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30课·密法不密 | 涅盘经白话文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8)《大般涅槃经》讲解1575

00:00

各位师兄:

大家好!

上节课我们讲到,「如来正觉如是安住大般涅槃,是故名为常住无变」。作为无上正等正觉者——「佛」,都安住在大般涅槃当中。这里「大般涅槃」的含义是法界、法性、法身、真如、一合相……类似这样的意思。「是故名为常住无变」,因为法界、法性、法身、真如、实相,是不生不灭的,所以说如来是常住无变的。

【如阎浮提,东弗于逮、西瞿耶尼、北郁单越亦复如是。如四天下,三千大千世界亦复如是。二十五有,如《首楞严经》中广说。以是故名大般涅槃。】

(阎浮提,即南阎浮提,也叫南赡部洲,在须弥山的南面)须弥山周围的碱水海中漂着四大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南赡部洲,就好像须弥山安坐在四大洲的中间一样,如来安住在大般涅槃当中。

经文里的几个名词:东弗于逮、西瞿耶尼、北郁单越,都是梵文的音译。有时候也翻译为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

「如四天下,三千大千世界亦复如是。」

就好像四天下在它所在的地方,三千大千世界在它所在的地方,如来就是这样安住在大般涅槃当中。

「二十五有,如《首楞严经》中广说。以是故名大般涅槃。」

如来安住在大般涅槃当中,在一切「相」的世界里无论是四天下、三千大千世界,还是《首楞严经》中详细解说的「二十五有」(二十五有是众生在轮回中存在的各种形式),「以是故名大般涅槃。」

大般涅槃贯穿了一切。贯穿了相和非相,贯穿了四天下、三千大千世界,也贯穿了存在的一切形式,无处不在。

【若有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大般涅槃,示如是神通变化而无所畏。】

如果菩萨真的一直修(总是修禅定),能够安住于大般涅槃的话,他就能够显示各种各样的神通变化而无所畏惧(他就有无量无边的意生身、分身、化身、应化身,我们过去的禅修课程也讲了)。

《楞严经》中也提到,你认真地修,慢慢地「意生身」出来的时候,继续再深入禅定,意生身的数量是一直在增加的;随着修行功夫的提升,意生身的数量也在增加。「意识」造物,「意识」化身。个别的师兄,当你第一次感受了「出体」的体验的时候,你的生命已经开始截然不同了(过去你在小肉身里生活,是相当有局限性的)。当有一天你在打坐中,深入净定、深入三摩地,真的有一个「自己」出去的时候,你才发现,原来生命还有这样的可能性,骤然一新了。你开始迷恋上打坐的体验,因为它突破了你固有的局限性,像一个小鸟飞出了笼子,如此地自由自在。当你从空中俯视万物的时候(不同于坐在飞机上的俯视),飞来飞去,飘来飘去……无比地轻盈和自由。你甚至有点不适应自己的这份自由。意识到哪儿,你就在哪儿,如此的自由。可以这样讲,获得意生身就是神足通的开始。佛陀的很多弟子有神足通,什么样的神足通呢?在禅定中,要是意生身出来了,你就能体会了。意识在哪儿,你在哪儿——意生身;意识在哪儿,你在哪儿——神足通;这是非常有趣的生命体验。所以,开悟的师兄你还要不要打坐,就取决于你是否想要探索更多的存在形式、存在体验。如果你想要探索更多的体验,深入禅定没坏处。尤其是持戒清净的情况下深入禅定(通过拜佛,业也消得差不多了),意生身就容易出来了。非常美妙,每个人都能修出来,所以大家也不需要感觉「它」是很奇怪的东西。有时候,个别的这些潜能或者所谓的神通,发生在别人身上(我们还不曾拥有的时候),我们会感觉那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很奇怪、很吸引人,但是又有点畏惧)。但是,当「它」真的发生在你身上,你会觉得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正常。如此的正常、如此的简单,没有任何的神秘,该来的时候就来了,就好像该做梦就做了。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做梦,结果就做了,这个梦还如此的丰富。意生身的出现,也有点像你做的一个梦(非常像),不过是你在禅定状态中做的梦。如果不是在禅定中做的梦,那就是属于业力牵引导致的,是受束缚的(是编在程序里的),是你无法主控的。很多人都无法控制自己今天晚上要梦到谁,是不是?几乎大多数人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梦,极少数人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这种有意识控制梦的人,就类似于他能够有意生身,他开始控制意生身了。意生身就是你禅定时做的梦,他出现在你的梦里的一些事相、场景。相信大家认真地修,心空净到极致,几乎二十四小时都没什么妄念的时候,你的意生身就快出来了。所以我就推测——列子为什么能飞?过去我们在分享《大藏经》的时候说到,「列子能飞」是因为他与造化融为一体,他的小我完全地化空消失,所以他能飞。但是近期我又感觉「列子能飞」,讲的也许是列子禅定中能飞吧?入定后,意生身出来的飞翔,或者是常人讲的「出体」。因为意生身是菩萨才能修出来的,如果精神境界还没有达到菩萨的程度,有的人小我的自私心还没褪,如果「你」出来了,那叫「出体」,严格意义上还不能叫「意生身」。因为意生身讲的是菩萨修的,菩萨的身心是非常正定的、清净的。列子因为经过很长时间地修行,我就在猜测列子的飞翔,是不是就是意生身?但是有待考证啊!师兄们如果有知道相关资料的,也可以告诉我。所以深入大般涅槃(这里讲的是深入法性、深入禅定的菩萨们),就能够显示「如是神通变化」。你可以化现为须弥山,可以化现在三千大千世界的任何地方,也可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存在。以地狱道众生的形式存在一下;以饿鬼道众生的形式存在一下;或者变个蜗牛感受一下,「我」在树叶上划过,留下湿湿的痕迹是什么样的体验;或者作为飞鸟,「我」在空中飞过,又不留下痕迹是怎样的体验;甚至你可以化现为杨柳絮(你的意生身也可以化现为杨柳絮),然后你感觉到,原来杨柳絮真的是大佛——「无所住」的精神它发挥到了极致。有时候好像待在那儿了,风一来它就走了;它在如不在,粘而不著;好像碰到了,接触到了,但是它没有被粘著住,它又飞起来了。而且我们看到,杨柳絮一飞就是到处遍在,尽虚空遍法界(无边无际,到处遍在的感觉)。在你的视野当中(做为人去看),它好像是有局限的,实际上杨柳絮是无局限的,尽虚空遍法界的。

