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32课·告别 | 涅盘经白话文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8)《大般涅槃经》讲解1634

00:00

师兄们:

大家好!

上节课佛陀用了很多的比喻告诉大家:佛法就在这里「不来不去」。佛陀把他的宝藏完全敞开,也没有藏起来,所以大家不要误以为佛法很神秘。也许有的文字不好懂,但是法宝是全部呈现出来了,只要你付出努力就能得到它!

【如佛所说,毗伽罗论谓佛如来常存不变,是义不然。何以故?佛昔说偈:】

迦叶菩萨又对释迦牟尼佛说:您讲佛(如来)是常存不变的,这句话我又觉得不太妥当,跟您过去的讲法有冲突、有矛盾。因为您过去给我们讲经的时候,说过一个偈子,我记得很清楚,您曾经讲:

【诸佛与缘觉,及以弟子众,犹舍无常身,何况诸凡夫!】

连「应化身」佛、「缘觉」佛,还有佛的很多弟子,像声闻弟子、阿罗汉,他们都要舍掉这个无常的肉身,何况凡夫呢?

这个偈子里讲:佛、缘觉、声闻,都要舍掉无常身,那不就代表佛身、缘觉身和声闻身,他们的身体是无常的吗?

【今者乃说常存无变,是义云何?】

您今天又讲「如来」常存不变,这岂不是矛盾吗?

【佛言:善男子,我为一切声闻弟子教半字故而说是偈。】

佛陀说:迦叶菩萨呀,我那个偈颂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讲的,你要注意——是站在哪个角度讲的。那是刚开始,在劝大家离相的时候,大家著相很严重,很执著于自己这个小肉身的时候,我就跟一切听经的大众说,「连诸佛的应化身和缘觉佛、声闻佛、阿罗汉,他们的肉身也是无常,要舍掉的,何况凡夫了」。就是一切大众,你们都不要过于看重你们的肉身,让大家离相(从相中抽离),是出于这个角度我才讲的这番话。那么今天我为什么又讲「如来常存不变」,我讲的是如来的「法身、真身」,「法性、自性」,这个角度是不一样的。

佛陀讲法针对着不同的情况,适应着不同众生的根性讲的,所以有的话你看似矛盾,但你要注意,佛是从哪个角度讲的法。他为什么这样讲,他是有目的的。你不要拿着这部经里的字跟另一部经里的字去打架,你学佛难道就学会了打文字架吗?不要这样子!你要知道(这部经)这个药方是针对这个病人的,那个药方是针对那个病人的。就好像中药,这个中药可能是凉性的,但有的时候,你给他加热炒一下,它又成了温性的。就像你拔罐的时候,力气太大了,它就成泄的了,要泄掉你的火的了;那力气很轻的,又成了补的了。你不能够只看着这个药方跟那个药方,觉得不对呀,这里是凉性,那里是温性,就打起来了,药方跟药方打架,不要这样子!你要知道这个药方到底是针对什么样的病情,它为什么要这样设计……里面有很深的学问的。

然后佛陀也举了个例子。

【善男子,波斯匿王其母命终,悲号恋慕,不能自胜,来至我所,我即问言:大王,何故悲苦懊恼乃至于此?】

善男子,波斯匿王有一次来找我,他的母亲去世了(他非常爱他的母亲,波斯匿王很孝顺),他悲号恋慕,哭泣得忘记了一切,不能自拔,就在无边的伤痛中来找我。我就问他:大王,什么缘故使您如此地悲伤愁苦?

