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204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2-28)《大般涅槃经》讲解573

00:00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们:

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31卷。

【师子吼言:世尊,如经中说,若毗婆舍那能破烦恼,何故复修奢摩他耶?】

狮子吼菩萨问释迦牟尼佛:世尊,就像您经中提到的「毗婆舍那」,修习观可以帮助众生破烦恼,那如果说修毗婆舍那、修「观」就能破烦恼,众生为什么还要修「奢摩他」、修「止」修「定」呢?直接修「观」不就行了吗?我保持一颗觉知的心就是修行,为什么还要强调打坐的重要性呢?

【佛言:善男子,汝言毗婆舍那破烦恼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有智慧时则无烦恼,有烦恼时则无智慧,云何而言毗婆舍那能破烦恼?】

佛陀说:狮子吼菩萨,你讲的这句话不大对,你说修「观」就能破烦恼这句话不对,为什么呢?有智慧的时候,众生就不会有烦恼,众生有烦恼的时候就没有智慧,智慧和烦恼不是共在的,是此消彼长的这样的关系。那你不能讲通过修「毗婆舍那」就能破了烦恼,修习「毗婆舍那」,代表你有一种智慧的观照,但是这种智慧的观照真的把烦恼给破了吗?事实上不是给破了,智慧和烦恼之间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这样的一种关系。

【善男子,譬如明时无暗,暗时无明。若有说言明能破暗,无有是处。】

就好像在光明里看不到黑暗,在黑暗中也看不到光明。所以如果有人说光明能够把黑暗给破掉,这句话确实是不够严谨的,光明没有破掉黑暗,这个破字好像要打一个洞一样的,其实光明是驱散了暗,光明在暗就不存在,是驱散而不是破。

【善男子,谁有智慧,谁有烦恼,而言智慧能破烦恼?如其无者,则无所破。】

狮子吼菩萨,你仔细地感觉一下,这个智慧和烦恼真的存在吗?所谓的智慧、所谓的烦恼都存在你的意识心当中,都存在于意识心当中,那意识本身就是空的,智慧烦恼,其性本空,谁破谁呀?本来就不存在,则无所破,智慧也不存在,烦恼也不存在,在究竟意义上讲不存在,破什么?你说我把梦中的这个花瓶打碎了,梦里的我把梦里的花瓶打碎了,梦里的我以及梦里的花瓶都是一场梦而已,都是非真实的,那么何谈梦里的我把梦里的花瓶打碎,有意义吗?智慧能破烦恼就是类似这样的,智慧本空、烦恼本空,在你的意识心当中你以为它存在而已,但是它真的存在吗?不存在,所以无可破。所以说我用智慧破烦恼」这句话,其实从根性上讲是不对的。

【善男子,若言智慧能破烦恼,为到故破?不到故破?若不到破者,凡夫众生则应能破。若到故破者,初念应破;若初念不破,后亦不破;】

如果坚持认为智慧能把烦恼破掉,那你感觉是智慧到了烦恼那儿所以把烦恼破了,还是没到烦恼那儿就把烦恼给破了?如果智慧没到烦恼那儿就把烦恼给破了,那么凡夫众生应该也都能破了,因为智慧还没有到烦恼那儿,自动的这烦恼就被破掉了,那么一切凡夫都有烦恼,没什么智慧,那这些凡夫众生的烦恼自然而然就瓦解掉了,不需要智慧破呀!如果认为智慧不到烦恼那儿,烦恼自己就破了,那用智慧干嘛?那凡夫众生也不用修了,自己烦恼就自然而然都消失了。如果你认为智慧要到达烦恼那儿,然后才能把烦恼破掉的话,那么这个破是刚起的智慧的一念就把烦恼破了,还是怎么样?如果说智慧到了烦恼那儿,他们两兵相接,智慧大军就把烦恼大军给打败了、打伤了,就是说智慧刚刚生起的时候,烦恼就应该被破掉了,如果智慧刚刚有一点萌芽的时候,没有破掉烦恼,那么之后的智慧应该也没有能力破掉这些烦恼。

【若初到便破,是则不到,】

如果说我刚生起智慧的念头就把烦恼破了,这也不对,为什么呢?被你破掉的烦恼,你还能到达那儿吗?智慧到烦恼那儿把烦恼给破了,智慧刚挨到烦恼就把烦恼破掉了,那儿没烦恼了,智慧破什么呢?那还是到不了那儿吗?

