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33课·八大人觉 | 涅盘经白话文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8)《大般涅槃经》讲解1457

00:00

各位师兄:

大家好!接下来继续看《大般涅槃经》。

上节课有一些很重要的重点,我们一再地重复。这节课再略作重复,佛陀说:「足迹难寻者,则近无上菩提之道」。

大家要观,时时刻刻地觉观:你昨天来、前天来,这个课(音频)还在,今天来却不见了、消失了,「足迹难寻」,不知道它去哪里了,那它去哪儿了呢?你有种感觉,虽然这个相它不见了,但是它还在,在哪儿呢?在虚空法界当中。一段音乐听啊听,听着听着消失了,但是你又感觉它并未消失,它留存在了你「阿赖耶识」的记忆当中。

「足迹难寻者,则近无上菩提之道」,「足迹难寻」,音乐最符合这四个字,走过却不留痕迹。所以在我校对《地藏经》文稿的时候才发现,我们用书面语去表达的时候,有的时候一句话只写一遍就够了,因为它已经成为一个具体的相(黑字)很具体地落在白纸上,你想重复地看可以看无数遍。但是我们讲课的时候,这个语音就好像走过不留痕迹一样。所以说声音和音乐,它是时间的艺术,随着时间的经过而流淌掉了,所以在语音版的课程上,有的内容我们要重复一遍、两遍、三遍、四遍,甚至很多遍,因为走过不留痕迹。你为了加强大家的记忆,你只有一再地重复,但是文字版的课程就不是,一遍就够了,我们想看可以看无数遍。

「足迹难寻者,则近无上菩提之道」,大家仔细品味这句话,什么叫「足迹难寻」?本来是在这儿的,慢慢地消失了,消失了就入到哪儿了?入到「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当中去了。这个「三解脱门」,恰恰就通往「无上菩提」之道。所以大家多多地感受相的无常和无常背后的那个东西,那个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本自寂灭的存在,那里就通往无上菩提之道。佛说这样的人足迹难寻,「虽去无至」,虽然消失了,消失到哪里了呢?讲不清楚,你只能去感受,言语是苍白的,你要去感受,你要通过生活中一切的实相去感受。

这里还有一句话很重要,「无为僧者,即是如来」。「无为之僧」,无所积聚、无所藏匿,这是如来。如来的无为是什么样子的?如来已经真正地与虚空法界合一了。祂的「无为」其实是「有为」,整个虚空法界,任何一人、一事、一物的「有为」,都是祂的为,因为祂就是一切,一切就是祂,所以一切的「有为」也都是祂的「无为」,祂的「无为」即是一切的「有为」,「为一切者为无为也」。

「无为僧者,即是如来」,如来的真身,你看也看不见,摸也摸不着,但是你时刻用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感受到的一切,无一不是「如来」的作用。或者你加一个字,「如来藏」的作用。这个看不到的隐形能量,祂在一切显形能量中,显现自己的作用。如来的「无为」,是无所不为,一切都是祂的为,但是你要去感受,祂不直接等同于「十八界」了,不直接等同于「六根」、「六尘」、「六识」,但是祂却离不开这「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这是「如来」,也是「如来藏」。祂其实到处都在显化的,但是你要了解这是祂的显化,你才能感受到祂。不然你只盯着瑞相了,只看哪里有瑞相,哪里是祂的显化,没瑞相的地方就不是(如来在笑你了)。这个沙子石头里、山川河流里、森林树木里、小昆虫、小蚊子、小蟑螂、小蚂蚁,这都是我(如来)的显化,你只盯着瑞相,那你把我给局限了,局限得多么狭小啊,只盯着瑞相。

【夫积聚者名为藏匿,是故如来凡有所说,无所吝惜,云何名藏?】

「夫积聚者名为藏匿」,说谈一个人有所积聚(有所积攒和聚集)什么东西的话,那好像就收拢起来、藏起来了。但是如来没有这样子,没有积聚,是完全敞开的。如来凡有所说,毫无吝惜地一切一切完全敞开。