【王言:世尊,国大夫人是日命终。假使有能令我母命还如本者,我当舍国、象、马、七珍及以身命悉以赏之。】

波斯匿王对我说:我的母亲去世了,怎么办啊?要是有谁能够让我的母亲再活过来,我愿意把国家里所有的大象、驷马宝车、七种珍宝,甚至连我的生命都赏赐给他,只要我的母亲能够活过来。

【我复语言:大王,且莫愁恼忧悲啼哭。】

我就对波斯匿王说:大王,您不要过于伤心,不要继续忧愁地啼哭了。

【一切众生寿命尽者名之为死。诸佛、缘觉、声闻弟子尚舍此身,况复凡夫!】

您要知道像我们都修成佛了,我们的肉身还有朽坏的时候。那么缘觉佛、声闻佛就更是如此了,就连我们都要舍掉这个肉身,何况一般不修行的凡夫啊!您不要再伤心难过了!

【善男子,我为波斯匿王教半字故而说是偈。】

迦叶,你要知道我讲的前面那个偈颂,是在劝波斯匿王不要伤心难过的时候,我跟他类比:「连诸佛如来尚且如此,何况凡夫」!何况不修行的人!所以你不要执著这个偈颂,你要知道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个偈颂。

【我今为诸声闻弟子说毗伽罗论,谓如来常存,无有变易。】

我此时讲的「如来常存,无有变异」,讲的是如来的法身、真身,「非相非非相」,讲的是祂。

【若有人言如来无常,云何是人舌不堕落?】

所以,迦叶你要知道,要是有人直接跟你讲,说如来是无常的(佛是无常的),这个人的舌头会掉的,因为这是在谤佛。你直接说佛是无常的,这是不对的、不准确的!你说佛的应化身是无常的,还可以;你要说佛是无常的,你的舌头会堕掉。这个人就等于犯了谤佛之罪,严重点会下地狱的。

【迦葉复言:如佛所说:无所聚积,于食知足,如鸟飞空,迹不可寻。是义云何?】

接着迦叶又说:要是像您讲的一样,我还记得您讲过一个偈颂:「无所聚积,于食知足,如鸟飞空,迹不可寻」,这个偈颂是什么意思呢?我一直在品味这个偈颂,今天您要涅槃了,希望您给我们解释一下。

【世尊,于此众中谁得名为无所积聚?谁复得名于食知足?谁行于空迹不可寻?而此去者为至何方?】

世尊,我们在座的这些大众中,您感觉谁做到了「无所积聚」?(就是真的不执著了,对于精神财富、物质财富,「财、色、名、食、睡」全都没有积攒的那种心,贪心完全地化开了,谁做到了呢?)

「于食知足」,对于食物,吃到什么都不挑不拣,吃到很粗糙的食物不抱怨,也不会迷恋那些美食,谁做到了呢?

「如鸟飞空,迹不可寻」,像鸟儿飞在空中一样,不留下任何痕迹,谁做到了呢?「迹不可寻」,它飞走了,到底去什么地方了呢?您给我们解释一下吧。

【佛言:迦葉,夫积聚者名曰财宝。善男子,积聚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

佛说:迦叶,善男子,「积聚」有两种:一种是有为的,一种是无为的。

「积聚」,就是积累、积攒的意思。它特指世间人想积攒什么东西,肯定是物质类的财宝了。

【有为积聚者即声闻行,无为积聚者即如来行。】

「有为积聚」,用「有为法」为自己积攒资粮、果位、境界,这是声闻乘的作为(听佛讲法的「声闻乘」弟子们,有所积聚,他们还是有为的)。

那谁无为呢?诸佛如来无为。无可积聚,已经到了最高的山顶,无可再高了。诸佛如来「无可积聚」,行的是无为。

【善男子,僧亦有二种:有为、无为。有为僧者名曰声闻,声闻僧者无有积聚,所谓奴婢、非法之物、库藏谷米、盐豉、胡麻、大小诸豆。若有说言如来听畜奴婢仆使如是之物,舌则卷缩。】

