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15课·伟大的摩诃迦叶 | 涅盘经白话文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8)《大般涅槃经》讲解1869

00:00

师兄们:

大家好!

上节课我们讲到,在佛陀涅槃前,很多的比丘都来挽留佛,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比喻去凸显佛陀的重要性,希望佛陀不要离开自己。比丘们的比喻中有一个比喻是这样说的:一个喝醉了酒的人,他的心会很愐眩(昏沉沉的眩晕),看到山、河、大地、草、木、宫殿、屋舍、日、月、星辰全都旋转起了,非常的不真实。然后比丘们也深刻地认为,如果修行者不认真地修习「苦、无常、无我」之想,那么这样的人就不会成为圣人,因为太过放逸了,在言谈举止各个方面可能会过于随便,而过于放逸就会一直流转在生死当中,不可能会成为圣人。比丘们讲得对不对呢?肯定对了。那么佛怎么说呢?释迦牟尼佛在这些比丘们的认识基础上,又进一步地提升了他们的一些境界,我们来看一下。

【尔时,佛告诸比丘:谛听!谛听!】

佛对大家说:大家仔细认真地听啊!

【汝向所引醉人喻者,但知文字,未达其义。】

你们的比喻固然很好,你们刚才用了种种的比喻,单单喝醉酒的人这个比喻就用了两次,这个比喻用得不错,但是你们还是只停留在文字相上,并没有深刻地领会这个背后的含义。

【何等为义?如彼醉人,见上日月,实非回转生回转想;众生亦尔,】

这个文字相的背后有什么含义呢?关于那个喝醉酒的人,佛陀站在佛的角度是这样讲的:就好像喝醉酒的人,看到天上的太阳、月亮在来回地转动,他们「感觉」太阳、月亮在转动。其实转动没有?没有!是他们感觉在转动,这一点你们没有讲出来,你们只讲喝醉酒的人看着那些东西在转动,只停在这儿了,但关键是太阳、月亮本身并没有动!是这些醉酒的人感觉在动,众生也是这样的。

【为诸烦恼无明所覆生颠倒心,】

明明没有的事他当真了,这个很关键!这里就跟《楞严经》讲的很契合了。虚空中本没有花儿,但是眼病患者就感觉有花儿(空花儿),当他眼病好了,空花儿消失的时候,却还问别人这个花儿怎么不见了呢?这个花儿为什么来的呀?怎么来的呀?他还问这样的问题,而实际上从来就不曾存在花儿,花儿是他的一个错误认知导致的结果。就好像醉酒的人认为天上的太阳、月亮都在来回的转,是他错误的认知导致的一个谬想(荒谬的想法)。众生也是这样,被所有的烦恼、无明覆盖了,生出颠倒之心,那烦恼有没有?无明有没有?没有的!本来无一物,没有烦恼和无明,是众生感觉自己有烦恼和无明,这个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我计无我,常计无常,净计不净,乐计为苦。】

因为颠倒,就把真正的我(那个长存不变的佛性、法体的本质)当作没有,他看不到,就认为没有,那个恒常的本质他当作是看不见的,他以为一切无常,是因为他只看相。「净计不净」,本来清净,他却感觉不清净,认为充满染污,感觉谁都有问题,其实是他有问题。「乐计为苦」,本来你的本质就是那个「空、明、乐」的合一,但是你却认为我痛苦,我烦恼,我是不是得了什么忧郁症啊?焦虑症啊?你感觉你得了,所以你越感觉你反而真得了,没有的事也被你的妄想造出来了。

【以为烦恼之所覆故,虽生此想,不达其义,如彼醉人于非转处而生转想。】

众生以为自己被烦恼所缚,所以天、龙、八部也好,比丘们也好,甚至居士们,在挽留佛的时候都说:我们都没有得到度脱,佛您要走了,就这么狠心吗?甚至天、龙、八部撒娇耍赖的时候非常可爱,还说:佛陀您偏心,偏向文殊菩萨,您是把他教出来,他解脱了,我们怎么办?我们还没解脱呢!而实际上禅宗的祖师会问你:你没解脱吗?谁绑着你了?你问问自己谁绑着你了?你没解脱,原来是你的妄想、你的自以为在绑着你,你的本性一直就跟佛一模一样的,谁绑着你了?你感觉你没解脱,这个「你感觉」很关键,它就是锁链和镣铐,锁住了你、铐住了你。

所以众生就把真相都忽略了,只看表象,完全只看表象,而这个表象恰恰是自己的妄心造出来的。所以佛陀说:你们看问题还是只看表面,并没有挖到根本!就好像那个喝醉的人,「于非转处而生转想」,明明不转动,山、河、大地、草、木、宫殿、太阳、月亮、星星明明就在那儿,没转动,但是他感觉在转动,是不是很可笑?喝醉酒的人跟你说:我看到你也在转,桌、椅、板凳飞起来了,你就会笑他,是不是?但你有没有笑过自己?

