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般涅槃经》讲解 > 正文内容

《大般涅槃经》讲解197课·男孩儿? | 涅盘经

涅槃经1年前 (2023-03-01)《大般涅槃经》讲解655

00:00

各位师兄: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看长篇佛法连续剧——《大般涅槃经》的第三十卷。

上节课我们讲到,佛陀去忉利天给母亲讲法的时候,外道六师在下面兴妖作乱,散布谣言。后来在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以及四众弟子的请求下,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就到忉利天去请佛下来。后来佛陀就告诉目犍连尊者说七天之后我就下去。那么过了七天之后,佛陀果真就下来了,下到了阎浮提这个婆枳多城。外道正在这里兴妖作乱,佛陀就直接到了这里,而且他还不是一个人来的,带着天王、天人、天子们下来的。在婆枳多城,佛陀大作狮子吼,就这样,驱赶了外道六师。外道六师从婆枳多城逃跑了,逃到哪儿去了呢?逃到毗舍离城去了。

接下来,佛陀就继续跟狮子吼菩萨讲,讲这个过去的事情。

【善男子,我于一时住毗舍离庵罗林间。时庵罗女知我在中欲来我所。我于尔时,告诸比丘:当观念处,善修智慧,随所修集,心莫放逸。】

善男子,我后来也来到了毗舍离城,住在毗舍离城附近的庵罗林间(这是一片树林),住在庵罗林间。这个时候有个庵罗女,知道佛陀在这个林子里,她想见佛。佛就在那个时候就跟比丘们讲,说:你们平常怎么修啊?要观念处。念处就是心念生起的地方、心念息灭的地方。你的心念从哪里生起,你找,其实是很深很深的一个神秘之处,要修那个地方。怎么修呢?要修智慧。佛陀说:「随所修集,心莫放逸」,无论你们怎么修,心始终不能放逸,我们既然是修行人,就要很好地把控自己的行为。

【云何名为观于念处?】

那么怎么样在心念生起的地方下功夫呢?

我们前面的课程中也多次提到,修到最后就是修你的念头,怎么样修呢?

【若有比丘观察内身,不见于我及以我所,观察外身及内外身,不见于我及以我所,观受心法亦复如是,是名念处。】

佛陀说:要是有的比丘向内观,观你的身体的时候向内观,找不到自己了,没有「我及我所」,「能所双亡」的时候,然后向外观,向外观的时候感觉也没有「我及我所」,无论向内还是向外观,内外身都看不见「我及我所」——「能所双亡」,主客体消失,观到这个程度,「观受心法亦复如是」。

我们知道,修四念处的时候,四念处包括身、受、心、法四个部分,佛陀刚才讲的是「身」的部分。身,无论身内外观,都观到「能所双亡」。那么,受、心、法也一样,要观到「能所双亡」,也就是观到空,从有入空。到最后,空也空掉。非幻、非真、非有、非无,观到那里去。常常这样来下功夫,这才叫修四念处呢。

【云何名为修集智慧?】

那怎么样算是修集智慧呢?这个「修集」,「修」有修行用功夫的意思,「集」有积聚的意思,就是这个功夫是密集的,要功夫成片、成堆、成山。要有连续性,不能说我今天修一修,明天不修了,那就没有连续性。「修集智慧」代表有连续性,每天都要做功课,要有量的累积。

佛陀说:

【若有比丘真实而见苦集灭道,是名比丘修集智慧。】

要真的有比丘(出家人),修啊修,洞见了苦集灭道的本质,他自己就悟得了四圣谛。那说明这个比丘是真的修集到了智慧了。

【云何名为心不放逸?】

我们的心不要放逸,你的心念不要总是去攀缘五欲六尘。那么心念如果抑制不住它在动,那么心念怎么办?把它放在哪儿呢?

【若有比丘,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是名比丘心不放逸。】

佛陀说:如果你的心念没有办法一念不生,那么你的心念要保证是正念。你平常想的,就是法呀,佛呀,僧啊,戒啊,舍呀,天啊,这是六念处,想这些是可以的,这叫正念。「都摄六根,正念相继」,净念就是正念,正念就是净念,「净念相继」。「净念相继」就是你整天的念头,每生起一个念头想的不是佛法僧,就是想的戒、施、天(或者戒、舍、天),想的是这些内容,这说明你这个比丘心就没有放逸。你没有在想邪魔外道的东西,没有在想恶法、不善之法。你想的都是佛、法、僧或者戒、舍、天这些,那说明你没有放逸。

【时庵罗女即至我所,头面作礼,右绕三匝,修敬已毕,却坐一面。善男子,我于尔时为庵罗女如应说法,是女闻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个时候庵罗女就来到了佛所在的地方,「头面作礼」,依然也是向佛顶礼,然后向右绕了三圈。这样向佛礼敬,礼敬完了之后就坐在一边了。

