一阐提,】

有的人讲:「一阐提」可能永远成不了佛。你看:「一阐提」不信因果,对佛法没有任何的信心,空余时间想的全都是恶事,没有一点善事,「一阐提」简直是没有办法成佛了。——世间人有的人这样认为。但是佛陀不这么认为,说:虽然他曾经是一阐提,但是如果他熏修佛法,熏修自己的心,开始澄净了、净澈了,开始信佛法了,他就不再是一阐提了。

一阐提的名号只是一个人暂时性的一个状态。在学佛前,我们可能也是一阐提,对不对?但是慢慢地,某个机缘筑就我们,慢慢地学佛了,越来越信了,而且越来越净信了(就是「身口意」都符合佛法了),那我们就不再是一阐提了。一阐提作为有为之相,他也是会变化的,甚至有的一阐提慢慢地成为优婆塞(成为居士了)。

【犯重禁者灭此罪已,则得成佛。是故若言毕竟不移不成佛道,无有是处。真解脱中都无如是灭尽之事。】

哪怕是你在做一阐提的时候,犯了很大的重罪,比如说:五逆重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等、等等,但你只要通过忏悔、通过多多地行善、通过听经闻法觉悟,慢慢地,你的罪就好像消掉了,你也能成佛。一阐提只要转变,他也能成佛。关键是如果不转变,他就成不了佛。

所以你不能够很定性地讲,说一阐提成不了佛,不可以这样讲,尤其是学了《法华经》之后,我们知道那些犯了五逆重罪的人,只要做了跟佛、跟佛法相关的一点点小事情,未来世也会成佛的。他只要种下这个善的种子,因缘具足的时候肯定会生根发芽的。不过呢,真解脱中没有这样的灭尽之事。真解脱者,不生不灭,安于那种虚寂,他不造业,也就谈不上还要灭罪,他根本就没造罪,他消什么罪业呀?

【又虚寂者,堕于法界,如法界性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安于虚寂的这些人,很容易慢慢融汇到诸佛的法界当中去。在诸佛的法界中,与法性合一,真解脱者就是如来的境界了。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公式:「虚寂等于如来」。你只要安于虚寂,经常修习虚寂,你就能够慢慢地靠近诸佛如来的法身,慢慢地证得如来之境。虚寂这种修行方法,像什么?有的师兄想起来,有点像「奢摩他」,修习止、静。至「虚寂」就如同是修习「奢摩他」。

【又一阐提若尽灭者,则不得称一阐提也。】

一阐提,说他不信因果,没有任何的善法,不信任何的三宝。但是如果他改变了,罪业也消灭了,他就不叫「一阐提」了,你就要给他改名字了。

【何等名为一阐提耶?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真解脱中都无是事,无是事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有很多师兄问,到底什么是「一阐提」?百度佛解释得也并不完全。大家注意啊,在《大般涅槃经》的第五卷里,对于一阐提有一个详细的解释。

什么是一阐提?「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这是一阐提。

第一点、「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就是断了善根,没有了善根;

第二点、「心不攀缘一切善法」,就是周围有再多的人行善,他都麻木,不为所动。大家都在遵守社会公德,他就像看不见一样,乱攀折花木,随地乱吐痰,乱扔垃圾,他就是不会受善的影响。「心不攀缘一切善法」,不会受一切善法影响;

第三点、「乃至不生一念之善」,他心里几乎一个善的念头都没有。就好像地藏王菩萨说:哎,阎浮提的这些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恶。每个起心动念全都是跟「贪、嗔、痴、杀、盗、淫」相关的,几乎没有一个好念。这三者加在一起,这是一阐提。

再重复一下:第一、泯灭了一切善根;第二、一切善法影响不了他;第三、他甚至一念的善都没有。这样的人是一阐提,在生活中很多见。虽然是一阐提,但只要他周围的人总是在认真地修,认真地修……早晚有一天,因缘具足的时候会感化他转变。转变了,他就不是一阐提了,他甚至可能会变为居士、甚至会成为觉悟者。真解脱中,就谈不上有一阐提了。

【又解脱者,名不可量。譬如谷聚,其量可知,真解脱者则不如是。】

真正的解脱者,他的外号叫「不可量」,为什么说他不可量呢?这里比喻就好像谷子聚在一堆儿,谷米堆。「其量可知」,这一粒一粒的谷子虽然很多,一堆谷子其实可以数清楚的,只要你花时间,有耐心,一粒一粒的,你还是可以数清楚的,可能几亿或者几百万亿粒种子……