【云何说言智慧能破?】

那又怎么能说智慧能破呢?

两个不相接触的事物,一个把另一个给破了,比如aba刚刚产生一点点就把b给破了的时候,a就永远无法触及到b,那种感觉就好像a一直往前进,b一直往后退一样,那么a就无法接近b,智慧就无法接近烦恼了,那也不能说智慧把烦恼破掉。

【若言到与不到而能破者,是义不然。】

所以你不能够讲说智慧破烦恼怎么破的,是到那儿了还是不到那儿?没法讲。

【复次,毗婆舍那破烦恼者,为独能破?为伴故破?若独能破,菩萨何故修八正道?若伴故破,当知独则不能破也。若独不能,伴亦不能。如一盲人不能见色,虽伴众盲亦不能见,】

毗婆舍那表有智慧观照,有智慧观照能够破烦恼。你认为是单独的就破了,不需要做任何努力,智慧只要存在,「毗婆舍那」只要存在就把烦恼破了?还是说成群结队,连起来成片的观照把烦恼给破掉呢?如果认为,这个「观」单独的一生起就把烦恼破了,那菩萨干嘛还修什么八正道(八圣道),不用修了。智彗心一生起来,烦恼就消失的话,那还修什么!不用修了。如果你认为「毗婆舍那」智慧的观照要连成片,功夫成片才能把烦恼破掉的话,「当知独则不能破也」如果单独的一个破不了烦恼的话,那么证明一群「毗婆舍那」,连成片的观照也没有办法破烦恼。就好像一个盲人不能够看到色相,那么找一群他的伴儿都是盲人,那还是看不见。这个智慧的觉照一旦生起,生起的瞬间如果不能破烦恼,那么连成片也不能破烦恼,就好像一个盲人不能看到色相,一群盲人还是见不到色相。

【毗婆舍那亦复如是。善男子,如地坚性、火热性、水湿性、风动性,而地坚性乃至风动性,非因缘作,其性自尔。如四大性,烦恼亦尔,性自是断。】

佛陀对狮子吼菩萨说:善男子,在我讲前面的这些话的时候,你的思维已经终止了。那么我们再看一下,这个地是有坚固性的、有硬度、有质料感的,火是有温度、有热性的,水是很湿润的、有湿性的,风是有流动性的,地、水、火、风各有各的特性,那么地、水、火、风各自的这些特性是因缘造出来的吗?不是的。地,只要是地它就是这样的,只要是火它就是热的,只要是水就是湿的,只要是风就是动的,它是因缘造出来的么?不是。它本性就是这样的,不是什么因缘而生的,那么烦恼的本性就跟四大是一样的,烦恼的本性是什么?「性自是断」。

烦恼是由无数个无常的念头加在一起组成的,每一个念头都是有断裂性的,念念生灭无常的,烦恼它的本性就是这样断灭无常的。

【若是断者,云何而言智慧能断?】

既然烦恼本身就是无数个生灭生灭的念头组合一起构成的,那它还需要智慧把它给砍断、截坏吗?不需要。烦恼本性它就是空的,就是无常幻灭的,所以智慧不需要再去砍它、再去破坏它,不需要!这个大家应该都能听明白。

【以是义故,毗婆舍那决定不能破诸烦恼。】

所以说毗婆舍那,智慧观照可以破烦恼这句话不够严谨,因为烦恼本身就是断灭的,不需要你再去破它,它就是断的了。

【善男子,如盐性醎令异物醎,蜜本性甘令异物甘,水本性湿令异物湿;智慧性灭令法灭者,是义不然。

善男子,众生都生活在相的世界当中,比如盐很咸,我们知道往一锅菜里加点儿盐,能让一锅菜都变咸。盐的性是咸的,能让其它事物都变咸;那蜂蜜本性是甘甜的,也能让周遭的事物都变得甘甜;水本性是湿的,往衣服上洒点儿水衣服就变湿了,水的本性是湿的,也能让周遭的事物变湿;那么智慧的本性是灭,智慧存在于意识心当中,所以它也是生灭法的东西,智慧本性是灭。「智慧性灭令法灭者,是义不然」但是法的本性也是生灭的,法随相而生,就相而说,离相也谈不上法了,那法的本性也是生灭生灭,那就不能说用智慧去让法变灭,因为法的本性也是生灭的,就跟智慧的本性是一样的,都属于意识形态上的东西。

【何以故?若法无灭,云何智慧强能令灭?】

如果法性是不灭的话,再多的智慧也灭不了,它本性不灭,你又怎么可能用强大的智慧去灭它呢?