【我者即是佛义,常者是法身义,乐者是涅槃义,净者是法义。】

「常、乐、我、净」四个字,在《大般涅槃经》里经常地出现。「常、乐、我、净」这里面的「我」不是假我、小我,是那个「真我」,是你的「佛性」,是你的法身状态(那个大光明藏),这里的「我」是指的佛性,指的是佛,你的自性佛!那么「常」指的是什么?法身的不动不摇,不增不减,不变不灭,这是法身,「常」是指的法身!「乐」是什么呢?就是涅槃!回归到那个「空、明、乐」的那个乐,不是世间人那个浅显的、情绪上的快乐,著相的快乐,不是的!「净」是什么?是法义!一切诸法都是道路(方法),让你获得究竟圆满地证悟(无上正等正觉),正法是很清净的,「净」代表法,它是一条非常清净的道路。例如你看佛法的时候,你会有一种收摄身心的感觉,对不对?你要约束自己的很多习气(毛病),你要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这是修行。你要有所收,而收的极致其实就是放,你收到极致了,才能与太虚同体,才能成佛!你要是不收,感觉我很自由,我随着我的习气、业力,我很自由自在,但是这个结果是:你永远不可能与太虚同体,与日月同辉,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你陷在这个小我里,以为小我是真的我,顺着小我,我很舒服,但是你这个小我本身就是很局限性的一个硬壳,包住了你,让你无法打开。所以持戒清净,让你反而越来越松,持戒清净的师兄,你会感觉初期需要努力,但是后期形成习惯的时候,清净到极致,这个「松、空、定」自然而然就来了,它不是求来的,是持戒清净了,自然而然就「松、空、定」了,自然而然就跟太虚同体,与日月同辉了,所以这个「净」是法义,法是让你能净的(能清净的,能干净的)。如果有些法使你感觉乱,让你越来越深地放逸,那这个法绝对不是好的法,好的法是让你越来越清净的,你不清净怎么可能到达你的自性清净之藏呢?

「常、乐、我、净」,「我」是指佛性、自性佛、真我;「常」是恒常,不生灭;「乐」是涅槃,空、明、乐的合一;「净」是清净,法就代表着清净。正法总能让你清净,而正法不一定只在佛经当中,你去读一些儒家、道家的学说,有一些也能让你清净,那也是好的法,能让你清净的就是好的法。

你要了解佛无处不在,难道祂就不在儒家、道家的经典里吗?如果不在儒家、道家经典里,那么祂还叫无处不在吗?同样的,佛无处不在,难道祂就不在垃圾堆、不在厕所里吗?什么叫无处不在?祂是如此恍兮惚兮,惚兮恍兮的这样一个难以形容的虚空态的本体,祂哪里都在,这叫无处不在。你去感受那个清净,无处不在的清净。但是众生如果持戒持得不好,习气很重,你就会感觉不清净,是不是?因为他自己覆盖住了自己的清净,他明明是清净的,但是收的功夫没有做到位,这个收没有收好,那么放也就放不出去。弹簧不使劲地压到极致,它反弹怎么会有力量呢?它能弹出多远呢?那些掷铅球的人,你看他先要往后拉一点(重心先往后),然后再往前去;跳高的人很多时候先压低自己的身体,然后再往上弹跳。你这个收的功夫做到极致,必然就放得彻底,完全无我了。十善业道做到极致,你也绝对无我了。

所以有的阿罗汉是通过持戒清净而证得的,佛教八大宗派里也有一个律宗(戒律之宗),就是练这个「收」的功夫。也就是说,时时勤打扫自己,把自己打扫干净到极致,每个意念都是如此的清净,要么一念不生,要么万善相随。你看「释迦牟尼」这个名字,「释迦」代表能仁,能是有能力、才能,仁是仁爱,这就代表才德兼备,然后,「牟尼」代表寂默,这就把佛法的思想其实都浓缩在「释迦牟尼」的名字里了。能——有能力,有才华;仁——仁爱(无限的慈悲);有才华是智慧,仁是无限的慈悲,慈悲、智慧具足,然后,寂默,他不张扬,不是一个推销员,他很安静、很沉默,佛法就是这样的一种内涵。你要是想成佛,那么你有没有做到慈悲、智慧具足的一种寂默?这个寂默是寂静、沉默,「寂静、沉默」这不就是「常、乐、我、净」,这不就是我们自性(佛性)的本质吗?