佛陀说:「善男子,我于尔时为庵罗女如应(yīng)说法」,或者读应(yìng),应着她的需求。读(yīng)的话,就是应该讲什么法我讲什么法,那么读(yìng)的时候就是应着她的需求,所以这个地方读什么都可以。

佛陀对狮子吼菩萨说:当时这个庵罗女找到我,向我顶完礼之后,我就给她讲了她需要的法。这个庵罗女,听法也很认真,听完之后就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她也就走在了通往无上正等正觉的路上了。

这个时候佛陀在哪儿,这个城市?说是毗舍离城,前面提到了。

然后佛陀说:

【时彼城中有梨车子,其数五百,来至我所,头面作礼,右绕三匝,修敬已毕,却坐一面。】

这个毗舍离城当中有一个种族叫梨车子(梨车子有的时候也简称梨车士,一类种族),梨车子大概数目有五百个人,也来到了佛所在的地方,「头面作礼,右绕三匝」,依然向佛顶礼,然后向右绕了三圈。这样向佛表达他的敬意,表达完毕之后就坐在一边了。

【我时复为诸梨车子如应说法:】

这个时候佛陀就继续给梨车子这批人讲法。这是五百多个梨车子,给他们讲法,讲了他们需要听的法。

【诸善男子,夫放逸者有五事果。】

善男子们,你们也来听法,正好我刚才跟比丘们讲,说不要放逸。那么,为什么说不能放逸呢?我们先要了解放逸有什么坏处。

【何等为五?一者、不得自在财利,二者、恶名流布于外,三者、不乐慧施穷乏,四者、不乐见于四众,五者、不得诸天之身。】

放逸有五种坏处,你要是一个做事随随便便的人,不懂得约束自己、控制自己的话,那么首先,「不得自在财利」,你想要的金银财宝,你想要的利益,可能得不到。

想一想,你不懂得约束自己的劣根性,——人都是有弱点有劣根性的,你不懂得约束自己、控制自己,那么你想要的金银财宝、社会地位肯定得不到,这是第一点。

第二,如果你是一个放逸的、不懂得约束自己和管控自己的人,那么你肯定有恶名流布在外。对吧?你是一个浪荡之人,肯定是恶名在外。

第三,如果你不懂得约束自己,行为放逸的话,那么你就会「不乐慧施,穷乏」,你不会喜欢智慧,也不喜欢布施。虽然布施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如果你是一个放逸的人,你不会喜欢这些。然后你就会累生累世生得都很贫穷,总是感觉物质上很匮乏,或者智慧上有欠缺。

那么第四种恶果,你放逸,不懂得约束自己、管控自己、教育自己的话,那么第四种恶果就是「不乐见于四众」,你不愿意去见四众弟子,也不愿意被四众弟子看见。总之,你就是离四众弟子远远的,不喜欢跟他们接触。

那么第五,「不得诸天之身」,你是一个行为放逸的人,五戒十善守不好,你不可能成为天人那样美好的身形样貌,不可能的。所以说,放逸有以上这五种坏处。

【诸善男子,因不放逸能生世法、出世间法。若有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勤修不放逸法。】

佛陀继续还讲,说:诸位善男子,如果你们能够做到不放逸的话,「能生世法、出世间法」,如果你们做到很好地管控自己、教育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那么你们就能在世间法上得到利益,也能在出世间法上得到利益。要是有的人想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们一定要勤修不放逸之法。既然你都想要成为佛陀那样伟大的人了,你就必须要有所付出、有所牺牲才可以。如果你的行为举止跟过去一模一样,你还妄想成佛,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夫放逸者复有十三果报。】

接下来又讲,说:放逸这个事情还会导致你会有十三种果报。

【何等十三?一者、乐为世间作业,二者、乐说无益之言,三者、常乐久寝睡眠,四者、乐说世间之事,五者、常乐亲近恶友,六者、常懈怠懒惰,七者、常为他人所轻,八者、虽有所闻寻复忘失,九者、乐处边地,十者、不能调伏诸根,十一者、食不知足,十二者、不乐空寂,十三者、所见不正。是名十三。】

哪十三种呢?

第一,「乐为世间作业」。

喜欢轮回内的这些各种事,喜欢业力的牵引,喜欢造作各种业,喜欢继续轮回,如果你总是放逸的话。

第二,「乐说无益之言」。

你不懂得约束自己,也不懂得看护好自己的心念,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不管场合对不对,乱说一气。

有的师兄被请出了我们的QQ群,在一个一千六百多人的道场里乱说一气,说一些无意义的语言,浪费大家的时间,所以被请出去了,没办法。这就是放逸的结果,不懂得约束自己,乱说一气,扰乱道场,没办法,要以大局为重了。