深入禅定,真的能带给我们非常多的体验。这些体验,让我们的心感受到的不是躁动。如果你是在持戒清净的状态下深入禅定,你所证得的一切所谓的神通,带给你心里的感受都不会是躁动、躁乱的,而是更深的宁静,你会更深地去体味自己的法身状态。如果你不是向法身状态靠拢得很近,你是出不来意生身的,即使出来也是受局限的。意生身的数量由一个到三个、到五个、到更多、到无穷……取决于你向法身靠拢的程度。你向法身状态靠拢得越近,你的意生身就越多,你就越自由。你会感觉整个世界都是「我」所化现的,你会更深入地理解经文里「一切都是我所化现,一切都是心所化现」,这到底是什么含义(当你在禅定中,真的能够化现一个世界的时候,你才能领会到这句话的含义)。如果真的是深入禅定,可能有的基督徒也会变成佛教徒了,体会到上帝最初是怎么造物的。对于出来的这些神通变化,菩萨们无所畏惧,他们的心是更加地沉定了。因为心不沉定到一定程度,意生身也出不来,哪有什么无量无边的应化身?哪能尽情地化现这个、化现那个?当你净定到一定程度他才出来,这个时候你的心已经无所畏惧,依然是沉定的。

佛陀对迦叶说:

【迦葉,以是缘故,汝不应言罗睺罗者是佛之子。】

迦叶,你可能暂时还没有证得意生身,还无法了解意生身随意造物的能力,你无法了解法身贯穿于一切相和非相,又随时可以化现万有的能力。所以迦叶,你不应该这样问、这样质疑,说:罗睺罗不是您的孩子吗?您要是早就褪尽了情欲、烦恼,怎么还娶了耶输陀罗?还生了罗睺罗呢?你不应该问这样的问题,这都是凡夫俗子问的问题。如果你真的懂佛,不应该这么问。罗睺罗真的是我的孩子吗?也许只是我的应化身吧;耶输陀罗真的是我的妻子么?也可能只是我的应化身吧;你们真的是我的弟子吗?你们也可能是我的应化身吧。

【何以故?我于往昔无量劫中已离欲有,是故如来名曰常住,无有变易。】

佛陀在涅槃前把最真的大实话、最真的秘密说给了大家听:你们看我是今生成就了,你们在戏中看我有出生的时间、有结婚的时间、有出家的时间、有证道的时间、有灭寂的时间,你们看到我在这出戏里是这么演的。你们知道我的真身吗?