【汝等比丘,云何而言有我想者,憍慢贡高,流转生死?汝等若言我亦修习无常、苦想、无我想,是三种修无有实义,】

然后释迦牟尼佛对比丘说:你们这些比丘听我讲法这么多年,其实还是没有离开文字相,还是著那个文字相。所以你们总是说:我们修习「苦,无常,无我」,有「我」就骄慢,这些也对,但是还是在相上讲事儿。你们没有谈到一点,这个醉的人,喝醉酒的人看到一切旋转,其实本未旋转,「本未旋转」,这句话很关键,但是你们没有看到,提醒大家一下,这个你们没有看到。所以你们要是说「我亦修习无常、苦想、无我想,是三种修无有实义。」也就是有人谈到佛,问佛怎么来的呀?佛平常做什么?你们就说,佛平常也修「无常想」,修「苦想」,修「无我想」,这个其实并不是实义,讲得还不够确切。

其实佛到最后是「无修而修」,为什么?因为他已经是那个「常、乐、我、净」本身了。他不需要刻意地再观:这个是苦,我不要执著,要放下;那个是无常,我不要执著;这个是无我,我不能我慢、贡高。当你还这样行有为法,感觉还需要这样进一步地去观想、去修,那还是初级阶段。佛已经到了最高的阶段,那就是「无修而修,无证而证」,不需要刻意地去观,「不观而观,不观而非不观」,他自然而然的已经在最高处了,在法身状态了,他不需要刻意地再观什么。你们还在认真地「观」,观也对,但「观」本身不是如来的状态。

【我今当说胜三修法。】

所以佛陀说:我现在告诉你们比前面观「苦」、观「无常」、观「无我」更好的修法。什么样更好的修法呢?

【苦者计乐,乐者计苦,是颠倒法;无常计常,常计无常,是颠倒法;无我计我,我计无我,是颠倒法;不净计净,净计不净,是颠倒法。有如是等四颠倒法,是人不知正修诸法。】

如果你们面对一个外境,还要刻意地提醒自己:这是梦,我不要执著,人生是苦,我别把它当成乐,本来无我,我别感觉有我……你要还是这样一直提醒自己,这还是初级阶段。

你这还是意识心一直在「知见立知」,对吧?你还在作判断,这很苦,我不要执著,我要放下;无我,我不要贡高、我慢……你这还是知见立知!所以这还是初级阶段,既然是初级阶段,就没有真的离相,你还是针对着相在讲事情,无论这个相是好是坏,是真是假,还是就着相在说,其实这还是一种颠倒。

也就是说修行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前面的这种刻意地提醒自己,这还是颠倒。就好像一个男子见到美女动心,他提醒自己:这就是一堆白骨,里边全是内脏,眼睛里有眼屎,耳朵里有耳屎,鼻子里有鼻屎,好恶心啊,我不执著。这还是修行的初级阶段,到了高级阶段,佛用提醒自己这些吗?不需要了!白骨观、不净观,他都过来了,到最后阶段,他就是清净法身,无我自在,他不用再知见立知。而这种疯狂地提醒自己,简直就是「万境本闲,惟人自闹」了,本来没有事儿,是你自己找事儿了。

佛到最后不需要再去提醒自己:这个美女是白骨,我不要执著她。本身他就无所住了,他还用提醒自己吗?不用的!但是初期阶段的修行者,你还是要提醒自己的,你要是不提醒自己,你就会被相所转,就会着迷。那么什么是「正修诸法」?

【汝诸比丘,于苦法中生于乐想,于无常中生于常想,于无我中生于我想,于不净中生于净想。世间亦有常乐我净,出世亦有常乐我净。】

到了修的最后阶段,你会享受六根给你呈现的一切幻梦,你会很愉悦地享受六根给你分析出来的这个事儿、那个事儿,无论好事儿、坏事儿、顺境、逆境,你都会享受它。到了修行的最后阶段,凡是发生的都是好的,因为是你的六根在起作用从而翻译出来这场戏,如果没有六根(放映机)翻译出这场戏,你看什么戏呢?你就是以一种游戏的态度在世间,所以那些无常的,看上去也是美好的,你能看到无常背后的常,你能看到无我当中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本自具足的、美妙的自性本体,你在一切的染污当中(不干净当中),又能感受到一种清净,那个清净是你自性的清净。那么世间一切,这些无常啊,苦啊,无我啊,不净啊,你都感觉是美好的,你看到哪里都能看到自己清净的本质,这是最高阶段。

