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023课·王中之王 | 涅盘经白话文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8)《大般涅槃经》讲解1592

00:00

各位师兄: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大般涅槃经》。

上节课我们讲到,佛陀说:「善男子,是故我今听持戒人,依诸白衣持刀杖者以为伴侣。」

佛陀说:我允许持戒清净的比丘跟那些手里拿着武器的居士们交往的这种现象发生,允许那些手里拿着武器的护法居士们去保护这些出家的清净比丘。

【若诸国王、大臣、长者、优婆塞等,为护法故虽持刀杖,我说是等名曰持戒。虽持刀杖,不应断命,】

佛陀说:要是有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等人,他们手里拿着武器是为了护法的缘故,那么这些人依然算是一个持戒者。(无论是国王、大臣,还是居士们,如果是为了护法而手里携带武器,那么这些人不算犯戒者,因为他们是不得已拿武器的,是为了自卫,为了保护那些持戒清净的比丘们才这样做的。)但是,我们也要了解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虽持刀杖,不应断命」,虽然手里携带着武器,但是不是以杀人、杀生为目的,是以护法为目的,这是不能颠倒的。要是杀人为目的,是肯定不可以携带武器的,那就犯戒了,但是以护法为目的而携带武器,这是佛陀允许的。

同时佛陀还讲:

【若能如是,即得名为第一持戒。】

在家修行的这些人,无论你是国王、大臣还是普通的平民老百姓,如果你自己持戒,同时又能一心一意地去认真护法,「即得名为第一持戒」,这是持戒中排第一位的。

你没有那种胆小怕事、畏手畏脚的心,说「我保护别人,会不会我自己被伤害呀?」你跟本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安全,你只是全心全意地保护那个出家的清净的比丘,这样的人是持戒中排第一位的(第一持戒者)。

昨天在喜马拉雅上有一位师兄也问,说:佛陀讲,我们应该用我们全部的生命去保护这些持戒清净的比丘(出家人),同时要保护这些讲正法的师父,那么在家的白衣居士(在家修行者)需不需要别的师兄用全部生命去保护他呢?

我们知道,站在佛的角度,在家的修行者和出家的修行者都是四众弟子,都是佛陀的弟子。最近有师兄也在看印度的电视连续剧《佛陀》,在家人跟出家人对佛来讲没有什么差别,而且这部经中也讲过,佛陀把那些坏正法的破戒之人,甚至还有不信因果的一阐提等等,都认为是自己的亲生孩子,在家的认真的修行者当然也是自己的孩子了,肯定需要被保护的。但是往往在家居士不需要别的师兄在他身边保护他,为什么呢?因为在家人毕竟没出家,他总是跟他的亲人眷属生活在一起,如果真的遇到危难的话,他的亲人眷属一定会保护他的,这是很自然的事情,那如果一个在家的修行者,他是独居的、没有伴侣的,他一般会交很多居士朋友,一旦这位居士有难,只要他通知了他的居士朋友,那些居士就会冲到一线去保护他,这个是不言而喻的,大家可以想象到这一点。现在是网络时代,通讯相当的发达,我们在网上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有的在外地,有的在本市。一旦在家居士遇到危难,那么本市的这些师兄们一定会去保护他的,尤其是大家学了这部《大般涅槃经》之后,就会想到释迦牟尼佛的过去世,曾经做国王的时候,为了保护一个讲正法的修行者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听了这个故事之后,大家简直是热血沸腾。所以在家的修行者其实不需要担心,很多经文都讲,有佛经的地方,多少范围之内邪魔外道、鬼神都不敢侵入你,如果来,就会被大护法打成碎片、打成微尘。很多经文都在给你信心,你不需要担心任何事情。万一(其实这个万一很渺茫),如果你在讲正法,有人觉得你触犯了他的利益了,正好讲到了他的痛处而来伤害你的话,那么有很多的大护法神是会帮助你避开那个危难的。至少我个人讲经这么长时间了,还没有遇到什么不幸的事情,一直还是比较幸运,而且越来越幸运,身边的大护法师兄们也是越来越多,我非常的感动。所有在家的这些白衣居士(没出家的师兄们),我们也是佛陀的四众弟子呀,大家不要担心自己的个人安全问题,你只要是不愧天地、不愧诸佛、不愧良心,认真地去讲法,就不会有任何的安全隐患的。而且我们这个时代还是一个相对和平的年代,不像佛陀那个年代,争战太多了,用暴力去征服别人的人太多了。相对来讲,我们这个时代是以非暴力容易取胜的一个年代,如果你用武力去征服别人,虽然别人嘴上服你,但是往往他心里未必真的服你,可能还生出嗔恨了;但是如果你用非暴力,你用理、用法去说服别人,那他对你是心服口也服,不是说表面上装得是很服你。