但是有句谚语「睫在眼前看不见」,你的睫毛就在你眼前你却看不见(假睫毛不在我们的论说范围之内,假睫毛太突出了,它是一个外来的东西,呼扇呼扇地,你粘上了你也能感觉到它)。真的睫毛它是如此的自然,它就长在你的眼皮上,但是你很少看见,除非你对着镜子看它,你要不照镜子,或者没有睫毛掉下来让你感觉很痒,那你看不见你的睫毛。

「如来」就像你的睫毛,就在你的眼前你却看不见。

【迹不可寻者所谓涅槃。】

这句话大家仔细地感受啊。痕迹不可寻者,就是涅槃,就是入到「空、无相、无愿」了,痕迹找不到了,这种状态就是涅槃。所以涅槃是什么?涅槃不是离开,而是一种回归,对不对?回归哪儿了?回归祂的本在状态了。

【涅槃之中,无有日月星辰诸宿、寒热风雨、生老病死、二十五有,离诸忧苦及诸烦恼。】

涅槃当中,回归「本在」,本在什么样?六祖慧能告诉你了本在是什么样子。所以这种本在里,没有日月星辰这些相,也没有寒风啊、热雨呀(天气、气候的变化),也没有生老病死(物类的衰减),也没有二十五有(轮回中生命存在的二十五种形式),也就是说:涅槃中无轮回。那么既然无轮回了,连相都没有,自然忧悲苦恼就都没有,对不对?都没有!

【如是涅槃,如来住处,常不变易。】

这样的涅槃就是如来所在的地方了,恒常而不变易。这样的地方,必须在你极致的安静当中才能体会到,极致的安静当中,甚至某种意义上,你成为「八地」以上菩萨的时候,才越来越深地感受到这种状态。这种无日月星辰、无寒热风雨、无生老病死、无二十五有、离诸忧苦及诸烦恼的大涅槃,这就是如来的住处,所有的如来都住在这儿。你必须入于这个无日月星辰、无寒热风雨、无生老病死、无二十五有、无忧悲苦恼的地方,入于这里,才能找到真佛。这个真佛,恒常而不变易,如此地宁静,宁静中又让你的嘴角泛起微笑。

【以是因缘,如来至是娑罗树间,于大涅槃而般涅槃。】

佛说:就是因为这个真正的涅槃是如此地离相,就是因为这个,所以今天我才来到拘尸那城的娑罗双树间,在这里准备入于这个「无余涅槃」。

「于大涅槃而般涅槃」,「大涅槃」代表如来真身,「般涅槃」代表相上的一个显现地变化(相上——肉身、入寂、火化、留下舍利子……),这是相上的般涅槃,但实际上相上般涅槃的目的是入于那个真正的无余大涅槃。

【佛告迦葉:所言大者,其性广博。】

佛告诉迦叶菩萨说:「大涅槃」,什么叫「大」?

「所言大者,其性广博」,很广博,「广」——宽广,无限地向周围延展;什么叫「博」?涵盖、涵盖性,内涵很丰富(我们说博览群书,博览万物,一个人是博士,学富五车);「博」代表内涵的丰富,「广」代表宽度(很宽,没有边际)。什么叫「大涅槃」?就是既「广」又「博」,包容万有,包容万象,尽虚空遍法界,这是真正的「大」。

【犹如有人寿命无量,名大丈夫。是人若能安住正法,名人中胜。】

佛陀说:就好像有的人寿命很长,古人形容他说,寿命很长的这个人,就叫「大丈夫」,活得很久。这个人要是能够寿命很长又能够一直安住在正法当中,这个人就叫人中最尊圣的人,「人中圣」——人中最尊圣的人。活得又久又没白活,活得很有质量,对社会、对人民很有贡献——「人中圣」。

【如我所说八大人觉,为一人有,为多人有?若一人具八则为最胜。】

有的师兄已经请我们讲《佛说八大人觉经》,那么大般涅槃里就提到了这部经。

「八大人觉」就是八种人的觉悟。这种觉悟是比较「大」的,「大觉悟」,让你离相地觉悟,让你解脱地觉悟,让你觉悟地觉悟。

世间人的小觉悟,我悟了,我明白了,那基本上就针对着相,比如说针对一个相就明白了三个相,针对着三个相就明白了三十个相,心有所打开,世间人说我悟了,我明白了,但是佛所讲的觉悟基本上都跟解脱相关的。

八种觉悟是哪八种呢?

