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 203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2-28)《大般涅槃经》讲解538

00:00

各位尊者:

大家好!

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定慧等持的重要性,也就是止观双运的重要性。我们接着往下看,依然是《涅槃经》的第三十一卷。

佛陀说:

【善男子,奢摩他者有二种:一世间,二出世间。】

释迦牟尼佛对狮子吼菩萨说:善男子,「奢摩他」修止、修定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世间的,一种是出世间的。像世间所谓的「奢摩他」,比如说一个人平常工作压力特别大、特别繁忙,到周末了突然跟家人说我想静一静,我想出去走走,安静一会儿,像这样的情况下的「奢摩他」是暂时的寂止,它是相里的相对清,就是针对着相里的染污和躁乱来讲,寻得一个暂时的另一面,染污、烦乱的另一面,暂时地止息和清,那这种——让我静一静、我想静一静,这种静能让你出离轮回吗?不可能,因为不能让你离相,所以这是世间的「奢摩他」。那还有一种,佛所讲的「奢摩他」是出世间的,能让你离相的,佛所讲的「奢摩他」不只是说让我安静一会儿、静一静这么简单,而是让你的六根、六尘、六识都消歇下来,这个大家明白。所以「奢摩他」分为世间的和出世间的,佛所讲的正是我们所修的出世间的「奢摩他」。

【复有二种:一成就,二不成就。成就者,所谓诸佛菩萨;不成就者,所谓声闻、辟支佛等。】

「奢摩他」还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成就,第二种不成就。能够成就的「奢摩他」就是诸佛菩萨的「奢摩他」,不成就的就是声闻、辟支佛的「奢摩他」。都是在修行的修行人,层次境界上有差异,已经圆满成就的就是诸佛菩萨了;那还有尚未成就的,还需要继续精进的,就是声闻和辟支佛了。

【复有三种,谓下中上。下者谓诸凡夫,中者声闻、缘觉,上者诸佛菩萨。】

再从另一个角度去划分的话,「奢摩他」又可以分成三种:谓下、中、上。最下乘的就是凡夫的「奢摩他」,凡夫暂时在相里寻得一时的清,这是凡夫的「奢摩他」,中等是声闻缘觉的「奢摩他」,最上等是诸佛菩萨的「奢摩他」。

从这一段文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同样是一个词——「奢摩他」,从不同的角度去划分,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非常不同的结论,所以法相真的是不能过于执著。

【复有四种:一退,二住,三进,四能大利益。】

接下来又切换一个划分角度,还可以分四种「奢摩他」:一种是退,第二种是住,第三是精进,第四是能大利益。同样修「奢摩他」,有的人修着修着退转了、不修了。(第二种是住)有的人能够安住于「奢摩他」。(第三种是进)有的可以在「奢摩他」中进入到更深的禅定。(第四是能大利益)有的定慧等持之后,有了大成就,能够很大地利益众生了。所以退、住、进、大利益,这是从修行人修「奢摩他」的状态上去划分的,划分为四种。

同时再切换角度,又把「奢摩他」分为五种,这是从三昧境界上去划分的。

【复有五种,所谓五智三昧。何等为五?一无贪三昧,二无过三昧,三身意清净一心三昧,四因果俱乐三昧,五常念三昧。】

奢摩他从智慧的角度去划分,这个智慧是指通过修习禅定慢慢深入自性的智慧,深入自性了已经进入到三摩地了(三昧就是三摩地,定慧等持),在这种状况下去划分,比如十个菩萨都坐在这儿打坐都证了三昧,可能三昧都不一样,可能会有五种三昧出现:有的可能证得了「无贪三昧」,没有任何的贪爱之心了;有的证得了「无过三昧」,没有任何的过失、过患了;有的证得了「身意清净一心三昧」;有的证得了「因果俱乐三昧」,因和果都是很美好的;还有的可能证得了「常念三昧」,「常念三昧」的念是什么?六念处,念佛、法、僧、戒、施、天,念的是这些。这是从三昧境界上划分,又划分为五种。