第三,「常乐久寝睡眠」。

你是一个放逸习惯的人,不懂得约束自己,所以特别爱睡懒觉。再多睡一会儿吧,再多睡一会儿吧,两个眼皮像胶粘住了一样,就是起不来,爱睡懒觉。

第四,「乐说世间之事」。

人与人碰到一起,看他们讲什么样的话题,就能看出来他们是什么境界。

那么这些放逸的人聚在一起说的都是世间相上的事,说来说去没完没了的,讲的都是很无聊的,甚至还讲什么八卦。

第五,「常乐亲近恶友」。

放逸惯了的人喜欢亲近那些更放逸的恶友,感觉那些人洒脱自在。亲近恶友。

第六,放逸惯了的人,「常懈怠懒惰」。

他说了要读经,说读七遍,结果读了两遍,懒得不再读下去了。说我每天念佛念多久、抄经抄多久,一个也没做到,做了没几天。非常地懈怠懒惰,这都是放逸的人导致的结果。越放逸越懒惰、越懈怠,然后越懒惰、懈怠越放逸,恶性循环。

第七,「常为他人所轻」。

你是一个如此对自己没要求的人,你怎么会得到别人对你的敬重呢,你想一想?你在别人心中的地位是什么样,像小混混一样的。这个人生就是用来享乐的、吃喝玩乐的,别人怎么会敬重你呢?

第八,「虽有所闻寻复忘失」。

总是这样地放逸,学了点东西很快就忘了,你也不复习,也不精进,对吧?该做笔记也不做笔记,好脑筋不如烂笔头啊,总是懒。这样学了点什么精华,当时,大彻大悟,一会儿忘得一干二净。

第九,总是放逸的人呢,喜欢生活在「边地」,就是见不到佛、闻不到法的地方。

有的时候随着业力投胎转世,也是去那些边地,就是N年都见不到佛、闻不到法的地方。那你什么时候才有机会解脱呀?

第十,总是放逸的人,不能够调伏自己的诸根。

管不了自己,越放逸越管不了。脱了缰的野马,越来越失去控制。

第十一,「食不知足」。

放逸惯了的人,一吃起饭来没完没了,这个饭菜好吃,吃得胀得都要吐出来了,也停不下来。非常地伤身体,而且有的时候吃得过饱,就容易昏沉、睡眠,所以佛陀说「饮食知节度」。不要吃太饱。

第十二,经常放逸的人,他不喜欢空寂。

他静不下来,安静不下来,躁乱不停。刚下班,找几个朋友出去搓一顿,或者是去哪儿唱歌去,去哪儿游戏去、娱乐去。静不下来。

第十三,「所见不正」。

一个放逸惯了的人,他的知见肯定是有问题的,这是必然的。因为你的外在表现其实就是你心灵的体现。你外在如此地放逸,你的心能正到哪儿去呀?很难想象。

以上十三种就是放逸带来的恶果。

所以佛陀讲,

【善男子,夫放逸者,虽得近佛及佛弟子,犹故为远。】

像这样不能够管好自己的人,身、口、意无法控制,就算是能够靠近佛、靠近佛弟子,又有什么用呢?他就算离佛很近,其实也离佛很远。

这句话其实就是《四十二章经》里的意思,《四十二章经》有类似的话。佛陀说,你要是能够「如说修行」,照着我说的去做,你离我很远,其实也离我很近;如果你离我很近却不照我说的做,那你离我很近也等于离我很远。所以,如果身、口、意放逸,那你就是离佛和佛弟子甚远的人。

【诸梨车子言:】

然后这五百个梨车子听佛讲完之后就说:

【我等自知是放逸人。】

他们就开始惭愧,说:真是感觉很惭愧,我们现在对照一下自己,知道自己过去太放逸了。

【何以故?如其我等不放逸者,如来法王当出我土。】

这个梨车子说:如果我们能够身、口、意管好自己,不放逸的话,那么如来法王您肯定当时降生的时候应该降生在我们的国土上。我们在毗舍离城,您当时是在迦毗罗卫那边(确切讲是蓝毗尼)出生的。您没有在我们的国土上出生,说明我们不够资格,我们做得不好,所以您没有降生在我们的国土上。

【时大会中有婆罗门子,名曰无胜,语诸梨车:】

这个时候大会中有一个婆罗门子(婆罗门种姓的,这是贵族家的孩子),名字叫无胜。他就对这些梨车们说:

【善哉!善哉!如汝所言,频婆娑罗王以获大利。如来世尊出其国土,犹如大池生妙莲华,虽生在水,水不能污。】

诸位仁者,你们讲得好,其实正是像你们所言,其实频婆娑罗王有大福报啊,您看,如来世尊,竟然证悟之后先到频婆娑罗王的国土王舍城去讲法,就好像这很大的、殊胜的池塘长出了殊妙的莲花一样,莲花生于污水,污水却不能污染莲花呀。