善男子啊,僧人也有两种:一种是「有为」、一种是「无为」。什么样的是「有为」的僧人呢?行「有为法」的僧人——就是那些声闻弟子们,听佛讲法的这些人。

所有的声闻弟子,在听法的过程中好像是在听:听到声音之尘相、听到法之尘相,是不是有所积聚?而实际上,在物质上他们不可以有所积聚。所有的僧人(我的弟子,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们),不可以积攒奴婢给自己、不可以积攒一切的非法之物给自己、不可以在仓库里藏着谷米、盐豉一切的调味品、胡麻、或者各种豆类……如果有人说佛陀允许弟子们蓄养奴婢、牛羊,允许弟子们在仓库藏粮食、谷米、豆类之类的物品,这样的人舌头应该卷缩起来。

这是字面的含义,背后的含义是什么呢?佛陀说他的声闻弟子行的是「有为法」,在积攒精神上的食粮,这是佛陀允许的、许可的。但是佛陀不曾许可自己的弟子疯狂地累积物质财宝。如果你有疯狂累积的贪心,你就不是佛弟子;如果你是为了供养僧、居士、义工必须累积,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怀着贪心去积攒,是不可以的,你就不是佛的弟子了。

如果你跟外在的人去宣扬说:佛陀允许我们广泛地积蓄奴婢、谷米、盐豉、胡麻或者大小的诸豆的话,你的舌头应该卷缩起来,甚至化为乌有,因为你在谤佛。

佛陀从来不会倡导弟子们广泛地滋养自己的贪欲。我们知道人的坏毛病都是惯出来的,要是在萌芽状态,你就控制好,看到这个习气不良,就掐死它,那么它不会成为一个坚固的习气。你的习气都是惯出来的(你小的时候,是你的家长帮着你惯出来的)。佛陀是不会惯着自己弟子的,所以有的时候讲话是很狠的。

【我诸所有声闻弟子名无积聚,亦得名为于食知足。若有贪食名不知足,不贪食者是名知足。】

我所有真正的弟子们,他们对于物质是没有任何贪心、累积之心的。

佛陀在世的那个年代里,所有的弟子都跟着他在外面,他们没有固定的道场,也没有广建庙宇。佛陀很多时候是住在山林里面的,弟子们跟着师父学,也住在山林里。后来条件好了,频婆娑罗王(摩羯陀国的国王)送给了佛陀「竹林精舍」,他们的物质条件开始有所改善,那是国王对佛、法、僧的资助,不是佛陀主动要来的,是国王提供的。但是佛陀并不执著,没有说这个「竹林精舍」就是我的,其他人不可以来。他们经常在游行中换地方,不停地游行、不停地讲法,换地方。在不同的地方,有的时候国王帮助建很好的道场,释迦牟尼佛带着弟子们暂住一段时间,他并不拥有所有权,他只拥有使用权,用完了就放下了,他是真的不执著。

如果一个住持疯狂地执著自己的庙宇,那你还是「有所住」的。佛陀是「无所住」的。那么真正的佛弟子是「无所积聚」的,物质东西随时可以放下。再珍贵的东西,在我手里随时都可以放下,一点也不留情。我的庙再大,都能随时放下,这才是真正的一颗佛心——无所住的。

这些声闻弟子们,对于一切奴婢、谷米、胡麻、豆类没有积聚之心。「亦得名为于食知足」,对于食物他们是很随缘的,有什么吃什么,不挑不拣的。如果真的有肉,清洗干净没有肉味儿了,也可以吃;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是不吃的。

有的人就讲:学佛不是应该没有分别心吗?那你们怎么还分别是肉食,还是素食呢?没有分别心,但可以有选择性。肉类、素食类对我们来讲(站在源头讲),那不都是相吗?都是梦里的空花吗?都是空花。站在源头讲,毫无执著。但是站在相里说相的时候,我们可以有选择性,所以当有人质疑你说:你看你有分别心,给你肉你不吃,你不是应该没有分别心的?你说:对!我没有分别心,但是我可以有选择性。我的「六根」可以呈现给我:这是西瓜、那是土豆、那是肉,并不是说我的知觉功能消失了,我依然「知」。知是知,但是我可以选择。这个跟分别心不是一回事,不是一个概念,不要混淆概念。世间很多人对佛法的质疑都是在混淆概念,所以我们要对于一切的物质没有贪心,没有贪欲。