在佛陀那个年代,佛陀说:手里拿着刀杖种种的武器去保护持戒清净比丘的人,是第一持戒者。

他们手里拿武器的目的是什么呀?是为了护法,并不是为了断别人的命,护法是排第一位的!就好像前面经文中讲过的一个故事:国王把四个孩子交给了一个严厉的师父,跟这个严厉的师父说:「我这四个孩子,你要认真而严格地教育他们,即便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他们有生病的、有被棍棒打死的,打死了三个,也至少要有一个成才。」目的是什么?是成才,而不是说打死孩子。这个本末一定不能颠倒的。

现在法律上,有些正当防卫要是在一定的范围内,都是可以免责的。他侵害我,如果我不反抗,他就将杀死我,所以我不得已反抗,如果一不小心杀死他,那我的罪过是几乎没有的,就算有也是很轻的,因为我不是以杀人为目的的。同样,这些护法者手里的武器如果真的不小心把那些恶性比丘给杀死了,那也属于正当防卫。

佛陀讲:「若能如是,即得名为第一持戒。」大家要注意,什么是持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酒」,那什么是认真地持戒?你没有「杀、盗、淫、妄、酒」之心,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戒律是有开遮持犯的(有开戒的),戒律这个锁扣在某种情况下是要打开的,戒律是一个很灵活的东西,是很人性化的,是以保护正法为依归的。

【迦葉,言护法者,谓具王见,能广宣说大乘经典,终不捉持王者宝盖、油瓶谷米、种种果蓏,不为利养亲近国王、大臣、长者,】

释迦牟尼佛继续对迦叶菩萨说:迦叶呀,我们谈护法的人,护的是哪些人呢?护的是那些具备正知正见的,同时能够广泛地宣说大乘经典的人。我们护法不是随便地保护的,不是随便地为一个修行者付出生命的。护法是要以「法」为主要的一个参照物,我们护的是「法」,他要能讲「法」。第一,他具备正知正见,第二,他能广泛地宣说大乘经典,这是很重要的。同时还有更重要的,这个具备正知正见的讲法的法师,他「终不捉持王者宝盖、油瓶谷米、种种果蓏,不为利养亲近国王、大臣、长者」,就是说你所保护的这个法师,他不能是一个贪求名闻利养的人。他不会去贪求国王的宝盖,不会去贪求信众的油瓶、谷米、种种的瓜果,他是一个不贪求名闻利养的人,他不会为了得到名闻利养的缘故,特意地巴结那些国王、大臣、长者、居士。

这一点在《妙法莲华经》里也讲过了,大家应该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真正的法师不会因为那个人是国王、大臣、高官、富豪,就去巴结他,他没有一丁点这样的心。他不会去攀附权贵的,攀附权贵的事只有小人才会这样做的。真正的法师是君子,他具备了庄严,他不会去巴结和攀附那些国王、大臣、长者、居士。

【于诸檀越心无谄曲,具足威仪,摧伏破戒诸恶人等。】

他对于一切的檀越(施主),对于一切布施给他的人,他心里没有任何的谄曲之心,没有巴结、谄媚的这种哈巴狗似的心,没有的!而且这个持戒清净的修行者,这个法师,他具足威仪。他是真正地具备正知正见的持戒清净的法师,他具足了一切威仪,他看上去不是很随便、嘻嘻哈哈的,不是言谈举止很随意的,他是一个具足威仪的人。也许,他在网上跟你交流的时候,有的时候给你发一个搞笑的小图片、表情,或者用一些温言软语呀,甚至跟你开个玩笑,那是网上的交流。如果你来到他的面前,他是具足威仪、不可侵犯的。他能够摧伏一切破戒的恶人,这样的人才是持戒、护法之师。

再一次强调,我们能用生命去保护的人要做到以上几点:第一,具备正知正见;第二,广宣大乘经典;第三,不会奉承、谄曲那些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不贪名闻利养;第四,能够摧伏破戒的一切恶人。在他面前那些恶人是抬不起头来的,心里是很有惭愧的。这位讲正法的法师能够让那些恶人慢慢地改变、完善自己,这是真正的值得我们用生命去护卫的法师,如果做不到以上几点,我们就不值得为他献身。

