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19课·惯子如杀子 | 涅盘经白话文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8)《大般涅槃经》讲解1814

00:00

各位师兄: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大涅槃经》。

昨天讲到释迦牟尼佛对迦叶菩萨摩诃萨说:「迦叶呀,就算是众生当中有毁谤正法的、有不信因果的、有狂造杀业的、抱持邪见的,甚至还有我的弟子中故意知道戒律又不守戒律、故意的去犯禁戒的,就像这样的所有人,我也都平等的生起大悲之心,把这所有人都看做是像罗睺罗一样的亲生孩子。」

【善男子,譬如国王诸群臣等,有犯王法,随罪诛戮而不舍置。如来世尊不如是也,于毁法者,与驱遣羯磨、呵责羯磨、置羯磨、举罪羯磨、不可见羯磨、灭羯磨、未舍恶见羯磨。】

佛陀说:「善男子,我们看世间的国王,他的大臣们,他的臣民们,要是触犯了王法,国王很少对大臣或者相应的臣民进行教育,直接就根据法律,触犯这个罪,应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中间缺少了一个教育引导的环节)」。但是如来世尊不是这样的,对于那些毁犯正法的人,如来进行各种各样的教育。这里讲了哪些教育方式呢?有「驱遣羯磨、呵责羯磨、置羯磨、举罪羯磨、不可见羯磨、灭羯磨、未舍恶见羯磨」等等等等。

「羯磨」是什么意思呢?有三重含义:第一重是「身、口、意」造作的「业」,「身、口、意」的活动所造作的一切,也称之为「业」,这个「业」是中性的,包括善业、恶业、无记业。有的时候代表什么呢?代表规章制度、代表戒律、戒条、规定。另外「羯磨」有的时候也代表相关行动和事项,跟「业」有点类似又不完全相同,侧重的是行为方面,「业」侧重的是完成的一个结果方面。

佛陀说:「世间的国王是按照法律来行事,臣民们犯了什么错,就要怎么惩办,完全按照法律。」那么佛陀他不是这样的,他有各种各样的规定。这些规定就是佛陀在教化众生的时候,所采用的各种各样的善巧方便。有关于「驱遣」的规定、有关于「呵责」的规定、有关于「置」的规定、「举罪」的规定、「不可见」的规定、「灭」的规定、「未舍恶见」的规定等等。

我们挨个来看一下:

在这里,「羯磨」我们把它理解成相应的规定和规章制度。如果佛弟子,你作为四众弟子,无论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还是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你要符合佛的这种倡导,一旦遇到毁犯正法的不守戒律的等等这些人怎么办呢?你可以进行驱遣,「驱遣」,就是驱逐遣送走,赶走(驱逐出去)。

现在出家人集中的这些寺庙里,我们知道有的寺庙可以允许外来人进行挂单,就是短暂的住一段时间,要登记一下,但是这个外来人要是不守规定往往就会被驱遣,就会被赶走,因为他可能在这里继续留存会影响整个道场的修行环境。

那么在目前,我们的网络微信群也是一个个道场,如果有师兄严重违反这个道场的规章制度,我们也必须进行驱遣,这个是有理论依据的,大家注意。像有的群,为了保护这样一个清净美好的群环境,我们就禁止发过多的广告,或者禁止发一些色情暴力的、跟学佛无关的信息之类的。如果有人不守规定,警告过、我们通知过,但是他还是不守规定,或者有的干脆就是机器人,他根本就不理会你在讲什么,那不得已我们只能进行驱遣(驱逐遣送的意思)。这也是教育众生的一种方式。你在这里,就要符合这里的规定,因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符合规定,那就只能被遣送走了。

还有「苛责羯磨」,「苛责」就是我们通常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我们在讲《楞严经》的时候也提到过「休夏自恣」,我们多次在课程当中、在讲经的过程当中,进行「苛责」的这项工作,这也是顺着本师的意思的。就是有一些师兄的做法,不至于让他出群,但是需要进行警告,需要严厉的批评。这种严厉的批评佛陀在世的时候对他的弟子也经常做的,因为严师出高徒,不管教是不可以的。