【诸梨车子,佛亦如是,虽生彼国,不为世法之所滞碍。】

诸位梨车子,佛也是这样的,「虽生彼国,不为世法之所滞碍」。

这个释迦牟尼佛虽然生在人世间,生在这个世俗间,却没有被世俗法所障碍呀。

【诸佛世尊无出无入,为众生故出现于世,不为世法之所滞碍。】

这句话讲得非常究竟了。

诸佛如来的真身是法身,「无出无入」,无所谓入出,无所谓生灭,无所谓灭度或者化现。这是真身,但是应化身为了众生的缘故出现在世间,出现在世间却不被世间法所染污、所障碍。

【仁等自迷,耽荒五欲,不知亲近往如来所,是故名为放逸之人,非佛出于摩伽陀国名放逸也。】

这里,叫做无胜的这个子,简直就像菩萨一样,他对梨车子们说:你们这些仁者确实曾经迷失了太久,耽荒于五欲六尘哪,爱上了财、色、名、食、睡了,不知道亲近如来所在的地方,所以你们是放逸之人,「非佛出于摩伽陀国名放逸也」。

【何以故?如来世尊犹彼日月,非为一人二人出世。】

其实佛陀出于摩伽陀国,确实是有因缘的。如来世尊就好像太阳、月亮,不是会单单为了一个人、两个人化现于世。太阳、月亮本来就在那儿,不是为了一个人、两个人化现于世,佛陀能够在证道之后先来到摩羯陀国去讲法,这也不是偶然的,他也不是单为这个频婆娑罗王一个人而去的这个国家,其实也是随着因缘,为了度众生才去的。

【时诸梨车闻是语已,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作是言:善哉!善哉!无胜童子,快说如是善妙之言。】

这个时候梨车们听到这个无胜婆罗门子的这番话,就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而且还说:「善哉!善哉!无胜童子」,您讲得太好了,太好了,年纪轻轻的无胜童子呀,「快说如是善妙之言」,您讲得太好了,我们听得非常地畅快。

【时诸梨车各各脱身所著一衣以施无胜,无胜受已转以奉我,复作是言:】

这个时候各位梨车子们,五百个梨车子们,「个个脱身所著一衣以施无胜」,他们听到了无胜童子的教化之后,激动得把自己身上的外套脱下来就布施给了无胜。布施给无胜之后,无胜接受了,这是五百件衣服(五百件外套),接受了之后,转过来直接就奉施给释迦牟尼佛了。然后,这个无胜又说:

【世尊,我从梨车得是衣物。唯愿如来,哀愍众生,受我所献。】

从经文中我们知道,这个无胜是婆罗门子(婆罗门也是贵族),其实他们并不需要多余的衣物的,所以无胜获得了这五百件外套之后,他就布施给佛陀,因为佛陀是出家人,没有经济来源,他还带了那么多弟子,所以无胜把这五百件外套就布施给了佛陀,供养给了佛陀。说:「唯愿如来,哀愍众生,受我所献」。愿如来哀愍众生,接受我对您的供养吧,接受我们的供养吧。

【我于尔时愍彼无胜即为纳受。】

佛陀就告诉狮子吼菩萨说:当时,这五百件外套我就接受了。

【时诸梨车同时合掌作如是言:】

这个时候各位梨车子们,五百个梨车子同时合掌,就说:

【唯愿如来,于此土地一时安居,受我微供。】

(现在是在哪儿?在毗舍离城呢。这些梨车们就劝如来说:)愿您在我们这个土地上安居、定居吧,长久地在这里安住吧,接受我们微不足道的供养吧。

【我时默然受梨车请。】

这个时候佛陀就「默然」,默然接受了梨车子的祈请。

又是「默然」。可以想象,点头微笑,答应了。

【是时六师闻是事已,师宗相与诣波罗柰。】

这个时候外道六师一听说,糟糕,佛陀又打算在毗舍离城安营扎寨,然后外道六师这些头目们就相互聚在一起,又跑到波罗奈去了。

一看,糟糕,毗舍梨城也被佛陀占领了,不久之后人民也被佛度化了,怎么办?我们换个阵地吧,又换到波罗奈城去了。

【尔时,我复往波罗柰住波罗河边。】

这个时候佛陀「复往波罗奈河边」,佛陀又去了波罗奈了。

有的师兄说,这可是真是赶尽杀绝了,外道逃到哪儿,佛陀去哪儿。没办法了已经。因为一开始佛陀不是这样对待他们的,但是佛陀去忉利天给母亲讲法的时候,外道实在是造谣中伤也太严重了。而且如果说让外道继续这样发展下去的话,人民会被外道毁掉的。为了众生,没办法了,就必须去传播正法,所以佛陀又来到了波罗奈,住在波罗奈的河边儿。

【时波罗柰有长者子,名曰宝称,耽荒五欲不知非常,】

这个时候波罗奈有长者子,名曰宝称,有一个长者子叫做宝称,他也是耽溺于财、色、名、食、睡(五欲),「不知非常」。不知道那些出世间的那些殊胜的妙法,不知道。就是耽溺于五欲,以为五欲是恒常的,以为是可以执著的,以为财、色、名、食、睡是可以永远占有的。