第一,觉悟了「世间是无常」的,一切一切是无常的。

比如说这节课(音频)本来在这儿,刚才还在,一会儿没了;这个人周围有个同事,同事的婆婆昨天还好好的,今天突然脑溢血去世了。这样的情况,你要觉悟无常,一切相都是「无常」。因为无常,所以你不能执著,你执著多痛苦啊,你要超离呀。对吧?

这是第一,「觉悟无常」。

第二,觉悟什么?觉悟「多欲为苦」,欲望多了你就很苦。

过去,我的姐姐还在世的时候就跟我说:「要得太多,累死活该」。「财、色、名、食、睡」,要得越多你越累。

「多欲为苦」,欲望多简直就是痛苦,这是绝对的。短期的快乐,带来无限的痛苦,所以欲望越少,你越轻松快乐。包括什么欲望呢?包括「财、色、名、食、睡」五欲,也包括你对于周围事物的「控制欲」、「掌控欲」。有的时候一个妻子的痛苦在于她的丈夫不符合她的想象,一个妈妈的痛苦在于她的孩子不符合她的想象,那妳这是「控制欲」,这是强烈我执显化的结果,你想控制他,掌控他。

前几天劝一个师兄,我说:你的痛苦在于那儿,你知道吗?在于你总是跟毒蛇生气。你跟毒蛇生什么气?人家「毒蛇毒蛇」它就带毒的,你能跟它的毒生气吗?你说这毒蛇真气死我了,它怎么有毒呢?那就好像在骂这个鬼气死我了,它怎么那么丑呢?或者这个魔怎么那么坏呢?它就是那样的,不然它就不叫那个名字了,如果没毒那还叫毒蛇吗?

你要接受事物的本来面貌,就是你的丈夫和孩子必定有一些东西是妳无法改变的,因为他不是你创造的,对吧?他不是你创造的,他来自他的父母,他的父母来自哪儿?你找根源啊,找到众生无明的根源那儿去,妄想、分别、执著,找到那儿去,他不是你创造的,所以他不符合你的想象,很正常!你怎么样快乐多一点?把你的「控制欲」收起来,先接受事实;他就是这个性格脾气、他就是这样邋里邋遢、或者就是个花心大萝卜,我接受这个事实。

先接受,之后想:如果毒蛇的毒无法去掉,那怎么办啊?让它少放毒,我只要能够想办法让它少放点毒,那就很好了。那什么情况下它会放毒,是那种情况下,那我就尽量地避免那种情况,你想办法解决,不要天天抱怨,抱怨毒蛇怎么这么毒,这是你的错,不是毒蛇的错。

所以说「多欲为苦」,这个「欲」:第一,代表五欲;第二,代表你的我执导致强烈的「控制欲」、「主导欲」。所有这些我执深重的人都特别地苦,大家去观察,只要我执深重,他就特别痛苦,因为他总想左右这个世界。但是佛没有我执,所以佛是随缘度生的。

想一想:如果你是释迦牟尼佛,在法华会的现场,这么多的天人、阿修罗、天龙八部都围绕着,大阿罗汉、大菩萨那么多众生都围绕着,突然五千人退场,你的面子上过得去吗?一般人都受不了,心里像挖了一块一样。但佛怎么做的?退得好,退得好!枯枝败叶都去了,糟糠都去了,留下的都是金子、都是精华,高兴!所以发生了一切事情都我们都要高兴、都要感恩、都要知足。

「八大人觉」,刚才讲了两个了。第一,觉悟「世间无常」,所以不要过于执著无常的相。第二,「多欲为苦」,欲望太多就是痛苦,所以少点你的欲望,放下你的「控制欲」吧!

「松松松空空空」这是个咒语。「松」体现在哪儿?