但是「真解脱者则不如是」,真解脱者他的量,你是数不清的,他的智慧是无穷的,任何外在的因缘,都会助发他的智慧显化,你不知道他有多少智慧。他的智慧不会像谷米堆一样还可以数清,是数不清的。

【譬如大海不可度量,解脱亦尔,不可度量。不可量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就好像海水,你能够数清大海里有多少滴水吗?太难了,是不是?也取决于你给每一滴水定的这个体积大小。每个人对于一滴水的概念,都有所不同。这个人认为一滴水应该是这些,那个人认为是那些,大海包容着无穷无尽的水滴,谁又能把这些水滴数清楚呢?真正的解脱者,他的智慧就是像大海水一样啊,没法度量。一个人的智慧如果是有限的,他就不是真解脱者;真解脱者的智慧是无限的、数不清的、是不可量的……

佛陀讲了:我所知道的法,就好像树上的叶子一样数不清,但是我所讲出来的法,就好像落在我手掌里的树叶,就这么点儿。我四十九年讲了这么点儿有限的法,结果在未来的传播过程中,还有很多法都流失了。很多经文都不是完本,都是略本(因为很多内容都流失了,有的经干脆就灭尽了)。传播过程中,本来是写在树叶上的,之后写在竹简上,后来发生战乱之类的,有的就被大火焚毁,有的就直接丢掉了,写在叶子上的也都腐烂了……你不知道如来讲过多少法,你只知道讲了四十九年,但你不知道他讲了多少法?这些法是不可度量的,而讲不出来的、还未讲出来的法就更多了!你难以想象诸佛如来的智慧,是如此地深远广大无穷尽……

【又解脱者,名无量法。】

所以说解脱者名「无量法」,解脱者简直是无量法的代名词。

【如一众生多有业报;解脱亦尔,有无量报。无量报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就像一个众生,我们说他身上的业,无始劫以来累积了无穷无尽的业,是数不清的。那么解脱者他身上的智慧,无始劫以来的积累(每一劫、每一世),都是无量的智慧,你能够算清楚这个智慧有多少吗?算不清,这是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为广大。譬如大海无与等者;解脱亦尔,无能与等。无与等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就好像大海,没有什么可以跟大海相媲美了。解脱也是这样的,谁能跟「解脱」相媲美呢?有的人说我活得很快乐,那个人说我过得很富裕,那个人说我很幸福,有的人也很痛苦、饱受折磨,或者很贫穷很悲苦……没有什么能跟「解脱」二字相媲美,「解脱」二字胜过世间一切世俗法的形容词,不管你把日子过成什么模样(过成花儿一样),你都无法跟「解脱」二字相提并论。你再怎么玩都是梦里,都是在相里。而解脱离相了、超脱了、觉醒了!「解脱」某种意义上也是「觉醒」的代名词,或者说「觉悟」的代名词。大家都做着梦呢,这个人醒了,了解了实相。「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最上。譬如虚空最高无比;解脱亦尔,最高无比。高无比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而且解脱者又叫最上(就是最高、最上)。我们在相中看着相,有的时候就陷入一种空明的冥想当中。那种空明,有的时候被称之为是虚空。解脱最高、最上就像虚空一样,看不到边际。一座山再高,一个金字塔再高,高到极处,不能再高了,到顶了。但是虚空比它还高,所以比世界上最高峰还高的是什么?是虚空。解脱就是像虚空一样最高、无比。

【又解脱者,名无能过。譬如师子所住之处,一切百兽无能过者;解脱亦尔,无有能过。无能过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没有谁能超过真正的解脱。就好像狮子所住的地方,一切的百兽,森林里的一些小动物都要老实、安静一点,因为狮子大王来了。解脱也是这样的,没有谁能超过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为无上。譬如北方,诸方中上;解脱亦尔,为无有上。无有上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解脱者,名无上上。譬如北方之于东方,为无上上;解脱亦尔,无有上上。】

另外,解脱又好像是无上。就好像地图总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北方总是在上边儿,在各种方向中的最上边。解脱也是这样的,是无上的,他是在最上之处、最高之处的。