那么「财、色、名、食、睡」这五欲,对我们来讲是极大的考验。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问问自己:「财」方面断得怎么样?「色欲」方面断得怎么样?「名利、名气」方面断得怎么样?「食物」方面,还有「睡眠」方面,断得怎么样?一直看自己的变化。我相信很多师兄在修行过程中一直也有变化,一开始「财、色、名、食、睡」,你可能个个都贪,慢慢地放下这个、放下那个,后来几乎全都放下了。一步一步地,我们在进步……

「于食知足」,如果说对物质的积聚你都没有欲望了,那么对于食物你确实也没有贪心了。

有的师兄过去是美食家,遍尝城市内的所有美食,全国各地任何地方的名吃,他几乎都吃个遍。学佛之后,慢慢地,每天嚼点咸菜都觉得很有味道。当然这是一个比喻,你还是要注意营养的搭配。在你修成广钦老和尚那样的境界之前,还是注意营养的搭配。对于食物我们是很知足的,有吃的就很好了,吃点剩饭也没关系,咸的、淡的都没关系,吃点什么很粗糙的食物也没关系。

有的师兄喜欢户外旅游,有的时候,你带的水和食物可能很乏少。这个时候,你就体会当水和食物很乏少的时候,对水就不会再挑挑拣拣的,看到路边有坑脏水,你都恨不得捧起来喝,是不是?下面是泥巴上面是水,你都不顾了,不要谈什么饮水机再净化一下,直接捧起来喝了。在沙漠里的旅行者,看到只要是水,不管是什么动物的水,他都恨不得喝下去。你在极致的匮乏当中,才会知道——食物和饮水真的不应该挑挑拣拣的。要真的是饿你三天,那么你看到什么食物都很香了。现在有的师兄是吃的过于香甜,舌头天天都审美疲劳了,所以吃再香的食物还是感觉不好吃。你饿三天试试,或者饿七天试试。饮水和食物,慢慢地我们就会觉得很淡然,不挑不拣。「是名知足」,这就是真的知足了。

有的时候,我们远行到一个道场,比如说上次我跟一个师兄去五台山那个寺庙里,我们朝台到了北台,又累、又饿、又冷(非常的寒冷),我们去乞讨食物的时候,人家说没有这了、没有那了。我们说只要有一个馒头,凉的也没关系、小的也没关系,我们的司机还没有吃的。有的时候,适当地让自己体会一下什么叫做匮乏,你才真正地懂得什么叫做珍惜。你拥有的时候很难珍惜,匮乏才想起来。突然停水、停电了,你才知道水和电有多么重要!突然没有网络了,你才知道网络有多么重要!

所以各位师兄,对于我们正拥有的一切,我们都要多多地感恩。当你有了多多的感恩之心,你的抑郁症就康复了。昨天还有师兄说,我有抑郁症,怎么样迅速地治好它?我说你要认真修「六度」,尤其是「布施」这一点——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说你有抑郁症,这都是没事干,闲出来的,你要是多多地修「六度」,就根本没有时间去抑郁。抑郁症患者,你强迫自己每天多对别人微笑,多出去走走,多多地付出你的爱,你的抑郁症自然就康复,不需要再去吃药了。人所有的快乐都在利他当中。当你在奉献中,你所有的心理疾病都会被治好的,只要你无私地奉献。用你的擅长在各个角度去奉献,你绝对不可能继续有抑郁症的,你的奉献太小了,你把自己蜷缩在一个「小我」的牢笼里、硬壳里(像一个核桃仁蜷缩在硬硬的核桃壳里),你才抑郁的。你把自己敲碎打开,去奉献、去付出,擅长什么就用哪方面去奉献,你的抑郁就会不治自愈了。