【以佛到故,自然而得白骨观法,】

但是,因为佛陀已经到了波罗奈了,佛陀的讲法慢慢地被宝称也听到了。这个长者子也是贵族家的孩子,他就听到了白骨观法,他就修白骨观。

【见其殿舍宫人婇女悉为白骨,心生怖惧,如刀毒蛇、如贼、如火,】

修白骨观之后,他就发现自己所住的美妙的殿堂屋舍、宫殿里的这些婇女们都变成了白骨。他修白骨观,看到哪儿都变成了白骨,宫殿也是白骨,美女也是白骨,然后他的心里「心生怖惧」,非常地恐怖、畏惧,就好像刀一样,心里好像有刀子在割自己,又像毒蛇在咬自己,又好像贼侵入了自己的心,又好像心里着火了,非常难受。

【即出其舍,来诣我所,随路并言:瞿昙沙门,我今如为贼所追逐,甚大怖惧,愿见救济。】

这个宝称长者子,一修白骨观,受不了了,有点像走火入魔了一样,然后就赶快来到了佛这个地方,「随路并言」,来到这儿就对佛说,「瞿昙沙门」,——这个时候他还没有称世尊。他说:叫做乔达摩的这个修行者呀,「我今如为贼所追逐,甚大怖惧」,说我修白骨观好像走火入魔了,我感觉好像贼侵入了我的心,我怎么坐立不安,非常地恐怖、畏惧呢?「愿见救济」,您赶快救救我吧。

【佛言:善男子,佛、法、众僧安隐无惧。】

然后佛陀就说:善男子,如果你修行修对了,你的心应该越来越安稳,没有任何的惧怕。佛、法、僧三宝应该会帮助你越来越安隐,远离所有的忧愁、恐怖呀。

【长者子言:若三宝中无所畏者,我今亦当得无所畏。】

然后长者子说:如果真的皈依了三宝就能够慢慢地无所畏惧,就能获得心灵的安稳的话,那么我今天,我愿意获证这种无所畏惧,获得心灵的安宁,我愿意皈依三宝。

【我即听其出家为道。】

这个时候佛陀就同意了长者子的出家。这个叫宝称的长者子就出家了,修道。

【时长者子复有同友其数五十,遥闻宝称厌欲出家,】

这个叫做宝称的长者子,他还有一批好朋友,「复有同友」,一批好朋友,数量是五十个人,五十个人远远地听说宝称长者子,贵族家的孩子,竟然厌世,出家了。然后,

【即共和顺相与出家。】

他的这批好朋友们受了宝称的影响,也都一起跟着出家了。

【六师闻已,展转复诣瞻婆大城。时瞻婆大国一切人民,悉共奉事六师之徒,初未曾闻佛法僧名,】

外道六师听说了这个消息,「展转复诣瞻婆大城」。外道六师一听,什么?佛陀来到了波罗奈,在波罗河边儿很快地又度了那么多人,又有五十一个人出家了?外道六师一听,不行,看来波罗奈这个阵地也失去了,再跑吧。然后,这外道六师又跑到瞻婆大城去了。

这个时候,瞻婆大城(也叫瞻婆大国,城市比较大,有的时候也称之为是大国)。瞻婆大国的一切人民这个时候都来奉事外道六师的徒众,——外道们还是比较有影响力的。那么,瞻婆大国的这些人民一开始还没有听闻佛、法、僧的名号,因为当时佛法还没有传过来,我们讲过,当时这个媒体也不发达,所以佛法呀,佛在哪儿、弟子在哪儿、传到哪儿,还没到的地方就还没有听说佛法,所以这些人民就被外道们蛊惑了。

【多有诸人作极恶业。】

很多人民被外道蛊惑,造下极恶的业。

【我于尔时,为众生故往瞻婆城。时彼城中有大长者无有继嗣,奉事六师以求子息。】

佛陀那个时候为了度众生的缘故,为了救众生的缘故,然后又来到了瞻婆大城。这个时候,瞻婆大城中有一个大长者,他没有后代,而且这个大长者认真地在奉事外道六师,就是说奉养、供养这些外道六师。目的呢,他是想求得一个儿子,来继承家业。

【其后不久,妇则怀妊。】

这个大长者,他就这样地向外道六师作供养、作布施,想要求得一个儿子,不久之后呢,他的媳妇就怀孕了。

【长者知已,往六师所欢喜而言:我妇妊身,男耶?女耶?六师答言:生必是女。长者闻已,心生愁恼。】

长者知道了以后,他就来到了外道六师所在的地方,非常高兴地就问,说:我的妻子怀孕了,是男孩还是女孩呢?外道六师就回答,如果这个孩子出生的话,一定是女孩。这个长者听了以后心里就发愁,有点苦恼。

【复有知识来谓长者:何故愁恼乃如是耶?】

这个时候,有认识这个长者的人就来问他说:你为什么这么忧愁苦恼啊?