然后佛陀又讲,在世间相上,可以讲也有「常、乐、我、净」,这是对于相的一种描述,这个事物相对恒常,那个事物给我快乐,我有我,我很善良(我本善良),在世间法上有「常、乐、我、净」。出世间法上亦有「常、乐、我、净」,但是世间法是「著相」的,出世间法是「离相」的,所以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里的「常、乐、我、净」四个字,字虽然相同,但是意义是不一样的。

关于这个根深蒂固的「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我邻居家有一个小女孩,一岁零七个月,走路已经走得很好了,正在学习说话,有时候就一个字、两个字地蹦出来。她讲话的时候很有意思,家人洗一个苹果要给她,别人逗她要吃,她就大喊一声「我」,她会说「我」。除了爸爸妈妈之外,她先学会了一个字「我」,只要是她的东西别人一拿,她就大喊一声「我」。我就观察这小孩子,这简直就是大佛在教育我们,这个根深蒂固的我执,你看它从什么时候来的?甚至在她不会讲话的时候,爸爸、妈妈不抱她,抱别的小朋友的时候她就会哭闹,她就嫉妒、嗔恨,如果别的小朋友跟她抢吃的,她可能还会打他。我们看看这根深蒂固的我执,家里有小朋友的师兄你去观察这个小朋友,小孩子是大佛,一直在教育我们,所以有个词语叫人小鬼大,这个鬼代表神识,人虽然小但是你知道他身上积聚的神识已经在宇宙间存活了多少世吗?是无量劫了,这个神识已经存活了无量劫了!这个神识带来了一些既有的习惯、习性,已经在这个小孩子身上开始显现,有一些东西跟家庭教育甚至没有半点关系,是他自己无数世带来的这个习气,妈妈并没怎么教他,也没有教他发脾气,但是他就发脾气,他就粗暴,这是无数世以来自己给自己编的程序,从而导致现在世现化出这样的结果。世间人都执著「我」,就连小孩子都执著「我」,不可以碰「我的」东西,这是「我」,苹果是「我的」,他就会喊一个字「我」,喊的很响亮,让大人都在笑,但是背后真的是很深刻。

出世间的「常、乐、我、净」指的是什么?常是法身;乐是涅槃;我是真我,是自性;净是佛法,是真正的正法,是到达自性的真正的道路,也就是苦、集、灭、道的道圣谛——方法、方式,它是净的。

【世间法者有字无义,出世间者有字有义。】

佛陀讲:世间法,有字无义,「出世间者有字有义」。就是说世间法你看都著相,只能描述出那个表面的相,却描述不出内在的本质,所以说有字无义,有那个字儿但是没那个意义,内在匮乏。出世间法,有字有义,出世间法也用「常、乐、我、净」这四个字,但是却能把(背后)宇宙中最真实的存在给描述出来,你真正的本质就是「常、乐、我、净」。

【何以故?世间之法有四颠倒故,不知义。所以者何?有想颠倒、心倒、见倒。】

世间法为什么有字无义呢?因为它颠倒,四颠倒指的是把「常、乐、我、净」理解错了,这是四颠倒。为什么呢?因为有「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

【以三倒故,世间之人乐中见苦,常见无常,我见无我,净见不净,是名颠倒。】

因为「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这三颠倒的缘故!

「想颠倒」,「想」是意识在动,意识、潜意识,心里现出相了,「想」字上面是个「相」,下面是个「心」,心里现出相就是意识的动,这是「想颠倒」。

「心颠倒」,这个「心」建立在哪里呢?这个心的本体是空的,他却认为有心,我心里很想你,我心里很懊恼,我心里很生气,我心里很受伤……心——没有的东西,他当作有。

「见颠倒」是建立在「心」和「想」颠倒基础上的「知见」上的颠倒。

他全都理解反了,所以明明是非常美妙快乐的、自在的,他感觉苦;明明是恒常的,宇宙间这个生命力是恒常的,他感觉无常,看看花儿开了又败了,叶子一会绿、一会枯萎了,人一会儿生一会儿死了……「我见无我」,明明都有佛性,他却看不到自己的佛性,还问佛在哪儿啊?明明就在他这儿,他却看不见佛,还认为那是迷信。「净见不净」,看哪儿都是染污,看哪儿都不完美,看哪儿都能挑出缺点……这都是著相的世间人,这都是在颠倒,只要著相就是颠倒。

【以颠倒故,世间知字而不知义,何等为义?】

知道「常、乐、我、净」四个字,但是意思不知道,完全领会错了。「知字而不知义,何等为义?」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义呢?内涵到底是什么?