无量劫以来我就离开了「欲有」。

「欲有」,也可以倒过来——「有欲」。「淫心不除,尘不可出」,也可以说「尘心不除,尘不可出」。对于三界内的任何事物,有所贪著的那个心,叫「尘心」(尘俗之心,凡尘之心)。「背觉合尘」,背离了自己真觉的法身,合了这个空花一般的尘相。合了尘相的这个心叫尘心。「尘心不除」,三界是不可能出的!这个「欲有」就代表「尘心」,著于尘相的心、著于红尘之心——尘心。无量劫以来,佛已经离开了这个尘心,离开了欲有,离开了对于一切欲的贪著了,所以他才成佛!如果不离开,他怎么可能证入大般涅槃呢?他早已在大般涅槃当中了!

所以,如来可以换一个词叫「常住」,或者叫「无变」,他没有「变易」。

如来换一个词就叫「常住无变」。此「常住无变」跟外道讲的是不一样的,因为佛教里的「常住无变」形容的是佛的法身状态。外道中不管指的是什么,是不一样的,不要纠结词汇。感觉,咦——「常住无变」?不对,《大般涅槃经》也是伪经,因为外道也讲「常住」……不要这样啊,你要透过文字去理解佛在讲什么。

【迦葉复言:如来云何名曰常住?如佛言曰:如灯灭已,无有方所;如来亦尔,既灭度已,亦无方所。】

迦叶菩萨继续随顺众生,在反驳释迦牟尼佛,说:如来为什么叫「常住」呢?他真的能够长久地留住吗?像您说的一样,灯烧着、烧着,烧灭了;灭了以后,火苗不知道去哪儿了。如来的肉身不也是这样吗?存在、存在一段时间,然后火化了,烧没了,那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吗?如来灭度了以后不就什么都没有了?也找不到他所存在的地方了(很显然这是随顺众生的发问了)。

佛对迦叶说:

【佛言:迦葉,善男子,汝今不应作如是言:灯灭尽已,无有方所;如来亦尔,既灭度已,无有方所。善男子,譬如男女燃灯之时,灯炉大小悉满中油。随有油在,其明犹存;若油尽已,明亦俱尽。其明灭者,喻烦恼灭。明虽灭尽,灯炉犹存;如来亦尔,烦恼虽灭,法身常存。】

这段文字很美。

佛陀说:善男子,你不应该对着灯的「相」看,火焰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没了就是佛「灭度」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你不应该这样讲。就好像有一些善男信女去点灯,灯炉不管是大还是小,里面放满了油(豆油、酥油,或者煤油也可以点灯)。放满了油之后,油只要还在,灯的光亮就一直存在。但是油耗尽的时候,灯的光亮就消失了,火焰就灭掉了。火焰灭了代表什么呢?代表烦恼灭了。

「其明灭者,喻烦恼灭。明虽灭尽,灯炉犹存。」

火焰灭了,但是灯还在不在?在呀。灯油耗尽了,火焰灭了,没了,但是灯炉没有变,是不是?灯炉一直还在。如来也是这样,烦恼虽然灭了,但是法身是长存的。祂灭的是什么?是烦恼,不是祂自己。因为祂的这种存在(法身的这种永存),本身是无法被消灭的,祂是永存的。灭的是可灭之物,(可灭之物)都是假的,《楞严经》中讲了,能够变的、能够动的都是假的,那个不变不动的才是真的。法身是不变不动,祂是真的。能够灭除的烦恼,它是假的;因为是假的,所以值得被我们灭掉它。

【善男子,于意云何?明与灯炉为俱灭不?】

迦叶你看,虽然油烧光了,火焰灭了,但是灯炉依然在,对吧?你还可以继续再添油,继续再点燃火焰。灯炉永在象征着法身永在。灯炉并没有因为火焰和油的消失而消失。灯炉,作为支架本身,它在吧?火焰和油的消失,并没有影响到灯炉(让灯炉消失),对不对?灯炉,我们把它比喻成法身,就是这样。众生的烦恼、执著、妄想、分别全都灭尽了,有一个不灭的是什么?那个无法被灭的那个「真」——「真如」,祂永在(无法被灭),那就是法身。

【迦葉答言:不也,世尊。虽不俱灭,然是无常。若以法身喻灯炉者,灯炉无常,法身亦尔,应是无常。】

迦叶回答佛说:不是这样吧?世尊,虽然灯炉并没有因为火焰和油的消失而消失,但是灯炉本身也是无常的,我们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毁坏它。您要是用法身比喻灯炉的话,灯炉也是无常的呀。我们使劲用大锤子砸它,砸个稀巴烂,不就没了吗?所以法身可能也是无常的(如果您用灯炉来形容法身,那法身也是无常的,因为我可以砸烂它)。