还有「置羯磨」,「置」,把他放置在一边不理他(就是像冷暴力一样,不理他、冷处理、凉拌)。大家在这里共修,你不配合,你也不遵守规矩,我们先在这里不理你了,你说什么话也不搭理你。有的师兄进来就是搅局的,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进了这样一个学佛的群,他本身也不信佛,所以有的时候说一些话很奇怪,甚至是讽刺挖苦的,所以我们就先不理他,把他放在一边,冷处理,这叫「置羯磨」。

还有「举罪羯磨」,「举罪羯磨」,就有点像「休夏自恣」的意思,也有点儿像上节课我们讲的,每半个月正规来讲出家人就要进行「布萨」,「布萨」就是说大家聚在一起,根据戒本来反省自身,哪里还有不足,哪里犯了戒律,或者帮助师兄们也反省一下自身。「举罪」,「举」就是举出,「罪」是罪过,举出罪过(就是陈列出罪过、过失的意思),目的是什么?是改正,不是说讥笑他,不是这样的,目的是改正、修正、完善「自身」。

还有「不可见羯磨」。有一些教育啊,它是不显山、不露水,它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你看着也没有大规模地说教啊,但是群里师兄、师父们表现的都像善知识一样,慢慢地,那个本来不学佛的人,或者本来是外道的,在这里时间久了,也被熏陶的开始信佛了,开始学佛了,开始严格要求自己了。有一些教育,它是不可见的,它好像暗暗地在操作一样,并不明显。

「灭羯磨」,「灭」,灭什么?灭烦恼,灭习气。大家一起共修的目的,就是能够比个人单打独斗的修,要更有效果。在灭烦恼、灭习气方面,因为你有一个对境可以看清自己。有的出家的朋友也跟我讲,他说:「我出家前把出家想象的是那样的,结果出家后发现不是,完全不是。」其实出家后,因为人与人都还没修成佛,所以都带着习气在一起共修,也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啊,冲突啊。那大家在一起要灭掉这些烦恼和冲突,当你的那个「小我」消失的时候,烦恼冲突也就消失了。

「未舍恶见羯磨」,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允许你犯错。你可以暂时抱着一些「些微」的恶见,继续在这里修行。大家因为不完美才想要学佛,变得完美,所以允许你在一段时期内,抱持些微的恶见,只要不太影响整个大的共修群体就可以了。

佛陀用种种的善巧方便,每一种都体现出他的慈悲。我们看前面这些,无论是驱遣,是呵责,是把你放在一边冷处理;还是说检举罪过,还是说潜移默化,大家一起消灭烦恼习气;或者是包容你暂时性的有一点恶见;这一切都充满了佛陀对于众生的爱。

然后,释迦牟尼佛还告诉迦叶菩萨摩诃萨,他表面上看是对着迦叶菩萨摩诃萨在讲话,但是在场听经的可不只是迦叶菩萨摩诃萨,大家知道的。迦叶菩萨此刻是一个听经的代表而已。就好像佛陀在一个教室讲课,哪怕他面朝向一个同学,他在讲课,其他同学也都听到了。

当时在娑罗双树这附近的所有众生,都听到了佛陀的讲话,释迦牟尼佛说:

【善男子,如来所以与谤法者作如是等降伏羯磨,为欲示诸行恶之人有果报故。】

为什么如来要采用以上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来与这些谤法者相处呢?一些诽谤正法的、不信因果的、肆意杀生的、抱持邪见的、故意犯戒律的这些人,如来用种种的「羯磨」来对治他们,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降伏他们,告诉他们,恶有恶报,不要造恶。