一个法师,他虽然能讲法,但是贪求名闻利养,一直巴结高官、贵族,巴结一切的施主,施主喜欢什么他就怎么做,没有一点尊严。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具备像竹子、菊花一样的人格(梅、兰、竹、菊,这是四君子)。他如果不具备一个君子的品格,我们就不会为他献出生命,他根本不配。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怎么样去选择?你需要多了解、观察的。所以,如果你看到这个寺庙商业化很严重了,这位住持去巴结那些高官、富豪,目的是让他们广泛地、多多地给庙里捐钱。其实这样的现象,也是佛所不齿的,佛严厉地批评这种现象,因为简直是给佛门丢人。我们宁可不要很大的庙宇,也不要去奉承、巴结高官、富豪,这是佛弟子应该做到的。当然有的时候,为了一座寺庙的发展的缘故,我如果不找一位大施主,这座庙就垮塌了,我的弟子们就没有饭吃了,如果你不是怀了一颗贪求名闻利养的心,而是真心地为了这个庙宇的修行者考虑的,那么你可以找一些有钱、有权的去化缘。但是如果你是觉得「他的庙比我的大,我得建得比他大,或者我的庙大了我有面子」,那是佛所不齿的,在佛前你是要深深地惭愧的,所以最了解你的人就是你自己。有的师父并不读这部经,也不了解佛讲了什么,甚至有的师父连《妙法莲华经》也没读过,也不懂法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资格,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所以佛弟子必须「深入经藏」,你不深入经藏,本师的开示你就没有听到。根本上师——释迦牟尼佛,公认的佛陀的开示你都不看、不听,还去四处的寻找网上的开示,这不是很可笑吗?

【是名持戒护法之师,能为众生真善知识,其心弘广譬如大海。】

佛陀讲,这些威仪具足的法师,他们能够摧伏那些破戒的恶人,这才是真正地持戒的护法的师父,能够作为众生真正的善知识,他的心广大得像大海一样。

【迦葉,若有比丘以利养故为他说法,是人所有徒众眷属,亦效是师贪求利养,是人如是便自坏众。】

同时佛陀还讲:有的出家人贪求名闻利养的缘故才给别人讲法,那边请他去讲法,为什么让他去呢?因为给的厚禄比较多、供养比较丰厚,或者去了以后让他住五星级酒店之类的,因为这个原因他才去讲法的,那太可笑了!如果是为了名闻利养才给别人讲经说法,这样的人太可笑了!「你不供养我,我就不去给你讲经」,这样的事情太可笑了!如果有出家人,是贪求利养的缘故才给别人讲经说法,那么他所有的弟子们也会跟他学的,师父收钱,那弟子肯定也收钱的,师父收很多钱,弟子也会说「我的出场费很低我不去,要给我很多钱我才去」。什么样的师父教出什么样的弟子。佛陀是不给自己的讲法收费的,信徒是不由自主地自发地供养的,这跟主动地索取是完全的两码事,但是现在世间还有人污蔑佛陀。你想,佛陀如果真的贪名闻利养,他还出什么家呀?他是个王子,他在王宫里什么没有啊?荣华富贵应有尽有!他如果真的贪这些他还出家吗?这些诽谤佛陀的人太可笑了!一般来讲,一个人特别贪财,往往是他从小到大受过穷,他知道贫穷会带来怎样的困苦,带来尊严的损失,所以他很贪财,他希望财富越来越多才有面子,财大了、气粗了,讲话也硬气了!但是,那些在富裕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往往对于金钱就看得很淡。我见过很多这样的师兄,从小就在高官的家庭或者在富豪的家庭长大,他是富二代,或者是富三代,他对于钱看得真的比较淡。因为对他来讲,钱太容易得到了,已经过剩了,他甚至想花都花不完了,他根本就不看重钱!佛陀是从「想花,也花不完钱」的这种状态出家的,他是一点都不贪财的,这点是大家要了解的,不要听信世间的毁谤。如果师父贪求名闻利养他就会教出来贪求名闻利养的弟子,所以师父们要谨慎自己的「身、口、意」,一定要谨慎!不要攫取那些你不需要的东西,它只会给你带来负担。

佛陀说:如果师父贪求名闻利养,弟子也跟着他学,那么这个师父就「自坏众」,自己把徒弟们都给损坏了,你还当什么师父呀?赶紧下来吧,不要再贻害千万人了!自己都做不好你还当什么师父呀?