【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无常者声闻、缘觉,常者如来法身;】

这里对于「常、乐、我、净」又进行了一些解释。真正的内涵是什么?「无我者名为生死」,无(不认识)「我」(真我)就幻化了生死,生死是假的,「我者名为如来」,你的自性——宇宙中那个超级稳定的本质,其实每个人都能感觉到,比如当你观察海浪的起起伏伏,一浪拍上岸,一浪退下去,你去观察,就隐约把握住一种内在的恒定,那种内在的恒定其实就是你真正的本质,那个就是如来,没在别处,就在你这儿,而且祂无处不在。「无常者声闻、缘觉」,声闻乘和缘觉乘本质里并没有真的完全跳出相,所以还是无常的。「常者如来法身」,恒常的是什么?是法身!宇宙间那个恒定的、不增不减的生命力,祂是如来的法身。

【苦者一切外道,】

那什么是真正的苦呢?在佛看来,外道很苦,为什么?你看,外道不著我、就著相,不著相、就著我,一切外道都出不去「我」和「相」,你去核对,任何外道要么著神通、著感应、著一切殊胜的相;要么著我,甚至有的外道还偷偷地告诉你,我是世间上帝,我是宇宙的创造主……过去有一次去天津大悲院,在路上碰到一个算命的先生,他就偷偷地跟我讲:我告诉你啊,宇宙间佛最大,但是我比佛还厉害,我是创造宇宙的。你看这个外道不著相,就著我,非常明显。他著「我」,说「我最大」,意思是该给他供养,对不对?他目的还是围绕着供养来的,外道很贪供养。

【乐者即是涅槃;】

真正的乐在涅槃里。涅槃有「法身」的含义,有「不生灭」的含义,有「幻化万有」的含义,无处不在。涅槃这个词非常的丰富,没有办法用语言讲出来。

涅槃有「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你在肉身还存在的状态下,大彻大悟,修成正果,这是有余涅槃,就像佛陀证悟之后讲法四十九年,这期间他都是处于有余涅槃,他涅槃了吗?涅槃了!但是身形还在的。那么后来他获证无余涅槃,就是离开身形,完全化为法身的状态,那是无余涅槃。

【不净者即有为法,净者诸佛菩萨所有正法,是名不颠倒。以不倒故,知字知义。】

真正不净的是什么?是有为法。不净(不干净、不清净),一切有为法,其实本质里都是不净的,为什么呢?它都是「妄中取妄」,比如石头生孩子。那么真正清净的是什么?是「诸佛菩萨所有正法」!只要是有为法,可以讲其实都是不净的,甚至放生、拜佛都是有为法,这点达摩祖师也讲过。虽然是这样,但并不是说放生、拜佛就要停止,这样做就不对,不是这样的。因为佛陀是站在源头的角度去分析,如果一定要把「有为」、「无为」作个比较,那么无为是「本在不动」,就是宇宙中那个宁静而恒常的生命力本体,那是无为法,不增不减,不生不灭。那么在这个之外的一切其实都是有为法,佛陀是站在这样的角度去讲的,并不是说所有的有为法都要禁止,因为有为法也有善法和恶法,还有非善非恶(无记法),这是大家了解的,所以不要想歪了。

这个真正的清净法身本体才是不颠倒的,也就是说「知见无见,斯即涅槃」,那才是不颠倒的。

「释迦牟尼」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能仁、寂默」,「能」和「仁」是不是有为法?是!有才能,有智慧,要显现出来,有慈悲要显现出来,要割肉喂鹰、舍身饲虎、教化众生等等……这都是有为法。而「寂默」又是无为法,清净的无为法。所以「释迦牟尼」这个名字本身就把「有为」、「无为」合在一起了,智慧、慈悲,这都是有为法的部分,但他却做到了「动则万善相随」,然后「静则一念不生」,归于「寂默」(寂静、沉默),就是归于无为法。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的合一——释迦牟尼!

大家要仔细体会,知字还要知其义!不要天天念着本师释迦牟尼那些字儿但却忘了含义了,你要是「南无本师释迦牟尼」,首先要做到悲智双运(慈悲智慧具足),然后还要经常地修习禅定,入到那个没有知见立知的涅槃状态,这样才完美地继承了本师三合为一,即「慈悲、智慧加空性」三合为一,这才是「南无本师释迦牟尼」。

「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相随」,这才是本师释迦牟尼。万善,「身、口、意」都要善。你说的每句话不要像刀子一样割伤别人,什么是善?你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身善、语善、心善,「身、口、意」都要善,这才叫万善。我刀子嘴豆腐心可不可以?不可以,你要豆腐心也要豆腐嘴,嘴上不要割伤别人;行为上更不要伤害别人;心里根本就不要有伤害众生的想法,这是万善。仔细地警醒自己,你万善做到没有?「南无本师释迦牟尼」谁都会说,但是要知字并且知其义。