【无上上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谁也无法超越解脱。说一个人解脱了,我们知道了、明白了,不用再跟他聊别的了。所以说「解脱」二字简直是对一个人最深的赞美,你赞美他——你是国家元首,你是世界首富,你是地球的领导者,或者你是宇宙的领导者,都不如「解脱」这两个字来得更有力量。「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恒法。譬如人天身坏命终,是名曰恒,非不恒也;解脱亦尔,非是不恒。非不恒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解脱,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恒定,远离了一切痛苦和烦恼。他说他解脱了,彻底自在了(解脱是彻底自在的象征),而且是永恒不变的自在。不像人界和天界的人,人间的人活个两三百岁很了不起了,有修仙的活个八九百岁也很不错了,天界的众生活几十亿年,多少大劫,也很不错了,但都有量。但真解脱者无有量,不生不灭这是真正的永恒。人界的众生和天界的众生,因为他有身坏命终的时候(身体会坏掉,命会终了),所以那个不叫「恒」。但是真正的解脱却是「恒」。

接下来,

【又解脱者,名曰坚实。如佉陀罗、栴檀、沉水,其性坚实;解脱亦尔,其性坚实。性坚实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坚实。」稳固、坚固、结实。就好像佉陀罗木、旃檀木、沉水香,木性或者这种香性很稳固。解脱也是这样的,解脱性是很稳固的,说一个人解脱了,那是真的解脱了。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挠他,改变他的解脱。如果还能被改变,那证明那个解脱是假的,他是假的解脱者。真解脱者「其性坚实」,不会再变了,如此的稳固。

【又解脱者,名曰不虚。譬如竹苇,其体空疏,解脱不尔。当知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不虚。」像世间的竹子和芦苇,外面确实有个硬壳,「其体空疏」,但里面是空心的。但解脱呢?不是这样的,不是说表面上坚实,内在空虚,解脱是一种坚固稳定的松空定(坚固稳定的松松松、空空空)。这种松松松、空空空,是恒定不变的,如果还变那就不是真解脱。「当知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不可污。】

古代禅师讲说,「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你的心要像墙壁一样稳定不可侵、不可坏、不可改。「心如墙壁」,就说摒弃了「根尘识」对你的打扰。「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里讲是什么呢?解脱者是不可污染的,他是不会退转的。

【譬如墙壁未被涂治,蚊虻在上止住游戏。若以涂治,彩画雕饰,虫闻彩香,即便不住。如是不住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如果墙壁不刷一下漆的话(就是毛坯房),不加固一下,有的时候,像(小蚊子)蚊虻、牛虻之类的,就会在上面游戏。但是你要是涂上一些胶漆之类的,或者是画一些彩画雕刻一下、装饰一下,小虫子闻到这些彩画的味道啊,就跑了,不在这儿了。真解脱者,就好像是这样子,他已经具备了深入的免疫力。用这种油漆的味道,使小虫子见了油漆的味道就逃跑了,代表真解脱者他具备了对于一切诱惑的免疫力。他是真的不动,不会轻易被影响。甚至可以说他是绝对的不会再退转了,这是真正的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无边。譬如聚落皆有边表,解脱不尔。譬如虚空无有边际,解脱亦尔,无有边际。如是解脱即是如来。】

像部落和村子,小镇和城市,都会有边界线,对不对?就是国家也有边界线,地球这个球体也有边界线,有形有相的事物,我们往往可以找到它的边界。但是真正的解脱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所以说「松松松、空空空」这个咒语大家要经常的念,念这个咒语可以让你变为真解脱的状态,无边无际,智慧无量无边。

【又解脱者,名不可见。譬如空中,鸟迹难见。如是难见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不可见」,就好像空中的鸟儿飞过了,却没有留下痕迹一样。真正的解脱不可见,因为离相了,你要去品味,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祂,但是你说我把祂画下来吧,我把祂领出来吧,很难!简直不可能!因为祂不是相。「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甚深。何以故?声闻、缘觉所不能入。不能入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真解脱者的境界(也就是说诸佛如来的境界)非常的深奥,一般人进不去,就连声闻乘和缘觉乘的这些圣者,他们都进不去真解脱者的境界里。如果他们能够进入的话,那就代表诸佛如来和声闻缘觉没什么不一样,而实际上确实大不一样。「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之境声闻、缘觉进不去的。八地以上的菩萨,可以窥测到一点点如来之境的样貌。

【又甚深者,诸佛菩萨之所恭敬,譬如孝子供养父母,功德甚深。功德甚深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因为真解脱的境界很深奥,所以诸佛菩萨都很恭敬真解脱者。就好像一个很孝顺的孩子,供养父母功德无量、功德甚深。