接下来又可以把「奢摩他」分为六种。

【复有六种:一观骨三昧,二慈三昧,三观十二因缘三昧,四阿那波那三昧,五正念觉观三昧,六观生灭住异三昧。】

我们看这六种奢摩他是怎么划分的,是从哪个角度分的呢?是从你怎么入三昧的方式、方法上来分的。有的人是通过修习白骨观,修着修着入了三昧了,这叫观骨三昧」。有的人修「奢摩他」是从慈心而入定的,叫「慈三昧」。有的人是观十二因缘这个链条然后入定了、入三昧了,这是叫观十二因缘三昧」。还有的是修习「安那般那」,观呼吸的方式进入了三昧了,这叫「阿那般那三昧」,「阿那般那」就是「安那般那」,简称安般。我们在第二期的禅修课讲了,这个「安那」就是入息、吸口气,般那就是出气,「安那般那」就是观呼吸,观呼吸证得的三昧叫「阿那般那」三昧。还有的人怎么修「奢摩他」呢?他是从念觉、观开始的,念的也是佛、法、僧、戒、施、天,通过观佛、法、僧的本质,通过意念里一直围绕着都是佛、法、僧、戒、施、天,慢慢地入定,这样的三昧就叫「念觉观三昧。还有的众生是怎么修「奢摩他」(修止、修定)的呢?他是观「生灭三昧」,是观一切相的无常。

最近有一个师兄问说,在修习佛法的过程中,经常不可避免地起退转之心,觉得我这么清苦吃素,大家都在吃肉,闻到肉味儿口水都下来了,我干嘛要做苦行僧,经常有退转之心。别人出去玩去了,我却要在家做功课,觉得很不公平,就有退转之心。怎么样才能没有这种退转之心,能够一直保持对于佛、法、僧的信心,能够确保自己永远精进呢?那这样的师兄,你可以多看看那些关于车祸的新闻,或者像QQ群里某些师兄讲的,有空去火葬场逛一逛、看一看,明了生命是多么的无常和脆弱,你现在活得好好的,下一秒发生什么,其实你不知道。生命是相当无常的,看一些相都是生灭无常的,不要过于执著。当你能够观一切相生灭无常、无住的时候,观一切相空、无法执著的时候,你不修也在修习佛道了,不修也在修了,观无常、生灭就是修习佛道的一种形式,所以有一种三昧就是观这些相的生生灭灭而证得。我要想观相的生灭,意思是我已经静下来,我开始去拆解我的肉身、我的思想、我周围的一切环境,一切亲人爱人同事朋友,拆解一切相,拆解整个世界,原来都是心的幻影。本性就是空的,你去做这样的观想的时候,本身就是禅修的一种形式。所以说修行并不是说我必须特定时间做功课,必需特定时间念佛打坐,也不是的。保持一种觉观,想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只要相关的思想在你这儿正在运行,这本身就是修行。那么对于你的身、口、意的每一念和每个细微之处都保持觉观,这本身也是修行。并不是必须坐在那儿做功课才是修行,只要你对你的一切保有觉知,这就是修行,甚至这种觉知都能让你入三昧啊!前面这六种是从入三昧的形式、方法上来分的,分了六种。

【复有七种,所谓七觉分:一念觉分,二择法觉分,三精进觉分,四喜觉分,五除觉分,六定觉分,七舍觉分。】

接下来又分了七种,「七觉分」也叫「七菩提分」或者七觉支,大家都知道这是三十七道品里面的,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经中对于「七觉分」、「七觉支」的描述可能有细微的差异,为什么?因为角度不一样,很正常。再加上佛经在翻译和传播的过程中,可能不同的法师在理解上有差异,导致翻译成中文之后,有一些用词不一样了,所以大家不需要过于执著。

七觉分指的是什么呢?是在我们入定过程中的种种状态,从状态上划分成七种。现在是有多少个角度了,我们都没有数,单单一个「奢摩他」有这么多种划分的角度,这么多种结论,接下来还没完,还有。「奢摩他」修止、修定,再站在另一个角度……

【复有七种:一须陀洹三昧,二斯陀含三昧,三阿那含三昧,四阿罗汉三昧,五辟支佛三昧,六菩萨三昧,七如来觉知三昧。】

这是从哪个角度划分的呢?是不同果位的圣者,证得的三昧是不一样的,境界上是有差异的,有初果证得的三昧,有二果证得的三昧,有三果的三昧、四果的三昧、辟支佛的三昧、菩萨的三昧还有诸佛如来的三昧,是从果位上、高度上、层次上来划分的。