【若欲远离四颠倒者,应知如是常乐我净。】

佛陀说:比丘们,我要走了,你们要深切地了解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常、乐、我、净」,不要只站在相上,也不要只执著于文字相。

【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离四倒者则得了知常乐我净。如来今者永无四倒,则已了知常乐我净。若已了知常乐我净,何故不住一劫半劫,教导我等令离四倒,而见放舍欲入涅槃?如来若见顾念教敕,我当至心顶受修习。】

这个时候比丘们就问佛说:世尊啊!就像您说的一样,离开了四颠倒,就能了知什么是真正的「常、乐、我、净」了。但是如来您今天是永远地离开了四颠倒了,您也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常、乐、我、净」了。您要是了解了「常、乐、我、净」,为什么不长久地再住世一劫、半劫了呢?您继续来教导我们,让我们都离开各种颠倒,这样不好吗?为什么您忙着入涅槃呢?如果您真的爱我们,顾恋我们,惦念我们,您应该继续地教育我们,甚至批评我们,让我们纠正自己的错误,我们会至心地顶受修习。我们都会把您的话当成圣旨一样,用我们最尊贵的头,去向您的脚顶礼,我们去顶受修习,完完全全地信受奉行。

【如来若入于涅槃者,我等云何与是毒身同共止住修于梵行?我等亦当随佛世尊入于涅槃。】

比丘们说:您要是现在入涅槃了,谁来教化我们?在错误的时候谁来纠正我们?如果您走了,我们就要跟那个有毒的身子、有毒的习气天天在一起了。我们怎样才能停止我们那无始劫以来的有毒的习气?我们怎么样能长久地修于梵行啊?如果您走我们也要跟您一起走,一起入那个无余涅槃。比丘们还是一再地挽留自己的师父。

【尔时,佛告诸比丘:】

这个时候释迦牟尼告诉各位比丘说:

【汝等不应作如是语。】

你们啊,不应该这样讲话呀。

【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以付嘱摩诃迦葉。】

我今天把我所有无上的正法都咐嘱(都交给)摩诃迦叶了。

【是迦葉者,当为汝等作大依止。】

我走了之后,你们依止摩诃迦叶师兄就可以了。

【犹如如来为诸众生作依止处,摩诃迦葉亦复如是,当为汝等作依止处。】

就好像如来在世的时候可以作为众生的依止之处一样,摩诃迦叶也是这样的,如来灭寂之后,你们就依止你们的大师兄摩诃迦叶就可以了,摩诃迦叶是值得你们依止的。

【譬如大王,多所统领,若游巡时,悉以国事付嘱大臣;如来亦尔,所有正法亦以付嘱摩诃迦葉。】

就好像大王,统领着很多国家,在大王巡游的时候,他就把国事咐嘱给他最信任的大臣了;如来也是这样的,在我走之前,我把所有的正法都交托给摩诃迦叶了。

这里非常重要!我们都知道,在灵山会上,释迦牟尼佛拈花,迦叶微笑,迦叶尊者是释迦牟尼所有的弟子中最懂他的一个,迦叶最懂他。然后在佛陀涅槃前,在《大般涅槃经》第二卷里,佛陀讲:我的所有正法都传给(都咐嘱,都交给)摩诃迦叶了,你们要依止摩诃迦叶。

摩诃迦叶是禅宗的初祖,这隐隐约约提示我们禅宗有多么重要,是不是?禅宗的初祖是摩诃迦叶,佛陀把他的所有正法都交托给摩诃迦叶了,这就意味着禅宗是大家一定要重视的,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是大家一定要重视的,哪怕你现在在修净土和密宗,禅宗你也一定要修学,因为佛陀说他所有的正法都交托给摩诃迦叶了。有的大师讲过,如果没有了禅宗,佛法(佛教)就没有了灵魂,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的那些公案、那些参话头,你想一想,哪个不是让你直接入到法性的本体当中去,瞬间打碎你所有的知见立知?你所有意识都空了,没有办法再思考了,在那一瞬间,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你就入到法性当中去了,禅宗是很直接的,单刀直入的,当机立断的,禅宗真的是非常重要!