然后佛陀说:

【善男子,汝今不应作如是难。】

善男子,你又盯着「相」继续发难了(继续反驳我,但是你又盯着相,灯炉只是个比喻呀)。

【如世间言器,如来世尊无上法器,彼器无常,非如来也。】

我是用灯炉这个相打个比方,因为众生只盯着相,我才用它打比方,但是相能真正地等同于如来的法身吗?法身非相,灯炉只是个比喻。灯炉是个相,所以会坏灭,对不对?法身非相,所以不会坏灭,对不对?灯炉只是世间的一个器皿而已,是会毁坏的。但是如来的真身、法身,是无上法器;是出世间的,是非世间的器皿,不是无常的。一切法中涅槃为「常」,你要认真地离了「相」去领会,离了相的生生灭灭,当体就是法身状态,那个就是涅槃,就是「常」。

【一切法中,涅槃为常,如来体之,故名为常。】

谁能真正地体会到涅槃的真实境界呢——如来。如来断除了所有习气烦恼,断除了我执、法执、空执,如来真正地化为了涅槃本身。所以如来为「常」,如来就像涅槃一样是常,恒常的常。

【复次,善男子,言灯灭者,即是阿罗汉所证涅槃,以灭贪爱诸烦恼故,喻之灯灭。】

但是众生著相,我们拿相作比方,一个油灯本来装满了油,火焰很高、很大,随着油耗干了,火焰就消失了,火焰代表烦恼。只要把世间的贪爱等等的烦恼灭尽,你就证得了阿罗汉。

大家注意啊,《大般涅槃经》的第四卷,对于什么是阿罗汉(站在某个角度)是这样讲的,当你把贪爱和诸种烦恼灭掉的时候,你就成了阿罗汉。你要是用这个方法去验证的话,世间有很多阿罗汉,对不对?我们过去也分享过一个大师,九十岁的时候断了一切烦恼,只要烦恼断尽,就是阿罗汉。这是站在理体的角度来讲,不是站在禅定功夫的角度来讲的。站在禅定功夫的角度去评判什么是阿罗汉,那就也要有意生身、有神通变化了。但是站在理体的角度(站在理的角度),烦恼灭尽、无有贪爱就是阿罗汉。现在,有的师兄要是按照这个角度去衡量,也是阿罗汉了。不管世间发生什么,都不会让他生烦恼,他真的灭除了一切贪欲和爱欲之心,这是阿罗汉。

那什么是(三果)阿那含呢?

【阿那含者名曰有贪,以有贪故,不得说言同于灯灭。】

阿那含,比阿罗汉低一点,叫「不来果」,不再来轮回中受生了。他修习禅定,已经能够灭掉一切烦恼,也看清了事物的实相了。但是,如果外在有诱因(对境中有诱因)反复地去诱惑他,他的「贪」可能还会被激起。这个贪就是对于「财、色、名、食、睡」任何一者的贪,只要外在有诱因,一直在诱惑他,阿那含就有可能还是会犯了贪心,所以阿那含要比阿罗汉低一点。他的烦恼火只是暂时地息灭了,但是并不稳定,并不是真正地断灭,他的烦恼还是会生起。只要在外在有充足诱因的情况下,他的烦恼就会被激起(他也就被激起),阿那含就还在轮回当中,他就出不去了。所以阿那含的「出轮回」是不稳定的,说他是「不来果」(不来轮回中受生了),但是他不像阿罗汉那么稳定。

网友流传一句话:「忠诚」,所谓的忠诚是因为诱惑不够大。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比如有人讲:那家婚姻很幸福,夫妻两个都很忠诚。然后有的人就讥笑说:「忠诚」?所谓的忠诚是因为诱惑不够大!这句话虽然感觉有点刺伤人,但是它说的确实是真理。阿那含虽然好像开悟了,好像也没了烦恼了,但是是因为诱惑不够大,如果诱惑够大,那么他又贪了。所以他对于轮回的出离,不是一个绝对的出离。有的僧人,出家一段时间是很清净,认真持戒。但是当建庙宇的时候,遇到大供养者一投资给到三十万、五十万、八十万、上亿……这个时候,他开始变得有点动摇了(像阿那含一样,一开始是悟了,也持戒蛮清净的,但是当诱惑大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动摇了),想着:这是个大供养人,每次来的时候我要泡好茶去迎接他,其他人的问题我也不回答了,专门回答这个供养最多的人的问题,我要陪他坐一整天,其他人都不理了。就像这样的情况,这是举个例子。