【若言盐醎令异物醎,慧灭亦尔令异法灭者,是亦不然。】

虽然在相上讲,盐这个调味料很咸,它能让周围的事物变咸,这个说法是常识,这个是对的。但是你却不能说智慧的本性是灭,它能让法灭,这句话就不严谨,因为法本性就是生灭,随着相而生,相就是生灭的,法就是生灭的,所以不能说我用智慧把法给灭掉,这样讲不对的。

【何以故?智慧之性,念念灭故,若念念灭,】

我们想一想智慧,无论是世间法的智慧还是出世间法的智慧,智慧是不是意识形态的东西?它是一种思维,是一种意识,或者你认为是相世界规律的总结等等等等,总之他是不是形容有为法、形容相的?如果是的话,那么智慧的本性就是念念灭的。

【云何而言能灭他法?】

即然智慧自己都是一直生灭生灭,怎么能把别的东西灭掉呢?它自己都不恒存。比如我拿刀去切一根黄瓜,如果刀本身就是生灭生灭的幻影不存在,你怎么用它去切呢?没有办法使上力量,对不对?大家想想,这个刀一直生灭生灭是个幻影般的存在,你怎么样握住它,怎么样用它切黄瓜,没有办法了。智慧就是这样生灭生灭的东西,念念灭的东西,所以不能说我用智慧去灭什么,用智慧灭法、灭烦恼啊,这样就不准确了。

【以是义故,智慧之性不破烦恼。】

所以智慧真的破了烦恼吗?没有,只不过你的心中充满智慧的时候,烦恼就没有立足之地了,是这样子啊。就是在你的心田(心灵的田地)之中种满智慧的话,烦恼就没有生根之地了,这样讲是对的。

【善男子,一切诸法有二种灭:一性灭,二毕竟灭。】

佛陀接着说:善男子,这个「性灭」其实指的是相灭,就是在相上看,一切诸法都是生灭的东西,其实是毕竟空不可得的。相上生灭,性上毕竟空,就是毕竟灭。一切诸法包含两种含义:一个从性上讲的,这个性指的是相,「性灭」就是看上去是生灭的,属性就是生灭的,这是从相上讲,这个性代表相。那么「毕竟灭」,指的是本性、本体就是灭、就是空的意思,一切诸法,相上有生灭,本性毕竟空。

【若性灭者,云何而言智慧能灭?】

在相上讲就是生灭的,既然是生灭的就没有办法灭掉周围的东西。

【若言智慧能灭烦恼,如火烧物,是义不然。何以故?如火烧物,则有遗烬,智慧若尔,应有余烬。如斧伐树,破处可见,】

所以不能说智慧能够把烦恼破了、灭了。比如火能把周围的事物烧干净,那智慧不就是把烦恼给烧干净了么,其实这个比喻也是不够准确,为什么呢?火烧东西就会有一些残留。很多师兄都用火烧过东西的,烧成灰后会有灰烬留下来的。智慧也是这样的,如果智慧是火,烦恼是薪柴的话,智慧的猛火烧烦恼的柴,应该留下一些残余。像用斧头去砍树的时候,破的地方也能看见斧头砍树留下一个伤口,截断的地方也很明显会看到这个树被截断的地方。

【智慧若尔,有何可见?】

但是我们分明看到,用智慧驱散烦恼之后,烦恼是一点都不存在,智慧所到之处,烦恼一点都不存在了,这里的智慧指的是解脱的智慧、佛的大智慧、般若智慧,在究竟的智慧所到之处,你在相上的任何烦恼都不会存在,因为所有的烦恼都是著相而生,当你能离相的时候,是不可能存在任何烦恼的,所以说般若智慧所在的地方,没有任何烦恼存在。那这个时候就会发现,用火烧什么事物来比喻智慧烧烦恼,那就不对了!火烧什么事物还留下灰烬,但是般若智慧烧烦恼是一点灰烬都没有的。那你用斧头去砍树还会留下伤口,还会分明看到被截断的地方露出树的年轮。但是你用般若智慧,用佛陀空性的智慧去驱散了你著相的烦恼之后,就是真的毕竟空,什么都没有。有何可见?」没有任何东西留下来。