还可以把奢摩他」又分成八种:

【复有八种,谓八解脱三昧:一色观色解脱三昧;二内无色相,外观色解脱三昧;三净解脱身证三昧;四空处解脱三昧;五识处解脱三昧;六无所有处解脱三昧;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解脱三昧;八灭尽定解脱三昧。】

又是从不同类型的解脱角度来给「奢摩他分类,又可以分成八种,都是解脱,但是侧重点、特色也不一样。

第一种是「色观色解脱三昧」,第二种「内无色相,外观色解脱三昧」,第三种是「净解脱身证三昧」,第四种是「空处解脱三昧」,第五种是「识处解脱三昧」,第六种是「无所有处解脱三昧」,第七种「非有想非无想处解脱三昧」,第八种是「灭尽定解脱三昧」。

这是八种不同类型的三昧,我们就不一一解释了。

接下来又分成九种,「奢摩他」还可以换一个角度可以分为九种。

【复有九种,所谓九次第定:四禅、四空及灭尽定三昧。】

奢摩他」修止、修定分成九种,其实就是九次第定,就是九种不同次第的禅定,包括「四禅定、四空定及灭尽定三昧,从禅定上来划分成九种。

接下来又换一个角度,又有十种。

【复有十种,所谓十一切处三昧。何等为十?】

就是十种「一切处三昧」,我们知道当证得三昧定境的时候,你已经与尽虚空遍法界完美地融合为一体,不知道哪个是你,哪个是法界,好像法界就是你,你就是法界、就是「一切处三昧」,而「一切处三昧」又可以分成十种类型。

这十种类型分别是:

【一地一切处三昧,二水一切处三昧,三风一切处三昧,四青一切处三昧,五黄一切处三昧,六赤一切处三昧,七白一切处三昧,八空一切处三昧,九识一切处三昧,十无所有一切处三昧。】

我们看,诸佛菩萨的境界是多么的微妙、丰富多彩,这不同种三昧境界,每一种都耐人寻味。大家可以闭上眼睛去感受,首先「地一切处三昧」,我们知道地水火风的地是坚硬的、坚固的,宇宙中到处都有坚硬的、坚固的物质,「地一切处三昧」就好像这种质态感、质料感,坚硬坚固性遍及一切处,可以想象如果菩萨入到「地一切处三昧」,他就可以化现成大地,就可以在禅定中变为大地。

然后第二种是「水一切处三昧」,我们很多师兄可能一下子就想到了月光童子,在《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中,月光童子当年修习水观,其实就是「水一切处三昧」,修习这种「水一切处三昧」可以在禅定中化为水。

第三种是「风一切处三昧」,修习这种三昧可以在禅定中变成风,不是说你在想象中变风,而是你的肉身整个的消弭了、不见了,变成风了,水也一样,地也一样,就是说你的肉身是完全化掉的,修习「地一切处三昧」变成地,「水一切处三昧」变成水,「风一切处三昧」变成风。

然后还有颜色上的划分,「青一切处三昧」,你可以变成青色的光遍一切处皆在。

有的大师在禅定中可以变成一道光飞走了,或者也有所谓的虹化,就是在禅定中变成七彩虹一样的光消失不见了。如果神通达得到的话,他还可以再回来,能够出去又回来这才是真本事。不是说我在禅定中变成水了,出定后变不回来了,一直是水,这就糟糕了,就不受控制了。那么诸佛菩萨以上的十种「一切处三昧」,诸佛菩萨是可以变来变去的,在入定中可以变成这个样子,出定还可以恢复原形的,所以在禅定中可以变成青色的光,身心都消失了,然后出定又回来了。

第五是「黄一切处三昧」,就是还可以变成黄颜色的光。然后第六种是「赤一切处三昧」,可以变成赤红色的光。第七种是可以变成白色的光,「白一切处三昧」。第八是空一切处三昧」,可以完全空掉,化为无形,「空一切处三昧识一切处三昧」,你成了数据库本身,阿赖耶识的大仓库本身,知一切所有奥秘了。「无所有一切处三昧」,这已经无法形容了。