同时据我们对迦叶尊者的了解,他是佛陀十大弟子中修苦行第一的,他不贪于名闻利养,一点儿都不贪,完全不贪,而且一生是一个禁欲主义者。他本身就是婆罗门的贵族,他家的财富比当时的国王都多,而且他长相也非常的俊美,在他适婚的年龄父母给他找了一个美女作妻子,给他介绍女朋友的时候,迦叶尊者就说他不想要,后来挨不住父母百般地劝诱。于是他就想要为难一下父母,说:我不想娶妻生子,我要造一个金像,你们要是能找到跟金像一模一样的美女,我就娶妻。然后他就塑造了一个黄金作的美女,结果父母想尽办法,还真的找到了一个跟这个黄金像是一模一样的美女,并且比这个黄金像更漂亮,因为是真人,总比这个像要更有生机和活力,没办法,就结婚了。结婚的当天晚上,新娘哭哭涕涕的,摩诃迦叶就问:你为什么哭啊?新娘说:我虔诚修道,我的父母贪求你们家的财产让我嫁给你,其实我一点儿都不想结婚。摩诃迦叶说:太好了,我也是一心修道,不想结婚,咱们两个常修梵行吧!于是结婚很长时间,迦叶和他的妻子都是睡两张床的,后来父母发现了,让他们改成一张床,摩诃迦叶就跟妻子商量好了,妻子睡觉的时候他就经行或者打坐,或者修行,总之不睡,他睡的时候妻子就经行或者打坐,就一直维持这样的婚姻。后来大家也知道,摩诃迦叶和他的妻子都相继出家了。

摩诃迦叶一直修苦行,佛陀带领弟子去乞讨,让弟子挨家挨户地乞讨,但是迦叶很长时间就是只去穷人家,他觉得这些穷人之所以穷,是过去布施太少,他要让他们种善根累积福报,这样来世就不会这么穷了,他很善良。可穷人家能有什么好吃的呢?有一次,摩诃迦叶去一个老婆婆家乞讨,老婆婆家就剩了半碗已经馊掉的米粥,摩诃迦叶还去给老婆婆讲法,跟她讲要布施,布施了以后会有福报,只要悭贪吝啬的毛病改了,来世就会很富裕。老婆婆被摩诃迦叶打动,说:我这个米粥都馊掉了,难道你也要吗?摩诃迦叶说:谢谢您的布施供养,我要!并且接过碗来就喝掉,这件事当时被传为佳话,让一切众生都非常感动,这就是摩诃迦叶尊者!

他修苦行修到什么程度?一天只吃一顿饭,睡在哪儿?睡在坟墓里,一生一丁点儿的名闻利养都不贪求,修苦行修了一辈子。佛陀临终把他的全部正法都交托给了摩诃迦叶,就好像国王外出巡游把自己的领导权力交给了自己最信任的大臣一样,由此我们就知道了佛陀想倡导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摩诃迦叶非常智慧、慈悲,禅定功夫很好,又一辈子修习苦行,由此我们就能了解佛法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无私奉献的,而不是索取的,绝对不是现在很商业化的那种。

关于摩诃迦叶,还有一个故事,有一次佛陀让摩诃迦叶去视察僧团,在视察的时候他发现,只要有人看到他来了,很多家里就把门都关起来,他走到哪儿都是这样。于是他找到一个过去认识的信徒,就问他说:佛陀离开这座城没多久,为什么这里的比丘、比丘尼已经没有办法得到大家的尊重和供养了呢?那个信徒就告诉迦叶说:您知道吗?佛陀离开这座城之后,有很多的修行者,为了个人的安乐,就建筑各种各样的屋舍、舍宅、道场,建筑很多的僧房,享受物欲的快乐,他们不但打着佛陀的名义去享受快乐,还招集各种各样的信众,让大家捐这个、捐那个,结果现在大家看见比丘都想躲得远远的。迦叶听了以后非常地难过,他很快地回到王舍城,把这种情况告诉了佛陀,佛陀听了马上召集大众,在会上说:诸位比丘,我的正法流传,是要依赖僧团的清净和高尚,人到无求品自高,你们不能主动地向众生索求各种各样的供养,你们重要的任务是弘法利生,而不是为了自己的享受做打算,你们召集信众捐这、捐那,如果是为了自己的享受,你们会下地狱的。如果你们是为了讲经说法,度化众生的方便,完全是为了弘法利生而接受供养,这是可以的,我也是支持的,但是如果有任何一丝一毫的自私,我就严厉禁止这种行为。

所以大家就明了了,现在建寺庙、建道场有真有假,到底真假只有当事人心里最明白。因此我们也要擦亮眼睛,要把我们的供养送给值得的人,出家师父中有很多非常出色的大德,我们是能够找到的,我们要把爱和供养给他们,不要随便地施与,万一布施错了,以后恶果也是占点儿份儿的。

摩诃迦叶尊者修苦行修了一辈子,吃、穿、用简朴到极致,睡觉睡在坟墓里,佛陀把自己的衣钵传给了他,我们要仔细想想这个事情,什么能代表佛教。只有真正的「无私」、「无我」、「才德兼备」并且「安于寂默」,这才能代表佛教。释迦牟尼佛虽然灭度了,但是这种精神,还是传下来了。据我们观察,世间也有很多的出家师父确实都是大德,是值得被我们供养的。