「阿那含者名曰有贪,以有贪故,不得说言同于灯灭。」

阿那含和阿罗汉差在哪儿呢?差在抗诱惑能力这里。

那么怎么证得阿罗汉?我们在禅修课上讲过《小罗睺罗经》、《大罗睺罗经》,对于怎么证得阿罗汉讲得很清楚了。如果你已经彻底地厌倦了「六根」、厌倦了「六尘」、厌倦了「六识」,「根、尘、识」这十八界里化现出来的一切,对你都不会有任何的诱惑能力了;即使把十亿元人民币和十块钱放在你这儿,你心里的感觉都是一样的(没有因为那是十个亿,心就动了);你感觉十个亿和十块钱是一样的,钻石和泥巴对你来说是一样的;你修到这个程度,就很稳定地成阿罗汉了。当然也包括「色」方面的欲,因为众人主要是贪财好色。《无量寿经》里讲,众人主要追逐的两者就是「财」与「色」,让众生生烦恼的主要就是「财」与「色」。如果「财」方面的考验消失了,十个亿和十块钱对你来说是一样的,钻石和泥巴对你来说一样的,「财」这一关就过了。那么「色」这一关过没过呢?要彻底过了,才是阿罗汉。没有任何的贪爱,在极大的诱惑面前也没有贪爱,那才是阿罗汉,否则可能就是阿那含而已。

【是故我昔覆相说言喻如灯灭,非大涅槃同于灯灭。】

所以迦叶,我前面用油灯灭了来代表烦恼的消失,「灯炉犹存」,代表法身常住。但是你一定要知道,我们用相去比喻非相、非非相的时候,那个「相」仅仅是比喻,它并不能直接跟我们所比之本体划等号。

你要注意!你说灯炉虽然还在,但它可以坏灭(只要你想方设法地毁坏它,用大锤子砸它,砸成一滩泥巴一样;再把它扔到熔炉里,烧成灰烬、烧的化为乌有,这时候你跟我讲灯炉也不在了)。这是因为你盯的还是那个相,你没有盯着那个非相。如来非相,涅槃非相,法身非相,不能直接跟「相」划等号,这点是要注意的。

阿那含比阿罗汉差在哪了?差在抗诱惑能力。阿那含没有真的空掉,他以为他空掉了,闭着眼睛以为空掉了,睁开眼睛一看,美女啊,又动心了,就这样。

【阿那含者,非数数来,又不还来二十五有,更不受于臭身、虫身、食身、毒身,是则名为阿那含也。】

阿那含如果一直闭着眼修禅定,远离「六根、六尘、六识」、放下「六根、六尘、六识」,这样去强修禅定,他就不再来轮回了。他不再来,是真的不来了,因为他不受十八界的一切影响(「六根、六尘、六识」就是十八界)。

但是如果他下了座一入红尘,又动心,那他还来不来呢?来呀,还是来的。所以阿那含不稳定,大家要向阿罗汉冲击。想要证得阿罗汉的师兄要注意,你对于「财」与「色」的免疫力已经到达了阿罗汉的程度没有呢?阿罗汉,不简单的!过去我们把阿罗汉想得很简单,其实不简单。十八界已经对他构不成困扰了,他睁开眼睛下座,行、住、坐、卧到任何地方,「财」与「色」,还有「名、食、睡」都不会去捆缚他。他像脱离了绳索的鸟,或者更确切地讲,他像脱离了绳索的影子,谁能用绳索绑住一个影子呢?绑不住的(阿罗汉就好像脱离了绳索的影子,你以为绑住了他,但是绳索从来就没绑住过他)。阿罗汉的存在就像世间的空气一样,你无法用世间任何「相」的绳索去绑住他,你无法用世间任何的胶水去粘住他,他像「空」一样的。在这里,可能有的师兄会想起《维摩诘经》里讲,天女散花,散到菩萨身上就落了,散到有的声闻弟子身上,还没有落就粘住了。会疑问,有的声闻乘不也是阿罗汉吗?「声闻乘」广义上讲,是听佛讲法的这批弟子们(声闻,就是闻声,就是听声音,听佛讲法的声音,叫声闻弟子)。天天听着佛讲法,有的人听着、听着开悟了,证阿罗汉了,像憍陈如就是这样的。憍陈如尊者他是听佛讲法证阿罗汉的,听经也能证阿罗汉,适合大家的修行方法多种多样。富楼那尊者是讲经,讲着、讲着证阿罗汉了。听经的这些人都是佛陀的声闻弟子,这是广义的声闻弟子。狭义的声闻,是指听经而开悟,证得阿罗汉的人。所以声闻并不直接等于阿罗汉,声闻里的开悟者,而且是真的不受后有、不受十八界捆缚的,才是真的阿罗汉,阿罗汉不容易做。