到这里我们看啊,仅仅是个奢摩他(也叫修定、修止),就可以分成这么多种类型,相当的复杂。

【复有无数种,所谓诸佛菩萨。】

接下来,佛陀说还有无数种,「所谓诸佛菩萨」。这个「奢摩他」到了极致,已经无法向你形容了,因为诸佛菩萨的神通实在是无量无边,他们所化现的状态、样貌无量无边,已经无法去形容了,只能说还有无数种。告诉你修习「奢摩他」其实非常精彩,并不像你想的那么枯燥乏味,并不是说修习止,就是天天坐在那儿,什么也看不见,不是这样的。要熬过那个最难捱的阶段,慢慢地风景一一呈现,每天都不一样,可能每时每刻都不一样,然后当你可以超越时空的时候,你更是迷恋「奢摩他」了,完全超越时空,随时去任何一个佛国听法,随时回到二千五百年前见见释迦牟尼本师,然后再回来,等等等等。

当做到那一点的时候,可能很多师兄都已经不想出定了,但是实事求是地讲,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弟子们的定功从历史记载上讲,还没有超过释迦牟尼佛的。释迦牟尼佛之后也有很多的高僧大德、尊者,在传记中或者在论著中也写过某个高僧证得了什么样的境界、什么样的三昧。《楞严经》五十阴魔部分里提到的很多啊,让人感觉非常离奇的神通,很多大师也都证得,但只是星星点点,跟佛简直没有办法比,真的是没法比呀!

【善男子,是名三昧相。】

以上就是修习「奢摩他」带给你的种种精彩了。

【善男子,慧有二种:一世间,二出世间。】

善男子,接下来讲讲「慧」吧。「奢摩他」是代表止、代表定,已经讲完了。接下来讲慧了,慧有两种:一种是世间的,一种是出世间。「慧」也是分成世间的和出世间的,世间的智慧,就是能够让你在这个相的世界生活得更美好、更舒适、更成功、更精彩。出世间的「慧」,就是让你离相、让你解脱、让你觉悟了。

【复有三种:一、般若,二毗婆舍那,三阇那。般若者名一切众生,毗婆舍那者一切圣人,阇那者诸佛菩萨。】

这个再换一个角度又分成三种:「般若、毗婆舍那、闍那」。「般若」也有人叫波若,「般若」,代表一切众生。其实没有众生也无所谓佛,为了度众生才显出来他是佛,如果没有众生的话,那无所谓菩萨、无所谓佛,所以般若是针对众生讲的,我们要到彼岸去、要解脱指的是什么?众生要解脱,不是佛要解脱,佛已经解脱了。那么毗婆舍那,也叫「毗波舍那」,这个观代表一切圣人,圣人和凡夫的区别是什么呢?常善观心,常善观他的心啊,圣人对于自己所做的一切身、口、意都非常的敏感、敏锐,能在第一时间调控自己行为的方向,这是圣人。「闍那」,代表诸佛菩萨。

【又般若者名为别相,毗婆舍那者名为总相,阇那者名为破相。】

说「般若」这个智慧,使一切众生开化、觉悟的智慧,是别相,就是按类别一个一个划分的,很有个别性的。「毗婆舍那」是总相,说到观,观什么?什么都观,「毗婆舍那」是观总相,总的来说只要是心影现出来的一切,我们都去观,这是「毗婆舍那」。「闍那」,代表破相,达摩祖师有个论著叫《破相论》,这个破相是破掉相,那就是诸佛菩萨的境界了,破掉相不被相干扰,相对他来说像没有一样。

【复有四种,所谓观四真谛。】

这个智慧的「慧」,定慧等持的「慧」,再换一个角度又可以分成四种。

所谓「观四真谛」,就是观苦、集、灭、道,四真谛也叫四圣谛,这就分成四种,所以你去观苦、集、灭、道,这都属于修慧的层面。

【善男子,为三事故修奢摩他。何等为三?一不放逸故,二庄严大智故,三得自在故。】

佛陀一再倡导说修行人要修禅定啊,要修止要定下来,为什么要修「奢摩他」、修止修定呢?