「功德甚深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一个懂得孝养父母的孩子功德甚深,这种甚深的功德就好像真解脱一样,功德是无量的,说不清的,是没有办法描述的。

【又解脱者,名不可见。譬如有人不见自顶;解脱亦尔,声闻、缘觉所不能见。不能见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不可见。」就算是你获证了解脱,也会很奇怪。如果你真的获证了解脱,就好像你看不见自己的头顶一样。如果你不借助别人,也不借助镜子,你看不见自己的头顶。当你获证了解脱也是这样的。获证了解脱的人,他甚至看不到自己的解脱。他让周围的人感受:他是个解脱者,但他很少自我夸耀(说我开悟了,我是一个解脱者)。一旦他说「我」开悟了,「我」解脱了,那还有「我」在,对不对?

所以一个真正的解脱者,他话确实很少,他不知道怎么去形容自己,他可能跟你说一些身边的小事情。弟子问禅师说:什么是佛法大意啊?禅师说:你吃饭了吗?喝茶去吧!你看树上的叶子长得多么漂亮啊!……给你转移话题。他并不直接回答你什么是佛法大意,达摩祖师西来到底目的是什么呀?他不跟你讲这些,只要你着眼于当下。要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话,很多禅宗的大德也是解脱者。「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我们是站在某个角度来判断大德是如来,但是你换一个角度未必又符合了。因为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如来,是不是佛?有很多的角度和标准。从见性的角度说,经文也讲见性就是佛了,你只要明心见性了,懂得你的法性了,窥探到祂了、证悟到祂了,在那一刻你就是佛了。但是接下来,生活中你的习气断了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证得了吗?五眼六通都具足了吗?要是在相上去比呀,那跟真正如来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但是在性上,所有众生跟诸佛如来没有差距,法性都一样。所以要看你是站在哪个角度讲这个人是不是佛,角度不同,结论就不同。经文里讲真解脱者,就好像有人看不见自己的头顶一样,声闻、缘觉也见不到真正的解脱境界。「不能见者即真解脱」,祂超越了一切可见,这是真解脱。

【又解脱者,名无屋宅。譬如虚空无有屋宅,解脱亦尔。言屋宅者喻二十五有,无有屋宅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真正的解脱者,他的心里空荡荡的。

这种无念的解脱状态就好像没有屋宅的虚空一样,谁能在虚空里造一所房子呢?打个地基都打不成,虚空里没有房宅,真正的解脱里没有念头。在绝对的解脱里,一真法界这里,是无念的,绝对的无念!

六祖慧能跟大家讲,说:我的法门「无念」为宗。那个无念也不是让你强压,而是让你不住。不住,像天空一样看着云彩飘飞不住,「无念为宗」就是不住,你真正做到完全不住的时候,你的念头绝对很少,几乎是零啊!就好像虚空里建不了房舍屋宅一样,真的解脱里是没有念的。你看《楞严经》(修行人必读)里讲的:在禅定中,依次透过「色、受、想、行、识」五阴区宇的时候,越透到最后,识心已经相当的微细了,微细得就像非想非非想天一样,说它不存在,又存在;说它存在吧,又拿不出来,已经到了虚空的临界点了。

真的解脱里建不了屋舍房宅,比喻什么呢?比喻真的解脱里没有轮回存在,没有「二十五有」存在。轮回中,不管你显现什么样的生命形态;在解脱里,就没有这些生命形态,这才是真的解脱!真的解脱里没有轮回存在。

【又解脱者,名不可取。如阿摩勒果,人可取持;解脱不尔,不可取持。不可取持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真正的解脱是拿不出来的一个东西,像世间的阿摩勒果(也叫庵摩罗果,很小的像槟榔果一样的),人可以拿过来。但是解脱你是取不出来的。一个解脱者他在这里,有人向他发难,说:你把你的解脱给我。这个解脱者就笑一笑:你的解脱在你身上,我不能把我的解脱给你,因为我拿不出来。祂不可取之,祂是无相的、离相的、不可取,甚至也不可言说,「言语道断」啊!我们去描述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打擦边球,也是在指月亮而已,真的解脱就是月亮本身,没法再指哪儿了。

你去感受当下,放下「根尘识」的那个当下,就是真解脱了。「真解脱者即是如来」,所以你放下「根尘识」就是如来,理论上讲是很简单的,但是做到是很难的!我们一辈子的努力就是在修——放下「根尘识」,透过「色受想行识」。真正透过,那就是五眼六通全都具足了,然后六根也能互通互用了:摸一下这果子就知道甜不甜,看一下那个人就知道根器怎样,就知道他过去世都做过什么……如数家珍,这就是需要我们付出努力的地方了。