【迹难寻者,则近无上菩提之道,我说是人虽去无至。】

什么叫足迹难寻?你奉献得「小我」都空掉了,化没了,这才近于无上菩提之道。

你修是修了,修了这么多年,神通也出来了,也出体了,但是还是如此地自私,你什么时候能成菩提之道啊?那些没神通的人,他通过无私奉献,已经成菩萨了,他还不知道他已经成菩萨了。

我最近认识了一个朋友,他是一名医生。我经常看到他身上的光,这个绝对不打妄语的,有师兄作为证人的。这名医生不信佛,但一直认认真真地给别人治病,他交了很多信佛的朋友。近期,我每次见他,就感觉他身上从头到脚、四肢都是一种光晕,透明的光晕围绕着他,那个光隔着几米开外看,大概是有五厘米左右的一圈透明的光晕。过去我在课里跟大家讲,我看到有人身上有光(有黄色的光),但是我看到这名医生身上是透明的光,绝对不是幻觉!因为我眨眼睛,看到其他人没有这个光,就他有这个光,两次都看到了透明的光晕围绕着他。他虽然不信佛,但是很善良(遇到小偷,还抓小偷之类的)。一直尽心尽力地给病人疗愈病苦,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不止治疗病人身体的疾病,他还是二级心理咨询师。同时帮助病人从心理上调节病苦,找到那个郁结所在,把那个结打开。这名医生他没有皈依,也没怎么学佛,对佛法了解非常少,是近期才开始听我们的课的。不是菩萨胜似菩萨!

我们学《楞严经》……学很多经,知道菩萨有无数的应化身,他在社会中可能扮演任何角色。所以这个人他可能真的不信佛,但是你看他的所作所为,绝对就是佛菩萨的行为,这样的人在世间是很多的。有很多高调地宣称自己是学佛的人,他是不是真的无私无我了?一切的一切要在实践中去检验的,不要只听他讲的。

佛陀说:「迹难寻者,则近无上菩提之道」。什么叫足迹难寻?你的「我」已经空了、没了,时时刻刻想的就是为众生、为众生,这样的人不求自得(不求佛菩萨之果而自得佛菩萨之果)。那些求的反而还不得,因为是为「小我」而求、很功利地在求。

还有的师兄,太急功近利了,我们不得已必须批判一下这种现象。他的亲人生病了,他盼着一个大师,说:哪位有神通的大师能够迅速地治好我的亲人,我为他做牛做马,为他奉献出我的一切都可以。为什么你要求得如此迅速的神通?佛经中的种种办法你却不去试炼,因为你觉得麻烦。这个经要读多少遍,这个咒语要念多少遍,这个头要磕多少遍,太麻烦!我嫌麻烦不去做,就盼着哪个大师有神通,快点治好,我立刻拜他为师,做牛做马。这就是一种急功近利,就是一种贪心,极大的贪心。佛经中有很多方法,你要用,一再地重复使用,这体现了你的诚心、你的「无我」之心,你诚心到一定程度,感应就出现了,很多师兄用下来很灵的。

有的师兄读了四百遍《地藏经》,把所有的病都治好了,也可以解决问题,对不对?那你一遍都不想读,天天盼着一个大师,迅速把我亲人的病治好,这是不是一种贪心?你仔细反观一下,你不想付出任何的努力,就想天上掉馅饼,这是严重的贪心!这极其障碍你的修行。你亲人的病何时能好?你又加深了他的业。这个经我读了两遍,没有效果,就开始抱怨经没用;菩萨拜了三遍,没有看到效果就开始抱怨菩萨,开始诽谤佛、法、僧。因为亲人的病,你诽谤佛、法、僧,你又帮他造了更多的业,他什么时候可以转他的业?你什么时候又可以转你的业?

佛陀说:「迹难寻者,则近无上菩提之道」。你做到「足迹难寻」了吗?你的「小我」真正地化空了吗?对于你所拥有的一切,你是一直感恩,还是百般地挑剔、指责、抱怨?有个人对你好了十年,突然有一天他不得已,调到外地去了,没有办法继续对你好了,你就开始骂他、抱怨他,你做得对吗?还有点良心吗?