那么我们现在距离阿罗汉还有怎样的距离呢?大家衡量一下啊,除非你不想当阿罗汉。你到底想当什么?这点很重要。你要有目标,没有目标的话,就会随着习气去「杀、盗、淫、妄、酒」,「贪、嗔、痴、慢、疑」,你的人生就浪费掉了。修了一段时间一定要了解,佛法是这么回事。三乘,「小乘」、「中乘」、「大乘」是这么回事,我到底是证「小乘」,证「中乘」,还是证「大乘」圣果?一定要有目标。有目标了,就好像前面有个靶子,「有的放矢」(有了一个靶子,你就好放箭,去射中靶心)。没有目标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一定要有目标。你就算想证个初果,或者证个(四果)阿罗汉,这也是你的目标;来世获得人天福报,这也是你的目标;各位一定要有目标。至少,有幸接触到佛法,你要确保自己不下三恶道了,对不对?至少要不去三恶道。或者有的人讲,当动物也行,只要不去饿鬼道、地狱道就行,当动物也可以。他觉得当个小宠物猫、小宠物狗,这福报还是可以的嘛,天天受宠。但是却忽略了宠物猫、狗的生活其实是很无常的,主人一不喜欢就把它们给扔了、抛弃了。在中国这样的现象有很多,到处都是流浪猫、流浪狗。如果你被抛弃了,你就不是衣食无忧的状态了。所以当宠物,也并不一定是好事情。而且万一遇到一个心理变态的、也不修行的主人,他脾气一上来不知道会怎么对待你,你又缺乏反抗能力……还是当人,相对于三恶道来讲,当人好一点,天人就更好。想确定自己能够当天人的,守好「十善业」道,没事再抄抄、读读《法华经》。

【若更受身名为那含,不受身者名阿那含;有去来者名曰那含,无去来者名阿那含。】

继续分析「阿那含」这个词,「若更受身名为那含,不受身者名阿那含。」「阿」字很重要,如果明明证得了阿那含,但是又来了。因为犯错误了,在强大的诱惑下又被吸引了,然后又来轮回当中了,这叫「那含」。真的修习禅定,关闭「眼、耳、鼻、舌、身、意」,荡除「色、声、香、味、触、法」,不受「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影响,是真的出轮回了,这叫「阿那含」。那么我们就知道,有一些沉空守寂的、入定的修行者,入「灭尽定」、「灭受想定」不回来了,通过入「灭尽定」的方式出去,他们用这种方式出离,这还是一种逃离,这种叫「阿那含」(这种人他的果位其实是阿那含)。通过强力的打坐,安于「灭尽定」,不回来,这是「阿那含」。他以为不回来,也许还是会回来的,回来做了泥土、矿物了。如果是明明打坐的时候状态稳定,一下座就动摇的,这样的就叫「那含」。

「无去来者是阿那含。」

这里没有讲初果、二果,只讲了三果和四果。因为佛教说,让人出离六道轮回,怎么出离呢?「出离」二字很重要,「阿那含」、「阿罗汉」是出离的一个关键点,就好像一条红线一样,是关键点、转折点。所以这里就重点讲了三果和四果的差别。

大般涅槃经卷第五

如来性品第四之二

【尔时,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诸佛世尊有秘密藏,是义不然。何以故?诸佛世尊唯有密语,无有密藏。譬如幻主机关木人,人虽睹见屈伸俯仰,莫知其内而使之然;佛法不尔,咸令众生悉得知见,云何当言诸佛世尊有秘密藏?佛赞迦葉: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言,如来实无秘密之藏。】

在这里迦叶菩萨就转移了话题,因为关于出离轮回这点事儿,讲得也差不多了。

之后,迦叶菩萨换了个话题,对佛说:「世尊,如佛所说,诸佛世尊有秘密藏。」有的时候,您在讲法的时候说,诸佛世尊有秘密的法藏,秘密的宝藏。我认为并不秘密,为什么呢?因为像您还有诸佛如来在讲法的时候,只是有一些言语让众生难以理解,但是你们却毫无保留地,都把诸法的精髓告诉大家了,只不过有一些可能「甚深微妙」,大家可能一时难懂,但是你们并没有藏起来。