第一为了不放逸,经常修禅定,对自己的行为有非常棒的把控能力,你不会轻易地放逸,我们看到经常修禅定的人他会显得相对的稳重,不容易被境所转,讲话的时候语调可能沉稳而低沉、温和,不会很尖锐,不会很着急。

第二是为了「庄严大智故」,修习「奢摩他」、修止、定,你才能庄严佛法的大智慧。你看诸佛菩萨的形象,很多都是结跏趺坐,打坐,你也参与到这个队伍中来,庄严诸佛菩萨的大智慧。

第三「得自在故」。我们知道修禅定可以突破维次空间,可以有神通显现,就可以有各种自在,佛陀的八种自在也是修禅定而证得的。不是说我天天听谁讲几句法我就有神通自在了,不是的,要配合修禅定。但是你只修禅定不听法也是不行的,因为你不了解自己,修到哪条路上去,修到什么程度了,容易著相著境界。

就是为了以上三个目的,所以要修「奢摩他」、修习止、修习定。

我们再重复一下,第一个目的是为了不放逸,第二是为了庄严诸佛菩萨的大智慧,第三是为了证得种种神通自在,所以你要修习止定。

现在聪明的开悟者太多了,通佛法道理的人一抓一大把。如果你想要去征服这些众生,让他们信佛,你只靠讲法理没有点神通方面的本事的话,有的时候无法征服众生。因为众生普遍著相,而且众生喜欢那些奇异的、神秘的、奇特的所谓超能力,如果你没有点儿这样的本事的话,你只是在长篇大论地讲道理,他们觉得挺枯燥乏味的。你会讲我照着书我也会讲,他不服你。所以佛陀最初征服外道之前,讲法理之前先用神通摄伏他们,让他们目瞪口呆,然后再去讲法理。所以修佛的人要是最后没点儿神通证出来的话,你怎么服众呢?法理谁都会讲,照着念、背下来或者我悟点儿我也能写。如果你再有那么一两点神通显现一下,那么在你教化众生的时候更有说服力。没办法,「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众生喜欢,所以你得有点儿什么吸引着他,他才愿意去。他向往神通、超能力,正好你有,他奔着你来了,众生就是这样的,所以佛陀总是显神通。很多的这些居士、长者也经常显神通的,佛经中经常提到的。所以为了得到神通自在,你必须修禅定了,不然你以后做法布施的时候,服你的人就比较少。大多数的众生迷神通啊,一听说你有神通,还不知道你是不是一个正法的师父他就去奔着去了。那个师父有宿命通会看事啊,或者那个人怎么样会发光啊,那个人天眼通什么的,众生就跟着去了,是不是?众生是如此的盲目啊,因为众生有弱点,就从众生的弱点下手。当然神通也是我们修行路上的副产品,它不是主要目的,所以佛陀说首先为了不放逸,为了你的定功深厚,来修「奢摩他」、修习止定、修习禅定第二庄严大智;第三才是神通自在。并没有把神通放在最前面,把不放逸、定功、持戒放在最前面,这就告诉我们不放逸的重要性。如果这个人有神通,但是他的行为举止放逸,你要不要跟随他?不要。因为有神通的众生多了去了,我们都知道鬼、中阴身、神、魔还有一些什么大仙附体啊,有神通的众生多了去了,当然天人也有神通,很多饿鬼道的众生都有神通,那么不能只看神通。他是否身、口、意清净这是非常重要的,是排在第一位的,然后他是否有大智慧,这是第二位的,第三才是神通,这三者结合起来,那就是极大的善知识了。

【复为三事故修毗婆舍那。何等为三?】

接下来又是毗婆舍那,讲观。修止,止代表定,代表休歇下来,让根、尘、识休歇下来。那么观呢?为什么要修观呢?