我们有的师兄学会了,老师讲的「松松松空空空」就是个绝招,遇到什么事儿想不开就念这个咒语,念这个咒语还可以配合一个动作,闭上眼睛深呼吸,做几个深呼吸,你感觉你的负能量就排出去了,心就空了。或者深呼吸还不管用,躁动得不行,昨天一个师兄说:你怎么可能让一个狂怒的奔牛去打坐呢?那牛都快疯了,你让它打坐,它坐不下来,那怎么办?让它疯,让它疯到底,让它累到精疲力尽。

所以如果你实在躁乱,躁乱躁得静不下来,你疯狂地去健身房或者去跑步机,去运动,让你这个身体累到极致,它就空了,那就自然松了、空了,你累到极致,很松软,像个破抹布往那儿,就像塌到那儿一样,那「松松松空空空」,它不是一个口号,你如果有意识地提醒,你还是松不了、空不了,就闭上眼睛深呼吸试试,再不行就去跑步,继续做运动,累到精疲力竭,那不用你提醒自己,这个「松松松空空空」就实现了。

「多欲为苦」,我们要让「欲」淡掉,淡不掉就纵容它,让它累、累空它。

第三,「八大人觉」,觉悟到你这颗心是永远的无厌足,得了这个还想要那个。众生一般情况下都是吃着碗里的、看着盆里的、想着锅里的——「心无厌足」,几乎对一切事物都是。修行者倒是对于世间的这些相(包括娱乐)都没有兴趣了。修行人对于世间凡夫着迷的东西开始失去兴趣了,但是他对于法,有的时候又无厌足了(无厌足就是上瘾的状态)。

一个师兄说:哎呀,醍醐师兄,我怎么刚听到你的课呢?刚才听了四节了还在听,能听多久就想听多久,这就是无厌足,这是可怕的,这种状态不是值得鼓励的、赞美的,是可怕的,这是一种法贪。你要是这样地听法,早晚有一天听到「醍醐」两个字你就头疼、耳朵疼、难受、想要呕吐,饭吃得太饱就是这样的感觉。一再地跟大家强调,课不要听太多,一天一节课是最好的(不骗大家的),如果你一定要多听几节课,你就把中间空歇的时间留长一点,比如说:听完一节就歇两个小时再听一节,中间一定要留白,不然你的耳朵、你的精力受不了,你的大脑受不了的。经文里好像有原话的,「醍醐再好,用不好就是毒药」。

人的心啊无厌足,它容易上瘾,上了瘾就不好,凡事不能上瘾。像打坐,有的时候我们也上瘾,但是旁观的时候就感觉不好,打坐要是上瘾了容易什么呢?「沉空守寂」,容易迷上「灭尽定」,也不好。所以有的时候大家可以设个闹钟,限制自己打坐的时间,有时候打坐超过两小时,还是不想停,但是你又没出家,又没有人帮你护关,这样就不好,容易让家人有误解、生烦恼,跟你吵架之类的,所以你定好时间。或者打坐前跟大家讲清楚,先跟家人普及一下,我为什么要打坐?打坐有什么好处?万一我入定了你要怎么做?普及一下知识。想得周全一点儿,再尽情地去打坐。

菩萨「六度」不是只有一度,大家一定要注意,不是只有一度,你只重视一度,你是无法成佛的。佛在《大藏经》有一部经里就是一再地强调,不要只重视一度而忽略其它几度,绝对不可以的!你只重视一度不可能成佛,至少不可能这一世成佛,你就有可能这一世我专修布施了,那一世专修忍辱了,就是要很多世了。但是你要是六度平衡做好的话,这一度能帮助另一度的,所以六度是互相帮助、互相辅助的,你今生就能成佛。

有的人烦躁,那你去做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一忙起来,一味地为众生奉献,你的烦躁就立竿见影地消失不见(真的是这样)。有的人说我又躁乱,那你打坐有的时候也可以治你的躁乱、治你的习气;有的躁乱是因为你持戒不好而导致的,所以你要持戒,持戒清净嘛。持戒清净也有利于你的入定、入深定,六度它是相互辅助的,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不要只贪一个(一度),贪到无厌足,贪到成瘾的地步。