【长者答言:我妇怀妊,未知男女故问六师。六师见语,如我相法生必是女。我闻是语,自惟年老,财富无量,如其非男,无所付嘱,是故我愁。】

长者就回答说:我的妻子好不容易怀孕了,不知道是男是女。我问那六师,那六个大师见了,给我占占相,这个孩子如果生下来,一定是个女孩。我听了以后就想着,我的年纪也大了,我作为大长者,家里财富无量无边。如果生的是女孩,最终还是要嫁人的,没有办法继承我的家业呀,要是生个男孩该多好啊。「是故我愁」,所以我发愁。

【知识复言:】

然后这个知识(认识这个长者的人)就对他说:

【汝无智慧,先不闻耶?优楼频螺、迦叶兄弟为谁弟子?佛耶?六师耶?六师若是一切智者,迦叶何故舍之不事为佛弟子?】

您真的是,虽然是个大长者,但是没智慧呀。您难道没有听说吗?优楼频螺、迦叶波著名的那些兄弟们,他们是谁的弟子啊?是佛的弟子还是六师的弟子啊?六师如果是一切智慧具足的话,那么迦叶三兄弟为什么还拜了佛为师父啊?为什么没有拜六师啊?

【又舍利弗、目揵连等,及诸国王频婆娑罗等,诸王夫人末利夫人等,诸国长者须达多等,如是诸人非佛弟子耶?旷野鬼神,阿阇世王,护财醉象,鸯掘魔罗恶心炽盛欲害其母,如是等辈,斯非如来所调伏耶?】

而且,您再想想,声名远扬的舍利弗、目犍连这些尊者,他们是谁的弟子啊?是佛的弟子还是六师的弟子啊?然后您再想想,国王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这些大王,以及国王夫人末利夫人她们,还有那些长者,著名的长者像须达多长者等等,这些长者哪个不是佛的弟子啊?

而且连旷野里的鬼神,连一直很凶残的阿阇世王,连护财的那些醉象(喝醉的那个狂象),还有那个杀人狂魔——恶心炽盛的鸯崛魔罗,那个鸯崛魔罗原来连自己的亲生母亲都想杀害,这些人到最后都成了如来的弟子啊,难道不是吗?

【长者,如来世尊于一切法知见无碍故名为佛,发言无二故名如来,断烦恼故名阿罗诃。】

您要知道,如来啊,他遍知一切法,没有什么能难倒他,所以他才被称之为是真正的觉悟者。而且他讲的话,「发言无二」,他讲的话就是事实、就是真理,从来不打妄语,说一不二的,所以他才叫如来呀。为什么叫他阿罗诃呢?——有的时候说是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为什么呢?因为断了烦恼了,佛陀已经断了烦恼了。

【世尊所说终无有二,六师不尔,云何可信?】

世尊所讲的话,一句话都没有假话,都是真话。但是您所崇拜的六师却是什么样子呀?「云何可信?」这六师的话怎么可信呢?如果可信,为什么前面提到的那么多人都拜佛为师了呀?

【如来今者近在此住,】

如来现在就离我们很近,就在这儿呢。

【若欲实知,当诣佛所。】

这个认识大长者的人说,如来现在已经来到我们这儿了,来到瞻婆大城了。您要是想知道实相,应该去问佛呀,问六师干吗?如果六师厉害,为什么那些大王都信了佛了呢?

【尔时,长者即与是人来诣我所,头面作礼,右绕三匝,合掌长跪,而作是言:】

这个时候,长者就跟着他所认识的这个知识就来到了佛所在的地方,来到了以后就像佛「头面顶礼」,向右绕了三圈,然后「合掌长跪而作是言」。

大家注意,「合掌长跪」,双膝跪地跪在那儿,对佛说:

【世尊于诸众生平等无二,怨亲一相。】

听说您对众生一律平等,不管这个人来自何方,与您有没有怨仇,跟您过去关系好不好,您都是平等无二地对待。

【我为爱结之所系缚,于怨亲中未能无二。】

我承认我现在还没有办法做到像您一样,现在我还是深深地被爱欲之结所系缚着。对于对我好的人,对我不好的人,我也没有办法做到像您一样无二。

【我今欲问如来世尊,深自愧惧,未敢发言。世尊,我妇怀妊,六师相言,生必是女,是事云何?】

但是我今天想向您——伟大的如来世尊,亲自来忏悔,「深自愧惧」,我真的是要忏悔一下。其实想说的话到嘴边又不敢说出来,觉得面对您我很惭愧。世尊,我的妻子好不容易怀孕了,这六师都说,如果生下来必定是女孩。您怎么看这个事情?