【一为观生死恶果报故,二为欲增长诸善根故,三为破一切诸烦恼故。】

修观的目的:第一,修观,我们说修定,定着定着到了深处,了了分明的时候,对于一切的生死业相就都知道了,这个人前世跟我是什么关系,过去我是谁谁谁,未来我会是什么,这些都了解。甚至一个众生过来的时候一看,他身上的一切因缘果报你都了然于心了,那你怎么跟他讲法,心里有数啊,那么了解他,连他的前世今生都如此的了解,甚至未来会怎样都了解,那你给他讲法是多么的有针对性,就好像扎针灸的人,一扎就扎对了地方。

第二,为了「增长诸善根故」。在你修定的前提下,当开始了然分明一切善恶生死果报的时候,这个时候你会进一步地增长自己的善根,你会看到因果法则真实不虚,那个人今生这么苦,原来前世这么恶毒啊,那个人这么倒霉,原来过去那么狡猾啊,所以现在变成这个样子,然后说这个人这么幸运,原来前世累积了那么多福报……这一切你了解之后,会近一步地相信因果不再造作恶业,这会进一步地增强你断恶修善的一种决心。切切实实地看到了作善得福、作恶得祸,确确实实自己亲眼看到因果链条了,然后你不可能再作恶了。

像有天眼通的大师一看,这个孙子娶的这个媳妇儿,原来前世是他祖母,这个祖母就是爱孙子爱到不行,放不下,结果投胎为一个女的爱上孙子,还去照顾他,看到这样的关系,然后看到锅里煮的牛羊居然是过去世的父母,那你想想这个大师都看到这,他还能去吃那些牛羊吗?不会啊,所以就进一步地增长你的善根,你不可能动摇。前几天一个师兄说,最近翻种子了,突然食欲大增爱吃肉了,看到人家吃,流口水,自己偷偷吃,都已经吃素一段时间,现在又开始吃肉了,有负罪感,翻种子怎么办呢?你还是没有看清你所吃的是谁,所以你吃啊。你要看清他是谁你还吃吗?所以怎么办啊,多看一些因果故事,看一看《楞伽经》里关于断肉的讲法,《大涅槃经》前面也讲过为什么断肉,不仅仅是说杀这个众生然后吃掉很残忍,不仅仅是这样。因为你所吃的众生很可能过去世跟你的关系非常的亲密,如果你有天眼、有宿命通,你能看到这一切,你绝对是不会吃的,想想这些你绝对就不吃了。或者再看看网上写肉食的坏处,素食的好处,还有一些视频就是血淋淋的屠宰场、饲养场,饲养场的环境非常的糟糕,很多动物都生了病,屠宰场更是让人惨不忍睹,看看这些就吃不下去了。没办法,当突然翻种子的时候,因为你过去无量劫来就吃肉吃习惯了,有一种惯性了,然后一听经学法开悟一点点啊,就开始断,猛的一断身体可能还受不了,一闻,就口水就往下流,这是你不能控制的,那你就要用理性去控制,越是不能控制的越要去控制,越难的地方就是越需要我们去下功夫的地方。如果最难的事你都办成了,那还怕简单的事吗?

接下来为什么修习「毗婆舍那」——修习观啊?第三点是为了破一切烦恼。我们看首先修止、修定,定到深处根、尘、识消歇下来,根、尘、识消歇下来又明了善恶因果之后,你就不会再生什么烦恼,贪、嗔、痴几乎不见了,没有贪、嗔、痴。所以经常修习禅定、修止观的师兄他没有习气了,他不可能有习气的,已经深入骨髓地看到这一切了,怎么可能有习气。他看到这个人怎么做了饿鬼,是过去太贪了,那他自己还贪吗?不贪了。那个人怎么下了地狱,过去太残忍了,或者说淫心过重、过于放纵,这个欲望导致去地狱,然后去抱铜柱啊,或者睡在钉子做的床上什么的,一看这惨状,为什么?过去行淫过多了。那他还会去这么做吗?不会了。所以越修止、观越明白,越明白越没有贪、嗔、痴,没有贪、嗔、痴哪来的烦恼啊,烦恼不都是贪、嗔、痴造成的嘛。