「八大人觉」第四,你要觉知你的「懈怠和堕落」。凡夫经常会懈怠、经常会堕落。堕落指的是习气一翻上来你就堕落,「身、口、意」很容易就造业。

有的师兄说我最近一直吃素,吃素很长时间了,昨天竟然在梦里堕落了,在梦里吃肉呢,还迷恋上了吃肉,还都流口水了。这是翻种子啊,这是正常的,梦是翻种子,看淡它,过一段时间就好了。那么你多做运动、多布施、多打坐,认真持戒也有利于你翻种子时期迅速地过去。但是凡夫也很容易懈怠的,比如说:我发愿读一千部《地藏经》,读到第四十部的时候,我已经厌倦得受不了了,看见《地藏经》烦得我呀。凡夫的懈怠很容易来袭,懈怠也是习气造成的,因为你很久以来放任自己去「贪、嗔、痴、慢、疑」、「杀、盗、淫、妄、酒」,去肆意地玩乐,你的心就一时收不回来。

比如说:我们上学的时候,放个长假(暑假、寒假),到开学了心还没收回来,这是很正常的现象。那众生在无始劫以来一直在幻梦里,以幻梦为真,轮回呀轮回,他形成习惯了就好像放假了肆意地玩耍,这心一时半会儿收不回来,收回来了又懈怠了(弹簧拉开了又弹回去),像橡皮筋拉长又收回去。那你要觉知到你是否在懈怠、在堕落,这种觉知很重要。你既然懈怠、堕落是正常,那你要觉知它,一旦你对它有所觉知,你就可以适度地调整。

那么发愿读经和发愿念咒或者发愿拜佛多少多少遍的这些师兄们,这种发愿是否能圆满地完成,确实也因人而异,因为我过去也试过,就是发了一个大愿自以为可以完成,但到最后僵在那儿了,实在完成不了,那怎么办?你用了种种努力,还是完成不了的时候,你去佛菩萨面前拜忏,试试消消业,如果还是完成不了,那么你就跟佛菩萨讲清楚你的情况,就说:也许这种方法并不适合我,我对自己的认知是有限的,我以为适合我,但是我试了试,这种方法不适合我再继续进行了。你就在佛菩萨面前道个歉,请求原谅,就说:我打了妄语,但是我以为我能完成的,我没办法,我坚持不下去了,我要换一种修行方式了,这条路我走走走,走不通了,我过不去了,再走就浪费时间,让我非常狂躁啊,简直状态比不修还糟糕,那我就停止。在佛菩萨面前跟佛菩萨商量着停止,那就不算你打妄语了,他会原谅你的,你再探索其他的修行方法,这是可以的。

只要我们对于我们的懈怠或者堕落有所觉知,那这种懈怠和堕落就不会愈演愈烈。「身、口、意」一不谨慎就堕落,这是修行初期所遇到的问题。修行初期,一不小心哎呀骂了个脏话,骂出去我才意识到那是一句脏话,但是我意识到了,这就是好的,慢慢地控制,将要骂,嘴刚张开,脏话不骂出去,收回来了。所以有个名人讲:话一出口就是别人的了,你就成了你话语的奴隶了,话还没出口的时候你是话的主人。所以我们要争取做主人,不要做奴隶,话还没出口的还是我的,别人也不知道我想说什么,我可以控制它。但是话一旦出口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就收不回来了,它就成了别人的了,别人就可以针对着这句话去审视你——你是否有修为啊?有道德修养啊?你是否是佛菩萨呀(佛菩萨不会骂脏话)?所以我们要做话语的主人。

「八大人觉」的第五觉,叫「愚痴生死觉」。

有的时候师兄们跟我聊天,说:我看到我的父母亲越来越衰老,有的在病床上,或者医生给他(她)诊断,说他(她)得了什么病,我越来越有一种平静的感觉,要是过去不学佛,我要哀痛至死,现在学佛学得很平静,好像就在观无常一样,知道这是无常,这是必然的,我早晚有一天也一样,「老、病、死」是必然的,所以很超然,这是修行带来的。