【迦葉,众有三种:一者、犯戒杂僧,二者、愚痴僧,三者、清净僧。破戒杂僧则易可坏,持戒净僧利养因缘所不能坏。】

佛陀说:迦叶呀,出家人我们大概得分成三种:第一叫犯戒杂僧(犯戒的杂僧,不清净的僧人);第二叫愚痴僧(愚痴的僧人);第三叫清净僧。

【云何破戒杂僧?若有比丘虽持禁戒,为利养故,与破戒者坐起行来,共相亲附,同其事业,是名破戒,亦名杂僧。】

什么叫坏戒的杂僧(破戒的杂僧)呢?这些破戒的杂僧非常容易犯戒。而那些持戒的清净的这些僧人,名闻利养等一切诱惑都染污不了他,这是真正的持戒清净的僧人。这些破戒的杂僧,就是清净僧的一个对比,另一面。

大家注意,有的僧人明明出家了,本来也是在持戒,但是因为贪求名闻利养,他就与一些破戒的居士、僧人,一起进行交往,时间长了他也受别人的影响,本来他是不贪财不好色的,但是他交了一些贪财好色的居士或者僧人,因为朋友有问题,时间长了,影响了他,结果他慢慢地也破戒了,这样的叫破戒杂僧。就是不纯净的僧人,他对于自己的朋友不作选择的,慢慢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被染污了的这些人叫破戒杂僧。

【云何愚痴僧?若有比丘在阿兰若处,诸根不利,闇钝簦瞢,少欲乞食,于说戒日及自恣时,教诸弟子清净忏悔,见非弟子多犯禁戒,不能教令清净忏悔,而便与共说戒自恣,是名愚痴僧。】

那什么叫愚痴僧呢?有的比丘在虽然他也在阿兰若处(清净的道场)修行,但是他的诸根不利,他属于相对来讲钝根的一批人,虽然也在修行,但也没开悟,懵懵懂懂的,欲望也比较淡,也是乞讨为生,在说戒之日(讲说戒律的日子里,比如说在布萨的时候),或者在休夏自恣的时候(大家作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时候),他跟自己的弟子讲:「我们要清净地忏悔我们近期的罪过,十善业道对照一下看看触犯了哪一条,比丘戒、比丘尼戒,看看触犯了哪一条,菩萨戒触犯了哪一条」。这些人也能讲戒律,但是见到别的弟子,别的法师的弟子犯戒律了,他却不能够帮助那个人进行清净忏悔,他还是自说自话,只帮助自己门下的弟子,不帮助其他法师门下的弟子,这样的僧人叫愚痴僧。

这种人门户偏见太炽盛,只教化自己的弟子,不教化别的法师的弟子。别的法师的弟子来到他这里了,他也不帮助那个人修正。就觉得「反正不是我的学生,爱坏坏他的呗。那个师父的弟子这么糟糕,就说明那个师父有问题,说明那个师父不如我」,看到别的出家人犯错误了,他心里还挺美,觉得还是我教的好,总之很自私,这样的是愚痴僧。

「佛陀等视一切众生如一子」,佛陀看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孩子,一切修行者都是自己的孩子。虽然那个人不是你的弟子,但是该说的你也可以说一说的。不要说「不是我的弟子我就不管了」,这样的人是非常愚痴的。

【云何名清净僧?有比丘僧,不为百千亿数诸魔之所沮坏,是菩萨众本性清净,能调如上二部之众,悉令安住清净众中,是名护法无上大师善持律者。为欲调伏利众生故,知诸戒相若轻若重,】

什么样的是清净僧呢?佛陀说:要是有的比丘僧「不为百千亿数诸魔之所沮坏」,不管他这一生修行过程中遇到怎样的逆境和磨难,他永远不屈服。在修行过程中,屡败屡战,永远不放弃,这样的比丘是菩萨众,不管遇到多少磨难,他一直精进,从来不抱怨,永远在前进,本性非常清净。这样的清净僧能够调伏以上的那种破戒杂僧和愚痴僧(清净僧能够调伏以上的两种不清净的僧人),使得这两种人都安住在清净的大众当中。这种清净僧就是护法的无上大师,他们善于守持戒律,而且能够利益和调伏一切众生。他们了解一切的戒相(一切戒律、戒条),而且了解得非常清楚(轻戒、重戒了解得很清楚)。

【非是律者则不证知,若是律者则便证知。】

佛陀要求做到的他一定能做到,佛陀不要求的他也不去理会,只要是戒律,他就去遵守,这样的是清净的菩萨之众,他们对自己要求是极其严格的!