讲经到现在,已经有很多很多师兄都说过,说:醍醐师兄我学佛多年了,经也学了不少,智慧明了不少,这些道理我都懂,我也讲得很好,什么空有不二啊,不著这儿不著那儿,人空、法空、空空,我一讲一大套,但是在生活中用不上,习气还总是出现,我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想杀生、想发脾气、想吃肉,为什么?就是因为欠缺了「奢摩他」毗婆舍那的缘故,就是修习禅定太少的缘故,所以你知道再多也用不上。佛陀知道我们的病根在哪儿,所以开始一再地强调「奢摩他」、强调毗婆舍那。我们知道禅宗是比较看重打坐的,最初的禅宗是比较看重的,后来就不太重了,实际上也不能完全的放下,不然你固然是悟了,但是你还是有习气,你无法自控的。天台宗讲法之外,也是蛮重止、观的,天台宗有一些论著我们还是可以看一下的,比较重止、观。智者大师对于止、观研究得非常的深、非常的细致。然后密宗也是比较重视禅定,不过密宗个别宗派的修法跟本师讲的还是有一些出入。我们学了《涅槃经》之后,就好像有一把标尺在手中,就可以衡量一下各个宗派的长处是什么、不足之处是什么。我们心里要一切都明了,而且我们要一直记得佛教的八大宗派都是源于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陀在世的时候是没有分宗派的,所以各大宗派的思想里都反映着、映射着本师的思想,但又不是全部,这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把所有宗派的思想合在一起,然后你才看到完整的本师的思想,而本师的思想一直在强调「戒、定、慧」,一直在强调「六度,强调「四念处」、「六念处」、「四圣谛」、「十二因缘」这些。所以这些就是我们手中的标尺,所有的修行方法都要向这些标尺来靠拢,不然就会走偏。那你学佛学得就不是佛了,你偏了那还叫学佛吗?

今天就先讲到这里。《涅槃经》越到后面内容越重要,佛陀把最重要的放在了最后面,所以以后的每一课,希望大家都能认真听,并且认真地践行。

佛陀说:如果你们能如法修行,你们就离我很近很近。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87.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 203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8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8

第258课 「阿难起莫忧,观于法非法,法为不可得,何缘当有灭?如诸佛生时,得道亦如是,如佛转法轮,泥洹亦如是。生不生于生,佛道亦无灭,于无生之法,阿难何为啼?观我身毛孔,诸所讲说业,佛说空无有,法界亦如是」。——《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大家好!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菩萨们怎么观无常,有粗无常、细无常、内...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2 | 涅盘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学习《涅槃经》的第三十六卷,上节课佛陀跟我们讲了(初果)须陀洹人所具有的一些特点,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接着看经文:【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是须陀洹,先得道故名须陀洹,以初果故名须陀洹。若先得道名须陀洹者,得苦法忍...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7 | 涅盘经

各位尊者、菩萨:大家好!就在今天上午,听闻一个消息:我一直非常敬重的大德——梦参老和尚,已经示寂。从昨天晚上到今天早晨,感应也是相当的明显。在这里,如果说醍醐这几年讲法有一点点微薄功德的话,把这些功德都回向给伟大的梦参老和尚。其实,不管梦参老和尚去到哪里,哪里都是净土,我们也不需要特定地、特意地祝他...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5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上节课的最后,佛陀说:善男子迦叶,当你谈到牛奶中是不是有奶酪的时候,当你谈到奶酪是不是能生出生酥的时候,你绝对不能忽视种种外在的条件。【善男子,智者不可见离方便从乳得酪,谓得生酥亦应如是离方便得。善男子,是故我于是经中说,因生故法有,因灭故法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4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五卷。上节课,佛陀讲「佛性即是中道」,还没讲完。【复次,善男子,或有说言:佛性即是内善思惟。何以故?离善思惟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佛性即是内善思惟。】佛陀说:迦叶,我有的时候也讲,佛性指的就是「内善思惟」,就是内观,向内看。观照你的心念,保...

《大般涅槃经》讲解 230 | 涅盘经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看《涅槃经》的第三十四卷。上节课佛陀提醒我们,修行者不要过于执著法相。如果执著法相的话,「不名为善」,那是不好的,也不能摧坏各种疑惑之网,可能还增加更多的疑惑。【迦葉复言:世尊,如是人者,本自不疑,云何说言不坏疑网?】迦叶就问说,世尊啊,像那些执著法相、执著某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