对「愚痴生死」的觉知——对于「生死」,大家要感受:每分每秒世界上都有无数个孩子出生,每分每秒都有无数个老人死亡,每分每秒都有很多人自杀。大家闭上眼睛去体悟,每分每秒,无数人出生,无数人死亡,无数人生病,无数人自杀,这就是世间相上的所谓生死。你感受你的心是无比的定、无比的静。那么对于众生「愚痴」的觉知,众生广造恶业那种愚痴,还沾沾自喜,你过去也是那样的,你过去也是那些沾沾自喜地广造恶业的众生,占点小便宜美得不得了。但是你现在变了,你开始对于那样的众生有一种强烈的敏感,脑中生起两个字:「愚痴」。那是多么「愚痴」啊,就是那样才让自己出不来「轮回生死」。如果你继续你过去的一些弱点,你就将也是那样地继续轮回于愚痴的生死轮回当中,然后你会觉得世间比较可笑。

最近洛阳的一个师兄(她在白马寺皈依的),她每天都跟我聊一聊她的状态,每天都在变化,变化简直是每天都翻天地覆的,一天一个样子,越来越像真菩萨。她文化程度也不高,生活中也经历了一些磨难,但是她觉悟得非常快,一天一变。对于周围的一切,就开始换成了佛菩萨的角度去看了,她不是过去作为一个凡夫的角度去看,她完完全全是一个菩萨的觉知之心在觉知一切。希望各位师兄都是这样,修得一天一变,甚至一时一变,像蛇蜕皮一样,变变变……

「八大人觉」第六觉,觉什么?觉「贫苦多怨」。世间上也讲:贫困,是罪恶之源,有很多的罪恶是因为贫困造成的。

他太穷了,穷得吃不上饭,怎么办?看见别人有个馒头抢过来,他吃了,因为自己穷,所以他去偷人家东西,很多的罪恶是贫困造成的。甚至有一些人心理变态、心理不正常,他也是出生于一个非常贫困潦倒的家庭,或者父母还重病,或者是他是一个孤儿之类的,就造成他的心理不健康。

「贫苦多怨」,贫困和苦难有的时候会让一般著相的凡夫,陷入到罪恶当中去。所以很多经文里的佛菩萨都说:我要消除众生的贫苦。尤其是《药师经》里药师佛的发愿(很多佛菩萨的发愿):要让众生衣食丰足,求什么得什么。因为佛菩萨知道众生著相,一旦相匮乏的时候,他就想要更多,有的时候就不择手段,所以佛菩萨发愿是:只要你认真修,我就让你衣食无忧、衣食丰足。

古人讲的一句话非常棒,「仓廪实而知荣辱」,这家里没有缺吃少穿的,仓库里装的东西啊、粮食啊、财宝啊,很多、很丰富的时候,人就不想花太多时间在物质上,他就想要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是不是?所以发达国家的音乐会盛行,很多人喜欢去听古典音乐、听高雅音乐,喜欢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但是还不发达的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或者相对落后的国家,他把很多时间就花在哪儿?花在衣、食、住、行上了,花在物质满足上了。那么物质满足之后他就追求精神,所以佛菩萨会帮助一切认真修行的修行者,免除你的贫苦,让你不再贫困,让你身体也无病、少恼。然后你的抱怨少了,心很安宁、很舒适,无忧无虑就开始认真地修习,付出努力在认真修、无私地修的师兄,他不可能是匮乏的状态。

有的师兄说我念经念了多少遍,我这生活状况一点没改善,就凭你的说话就能听出来,你这个小我的私心是多么重,好像在做交易,我念了多少遍经,结果必然赚大钱,这是一个等量的交易,你把修行当成了交易,我做这些佛事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得到什么!这就是交易的心态,这个心态本身就不正。如果短期内有点效果那也是佛菩萨「先以欲勾牵」的结果,目的是让你「后令入佛智」。但是那些无私的,就是没有想求什么,就是对佛法着迷,就是认真修,就是无私奉献,这样的师兄他的经济情况绝对是非常丰足的,不可能是匮乏的,所以心不转变,世界就不转变。你说我这付出了不少努力,怎么还没改呢?这种抱怨和怀疑之心,本身就是交易心态地显现,你的小我就没有化空,真的应该认真修六度(持戒、布施……),广泛地「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把你的小我化掉。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五欲的过患。「财、色、名、食、睡」能带给你什么?你执迷于五欲会带给你什么?