【慧若能令烦恼离者,如是烦恼应余处现,如诸外道离六大城拘尸那现。】

如果用般若智慧赶走了烦恼,其实这样讲也不是很准确了,为什么呢?因为把烦恼赶走了,它不在这个地方,应该还在别的地方显现啊。就像外道六师被释迦牟尼佛赶到六大城之外去了(赶出六大城之后),这外道六师还存在,他又去别的城,后来又到拘尸那城了。如果烦恼没有根除的话,它不在这儿,还会在别处出现的。但是我们分明看到,用般若、究竟圆满的解脱智慧驱散了烦恼,烦恼就毫无踪迹了,不会在其他地方再出现了。

【若是烦恼不余处现,则知智慧不能令离。】

因为烦恼此处没有,彼处也没有,到处都不见了,烦恼是真的空掉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说智慧把烦恼赶跑了,赶跑了意思好像它还存在似的。

【善男子,一切诸法性若自空,谁能令生?谁能令灭?异生异灭,无造作者。】

这里就很禅宗了。

善男子,狮子吼菩萨,一切诸法性若本空的话,谁能让它生?谁能让它灭呀?学佛学到本质,就是学那个第一义谛大空,学那个常、乐、我、净啊,既然它是如此的恒常,无法用生灭去形容它,没有人让它生,没有人让它灭,它是一种绝对存在,没有人左右它,它却能左右一切因为一切诸法的本体本身,已经无法用言语去形容了,你也看不到它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形式生了或者灭了,你看不到有真正的造作者,没有一个造作的主体,它是如此的宁静,它是如此的深邃,它是如此的恒存,它收纳了一切,吸收了一切,像黑洞一样,它又放射出了一切,像源头一样,你真的无法形容这种诸法的本体本身。

【善男子,若修习定,则得如是正知正见。】

接下来,佛陀又讲说:狮子吼菩萨,善男子,你怎么样才能见到诸法的本体本身呢?就是禅宗大师讲的本来面目,怎么样才能见到?祖师西来的大意你怎么样才能了解?佛是什么,悟是什么等等一些非常形而上的难回答的,你怎么样能明白呢?只有修习「定才可以,只有修习禅定「才得如是正知正见」,你必须深入到离言无作的禅定当中去,才能有真正的正知正见。

【以是义故,我经中说,若有比丘修习定者,能见五阴出灭之相。】

佛陀说: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我多次在经中都讲,如果比丘们去修习禅定,就真的能够见到五阴的出灭之相。

这里跟《楞严经》又再次地吻合了,尤其是《楞严经》讲色、受、想、行、识五阴区宇的时候,那里讲的就是修行者在修禅定的时候见到的种种境界。佛陀说:如果去修习禅定就能见到五阴出灭的种种相,相生起了又消失了,瞬间来的超能力神通,瞬间又消失了,大概是在哪个区宇出现的,学了《楞严经》就知道,这种神通证明我正处在是色阴区宇、受阴区宇还是想阴区宇,自己就会判断了。你如果不修禅定,就见不到《楞严经》中讲到的五阴区宇常常出现的种种奇异的这些神通之相。

【善男子,若不修定,世间之事尚不能了,况于出世?若无定者,】

要是不修禅定(不打坐),世间的事你都懂不了,就别说出世间的事了。

要是不修禅定的话:

【平处颠坠,心缘异法,口宣异言,耳闻异语,心解异义,欲造异字,手书异文,欲行异路,身涉异径。】

这里讲不修定的坏处,如果你不修禅定的话,佛陀说:你走在平地上也可能会跌跤。在平地上就被绊倒、摔着了是什么意思?就是著相,因相而生贪、嗔、痴,生烦恼。

心缘异法,如果不修禅定的话,你的心就攀缘奇奇怪怪的各种学说,那些学说根本就不究竟,你就非常贪,要是学了佛陀的正法就不贪了。就算是神通,也明白这是路上风景,大概是这一站、那一站的风景,了了分明,你就不会惧怕去谈神通,神通这个事情不会给你造成任何的障碍。别人的神通、你的神通,有没有神通,或是到什么程度,都不会成为任何的烦恼,你不会再去攀缘任何事物,你的心就定下来,但是你不打坐的话就容易着迷,多打坐就不着迷了。