【善男子,汝今当知,如来即是施恶众生无恐畏者。】

善男子,你们要知道,如来前面讲的、做的这种种「羯磨」,目的是什么?是让那些即便是造了恶业的众生,也没有那种恐惧、畏惧之感。即便造恶了也不是说,立刻就受恶报,而是教育他一段时间让他改正,只要他改正了,虽然种下了恶因,但是缘如果不来配合的话,恶果短期内不会呈现给自己,所以这些做恶的众生,就不会有那种恐怖和畏惧的心理产生,因为如来爱众生。即便是这个孩子做错了事儿,我不是马上用鞭子抽他,马上让他下地狱,不是这样的,我要给他一个教化的时间,在这个教化的时间段内,可能他就改掉了,他就可以不去承受它的恶果了,因为爱!

【若放一光若二若五,或有遇者,悉令远离一切诸恶,】

佛陀说,有的时候诸佛如来也放光。放一道光,两道光,五道光,有遇到佛光的人,就会让这些众生远离一切诸恶。

当我们观想本尊,观想佛菩萨的形像时,你盯着一幅跟你特别有缘的佛菩萨的形像看的时候,那一刻你心无杂念,完全被净化了,对不对?有的师兄浑身发热,当然也有发冷的,也有震动的,也有涕泪悲泣的。你观想着佛菩萨形像的那一刻,你的灵魂瞬间被清洗了,你就远离了一切的恶行。

【如来今者具有如是无量势力。善男子,未可见法汝欲见者,今当为汝说其相貌。】

佛陀说,善男子们,如来爱护众生的缘故,采用种种的无量的善巧方便的「势力」,来熏染完善众生。那么今天迦叶菩萨呀,前面提到有一种「羯磨」,叫「不可见羯磨」,它是隐性的教育。需要你去品味了,这种「未可见法」,就是有一些高深微妙的法,你需要品味的。它不是摆在桌面上的,但是今天,因为在我将走之前了,已经到了这个时候,你们要是想知道这种「未可见法」(就是不容易被看见的法,隐性的神妙的法),「今当为汝说其相貌」,在我走之前我给大家也都亮到桌面上讲清楚吧。

有一些东西,佛陀过去没有讲,这四十九年来没有讲,但是临走前讲了,我们看一下,佛陀说:

【我涅槃后,随其方面,有持戒比丘,威仪具足,护持正法,见坏法者即能驱遣,呵责惩治,当知是人得福无量不可称计。】

我走之后,在各个方面,「身、口、意」各个方面,无论出家人、在家人,你们要注意哦,有一些比丘是认真持戒的,有一些比丘认真持戒而且威仪具足,因为持戒而威仪具足。他们认真地护持正法,见到有毁坏正法的人能够进行驱遣、呵责和惩治的工作,这样的人「得福无量不可称计」。佛陀的意思是倡导我们「自正而且还要能正人」(你自己正,正义、正直,自己正了自己的心、身,还要帮助别人正了他的心、身),这是你的职责。如果你自己持戒持得非常好,威仪具足,你又一直认真地护持正法,那么见到有一些毁坏正法的人,你能够勇敢地进行驱逐遣送的工作,或者是批评令其改正的工作,或者去适当地惩罚他,目的是让他改正,那么这样的人「得福无量不可称计」。