比如世间那些玩木偶的人(那些幻主)会控制一个提线木偶,我们就看到那个提线木偶,一会儿伸胳膊、一会儿动腿、一会儿躺下来、一会儿直立、一会站立。因为控制木偶的人,他把自己藏在了幕后,我们就看不到。像皮影戏也一样,皮影戏里的这些角色一直在动,但是我们看不到控制它的人,是不是?因为那个控制它的人,主动地把自己藏起来了。但是佛法不是这样的,诸佛都希望众生能够知见一切佛法,把所有的佛法毫无遗漏、毫无隐藏地都告诉大家了,他并没有刻意地隐藏,所以说,「唯有密语,无有密藏」。诸佛世尊只有神秘、微奥的(难懂的)语言,却没有真的藏起来宝藏。

释迦牟尼佛赞叹迦叶说,善哉!善哉!善男子,你讲得非常对,「如来实无秘密之藏」。如来真的没有刻意地藏起来,说:我要留一手,不让众生觉悟,在最关键的点上我要留一手。佛陀没有这样,所有的佛陀在讲法的时候把他所知的一切毫无保留地、毫无隐藏地、毫无遗漏地都告诉大家了。

【何以故?如秋满月,处空显露,清净无翳,人皆睹见;如来之言亦复如是,】

如来的正法,无私的程度、毫无隐瞒的程度就好像秋天的满月(中秋节的月亮大家都见过,非常的大和明亮,非常的圆满),在虚空中显露自己,如此的清净,没有任何的云翳遮挡住它,人人都能看见。如来的言语也是这样的。

【开发显露,清净无翳,愚人不解谓之秘藏,智者了达则不名藏。】

如来把最甚深的实相全都告诉大家,没有任何的隐藏。但是有一些愚人(相对愚痴一点、相对笨一点,或者修行功夫不到位的人),他们无法理解(或者因为不修禅定,无法理解)。感觉如来讲得太神秘了,太微奥了,太难懂了。但是对于智慧的人,瞬间就了达了一切。「智者了达」,这些上根利器的人一听就懂(一听就明白),尤其他配合修禅定,经文里讲的一切他一听就明白,所以这是了达。对于智慧的人而言,佛陀的秘藏也不叫秘藏了,他根本没有藏起来什么。但是对于那些不懂的人来说,就觉得很神秘啊,很微奥啊,这是在故弄玄虚吧?

佛陀说:

【善男子,譬如有人多积金银至无量亿,其心悭吝不肯惠施拯济贫穷,如是积聚乃名秘藏;如来不尔,于无边劫积聚无量妙法珍宝,心无悭吝,常以惠施一切众生,云何当言如来秘藏?】

秘密藏,字面的意思好像是,偷偷地藏起来的宝藏。

就好像世间有个大富豪,他不舍得布施。他有很多很多金银财宝,无量亿的金银财宝。但他的心非常的吝啬,他怕别人知道他有钱,去跟他借钱、去跟他攀亲戚之类的,他也不想去救济穷苦人。这个吝啬的富豪,就把他的财宝全都藏起来了,这样的人叫秘藏。如来不是这样的。如来在无量劫以来,积攒了无量的妙法的珍宝,但是如来的心没有任何的自私,只要你问法,我就告诉你,我不会藏起来,只要我知道,我一定告诉你。

「常以惠施一切众生」,如来有无量无边的珍贵的法宝,但是,他广泛地,很大方、很慷慨地,用来恩惠布施给一切众生,所以不能说如来有秘藏藏起来。

如来没有藏什么东西,只要你深入经藏,你就知道,该讲的如来全讲了。你过去说,这么难懂啊?我怎么不懂呢?因为第一,你没有深入经藏;第二,你没有认真修六度(六度里包括禅定)。你没有深入经藏、没有修六度,所以你读经总是读不懂。你还奇怪怎么那个师兄就能读懂,我怎么就不懂呢?「见多则识广」,什么叫「见多识广」?你从小到大天天就生活在一个地方(就生活在一个县城里),哪儿都没去过,你能懂吗?就算去不了,你看电视、看报纸、看网络,也可以多懂一些。你知道了才会发现,原来这么简单。所以听经听多的师兄,他听其它经也很容易懂,读经也很容易懂,因为他见多了就识广了。

如来没有隐藏任何东西,一切法宝都在经文里了。但是你不学,明明知道《大藏经》三藏十二部,那是一个佛教思想的仓库、佛教珍宝、法宝的仓库,你明明知道那仓库,你都不进去看看珍宝,你怎么能懂?你站在仓库外边,抱怨说:佛法真难懂。这错在谁呀?是诸佛如来藏起来了吗?不是啊,都在仓库里放着呢!而且这个仓库都没有上锁,你都不去看看这些珍宝,你怎么知道佛陀有多少珍宝?