【迦葉复言:若有为僧尚无积聚,况无为僧?无为僧者即是如来,如来云何当有积聚?】

迦叶菩萨又对佛说:连持「有为法」的那些声闻弟子(有为僧)都是如此地无为、无所积聚(他们听佛讲法,积聚法财,虽有所积聚,但是积聚的是精神财富,在日常行为上是如此的无为),又何况那些「无为僧」呢?「无为之僧」就是如来。

什么叫「无为」?无可为。他的「我」都空了,谁「在为」他不知道。每天从睡梦中醒来第一个念头:利益众生。从早到晚为众生而忙碌,他的「我」都消失不见了,这就是「无为僧」、就是「如来」。

「无为僧者即是如来」,你的「小我」要真正空掉。在无私的奉献当中,你哪来的抱怨?在角度的切换当中,哪来的争论、斗诤?你一会儿站在这个角度,一会儿站在那个角度,这样才证明你是尽虚空、遍法界地存在着。你只站在自己「小我」的角度,哪叫尽虚空、遍法界?那只是在吹牛而已。这种深入地体会自己的「真身」尽虚空、遍法界,还体现在哪里呢?你甚至在切一根黄瓜的时候,切换成黄瓜的角度去感受:一刀一刀,又一刀,我被切开了,但是我不痛苦。为什么?我可以滋养这些众生了。一刀一刀,又一刀,我被切碎了、被凉拌了、被热炒了,被人吃下去,利益他。我从他身体中走过,又回到大千世界了。在切换的角度中,你感受自己的修行。你踩在大地上感受:一脚一脚,又一脚,这个众生踩我一脚,那个众生踩我一脚,那个车一直在用轮子轧我……我是整个大地,我为一切众生服务。你会非常地感动,感动得眼泪都要掉下来,我是大地……

文殊菩萨说:「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无分别,究竟如虚空」。大地是什么样子?你感受你是大地,你不仅仅是地球上的大地,你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大地。大地碎的时候就成了微尘(尽虚空、遍法界的微尘),你就是一切,你的心是多么地放大,是不是?

「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你跳出你自己的角度,跳到水的角度观想:你是你正喝的这口水,这口水被你喝下,经过你的内脏以后又出去,回到了虚空法界。回到虚空法界之后去哪了?慢慢又变成了天上的云彩,又变成了大海,又变成了香水海。这些冥想都是修行,都可以使你成为无足迹的如来。火和风也一样的。你身体内的温度,你观想这个温度跟外面太阳光的温度是一样的,跟别人家的空调散发出来的温度是一样的,跟暖气散发的温度是一样的,跟火焰的温度是一样的。你体内的温度扩展到满世界的火,心量无限放大。还有风,你吹的气息,你一呼一吸,这些小的风、大的风,这些风性是贯穿的。你时时刻刻都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你一定要不停地切换你的角度。

有的师兄抱怨说,我老公回来就发脾气,吃完饭就坐在那打游戏。你把自己当成你老公想一想:为什么回来就发脾气?他快乐的话,他不会发脾气,一定是他不快乐、有痛苦。他的不快乐、痛苦来自哪里?是单位领导批评他了,还是马路上跟人撞车了之类的?分析原因——他为什么不快乐,为什么发脾气。找到原因你就理解他了,你就宽容他、不再抱怨他了。他为什么吃完饭就打游戏,他心里空虚、痛苦,或者压力太大,你要想办法舒缓他的压力,解决他的痛苦。你做这些事的时候,就是菩萨,你以为要到外面去广做布施才是菩萨吗?你在家里,让家人幸福快乐,哪怕做最微小的事情,你也是菩萨。你的孩子不爱学习,成绩下降,为什么?你站在他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为什么?你要尊重他的人生观。随着他越来越长大,开始有了他的人生观、生命观。他想要怎样的人生,你听听他的说法。别只顺着自己的想法,我想打造什么样的孩子,你有没有想过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要不停地切换角度。