《大涅槃经》里讲,佛陀说,我涅槃之后,在各个方面,要是有认真持戒的比丘威仪具足,护持正法,见到那些毁坏正法的人,他还能够认真地进行驱逐、遣送、呵责或者惩治、惩罚、医治、治理,那这个人「得福无量不可称计」。每个佛弟子都要有这样的护法之心,你不护,这个法怎么可能正啊?网友讲得好啊,「坏人的嚣张是因为好人的过度沉默」。这个世界你整天抱怨「不好啊,末法时期群魔乱舞」,你又做了什么?你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好你做了什么呢?有的时候大家「小我」都是有畏惧之心,担心如果我去纠正他,他会不会恨我呀?我做这个事会不会带来一些麻烦呢?大家都怕给自己找麻烦,有的时候就懒得去做。然后呢,就借用六祖慧能的那句话「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坏他的,有他的果报,我好我的,有我的善果。但是六祖慧能的话,第一,不是释迦牟尼佛讲的话,不能完全代表佛教。第二,六祖慧能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是站在源头讲的,当你入于源头看「常乐我净」的时候,哪有什么世间过呀?第三,就算是在相上讲的,六祖慧能也是在教育弟子的时候,跟弟子讲,你们不要没事就说张三的过失、李四的过失、王五的过失,你们好好的盯着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过失。真正的修道人,矛头指向自己,先把自己做好了再说,别天天盯着别人的缺点毛病,这是六祖慧能的用意。但是你用在了什么地方?你把六祖慧能的思想用成了什么样子?难道他倡导你冷漠,倡导你做一个怕事的胆小鬼吗?那是六祖慧能吗?

有人问,什么是佛教?过去诸佛讲过非常简单的一个偈颂,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什么是佛教呢?「诸恶莫作」,什么恶都不要做,众善要奉行,「自净其意」,自己把自己打扫干净,寻得内在的,本然的清净法身,这个才叫佛教。佛教很简单,就这个偈颂就概括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护持正法,也是善行啊,要奉行啊!不能说别给自己找麻烦哪,我别得罪人哪,所以他爱坏坏他的,我不管他。他在外边诽谤佛教,我在这里边读经拜佛,内心还很安,「我是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但是这种思想严重不符合佛陀的本意啊,严重不符合本师释迦牟尼佛呀,那你天天在「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你南无的什么呀?只是一句空号,空空的口号而已。

我们看哦,世尊制定这个「羯磨」那个「羯磨」,一切都是为了什么?为了让众生回归到正道上,就是父母为孩子做的一切,他的发心都是为了孩子好,短期内批评你,也是为了你未来,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有知识、有文化的人,顺利地找到好工作,然后有幸福的家庭,父母的出发点是很长远的,但孩子只看眼前。

你执著地、偏执地抱着自己的「我执、我见」的时候,你是世界上最可笑的人。但是有的时候却需要有「我执」,这种「我执」实际上是对於正法的维护。这种「我执」看上去是执著,它却是佛陀所倡导的,其实本质里却是无我(就是你自己修得好,你要对那些修得不好的人做点什么,你要为他们做点什么)。可能短期内让他们很反感你,但是长远看,你是在利益他们。如果他们不听教化,广造恶业,导致结果回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再后悔就晚了。所以在我们能做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的做点什么。不要担心说别给自己找麻烦哪,他别报复我呀,你只要护持正法,十方诸佛菩萨和一切大护法天龙鬼神都护持你的,你担心什么呢?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善男子,譬如有王专行暴恶,会遇重病。有邻国王闻其名声,兴兵而来顿欲殄灭。】

释迦牟尼佛,他举了一个例子,又举国王的例子。释迦牟尼佛和弟子们经常举国王做例子,为什么呢?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他本身就出生在一个王公贵族家庭,刹帝利嘛,王公贵族家庭,他比较了解国王相关的事情,治理国家相关的事情,所以他举例子的时候也经常拿国王说事儿。

这个时候举的这个例子就说,假设有一个国王,「专行暴恶」,用暴政去治理人民,心狠手辣,突然他得病了。有一个邻国的国王,听说这个暴恶的国王生病了,这是攻打他的最好时候,就带着兵来攻打,想要赶快的把这个国家灭了,疆土就是自己的了。

【是时病王无力势故方乃恐怖,改心修善,】

这个时候,生病的国王他已经没有势力了。国王一旦生病,又没有很好的继承人选出来,这个国家一团散沙,很危险。这国王一听说,「哎哟,邻国发兵来讨伐了,我现在也没有能力去对抗啊,怎么办呢?」心生恐怖,「改心修善」,心里生出无边无际的恐怖,开始忏悔了。「改心修善」,就在这种忏悔和恐怖当中,他恶的心改掉了,开始决定修善了。