【云何调伏众生故?若诸菩萨为化众生,常入聚落,不择时节,或至寡妇淫女舍宅,与同住止经历多年,若是声闻所不应为,是名调伏利益众生。】

这里提到,这些身心清净的菩萨一般的比丘们,他们可以善巧方便进入到红尘当中去度众生,可以随时进入到人群集中的村落、聚落,甚至可以去寡妇、妓女家里去度众生,无论经历多少年他们都出淤泥而不染,像这样的菩萨们是可以去的,但是如果你还不是身心清净的、免疫力极强的菩萨,如果你仅仅是听了没几天法的声闻乘的弟子,你的免疫力不足,所以你不应该跟其他的菩萨学。

你看人家去寡妇、妓女家度众生了,你也跟着去?你不能去!你不具备免疫力,你不能去!不要看着别人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就好像大家不要看着济公禅师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你不是他,你还没那个能力,不要盲目地跟着一些看上去很放逸的人学,也不要跟那些看上去像维摩诘居士一样伟大的人学,因为你未必证得了那种境界,你去学了,起不到度众生的目的,反而自己可能就被染污了。如果你作为一个出家人被红尘染污了,这不是非常可笑的事吗?也很可悲!所以大家要心里有数,「我现在修到什么程度了?我是不是完全的不被相所转了?我真的能够很稳定地保任在那个最佳状态吗?」不要盲目地跟别人学,每个人情况是不一样的。菩萨做很多事情,他是真的「无染著」了,但你不可以随便做。

同时,佛陀讲:

【云何知重?若见如来因事制戒,汝从今日慎更莫犯,如四重禁,出家之人所不应作,而便故作,非是沙门,非释种子,是名为重。】

所有的出家人你们要知道轻重,知道什么是必须遵守的重要的戒律、戒条,要知道一切的戒律都是佛陀「因事制戒」的(根据某些不良现象的产生,让佛陀意识到这里必须要制这一条戒律让大家遵守,不然很容易在这个地方出问题)。

一般来讲都是因为有某些不良的现象发生了,才知道这里是一个漏洞(修行者容易在这一点上出问题),所以在这儿制条戒律,戒律都是因事而来的,都不是凭空编造的,都是有理、有据、有原因的,是真正地能够保护你的身心清净的,这才是戒律产生的原因。所有的出家人必须知道最重要的四条禁戒——「杀、盗、淫、妄」,出家人是绝对不可以犯这四条重戒的,连在家居士都不可以犯的,何况是出家人了,出家人严格的要遵守「杀生、偷盗、淫欲、妄语」这四重禁,这简直是一切戒律的「根本戒」。在家居士也是要注意杀、盗、邪淫、妄。这里没有讲「酒」,因为不是说我喝一口酒就一定会犯罪、会造业,这个未必,人和人是不一样的,「酒」这个东西有弹性。但是「杀、盗、邪淫、妄」这四者你只要造了,是一定一定有恶果的。但是大家也要注意,对于杀、盗、淫、妄,你的发心也很重要,如果是不得已的杀,像我们讲过罗汉为了救一船的人杀死了一个恶人(如果那个恶人不死,就将杀掉全船的人),那没办法,也要杀人的。一些大护法们在保护这些出家的清净比丘、清净法师的时候,不得已杀死了恶性比丘,那是不犯戒的,这是有条件的,现在大家应该都能掌握好。

如果出家人你犯了「杀、盗、淫、妄」中的任何一者,那么你就不是出家人、不是沙门、不是「释种子」(不是佛家的种子、不是佛弟子)。所以说「杀、盗、淫、妄」这四重戒律非常的关键。

【云何为轻?若犯轻事,如是三谏,若能舍者,是名为轻。非律不证者,】

那什么是轻戒呢?有一些小小的事项的发生,可能给一些人带来了一些烦恼和伤害,但是相对来讲是比较小的烦恼和伤害,那些戒律就是相对轻的戒律了。有一些人,他也犯了戒,但是周围的师兄赶紧劝他,「你不能再这样做呀,你出家了或者你是居士你不能再继续做了。」或者他自己劝自己,他在给佛菩萨上香礼拜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今天这件事又做错了,他自己去警醒自己,这是很好的,只要能够舍掉,那么你的罪过就是很轻的。或者别人劝你的时候,第一次劝你你没听,第二次劝你你没听,第三次劝你你听了,那就还是不错,明明是很重的罪慢慢就开始减轻了,你就开始去忏悔,后不再造就可以了。但是你犯了重罪,别人劝你你不听,你在佛菩萨像前还很自信,一点愧疚感没有了,还去上香、磕头,那你就太可笑、太可悲了。

一般来讲,持戒清净的比丘往往是非常敏感的人,他对自己要求非常高,他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无论是善的还是恶的,是符合戒律的还是违背戒律的,他都能够觉照。在修行路上,真正能够有所成就的人都是非常细腻、敏感的人。如果你在生活中大大咧咧的,在持戒上也大大咧咧的,那你的这个修行啊,真的是让人捏着一把汗!