佛陀说:「迹难寻者,则近无上菩提之道,我说是人虽去无至」。这个足迹难寻、「小我」化空的人,他走到哪里,好像没有去,也没有他可到的地方,因为他已经化为整个虚空法界本身了。你要化为整个虚空法界本身,说起来容易,你要做到啊!当你感受任何事物的时候,要不停地切换角度。现在大家开始训练自己,你的「六根」接触任何事物的时候,就把目光定在一个事物上,把你注意的焦点定在那个事物上,感受你是它,以它那个角度去看一切世界。你开始训练自己,你的目光所及之处的任何事物,把自己当成它去体会这个世界。就这样的训练,训练久了,你的神通都出来了,你的「他心通」都出来了。什么是「他心通」?以他心为己心,你成为他!那才是真正的「他心通」。你成为他,才有他的心之通!

尽虚空、遍法界的存在,这才是真正的佛!真正的佛,走到哪里,无来无去——去无所去、来无所来,「足迹难寻,故名如来」。

前面的经文讲,佛陀的声闻弟子(一切听佛讲法的弟子),对于法之财宝,也许初期还有所积聚。但是后来修着修着,在无私奉献当中,这种「法执」也将消失,法才会真正地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这才修行到家,声闻就变成菩萨了。如果只是听法,那还是声闻,化成行动就是菩萨。化成行动,行动到无我、到极致,「小我」化空,就成了如来。「无为僧者,无所能为,无来无去,故名如来」。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258.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32课·告别 | 涅盘经白话文”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7

第267课「已知恩者,虽在生死,不坏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断灭,作诸恶业。」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欢迎继续回到涅槃法会的现场。【外道众中复有梵志,姓迦葉氏,复作是言:瞿昙,身即是命,身异命异。】在涅槃法会中,来到娑罗树林找佛陀辩论的这些外道当中,有一个梵志,姓迦叶,他现在又站出来了。他对释迦牟尼...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1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1

第261课「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各位尊者:大家好!很高兴我们能够一起继续学习《涅槃经》。可能有的师兄感觉奇怪,明明是讲《涅槃经》,怎么放《心经》曲呢?因为今天我们讲的《涅槃经》等于是「涅槃经版的心经」。憍陈如品第十三之一这里有一段(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9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9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七卷。【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无明即漏。云何复言因无明故生于诸漏?】迦叶菩萨说:世尊,如果像您讲的无明本身就是一种漏,一种漏失,一种烦恼,那为什么又讲因为无明又产生了诸多的烦恼呢?【佛言:善男子,如我所说无明漏者,是内无明。因于无明...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4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涅槃经》已经讲到了第三十六卷,有几个师兄跟我讲,自己都有依依不舍的感觉。不过还好,我手头的这部《涅槃经》是河北省佛教协会出版的版本,在第四十卷之后还有几卷后分,我们也是要跟大家分享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多学一段时间,让《涅槃经》无限宏深的思想印入到我们的心海中。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看一下...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3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说修到第四禅的圣人可能有两种倾向性:一种「乐三昧」,另一种「乐智慧」。就是一种比较喜欢或者贪爱三昧,另一种是比较喜欢或者贪爱智慧。喜欢智慧的这些圣者会进入到五净居天,喜欢三昧的这些圣者会进入到无色界。【如是二人:一者、修第四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0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看《涅槃经》的第三十四卷。上节课佛陀提醒我们,修行者不要过于执著法相。如果执著法相的话,「不名为善」,那是不好的,也不能摧坏各种疑惑之网,可能还增加更多的疑惑。【迦葉复言:世尊,如是人者,本自不疑,云何说言不坏疑网?】迦叶就问说,世尊啊,像那些执著法相、执著某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