那么爱学经的师兄发现,佛陀的珍宝真的是无量、无数、无穷啊!这是人类历史上最珍贵的法宝、精神养料,都在这个仓库里面了。见多了才识广,见多识广了你才有学问,你才什么都懂嘛。

【善男子,譬如有人身根不具,或无一目、一手、一足,以羞耻故不令人见,人不见故名为秘藏;如来不尔,所有正法具足无缺令人睹见,云何当言如来秘藏?】

好像有的残疾人,「身根不具」(缺胳膊少腿的,身体不健全,有所残缺)。比如说有的人少了一只眼睛,或者少了一只手,或者少了一条腿,他因为害羞,不好意思让别人见到他,就把自己藏起来(有一些残疾人,尤其是过去健全,突然残疾的这些人,无法接受自己突然截肢了之类的事实,他就会像自闭症一样,把自己藏起来,不想见人,他会有这样的倾向)。但是如来不是这样,所有的正法具足无缺,正法没有缺胳膊少腿的,他不怕见人。所有正法非常自信,没有任何的欠缺,不怕见人,他巴不得人人都见到他,见到他开悟成佛,诸佛的心愿是人人都成佛。所以你不能说如来还藏起来什么深奥、微妙的佛法宝藏,没有藏。

今天内容也不少,我们就先讲到这里了。佛法的宝藏并不神秘,所以大家认真地学习,不要总是负面地暗示自己说:很难呐,很难呐!我不懂啊!我不懂。不要这样暗示自己,要告诉自己:很容易,多读几遍我必然懂。实在不懂查查注解,去「百度佛」那儿问一问,甚至有白话文可以搜到。没能力的人总是在抱怨,有能力的人总是在找办法。我们不要抱怨,遇到任何事要找办法、找方法,永远不要抱怨。抱怨是懦弱者的行为。真正的强者、勇者,是永远不抱怨的。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260.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30课·密法不密 | 涅盘经白话文”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0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0

第260课「法本为空无,欲有则为著;不得脱勤苦,常立于愦恼。法为不可得,是谓为定止;亦尽亦无尽,彼为悉无有。空者不智习,亦不无有习;彼若无因缘,何从有所缘。」——《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在《涅槃经》的第三十八卷,佛陀说,如果菩萨摩诃萨们,如果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们,想要证得大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8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8

第258课 「阿难起莫忧,观于法非法,法为不可得,何缘当有灭?如诸佛生时,得道亦如是,如佛转法轮,泥洹亦如是。生不生于生,佛道亦无灭,于无生之法,阿难何为啼?观我身毛孔,诸所讲说业,佛说空无有,法界亦如是」。——《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大家好!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菩萨们怎么观无常,有粗无常、细无常、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9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9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七卷。【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无明即漏。云何复言因无明故生于诸漏?】迦叶菩萨说:世尊,如果像您讲的无明本身就是一种漏,一种漏失,一种烦恼,那为什么又讲因为无明又产生了诸多的烦恼呢?【佛言:善男子,如我所说无明漏者,是内无明。因于无明...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4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涅槃经》已经讲到了第三十六卷,有几个师兄跟我讲,自己都有依依不舍的感觉。不过还好,我手头的这部《涅槃经》是河北省佛教协会出版的版本,在第四十卷之后还有几卷后分,我们也是要跟大家分享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多学一段时间,让《涅槃经》无限宏深的思想印入到我们的心海中。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看一下...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3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说修到第四禅的圣人可能有两种倾向性:一种「乐三昧」,另一种「乐智慧」。就是一种比较喜欢或者贪爱三昧,另一种是比较喜欢或者贪爱智慧。喜欢智慧的这些圣者会进入到五净居天,喜欢三昧的这些圣者会进入到无色界。【如是二人:一者、修第四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8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若人修习如是四事,是名没已还出,出已还没。何故名没?】上节课,佛陀打比方,用恒河来比喻涅槃之河,说有的众生进入到涅槃之河先沉下去了,被水淹没了,不久之后又出来了,出离水面了,结果没呆多长时间又沉下去了,又被水淹没了。为什么呢?明明都遇到了涅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