【又解脱者,名不可执。譬如幻物不可执持;解脱亦尔,不可执持。不可执持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有人说我解脱了,我要守住我的解脱,那这个人肯定还没解脱。真解脱者「不可取持」、「不可执持」。你也无法说我要稳定一下祂,这种说法就是一个谬论。真正的解脱者不会说这样的话,说我要保任住我的解脱。真解脱者无可保任,无修无证,他已经成为法身本身了,不需要太多多余的语言动作,来让他偏离法身,放下「根尘识」他就安住在那了。他只要一动用「根尘识」,他就从真解脱中又游离出去了——这是指的法身状态,那么应化身状态是怎么样呢?就算是动用「根尘识」,他的真解脱也没有离开他,所以真解脱就像你的法性一样,不管你怎么做,祂都不曾离开你。你怎么样的努力修持,也没有让祂增多,祂是不增不减的。

你说:我今天没有做功课,我睡大觉了,睡多了,或者我贪淫嗜酒了……那我的身上的解脱性可能就少了吧?不是这样的,祂永远在!但是你做这些事情会障蔽你感受到,因为你只有极清净的时候,才能感受到的。所以说真正的解脱就是像佛性一样,在圣人身上没有增多,在凡人身上也没有减少,在一切众生、一切万有身上都一样,都平等,这是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今天就先讲到这里了,我们要多多地体味这个真解脱「无处不在,到处遍在」,要多多地感受祂。你只有在极致的清净中,在松松松、空空空中,你才能感受到的。虽然感受得到,但是却说不出来,「言语则道断」。「动念即乖」,动个念头就偏离祂了,所以说真解脱者很安静,非常安静。

同时我们也能够知道,真解脱者的这种安静,不是枯坐在那儿什么都不做的安静,他是该做的都做,从来不会逃避责任的,安静认真地去做。因上努力,果上又很随缘,火中生出的莲花……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252.html

“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38课·火中莲花 | 涅盘经白话文”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7

第277课「文殊师利,云何诸菩萨行菩萨行?文殊师利,菩萨不思惟,不为灭不为生,是为行菩萨行。复次,文殊师利,菩萨过去心已灭不行,未来心未到不行,现在心虽有亦不行。何以故?不著过去、未来、现在故。」——《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陀涅槃前的遗言,接着上节课的内容。【阿难,...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4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4

第274课「佛告舍利弗,菩萨行者具足四法得陀罗尼。何谓为四?不著秽欲,于诸众生不起嫉妒,施诸财物心无悔吝,昼夜常乐修习善法。菩萨行者具足如是四法,得陀罗尼。」——《佛说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来看一下《涅槃经》第四十卷的最后一课。上节课,佛陀对一百二十岁的须跋陀长老讲,盲...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9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9

第269课「文殊师利,众生见佛亦复如是,以其心净故见佛身。佛身无为,不生不起,不尽不灭,非色非非色,不可见非不可见,非世间非非世间,非心非非心,以众生心净见如来身。」——《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各位尊者:大家好!今天开始学习《涅槃经》的第四十卷——憍陈如品第十三之三。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十憍陈如品第十三...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1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1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容易造成众生烦恼的三个字:「受」「爱」与「触」。我们接着来看:【复次,善男子,智者当观受、爱二事何因缘生?知因想生。】佛陀说:迦叶,善男子,有智慧的人去观察「受」和「爱著」这两件事的时候,他会去找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的受,什么造成了...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1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大般涅槃经》第三十四卷。上节课佛陀告诉我们,说迦叶呀,众生中有一批人不是不聪明,不是没智慧,不是不狡黠,也不是钝根,反而是利根,但是就是这些貌似相当聪明有智慧的人,就是因为他们远离了善友,也不听闻正法了,也不认真地花时间去思惟正法,也不如法地修行,他们总是...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7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其实从上节课开始一直到接下来的好几节课,这个课程的题目都应该叫做「佛陀的无奈」。佛陀讲法那么多年,误解他的弟子如此之多,实在是非常无奈的一件事情。所以佛陀临走前就特意地跟迦叶菩萨澄清了很多自己想要强调的佛义,而不是弟子们广为传诵的所谓佛义。很多人学佛,学了很久很久,可能学的只是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