【若有赞说不清净物应受用者,不共同止。是律应证者,】

有的人要是赞叹那些不清净之物,这些人是有问题的,你要离他远一点。什么是不清净之物呢?比如说不应该拥有的财物,他想要拥有、想要赞叹,像这种人是有问题的,如果你不能马上纠正他,你一定离他远点,不要受他影响。

我曾经听过一个故事,是一位僧人讲的,他出家之后,本来是不持金钱的,谁给他供养他都不要,因为庙宇里每个月给他一点生活费够他用的(平常管饭),但是后来他周围一位师兄,也是出家人,总是收信徒的供养。他也会讲点法,别人给他供养也多,他总是收。后来这位出家人,他也开始学着讲法,也开始收供养,因为他看那位师兄收了好多供养,他也在收。

你不能跟着一些走向悬崖的人去学习,你要很清醒,不管出家、在家,你永远要很清醒,你周围的朋友很重要。

【善学戒律,不近破戒,见有所行随顺戒律,心生欢喜。】

所以大家要「善学戒律,不近破戒,见有所行随顺戒律,心生欢喜」,你一定不要靠近那些总是破戒的人,要跟他保持距离;见到那些一直随顺戒律的人(很认真持戒的人),你要心生欢喜。跟这样的善友交往,他会使你内在的善越来越稳固。

【如是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

真正的君子他的朋友也是君子,这些君子跟君子在一起,他们能够真正地了解什么是佛法,佛法为什么存在,戒律为什么存在。自己知道戒律、了解佛法,还要广泛地向大家宣传戒律和佛法,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律师(守持戒律的好师父,简称律师)。

【善解一字,善持契经,亦复如是。】

他们因为持戒持得好,所以身心清净,他们能够非常准确而到位地理解佛经的每一个字,他们能够完美地契入到佛经的意境当中。

【如是,善男子,佛法无量不可思议,如来亦尔不可思议。】

所以释迦牟尼佛对迦叶菩萨说(也是对在座的所有大众们说):你们就知道戒律有多么重要了吧,佛法无量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是建立在戒行清净的基础上。没有清净,就无所谓佛法,如果不清净,那一定是魔在讲法。),「如来亦尔不可思议」。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诚如圣教,佛法无量不可思议,如来亦尔不可思议。故知如来常住不坏无有变异。我今善学,亦当为人广宣是义。】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如是,如是,诚如圣教」。对,对,是这样的,师父呀,就是像您讲的一样,佛法是如此的神圣而清净,佛法是如此的无量而不可思议,如来也是如此的神圣、清净、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就相信,因为祂(如来)如此的神圣而清净,所以如来常住不坏,无有变异。

迦叶菩萨代表大家表态:我们今天一定「善学」,认真地学习佛法的清净和神圣,我们也会广泛地为别人宣讲清净而神圣的佛法。

【尔时,佛赞迦葉菩萨:善哉!善哉!如来身者,即是金刚不可坏身,菩萨应当如是善学。正见正知。若能如是了了知见,即是见佛金刚之身、不可坏身,如于镜中见诸色像。】

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赞叹迦叶菩萨说:「善哉!善哉!如来身者,即是金刚不可坏身,菩萨应当如是善学」,一定要向佛学习这种清净而神圣的金刚不坏,不要贪求名闻利养,不要随便地毁犯戒律,你们要保持正知正见。只有这样,才能完美地了解什么是佛的知见,才能够见到佛的真身,见到佛的金刚不坏之身,就好像在镜子中见到了一切色像一样。

这里告诉我们,佛法是无量神圣、无量清净的,如果这个人让你感受不到佛法的神圣和清净,他的法就不是真正的佛法,你就可以远离他。如果你能回归你内在的神圣、清净,你就能够见到诸佛的真身(诸佛的法身)了。

名字功德品第三

【尔时,如来复告迦葉:善男子,汝今应当善持是经文字章句所有功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名生四趣者,无有是处。何以故?如是经典乃是无量无边诸佛之所修习,所得功德我今当说。】

接下来,佛陀又告诉迦叶说:善男子,你们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受持这部《大般涅槃经》啊!这部经每个字、每个章节、每句话都有无量的功德。要是有善男子、善女人有幸听说这部经了,如果你们今生有缘分听到了《大般涅槃经》,你们就不可能再去四恶道了(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阿修罗道),你一定能够往生人界和天界,因为这部经是无量无边的诸佛都在修习的经,它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大般涅槃经》是无量无边诸佛所修习的经!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菩萨摩诃萨云何奉持?佛告迦叶:是经名为《大般涅槃》。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义味深邃,其文亦善,纯备具足清净梵行,金刚宝藏满足无缺。汝今善听,我今当说。】

然后迦叶菩萨就对佛说:世尊,怎么称说这部经呢?今天您讲的这部经叫什么名字呢?