【而是邻王得福无量。】

这个邻国的国王一听说,这个暴恶的国王打算改恶向善了,他也不再继续讨伐了,就回去了。戏剧性地扭转了局势,就回去了。这个时候我们去分析:邻国表面上发兵来讨伐的国王,原来是一片苦心哪!邻国的国王很善良,他平常去劝这个暴恶的国王说,「你别那么残忍的对人民哪!爱民者民恒爱之,你不能这样的欺压老百姓啊!」但是这个暴恶的国王不听,当他生病的时候,邻国的国王就装作来讨伐他,结果这个暴恶的国王一害怕,他就改恶向善了。

这个邻国的国王简直是个大菩萨,确实,《楞严经》里也讲过,观音菩萨啊等等佛菩萨,都可能化现为国王或者大臣的。现在世间有的国王就有可能是菩萨的示现,只是你不知道而已。这个善良的国王,就这样吓唬了一下这个暴恶的国王,这个暴恶的国王就行善了,所以呢,这个善良的国王,他就「得福无量」。肯定的,对吧?你想:一个国王改恶向善了,意味着他治理国家的政策都改了,利益的人民是无量无边的。所以说,这个发兵吓唬那个生病的坏国王的这个善良的国王,他「得福无量」。

佛陀说:

【持法比丘亦复如是,驱遣呵责坏法之人,令行善法,得福无量。】

所有的四众弟子们,所有在场听经的这些大众们,你们要听好了,认真地修持正法并且护持正法的比丘们,尤其是见到那些破坏正法的人,你又敢于去驱遣他、呵责他的这些人,你们「得福无量」啊!你们纠正一个恶人,让他少伤害了多少人,你们算过没有,你们「得福无量」啊!

我们平常学佛学得有点消极,有的甚至学得有点自闭,「就做好自己就行了,他坏坏他的吧,我现在也管不了那么多,我先修好自己,才有能力管他。」说的倒是没错,但是佛陀依然倡导你在有能力的情况下,纠正可以纠正的人。所以说:「世间多一所学校就少一所监狱」,这种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世间多一所学校就少一所监狱」。

佛陀说:

【善男子,譬如长者所居之处,田宅屋舍生诸毒树,长者知已即便斫伐,永令灭尽。】

我们再举个例子,有一个大富长者,有很大的田宅,他这个田宅之内呢,不知道怎么就长出了各种各样的毒树(有毒的树)。长者知道以后怎么做的呢?就把这些毒树都给砍了,让这些毒树的根,甚至都断除干净了,让这个毒就灭尽了,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宅子再大要是有毒树不停地生长,这个毒树就会殃及很多人哪,是不是?所以你心中的恶的习气,你的「身、口、意」的恶,你要看作是毒树一样,把它掐死在萌芽状态中,一定要留意「身、口、意」啊!所以修行者,不要等毒树长得很大的时候,你再砍它,砍得很费力,还不一定能砍倒它,那个时候已经造了无边的恶业了。在这个毒树要萌芽的时候,你就要留意到它,把它的根斫伐干净。

【又如壮人首生白发,愧而剪拔不令生长。】

佛陀说,又好像有的年壮之人(有的人处在壮年),当他的第一根儿白头发长出来的时候,他就感觉有点惭愧,就把那个白头发剪了、拔了,不再让它生长了。

【持法比丘亦复如是,见有破戒坏正法者,即应驱遣,呵责举处。】

「持法比丘」,护持正法的比丘,你们要注意:你的周围要是有那些破戒的人,毁坏正法的人,不信因果的人之类的,你就应该进行驱逐遣送、批评或者检举这样的工作。这是为了佛法而在做,不是为了「我执」,自私在做的。你的功德是无量的。