【佛言:长者,汝妇所怀,是男无疑。其儿生已,福德无比。】

然后佛陀就说:长者,您的妻子所怀的确定无疑是一个男孩儿,而且这个男孩福德无比。

【尔时,长者闻我语已,生大欢喜,便退还家。】

长者听完佛说的这番话非常地欢喜,就退回家中去了。

【尔时,六师闻我玄记,生者必男有大福德,心生嫉妒,以庵罗果和合毒药,持往其家语长者言:】

这个时候,外道六师听说佛认为(或者说佛判定)这个长者的妻子肚子里是个男孩儿,而且这个男孩有大福德。这外道六师「心生嫉妒」,非常生气,他们就找来了庵罗果混合着毒药,带着就来到了长者的家里,然后对长者说:

【快哉!瞿昙善说其相。汝妇临月可服此药,服此药已,儿则端正,产者无患。】

太好了,太好了,我们刚听说这个伟大的乔达摩·悉达多预言,您妻子肚子里的孩子是个男孩儿,太高兴了,我能给您带点果子来。您的这个妻子现在也快生产了,吃了这个药就可以顺顺利利地产下一个端正的男孩了。在生产的时候非常地顺利,没有病患。

【长者欢喜,受其毒药与妇令服,服已寻死。】

长者一听,我所供养的这六个大师给我送药来了,不错不错。很欢喜就收下了毒药,收下来。他不知道是毒药,他收下了。收下之后就让自己的妻子吃下去了,结果,长者的妻子吃下去以后就被毒死了。

【六师欢喜,周遍城市高声唱言:沙门瞿昙,记彼长者,妇当生男,其儿福德天下无胜。今儿未生,母已丧命。】

外道六师一听就开心了,开心得不得了,「周遍城市」,就转着他们所在的瞻婆大城就高声地喊,说:那个叫做乔达摩的修行者呀,还说人家这个长者的媳妇肯定生一个男孩,还说那个男孩福德具足,天下无能胜,但是那个男孩还没有生出来母亲就已经死掉了,哈哈哈。就这样说话。

【尔时,长者复于我所生不信心,】

这个时候长者又赶快来到佛所在的地方,就开始怀疑佛了。

【即依世法殡殓棺盖送至城外,多积干薪以火焚之。】

这个大长者,他一看自己的妻子服用了果子之后死掉了,那么佛所讲的生个男孩那不就泡汤了吗?他就开始不信佛讲的话。但是依照世俗的这个风俗,就把妻子还是给装到棺材里了,送到了城外面去了。而且垒积了很多这种干的柴火,准备给妻子火化。

【我以道眼明见此事,顾命阿难:取我衣来,吾欲往彼摧灭邪见。】

这个时候,佛就用他的道眼看到了此情此景,然后他就派遣阿难,「顾命阿难:取我衣来」,派遣阿难说:阿难,你把我的衣服(外套)拿过来,我要到那个地方去,「吾欲往彼摧灭邪见」,那个人生起了邪见,我要到那个地方去。

【时毗沙门天告摩尼跋陀大将而作是言:如来今欲诣彼冢间,卿可速往平治扫洒,安师子座,求妙华香庄严其地。】

这个毗沙门天王,他在天上看到此情此景,他就派他手下的摩尼跋陀大将,他说:如来世尊要到坟墓那边去了,你赶快过去把那个地方打扫干净一下,然后在那里安设一个狮子座,再上一些妙花香,打扫得非常庄严。

【尔时,六师遥见我往,各相谓言:瞿昙沙门至此冢间,欲啖肉耶?】

这个时候,外道六师遥远地看见佛到坟墓那儿去了。他们就互相说:这个叫做乔达摩的修行者竟然去坟墓那儿了,难道想吃尸体吗?哈哈哈。就这样说。

【是时多有未得法眼诸优婆塞,各怀差愧而白我言:彼妇已死,愿不须往。】

这个时候还有很多没有证得法眼的各位男居士们,心里怀着惭愧对佛说:佛陀呀,这个大长者的妻子已经死掉了,您还是不要过去了吧。您当时预言他的妻子一定会产下一个男孩,但是现在那个人的妻子都死掉了,您现在去了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尔时,阿难语众人言:且待须臾,如来不久当广开阐诸佛境界。】

这个时候「阿难语众人言」,阿难对各位男居士说:「且待须臾,如来不久当广开阐诸佛境界」。说:你们先别着急,很快很快,「且待须臾」,很快很快的工夫如来就会向大家证明实相,让大家见识一下什么是诸佛的境界。

到这里,我们也学电视连续剧,在最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那么,什么样的是诸佛的境界,释迦牟尼佛接下来会怎么表演,我们下节课再讲。

后面的内容真的是相当精彩。

这节课,从头至尾,我们再来复习一下:

佛陀来到了毗舍离城给比丘们讲法,讲四念处,——这是一个重点——「四念处」。然后又提到说,比丘们如果你们亲身修道,修证到了苦集灭道」四圣谛,这才说明你们是真正地修集了智慧了。这里,「四圣谛也提到了。