佛陀说:迦叶菩萨摩诃萨,你们要注意呀!这部经的名字叫《大般涅槃经》。「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这部经的每个字、每句话、每个段落都是善中之善,都是尊贵中的最尊贵,神圣中的最神圣,这部经的义理是相当的深邃的,这部经的文采是非常的华美、纯善的,这部经功德具足,具足清净的梵行,这部经一直在强调戒律的重要性,会让你获证你的清净,让你回归你真正的金刚宝藏,能够使得你的自性放大光明,圆满无缺。

佛陀说:迦叶菩萨,你们一定要认真地听我讲这部经!讲了这么多年,这最后一部经,浓缩了我这一辈子的心血在里面,你们一定要认真听、认真学!

【善男子,所言大者,名之为常。如八大河悉归大海,此经如是,降伏一切诸结烦恼及诸魔性,然后要于大般涅槃放舍身命,是故名曰《大般涅槃》。】

佛陀说:善男子,《大般涅槃经》的「大」就意味着恒常,像八大河一样恒常。恒常到什么程度呢?像八大河都会回归大海一样,这部经会降伏一切众生的结缚和烦恼,会降伏众生一切的魔性。所以,一切众生「要于大般涅槃放舍身命」。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佛性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都隐隐约约含纳着《大般涅槃经》的精华。这部经就是你的命,这部经就是你身上佛性的代表!

【善男子,又如医师有一秘方,悉摄一切所有医方。善男子,如来亦尔,所说种种妙法秘密深奥藏门,悉皆入于大般涅槃,是故名为大般涅槃。】

善男子,就好像医生有一个秘方,能够含摄其它所有的药方,有了这个秘方,其它一切病都能治愈。善男子,如来也是这样的,他所讲过的一切一切种种的妙法,深密、奥妙的秘藏,全都归入《大般涅槃经》里面了,所以说这部经叫《大般涅槃经》。

佛陀讲的一切经的精华,深奥、秘密的宝藏,全都归入这一部经里了。

【善男子,譬如农夫,春月下种,常有希望;既收果实,众望都息。】

又好像农夫,春天在月下耕种,那个时候就怀着美好的希望,希望秋天能收获果实;当秋天收获了果实,他的希望也就止息了。

【善男子,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修学余经,常希滋味;若得闻是《大般涅槃》,希望诸经所有滋味悉皆永断。是大涅槃能令众生度诸有流。】

善男子们,一切众生也是这样的,在学习其它所有经典的时候都会怀着一种期待,想要更多滋味(「我」学《金刚经》的时候,想着《法华经》可能也挺好吧;学《楞严经》的时候,想着《楞伽经》也挺好吧),在学习其它的任何一部经的时候,众生一般都会有一种感觉:「觉得应该还有一部经比这部经更好吧,或者还有一些东西,这部经没讲到吧」,但是如果众生学了这部《大般涅槃经》,那么他就得到了诸经中的所有滋味,他就不想再尝其它经的味道了。因为大般涅槃能够使得众生超脱生死、超越轮回。

【善男子,如诸迹中,象迹为最;此经如是,于诸经三昧最为第一。】

就好像一切的痕迹中,大象的痕迹是最大的,这部经也是,在诸经的三昧中是排第一的。

如果说《法华经》是「经中之王」,《金光明经》是「经中之王」,包括《圆觉经》也提到是「经中之王」,有那么多「王」,那么谁来管这些王呢?《大般涅槃经》是「王中之王」,是「至尊圣王」!大家要了解,佛陀的最后一部《大般涅槃经》是「王中之王」,能够统摄诸经的三昧境界。在一切诸经的三昧境界中,《大般涅槃经》使你证得的三昧,是排第一位的!

【善男子,譬如耕田,秋耕为胜;此经如是,诸经中胜。善男子,如诸药中,醍醐第一;善治众生热恼乱心,是大涅槃为最第一。】

就好像农夫耕田,秋天耕种是最好的,这部经也是诸经中最棒的、最殊胜的。

佛陀说:善男子,就好像所有药中,醍醐是排第一的,善于疗治一切众生的热恼和疾病,《大般涅槃经》也是,在一切诸经中排第一的。

【善男子,譬如甜酥八味具足,大般涅槃亦复如是八味具足。云何为八?一者、常,二者、恒,三者、安,四者、清凉,五者、不老,六者、不死,七者、无垢,八者、快乐,是为八味。具足八味,是故名为《大般涅槃》。】