【若善比丘见坏法者,置不呵责驱遣举处,当知是人佛法中怨。】

要是有的善良的比丘,太过于软弱,见到毁坏正法的人,放在一边不管他,也不去批评他,不去纠正他,他在道场里兴风作乱也不把他赶出去,不去检举他的过失,那么这个所谓的善良比丘,是佛法中的灾星。「怨」,灾星。不是说只守护好自己就行了,不是这样的啊!你要是见到那些不合乎正法的人,你不管他的话,你是有责任的,你是佛法中「怨」,你是佛法中的灾难,你并不是真的爱佛法,你只是爱自己而已,因为你怕找麻烦。像这样的说法,在《大般涅槃经》里。这是佛陀的遗言,佛陀临走前告诉我们的。每个人都要勇敢地护持正法。

【若能驱遣呵责举处,是我弟子,真声闻也。】

如果善良的比丘认真地修行又能够驱遣呵责,举出那些不合乎正法的人,这样的比丘才是我的弟子,佛陀讲的哦。勇敢地,敢于纠正别人的错误的,这样的人才是我的弟子。我的弟子不是懦弱无能的胆小鬼,而是勇士——是护持正法的勇士。这样的勇士多一些,佛法才能昌盛一些,社会才会变成极乐世界的样子。人人都任那个犯错的人继续犯错,什么时候娑婆世界才能变成极乐世界呀?

你生于斯长于斯,这片土地像你的生身父母一样。就算你向往极乐世界,说「我反正准备往生极乐世界的,娑婆我不管了,」你这个心态是菩萨的心态吗?你这种心态,配去极乐世界当阿惟越致菩萨吗?你想过没有?说,「反正我要移民的,这片国家我不管他了,我要移民去极乐世界的,这个娑婆世界怎么乱跟我无关。」这心态绝对不是佛菩萨的心态,阿弥陀佛会收你吗?

佛陀说,如果是真正善良的比丘,见到坏正法者要进行驱遣、呵责和举处的工作,这样的比丘,才是我真正的弟子,才是真正的配得上听佛讲法的人;这样的勇敢者才是真正地听佛讲法的人,不然你听了就白听了,你根本就不是声闻乘的人。

【迦葉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则不等视一切众生同于子想如罗睺罗。世尊,若有一人以刀害佛,复有一人持栴檀涂佛,佛于此二若生等心,云何复言当治毁禁?若治毁禁,是言则失。】

然后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像您说的我认为,就没有平等看一切众生都像看待罗睺罗一样了。世尊啊,要是有一个人用刀去砍佛,想要伤害佛,旁边还有一个人拿着旃檀香,去献给佛,涂抹佛的身体,那么您对于这二者要是生起平等心的话,那何谈说惩治恶者呢?一个人拿刀想要去害您,一个人拿着旃檀香去涂抹您的形像,去献给您,供奉您;这两个人发心是不一样的,一个想要伤害您,一个是供养您、爱护您,这两个众生您难道都生平等心吗?您都认为是自己的亲生孩子吗?如果都认为是亲生孩子的话,那么就会让有的人认为:我做恶也没事儿,反正佛陀把我当亲生孩子。那个做善的也没比我好多少,反正我们二者在佛心中是平等的。这样岂不是跟您前面的言论又有一点矛盾了吗?那么大家就可以肆意地毁犯戒律了,反正毁犯戒律也依然是您的孩子,您依然平等地爱,这样不是跟您前面的说法有点矛盾吗?

【佛告迦葉菩萨:善男子,譬如国王、大臣、宰相,产育诸子,颜貌端正,聪明黠慧,若二三四,将付严师而作是言:君可为我教诏诸子,威仪礼节、技艺书疏、校计算数,悉令成就。我今四子就君受学,假使三子病杖而死,余有一子,必当苦治要令成就。虽丧三子,我终不恨。迦葉,是父及师得杀罪不?】