你想一想,「财」多了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很累的。世界首富、中国首富都很累的,很操心的,操碎了心。你拥有的东西越多,你付出的心力就越重,这是成正比的。

那「色」多有累死的吧?有,对吧?纵欲的人累死的很多很多,有的皇帝就死在床上的。

「名」多,是不是有危害?也有。人红是非多,名气太大了也遭难的、也不自由。你看那些名人都不自由的,明星要戴墨镜、要防狗仔队,一点儿隐私自由都没有,很痛苦的,名气大了有什么好?!

「食物」,吃多了那肯定还有撑死的呢,是吧?

「睡眠」,睡多你就睡傻了。有一种说法:过于贪睡的人,来世要么变成猪,要能变成熊。大家要小心哦,不要过于贪睡,要有意识地控制一下。

「财、色、名、食、睡」,多了都成患(患就是灾难)。

第八,觉悟「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再一次地觉悟轮回是很苦,充满了生生死死,每一秒有这么多人生、那么多人死。轮回就是这样的,苦恼是无量。

这里就是「八大人觉」,你觉这八者,就能使你超脱出来。

我们再重复一下,觉悟哪八者?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

第二,觉悟「多欲为苦」;包括你的「控制欲」造成你的苦难;不要跟毒蛇生气,也不要抱怨刺猬怎么扎人,仙人掌怎么带刺,这是你的错;

第三,觉悟「心无厌足」,小心什么事情不要上瘾,一旦上瘾危害甚大;

第四,觉悟「懈怠堕落」,你的懈怠堕落是顽固的习气导致的,我们要跟习气拔河,我们要赢,一定要胜利;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世间相上的这些愚痴、这些生死你要觉悟;

第六,觉悟「贫苦多怨」,怎么样想办法不贫苦——好好认真地修啊,不是天天求佛菩萨保佑我升官发财地这样修,是认真践行「六度」,践行「十善业」道这样修,你才能免除你的贫苦;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财、色、名、食、睡」哪一个多了都不好,知足常乐啊;

第八,觉悟「生死炽然,苦恼无量」。

这是「八大人觉」,能让人觉悟的八者。这「八大人觉」,佛陀说:如果一个人身上全具备,他时时刻刻能觉悟这八者,那这个人就是人中最胜的,必定成佛,这是必然的。他已经有一颗佛心在看世界了,他必定成佛,所以说:「若一人具八,则为最胜」。

但有的时候这「八大人觉」是多人拥有,比如说:在一个僧团里、一个道场里,这个师兄觉悟这个,那个师兄觉悟那个,各有擅长,就是很多人有「八大人觉」。但是如果觉悟的这八者聚集在一个人身上,一个人同时觉悟了这八者,那他必定成佛。所以,修行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保持觉知,觉什么?觉外相、觉内在、觉六根、觉六尘、觉六识,你要保持觉知。这种保持觉知,让你很空定、淡然,就算是禅定中,出体了,你也保持觉知,保持对于「意生身」的觉知。其实大家都知道,佛菩萨有应化身,其实应化身就是「意生身」的一种,这是一个说法。「意生身」,心意所化现的身体,应化身属于「意生身」的。

深入禅定有无限的妙乐,大家要多多地感受,还是建议每个师兄,不管你修什么法门,修什么宗派,每天都要打坐,时间不限,根据自己的情况来。打坐习惯了,时间长了,你一定能够体会到:为什么佛陀是因为打坐而开悟的,过去诸佛(连第一个佛)都是打坐而开悟的。当有一天你的「意生身」出来,你就了解什么叫瞬间化现万物;其实,真正的「意生身」化现万物,他都没有意识的,那意识是空掉的。意识空掉他还化现,因为他过去发愿导致的(跟他发愿有关系),跟他过去世的意识存留有关系。当你真的从你体内出去的时候,你再回来,你才真的了解什么叫「无相」入于「有相」,「无」生了「有」。