然后,怎么样才算你的心没有放逸?看你的心念平常都安住在哪儿了,如果都是围绕着佛、法、僧、戒律、舍、天,那说明你没有放逸,反之你的心依然是很放逸。心的放逸有很多恶果,佛陀这里一开始讲了五种恶果,后来又讲了十三种恶果。就告诉我们千万不能放逸。

之后关于「收供养」的这个事情,梨车子们把外套布施给了无胜;无胜把外套布施给佛陀。也就说,这些就是未出家者,这些长者、这些贵族们,他们不缺这些,所以也不需要这些供养。他们把他们得到的供养转布施给了佛陀,供养给了佛陀。因为出家人他们需要,所以我们也这样做。我们不需要的(东西),我们就可以多多地去作一些布施。

这节课的重点还是比较多的,后面还提到宝称这个长者子,他修白骨观的时候有点走火入魔了,后来出家了之后心才安稳下来。也就是说,你如果不找到一个队伍,盲目地自己对着一本经瞎修的话,其实确实不够稳妥。如果周围有一批师兄、师父能够帮助你协调一下,那还是比较好的。因为在修行路上,我们各种各样的状况可能都会遇到。

接下来的内容,外道六师的一些丑恶的嘴脸,这个就是以阴显阳了,在这个二元的世界里非正即邪、非邪即正。有的地方可能也有些微的夸张,但是呢,增加了这部经的趣味性。外道和佛陀本质里其实没有太大的冲突,一开始只不过是信仰上不一致,思想上、学说上不一致,但是后来,最终竟然落实到「争饭碗」这一点上。到最终,外道和佛陀之间的冲突成了「饭碗」的冲突,所以这个冲突就大了。佛法之所以后来在印度没落,也是跟这个「饭碗」问题有关系的。印度当地很多人有各种各样的宗教,本土的宗教非常多,但是占绝大势力的、占极强势力的还是婆罗门教。因为这个牵扯到自身的利益,也是「饭碗」问题。所以说,这个佛教史,其实在这个「相」的世界也是众生的利益之争。

非常高兴,佛法能够在我们中国这里发扬光大。

稽首三界尊,顶礼十方佛;

在此发宏愿,弘扬涅槃经。

只要《涅槃经》还在,佛陀的纯正教法就一定会流传下去,所以希望各位师兄为了弘扬《涅槃经》,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今天先到这里。明天的故事相当精彩,明天再见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niepanjing.net/post/93.html

“《大般涅槃经》讲解197课·男孩儿? | 涅盘经” 的相关文章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5

《大般涅槃经》讲解 275

第275课「文殊师利,无生灭者,不起心意识,不思惟分别,若有分别则成无明,不起此无明则无十二因缘,无十二因缘即是不生,不生即是道,道是了义,了义是第一义,第一义是无我义,无我义是不可说义,不可说义是十二因缘义,十二因缘义是法义,法义是如来义。是故我说,若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法,见法即是见佛,如是见无所见...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8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8

第268课无上甚深大涅槃,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诸佛真实义。各位尊者:大家好!不知不觉第三十九卷也到了最后一课了,我们来看一下。【犊子梵志复作是言:瞿昙,我今欲问,能见听不?如来默然。】在外道的大众当中,又有一个人名字叫「犊子」,这个人也是个梵志(外道中的出家人),这个犊子梵志也对释迦...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7

第267课「已知恩者,虽在生死,不坏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断灭,作诸恶业。」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欢迎继续回到涅槃法会的现场。【外道众中复有梵志,姓迦葉氏,复作是言:瞿昙,身即是命,身异命异。】在涅槃法会中,来到娑罗树林找佛陀辩论的这些外道当中,有一个梵志,姓迦叶,他现在又站出来了。他对释迦牟尼...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2

《大般涅槃经》讲解 262

第262课「无明自性本是无 藉众缘力和合有于一切时失正慧 故我说彼为无明行识为缘有名色 六处及触受随生爱取有缘生老死 忧悲苦恼恒随逐众苦恶业常缠迫 生死轮回无息时本来非有体是空 由不如理生分别我断一切诸烦恼 常以正智现前行了五蕴宅悉皆空 求证菩提真实处」——《金光明最胜王经》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7

《大般涅槃经》讲解 257

第257课「菩萨有三法行。疾得阿惟越致无上正真道。何等为三。一者种种深觉。二者入无数意。三者念要句三昧。是为三法行。菩萨疾得阿惟越致无上正真道。」——《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各位尊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的第三十八卷。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八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六【迦葉菩萨言:世尊,根本、因、增,...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9

《大般涅槃经》讲解 249

各位尊者、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涅槃经》第三十七卷。【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无明即漏。云何复言因无明故生于诸漏?】迦叶菩萨说:世尊,如果像您讲的无明本身就是一种漏,一种漏失,一种烦恼,那为什么又讲因为无明又产生了诸多的烦恼呢?【佛言:善男子,如我所说无明漏者,是内无明。因于无明...