如果是不修禅定,还有坏处就是「口宣异言,你讲的话总是奇奇怪怪的不符合佛法,虽然一直讲,但是讲的是自己瞎想的东西,不属于佛,不属于究竟了义的实相。

「耳闻异语」,如果你不修禅定也不会辨别哪个是正法邪法,你的耳朵就喜欢听一些奇奇怪怪的言论,但这些言论根本就不是佛讲的,没有什么可参考的价值,但是你就是着迷。

如果不修禅定你就心解异义,在你读经的时候把正法也看成邪法,这句经明明就是这个意思,你给解释歪了、偏了,偏得很离谱。

如果不修禅定的话,你甚至想要造一些奇奇怪怪的字出来,就不由自主写的不知道是什么的文章了,毫无逻辑性,远离实相。

如果不修禅定的话,你还喜欢走一些奇奇怪怪的路,感觉那些路充满刺激,然后耽误了自己,无限地浪费了时间。

不修禅定就很容易走到很奇怪的路上去。身涉异径,不能自拔,就是修偏、修歪了,修到外道那里去了,自己还意识不到。

【若有修习三昧定者,则大利益,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陀说:你要是能够像诸佛建议地去修习三摩地—正定,这个「三昧代表定慧等持,前面已经讲了定慧等持是什么意思。你去修习「三摩地」,修学定慧等持,你就能得到极大的利益,甚至最终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二法能大利益:一定,二智。】

前面是讲修习禅定的重要性。

接下来佛陀又说:菩萨摩诃萨如果能够具足以下两种法,就能得到极大的利益:第一是定,第二是智,智就是智慧。就是说定慧都要修的,定慧等持的。

【善男子,如刈菅草,执急则断。菩萨摩诃萨修是二法亦复如是。】

草代表草,我看慧尘师兄前几天有些摄影作品像油画一样,路边有一些茅草,那个茅草就是菅草。砍断茅草的时候速度要很快,越慢就越难砍,速度越快就容易砍断它。没有刀在手里,想拔这个草,把蒿草折断的话,也是要速度很快,要是慢了反而不容易。菩萨摩诃萨如果修习定慧,修习禅定、修习智慧的话,就很快。

【善男子,如拔坚木,先以手动,后则易出;】

坚木代表木楔子,就像钉子一样,钉到墙里面的这种钉子或者木楔子,你要想把它拔出来不容易拔的,它钉得很深,墙上的钉子弄下来有个窍门,先把它摇一摇晃一晃,活动一下,很松的时候一拔就拔出来了。

【菩萨定慧亦复如是,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佛陀说:菩萨要是修习禅定、修习智慧,定慧等持的话,修习「奢摩他」、修习毗婆舍那的话,就是先用禅定去活动一下你的习气烦恼,然后用智慧一拔就拔出来了,所以定慧必须同时修的,不可以只修定不修慧,或者只修慧不修定。

【善男子,如浣垢衣,先以灰汁,后以清水,衣则鲜洁,菩萨定慧亦复如是。】

善男子,就好像洗那个很脏的衣服,你可以先加一点灰汁,灰汁就是洗涤剂,比如说洗衣液、洗衣粉、肥皂,然后再配上清水揉一揉,衣服就很干净了。菩萨修习定慧就好像在自己心灵当中加了洗涤剂和一些清水,然后揉搓一下,这些污垢就都下来了,定慧就好像是我们心灵的洗涤剂一样的。

【善男子,如先读诵,后则解义,菩萨定慧亦复如是。】

很多人都讲一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再难的经你一遍又一遍地读,终于好像懂了,可能一开始也讲不出具体是什么含义,但是你感觉心领神会了,读熟了以后慢慢的意思就懂了。那你修戒、定、慧也是这样的,一开始很不熟练,在打坐的时候很不熟练,这个身姿比较笨拙,甚至手要怎么放,腿要怎么放,舌头抵在哪儿,这些都要学习,身体要怎么松,脊背要怎么直,慢慢的就熟练了。修习禅定心灵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那么定久了慧自然就发,定生慧。就好像你读文章读的时间长了,这个意思就出来了,总修禅定慢慢的慧就发出来了。