就好像你是尽虚空遍法界,被收进了一个瓶子、一个葫芦(收进了肉身这个葫芦里),然后你从肉身这个葫芦里待了这么多年之后你出去,回归你的本在状态,然后你又再回归这个肉身葫芦,这个感受是相当不一样的。这就好像找到你自己的身份,从「三地菩萨」开始有了「意生身」,有了「意生身」,你找回自己的真实身份,回到源头,然后继续修、继续修,当成为「八地菩萨」(《楞伽经》中讲了成为八地菩萨的时候就可以化现一切万物了),那么你才是对于宇宙有了「正遍知」,真的是什么都知道了。

昨天有个师兄把一个科学家的一套言论发给我,一看就知道这科学家从不打坐,所以我也没跟他辩论,我就直接发这个「从不同的角度给大象画像」的这个图片给他了。还有那个地上躺着一个大大的「6」字,站在这边的说是「6」,站在另一面的说是「9」,把这些图片给他了。有的时候不需要争论,因为你体验的他没有体验过,他只能在他的角度得出结论,那个结论不能说是错,因为在那个角度是对的,但是换一个角度就不一样了。

修行是放大你的小我,然后切换无数个角度,你切换无数个角度看世界,慢慢地你就成为了「正遍知」的佛。

如果有的师兄不愿意打坐(坐不下去),那你要学会一者,可以代替你的打坐,就是「切换角度」。你要化为你所感受到的一切,要换成那个视角反过来感受你。其实任何被我们感受的事物,在我们感受它的同时,它也在感受我们。包括我在讲话,这个话也在感受我在讲它,它在被我讲。大家在听声音,耳朵在听声音,声音也在感受被你听,就是这样子。「主体」、「客体」的转换,永永远远地从「主体」变为「客体」,大家注意啊,永永远远从「主体」变为「客体」。你是什么「主体」,感受着什么「客体」,你就换成那个「客体」,再去反过来感受「主体」;当你面对一切「客体」都能够做到这种角度的切换,慢慢地你就具备了佛陀的视角。

到这里了,剩下的明天再讲,谢谢大家,再见!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257.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33课·八大人觉 | 涅盘经白话文”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6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6

「尔时世尊故在师子座,入师子游戏三昧,以神通力感动三千大千国土。六种震动——东踊西没,西踊东没,南踊北没,北踊南没,边踊中没,中踊边没,地皆柔软,令众生和悦。」各位尊者、各位菩萨: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说,虚空无法被时间所限制,虚空没有挂碍,佛性就像虚空一样。接着迦叶菩萨对佛说...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5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上节课的最后,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当你谈到牛奶中是不是有奶酪的时候,当你谈到奶酪是不是能生出生酥的时候,你绝对不能忽视种种外在的条件。【善男子,智者不可见离方便从乳得酪,谓得生酥亦应如是离方便得。善男子,是故我于是经中说,因生故法有,因灭故法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3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又到了晚间,又再一次地坐在水晶莲花上的本师面前。很高兴,很多师兄也都坐在这里了。我们继续学习《涅槃经》的第三十五卷——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三。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五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三这一卷的内容跟第三十四卷息息相关。【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云何名因亦是过去、现在、未来,果亦...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8 | 涅盘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个偈颂大家都知道,都会背诵,但是什么时候我们真的能够完全透彻地了解佛陀真实的想法呢……继续来看《涅槃经》第三十四卷。【善男子,我于一时复作是说:施者施时以五事施。何等为五?一者、施色,二者、施力,三者、施安,四者、施命,五者、施辩。以...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5 | 涅盘经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大般涅槃经》的第三十三卷。【善男子,罗阅耆王频婆娑罗,其王太子名曰善见,业因缘故生恶逆心,欲害其父而不得便。】这个地方是佛陀继续在对迦叶菩萨讲他所经历的很多事情。佛陀说:迦叶,善男子,「罗阅耆...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4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欢迎继续收听涅槃法会!我们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第三十三卷。【是二力故,如来深知是人现在能断善根,是人后世能断善根,是人现在能得解脱,是人后世能得解脱,是故如来名无上力士。】就是因为如来具备以上两种能力,所以能够如此地了解众生的根器,知道众生是现在世会断了善根;还是未来会断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