佛就对迦叶菩萨说:善男子,我给你举个例子,还是国王的例子。比如说国王、大臣、宰相之类的,家里有很多孩子,长的都非常的端正,也非常的聪明。然后国王啊,大臣啊,就把这些孩子集中地,交付给了一个严厉的师父,因为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为严师出高徒。国王大臣们把孩子交给这个师父的时候,对这个师父说,「你要为我好好教育我们的孩子,要让他威仪具足,要让他通晓一切礼节,而且各项技艺都不要有缺失,博闻强识,要把他教育的什么都通,数、理、化皆好,让我的这些孩子成才。我现在交给你四个孩子,我就给你了这个权力去教育他们,就算是三个孩子死在你的病杖下(假设有三个孩子不听话,都被你打死了),也要留出一个真正成才的给我,一定要至少成就一个。只要能够帮我至少成就一个孩子,就算我失去了其他三个孩子,我也不会怪罪你的。」这就看出国王大臣们对于孩子的至深的爱,是希望他成才,然后把他交给一个非常严的师父,不管这个严的师父怎么教育,只要让他成才。哪怕给你四个孩子死了三个,只要成就一个,我也不会怪罪你的。

这个背后的含义不是说倡导老师打死孩子,我们知道。是跟老师讲,你要严格地教育他,就算是用杖子去打他们,也在所不惜,一定要让他们成才,这个是关键的关键。

然后佛陀就问迦叶菩萨说:迦叶,你说故事里的这个国王、大臣(父亲他们),还有这个严厉的师父,他们是不是犯了杀罪呢?如果真的死了三个孩子的话,这个父亲和师父有没有犯杀罪呢?

【不也,世尊。何以故?以爱念故。为欲成就,无有恶心,如是教诲得福无量。】

迦叶说:没有犯杀罪,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严厉的师父,还是严厉的父亲,只有一种心就是爱孩子的心,希望孩子成才。他如果不听话宁可打死他,也不能让他走邪路,因为走邪路意味着去三恶道。我终止他的罪恶,他就不会去恶道了,他可能此时虽然去世了,在人道消失了,可能却生天了,这也说不准,所以要从长远来看。「为欲成就,无有恶心。」迦叶菩萨说,故事里的这个父亲和师父,对孩子再严厉,甚至说用棍棒打死了孩子,他们也不是为了杀死孩子而杀,是为了教育孩子而打的,如果不小心打死了,他也不犯杀罪,他们没有恶心啊!没有任何的恶心的。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教育这个孩子成才呀,所以故事里的父亲和师父「得福无量」。就是说有的人出于善意,去劝告你,短期内你感觉伤了你的自尊,你恨他。但是时间久了你明白过来,你一定会感恩他,感激他。

【善男子,如来亦尔,视坏法者等如一子。】

如来也是这样的,把那些破坏正法的人,当做是自己的亲孩子一样,但是有的时候对于这些人,会采用非常严厉的手段去管教。

【如来今以无上正法付嘱诸王、大臣、宰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诸国王及四部众,应当劝励诸学人等,令得增上戒、定、智慧。】

佛陀说,我走之前,我把我的正法交给你们在座的这些大众了,你们听好了,自己认真地修行佛法,还要纠正那些犯错的人,一定要认真地纠正他们。让他们得到增上的(使他们增进的,使他们向上的)戒、定、智慧。

【若有不学是三品法,懈怠破戒毁正法者,国王大臣四部之众应当苦治。】

面对那些不认真学习的,不学好的,你们要应当「苦治」,「苦治」,就是非常严厉地去教育他们,为了让他们成才。这里又有点像「马丁路德」的那句话了,就是「不择手段完成最高道德」。没办法,我不纠正你,你可能去三恶道,我必须此时纠正你,哪怕你恨我,我也要纠正你。