过去有师兄问平常听经学法跟着哪个师父学?我们推荐过一些师父,像慧律法师、济群法师、达照法师,听这些法师的言论会给你很深的启发,当然像梦参老和尚,元音老人这些我们过去都讲过了,我们要多多地向这些师父学习。我们向任何一个师父学习的时候,都会发现他可能并非尽善尽美,并非任何一个细节都是符合你的理想,但是,你要看整体,要向一切事物、一切人去学习最优秀的部分,不要只是盯着他那个斑点、那个缺点,要从一切事物中学习,包括从水和土壤中去学习,甚至要学习破抹布的舍己利人的精神,把自己弄得染污了,却把周围变干净了,抱着这样一种学习的心态去听经,你就会拥有整个宇宙的智慧了。而佛陀之所以是佛陀,是因为智慧具足!智慧具足意味着宇宙中一切万物的智慧他都具足,所以你要向一切万物学习,心要放下来、头要低下来。

关于摩诃迦叶尊者的故事,大家要是在百度里搜就能搜到好多,大家可以看一看,会非常深地触动你。有的师兄说:百度里的东西也能信?这是二号院一个师兄说的,其实百度里真的有很多佛菩萨,你在百度里搜,也许会有很多染污的信息,但是也有很多珍贵的像钻石一样的信息。百度也是百度佛,在这个时代,我们要非常地感谢网络佛,感谢百度佛,甚至在讲经之前,我有很多字拿不准读音,拿不准意思,我就去百度佛那里请教,然后再转述给大家,我们能不感谢百度佛吗?

佛陀说他把所有正法都传给了摩诃迦叶,这还有一崇预言性的意思,因为第一次经典的结集是摩诃迦叶尊者倡导的,佛陀灭寂之后,摩诃迦叶尊者倡导进行了第一次经典的结集,后来阿难尊者也加入进来,很多的大阿罗汉及弟子们都加入进来进行经典的结集。这也是很深的含义,这意味着佛虽然走了,但是他的法留下了,摩诃迦叶帮助佛陀把他讲的课集合在一起,然后流传下去。所以我们要依法不依人,人是会变灭的,但法是长存的,所以现在我们是多么幸运,有经法在手里,有佛陀的开示在手中,佛陀永远与我们共在!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275.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第015课·伟大的摩诃迦叶 | 涅盘经白话文”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2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2

第262课「无明自性本是无 藉众缘力和合有于一切时失正慧 故我说彼为无明行识为缘有名色 六处及触受随生爱取有缘生老死 忧悲苦恼恒随逐众苦恶业常缠迫 生死轮回无息时本来非有体是空 由不如理生分别我断一切诸烦恼 常以正智现前行了五蕴宅悉皆空 求证菩提真实处」——《金光明最胜王经》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1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1

第261课「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各位尊者:大家好!很高兴我们能够一起继续学习《涅槃经》。可能有的师兄感觉奇怪,明明是讲《涅槃经》,怎么放《心经》曲呢?因为今天我们讲的《涅槃经》等于是「涅槃经版的心经」。憍陈如品第十三之一这里有一段(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0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0

第260课「法本为空无,欲有则为著;不得脱勤苦,常立于愦恼。法为不可得,是谓为定止;亦尽亦无尽,彼为悉无有。空者不智习,亦不无有习;彼若无因缘,何从有所缘。」——《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在《涅槃经》的第三十八卷,佛陀说,如果菩萨摩诃萨们,如果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们,想要证得大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6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6

「尔时世尊故在师子座,入师子游戏三昧,以神通力感动三千大千国土。六种震动——东踊西没,西踊东没,南踊北没,北踊南没,边踊中没,中踊边没,地皆柔软,令众生和悦。」各位尊者、各位菩萨: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说,虚空无法被时间所限制,虚空没有挂碍,佛性就像虚空一样。接着迦叶菩萨对佛说...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3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又到了晚间,又再一次地坐在水晶莲花上的本师面前。很高兴,很多师兄也都坐在这里了。我们继续学习《涅槃经》的第三十五卷——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三。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五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三这一卷的内容跟第三十四卷息息相关。【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云何名因亦是过去、现在、未来,果亦...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2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欢迎继续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三卷,接着上节课的内容来看。【善男子,佛观众生具足善法及不善法。】佛陀说:迦叶,用佛眼看众生,一切众生都有深刻的二元性,就是每一个众生本身既具备善法,又具备不善法。很多众生都是做过很多坏事的好人,也可能是做了很多好事的坏人。没有完全单一的只做好事的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