善男子,又好像甜酥这种食物,八种味道具足,《大般涅槃经》也是八种味道具足。哪八种味道呢?常、恒、安、清凉,还有不老、不死、无垢、快乐。这部经使你证得常、恒、安、清凉、不老、不死、无垢和快乐,八味具足,所以说《大般涅槃经》是「王中之王」。

【若诸菩萨摩诃萨等安住是中,复能处处示现涅槃,是故名为《大般涅槃》。】

如果,菩萨摩诃萨们能够安住在这部经当中,就能够处处示现涅槃的法性清净境界。

【迦叶,善男子、善女人若欲于此大般涅槃而涅槃者,当如是学,如来常住,法、僧亦然。】

佛陀说:迦叶呀,善男子、善女人,要想通过这部经而证得究竟圆满,就要认真地修学这部经的每个字、每句话。要知道,如来的真身是常住的,佛、法、僧的法和僧也是常住的。因为这部经代表着佛法的真髓,这部经的常住就是佛法的常住。

【迦葉菩萨复白佛言:甚奇!世尊,如来功德不可思议,法、僧亦尔不可思议,是大涅槃亦不可思议。若有修学是经典者,得正法门,能为良医。若未学者,当知是人盲无慧眼,无明所覆。】

迦叶菩萨对佛说:太神奇了,伟大的世尊啊!如来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法、僧的神圣是不可思议的,大般涅槃更是不可思议的。要是修学这部经典,所有修学这部经典的人都能够得到正法眼藏,能够成为世间最优秀的医生,能够疗治众生一切的疾病。如果有谁还没有机会学这部经,就说明这个人缺乏智慧的眼睛,有深深的无明覆盖着他,这样的众生实在是太可悲、太可惜、太可怜了。

这里我们就知道《大般涅槃经》是「王中之王」,我们今天有幸学习这部经,我们可以感慨我们过去世无量劫来种了多么深的善根啊,所有修学这部经的人都能够证得法性的涅槃境界,能够真正地亲证如来的法身,所有还没有机会学这部经的师兄,我们要向他去推荐这部经,我们要告诉他,如果在佛法浩瀚的三藏十二部当中,你只学一部经,那就学《大般涅槃经》吧,因为这是佛讲的最后一部经,它含纳了一切经的精华,给四十九年的讲法作了一个美好的、完美的总结。所以如果只学一部佛经,那就必须是《大般涅槃经》,这部「经中之王,王中之王」!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267.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023课·王中之王 | 涅盘经白话文”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3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3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很感谢大家又挤出时间坐到这里,我们继续学习佛陀在《涅槃经》中的开示。【复次,善男子,智者观业、观烦恼已,次观是二所得果报。是二果报即是苦也。】佛陀说:迦叶菩萨,善男子,智者观业、观烦恼。到最后发现无论是业还是烦恼...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4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涅槃经》已经讲到了第三十六卷,有几个师兄跟我讲,自己都有依依不舍的感觉。不过还好,我手头的这部《涅槃经》是河北省佛教协会出版的版本,在第四十卷之后还有几卷后分,我们也是要跟大家分享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多学一段时间,让《涅槃经》无限宏深的思想印入到我们的心海中。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看一下...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3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说修到第四禅的圣人可能有两种倾向性:一种「乐三昧」,另一种「乐智慧」。就是一种比较喜欢或者贪爱三昧,另一种是比较喜欢或者贪爱智慧。喜欢智慧的这些圣者会进入到五净居天,喜欢三昧的这些圣者会进入到无色界。【如是二人:一者、修第四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2 | 涅盘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值此感恩佳节,向我们的本师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表示我们的感恩。从今天起,醍醐也进一步地向本师学习,在讲法的时候以盘腿打坐的姿势来讲,因为想起若干年前我们的本师讲法的时候都是这样的姿势,所以又找到了一点禅修课的感觉。我们接着来看《涅槃经》的第三十四卷。【善男子,善有三种,...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5 | 涅盘经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大般涅槃经》的第三十三卷。【善男子,罗阅耆王频婆娑罗,其王太子名曰善见,业因缘故生恶逆心,欲害其父而不得便。】这个地方是佛陀继续在对迦叶菩萨讲他所经历的很多事情。佛陀说:迦叶,善男子,「罗阅耆...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4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欢迎继续收听涅槃法会!我们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第三十三卷。【是二力故,如来深知是人现在能断善根,是人后世能断善根,是人现在能得解脱,是人后世能得解脱,是故如来名无上力士。】就是因为如来具备以上两种能力,所以能够如此地了解众生的根器,知道众生是现在世会断了善根;还是未来会断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