今天就先讲到这里。

佛陀这里讲的话是很狠的,但是爱是很深的,我们都了解。我们想一想:如果一个父亲要走了,面对着他的所有孩子,有的孩子是很听话的,严格按照父亲的要求去做的,父亲是很省心的,但是恰恰就是有那些孩子不听话的,可能会去三恶道的,父亲是不是很担心?所以他就叮嘱这些不听话的孩子的兄弟姐妹,说:「你们要爱你们的兄弟姐妹,要纠正他们的过失啊,不要让他们去恶道啊」。所以这一切的严厉啊,都是出于爱。所以世人有一句话也特别好,说「惯子如杀子」,你要是娇惯你的孩子,溺爱你的孩子,就等于杀死了他。佛经其实有的时候是很深刻的。

(学了今天的一课,相信很多师兄,从此以后会变得很积极,对于世间该纠正的现象,也会有勇气去纠正,因为你将「得福无量」。行善,是「善」,会导致善果;纠正「恶」,也一样是「善」,会导致无边的善果。这个可能是过去我们所忽略的,但是现在我们上了这一课,就把这一课的内容补上。古人讲,「深入经藏则智慧如海」,每一部经里你看看,都有其他经里没有的智慧。如果你不学,那就不知道;别人学了他就知道,人与人的差别在哪儿呢?有生之年我们多学点经典,绝对没有坏处。无论是对于世间法,还是对于出世间法,我们多学点,绝对没坏处,一定会利益到你的。原来「止恶」也是一种「行善」,你正愁着「行善」,怎么「行」呢?我日行一善,我也想像袁了凡先生一样改变命运,我怎么「行善」呢?因缘不具足我怎么「行」呢?原来「止恶」也是「行善」,纠正一些错误的谤法的行为、言论,也是「行善」。那么有的师兄发现,我无意中其实也行了不少善了,想一想啊,也比较开心。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法是如此落地的一门学问,它是非常落地,非常实用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都决定着你未来的命运,也决定着所有众生的命运。一切众生都是你的识心幻化出来的众生,可以讲一切众生都是另一个你,另一批你,另一群你。救度众生就是救度自己;修正众生,也就是在修正自己。当一切众生都被修正了,你也就至臻圆满的成佛了。)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271.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19课·惯子如杀子 | 涅盘经白话文”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7

第257课「菩萨有三法行。疾得阿惟越致无上正真道。何等为三。一者种种深觉。二者入无数意。三者念要句三昧。是为三法行。菩萨疾得阿惟越致无上正真道。」——《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的第三十八卷。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八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六【迦葉菩萨言:世尊,根本、因、增,...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2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2

今天的这个音乐挺好,我闭上眼睛坐在这里听着这首曲子,就好像看到不停地有更多的尊者和菩萨们络绎不绝地过来,加入到我们的队伍,来一起聆听本师的开示。其实我们都知道学习本师的开示,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开拓我们的眼界,更开拓我们的心界,可以让我们过去坚硬的「我执」和「法执」都渐渐地融解掉。有的人认为学的法多...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2 | 涅盘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学习《涅槃经》的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初果)须陀洹人所具有的一些特点,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接着看经文:【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是须陀洹,先得道故名须陀洹,以初果故名须陀洹。若先得道名须陀洹者,得苦法忍...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4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上节课,佛陀讲「佛性即是中道」,还没讲完。【复次,善男子,或有说言:佛性即是内善思惟。何以故?离善思惟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佛性即是内善思惟。】佛陀说:迦叶,我有的时候也讲,佛性指的就是「内善思惟」,就是内观,向内看。观照你的心念,保...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7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其实从上节课开始一直到接下来的好几节课,这个课程的题目都应该叫做「佛陀的无奈」。佛陀讲法那么多年,误解他的弟子如此之多,实在是非常无奈的一件事情。所以佛陀临走前就特意地跟迦叶菩萨澄清了很多自己想要强调的佛义,而不是弟子们广为传诵的所谓佛义。很多人学佛,学了很久很久,可能学的只是疑似...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6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涅槃经》。今天已经到了第三十四卷,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二。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四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二【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实义,二者、假名。】佛陀对迦叶菩萨说:迦叶呀善男子,菩萨那么多,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真实的,一种是徒有虚名(一种是名实相符,一种是名不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