【善男子,譬如勇人,先以铠仗牢自庄严,然后御阵,能坏怨贼,菩萨定慧亦复如是。】

好像勇士要去战场杀敌,去战场之前先要武装一番,穿上铠甲并握好武器,看上去就很威武庄严,然后上阵去杀敌就能够击退对方。菩萨修习「定慧」也是这样子,定慧就像军人的铠甲、军人的武器一样,定慧」就是你的铠甲和武器,你要想获得对抗轮回的胜利,那你必须靠定慧去自我庄严。

【善男子,譬如巧匠甘鬲盛金,自在随意挠搅融消,菩萨定慧亦复如是。】

是一种容器,是古代一种像鼎一样可以装东西的器皿,比较大,有点像我们现代的锅,大概有三个腿,很大的肚子,有的时候是陶做的,有时候是青铜做的,里面可以放一些需要加热的东西。比如说工匠把一些金子放到这个鬲里,然后加热就可以让金子融化,融化后就可以随意地去搅拌它,就可以去熔炼这个金子。

「菩萨定慧亦复如是」菩萨们修习禅定、修习智慧,「定慧」对你们而言就好像工匠炼金之前,把金子放在容器里加热一样,就是要想塑造自己,使自己能够回归自性,成为法身佛,你就必须通过「定慧」下工夫才可以。

这里谈到在炉子里加热,可能有的师兄就想起了孙悟空被烧出了火眼金睛,这个熔炼打造自己的过程都是非常痛苦的,但是我们要相信苦尽则甘来,极致的痛苦就是黎明前的黑暗了。

【善男子,譬如明镜照了面像,菩萨定慧亦复如是。】

佛陀说:善男子,又好像擦得很明亮的镜子,可以清清楚楚地照了人的面相,菩萨修习「定慧」也是这样的,菩萨的种种神通怎么样显现呢?必须在「定慧」等持的状态下才可以显现,就好像把镜子擦得一尘不染,然后你就看到了自己长什么样子,最微细的一点瑕疵都看到了,但是镜子要是很脏污就看不到。所以菩萨想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修习定慧是必须的。

【善男子,如先平地,然后下种,先从师受,后思惟义,菩萨定慧亦复如是。

然后又有一个比喻,善男子,就好像农夫种地的时候,会先把地搞得平一点,这个地本来起起伏伏都不平,大块小块的石头、土块都在上面,农夫要先把地平整一番,松松土,一垄一垄的很整齐,然后再去播种。「先从师受,后思惟义」,修行者一般都是要先有一个师父教给他一些方法,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佛陀当时教课教了四十九年,到最后依然很多弟子没有开悟,也有的弟子已经证果,证的果位也不一致,有的成了大菩萨,有的是阿罗汉,有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不一样的,同一个师父教的弟子都不一样。一开始都是有师父带的,然后弟子因为根性上有差异,还有下的功夫有差异,所以最后成果就不一样了。

「菩萨定慧亦复如是」,修行者修习定慧,都去学经,都去打坐,到最后修出来证什么果位也都不一样。

【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修是二法能大利益。】

菩萨摩诃萨修习以上「定慧」,修习禅定、智慧,这样就能够获得无穷无尽的大利益了。

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这节课依然是在强调修习禅定、修习智慧的重要性,佛陀用了很多很多的比喻。我个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拔钉子的比喻,拔坚硬的木楔子,先要把它活动一下,然后就容易拔出来,洗涤剂的比喻也是不错的,当然还有其他非常棒的比喻。

接下来,再回到今天课程的开头部分,看一下重点。首先一个重点就是要用智慧火烧尽烦恼的薪柴,过去我们在经中也用过这种比喻,但实际上这个比喻不是绝对的准确,因为一般火烧什么东西会留下灰烬,这个是大家了解的。那么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呢?目的是证。烦恼本空、智慧本空,这个是最重要的,你用相上任何比喻都无法去形容智慧和烦恼的关系。为什么?因为二者本身就是空的,是在相上生灭的东西,所以智慧这个事情也不能执著。我们说要修习定慧,智慧的慧,不是意识形态内的,不是意识心的智慧,不是世间法的智慧,而是出世间的、究竟义上的第一义谛大空。修的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可以让你证得一切空,包括空都空掉,到最后证常、乐、我、净,这一点非常的重要,这一点也是与禅宗思想非常吻合。智慧本空,烦恼本空,一切法本性也是空,也不需要被灭,有的时候我们就着相说要灭掉法执,那灭的不是法,因为法本身就是生灭的东西,灭的是什么?是你那个执,灭的是执不是法,法不需要你灭,法本就不存在。

最近这几节《涅槃经》的课都是在强调禅定的重要性。我们学院很多的师兄已经加强了禅定的修习,当然有很多师父是一直以来就是在修禅定的。过去我们讲很多话,可能大家还没有足够重视,但是发现佛陀在最后一部经(相当于临终遗言)中,如此的重视禅定,倡导大家去修,师兄们真的听到心里去了,这一点我相信佛陀会感觉非常的欣慰。

最后再说一下QQ群,七天的禁言之后,今天又一次开放了,群里新来的师兄提的一些问题还是比较简单,我们都回答了无数次了,当我不在群里的时候,可以回答的师兄就可以回答一下。你在以一个旁观的心态去看群里的动荡,观众生、观这些师兄心念的变化,然后你再去感受这一切也是你阿赖耶识的大海里泛出的波浪,你通过看这个群内的状况,也能看到自己心灵的某一部分显化的样貌,然后你会知道我下一步该在哪个地方用功夫。其实当你能够明了地知见别人的时候,你往往也能识见自己,当你能够明见别人,你就开始明见自己。所以别人就是我们的镜子。微信群、QQ群都是我们自己的镜子,用这个镜子照照自己也未尝不好。QQ群再继续发展下去不会太长的时间就会到二千人了,二千人必然可能有的时候会喧乱,那么你要感受这种乱是否影响了你的宁静,如果你的宁静始终没有被影响,那么非常好,证明最近一段时间修行上还是有很大的提升。如果QQ群发言一多你就烦得慌,那说明你还是要多修禅定。今天先说这么多。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86.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204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0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0

第270课「如是文殊师利,如来清净住大慈悲幢。随众生所乐,现种种身说种种法。」——《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各位尊者:大家好!2017年的最后一天,我们还在学习经,感觉很殊胜,这种殊胜感会从2017年贯通到2018年。在这里也提前预祝各位师兄、各位师父,在2018年都能迅速圆满自己的道业,希望一切众生...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3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3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很感谢大家又挤出时间坐到这里,我们继续学习佛陀在《涅槃经》中的开示。【复次,善男子,智者观业、观烦恼已,次观是二所得果报。是二果报即是苦也。】佛陀说:迦叶菩萨,善男子,智者观业、观烦恼。到最后发现无论是业还是烦恼...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2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2

今天的这个音乐挺好,我闭上眼睛坐在这里听着这首曲子,就好像看到不停地有更多的尊者和菩萨们络绎不绝地过来,加入到我们的队伍,来一起聆听本师的开示。其实我们都知道学习本师的开示,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开拓我们的眼界,更开拓我们的心界,可以让我们过去坚硬的「我执」和「法执」都渐渐地融解掉。有的人认为学的法多...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2 | 涅盘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学习《涅槃经》的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初果)须陀洹人所具有的一些特点,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接着看经文:【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是须陀洹,先得道故名须陀洹,以初果故名须陀洹。若先得道名须陀洹者,得苦法忍...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0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看《涅槃经》的第三十四卷。上节课佛陀提醒我们,修行者不要过于执著法相。如果执著法相的话,「不名为善」,那是不好的,也不能摧坏各种疑惑之网,可能还增加更多的疑惑。【迦葉复言:世尊,如是人者,本自不疑,云何说言不坏疑网?】迦叶就问说,世尊啊,像那些执著法相、执著某些...

《大般涅槃经》讲解 226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涅槃经》。今天已经到了第三十四卷,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二。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四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二【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实义,二者、假名。】佛陀对迦叶菩萨说:迦叶呀善男子,菩萨那么多,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真实的,一种是徒有虚名(一种是名实相符,一种是名不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